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教学调查报告(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一、成绩与评价
1、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在国家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教学行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被认同;
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被确定;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
宽松开放的教学平台正在搭建;
有“美”有“术”的教学策略得到贯彻。
2、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
由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开创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据调查,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上美术课,他们在学习中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抒发,对美术课充满兴趣。
3、教师素质获得了提高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很多美术教师都经过了省、州、县不同级别的培训,有的还参加了国家级培训,经过培训,广大美术教师不管理论水平还是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
4、科研课题取得了成果
在“科研兴教,质量兴校”战略目标的带动下,广大学校掀起了教育科研的热潮,不少美术教师积极参加课题实验,在省州“十一五”规划130余个教育科研课题立项中,美术课题占10多个,这是以往很少见的。
二、问题与不足
1、按课程计划开课任重道远
按课程计划开课属老生常谈,它是长期制约美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课程改革几年来,美术教学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是不按课程计划开课,二是开课随意性大,三是不按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授课。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水平较差,只能择其简单的内容,或根据个人兴趣、喜好进行教学,美术教育按课程计划开课任重道远。
2、对教学目标的确立问题突出
笔者在查阅大量的教案中发现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至今仍然把握不准。一是教学目标不全;
二是教学目标不明,目标订的过空、过大;
三是教学目标不准,教学目标游离于学科之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研究和贯彻教学目标是改进美术教学、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在教学中对目标确立不准,必将使美术教学偏离课改方向,走入主观性、随意性、片面性的歧途。
3、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
调查表明农村学校美术仍是薄弱环节,美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农村美术教师属于兼职教师,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和新课程培训,有的没有美术课程标准,有的缺乏必要的教学参考书,有的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驾驭教材能力普遍偏低,教学能力水平相应较差,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村美术教育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教学设施严重缺乏
从调查来看,大多数学校没有美术活动教室,没有按上级有关部门要求配备相应的写生桌椅、画板、画架、静物器皿、石膏像等教学设备。农村大部分学校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为了压缩开支,对于美术教学必需配套的资料一概不予订购。教学条件的滞后,严重制约了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展。
5、学科地位重视不够
美术学科是学校教育的薄弱学科,与音乐、体育一起被调侃为“小三门”、“副科”、“搭头课”。为此,在教育教学评价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很多学校对美术教学在计算工作量时只相当于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60%,美术教师在评优、评职、评先、住房等方面的待遇都低于其他学科教师,据调查很多具有20多年教龄的美术教师,到目前还没有评上中级职称。这些都是直接造成美术教师大量流失和教育教学随意散漫的主要原因。
三、思考与建议
1、提高认识,依法治教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按规定接受的课程教学,是最起码的权益,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表现。为此,各级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美术课程,严格按照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任何一个称职的教育管理者,校长和教师都应该树立依法治教的意识,自学执行教育教学法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教育部于1990年以文件形式出台了一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其中明确规定县级教科所(室)要配备专职艺术教研员,然而18年过去了,我州8个县市只有保靖县教科所配备了专职艺术教研员,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较,我州艺术教研队伍配备明显滞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艺术教研员配备,对美术教师工作量的认定及评职、评优、评先都应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尽量做到评价的公平。同时,对美术教师加强培训,不断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3、改善办学条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美术教育经费的投入,中小学校长要站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学校美术教育,要在年度经费预算中保证美术教育的基本经费。积极创造条件,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展览室,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器材配备目录,配备美术教学及活动器材,确保美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4、加大督导评估力度
为了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教育督导部门必须加强对学校艺术教育督导评估的力度。如学校常规教学检查,学校目标管理检查,各级地方政府督学检查,都应把学校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评估检查,从而不断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使学校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一、调查结果
1、教育观念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幼儿园美术教育是教幼儿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少数教师认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是其他教育的补充,起个补充作用,对幼儿影响不大”,也有教师认为“幼儿的美术教育就是幼儿描描、画画,并起不到重要作用”。也可以说,美术教育在幼儿园没有得到良好的重视,很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赋予了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机会。
2、教学内容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内容大部分来源于教材内容,我们潍坊地区采用的是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主编的《山东省幼儿园素质教育活动材料》,美术内容主要有绘画(命题画、意愿画、水彩画、装饰画)手工(制作、折纸、泥工、剪纸)、欣赏三方面内容。其中教学以绘画为主,手工制作在大班教学活动中占多数,欣赏内容很少,几乎没有。例如大班上册美术领域教学内容,绘画有13课时,手工制作有17课时,而欣赏可只有2课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内容多以绘画为主,而且主要以命题画为主,手工中的泥工、折纸、自制玩具内容多为幼儿家庭作业,而美术教育内容的欣赏课只是教师讲解一下或者几乎不上。很少有教师采用课外美术内容作为幼儿的美术活动内容。但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多为幼儿临摹教师或教材上的示范画,让幼儿自由创造绘画的内容很少。
一、课题的确立
一九九八年,党确立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上下重教兴教,教育战线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形成了共识,并取得一定成效。科研促教育,教育要科研已势在必行。为了配合省教厅的《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总课题的实验,大良镇教办组织了镇各科中心教研组,制定相应的科研课题,美术中心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了《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这一科研课题。围绕“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一教学重点,开展美术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在《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这总课题的基础上,再分几个子课题,如《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发挥想象力、诱发创造思维》、《记忆力、写生力的培养》、《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用三年的时间分层次、不同形式地发开展美术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依据及指导思想
1、《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要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3、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也就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陕西省新课程实验启动后,由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重建,要求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学校文化建设呈现新的面貌,教育科研出现新的形势。认清新形势,驾驭新局面,对推进新课程实验,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美术教育适应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中学美术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以及专业的重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还是落在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后面。
对此,我针对我们学校美术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
一、 教育管理机关对美术教育的支持程度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市美术教师在榆林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及体卫艺、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结合各学校各教师的实际情况,带领全体教师权利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通过聘请专家到我市进行“新课程专题讲座”、以及多次的“美术课程研讨会”“美术课堂教学大赛”,每学年组织进行的“美术教师新课程培训”等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使我市美
术教师从观念意识上有了极大的提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
二、校长与学校的管理层是否重视美术教育
学校加强对在职教师培养和培训。专业教师每学年必须有自己的新作品,增强教师的专业技术。对于美术专业课教师,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型”美术教师。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渗透在学校的每个课程决策中。美术课程是集中体现学校对自身课程使命的价值判断。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对课程价值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制订课程规划的基础。当前学校已经开始思考价值问题,并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各校不约而同地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共同且唯一的目标。
对此,学校需要进一步思考:学校的美术课程目标是什么,是要给学生更幸福的生活还是传授更多美术知识;
是要迎合每个家庭的志向和信念还是培养学生审美和责任。即使在学校教育要帮学生发展潜能、形成个性的共同认识下,还要深入思考:美术教学活动要优先满足个体需要还是集体需要,是通过学科教学还是活动方式来达成课程目标。持不同的价值观会有不同的答案,缺少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讨论,将会导致学校教育随政治、风尚而左右摇摆。
三、我校美术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我校目前共有27个教学班,有专任美术教师4位。学校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实践能力,甚至既能讲授专业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
(如:我校的美术教师队伍另一个含义是指整体教师队伍的组成符合“双师型”的要求,既是理论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又是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实习指导教师,包括面向社会聘请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兼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简而言之:“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是“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同上所述本人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大多数都符合“双师型”教师的以上的条件。
提高美术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型”美术教师。(例如我校加强美术教师的培训,主要采取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的两种形式。校内培训是指:本校教师实行接对子、拜师学艺----“青蓝工程”,老教师之间相互接对子互相学习、拜师学艺是指年轻教师拜老教师为师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老教师也向年轻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校外培训是指:教师利用寒暑假、高三对口高考后的时间到企业或者到各大美院培训实践)。
四、美术教学的开展情况。
1.美术教材使用及课外教学资源开发情况
我校教师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美术教学。按教材进度组织教学,尽最大努力使用及开发课外教学资源。能够根据农村生活实际按教学要求利用废弃物品制作、剪贴成塑料、布艺手工作品,深受师生的欢迎。
2.配套美术教学设施设备配备情况
我校的配套专门美术教室,美术教学设施,器材室等设施。另外我校美术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因地制宜,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弥补美术教育器材不足的问题。
3.美术兴趣小组开展情况
我校两个专任教师每人带领一个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美术训练,每周每组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在书画教室训练三次,每次都有每次的训练内容,对学生进写字绘画艺术进行训练。
4.美术教研工作开展情况
我校积极参与市教育局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美术教研组每学期都举办了美术新课程课例研讨会,组织了两节全校性的公开课观摩交流活动。通过评教评学,推广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执教者与听课者进一步加深了对《美术课程标准》的理解,促进了新课程的实
五、我校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1.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是增进教育者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和活动。
目前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急剧下降,平时在单位懒散了,业余时间不再做美术技能的锻炼。这是很危险的信号,部分美术老师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专业性,或本身专业技能不强,或没有了对艺术的狂热追求,而忽视了学科本体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绘画、手工制作的能力减弱,美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艺术形象大打折扣,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也受到影响。
2.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加强专业技能
绘画是美术教学的基础,是一个合格美术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美术教学要求教师更精炼、更娴熟的在学生面前示范,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艺术,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美术教师应坚持长期、深入的进行美术绘画创作,多动手提高自己的美术基本功。经常参加专业培训的老师都感受很深,在学校就是平平庸庸的上课,没有激情动手绘画与创作。如今,又有许多老师重新握起画笔画画了,这是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这才是美术教师的特色。
摘要:
从初中美术教学状况的调查分析入手,寻找高一学生审美能力、绘画、手工等技能参差不齐的原因,寻求改变这一状况的途径及对策。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
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美术学科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
就目前农村学校美术学科教学而言,存在着严重差异,尤其表现在部分学生的美术基础技能较差制约着综合能力的发展,并对此提出若干意见。
二、问题的提出
新入学的高一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美术基础技能严重参差不齐,给高中美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成了摆放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这一问题的出现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关系着素质教育能否全面实施,关系着是否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负责这一责任,关系着是否能够全面实施"三个一切",望能引起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问题形成学生水平差异的原因调查分析结果
(一)生源问题
1、各学校的重视程度不一。在农村各学校中,中心学校的领导老师重视程度较高,学校配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如: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中心学校每年都参加县局举办的各种竞赛,长此以往,带动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较好,而其他农村学校不参加这一活动,因此与镇中心校相比会形成较大的差距。
2、有些农村中学领导往往也很重视,但由于师资配备不平衡,一般美术课都由其它学科老师代课,授课内容比较随意,不按大纲、课标要求上课,天长日久势必形成一定的差距。
3、还有些学校领导、老师、学生重视都不够,认为美术学科只是副科,乡镇教办又不统考核,老师随便"代代",学生随便学学,这样与活动较多的中心校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二)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同一班级在同样的教学、学习条件下也会形成一定的差异。有些同学天生爱好美术,在自身兴趣的激发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美术素养自然会提高很快;
而有些学生或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影响,认为学好数、理、化就能一统天下,或受父母家庭的影响,认为学美术没出息,再加上缺乏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高中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针对性地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有计划、有措施地进行美术学科教学
1、由于农村中学这种状况的出现,就高中美术教学而言,本身就和初中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缺乏一种"连续性"。初中美术教学,特别是一些师资薄弱的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训练,这些学校美术教学中只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学科教学往往容易多注入表现、抽象、超现实等手法,学生绘画多姿多彩,说白了就是让学生随便画画,因而完全忽视技能技巧的培养;
而高中美术教学从根本上要使学生有一定的中国画、素描、色彩技能。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可根据教材与教学的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初中教材以外的技能常识方面的知识讲授,尽量填平存在的天形的"沟"这样做,其一,在面上可增强初中美术教学与高中美术教学的连贯性;
其二在点上可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补课"。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能因此而扼杀学生的自主与创新。高中中学生的教学毕竟不是美术专业训练初中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在美术教学薄弱的学校中欣赏课问题尤为突出。高中美术教学中更应注意通过美术欣赏教学、激发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在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方法与欣赏程序的同时,增加美术技能、技法的介绍,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审美情趣,同时又能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审美选择,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为学生动手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美术学科教学中可适当自主开发一些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可据初中美术教材为依托,选择一些既复习初中部分知识,又能本着针对初中教学中技能传授不够的特点选择性、过渡
性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为美术学科课时少,学生易忘,再进行回顾的特点进行教学,又能对薄弱学生进行"补课"。例如:教高一学生欣赏中国画时,可穿插中国画用线的方法、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可为线造打个基础,又可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补上一课。
4、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辅导中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进行"特殊"的辅导,力量有所倾斜,让这些学生能与大家共同进步,不至于对美术失去兴趣,或作业成为负担,草草了事,应差式地完成任务,尽量能做大面积"丰收"同时,小部分也不"减产"。
5、开发课外教学资源。
①美术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也应注重挖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学生自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学校图书室是学生在校内可利用的主要资源。②参观校内、校外的美术品展示场所,在校内多组织画展、手工作品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让学生欣赏的同时,讲解技法。
6、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在兴趣小组的组织上,不光让对美术感兴趣的"尖子"参加,也应允许有兴趣的"待进"学生参加,为这些"待进"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学习的信心。
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平衡的、全面的,高中中的美术学科的教学也应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出发点,我们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应更多地了解学生,足够地重视学生美术基础差异,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调查研究讨论:
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的两种倾向性
1、在目标价值取向上,是刻意追求遵循某种“模式”,构建或印证某种理论,还是关注学校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取得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实际成效?
2、在方法取向上,是刻追求科学性、技术性,使研究成果成为“理论剪贴”或案例之上套论点,成为教师难以读懂的“大论文”,还是从实际出发,推介中小学教师运用的研究方式方法,使研究成果成为中小学教师喜闻乐见的作品?
前言
我国走向素质教育的教育科研的产物,也正在依靠广泛的群众性教育科研深入推进。国家以政府行为将这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为国家的重大项目,以课题研究方式运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教育科研的领导,各级教研机构更充分地发挥了指导作用。至前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方式仍在沿用。新课程实验启动后,由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重建,要求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学校文化建设呈现新的面貌,教育科研出现新的形势。认清新形势,驾驭新局面,对推进新课程实验,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制度重建:教育科研重心下移,突出以校为本
1、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使校本教学研究合法化和合理化,促进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自身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1)教研组织制度:教科室职能和工作流程;
(2)收集和编写学校教科研专题指导信息;
(3)调查本校教师实际的教科研需求;
(4)确定本校学期或学年教科研的重点方向;
(5)为本校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供方法指导和专题指导;
(6)定期组织学校的教科研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
(7)对学校学期或年度教科研工作提出总结报告:主要教务与科研合一。
2、教研启动制度
(1)教师教研需求调查制度;
(2)学期或年度教研课题申报制度。
3、教研指导制度
(1)校内(或“联合校”)学科带头人制度;
(2)校外专家专业引领制度。
4、教研交流制度
(1)日常学科教研活动制度;
(2)全校教研经验总结交流制度;
(3)校本教研专刊和“家长开放、接待日”制度。
5、教研服务制度
(1)图书资料服务;
(2)网上信息平台;
(3)档案服务。如: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学校课题研究(行动研究)、重大教研活动档案库。
6、教研激励制度。
二、内容更新:围绕课改目标,全面展开
1、围绕课程功能的研究: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发展。如落实三维目标,倡导学会学习。
2、围绕课程结构的研究:从学科本科,到研究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如综合课程研究和学科关联、整合的研究。
3、围绕课程内容的研究:从注重书本知识,到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如关于“教教材”和“用教教材”的研究,对实验教材的评价研究。
4、围绕课程实施的研究:从单一接受式学习,到研究学生学习式转变和能力培养。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5、围绕课程评价的研究:从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研究。如学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研究。
6、围绕课程管理的研究:从课程过于集中管理,到三级课程管理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如三级课程管理具体运行机制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三、倡导基于实践问题解决的教育行动研究
1、何谓教育行动研究
(1)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
教育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前者称“纯研究”,主要目的是构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普遍意义的各现象间因果关系理论,或改进已有的理论。后者又称“行动研究”。
(2)教育行动研究的定义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领域适合于实际工作者开展的应用研究,它强调以工作在学校第一线的基层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针对教师自己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校外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如此循环往复,使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1)研究者——教师
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结果的消费者。故教育行动研究又被称为“教师的研究”,是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要“研究性学习”,教师要“研究性工作”。
(2)研究的起点——来自于教师自身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困惑和想法。同时校外专家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唤醒和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
(3)研究的目的——改进和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行为,有助于教师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提高专业的敏感性和合作精神,更加有效地工作。
(4)研究者与专家的关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校外专业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专题性和技术性的咨询和指导,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是在“信息对等”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增强教师自信、自尊和自立的能力。
(5)研究过程——包含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和评估与反思四个循环往复的阶段。
3、教育行动研究的工作流程与方法
(1)问题的提出
(2)问题的发现
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做教育行动研究,首先要敢于提出问题,其次要善于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来研究。
怎样让教师找到问题?首先教师每次上完课后要进行反思。优秀教师常做“教历”,“教历”是陈述性的,
讲明事情的来龙去脉、自己的体验,并做一些分析。每个星期要让教师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特别是要记录那些处理不了的事情。所做的“教历”要进行定期的交流。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对于个别的情况可个别交流。
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习新理论。养成阅读最新教育理论著作和相关教育报刊杂志的习惯;
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师应学习并领会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提高标准意识和对标准的敏感性。
与同事交流。养成同行沟通与交流的习惯。
与专家互动。积极参加校外专家的各类专题教育讲座,了解新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开阔专业眼界。
好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但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有现代的教育思想、新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头脑当中装满问题的教师,假如教师觉得自己在教育、教学上什么问题都没有,绝不是一位好教师。
(3)研究的选题
教师平时记录下来的自身工作中的想法和困惑,依据一定的专业判断,通过校内外专家和同行的协助,将一些也许是模糊的、不成熟的想法转化成自己教育行动研究的选题。研究课题的选定应遵循三个标准:
问题的重要性
选题强调有理论依据,更强调对改进工作的实际意义,应分轻重缓急,将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先作为选题。
过程的可行性
应该选择那些从时间、自身能力和外部资源等方面看比较可行的选题,树立“小课题”的研究意识。如“改进期末评语”。
结果的可行动性
应该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根据研究结果自主采取行动的选题,尽量避免需要许多外部因素发挥作用而自己无法控制的选题。
(4)问题的归因
在经过问题的初始调查确定问题的存在和严重程度之后,研究者应该着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能的原因。为下一步制定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提供基础。正确和有效的归因,可以使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容易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般而言,研究者对问题的归因,主要有三个来源。
理论的来源
应该指出的是,理论或书本的来源,更多的是从一般的角度对导致某一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阐述,未必就切合特定学校、特定班级、特定学生的实际,但是它为研究者反思自己的实践,确定归国调查的重点,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经验的来源
对于研究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言,同行的经验也许更加具有直接性和解释性,因为这些经验大多来自与当前问题相近的学校和班级环境。
当然,经验在问题的归因过程中也只是起一种启发和参考的作用。
实证调查的来源
根据书本和经验,通过实证调查去分析和发现问题的原因,是当前教师所欠缺的归因分析方法。实证调查方法重视从当事人那里直接获取导致问题的原因,因而使得归因分析更加直接和有效。如果说前两个来源为归因提供了可能的思路,那么调查的来源应该成为日后措施与行动的主要依据。
(5)措施与行动
措施与行动,是教育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行动研究的核心部分。在措施和行动部分,研究者应该注意下述一些原则。
措施应该与归因的结果相对应
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任何措施,必须有对该问题的归因结果,特别是实证性的归因结果的支持。教育行动研究中“问题的归因”和“措施与行动”之间应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措施应该结合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要有操作性。
研究者所制定的措施不应该只停留在观念的层面,如果研究者的教育行动研究涉及学科教学的问题,就应该将措施结合到自己的备课、教案和课堂教学中去。措施与行动是否到位,是检验教育行动研究真实性的主要指标之一。
措施与行动应该密切结合在一起,否则,很难确定研究者制定的措施是否真的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如没有落实,就很难体现教育行动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的理念。
(6)评估与反思
评估与反思,是循环往复的教育行动研究过程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不仅是现有一轮教育行动研究的结束,也为新一轮教育行动研究孕育着的新问题。
致谢
教师在教育行动研究案例报告中,基础教研室的各位参与调查与讨论的各位老师,他们利用暑假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各自在所圈定的调查对象(五邑地区的中小学)进行这项调研报告;
对在研究过程中提供意见、协助和经费支持的机构、校外专家和同行特别表示感谢。
致谢不是一种客套,而是对他人付出的一种尊重、承认与感谢。在西方发达国家,这部分内容已经是研究者“研究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特别需要与他人开展合作与交流,研究者应该具备这种精神和胸怀。
推荐访问:关于美术教学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美术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