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墙读后感共6篇

时间:2023-07-04 09:40:09 来源:网友投稿

第1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对此书的介绍并不为过,他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拆掉思维里墙读后感共6篇,供大家参考。

拆掉思维里墙读后感共6篇

第1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对此书的介绍并不为过,他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处世态度。面对你的人生,你是积极应世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上进还是悲观厌世?你生活得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你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付出、是奋斗的过程。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你的人生会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书中深入浅出的讲到这些。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读此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人有一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指目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这个心智模式,或者就是潜意识的认知吧,获取自己想要的,自动过滤不想要的。然后,这些信息就组建成了最新的认知,自己的思考和获取方式。书里讲的的金子论,让我感触颇多,确实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来蕴藏在地壳里的金子才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不是发光,而是不发光!只有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我们都是金子,想发光还有个复杂的过程。还有努力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如果你从**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的西北边。多么简洁深刻的例子。书中很让我震撼的章节是"等死模式"。等死模式是这指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为的怪圈。说简单一点就是,你越是不想动,你就越不动,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简单举例,早晨起床,本来预计7点,可是7点闹钟响过后,还想睡会懒觉,翻身再眯一会,等你起来的时候,时间已经8点了。本来计划的好好的,8点看什么书,9点做什么,10点干什么,结果就因为一时的拖拉,整个计划都拖后,这让自己很懊恼,如果这时候再来点突发事件,估计就不会按正常的思维方式处理了,这个等死模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总之这本书给读者的姿态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指导,而不是指手画脚的干预。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重建更重要,破旧立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继续,光破不立,还是一团乱麻。还好书中给出了重建的技术指导,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如何去领悟.第一:做一个敢于冒险者,而不要守着安全感过日子

有一套房子就可以让你觉得安全了吗?有一个铁饭碗也让你觉得很安全吗?找一个永远不离开你的人会觉得安全吗?我们太多的安全感都在依赖外界,而没有一个真正自己可以支撑自己强大内心的因素?那么有一天,房子没有了,饭碗丢了,爱人离开了,我们怎么办?我们总是不敢走出让自己觉得安全的领域,我们只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来回打转,转来转去,我们一直还是那个过去的自己,而有时候外界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就像,以为结婚了,我们就可以不去经营爱情,不去努力巩固家庭关系的平衡,我们以为结婚了我们就安全了,可是当我们在守着那份安全感的时候,外在的环境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当有一天,突然我们开始感觉到不安全了,那时候我们开始怀疑了,怀疑生活,怀疑爱人,其实最值得怀疑的人是你自己!

不断的去冒险吧,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试试在公众面前表达你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迷路,不要害怕被耻笑,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安全感的东西,不断的去拓展自己生活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在一个个让自己感到小小的恐惧中获得力量,让自己不断的依赖内心的强大来面对外界纷繁复杂的世界。

第二:从投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兴趣

马克吐温曾说:“跳舞,像没有人看着那样;热恋,像从未受伤一样;唱歌,像无人听着那样;活着,就把人间当天堂!”经常有些小师妹师弟问我,我很迷茫,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思?我会反问他,你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说我自己也不知道,然后我会告诉他,那你就去读书吧,然后去实践吧,从实践中寻找体验,你在投入生活的时候,你会有感觉,知道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什么是自己不想做的,慢慢的你就知道喜欢什么了,还有读书,其实就是在读别人的生活和

思维,你慢慢会寻找到一些你认同的那些作者的思维和生活,你从别人的故事里也可以找到你自己,这就是找到方向的途径,总之就是你要积极的投入生活,带着一种体验的感觉来生活,去深深的感受到内心的每一次悸动和涟漪!古典老师说了,最重要的是寻找一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第三:有一个健康合理的心智模式

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这决定了一生的轨迹。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阳光,那么你看到乌云也是美的,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阴暗,即使你面对太阳,你还是能看到阴影。你的这个小小的脑子里装的这些想法,其实就好比一台电脑的软件一样,它决定着这台电脑的质量,你的思想也决定着你生命的质量。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会成为金矿。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磨炼、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和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

第四:重新定义成功

成功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追求优秀的过程,成功在每时每刻,而不是一瞬间——最后的终点。就好像谈恋爱一样,最美好的记忆总是在你们还没有确定关系的那段时间,你们感觉到的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情,那种彼此暧昧和猜测的眼神,而一旦你确定了关系,你会发现爱的滋味好像不如当初那么甜蜜和美好。成功就是越走越近,实现目标的过程,不断的靠近梦想的过程,所以成功在当下,不要寄托于哪一天,现在就很成功!全身心的投入到当下当地的每一件事情中,不要追悔昨天,也不要忧虑明天,就像某位名人说的:“如果你不错过星星,那么你也不会错过太阳。”

第五:寻找你一生的事业

亚里士多德说:你的天赋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就是你的职业所在.那么你的天赋又来自哪里呢?来自你不断的冒险尝试,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一次一次从一个新的起点出发,总有人说,一旦我发现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就会全力以赴,可是你从来都不去尝试,从来都不去发现,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力以赴?生活的意思就在于不断的生出活来,不生怎么活?都是同样的道理,从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断的做下去,不断的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你也会被社会所需求!当然恋爱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在想着一次性踏入婚姻的殿堂,可是你从来都没有去爱过一个人,你怎么知道你爱什么样的人?你从来都没有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去发展自己爱的能力,你怎么可以保证自己能在一次爱中找到满意的婚姻关系,此时我就想到了曾经的老板告诉我的,年轻人不断的去投入爱情吧,你爱过很多人之后,就会发现你真正爱的人和真正适合你的人是哪种人,就像古典老师说的,你总是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白头到老一个人!当然了,婚姻也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所以我们也要重在投入,从投入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路!

第六:做你生命的主人

自己是真正可以掌控自己生命的人,所以把权利紧紧的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选择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尤其是你对生活的态度,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生命轨迹,我们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可以有一颗成为最好的心,我们选择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不断的超越过去的自己,只要我们的生命是向前进的,哪里不是成功?生命的精彩不就在于这途中的点点滴滴的快乐和收获吗?

第七:找到真正的自己

听听自己的内心在说什么?不要看着很多人都想那个方向走,你也跟着走,很多人都在走公务员的路,可是那适合你吗?你觉得有价值吗?注意是价值不是价格,价格是社会的衡量标准,价值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标准,因为每个人的标准独一无二,你过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还是过着别人给你塑造好的角色,你只是一个表演者而已。古典老师说你要长成你自己的样子,你要去发现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才是你值得追求的?

第八:去尝试吧,行动起来,而不是在等待

生命不是用来等待的,而是用来穿越的。上帝不需要你成功,只需要你尝试!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坏的开始应该是成功的三分之一。我们总是害怕恐惧一些自己觉得没有把握的事情,所以也从来不敢去开始,其实你害怕什么呢?即使做糟了又能怎么样呢?我们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总觉得自己说的内容不吸引人,可是即使真的不吸引人,又会怎么样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收获了勇气,我们总是害怕付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因此往往忽略了我们在付出过程中那些看不到的收获,当我们结束一段爱情的时候,我们已经不是那个过去的自己了,我们已经成长了!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我们总是一个开始的爱好者,我们自己经常会买些书,可是我们从来都好像不看,因为我们拥有了书感觉好像就拥有了知识一样,就像好多人办了年卡去健身,可是最后坚持下来的却没有几个,我们总是计划着,感觉就像得到了那样,其实我们只是把开始当成了结果,以为我们收藏了一篇文章,就收藏了那篇文章的思想一样,所以总是不急着去打开看,也像好多人分享了别人的东西,最后问到底讲的是什么,他说我只是感觉好就分享了,真正好在哪里他其实也不懂,这就是假象。

第九:实现自我

不要用工资来衡量工作,不要用称来衡量感情,不要用房子和车子来评估幸福,这是有形的世界和无形世界的区别,外物只是我们满足自己幸福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幸福本身!生命是一个三脚架,事业、社会关系和自我,一定要调整好彼此的角度取得平衡,不同时期不同的地点,有些可能会长一些,有些会短一些,但是这都是你自己的设计,人生就是这样过程,你是自己生命的导演,也是主角,总是有无限种可能让你来选择来设计来规划你的生活,然后从这个过程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让你觉得世界因为你而多了一些什么,你因为世界而多了一些什么!

总结:人总有一死,所以为何不真正的活过一次?做你自己,活出你本来的样子,用爱和对生命的热忱拥抱生活吧,生活也会拥抱你

第2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知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重要。记得小时候,因为父母为我提供上学的机会,我才能够有机会学习知识。然后进入初中,但我不知道这样一直学习意味着什么。后来,我又进入高中,因为只有通过高中三年以后的高考,才可以进入大学,所以我拼命地学习。可是即使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对此书的评价:让我们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诚然,既然上帝赐予我们生命,我们为何不珍惜?我们应当珍惜每一秒钟,换一种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样你才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与期待……

第3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感谢夏璐同学的推荐了这么好的一本书,引用夏璐同学的一句话:很久没有这种酣畅淋漓、沁人心脾的感觉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要说拆掉思维里的墙,首先要说的是,这墙是怎么样的一堵墙呢?它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当中(废话),影响我们内在的情绪和外在的行为,影响我们内在的价值观和外在的追求。

总会有这样的事,当付出很多之后,到最后发现得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当钱赚多了,也不一定过得比没钱时开心。为什么会这样?要搞清楚这个,首先要先了解,开始时,为什么要追求最后得到的那个目的?因为别人都说这样好,因为别人都觉得这样会很牛逼,因为亲朋好友都喜欢看到这个样子,因为得到后会感觉头上有光环,所以有了开始的追求 。但最重要的人没有考虑到,那就是自己,自己喜不喜欢,自己有没有兴趣,不清楚。另外,古典(书的作者)老师说要平衡好自我、家庭和职业(包括团体)这三者的关系,任何一方面不好,都会造成很多不开心的事。

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引申,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不尽相同,古典老师说是因为“心智模式”在作怪。心智模式,好比电脑上的软件,如果有这么这么的操作,那么就会有那么那么的结果。古典老师把人比作电脑,心智模式便是影响我们情绪或行为的软件程序。譬如看见美女就喜欢,看到脏兮兮的人就讨厌,看见好车就喜欢,看见开车的人是自己的情敌就讨厌。有些东西有人喜欢有人讨厌,那就是各人心智模式不同引起。

如果上面的说法是真的,那么我们的软件(心智模式)能否升级或者更换呢?事实上是可以的。

当你总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不行的时候,你每次跟别人沟通时都会这样提醒一下自己:“我沟通不行的”,于是你就每次都跟别人沟通得不好了。换一种想法,每次跟别人沟通前,都告诉自己:“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我没什么比别人笨的,我跟别人沟通没什么障碍。”于是你会发现,你跟别人沟通会越来越好的。

上面说的是升级软件,那怎么样是更换软件呢?

当别人都说过年吃发菜好,吃了会发财,但其实吃其它的菜也很好,甚至不发财也可以过得很开心幸福,只要两小口子和和睦睦、互相珍惜、知足常乐,这简单美好的生活不是发财就可以有的,读后感《《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当别人都说iphone好,进名牌大学好,买房子、买车子、早点成家立业好,其实那不一定好,或者说不一定合适自已。可不可以换个心智模式,追求自己切实喜欢的,那怕是平平凡凡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都有许多美好在里面。

书上还说了很多观点,比如

关于投资,年轻的时候应该把资源投资到发展的东西上,而不是投资让自己安定的东西。

关于爱情,“喜欢”是指向行为的,而“爱”是指向本质的,爱是给予而不是获得,在没有另一方时,自己也不会感觉缺少什么,但会因为互相的给予让彼此更幸福。

关于缺点,要有不服输的精神,从各方面寻找原因,总结经验,让自己做得更好。

关于社会公平,社会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但也不能老去抱怨,应该学会去改变。关于逆境,尝试从别人的角度去想,要怎么做才能改变逆境,只要这样,才能那样,如此去想,要相信,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

关于幸福,幸福来自于对社会物质的转换能力,这就是说,并不是你在社会上获得的物质越多,你会就越幸福,你还需要有这个将物质转换为幸福的能力,让自己内心幸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再穷,也可以是很幸福的;幸福常见的杀手是跟人比较。

换种思维,跳出那面围着自己多年的墙,或许可以活得很精彩。

古典都是幽默风趣,给我们写了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里小小几段文字,写下的不多,感兴趣的就要去看原书啦。

第4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知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重要。记得小时候,因为父母为我提供上学的机会,我才能够有机会学习知识。然后进入初中,但我不知道这样一直学习意味着什么。后来,我又进入高中,因为只有通过高中三年以后的高考,才可以进入大学,所以我拼命地学习。可是即使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对此书的评价:让我们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诚然,既然上帝赐予我们生命,我们为何不珍惜?我们应当珍惜每一秒钟,换一种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样你才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与期待……

第5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小人物 也可以成功

——读一本好书《拆掉思维里的墙》

一度很迷茫。09年毕业,只身来到云南,工作两年,近况不算好不算坏。如果以工作待遇来衡量我的成功,那我是失败的,因为两年没涨过一点工资;如果以职位提升来衡量成功,那我也是失败的,因为两年我还是一个普通员工;如果以感情美满来衡量成功,那我还是失败的,因为两年我还是只身一人;如果以存款积蓄来衡量成功,我仍然是失败的,因为两年我几乎每个月都是月光。

也许成功是属于少数大人物的,我们这样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注定与成功没有关系。

也许有人说,你现在一无所有,但是你有年轻的资本啊,你有无数的机会啊,以后你就会成功的。那么,请问,谁能保证我的未来一定有房有车、家庭美满、名利双收呢?又请问,世界上那么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谁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摆脱小人物的命运成为大人物呢?再请问,那么那些上了年纪的平凡小人物,机遇机会更少了,那么他们是不是没有了成功的可能呢?

再退一步来说,如果有那么一天,我过上了我梦想的生活——我的工资涨了,我的职位提升了,我的家庭美满了,我的积蓄丰厚了。那么我就成功了吗?那么现在正在过着我梦想生活的人,那些看起来什么都有的人,他们就觉得自己成功了吗?

读这本书,第一次看到一个对“成功”不一样的定义。书中说到:从词源来说,succe这个词来自中古英语“succeden”,前面是拉丁

文前缀“suc”代表:“靠近,接近”,后面是一个代表“走”的词根“ce”。所以“succe成功”这个词的本义,不像今天我们理解的那样:有钱、超过别人或者是最终达成一件事情。那都不是成功的真正意义。成功的真正本义应该是:越走越近。

这是我听过对成功最好的解释。

其实,如果把成功当成是一个目的的话,那么,我们永远不会获得成功,因为目的一旦达成,你曾经以为的成功感会很快消失,目的如果达不成,你会因为没有获得成功而沮丧。成功应该是投入到你想做的事情中去,忘记成功这个目的,只享受这个越走越近的过程,这样的成就感才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附加在外界价值上的。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有两口子,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创业,做火腿肠生意。当时民营企业刚刚起步,全中国做火腿肠的也没有几个,火腿肠的销售主要是靠渠道。两口子奋斗好几年,从当地政府手里以5万一亩的价格,用150万买了30亩地,盖起来第一个厂子,过了几年,厂子的效益还好,于是他们花了300万买了第二片地60亩。

90年代初,他们的厂子做得最好。他们的产品占据了河北、内蒙等三个省市的市场,纯利做到过1000万。因为经营的得这么好,男主人还当选过当地人大代表。后来火腿肠竞争进入品牌竞争的时候,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所以就被双汇这样的牌子打了下去,工厂开始减产、裁员,每况愈下,每年纯利也就几百万了。

正在为这个发愁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当地政府要拆迁,

要收回这30亩地,给他们3000万,这对于两口子是个大福音:有了这笔钱,他们可以好好经营他们另一个厂子,打个漂亮的翻身仗了!就在这两口子拿着钱想着如何把生意做好的时候,又接到通知,那片地也别干了,再给你们6000万!

两口子奋斗了30年,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手里面突然有了一个亿,而厂子没有了。命运夺走了他们本来做得艰难的工作,然后塞给他们一个亿。你觉得这是坏事还是好事?

这两位拼杀多年的企业家在一个亿面前,关于工作的价值观彻底崩溃:我们干这么多年,都比不过两次拆迁,那么我们这么多年奋斗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又用什么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这个故事中的两口子,在世人的眼中应该算是成功的吧,因为他们身家过亿,这是很多人看到会激动得数都数不清的一个数字。但是在他们自己眼中,他们不但没有获得成功感,反而陷入了迷茫。同样,在别人眼中,他们钱是有了,但是没有谁会真正的认同这就是成功,最多就是说说他们运气真好。

也许他们如果继续艰难的经营着另外一个厂子,一步步的让这个厂子发展的更好,也许他们一辈子都赚不到一个亿,但是他们仍然是很成功的,因为他们这个不断打拼的过程本身足以让他们获得越走越近的感觉,而这就是成功。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把成功定义为100万,那么当你有了100万的时候你发现无数人有了1000万;如果把成功定义为一套房子,那你又会渐渐发现无数人都住着别墅;如果把成功定义为高官厚

禄,你会发现无数人坐在比你更高的位子上,即使当上总统、首相,那也是几年就下台的买卖。武侠小说里面有一个“孤独求败”,他是武林中最高的高手,他成功了吗?别人看来是的,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对手的时候,他拥有的成功感只是暂时的,随之而来的是失落、孤独甚至崩溃。

我们可以追求物质,因为那是我们生活必须的保障,也是我们过得更好的基础。但是以物质为最终目的的人终究是失败的,因为只有两种结果:一是达到了,越来越贪婪,二是没达到,越来越失落。其实我们的目标有除了物质之外更好的选择,比如经营一个幸福的家庭,比如一份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再比如追求一个不断完善的自我,又或者是为那些需的人提供帮助。往往,给予比索取更有幸福感,更容易获得内心的成功。

我们都是小人物,我们这一生也许有机会成为大人物,也许没有。这都不重要,这跟成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要不停地走起来。就像书中说的:

“如果你有一个梦想,那就去捍卫它;如果你有一个目标,那就去争取它。走起来,当你走在人生之路上,没有必要去羡慕那些走在高处的人,也没有必要轻视那些走在你后面的人,因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成功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在你此刻的脚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当你疲惫,那就歇息。

当你苦恼,那就哭泣。

当你快乐,那就小小地忘乎所以。

只要你继续前行,你就在成功。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第6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自从接触了橙子学院《超级个体》专栏,古典老师便神一般地存在于我的心中。近期在京东共读中粗略地读过《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思维很受冲击,于是又把全书精读了一遍,下面分享结合自身谈一谈感受。

思维里的墙

1、你是安全感的奴隶吗?

房奴

2013年年底,我从大学毕业的第二年,每个月收入仅4000多块钱,我便在家人的支持下购入婚房,从此便被贴上了“房奴”的标签。在微薄的收入下,每个月需要拿出一部分来还贷,再扣除生活开支,所剩无几,想去为自己,为职业,为梦想投资,可是心有余而余额不足。

爱奴

感情世界中,我非常缺乏安全感,每当我有一丝不稳定的感觉,便开始担忧,害怕。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担心是不是我的某个举动给对方造成了压力,更是害怕伴侣地突然离开,种种这些心理让我变成了爱情的奴隶。究其原因,是自己的不自信造成了安全感的缺失。

职业安全感奴隶 大学毕业后我便进入了一家国企工作,一晃快5年了,安逸,舒适。渐渐地,激情,理想也渐渐被时间抹去。很多次想过换一下工作环境,想过考研来提升自己。似乎是一直处于安全的环境中太长时间了,自己变得踌躇不前,害怕面对新的环境,害怕自己承担不起改变引起的后果,害怕自己无法应对新的生活。于是便停下了脚步,把自己又置于这样一个“安全”的世界中。

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我们需要提升安全感来摆脱他们,古典老师给出了六招。

1、小范围地冒一冒险

2、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

3、珍爱生命,远离恐惧

4、做一个恐惧保险箱

5、做成功日志

6、面对恐惧,触底反弹

2、你是感兴趣一族OR没兴趣一族?

在职场和生活中,有些人积极主动,对任何事情都非常感兴趣,当有好的机会时,总是一马当先;也有一些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让人感觉他没有什么爱好,做事能力也一般。而我,可以说是介于这两者之间,我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健身,跑步,看剧等等,生活比较充实。但是在职场中,我就有些被动了,对一些新事物不太感冒,当有好的锻炼机会时,自己总是会退一步,内心说道,“谁想做谁就去做吧,反正我不想。” 内心的不自信以及勇气的缺失阻碍着我。在尝试之前,我通常会提前下结论,对可能发展出的结果不报太大希望。然而,我并没有去想象过程能带给我什么,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模式亦或是新的论点。

古典老师说:“生命就像镜子一样,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

我们更应该做一个有趣之人,去体验,去发现,去改变。

3、你有这样的心智模式吗?

都说“爱哭的小孩有糖吃”,小时候,我们爱扮演弱者祈求得到长辈的格外关心,对于这样的争宠屡试屡爽。然而当我们渐渐长大,发现父母变了,他们开始教育我们,告诉我们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有些事情我们是不应该做的。

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特别好,一直名列前茅,后来考上重点高中,和全市最优秀的学生做同学,突然发现比我成绩好的人太多,太多。“哦,原来世界不是我想的那样。”

其实,这些都是思维中“心智模式”在作祟。他们犹如一堵墙,阻断了我们成长,阻断了我们接受新事物。只有把这堵墙拆掉,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才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4、你还在复制成功学的故事?

比尔盖茨创造了苹果公司的神话,李嘉诚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马云铸就了阿里巴巴的辉煌等等,这些成功者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相互传颂。然而,成功不可被复制,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这些名人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 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手握多少权利,这些只能理解为成功的标志。成功本身是实现人生的真正目标,这些目标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可以是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当我们离这些目标越走越近的时候,我们就成功了。

回顾一下生命,那些艰难的时刻你默默坚守,那些黑暗的日子你含泪前行,你正是离成功越走越近啊!

5、你生活在受害者天堂吗?

你会把失败的原因都归功于别人吗?

你会装作一副弱者的姿态来博取同情吗?

你会为所做的坏事找到完美的理由吗?

那么,恭喜你成功进入到受害者模式中了。

先分享个禅师与兰花的故事。

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有一次他外出云游,就把兰花交代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是师傅的爱物,于是也小心照顾,兰花一直生长的很好。可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兰花摔到地上,兰花摔坏了。

徒弟非常担心,他自己受罚倒不要紧,他害怕师傅会生气伤心。

师傅回来以后知道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来的。” 禅师是一名很好的自我掌控者,他掌控了自己的情绪,没有为小事而生气。做一名受害者,只会让我们自怨自艾,满心痛苦,尽管能够推卸责任,博取同情与帮助,却让我们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探索生活新方向的可能。

改变,践行

尝试

有些人工作久了,即使知道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也不想换,因为至少当下还有工作经验,熟悉的人,而换个环境,将充满很多不确定性;有些情侣分手了还纠缠不清,藕断丝连,即使知道双方不合适,依旧因为习惯了彼此,还不能彻底分开,无非是寻求心理上的一丝安慰。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尝试一些新的机会,去发现你职场或者生活中的“两情相悦”和“白头偕老”,尽管尝试是冒险的,而不尝试是最大的冒险。

理解

从小我们就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成长,跌了跟头立马有人哄,有人抱,感染一点风寒,更是全家总动员;上学后,家人会尽一切力量给我们安排优质的学校,氛围积极向上的班级,有经验的教师;考上大学后,家人还要托人找关系,争取能帮子女安排个有前景的专业;大学毕业后,又会全身心投入到给我们安排工作中去。美其名曰,家人都是为我们好。

“父母为孩子苦心写好一场生命的剧本,仔细打磨,多方求证,打理好所有演出成功需要的明暗规则,只等待孩子戴着面具,上场表演他们写好的剧本,等待他们在看台下的掌声。” 很多子女都会抱怨这样的情况,说父母不尊重我们的想法,不理解我们。我是深有体会,一方面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自己又很无奈。

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我们要停止这种抱怨,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毕竟他们没有受过现代的教育,思维观念都不一样,他们只是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其次,对于父母提供的建议,我们不妨去试试,毕竟他们是有生活阅历的,万一我们的想法错了呢,如果真的不恰当,我们也多了一次经历。最后,我们应该尊重父母,可以试着跟他们沟通,把我们的想法,最好是计划告诉他们。其实,所有的父母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子女们过的幸福,如果他们从我们自己设计的道路中能看到幸福,他们也会理解的。

行动

我们常常购买一本书,只是翻了几页,仿佛学到了书中的知识;我们会冲动地办健身卡,然后只是带着还未褪去的热情去锻炼几次,便感觉自己永远不会得病一样,我们总是给自己提供这样的心理安慰。

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行动力,而不是观望,等待,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的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几点建议

金钱不是判断成功的唯一标准;价格不能用来衡量爱情的多少;我们的性格不可以靠心理测试测量出来。当我们迷茫,焦虑,纠结,找不到答案和方向,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的时候,就向自己提问,不停的追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结果?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自己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面对残酷的世界,我们要做到三点。

1、平衡好自我,家庭和职业,做生命的三脚架。

2、追寻内心真正的快乐,幸福,通过自身的快乐,幸福感染身边的人。

3、多陪伴家人。不管是爱人,孩子还是父母,都需要我们足够的陪伴。

罗辑思维读后感

《罗辑思维》-读后感

策略思维读后感

《管理思维》读后感

逻辑思维读后感

推荐访问:读后感 拆掉 思维 拆掉思维里墙读后感共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