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们仨》读后感600字(范文推荐)

时间:2024-04-18 09:0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我们仨》读后感600字(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2年《我们仨》读后感600字(范文推荐)

一本拖了很久才看的书,一本前后看了差不多一个月的书。开篇即是三人走散,读来顿觉悲凉。我一直觉得有趣的人要活的久一点,即便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所以当看到钱先生和钱媛相继离世,便跟着杨先生一起心痛。当然,我所感知的痛不及杨先生万分之一。

不带感情色彩地说,这本书记录的不过是杨先生一家几十年来发生的大事小事。但是字里行间的浓浓爱意是当今爱情小说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特别是杨先生说:“阿媛是我生平杰作。”以前听我妈宝贝我时还觉得肉麻,但看到杨先生特别认真动情地宝贝钱媛,并且例举出阿媛杰出的事迹,我突然理解了我妈。这么认真的夸女儿的杨先生,真是可爱极了。

其实杨先生一家都非常有趣,从前便知道钱先生调皮用墨笔给杨先生和钱媛画花脸的故事。大多数时候杨先生是比较端庄的,只有爷俩特别没正经,从儿时的玩闹被钱先生的姐姐“大的揍一顿,小的也揍一顿”,到长大后趁着杨先生不注意就不叠被子不收拾屋子,被发现了只好像个孩子一样嘀咕一声“被发现了”赶紧去整理房间。大约是他们都是鼎鼎有名的学者,生活中的这些调皮的点滴,让他们有一种“反差萌”。这大约是我最近爱读名人传记的一个原因吧。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书中读得这种痛失所爱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也一方面懂得珍惜眼前。不要等到失去才明白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是“易碎物品”,要“轻拿轻放”。世间有很多“我们仨”,但愿所有的“我们仨”都能像杨先生一家一样有趣地、和谐地、开心地过完一生。

古往今来,离愁也好,欢聚也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合上书,摩挲着它略带粗糙的纸质,心中的思绪涌上,看着杨绛与爱女,丈夫的生离死别,不禁想起我们初三毕业时那六月的阳光。或许我们经历的别离的程度不一样,但当我们回想起以前与别离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仨》是杨绛记述他们一家三口的往事。杨绛女士在写这本书时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在写这本书时,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伤。就像我们现在翻开在书桌上占一席之位的同学录,看着同学以往的笔迹,看着哪张照片将你带入回忆的漩涡,既甜又苦。

在书中杨绛主要记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其实与我们也没有特别大的,在性质上的差别。杨绛会收拾钱锺书的残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妇,为钱锺书烧红烧肉,做出血牛肉给阿瑗吃。在当时这些只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罢了,但在阿瑗和锺书的相继离开后,这一切都变得奢侈。不,确切地说,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们从前,和同桌争论着题目的对错,即使上一秒面红耳赤,下一秒脸上便是晴空万里。但是现在,我们也没有那个机会了,我们只有回忆,回忆着回忆,笑着笑着,哭了。

我们总希望我们当下的某个时间会是永恒的,可什么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没有永不凋谢的鲜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时间如同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我们眼前的时光都是可贵的,无论是与谁度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我们所以为的永恒,会是后人的历史。

《我们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之家的生活,更让我们明白,何人都畏惧别离,伟人也好,平民也罢。我们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将我们以后会怀念的现在的寻常日子,在以后怀念。

《我们仨》这本书已经买了很久了,可能是前年暑假。

书中记录了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的大半人生,一起出国留学,有了孩子,回国之后。我真的从内心向往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之间单纯美好诚挚的感情,没有更妙的词来形容。一生与书为伴,一生不停不休地工作;
既是工作也是爱好。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想象不到。

他们都能平静淡泊地面对人生,却又在各自领域大放异彩,即使再低调也无法让人忽视的才华。三人的相处即使亲人又是朋友,让人羡慕不已。虽是那个年代,保守的年代的人,却在字里话里感到情深爱浓。看到杨绛、钱锺书时,不免感叹:这就是遇到对的人的样子吧。

书香家庭,相敬如宾;
却在对方面前又像个小孩子。三人相失于古驿道时,我内心悲恸。杨绛先生的内心是该有多么强大啊!她对人生的体悟是该有多彻底啊!一辈子相依相亲的二人都走了,将她一人孤零零地留在这世上,从此她便不再有家,随到处,只是客栈。

他们的女儿钱瑗的一生也困苦不断,但她都能顺利度过。她与父母的相处交往也是我所向往的。由衷地崇敬她,一个从小体弱多病的女子。

全书语言平静,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没有情节设计;
完全是纪实。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杨绛先生的思念,越是记得详细,便越是思念。她没有想要教会我们什么道理,只是平静且深情地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故事。

杨绛先生起先不会做什么好吃的饭菜,钱锺书先生便和她一起“探索”,锺书先生身体不好,几夜不眠,杨绛先生便陪着他不眠;
钱瑗在去世前几天的病床上,不可以讲话,在信中依然牵挂这妈妈吃不好饭…

我深觉自己不像个成年人,却也不像个孩子。

在这个被娱乐充斥的年代,老一辈人的品质更值得被发扬,相比那些没有营养的娱乐人、娱乐事;
这些骨子里优雅坚毅的人,更值得我们去了解。

推荐访问:《我们仨》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 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