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点建设方案10篇

时间:2022-11-12 17:35:06 来源:网友投稿

硕士点建设方案10篇硕士点建设方案  附件:  **学院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管理办法  根据《**学院专业硕士培养授权单位建设方案》要求,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7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硕士点建设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

硕士点建设方案10篇

篇一:硕士点建设方案

  附件:

  **学院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管理办法

  根据《**学院专业硕士培养授权单位建设方案》要求,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7年颁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和《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决定遴选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重点建设,并制定本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指导思想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宗旨,按照“以申促建,整体提升,服务需求,重点突破,多元合作,共同发展”的思路,以各项指标达到专业硕士培养点评审指标国家标准,学校获得专业硕士培养授权单位为工作目标,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并以此带动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二条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遴选的原则与范围1.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的建设应符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体现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特色。2.具有一定的人才梯队,能够形成学科团队,具有一定的科研、教学积累和发展潜力,有望培育达到专业硕士授予点要求。3.鼓励多个学院交叉融合,联合申报,共同开展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的建设。

  4.遴选采用二级学院申报与学校确定结合原则。积极鼓励二级学院申报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同时学校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建设一些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指定二级学院承担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工作。

  5.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的申请范围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7年颁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规定的目录名称确定。

  第三条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目标与任务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要着眼于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立足于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要求,在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教学研究与改革、师资培养及学科管理等方面成为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典范。第四条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周期与要求1.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周期为5年;2.培育点的目标是经过3年建设,总体水平基本达到该类专业硕士授予点要求,其中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培养环境与条件(科研水平除外)达到建设目标要求,科研水平达到年度平均水平;再经过2年建设,充分达到该类专业硕士授予点要求。

  第二章申报与遴选

  第五条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遴选的基本条件1.专业有特色。在省内相关领域中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社会声誉良好,某个(或多个)方向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经过培育能够达到本学科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经过建设期,有望申请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师资队伍结构合理。队伍中有一定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副教授以上职称与拥有博士学位人员达到一定比例,参与专业硕士

  2

  研究生教学与指导的行(企)业教师有一定的比例,骨干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且每位成员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3.人才培养质量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好、职业素养高,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就业率高,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良好,支撑学科或相关学科获得过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4.科研水平高。近3年,专任教师承担过多项国家、省部级或横向课题,有一定数量科研经费进账,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或得到行业应用。

  5.支撑条件好。具备建设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所需要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研究基地和图书资料等基础条件。

  第六条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遴选程序1.申报:由院系在全面评估、优化组合的基础上组织申报。考虑不同学科特点、实验室条件及人才资源分布,鼓励跨院系联合申报。2.初审: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初审不合格者不得参加遴选。3.评审:评审分初评、校专业硕士培养授权单位建设学术咨询委员会评审。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初评。在初评会上,学科带头人汇报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计划,并进行答辩,专家组按照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遴选标准进行初评,提出校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推荐名单。校专业硕士培养授权单位建设学术咨询委员会对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推荐名单进行评审。即在前期评审意见的基础上,综合情况进一步考

  3

  查酝酿,最终确定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名单,报校务会批准。4.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申报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的学科

  梯队成员、所在院系领导不得作为评审专家参与学科评审;参加评审的专家和工作人员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且具有保密责任。评审过程接受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监督。

  5.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并公布公示结果。第七条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实行滚动式淘汰和增列。2020年在中期检查、评估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当时情况,对社会急需、条件较好的特色学科专业,按申报程序进行二次评审增列,对未能实现发展目标的淘汰,评审程序同上。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八条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的建设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以学院为主的管理模式,同时实行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带头人负责制。学校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的管理机构为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二级学院为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主体,学院行政一把手和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带头人为责任人。每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由一位校领导担任联系人,负责指导、协调建设期间重大事宜。

  第九条学校职责1.制定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规划与管理文件。2.审查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制定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经费安排计划,检查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经费开支情况。

  4

  3.开展年度工作检查,督促、检查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情况。4.制订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评估方案,组织开展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评估验收工作。5.校领导联系人代表领导小组驻点督查指导,对培育点工作推进、解决问题、取得成效具有直接领导责任。第十条院系职责1.对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带头人进行提名并组建团队。2.审核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3.按照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方案,协助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带头人做好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的组织协调及管理工作。4.审核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经费开支。5.培育点工作成效是对该院系奖惩的重要依据。第十一条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带头人职责1.根据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总体目标,负责制订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经院系初审后,报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审批并组织实施。2.根据建设期间经费安排,制定年度经费预算计划,负责经费开支,年底提交年度经费决算报告。3.组织科研与教学活动。组织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影响。4.组建学术梯队,培养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5.制定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采购计划,改善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支撑条件。

  

篇二:硕士点建设方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地方师范院校林业专业硕士点建设初探

  作者:马姜明莫燕华张卓然陈凤洁来源:《科技风》2020年第12期

  摘要: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林业生态建设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通过对广西师范大学林业专业硕士点的建设进行初步探索,提出了突出优势特色、补充方向短板,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等途径等初步思路,以期为地方师范院校林业专业硕士点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林业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模式;合作交流

  Abstract:thetrainingofmaster'sdegreeinforestryisanimportantwaytotrainhigh-levelappliedprofessionalsinforestryecologicalconstructioninthenewera.Inthispaper,throughthepreliminaryexplorationoftheconstructionofmaster'sdegreeprograminforestryofguangxinormaluniversity,theauthorputsforwardsomepreliminaryideas,suchashighlightingtheadvantagesandcharacteristics,supplementingtheshortcomings,optimizingthetrainingprogramforpostgraduatesandstrengtheningthejointtrainingofpostgraduates,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constructionofmaster'sdegreeprograminforestryoflocalnormaluniversity.

  Keywords:masterofforestry;Jointtrainingmode;Cooperationandcommunication

  为满足适应我国林业生产实践发展中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批准了林业专业硕士作为新增设的硕士专业学位[1,2]。广西作为林业大省,速生丰产林面积及木材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工程的核心基地。为助力广西林业朝着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培养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和服务区域林业生态建设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整合了原有的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面的二级硕士点——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的师资,在此基础上申报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点,于2018年获批,并于2019年开始招生。目前,在广西具有林业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的单位只有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

  相对于农林院校而言,地方师范院校通常在生物学、生态学方面相对具有较好的基础,而在林学方面顯得单薄,具有农林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那么地方师范院校又是如何培养林业方面的人才?带着这个问题,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突出优势特色、补充方向短板

  目前,学院林业专业硕士点有硕士生导师13人,校外兼职导师9人。但学院中真正从事林业研究的导师并不多,这也是师范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加强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的师资力量和提高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力,需要把学院原来林学下面的二级硕士点“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作为林业专业硕士点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作为学院林业专业硕士点的优势特色来打造,同时根据学院的师资的实际,设置森林生态恢复与管理、经济林培育与经营3个研究方向。因此,后续的人才引进需要重点考虑后面2个方向的人员组成,补齐研究方向的短板。

  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由于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业专业硕士点建设才刚刚起步,为切实做好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需要充分借鉴国内林业院校的林业专业硕士点的培养方案,同时注重自己的特色。强调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一理念应贯穿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就业、深造的整个过程[1]。根据研究方向和导师队伍的实际,尽可能地设置具有林业专业特色的课程,让研究生能够掌握林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以及系统的现代林业专门知识和实验技能及野外工作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专业数据处理,熟悉有关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能运用林业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相关科学研究。

  三、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

  充分考虑林业专业硕士点的实际,加强与区内林业院所、自然保护区、林场的合作,共建林业实习实践基地,聘任上述相关单位的优秀研究人员为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以研究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按照合作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同发展”的原则,构建一个以研究生联合培养以纽带,通过深入交流、进行专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建共享共用双方平台和野外基地,带动校院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从而达到“学院、联合培养单位、研究生”多方共赢的局面[3]。因此,合作双方之间保持长期有效的交流,其关键在于人的合作,而本质则是合作共赢。

  四、建设初步成效

  学院在切实加强培养研究生的同时,应积极与林业相关科研院所、林场、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及科研实践等方面的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项目合作中,并从中积累实践经验和技能。目前,学院与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一,学院与合作单位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申报了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批为自治区级“林业与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培养基地示范建设项目”;第二,选聘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优秀科研人员为学院的兼职研究生导师;第三,双方联合申报并成功获批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等项目;第四,学院与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建设人工林长期研究实践基地,满足了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要求,同时为学院教师开展林业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基地。

  

篇三:硕士点建设方案

  建筑材料方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全文)

  结合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方向,分析了建筑材料学科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总结了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现状、学生能力现状,初步构建了建筑材料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并经过了实践检验。

  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建筑材料一、前言我国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始于1997年,当时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等部门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以在职人员不脱产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为主。至2009年,我国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单位已达241个,累计招生超过了24万人,约占我国各类专业学位总招生数的1/4。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突出问题就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据悉,目前我国每年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占10%。教育部2009年9月发出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为此,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2010年教育部决定将增加的研究生招生名额全部用于扩大

  -1-

  招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目前,我校正在进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

  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一年在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是提高应用性硕士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二、建筑材料学科分析1.建筑材料学科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土木工程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可以促使建筑形式的变化以及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革新。建筑材料质量、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建筑材料的发展和革新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学科划分改革前建筑材料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改革后划入材料学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下自行设置二级学科的权利归属各高校后,部分高校又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置建筑材料二级学科。而本质上建筑材料学科属于土木工程和材料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或者“交叉学科”,因此设在土木工程类院系下的材料学学科具有其相对独立性。我校的建筑材料学科设于材料学一级学科下,行政上隶属土木工程学院。2.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现状在研究生教育中,课程设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研究生教

  -2-

  育的本质是大学本科教育后进行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学历教育,属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因此,研究生课程具有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精致性和动态性等特征。研究生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

  目前,国内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关于建材硕士点课程类别的划分,并无统一的名称标准。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研究生应当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这种差异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常常难以得到充分的反映,不少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不同程度地存在混乱现象。我国有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不同研究生培养模式。前者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两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学术性培养方案相对成熟,应用性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相对薄弱。

  因此,建筑材料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土木工程和材料学学科特点,通过建筑材料硕士点的重点高校的调查研究和自身建设,结合我校特色,构建和优化设置方案。

  3.学生能力现状如何培养出高水平的工程应用性创新型人才成为各高校的重点任务之一。研究生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加

  -3-

  强课程设置的优化不仅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是对我国教育现状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实不足的弥补,也是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偏重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研究生课程的研究性和自主性特点不明显。在新的形式下,现有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还不完善,不利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总体上缺乏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客观上需要对现有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思考、优化甚至革新。

  4.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是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基础建筑材料研究所与辽宁省、大连市建筑材料相关骨干企业有紧密联系,项目合作基础良好,如大连市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大连砼鑫混凝土有限公司、大连庆华建业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细杨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等,为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三、培养方案本学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相关专业的材料学领域的教学、科研、设计、管理或相关工程技术工作的复合型研究性和管理型人才。学习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面坚实的建筑材料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在建筑材料基本理论、新型建筑材料研究和计算材料学等方面得到基本训练和创新开发能力的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工程技术工作和管理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外文资料、能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

  -4-

  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不低于16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

  四、实施及问题上述培养方案实施以来,总体情况良好,保证了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1.实践教育全日制工程硕士生主要来自于应届本科生,其就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工程第一线。目前,工程硕士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实践问题。国家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的建设政策及实施细则滞后,给工程硕士的实践问题带来困难。在无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前提下,企业承担一定数量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目前仅有“国家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建设的相关文件,但批准数量肯定有限,将来也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除了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外,应出台地方企业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的支持政策和实施细则。在校企结合上,最重要的是要找那些热心于教育的企业,要有一批热心育人的企业家和技术、管理骨干,学校要关心企业的发展,企业要热心于育人工作。实行“双导师”制,选择聘请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的企业导师,确保工程硕十的培养质量。2.德育教育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培养中,德育工作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极为重要。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素质培养更需要让他们

  

篇四:硕士点建设方案

  江汉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与管理办法

  江校研〔2016〕15号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为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管理,加强学位点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切实保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订本办法。第二条硕士学位点是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单位,是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构成的教学科研群体。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学校已获准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或工程专业硕士授权类别中的领域(以下简称“一级学位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或工程专业硕士授权领域中的培养方向(以下简称“二级学位点”)以及学校列入拟新增计划的各类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项目。第四条硕士学位点建设总体目标是: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扶优扶新,突出特色,动态调整,保证质量”工作思路,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平衡、培养特色鲜明、与学校建设地方一流综合性大学目标相匹配的学位授权体系和学位授权点质量保证体系,创新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第五条硕士学位点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加强规划顶层设计,凝练学术特色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创造良好的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外部环境,包括制定修订培养方案、课程及案例库建设、教材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条件建设等。(三)建立绩效评估和以评促建工作机制,积极开展自我评估,坚持自主评估和专项评估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学位授权体系和学位授权点质量保证体系。(四)加强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和技术研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教学队伍,建立导师和导师组负责制,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就业指导、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工作。第二章学位点管理体制第六条学位点建设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学校、学院和学位点三级运行机制。学校负责学位点发展规划、管理与资源统筹等,学院负责所属或所牵头学位点的日常建设与管理,学位点是实施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基层组织单位。第七条跨学院学位点管理由一级学位点所在学院总牵头,相关学院配合建设与运行。牵头学院负责一级学位点建设与管理及跨学院二级学位点的协调工作。第八条牵头学院指定负责人是一级学位点建设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该学位点建设规划、培养方向凝练、培养方案制定、导师培训、学位点评估等工作。二级学位点负责人是该二级学位点建设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所在学院同时为该二级学位点的责任学院,并在一级学位点管理下,开展二级学位点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学院分管研究生教育院长负责研究生教学日常管理、研究生招生就业、政治思想教育等工作的管理与协调。学术方向带头人是学术方向建设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所在学院同时为该学术方向的责任学院,负责该研究生培养方向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对一级、二级学位点负责。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教学、培养和思政育人的第一责任人。第三章学位点建设工作第九条学位授予、学位点评估、学科评估、学位点建设规划、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导师遴选与考核、

  研究生培养方案、招生专业目录编制、年度招生简章、学生项目评审、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科学道德

  与学风建设等工作由一级学位点牵头学院负责组织,二级学科责任学院或培养方向责任学院协助一级

  学位点牵头学院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条研究生教学工作安排和教学过程管理由一级学位点牵头学院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负责组织

  实施,二级学位点责任学院或相关学院配合落实教学任务和过程管理。

  第十一条研究生招生命题、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以二级学位点为单位组织进行,研究生人数较多的

  二级学位点可按学术方向组织进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论文选题须经二级学位点责任学院审

  核。

  第十二条学位授予名单须经一级学位点牵头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

  第十三条一级学位点牵头学院每年至少召开2次一级学位点工作会议,组织教师研究学习国家有关

  文件政策、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与二级学位点责任学院、培养方向责任学院共同研究学位点

  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情况,会议纪要报学校研究生处备案。

  第十四条学院以二级学位点或研究生培养方向为基层单位设立组织机构

  (研究所、研究室)

  或设置固定工作场所,便于二级学位点或学术方向研究生导师团队独立开展学位点或学术方向建设。

  学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顺利开展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

  第十五条各学院负责本院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条件成熟时应设立

  研究生教育教学专职管理岗位和兼职管理岗位。管理岗位须由有研究生教育经历的教师或管理人员担

  任。

  第四章经费管理与绩效评估

  第十六条学校根据学位点年度工作任务和预算,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持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

  育,以保证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学位点建设经费使用按国家、省、市及

  学校财务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学位点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学位点立项建设、学术方向建设、导师培训、学术交流、学位点

  工作会议、校内外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研究生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案例研究与案例库建设、

  教学教务管理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的资助、研究生招生就业宣传工作等。

  第十八条学位点建设绩效评价与学校绩效评价工作同步,学位点建设绩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

  养特色优势、是否拥有与人才培养方向一致的高水平科研项目和科研学术成果的产出、体现高水平研

  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性成果、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和研究生努力学习的高效率

  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十九条学位点评估采取政府评估和学校自评自查相结合方式。政府评估结果作为学位点评估的主

  

篇五:硕士点建设方案

  信息工程学院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规划

  一、现有基础1.专业基础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业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和一个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方向,一个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专业,有西X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硕士研究方向。目前在校本科生1484人,专科生239人,成人函授72人,共40多个教学班。以上五个专业一个方向涵盖了五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根据专业的划分,现设的教研室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基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六个教研室。2.实验室基础学院具有良好教学实验环境,现有四类实验室,即公共基础实验室(含有7个计算机房700台微机,力学、光学和电磁学实验)、计算机技术中心(含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电子信息综合实验室(含单片机与接口实验、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实验)、通信工程实验室(含通信原理实验和网络与通信综合实验)。3.教师队伍截止到2011年7月,信息工程学院共有专职56人,博士1XX人(含在读4人),硕士XX人,在读硕士XX人;教授、副教授XX人,讲师XX人,教师平均年龄30多岁。

  4

  二、重点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1.重点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理由经过10多年的发展,学院基本奠定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主、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为辅的师资队伍。其中专门从事计算机与网络领域的教授1人、副教授有8人,博士2人,近3-5年有希望晋升教授的8人。从事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近3-5年有希望晋升教授的2人。在计算机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图像信息获取、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应用技术、语音分析与信号处理、网络工程与网站规划设计、网络与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网络安全技术;在电子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环境危害气体的光谱检测技术和光热太阳能发电技术、光热太阳能发电技术、光通信无源器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与优化、光电子技术在太阳能开发利用、复合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研究及能量管理系统研究,太阳能电池模拟器,太阳能电动汽车复合能源系统的优化匹配;在通信工程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光电检测方法及信号处理、微波毫米波雷达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等。从以上分析来看信息工程学院以计算机学科的师资、专业和研究基础最强,如果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博士数已经达到(可加电子和通信的博士),教授数近3年能达到。但西X大学于2011年成功申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同样西X大学也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下一步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会瞄准电子科学与技术。而目前西X大学还没有通信工程专业,如果以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一级重点学科,一是不存在与西X大学竞争

  4

  的问题;二是我们既有专业支撑,也有实验室和师资基础,计算机、网络和电

  子的教师都可以作为基础,教授1人,博士4人,副教授多人,容易形成梯队;

  三是研究基础和方向,计算机学科的图像信息获取、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应

  用技术、语音分析与信号处理、网络应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都与信息与通信

  工程的两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相关研究方向相接

  近,或有结合交叉点。四是“十二五”期间,西X通信行业也是重点发展行业,

  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量,通信领域在西X高原特殊环境下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和难题。五是东南大学属通信工程在国内实力最强之一,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在通信方面的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因此考虑信息与

  通信工程作为一级重点学科建设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2.一级学科建设的目标

  根据西X民族学院理工科现有专业、师资和实验室基础,以及与西X社会

  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我们考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主要在六个方

  向、两个研究型实验室和一个研究所。具体见《一级学科建设一栏表》。

  表1一级学科建设一栏表

  一级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与无线技术网络与应用技术通信理论与编码现代语音处理与通信技术数字图像处理与多媒体通信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技术

  研究实验室或研究所

  1.图像与信号处理实验室2.X语音分析与处理实验室3.高原环境通信技术与安全

  研究所

  4

  目前能与六个方向相关的师资有1个教授,4个博士,在读博士1人,离一级学科硕士点基本条件来说就差两个教授。目前至少2-4人有希望在3年内晋升教授,在近3年内能实现一级学科基本要求,但我们考虑以更高的标准来建设一级学科。以上六个方向,每个方向要求有一个教授,有1-2个博士,这样共6个教授,6-12个博士。

  需要东南大学为我们培养的博士、教授、副教授见表2。表2培养博士、教授、副教授一栏表

  研究方向

  博士教授副教授

  无线通信与无线技术

  1

  2

  网络与应用技术

  2

  1

  通信理论与编码

  1

  1

  2

  现代语音处理与通信技术

  1

  2

  数字图像处理与多媒体通信

  1

  2

  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技术2

  1

  2

  教授、副教授的培养主要是共同申请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争取横向课题,

  教师的进修和访学。在我们申报东南大学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上给予政策

  倾斜和扶持。

  需要东南大学为我们建设的实验室和研究所:(1)图像与信号处理实验室;

  (2)X语音分析与处理实验室;(3)高原环境通信技术与安全研究所。

  需要东南大学为我们建设的通信工程专业方向:信号处理、通信工程,网

  络通信。这些专业方向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支撑。

  4

  

  

篇六:硕士点建设方案

  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任务书

  申请单位名称:

  化学化工学院

  申请专业学位类别:

  化学工程

  专业学位点负责人:______胡武洪

  联系电话:

  申报日期:

  727900082010年7月5日

  建设期限:

  2010-2013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制2010年1月

  -1-

  1、建设的总体目标

  (建设期满,本专业学位点的整体条件与水平、学科优势与特色、在市内乃至国内的地位、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等方面定性和定量的总体描述):

  1、总体目标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建设学科团队为依托,整合本学院各个学术团队的研究特色,发挥各研究方向

  的研究专长,本着学科交融,相互促进”的原则,力争在建设期内使材料化学”、环境化学工程”、工业分析”、制药

  工程”等方向的硕士点列入重庆市学位点建设规划,为获得该学科的硕士点奠定基础。

  (1)队伍建设:我院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13名,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1人。在未来的三年间,计划

  每年通过引进或培养博士(教授)各

  5-6名,重点引进1-2名杰出人才,同时鼓励通过在

  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现有研究者的学术水平。使教授人数达到10人,学科组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人

  数占80%以上;博士达10人,达到35%。

  (2)科学研究:选择有代表意义的抗癌中药提取物作为探针,建立新的核酸和蛋白质的灵敏的分析方

  法,利用各种仪器分析手段研究中药提取物和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制,为新型药物的筛选和研制提供理论指导;将

  纳米粒子材料的研制与仪器分析技术结合起来,建立纳米生物分析新方法,将研究拓宽到纳米技术的研究领域。将

  应用量子化学与材料研究、药物合成、构效关系研究有机结合,力争在

  3

  年的时间内,争取地市级以上课题8-10项。发表论文120篇以上(核心刊物80篇以上,其中约30%的

  论文被《SCI》收录)。争取获得市级科研成果奖不少于

  2项。

  (3)课程建设:力争《有机化学》课程在两年之内评为市级重点课程,

  《化工原理》成为校级重点课程。

  (4)学术活动:每年派5-8名梯队成员外出参加高级别学术研讨活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

  (5)基地建设:加速推进与大学和有关科研院所、大中型化工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

  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

  形成学科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在未来的三年间,将紧密结合重庆市

  十二五”规划,抓住

  重庆市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盐化工、化肥和精细化工,实施乙烯下游产品链建设,重点发展长寿天然气和石油化

  工、涪陵化肥、万州盐气化工、垫江天然气精细化工等特色化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保

  护和生态建设,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帮助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提速提档的良好机遇。着重在分析测

  2

  试技术和分析方法、材料、药物合成及构效关系、工业催化和石油、天然气有效利用、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加强产学研结合,力争在现有的基础上上一个台阶。充分发挥我院高层次人才比较多的优势,积极构建以学院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教授、博士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重要力量的化学化工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化学化工学院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扩大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部门的科技合作,广泛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强国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以化工类人才培养实验区为载体,大力加强化工技术、分析检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的培养,努力提升我院为地方产业服务的能力。

  3

  2、具体目标

  4

  2-1队伍建设目标及措施2-1-1本专业学位点专任教师队伍现状

  现有总人数(人)

  32

  教授

  (人)

  618.75%

  2-1-2建设计划

  副教授

  博士

  (人)

  13

  40.63%

  (人)4

  12.5%

  队伍结构

  硕士兼职硕导兼职博导具有专业实践经验

  (人)

  (人)(人)

  教师(人)

  112

  34.38%

  教授(人)副教授(人)博士(人)硕士(人)

  具有专外聘

  兼职兼职业实践实际

  年度2010—2011

  培养引进培养引进

  培养引进培养

  引进

  硕导博导经验(人)(人)教师

  部门教师

  (人(人

  )

  )

  2

  1

  12

  1

  1

  2011—2012

  3

  2

  13

  1

  1

  1

  2

  2012—2013

  4

  3

  1

  121

  2

  合计

  7

  4

  10

  10

  1

  2-1-3建设期满教师队伍状况

  建设期满专

  队伍结构

  2

  2

  3

  4

  兼职教师队伍总人数(人)

  教授

  (人)

  副教授

  (人)

  博士(人)

  硕士(人)

  兼职硕导兼职博导(人)(人)

  具有专业外聘实际实践经验部门教师教师(人)(人)

  42

  15

  15

  12

  6

  4

  1

  3

  4

  35.7%35.7%

  28.6%

  14.2%

  5

  2-1-4具体措施:

  为了满足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要,计划引进5-8名高水平教师,使本学科的专任教师规模达到

  40

  人左右;采用各种措施大幅度提升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包括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外语水

  平、计算机应用水平;使多数教师具备硕士以上学位,力争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5%;提高教师的双师型

  教教师的比例。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一批在市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学者。

  拟采取的主要建设措施:

  1、提升学历:每年资助1-2名45岁以下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并在教学工作量方面

  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

  2、教师进修: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师进修提高、知识更新。如:利用学术休假安排教师脱产进修,包括国内著名

  大学进修和国外大学进修;禾U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各类教师培训班,重点进修

  化工、环境、材料、制药等学科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新兴知识。

  3、外语培训:重点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进行外语培训,使其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双语教学

  能力,能够无障碍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4、人才招聘:招聘学历高、综合素质强、并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才;从国内知名高校吸收优秀博士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

  2-2本学位点人才培养建设目标及措施

  2010—2011

  

篇七:硕士点建设方案

  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方案

  根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开展2018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8〕8号)要求,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组织实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评估目的通过全面考察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及运行情况,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和规范性作出评价,促进各学位授予单位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改进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专业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二、评估范围与方式1.评估范围:2014年获得授权且未调整的学位授权点和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以下简称参评点),以学位〔2018〕8号文件中的名单附件为准,共涉及121家学位授予单位、163个工程领域学位授权点,名单见附件1。2。评估方式:采取通讯评议、评议表决的方式进行,一般不进校评估.教指委认为确有必要的,可选择部分专业学位授权点进行实地考察。三、评估内容与指标1.评估内容:专项评估主要是检查专业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和规范性,包括目标与要求、基本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培养成效等。2。评估指标见附件2.四、评估程序及要求1.接受专项评估的参评点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准备评估材料,由所在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后提交。未按时提交参评点评估材料且未申请主动放弃的,该参评点视为评估“不合格”.

  2。通讯评议环节,教指委组织专家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评阅参评点评估材料。

  3。评议表决环节,教指委组织参评专家在充分评议基础上,对参评点进行表决。参加表决的人数应达到本次参评专家总数的2/3。表决意见分为“合格”和“不合格”。教指委汇总评议情况和表决结果,将参评点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形成评估意见。

  4.教指委在表决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向参评点所属学位授予单位反馈评估表决结果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具体评估意见.

  5.如有参评点所属学位授予单位对评估意见有异议,应在反馈意见发布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教指委正式提出异议。教指委将及时受理异议并专门组织专家组进行复议,必要时可以采取进校考察、直接听取参评点汇报等方式进行。专家组在接受异议申请截止后20个工作日内向教指委提交复议报告。教指委审议通过后,将复议结论反馈相关学位授予单位。

  6。教指委将本次专项评估报告(应包括参评点评估表决统计结果、评估意见、异议处理情况等)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汇总评估结果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评估结果,对参评点分别做出继续授权、限期整改或撤销学位授权的处理决定.评估结果及处理决定向社会公开.

  五、评估材料的报送评估材料包括总结报告(提纲见附件3)、评估简况表(附件4)。有多个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授予单位需分别撰写评估总结报告和填写评估简况表。评估材料(签字、盖章后的PDF版本)上传“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六、评估安排评估工作进度安排见下表.

  时间

  工作内容

  2018年4月起

  参评点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准备评估材料.

  2018年5月30日前参评点所属学位授予单位完成材料报送工作.

  2018年6月2018年7月

  2018年8月

  教指委组织开展通讯评议、实地考察。教指委对参评点进行表决、向参评点所属学位授予单位反馈评估意见,并接受异议。教指委组织专家对提出异议的参评点进行复议,将复议结论反馈相关学位授予单位.教指委撰写专项评估报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七、其他

  1。学位授予单位报送的材料应真实、准确、完整.涉密信息请

  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脱密。评估材料上报前需在校内公示7天。

  2.各有关单位、组织、专家和人员应严格遵守评估纪律,坚决

  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对存在弄虚作假和违反评估纪律的单位或

  个人,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3.本方案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负

  责解释。联系人:岳华,联系电话:010—62782041,E-mail:

  xiaoyue@tsinghua。edu.cn。

  附件:1.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专项评估学位授权点名单

  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指标

  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总结报告

  附件1

  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简况表

  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专项评估学位授权点名单

  序领域号代码

  领域名称

  1085201机械工程

  数量

  单位名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温州大学、安10徽工程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河南

  科技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宝鸡文

  序领域号代码

  领域名称

  数量理学院

  单位名称

  2085202光学工程3085203仪器仪表工程4085204材料工程5085205冶金工程6085206动力工程7085207电气工程

  8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9085209集成电路工程10085210控制工程

  11085211计算机技术

  12085212软件工程

  13085213建筑与土木工程14085215测绘工程

  中央民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宝4

  鸡文理学院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长春大学、宁波大学、鲁东大学、5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1湖南工业大学

  2上海电力学院、中原工学院

  吉林建筑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福建工程学院、曲9阜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湖南科技大学、重庆

  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北京印刷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武14汉纺织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五邑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武警工程大学

  3辽宁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安邮电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长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南京信7息工程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西安邮电大学太原师范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南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湖11南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武警工程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武汉纺织11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海南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沈阳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聊城大学、15鲁东大学、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五邑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

  3黑龙江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

  序领域号代码

  领域名称

  15085216化学工程

  数量

  单位名称

  南通大学、安庆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重庆师9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北民族

  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伊犁师范学院

  16085221轻工技术与工程1烟台大学

  17085222交通运输工程

  吉林建筑大学、北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浙6江海洋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武警后勤学

  院

  18085223船舶与海洋工程2大连海洋大学、海军潜艇学院

  19085224安全工程

  吉林建筑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计量大学、4

  四川师范大学

  20085227农业工程

  2天津农学院、赣南师范大学

  21085229环境工程22085230生物医学工程23085231食品工程

  6黑龙江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

  8安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空军军医大学、军事科学院山西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南京财

  6经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四川理工学院

  24085232航空工程

  1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5085234车辆工程

  3浙江科技学院、聊城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26085235制药工程

  常州大学、泰山医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新疆医科4

  大学

  27085237工业设计工程

  1云南艺术学院

  28085238生物工程

  北京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11中南民族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喀什大学、空军军医大学

  29085239项目管理

  2常州大学、云南财经大学

  30085240物流工程

  1渤海大学

  附件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A目标与要求

  A1.目标定位

  S1.学位授权点建设目标

  S2。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A2。学位要求S3.学位要求

  评估内容(1)本领域学位授权点建设目标。(1)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1)本领域授予工程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A3.培养方案S4.培养方案

  (1)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

  (1)本领域校内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及实践经验情

  S5.校内师资队伍

  况;(2)本领域校内导师的选聘、培训、考核制度及实施

  B1。师资队伍

  情况。

  (1)本领域校外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及实践经验情况;S6.校外师资队伍(2)本领域校外导师的选聘、激励措施及其对研究

  生的指导制度及实施情况。

  B基本条件

  B2。工程科技S7。研究项目研究

  S8.研究成果

  (1)本领域承担工程应用类科研项目的情况,人均研究经费情况。

  (1)本领域工程应用类研究成果。

  B3。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

  S9。校内实验平台

  S10。校外实践基地

  (1)本领域支撑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实验室情况。(1)本领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基本情况。

  B4.奖助体系S11。奖助体系

  (1)本领域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制度建设、奖助水平、覆盖面等制度及实施情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评估内容

  C人才培养

  D质量保障

  C1.招生选拔S12。招生选拔

  (1)本领域研究生报考、录取情况;(2)本领域保证生源质量采取的制度与措施.

  S13。课程体系C2。课程教学S14.实践教学

  (1)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规范性;(2)知识结构合理性。(1)实践课程设置情况;(2)校外师资授课情况。

  S15。教学方式

  C3.工程实践

  S16。基本要求S17.实践成效

  (1)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先进性。(1)对学生工程实践的环节、目标、内容及考评机制等基本要求的规定,工程实践过程组织管理情况。(1)本领域工程实践的总体成效和典型案例。

  S18.论文要求

  C4。学位论文S19。论文质量

  (1)本领域制定的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与评价体系。(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内容、水平与应用价值、规范性等。

  D1.过程监控

  S20.教学监控

  (1)本领域对教学的督导、监测和评价制度及实施情况.

  S21。工程实践管(1)工程实践的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制度及实施情况.

  理

  S22.学位论文管理

  (1)开题、中期、预答辩、答辩、评阅等过程管理制度及实施情况。

  D2.学生管理S23。权益保障

  与服务

  S24。学风建设

  (1)本领域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建立情况;(2)本领域在学研究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情况。

  (1)本领域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及制度建设。

  D3.组织管理S25。组织管理

  E培养成效

  E1.实践创新E2.学生发展

  S26.实践创新S27.学生发展

  (1)组织机构设置及管理队伍建设情况。(1)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科技竞赛等实践创新活动的情况。(1)优秀毕业生及研究生取得的代表性学习成果。

  附件3

  E3。就业质量S28。就业状况E4。培养特色S29.培养特色

  (1)毕业生的最终就业率、就业去向分析;(2)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和满意度等。(1)本领域人才培养的特色.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

  总结报告

  名称:学位授予单位

  代码:

  工程领域

  名称:代码:

  联系方式

  姓名电话:

  填表日期:

  年月日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2018年4月15日

  填表说明

  一、本报告是专业学位授权点对自身建设的全面总结,分为四个部分:基本情况、建设成效、存在问题分析、持续改进和提升计划。

  二、有多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接受专项评估的学位授予单位,请按领域分别编写总结报告。

  三、封面中单位代码按照《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学位与研究生管理信息标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2004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教育部《高等学校代码》(包括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填写;领域名称及代码按照附件1填写。

  四、本报告的各项内容须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得授权以来的情况,统计的起始时间为获得学位授权的时间,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31日,所描述内容和数据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五、除特别注明的校外师资,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均指目前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职人员(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授权点领域重复填写)。

  六、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授权点领域重复填写。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位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

  七、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八、正文使用四号宋体,图表使用五号宋体,字数控制在8000—12000之间,行间距1。5倍,纸张限用A4。

  一、基本情况

  【简要阐述本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建设思路与总体成效、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发展态势和办学特色等.字数控制在800—1000之间。】

  二、建设成效

  【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指标》中5个一级指标(目标与要求、基本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培养成效),依次对本专业学位授权点各项建设工作的成效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描述。定量描述应尽量使用图表;定性描述以客观事实为主,辅以必要的典型事例,并对达到的水平、形成的特色等进行适度描述。字数控制在6000-8000之间。】

  三、存在问题分析

  【对照评估指标,实事求是地梳理本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与待改进之处。字数控制在800—1000之间.】

  四、持续改进和提升计划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目标,提出本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改进计划及近期具体措施。字数控制在800-1000之间。】

  五、专业学位授权点所在单位意见

  主管领导(签字):年月日

  本报告中各项材料和数据真实可靠、不涉及国家秘密,公开后产生的不良后果和法律责任由我单位承担。

  法人代表(签字):(单位公章)年月日

  附件4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

  简况表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

  代码:

  工程领域名称:

  代码:

  填表日期:

  年月日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2018年4月15日

  1。课程设置情况表(请按本领域最新培养方案填写。其中:①、②请在对应栏目

  打“√”;③可依据“课程论文”、“笔试"、“笔试+课程论文”等实际情况填写.)

  课程类型①

  Ⅰ

  Ⅱ

  任课教师类型

  ②

  培养方式是否与学

  序号

  课程名称

  基专

  学学

  公础业其

  时分

  共理技他必选数数

  任课教师姓名

  考核

  术型

  校校方式

  在职研究

  内外③全(非生分

  课论术课修修

  教教

  日全日开授

  课课程课课程

  师师

  制制)

  课

  程程

  2—1。学生基本情况表(对于2014年获得授权的学位授权点填写年份为2014-2018年,对于2014年专项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

  的学位授权点填写年份为2010-2018年)

  分年度学生招录及授予学位情况

  当年

  当年

  当年

  当年

  当年

  当年校内导师

  当年

  当年校外导师

  报考人数

  招生人数

  毕业人数

  授予学位人数校内导师数人均指导学生数校外导师数人均指导学生数

  序

  号

  年份

  在职

  在职

  在职

  在职

  在职

  在职

  在职

  全日(非全全日(非全全日(非全全日(非全全日(非全全日(非全全日(非全全日

  在职(非全

  制

  制

  制

  制

  制

  制

  制

  制

  日制)

  日制)

  日制)

  日制)

  日制)

  日制)

  日制)

  日制)

  1

  2

  3

  4

  5

  6

  已毕业学生基本情况

  培养方式

  序号

  姓名

  在职入学全日(非全年月

  制

  日制)

  1

  2

  3

  4

  5

  6

  毕业年月

  校内导师姓名

  姓名

  校外导师工作单位

  专业实践单位

  学位论文题目

  答辩成绩

  2—2。优秀毕业生情况表(限填10名,全日制和在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各填5名。)

  序姓名

  号

  学习形式

  全日在职(非制全日制)

  毕业年月

  优秀毕业生简介(学生毕业后发展情况,每生限300字)

  3.校内导师及校内任课教师情况表

  校内导师情况表(只填写本领域校内导师)

  序

  性

  姓名

  出生年月

  号

  别

  职称

  近五年取得成果

  核心及以上论文数

  专利授权数

  获奖数

  近五年承担项目

  纵向项目数省部级省部级及以上以下

  企业委托研究项目数

  校内任课教师情况表(只填写本领域除校内导师之外的其他的专业课任课教师情况,不包括公共基础课(政治理论、外语等)任课教师。)

  近五年取得成果

  近五年承担项目

  序

  性

  姓名

  出生年月

  号

  别

  职称

  核心及以上论文数

  专利授权数

  获奖数

  纵向项目数

  省部级及以上

  省部级以下

  企业委托研究项目数

  4-1。代表性科研项目清单表(以工程科技类、技术创新类及校企合作类为主,限30项。)

  序项目号负责人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项目经费(万元)

  起止时间

  4—2。代表性研究成果清单表(包括论文、授权专利、获奖、新产品等,限30项。“成

  果信息"栏:如属论文,请注明期刊名称及发表年月;如属授权专利,请注明专利号及获授权年份;如属获奖,请注明奖项名称及获奖年份;如属新产品,请注明产品号及年份。)

  序完成人号姓名

  成果名称

  成果类型

  成果信息

  5。校外任课教师及校外导师情况表

  序姓名

  号

  学历

  学位

  所在单位及任职

  专业技执业资是否术职务格类型导师

  授课或开设讲座

  名称

  学时数

  6。校内教学科研平台情况表(所填平台均应有获批建设的正式文件;无批文的不填。“平

  台级别”请在对应栏目打“√"。)

  序平台名称

  号

  平台负责人姓名

  平台级别

  省部级及市、厅、本单位

  以上

  局级自建

  7。校外实践基地清单表(所填基地应与学位授予单位签订有合作协议;无合作协议的不填.)

  序校外实践基地名称

  号

  基地所在单位名称

  7-1。校外实践基地及专业实践情况表(按照“校外实践基地清单表”,参照本表格式

  并按照“7-1、7-2……”依次编号、逐一填写。)

  基地名称

  基地所在单位名称

  实践基地简介:

  序号姓名

  学历

  学位

  本基地校外导师情况任职

  累计指导本专业技术职务领域学生数

  接纳学生专业实践情况

  序号姓名入学年月毕业年月

  专业实践任务

  专业实践起止时间

  8.与本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相关的文件清单表

  序

  文件名称

  号

  发文号发文日期

  发文单位

  附件:请提供下列材料(包括全日制和在职(非全日制))并按次序装订:1.本领域最新培养方案;2。本领域专业核心课程大纲;3.本领域5名学生的培养计划(须有导师与学生共同签名);4。本领域教学科研平台获批的文件(按“校内教学科研平台情况表”提供);5。本领域与校外单位签订的校外实践基地协议书(按“校外实践基地清单表”提供);

  6.本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的相关文件(按“文件清单表”提供)。

  

  

篇八:硕士点建设方案

  关于印发《合肥学院2013-2020年学科与硕士点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系部、院直各部门:现将《合肥学院2013-2020年学科与硕士点建设规划》印发

  给你们,请各有关单位认真组织学习,并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自身特点与优势,研究和制定本单位的学科与硕士点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学科与硕士点建设,促进学校上水平上台阶。

  附件:合肥学院2013-2020年学科与硕士点建设规划

  合肥学院2013年11月日

  1

  合肥学院2013-2020年学科与硕士点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硕士点建设的核心,它包括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践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内容。现根据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制定2013-2020年学科与硕士点建设规划,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以重点带一般,以特色促优势,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硕士点建设与发展创造优良的条件,促进学校上水平、上台阶。

  一、必要性分析

  1.通过学科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发展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遍地开花”难以形成竞争的态势和学校的优势,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遴选重点建设的学科,集中资源重点建设,容易凝练优势,打造特色。这不仅有利于以重点带一般,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力,而且有利于发挥整体效益,提升学校的影响力。2.通过学科建设,可以促进学科梯队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学科建设的成效之一就是科研条件的改善和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通过学科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要求,创造事业育人、事业留人的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成长,打造结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通过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学,必然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3.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可以有效地推动硕士点的建设硕士点的建设有赖于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满足社会行业、职业需要的专业硕士,常常是需要多学科参与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不管是什么样的专业硕士,相关学科发展的水平是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所以,重点学科建设是建设和发展硕士点的基础工程,反之,硕士点的建设也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通过几年的建设,逐步形成我校优势学科群和特色学科,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硕士点建设,逐步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二、建设目标

  1、学科建设目标目前,我校涉及的学科涵盖工、经、管、教、理、文、艺七大类38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只有一门——微生物学。从今年开始将启动新一轮学科建设,每两年评

  2

  一次院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并以院级重点学科为基础推荐参评省级重点学科。到2020年,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达20门左右,重点学科10门左右。申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门左右,省级重点学科3门左右。初步建成以重点学科为主干,工、经、管、教、理、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

  2、硕士点建设目标目前我院只有环境工程一个硕士点,而且处在试点阶段,因此我们将以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重点建设学科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大力培育新的硕士点。力争到2017年硕士点增至10个以上,硕士招生人数每年200人以上;2020年硕士点增至30个左右,硕士招生人数每年500人左右。

  三、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办学原则,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优化学科与专业布局,强化学科专业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框架和优势学科群,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创新机制,突出应用性科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需求。

  四、实施方案

  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将硕士点培育融合到重点学科建设中。通过制订科学的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其加强学科方向凝练、师资队伍建设、应用性科学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与合作育人基地建设等,为专业硕士点的建设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今年开始启动新一轮学科建设,每两年评一次院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拟计划每次立项重点建设学科5门左右,在重点建设学科的基础上评定重点学科3门左右。每两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具体实施方案与建设步骤如下表:

  时间

  2013-2014年

  建设内容

  学科建设

  2015-2016年

  硕士点建设学科建设

  建设目标

  遴选重点建设学科5门左右,评审重点学科3门左右;申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2-4门。拓展环境工程硕士点研究方向。遴选重点建设学科5门左右,评审重点学科3门左右;

  3

  2017-2018年

  硕士点建设学科建设

  2019-2020年

  硕士点建设学科建设

  硕士点建设

  申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2-4门。新增硕士点5个左右。遴选重点建设学科5门左右,评审重点学科3门左右;申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2-4门。新增硕士点10个以上。遴选重点建设学科5门左右,评审重点学科3门左右;申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或省级重点学科2-4门。新增硕士点10个以上。

  五、预期效果

  1.通过8-10年学科建设,建设和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促进复合型专业的发展。通过以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带动其他一般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同时根据本校自身条件和地方社会需求,形成几个优势学科群,从而在学科建设这个大平台上,适时调整和设置本科专业,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2.建设和发展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急需的应用型硕士专业,大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研究人才。目前,合肥学院只有环境工程一个硕士点,我们期望通过环境工程专业的优先发展,为后续其他专业的硕士试点工作打下基础,积累经验。希望到2020年硕士点增至30个以上,硕士招生人数每年500人左右,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的急需的技术研究型人才。

  3.加强应用型科研工作,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国家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地方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除了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人才外,还必须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和加强与社会各界的科研合作,加快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加强科学建设,一定会扩大我校的科研规模和提高科研水平,从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的遴选、督查、评估和验收。

  2、经费投入保障。每年投入200万专项资金加强学科建设(列入学校“提升计划”项目)。每门重点建设学科每年投入30万元建设,建设周期为2年;每门重点学科每年投入10万元进行维护(省级或国家级立项建设学科除外),维护周期为2年。

  4

  3、政策支持。学校在人才引进、科研立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推荐以及教科研评奖等方面应适当向重点建设学科倾斜。

  4、制度保障。制定科学建设管理制度和学科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适时进行中期检查和验收。对达不到建设预期的学科将终止经费投入,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将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推荐申报上一级建设立项工程。

  研究生处2013年10月16日

  5

  

  

篇九:硕士点建设方案

  广东金融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一)广东金融学院简介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以金融学科为龙头,以经、管学科为主体,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六个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银行学校,1985年升格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广东金融学院。学院目前设有14个教学系、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48万。

  近几年来,在教育部、广东省委和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支持下,广东金融学院抓住省部共建的历史契机,充分利用广东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机遇,竭力发挥学院办学特色与优势,以“以人为本、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以建设高水平金融学科院校为目标,坚持“教学为本、特色兴校、质量强校和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走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道路,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绩效。我院目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优势,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知名度,在广东省以及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1.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色与优势,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在建设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着重提升教师队伍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为学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准备人才基础。

  2001年以来,学校坚持“人才立校”的战略,通过“外引”和“内培”,引进了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教授和有发展潜力的博士,建立起了符合学院学科发展的师资队伍结构。全学院现有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职教师700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59人,副高职称教师176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全部专职教师比例34%;博士64人、博士生51人,两者占专职教师比例16.4%;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占比例超过83%,部分学科专职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双师型”专任教师112人,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超过90%。另外,学院还聘一批校外知名学者和金融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2.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我院根据学科建设思路,以“大金融”理念引领学科建设,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科基础,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学科结构的合理化,形成了以金融学(含保险)为龙头,以经济学、管理学科为主体,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多学科交融渗透、协调发展并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建设布局。2004年以来,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突破。其中,应用经济学学科属下的二级学科金融学(含保险)被评为广东省扶持学科,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在我省乃至华南地区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保险学、工商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等8个学科被学院列为学院重点建设和扶持学科。

  作为学科建设平台的教学系部和研究机构以及其他教学辅助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学院现设14个教学系(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12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作为学科建设的机构承托。学院拥有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华南地区收藏最为丰富的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货币博物馆现有藏品3.5万枚,是学院学生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也是兄弟院校货币文化交流基地和银行反假币的培训基地;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心于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模拟银行、财务会计实验室、保险实训室和模拟证券营业部等专业实验室,承担着我院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和广东省其他院校同学科学生实习交流基地的任务;中国金融

  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已经在全国金融学术圈和实业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华南金融研究所和其他各学科的研究机构,在校内外积聚了一批优秀科研人才,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的研究团队,为学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已经进入国内三大核心期刊目录,在国内金融学术研究领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已经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力量。3.科学研究水平快速提升

  我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促进科研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学院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以及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数量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应急项目1项),围绕国家级研究项目形成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已经显现。近4年来,学院教师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新华文摘》等国家级权威期刊级其他期刊上发表论文18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多部。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全院获得国家及省厅以上级别科研奖励20余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升本以来,我院成功举办了“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论坛”两届、“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与金融稳定”、“中国保险教育论坛”、“中法保险协会第九期研讨会”等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学界和业界产生了良好影响。我院是英国剑桥大学“商务管理”专科专业在中国大陆的主考院校之一;美国信诺保险公司在中国华南地区惟一的LOMA考试中心设在我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立理工学院、美国格雷港学院等国外高校与我院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基于我院在金融系统的影响力,多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我院设立了专项奖学金。4.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院现有广州和肇庆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9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834万元。图书藏书12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10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拥有中国知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金融研究网、中国投资数据库等中外文全文数据库数,为我院以及全省其他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5.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学院毕业生被誉为“好用、实用、耐用”人才,社会对我院毕业生评价抽样调查满意率每年都在95%以上。广大社会学子踊跃报读我院,2008年招生录取成为全省高校中的热门。(二)广东金融学院总体建设目标

  我院2008-2020年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在做好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工作、完善与优化我院学位授权学科,并由此形成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互生共荣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架构的基础上,围绕我院“申硕”和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科研辅助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战略目标,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具体指标体系可分解为,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与科研团队;成就几位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竞争力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要有包括3-6个研究方向在内的1-2个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达到先进行列,并以此为基础,到2020年建成3-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或者重点扶持学科;在获取新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立项的基础上,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力争申报成功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2-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硕士授权学科规模,由此推动我院办学层次登上研究生教育的新台阶。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一)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分析1.新增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广东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需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我省经济与金融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多项经济社会总量指标都位居全国首位,但是广东金融业“大而不强”问题相当突出,我省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来说,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广

  州、深圳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辐射效应以及聚集效应还有待加强。因此,金融对于我省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鉴于上述情况,我省作为全国的金融大省,一方面具备了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产业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又面临着重要的必须实现的历史转折。为此,省委、省政府在2007年金融工作会议上,对于我省今后一段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思路以及新时期金融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的中心任务,并确定了金融强省“三步走”的奋斗目标。

  广东金融强省战略的有序推进,无论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还是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提高,无论是金融产业地位的提升,还是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强化,都不可能是自发实现的,都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金融知识与金融业务操作和具有现代商业管理的高层次人才,这需要金融教育来推动。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是仅通过本科层教育次就可以胜任的,更加需要研究生教育。《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不强,高质量、高水平大学不多,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不足”,其中就涵盖了我省高校的硕士生教育水平有待提升这一内涵。目前,我省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的全国287个授权单位中的4个,即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拥有工商管理学科全国230个席位中的5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而其他高校,如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所等几所院校也仅拥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尽管近年来硕士层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但依然不能适应我省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于金融高层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新增广东省属地方院校为硕士授予单位,发展包含金融学(含保险)等在内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硕士生教育,并围绕金融业发展发展符合我省服务产业结构升级的与金融服务业紧密相联的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的硕士生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经济与管理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更好地满足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强省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扩大广东省金融和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十分急迫的任务。2.新增硕士授予单位是广东学位授权体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广东省硕士学位授权体系,优化学科点布局。截止2007年底,广东省具有硕士授予单位28个(含中科院系统,不含军队院校,下同),其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点个数排在陕西、四川等西部省份之后。表明我省学位授权单位数量和硕士生教育的规模、结构与其经济领先地位不协调,与其他教育强省(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与《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出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立项规划建设新增授予单位要坚持学科结构、学科水平与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原则”不相一致,难以培养其经济增长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不得不每年从兄弟省份引进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因此,新增硕士授予单位及相关学科授权点,有利于完善我省学位授权体系,是实现“教育强省”的基础和保障。(二)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特殊性分析1.广东金融学院具备了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

  广东金融学院经过多年本科建制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形成了以金融(含保险)为龙头、以经济学与管理学为主干、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结构合理、互相支撑的学科布局,这种学科布局与广东提升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构相吻合,已经表现出其一定特色和优势。我院拥有一支教授和博士比例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在前期两轮人才引聘过程中所引进的教授中,大多来自综合院校,多数在原单位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目前,我院还有超过10名教授被其他综合院校聘为硕士生导师;另外,我院通过与广东社会科学院以及暨南大学联合办研究生教育,培养了35名硕士生导师。这一方面为我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准备了具有硕士生导师资

  格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方面,为我院还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我院已建设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的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已在全国影响凸显的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拥有实力雄厚独立建制的华南金融研究所及其他学科研究机构;拥有省级货币金融学博物馆、图书馆及其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办学实力。就学科基础而言,我院金融学科已经被列为省级扶持学科,另有劳动经济学、保险学、会计学等8个学科被列为校级重点或者扶持学科。总体而言,我院已经初步具备了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因此,如果批准广东金融学院新增硕士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就可以充分发挥我院经、管等学科的相对优势、区位优势和集群优势,更好地满足我省金融强省战略的有序推进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迫切需要。

  2.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具有时代赋予的机遇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的战略,我省首次启动制订金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并且列入了全省‘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金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根本转变。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广东人才“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的同样的问题。广东金融学院作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惟一的以“金融”冠名的高等院校,主要面向广东省内、服务于广东金融经济社会发展的广东省属的高等院校,理应承担其这一历史重任。其金融学科及其支撑学科的建设规划,构成广东金融强省战略中培养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高层次金融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立项建设的硕士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建设和金融强省战略的客观需要结合紧密,专业基础好,并有各自的特色。正因为如此,我省金融强省战略,赋予了我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立项的时代机遇。3.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是广东金融学院发展的战略需要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是我院学科建设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的立项,将能够带动我院本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将进一步完善我院学科体系和学科结构,增强学院科研服务的社会功能,并将推动学院的教育质量跨上更高的平台。总之,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是认真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具体行动,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的精神和原则。也符合我省学位办《关于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发展规划的通知》的指导思想。我院如果获得硕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已有的以金融(含保险)为龙头的经、管类学科优势,为广东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就能够改善我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布局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我省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同时,我们也会严格按照建设内容,狠抓落实,圆满实现规划建设的目标。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一)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规划1.现有基础广东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科一级学科建设主要依托金融系、经济贸易系、劳动经济系等3个系,以及华南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转型研究中心、保险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和国际贸易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来承托。其中,作为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的金融学(含保险)科已被列为省级扶持学科,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保险学等是院重点学科,金融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已被列作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和学术队伍,大部分教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32人。博士17人、博士生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学科梯队成员的28%,其他均有硕士学位。在学术带头人或梯队成员中,有几位在湖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担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有多名教授被省内外综合院校聘为硕士研究生生导师。

  (2)科学研究近几年来,本学科的科研团队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多项,包括有4项国家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8项厅局级的重要项目;还接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的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研究等30余项科研项目。近4年来发表论文1300多篇,其中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中国软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44篇;同时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或转摘。出版各类著作与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科研项目总经费244万元。该学科以“中国资金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7BJY163)、“银行主导融资下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契约期限与治理机制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7CJY059)、“中国汇率风险分担机制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金融契约和劳动契约期限的互动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载体,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如“中国汇率风险分担机制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设计的研究”直接推动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形成;“广东省农业银行改革”等成果得到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成为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有些成果已经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中日股票市场价格形成的实证比较研究”、“日本农协金融运行机制变化的经验与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国银行业自律制度变迁研究:一个不成熟市场经济视野”等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广东省农村面源污染的实证分析及治理对策”、“广东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土地利用对策研究”、“广东省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农村金融功能需求的层次性与农村信用社发展——以广东省为例”、“广州市农村信用社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研究,也都直接服务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3)人才培养我院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本科生教育的管理制度,已经毕业的本科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2004年,我院与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合作组建了“研究生教育合作中心”,又于今年与暨南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另外还推荐优秀教师到省内外综合院校,受聘硕士生导师资格,独立开设研究生教育的系列课程与专题讲座。我院通过多方位合作,为本学科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准备了包括28位兼职硕士生导师在内的人才基础。(4)工作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拥有专业图书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300余种以及电子图书5万册,单独拥有价值126万元的仪器设备。在金融、证券部门、财政税收部门、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以及大型国有企业设立了10个实习基地。学科教学科研活动具有一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一个省级扶持学科和三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等五个重要的高端平台。实验室设备已完全实现网络联通功能,能够满足本学科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课、实验与科研需要。2.问题及不足本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范围内已涵盖60%的二级学科,在金融学(含保险)、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领域,无论是学

  术队伍、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和工作条件,均已有一定基础和实力,但是与“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国家级重点学科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

  (1)学科发展起步较晚,学科集群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具有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历史渊源和长期从事金融实用人才培养的发展背景,我院应

  用经济学科在华南地区学界和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长期的专科办学层次,曾经影响了我院金融学科对理论前沿的跟踪研究和新兴领域的深入探索,以及学科建设层次的提高。从广东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分布看,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都具有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此同时,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已有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我院本学科具有了研究生教育的物质和人力基础,并且在某些领域拥有一定实力,但学科群的集约性、学术方向的凝练以及科研成果的显示度都与应用经济学的一级学科授权单位存在一定差距。

  (2)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与一般教师之间存在较大水平差距由于个人教育背景、教育经历的差异,使得学科内教师知识秉赋呈现出较大差别,主要表现为学科带头人和部分学术带头人与一般教师之间存在较大水平差距。该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科研团队的快速成长和梯队建设,也影响到各学科方向的人力资源调配,同时这也会造成高质量国家级课题的完效率与效果等方面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授权单位之间的差距。(3)本学科“产学研”需要进一步紧密结合本学科虽然师资队伍的规模能够适应研究生教育要求,学术队伍的结构相对合理,科研活动和成果数量也不少,并且也围绕着若干国家级科研课题和一批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实践价值也很好,但是人均高水平成果不多,尽管围绕个别国家级研究项目所形成的科研成果,在全国金融学术界和业界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大多省级纵向课题与横向项目面对于广东乃至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其深入的影响有限。因此,产学研需要进一步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和层次,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4)学科发展的物质条件仍需改善近年来,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和购置了一批教学、科研工作必需的办公设施、教学设施、实验设施、文献图书资料和数据库等,学科发展的物质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具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单位的学科建设成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5)本学科办学层次不够丰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受到制约学校目前只有本科教育,培养层次相对较低,也不够丰富,缺乏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反过来成为引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制约条件。3.建设目标本学科的主要建设目标是:在现有1个省扶持学科(二级学科)基础上,争取在2020年之前取得2个省重点学科立项建设资格;3个省重点扶持学科;申报建设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金融学院金融转型研究中心”;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属下的金融学、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的学科,形成3个左右在广东具有较高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力争在2014-2016年成为学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稳步扩大本科生招生规模基础上,招收研究生。4.建设内容(1)学术队伍建设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历水平。通过在岗培训、派出进修和在职攻博三者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高博士学位获得者在教师中比例。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储备硕士生导师。加大经费投入,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

  提供积极支持与帮助,以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人才,形成具有相当实力的学术研究群体。

  (2)拓展本学科的覆盖面在现有本科专业基础上,力争在2014-2016年取得本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再通过扎实的学科建设,争取在2018-2020年获得本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3)提高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升科研能力规划建设期间,立项完成国家级课题15项,省部级课题40项,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0篇,出版专著20部。(4)规划建设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条件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和本科生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在建设规划期内,为硕士研究生教学预留教学科研用房,力争每位具有导师资格的教授都有一个工作间;加大对图书资源的投入,每年购买专业图书8000册;加大完善金融市场仿真实验室、国际贸易流程实验室,建设一个专属应用经济学的专业资料室;对现有科研设备进行升级,完善网络条件,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5.建设措施(1)学科队伍建设在金融学(含保险)、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领域通过培养、引进等方式,造就3-5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培养或引进8名左右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培养一批具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充实学术队伍,优化学历和职称结构,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在2008年-2020年间平均每年引进或者培养博士6人,到2020年实现学科队伍博士比例达到75%的目标,形成基础扎实、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学术队伍。(2)科学研究在2008年-2020年,鼓励学科梯队成员每人每年完成2篇以上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创造条件为学科梯队成员发表专著提供便利。在2008年-2020年间,平均每年至少出版2-5本学术专著,达到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鼓励学科梯队成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争取每年获得各级各类立项项目5-8项;每年有1-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每年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8篇。争取在2009年-2020年再获10-1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和创造条件建立学术交流机制,让学术梯队成员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各种专业学术交流活动中,鼓励学术梯队成员积极向各类学术会议提交研究论文。加强对外联系,与其他高校、学术团体合作,积极举办、承办和协办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每年举办1-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并争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在学校统一由图书馆管理的信息资料配置体系中,与图书馆加强合作,加大本研究方向的图书、报刊、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的建设,加大每年要购置本学科各研究方向新出版书籍的力度。同时,在国内文献资料购置量提高的基础上,增设电子版文献资料建设,争取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据资料库。依托学校对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完善和补充配套先进实验设备,适时更新实验软件,争取在2020年前建设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规划1.现有基础

  工商管理学主要依托两个系、两个研究机构和五个实验室,即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和工商管理研究所、会计审计研究所以及银行模拟实验室、财务会计实验室、ERP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其中,银行模拟实验室、财务会计实验室、ERP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企业管理学、会计学先后被评为我院重点扶持学科。同时,本学科属下的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等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1)学术队伍本学科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目前本学科学术梯队共有成员6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6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34人,讲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具有硕士学位42人。该一级学科内各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均具有(兼)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具有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形成了以教授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学术梯队。(2)科学研究自2004年以来,本学科科研成绩显著,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5项,其中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如“广东休闲服务业发展趋势与战略研究”(广东省社科学基金项目06E01)、“过度信息与多样文化市场环境下的品牌建构理论研究”、(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06GO-02)、“广州市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演化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广州市社科项目YZ2-43)等,接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研究20余项。近年来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54篇。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中国软科学》、《财政研究》、《会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5部,科研项目总经费100.7万元。在承担省部级的重要项目以及其它有重要价值、学术水平高的项目基础上,该学科还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特别是对广东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3)人才培养广东金融学院在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中十分重视企业管理学科的作用,并把本学科放在工商管理授权学科建设规划的核心位置上。企业管理学科拥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同时还拥有物流管理、金融营销两个专业方向。本学科拥有经验丰富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授,能够讲授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系列课程及专题讲座,是本科学申报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人才基础。(4)工作条件本学科主要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实验室“ERP实验室”、“银行模拟实验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工商管理研究所”、“会计审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为本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本学科共有120多台计算机,均通过校园网与互联网连接,并已注册安装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用户终端,可供在校师生网上检索、利用数字资源,可供利用的数字文献资源包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全文数据库;另外,还自建了“馆藏图书书目数据库”、“馆藏期刊篇名数据库”、“市场营销全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2.问题和不足本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包括企业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均有学士授予权,覆盖面较大;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工作条件等方面都已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同时,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在《广东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六大核心产业中包括:“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商务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八个产业”,以及“发展以品牌带动的优势传统产业。建设全国旅游综

  合改革示范区,推行国民旅游计划,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育、节庆和商务会展旅游”。这也给我院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与“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以及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相关学科建设相比较,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规划建设立项,并在这个过程中来弥补。

  (1)学科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从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一级学科排行榜1202工商管理学科的230个单位来看,广东省仅占5个,即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这些高校在一级学科下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资格的授予权,其他高校如深圳大学、广东商学院等也已经具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广东金融学院现已拥有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二级学科,其一级学科属下二级学科覆盖面较大,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特色,但还需要强化实力,努力早日获得本学科硕士学科授权资格。(2)产学研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本学科国家级研究项目较少,高水平成果数量有限,得到各级政府采纳的相关政策建议不多。因此,产学研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科研成果的水平和层次有待提高,科研成果的影响范围有待扩大。(3)提升办学层次,需要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目前学校的师资水平提升较快,学生规模扩张也快,但是培养学生的层次较低,主要集中在本科生层次,而合作培养研究生规模较小,并仅限于特定领域。因此,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办学层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势必应该扩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3.建设目标为达到本学科一级学位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条件以及实现学校的整体发

  展规划,依据现有的工作基础和潜力,提出以下的建设目标:(1)提升本学科的覆盖面和办学层次在现有本科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在本学科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力争到2015-2018年前

  成功申请本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2)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领军人物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引进国内知名专家作为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同时采取特殊政策,鼓励

  高水平的教师到名校兼任硕士导师或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努力提高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比例。

  (3)提高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升科研能力建设期间,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2项,省部级奖励6项,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0部。(4)扩大高水平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到2020年,本学科在校硕士研究生达到50人以上,并努力提高优秀毕业研究生的比例。(5)提供满足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条件力争在建设期内获得1-2个省重点学科或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增加ABI、UMI、EBSCO等外文数据库。4.建设内容(1)拓展学科覆盖面,提升办学层次力争在学科建设期内,专职教师人数200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聘任比例达到60%以上,博士比例达到60%以上,实现学术队伍结构的合理优化;同时,围绕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学科研究方向,建设成一支具有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高效研究能力的团队集群。2014-2016

  年争取成功申请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2016-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全省排名的提升。

  (2)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创新队伍建立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学科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创新队伍,培养、引进2-3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领军式学术带头人,培养、引进5-10名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潜力中青年学者,20-25名具有博士学位35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3)科学研究力争在学科建设期内,形成符合学科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方向,并以CSSCI索引期刊论文、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聚合的学术成果支撑研究方向,以独到的学术亮点和学术影响力形成研究方向的特色、以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成果体现研究方向的优势。(4)工作条件建设在现有的校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的基础上,力争建设培育1-2个省级重点学科或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或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的学科,建设1个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现有的研究基础进行不断完善,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和学科平台,进一步凸显广东金融学院学科的特色和优势。5.建设措施

  (1)人才引进与培养2014-2016年期间,力争培养、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一、二层次)、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务院特贴专家2-3名,力争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突破。到建设末期,在学科队伍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60%以上,教授比例达到30%以上。建设期内继续实施国内外高水平学者柔性引进计划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优秀的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海外学者,每年派出3-5位中青年学术人才到海外访学、进修、合作研究,逐步缩小我校优势特色学科人才与重点大学的水平差距,同时带动我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2)学术交流深化与国内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内涵,每年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校短期访问或作指导教师,加速提升本学科教师的学术水平;加强与美国、法国、英国等国的高校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请国外专家2-3人次来本学科作学术交流报告。派遣2-4名教师或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人次参加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3)完善管理制度,推进学科梯队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学科发展的激励相容机制,克服管理机械化,创造有利于竞争、有利于公平、有利于发展的优良学术环境,高效推进学术资源整合和学科梯队建设,确保学科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加大学术骨干、学术团队成员的动态选拔机制和培养机制,对学术骨干给予攻读学位、科研经费、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职称晋升等重点扶持。同时,对学术骨干的选拔、退出和进补,实行动态考核,真正做到上下、进退的公平管理。逐步建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动态管理机制,真正推动团队所有成员的公平竞争,激活学术潜力,让冒尖人才脱颖而出。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一)法学学科建设规划1.法学对应用经济学的支撑作用

  法学为应用经济学的支撑学科之一。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和开始了经济的法治化进程。WTO法律体系的形成,就是这一进程的标志性成果。在WTO法律框架下,一切经贸活动都必须严格恪守法律规则,任何缺乏法治的经济都只能是短命的经济。违法经营,违规操作,曾使我国的经济与金融发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和针对我国贸易出口的反倾销,都严重地损害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至于金融市场上各种形式的金融违法行为,则更是在积累了较高的不良资产的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为了有效规避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必须加速高素质、复合型经济法律人才的培养。广东地处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经济强省和金融大省,所以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探索与研究的应用经济学,是不能脱离法学学科对其的支撑。

  从上述内容可以推断出,法学对应用经济学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学是应用经济学研究须借鉴的重要交叉理论基础,没有交叉理论的研究,应用经济学就会变得了孤立与单一;二是法学为应用经济学提供了另一理论视角,即应用经济学在解释和研究现实问题时,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见解需要多元视角来支撑,否则所用的理论经济学的概念和工具基本都会变的机械与教条;三是法学为应用经济学未来拓展的领域提供了另一支撑,即法学在相当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应用经济学未来研究拓展的领域。

  法学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开设了近50门的专业课程,在科研方面,法学专业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研究课题。随着我国融入WTO节奏的日益加快,我国在社会发展各方面都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社会对于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系统地掌握国际商务的基础理论、业务知识、管理方法和技能,了解我国对外经济的政策和法规,熟悉国际商务通用的规则和惯例,懂得预测商情动态,具有从事涉外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量激增,这使得国际商法、国际法等专业进一步升温;另外随着我国国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民法、民事诉讼法等传统专业继续被看好;近几年律考与法律硕士专业报考人数也成垂直上升状态,这与法律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凸现的作用紧密相连。其次,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化社会的形成,为法学专业引入了新的课题,例如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的法律责任、网络伦理的探讨、以及网络行为的规范等等都成为当前法学研究讨论的热点,和亟待立法的课题;目前商业社会上的犯罪形态也逐步趋于专业化、集团化、高科技化,迫切要求法学研究与侦察学也日益高科技化,要求法律的从业人员既要懂得专业的法律知识又要熟悉高尖端的科学技术,要做文理兼备的法律人才。国家环保意识的提高,也使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相对较冷的专业逐步升温。

  我院法学学科的发展主要依托1个系和两个科学研究机构,即法律系、法学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所。本学科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很高、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法学专业师资队伍,为我院开办本科法学专业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核心保障。现有在岗法学教师30人。其职称结构是: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4人,助教1人。其学历结构为:博士4人,在读博士生5人,硕士和在职硕士生18人;2004年以来,我院法学专业教师累计承担和参与了省级以上课题研究14项;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和《红旗文稿》、国务院的《经济日报》理论版,《中国法学》、《中国软科学》、《改革》、《知识产权》、《法学》、《法学评论》、《现代法学》、《政法论坛》、《法学杂志》、《当代法学》、《河北法学》、《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等权威和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和理论文章300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出版专著7部,编写教材10本,学术获奖25人次,参与学术研讨会70人次,为广东省地方制定和出台相关经济、金融、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作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有教师多次代表广东省参加泛珠三角区域(9+2)知识产权论坛发表演讲,有教师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法学工作者,在省内具较大而良好的社会影响。上述这些都体现了我院法学师资具备了较强的法学教学与研究能力,从而为我院办好法学本科专业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说明我院申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会有足够的来自于法学学科的支撑。2.建设目标

  法学学科建设总体目标是:完成专业增设工作(2008年增设法学专业、2010年增设知识产权专业、2015年增设社会工作专业),扩大稳定本科办学规模;完成法律系教研室组建;制定法律系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法律系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确定专业建设重点,通过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通过组建一支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队伍,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保障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行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形成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形成本学科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架构和办学模式,把法学学科各专业建设成为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夯实牢固的基础。具体的建设目标如下:

  (1)办学层次多元化以联合办学的方式举办研究生教育,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为我院独立举办研究生教育创造条件。(2)深化专业建设加强重点专业和学科建设,力争建立1个校级重点学科专业,力争成功申报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或重点专业。学科专业设置基本齐全:到2012年,本学科本科专业达到3个左右,并力争建设1个省级精品课程。(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师生比控制在1:20以下,专任教师和教辅人员达到45左右。在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45%左右(其中教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0%左右),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达80%以上(其中博士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双强型(教学、科研)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双师型教师达20%以上、复合型(具备两门以上异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师达10%以上。按照广东省教师队伍建设的“千百十工程”的要求,力争培养1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学术带头人、2—3名校级学术骨干。(4)拓展教学建设成功申报1门省级精品课程;力争获得1项以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参照国家及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的有关标准,在实验场地、设备、师资、教材、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法律实验室、模拟法庭建设,争取成功申报1—2项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建立4个专业实习基地;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力争在法学专业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本专业课程总门数的10%以上。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自行开发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课件,各专业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达到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培养1—2名以上校级教学名师,力争获得1个以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3.建设内容及措施(1)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在金融法、经济法、涉外经济法、知识产权法、民商诉讼法等学科培养、引进2-3名在广东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引进6-8名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后劲的中青年学者,再培养10-1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40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2)科学研究办好法学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及其他新设研究所,为下阶段建成1个省部级文科研究基地夯实基础;每年参加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10人次;校级课题立项每年1-2项左右,力争每年成功申报省部级课题1-2项,每两年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1项;教师每年人均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人均1篇以上);力争出版专著1-2部。(3)加强条件建设

  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学院每年增置法学图书2000册以上,法学图书总数达6万册;力争建立法学图书室;建立法学专业学生活动中心,配置计算机60台,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使用。

  (4)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做好学科建设所需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提高获取情报信息的技术手段。加强校、院两级图书资料、文献、科技情报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建设完善学校校园网,在校园内实现网络化教学与管理,建立起先进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完善各类管理系统,构建虚拟的校区服务平台,应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构建电子化图书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光盘数据库远程检索服务,国际国内联机检索服务,加强重点学科资源建设。(5)学术交流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外国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继续与加拿大北爱尔伯特理工学院、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英国威尔士教育联盟等院校开展专本硕、本硕项目的合作,力争在5年内选派1—2名教师和3—5名学生到上述大学和其他外国高校学习,争取引进1名以上外教和1门专业精品课程;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启动和发展法学专业的留学生教育。(6)学科与研究方向建设①法学专业重点突出经济法和金融法方向,致力培养精通经济与金融法律规则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满足广东和泛珠三角地区对金融法、经济法和知识产权法方面的人才需求,为维护经济与金融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提供法律人才保障。通过8至10年的努力,争取建立金融法、经济法硕士点。②在办好法学专业的基础上,将于2010年开始增设知识产权专业,拟每年招收学生

  100名,四年后达到在校生400人的规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通过5—8年的努力,争取建立知识产权硕士点。

  (7)建设措施①以培养金融与经济法制人才为特色。本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主要依托我院金融证券专业、经济专业的传统办学优势,致力培养金融与经济法制人才。注重经济法学理论的研究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紧密结合,注重解决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经济法理论学科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法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法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够给应用经济学足够支撑的理论经济学科来。

  ②着重专业设置的复合型专业特征。经济法学与经济学具有的天然的密切联系,为适应形势要求,坚持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交叉,努力开创新学科方向。理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推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大力推动学科交叉,才有可能提出新的学科方向,从而推动法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并为解决我省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③课程设置与学术研究以经济法、金融法为取向。本学科将以金融法、经济法等特色课程来支撑经济法方向专业的发展。加强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群体的培养。强化对项目的审批、检查、评估等各环节的力度,提高青年人才队伍和地区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更多地加强对有一定影响力和有较高学术积累的学术团队和学者的资助,提高他们的原始创新能

  力。探索适宜机制,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学者,引进“三高”人才,特别是将帅型人才,所谓“三高”人才是指职称高、学位学历高、外语水平高的人才。

  ④加强校际合作,充实教学体系。知识产权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目前国内各高校没有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为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专业的建设,学科通过与国内其他高校合作、交流,及时了解知识产权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动态,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内其他高校基本保持一致。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倡规范性研究,重视研究方法与国际接轨,定期举办研究方法论讲习班,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交流研究方法,提高理论经济学学科的整体学术研究水平。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国门,向国内外优秀学者学习理论经济学学科先进的理论、方法。

  ⑤进一步完善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法学学科点现有的研究方向比较分散,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比较少,科学研究的力量还在成长的过程中,科学研究资源还很有限。学科点的各研究方向在今后的学术交流与相互融合方面有待于提高和相互融合。我们将立足于本校,放眼于未来,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内同行的先进经验,结合社会需要,创建出具有自特色的理论经济学学科体系。(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设规划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工商管理的支撑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管理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软件技术、部件技术、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即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织与实现、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门学科相结合,改进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实验和理论两种途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现在,计算和模拟已成为研究工作的第三条途径。为此它将对工商管理学科方面,计算机可用于完成统计、计划、查询、管理思想集成、市场分析、辅助决策等提供方法和工具,强有力地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

  我校的计算科学与技术主要依托1个系1所4室,即计算科学与技术系、软件研究所以及经济与硬件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其中电子商务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已经形成稳定而有实力的教学科研队伍,该学科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30人,在SCI、EI等杂志发表《SoftmagneticdevicesappliedforlowzeroexcursionfourmodeRLG》、《MicrostructureandcharacteristicsofSmCoCu/Cothinfilms》等论文发表11多篇,CSSCI等核心杂志100多篇,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政府及大型国有企业委托项目30多项,研究领域涉及在高密度存储技术、高精度光电信息测试技术、计算机安全、网络业务管理系统、路由器系统、票据识别、电子商务、网络教育及应用和软件中间件等关键技术以及应用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一批大的科研成果;为工商管理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建设目标

  为进一步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工商管理学的支撑作用,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实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建设目标为: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条件建设,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积极开展

  科学研究取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学科方向建设。力争到2018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并以此为基础,拓展本学科的覆盖面。建设期间,完成国家级课题3-5项,省部级课题10项,在国家一级刊物或影响因子2.8以上的SCI发表论文10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提高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升科研能力。3.建设内容及措施

  (1)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引进3-5名在广东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引进3-5在市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后劲的中青年学者,10-15名

  具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2)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的科研攻关能力,申请国家级科研课题,增加三大索引论文数量。

  紧跟广东省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建立产学研基地。争取每三年分别承担1-2项国家级、广东省重点、重大科技项目,在计算机基础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二、三等奖。在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3-5篇。

  (3)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条件建设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公共实验平台的建设和投入,建立通讯实验室,购置小型机。把网络实验室和软件实验室分别改造成为网络工程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实验室。使本学科生均设备占有量达到15000元以上。(4)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做好学科建设所需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提高获取情报信息的技术手段。加强院系两级图书资料、文献、科技情报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建设完善学校校园网,在校园内实现网络化教学与管理,建立起先进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完善各类管理系统,构建虚拟的校区服务平台,应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构建电子化图书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光盘数据库远程检索服务,国际国内联机检索服务,加强重点学科资源建设。

  (5)学术交流与美国、法国、英国等建立学术交流合作关系,请国外专家2-3人次来本学科作学术交流报告。派遣2-4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人次参加国内高级别的学术会议。(6)学科方向建设我校的计算科学与技术主要依托1系1所4室,即计算科学与技术系、软件研究所以及经济与硬件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其中电子商务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本学科主要学术团队包括44人,以计算科学与技术系师资队伍为主体整合校内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仿真、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分布式计算)和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数据库等)研究的师资力量。计算科学与技术学术团队分为三个层次: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后备骨干。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3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其他人员都具有硕士学位。从学术队伍看,本硕士申报点师资力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合理。我校计算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安全工程与技术、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金融信息化工程等方面,这些研究内容和方向的开展对我校工商管理学科博士点的建设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7)建设措施①注重管理科学的研究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紧密结合,注重解决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最重要的发展动力之一是管理实践开发,只有将计算科学与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管理实践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计算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应未来发展特点、具有特色的计算科学与技术研究成果。②加强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群体的培养。强化对项目的审批、检查、评估等各环节的力度,提高青年人才队伍和地区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更多地加强对有一定影响力和有较高学术积累的学术团队和学者的资助,提高他们的原始创新能力。探索适宜机制,加大力度引进国外高水平学者,特别是将帅型人才。③加强学科交叉,努力开创新学科方向。计算科学与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推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大力推动学科交叉,才有可能提出新的学科方向,从而推动管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并为解决我省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④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倡规范性研究,重视研究方法与国际接轨,定期举办研究方法论讲习班,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交流研究方法,提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国门,向国外优秀学者学习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工具。⑤完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目前,学科方向研究人员比较分散,对于有效整合研究力量和资源有些困难。学科点的各研究方向在学术交流与相互融合方面有待于提高和深入展开。我们将立足于本校,放眼于未来,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内同行的先进经验,结合社会需要,创建具有广东金融学院特色的“计算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⑥大力加强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建设,要根据学科梯队的优势、科研基础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需要来设置研究方向。重点学科应选择一两个重点研究方向进行攻关,通过争取承担大型重点科研项目,创造出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一)现状分析学校各种基础设施完备,教学及科研设备较齐全,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需要。1.校舍建设功能齐备,可以研究生培养提供基本教学、生活保障近年来,学院投入2.5亿元拓展校园面积,进行包括校舍改造和校园环境整治等内容在内的校园建设。2008年又投资2.5亿建设北校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院北区第一期工程超过9万平方米基本竣工并投入使用后,学院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用餐等一批教学生或设施等在内本部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全部教学设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学院加大传统课室改造力度,目前已拥有多媒体综合课室72间,2008年12月底将完成覆盖60个课室具有录播功能的高性能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另有教学数字电视系统和红外听音系统、数字语言实验室1间、同声传译实验室1间、语音实验室4间等语言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条件准备方面,学院领导高瞻远瞩,在新校区规划中预留了可专门用于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楼和宿舍楼,以及研究生社团办公室及研究生活动中心,以为学院申报硕士学位学科授权资格留下了硬件设施的扩展空间。2.实验室体系完善先进,共享性和实用性突出近年来,我院投入约4500万元用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对各类实验室进行了重新的规划改造,已建成设备较为先进、布局较为合理、功能较为齐全的实验教学中心,实

  验条件大为改善。实验中心是一个基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构建的信息化通用系统,以高速以太网(千兆骨干,10/100兆到桌面)和Client/serverIntranet/Internet为运行平台,以数字多媒体技术为示教系统,以卫星接收、扫描识别为信息采集输入手段,以网络打印、网络硬盘和光盘刻录为输出保存方案的硬件设备系统,同时配备一定专业化软件、综合案例、数据、图表、知识系统等要素,构建出一系列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虚拟现实环境,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并支持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目前建设的实验室有金融实验室、保险实验室、模拟银行、国际贸易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ERP管理实验室、市场营销综合实验室、财务会计综合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应用心理学实验室\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验室、商务英语实验室、数字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等29间,总面积4369平方米。其中由金融、模拟银行、保险和货币博物馆整合的金融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5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为学校学科建设、科研、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设备及师资保障。

  3.图书资料较丰富,为从事科学研究提供良好资源保障我院图书馆由院本部总馆和肇庆校区分馆组成。总建筑面积近8785平方米,共有书库6个,各位阅览室6个,阅览席位500多个,每周开放时间达70小时。图书馆藏书125万册,其中外文图书7000余册,期刊合订本13000余册,中外文现刊2167种。馆藏文献以经济、法律、英语、计算机类书刊为主,其中经济类图书占全馆藏书的30%。除了纸质印本资源外,图书馆存有电子图书15万种。数字资源建设以引进权威资源为主,自荐特色资源为辅助,现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经济信息网、wind中国金融数据库、中宏数据网、人大复印资料、国泰君安金融数据库等多种数字资源及超星电子图书,自建有馆藏书目数据库、《金融教学参考(内刊)》数据库等。另外,作为广东网络图书馆的成员馆,我院图书馆可以共享广东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全馆依托SULCMISⅢ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构建了随书光盘发布管理系统,TPI全文数据库检索发布系统等,设施先进、通畅高效的网络服务平台,使得图书馆服务除了提供传统型服务外,提供网络服务,还提供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网上服务,并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的全面网络化管理。实力雄厚的图书资源,为我院经、管等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使得我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立项提供了基本条件。4.校园网建设水平较高2001到2008年,我院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通过01年、05年和08年三期校园网建设工程的集中建设,完善了“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高速出口带宽”的校园网;网络中心机房占地400平方米,配备2台40KV的不间断电源,具有良好的恒温恒湿系统和监控系统,是全院的数据中心,为学校设备运行提供支持。同时还配备两台万兆核心交换机双机热备主干设备,120多台高性能服务器和网络安全设备及链路优化设备,以及12T容量的光纤存储设备;校园网铺设光缆总长度达80公里,信息点数达15000个,联网计算机达6500多台,建成一个千兆以太网主干,范围扩展到全校所有教学、科研、办公、服务乃至生活场所,网络通达的教学、科研、办公建筑物数与比例96%以上。校本部出口分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34M)和中国电信网(Chinanet)(300M)两条链路,肇庆校区申请了100M链路,两校区之间通过20M专线连接。初步实现了校园内随时随地可以上网,满足了全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需要。(二)建设目标根据学院“十一·五”规划,学院在本科建制建设完成初级阶段之后,学院工作重点就由本科建设巩固阶段,逐步转向研究生教育的申报工作中来。为配合学院办学层次的提升,学校公共设施建设也就应该围绕着办学目标的转换而转变。在满足本科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公共设施就应该转向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上来,这时高等院校的发展规律。广东金融学院的办学水

  平和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违背这条规律。根据这一导向,就我院公共设施建设而言,在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完成之后的2011-2020年,学院将结合经济、管理等主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按照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其他学科等分层次投入经费,加强对校舍用房、实验室设备、文献资料、信息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通过这些硬件的建设,力争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申报科研项目、承担科研任务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科建设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建设内容及措施

  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校园面积。结合学科发展及研究生培养特点,分层次、分批次投入,加强在校舍、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校舍建设。做好校园建设规划。我院北校区建设的第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分别将在2011年和2015年完成。后两期工程完成后,我院北校区建筑面积将增加26.4万平方米,我院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用餐等一批教学生或设施等在内本部教学建筑面积超过6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教学用房等,全部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完全能够较好地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加大传统课室改造力度,实现教室100%多媒体化。在学院校园建设规划中,牢固树立“学科建设的龙头意识”,在校园建设规划时科学考虑学科发展规划。分层次、分步骤、有计划地新建主干学科专门校舍用房,为研究生教育预留小课室用房规划与设计。使得硕士学位学科授权学科被批准后,研究生学位授权学科能够有专门的研究生学科资料室、教室、讨论室,各学科有导师指导室、会议室、活动中心等,并实现100%教室的多媒体化。

  实验室建设。按一级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新建及改造实验室,对全院实验室及实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大幅度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以一级主干学科实验室为依托,拓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实验室功能,将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一个满足我校未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各专业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地。广大师生和研究人员可在此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进行各种模型的教学研究和仿真模拟。并为所有学科各专业软件模型提供一个资源交互共享的局域网环境,并在运行和使用中具有安全、可靠、高效、灵活的性能,成为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有力工具。把金融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ERP实验中心等实验室建设成本科生、研究生等各层次高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008-2011年新增加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2011-2015年新增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到2020年实验室面积累计7000平方米以上,增幅达30%左右。实验设备平均每年投入100-150万元,共计划内600万元左右,到2015年后设备价值达7000多万元,增幅50%。

  图书资料建设。学院本部北校区建设到2015年完成后,新的图书中心面积将达到33510平方米,货币博物馆8605平方米。在图书资料建设上,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学科分类建设的步骤建设图书资料。增加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外文期刊的订阅,使学校图书资料总量要达到200万册;重点是数据库资源建设,继续完善信息网络与数据库建设,使我院数据库总量超过30个,以适应研究生教育对科研资源的要求。继续订购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中国经济信息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EBSCO外文数据库、SpringerLink电子期刊数据库等中外文全文数据库,2008-2015年新增ElsevierScience全文学术期刊、Westlaw、BSP商业资源全文数据库、ASP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SCI、SSCI、等数据库、JSTOR、ESP、SAGE等数据库。

  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当今国内外高校加快发展提升的潮流和重要战略举措,将有力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广东金融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

  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实现“数字金院”的目的。

  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建设,二是资源建设,三是管理体制建设。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财务、人事、档案、电话、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建设;管理体制建设主要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管理体制建设是保障。从我院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2006年我院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2010年初步建成,2012年全面建数字化校园。

  

  

篇十:硕士点建设方案

  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方案

  依照《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方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开展2018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8〕8号)要求,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组织实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评估目的通过全面考察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及运行情形,对人材培育体系的完备性和标准性作出评判,增进各学位授予单位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改良和提升人材培育质量,为专业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二、评估范围与方式1.评估范围:2021年取得授权且未调整的学位授权点和2021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以下简称参评点),以学位〔2018〕8号文件中的名单附件为准,共涉及121家学位授予单位、163个工程领域学位授权点,名单见附件1。2.评估方式:采取通信评议、评议表决的方式进行,一样不进校评估。教指委以为确有必要的,可选择部份专业学位授权点进行实地考察。三、评估内容与指标1.评估内容:专项评估主若是检查专业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育体系的完备性和标准性,包括目标与要求、大体条件、人材培育、质

  量保障、培育成效等。2.评估指标见附件2。四、评估程序及要求1.同意专项评估的参评点依照本方案的要求预备评估材料,由所

  在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后提交。未按时提交参评点评估材料且未申请主动舍弃的,该参评点视为评估“不合格”。

  2.通信评议环节,教指委组织专家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评阅参评点评估材料。

  3.评议表决环节,教指委组织参评专家在充分评议基础上,对参评点进行表决。参加表决的人数应达到本次参评专家总数的2/3。表决意见分为“合格”和“不合格”。教指委汇总评议情形和表决结果,将参评点要紧问题和改良建议形成评估意见。

  4.教指委在表决终止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向参评点所属学位授予单位反馈评估表决结果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具体评估意见。

  5.如有参评点所属学位授予单位对评估意见有异议,应在反馈意见发布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教指委正式提出异议。教指委将及时受理异议并专门组织专家组进行复议,必要时能够采取进校考察、直接听取参评点汇报等方式进行。专家组在同意异议申请截止后20个工作日内向教指委提交复议报告。教指委审议通事后,将复议结论反馈相关学位授予单位。

  6.教指委将本次专项评估报告(应包括参评点评估表决统计结果、评估意见、异议处置情形等)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汇总评估结果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依照评估结果,对参评点别离做出继续授权、限期整改或撤销学位授权的处置决定。评估结果及处置决定向社会公布。

  五、评估材料的报送评估材料包括总结报告(提纲见附件3)、评估简况表(附件4)。有多个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授予单位需别离撰写评估总结报告和填写评估简况表。评估材料(签字、盖章后的PDF版本)上传“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六、评估安排评估工作进度安排见下表。

  时间

  工作内容

  2018年4月起

  参评点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准备评估材料

  2018年5月30日前参评点所属学位授予单位完成材料报送工作。

  2018年6月2018年7月

  2018年8月

  教指委组织开展通讯评议、实地考察。教指委对参评点进行表决、向参评点所属学位授予单位反馈评估意见,并接受异议。教指委组织专家对提出异议的参评点进行复议,将复议结论反馈相关学位授予单位。教指委撰写专项评估报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七、其他1.学位授予单位报送的材料应真实、准确、完整。涉密信息请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脱密。评估材料上报前需在校内公示7天。2.各有关单位、组织、专家和人员应严格遵守评估纪律,坚决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对存在弄虚作假和违背评估纪律的单位或个人,将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置。3.本方案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负责说明。联系人:岳华,联系:0,E-mail:。

  附件:1.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专项评估学位授权点名单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指标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总结报告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简况表

  附件1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专项评估学位授权点名单

  序领域号代码

  领域名称

  1085201机械工程

  数量

  单位名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温州大学、安10徽工程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河南

  科技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宝鸡文

  序领域号代码

  领域名称数量理学院

  单位名称

  2085202光学工程3085203仪器仪表工程4085204材料工程5085205冶金工程6085206动力工程7085207电气工程

  8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9085209集成电路工程10085210控制工程

  11085211计算机技术

  12085212软件工程

  中央民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宝4

  鸡文理学院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长春大学、宁波大学、鲁东大学、5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1湖南工业大学

  2上海电力学院、中原工学院

  吉林建筑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福建工程学院、曲

  9阜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湖南科技大学、重庆

  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陕西理工大学

  北京印刷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淮北师范大学、

  14江西财经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

  院、五邑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3辽宁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安邮电大学

  南民族大学、武警工程大学吉林化工学院、长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南京信

  

推荐访问:硕士点建设方案 硕士点 方案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