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4篇

时间:2022-11-05 20:40:06 来源:网友投稿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4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  —有关“核心素养”理念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4篇,供大家参考。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4篇

篇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

  —有关“核心素养”理念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学习有关“核心素养”理念心得体会通化县二密镇中心小学于述丽

  通过研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中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及其如何落实。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几点认识和理解:

  一、明确核心素养的含义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素养?所谓的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方面。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

  二、了解知识与素养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更加清晰明确了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只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才有可能获得越高的素养。只有不断加强知识教学,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才能成为“素养”的发展提供足够广阔的平台。

  三、课中核心素养如何落实

  1.把握好课的核心素养目标

  认真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首先就要打造有效课堂,把握好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那么应该怎样确定《道德与法治》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呢?首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行为和习惯、过程和方法等;再依据核心素养要求,确定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即核心目标,如二年级下册《和诚实交朋友》,依据相关内容,教学目标可以定为:做诚实孩子,不说谎话不骗人,学会用诚实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核心目标即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用诚实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核心素养即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

  2.指导好课中的体验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规定:“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是“做人”。学会做人,就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就能拥有参与社会所需要的部分技能。教育家顾明远认为,让学生真正梳理做人的品德,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怎么做人。鼓励学生多交往,让他们在遇到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人际关系和体验如何做人。因此课中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感悟,践行道德践行法律,提高能力,体验“做人”。

  教学即人学,通过研读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健全的人格,心灵的陶冶,更是核心素养的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

  习。

  

  

篇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会

  作者:单连军来源:《求知导刊》2021年第29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被提到更高的高度。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形势下小学学校教育中必须落实的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将课本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要吃透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运用生活化元素,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先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内容,然后就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28-02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培养小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小学德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吃透教材的同时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能力,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核心素养

  (一)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主要包括两点:健康人格与珍爱生命。

  所谓健康人格,就是各类优秀人格集中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人格特征,某种程度上显示的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对情绪进行自我管理,可以及时发现自身思想情绪的异常并有意识地加以调控,从而达到自我约束和管理的效果;二是秉持健康开朗的生活态度,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三是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可以正确评价自己,具有健康积极的主体意识,自立自强、自律自爱、自信自尊;四是对社会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尤其是

  对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具有较强的适应与应变能力,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与独立性较强;五是能够构建良好的社交网络,具有较强的换位思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顾名思义,珍爱生命就是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命意识,知道尊重并保护生命,具体如下:一是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置自身或他人于险地,始终将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二是知道生命很珍贵,对生命及人生的意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虚度光阴,愿意在有限的生命里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且能够正确地理解奉献与创造的意义;三是具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

  (二)道德品质

  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其优良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人在为人处世中体现出来的道德倾向与行为特点,是各种社会规范、原则等在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上的综合、稳定体现。一般来说,道德品质由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认识组成,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内容。

  (三)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学生对法律的地位、作用与性质等有正确的认识与看法,法治观念的核心内涵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用法、守法、尊法,这也是对小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用法,是指学生在遇到需要使用法律手段解决的问题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犯;守法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恪守法律规定,坚决不做法律法规禁止的事情,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尊法是指学生对法律有敬畏之心,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规定,崇尚、信仰并捍卫法律,自觉按法律规定办事。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会

  (一)以生活化元素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特点是融入了大量的生活化情境,与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为教师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开展教学提供了可能,并且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知也不全面,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够把课本上晦涩难懂的道理与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给学生,使其在思维层面建立起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并在教师的语言指导与言传身教下,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教师运用生活化元素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还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例如,在一年级“我不拖拉”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情境,安排学生模仿其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如一边写作业一边看动画片、不按时刷牙和洗脸

  等,进而提问学生:“这样的行为对吗?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做?”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认识到拖拉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并逐步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二)以多元化教学方法深化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很少,往往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默默地听。长此以往,会导致很多学生觉得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相当枯燥和乏味,并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此,教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引进多元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要经常思考怎样完善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學效果,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并适当补充资料,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为生活技能与人生经验。例如,在学习“爱护地球”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提前收集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秀丽风光,然后为学生展示被污染的河流、海洋中漂浮的塑料垃圾,被乱砍滥伐后的一个个树桩与鸣叫徘徊的小鸟等,通过正反对比的视觉冲击,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第二,积极创设情境,把课本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比如,采取调查访问、情景模拟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这样更契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例如,在“欢欢喜喜上学去”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结合体育运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和同学交流。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新环境中更快地认识新同学,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的同时,体会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以生为本打造宽松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也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榜样,但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就会使教师的榜样作用大打折扣,并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对此,一方面,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由知识本位向以生为本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采取更加灵活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授课。例如,在“家中的安全与健康”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翻转教学的方式,将师生身份进行互换,教师“变身”为小学生,模仿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行为,例如,在马路上玩耍、吃饭挑食、乱拿乱动家用电器、无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等,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以及应该如何改正。在教师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的模仿表演,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从而改正不良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上所学法律知识办一份以法律为主题的手抄报,使学生在查阅资料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四)积极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支撑,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把核心素养渗透到自身思想体系内,全面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范围可以不局限于校园环境,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参与实践活动。例如,在“安全护我成长”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交警部门联系,安排学生参与交通指挥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交通规则,并体会奉献的快乐,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参与实践的感受写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把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结合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法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牛运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20(20):34-35.

  [2]生斯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中华少年,2020(2):63,65.

  [3]殷德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天津教育,2021(6):34-35.

  [4]何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贏未来,2017(24):227.

  [5]陈道林.立足核心素养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文学少年,2020(20):235.

  [6]戎丹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学园,2020(13):27-28.

  

  

篇三: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10篇】

  1.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此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三观,在不良诱惑面前说No,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心理上的健康。

  这门课程以树德立人为引领,在尊重儿童生活独立价值,体现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同时,更加重视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让小学生能够了解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学会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使他们能够从小就具有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信仰,让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法治实践中去,从中更好地了解法治,运用法律知识,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做一个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执行者。

  青少年接受信息的途径丰富多样,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所以,在小学阶段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在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从精神层面向学生传递健康的思想意识,减少和杜绝青少年犯罪的情况,规避校园霸凌等不良情况的出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学习进一步营造更加健康规范的校园环境。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关注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优化升级个人的教学思想,更要积极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需要学的内容不断的创新整合,切实的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约束,建立健康积极的道德评价体系,能够在学生内心有一杆道德的撑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奋斗目标,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题,启发学生展开思维想象,体会浪费纸对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引导学生领悟节约的重要性。那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呢?巩革老师在一开始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纸的苦与乐。通过出示生活中出现的大量浪费纸张的现象,让学生思考该现象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再通过一组组数量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到即使每一个人只浪费一张纸,对这个社会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在后半堂课中,巩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对“纸”说的话,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自由感悟,将本节课所思所想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生活当中做到真正的节约与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德法课真实的价值,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如果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就能够促进其思维品质和语言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本着为学生发展的思想,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地设计有价值、贴近现实的思辨话题,引导学生针对思辨话题进行真诚地、有效地交流与对话。我相信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一定会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9.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随着教研的深入,结合我们德法课本身的性质,我们认识到“议题式”并不单单是整节课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而更多的是要让孩子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课堂的学习、交流。那么针对《我的苦与乐》这一框题,怎样来体现我们这一研修主题呢?通过教研,我们从课本中两个小朋友对待纸张不同地表现入手,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行为是浪费纸张的行为?哪些行为是节约用纸的行为?教会孩子去辨析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如果当孩子提到学习中浪费纸张的行为时,我们就顺势引导全班学生围绕着现实生活中,自己或他人浪费纸张的行为,去思考、去辨析。在整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提升、引领,抛出重点问题引发孩子继续去思考、分析,更多的去辨析自己的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基本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找出能引起学生思辨点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辨析,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和交流,结

  合不同的视角,“问一思一辨”相结合,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勇敢地表达出来。但是,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过多的想呈现对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对于二年级的研修主题“后疫情时代小学生公共环保意识的提升”在课堂上的引导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当然,对于这一主题的探究我们也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在后续的研修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积累成果。随着片区研修展示活动的结束,新一轮的研修即将开启,期待与五片区的所有老师同行。

  10.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首先王老师先分析了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德育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木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反思我之前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孩子们的生活。

  专家又深入的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首先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个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四个方面”I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健康的、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人、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必须能够真正的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来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能光看图说话,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然后专家结合三年级的教材给我们详细的解读了新教材。三年级上册教材的

  学习对象是刚刚升入中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直观、具体、形象。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形成,逐渐向深刻发展。三年级教材既兼顾儿童特点,又注意教材具有的思维含量。每个单元的问题域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与法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接着,老师就每一单元,每一课进行了简要解析,让我们对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她又给我们讲解了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教学建议。最后老师又让我们观看了一节优秀的课堂实录,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真是到学生中去,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才能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篇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所以要想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良好的培养就必须要以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将其品德教育立足于健康基础将教学目标伫立于学生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从而来促使学生良好品德思想的形成以及道德素养的提升

  精品文档

  对《道法课程》核心素养的认识

  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投入使用意味着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又开始了,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一定要全新投入到新课改的浪潮中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的关注点已经由关注知识的学习,变成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健康成长和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提出了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经过两年来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本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有了一点认识和理解。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与知识的关系所谓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方面。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一位哲人说过: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在初中《道法》课程体系中分别体现为:七年级《道法》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三个方面;八年级《道法》核心素养包括心理健康、法治观念、社会和谐三个方面;九年级《道法》核心素养包括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社会和谐、国际理解、人生价值六个方面。

  .

  精品文档

  在教学实践中,我进一步认识到教材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进退”的。只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才有可能获得越高的素养。如果我们将知识和素养对立起来,认为知识教学会占据素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甚至主张向“素养”的知识“宣战”,那么“素养”就不可避免地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只有不断加强知识教学,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为“素养”的发展提供足够广阔的平台。

  二、《道法》课程核心素养的本质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此学科后行为的表现,也是育人的价值所在。《道法》作一门德育学科,就要求我们要理解其核心素养的真正本质,也就“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三点一心”。“一心”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也就是以人为本为中心;所谓“三点”,指的就是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健康生活、道德品质以及法制观念。将这三点作为其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一方面是此科目的宗旨所规定,另一方面是由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所决定。众所周知,本学科与其它的学科不论在知识范围还是思想理论方面都大不相同。本学科的宗旨就是促进初中学生在品质、心理、法律认知以及公民义务和权力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可以拥有更加向上活跃的奋斗目标,促其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正确养成。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

  精品文档

  《道法》这门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应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和进行实践。其次,本学科核心素养以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其实质就是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要想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良好的培养,就必须要以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将其品德教育立足于健康基础,将教学目标伫立于学生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从而来促使学生良好品德思想的形成,以及道德素养的提升。最后,还要注意坚持以“四性”为基本原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人文性、思想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只有将四性作为学习法治课程的基本原则,才可以使学生从思想、实践、人文等各方面的身心得到养和熏陶,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

  

  

推荐访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素养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