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学习教育体会:探寻红色记忆,汲取精神力量,供大家参考。
一百载风雨洗礼,一百载辉煌成就,借五角之荣耀,扬民族之风采,庆建党之壮举。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涵。下面是工作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党史学习教育体会:探寻红色记忆 汲取精神力量》,以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和血脉,我们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巍巍吕梁山、泱泱湫水河,是养育革命的摇篮,是延安圣地的屏障。在党中央转战陕北的1947年到1948年期间,临县作为解放战争战略指挥的通信基地和全国各战区指挥作战的联络基地,是西北野战军发展壮大的兵源基地和人民解放军前线打仗的军工基地,也是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后勤保障基地。这里留驻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足迹,记载着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页,孕育了对党忠诚、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吕梁精神。
从红色故事中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使命
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我认为如下故事,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的最好解答。
给村民打井:有一天清晨,叶剑英在三交镇双塔村散步时,发现老百姓挑着水桶排着队,在一个坑里用瓢一瓢一瓢舀水。叶剑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到住处后立即召集后委领导班子开会,把在村头看到的情况讲给他们听。叶剑英说:“咱们住在老乡家里,吃着老乡的饭,喝着老乡的水,现在老乡没水吃了,咱们不应该给老乡打口水井吗?”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叶剑英让挖防空洞的石匠先给村里挖水井。尽管工作很忙,每天早晚,叶剑英都要抽空到工地去看看工程进度,并和大家一起搬石头。同志们劝他休息,他笑着说:“为群众打井,我也应该出一份力嘛。再说,我还等着水喝呢!”经过连续几昼夜的奋战,水井打成了,村里的群众再也不用排队挑浑水了。直到现在,双塔村的村民吃水还是靠这口井。双塔村村民忘不了这口井,更忘不了共产党的恩情。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给小孩理发:据南圪垛村村民刘金顺回忆,习仲勋在他们村居住期间,他和习仲勋同住一个院子。习仲勋看见他头发长了,就亲自拿剪刀给他理发。习仲勋的警卫孙炳文讲:“当时没有专业的理发工具,习书记给同院住的一个小娃理发,是用剪刀慢慢剪的,并留了三个小辫子。”于是,习仲勋给刘金顺理发的故事在南圪垛村一直传为佳话。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时刻为老百姓着想。
不该说的不说:93岁的徐爱民老人,是中共地下党人的后代,10岁那年,由八路军办事处护送到延安。在党的培养下,徐爱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机要干部,在延安时期任中央办公厅机要员。1947年东渡黄河后,徐爱民在孙家沟村从事机要工作,同时兼任文艺宣传队员。直到现在人们问起她当时的工作,她仍只讲宣传不提机要。这就是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严守党的秘密,不该说的绝对不说。
忘我工作:曾在军委三局总台工作过的范海宝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时在三交镇的中央后委人员、机器都是超负荷运转,大小机器全都开动。机器出现故障,大家更为紧张,彻夜赶修。值班、抢修机器,24小时连轴转,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中央和全国各地、各战区的往来电报像雪片似地飞往三交,昼夜不断,分秒不停。”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忘我工作,分秒不停。
帮老乡打红枣:1947年,中共中央西北局移驻临县南圪垛村后,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据时任西北局文书的拓永年回忆,当年他们帮老乡打红枣,有的爬上树梢,有的拿着棍棒敲打,红枣铺满地。但人民子弟兵严格执行纪律,从地上捡起一颗颗鲜红的大枣,谁也不往自己嘴里塞,都放到了篮子里。老百姓见状,让他们尝鲜,但他们就是不吃。老乡说,哪有这般道理,你们帮我们干活,还不吃一颗红枣,这不行。于是拿着一大碗红枣送到了子弟兵驻地,子弟兵只好收下,但给了老百姓钱。这就是人民子弟兵的初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老一辈革命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铸就了不朽的历史丰碑,丰富了伟大的吕梁精神。
从红色档案中感悟吕梁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中央后委在临县驻扎期间,临县成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作为党中央战略转移的重要依托地,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7年9月20日的一份珍贵档案资料表明:临县当时有各机关部队30772人,每月需粮112万多斤;
有牲口3668头,每月需料44万多斤,草110多万斤,连料共折米每月需粮5161.8石(671034公斤)。这样一个巨大的数目,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临县人民和中央机关一道,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度过了那段难忘的岁月。因此在1948年3月,毛泽东东渡黄河后对临县县委宣传部长刘枫说:“这次中央后勤单位住在贵县,在安全和生活供给方面都安排得很好,我代表党中央向你们表示感谢。”
一张支援蟠龙、沙家店战役及陕北机关东渡动用人畜的统计表显示:临县动用民工96900人、民兵986人,毛驴100头,往返30天,人工297980人次,畜工9000次。而离石动用民工220人,方山、中阳各动用民工150人。从中可以看出临县人民出人出钱出粮食出物资,全力以赴保障后方、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临县人民和中央机关一道,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个精神高地,树立了一座座红色丰碑!
也正是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临县人民群众一起艰苦奋斗,孕育承载了对党忠诚、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吕梁精神,引领无数吕梁儿女信念如铁、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建立新中国而形成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
从红色遗址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
红色遗址是革命精神、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是开发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多年来,为了挖掘红色资源,收集历史资料,我到北京、西安、延安寻访后委、西北局等机关的当事人、知情人。我也跑遍临县的山山洼洼、沟沟岔岔,调查出境内14个乡镇、80多个村庄曾为中央机关和西北地区机关的驻地。经核实,临县现存不同时期的党史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路居,重大战斗遗址和纪念设施有60多处。代表性的遗址有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中央西北局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旧址、中央城工部旧址、中央社会部旧址、中央机要处旧址、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旧址、军委供给部旧址、军委三局旧址、120师师部旧址、120师医训队旧址、毛泽东东渡黄河遗址及毛泽东路居、叶剑英、杨尚昆、贺龙、习仲勋、林伯渠、续范亭旧居等。这些革命遗址,有3处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处为国保单位,5处为省保单位,7处为县保单位,1处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为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2处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2处为吕梁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6处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近年来,临县修建了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维修了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中央西北局旧址、中央军委三局旧址、毛泽东路居、李鼎铭旧居等;
布展了中央后委驻临县历史陈列室、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中央外事组旧址、双塔村毛泽东路居等。这些红色遗址和纪念设施,记录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和实干精神,是吕梁精神的当代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要大力弘扬吕梁精神,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好红色资源、建设美丽家园!
推荐访问:党史学习教育体会:探寻红色记忆 汲取精神力量 党史 探寻 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