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党课讲稿:人民至上民生依托,供大家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之举,为此,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来、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理论判断,更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首要工作定位就是以民生为重,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人民至上是价值取向更是实际标准
“人民至上”,简言之就是把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其价值意义而言,一是把人民至上作为一种理想加以追求(价值旨归);
二是把人民至上作为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加以解决(价值理念);
三是把人民至上作为执政党和国家(政府)的基本原则加以法制化(价值原则)。而在实际经济社会生活中,“人民至上”主要体现为坚持群众史观,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至上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总结的宝贵经验。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守的基本价值,也是衡量我们党执政成效的实际标准。坚持什么样的理念和立场是区分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并在民生建设实践中不断促成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落地生根。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满足人民的正当利益诉求为己任,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在实际检验政绩时,“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正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才会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追随,不断发展壮大。百年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重。
二、人民至上体现于民生关切,底线于民生保障,实现于民生改善
人民至上体现于民生关切。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要落实落地,主要还是要体现在民生关切上。因此,强调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一定要明确并特别关注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现实利益问题,即特别关注与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衣、食、住、行,生、老、病、养等问题的解决,同时营造一个民主法治的良好氛围。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必须增强仁爱之心,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同时“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就是对人民至上的生动表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实现,不但体现在崇高的理想追求上,更落脚到当下现实生活中,落脚到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人民至上底线于民生保障。人民至上体现在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过由于地区性差异、群体差异性等各方面因素的非均衡性,客观还是会出现个别民生困难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至上的真切体现,需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需要在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一个也不能少”。中国共产党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特别是有效实施了最大的民生工程——“精准扶贫”,有力推动了老百姓摆脱贫困,走向幸福。当前,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对所有人群的应兜尽兜、应保尽保,有力保障了民生。回看2020年,我们“大幅度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对因疫情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新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近600万人,实施临时救助超过800万人次”。超大的民生保障数据,快速的民生保障行动,正是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人民至上实现于民生改善。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关切人民生活,也体现在执政实践中守住民生底线,更体现在尽可能采取一切措施改善民生,让所有人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要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完美落实,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夯实改善民生的经济基础,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要通过不断创造条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样才能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利益问题,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人民群众的至上地位。中国共产党以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己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顺应民众期盼,回应民众呼声,坚持和运用科学方式方法达成惠民目标,不断改善民生,彰显了“人民政党为人民”的不变本色。
三、筑牢人民至上的民生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民生为重,真正将人民至上落在实处,切实筑牢人民至上的民生基础。
筑牢人民至上的民生物质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筑牢坚实的物质地基,人民至上的民生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筑牢人民至上的民生物质基础,要求我们要正确看待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也就是要对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这一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带来了惨痛教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有凝聚了民心,发展才可持续。今天,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为重的发展取向,使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民生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力,“抓民生也是抓发展”。
筑牢人民至上的民生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人民至上、追求民生改善的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人民至上与坚持国家、民族至上相统一,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只有从国家层面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民生保障制度,才能更好造福人民。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民生制度问题上,我们党致力于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目标”等方面狠下功夫。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我们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修订工作,筑牢关乎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大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夯实制度防线”。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制度防线,将刚性制度与人本关怀有机结合,以更好地建设制度保障下的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安居中国等。对此,我们党秉承人民至上的宗旨,为了人民幸福而不断前进。尽管前路有风雨,但是我们党一直在路上,一直坚定地走在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的路上。
推荐访问:党课 讲稿 民生 党课讲稿:人民至上民生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