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12篇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几点思考 对于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微课、慕课、智慧教育等一系列的概念大家都有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12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几点思考对于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微课、慕课、智慧教育等一系列的概念大家都有所耳闻,而这些所有新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做能更好的教育。那么,我们一定要清楚地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意义是什么,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再教育中,这些东西实际都只是工具而已,不是工具的本身直接促进教育而应该是选择用好工具来促进教育。所以在实际融合中,要尊重教育和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融合。1、从教学目标上来说,我们任何一节课都有其三维目标,而这个三维目标应该课程设置本来做好的,我们借助于工具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获取与该课程相关的大量信息的同时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确立其终生学习的理念,提高信息素养,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效利用信息设备来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2、从教学手段与策略上来说,我们不是一味追求技术的奢华和时髦,追求地永远都应是教学效果。我们需要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目标是以课程为本,坚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围绕教学目标决定是否采用、采用多少、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设计教与学活动,使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3、从教学主体上来说,我们的每一节课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而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认真权衡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动、直接体验与间接知识、问题驱动与系统学习、教师与信息技术、多媒体与互动讲述、情景学习与抽象思维、交流共享与个体思维训练等,我们该想想那些真正是对自己教学有促进作用的。作为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以及教育信息化的主旋律,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对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培养社会创新型人才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而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多摸索多借鉴,在不断学习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学科自己所在地区自己学校实际的融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融合,实现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篇二: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和思考◎陆启威
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3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也是众多教育人和
学科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课题;但从现实的实践和认识上看,教师对学科融
合还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偏颇甚至误区,致使学科融合教育没有收到理想的效
果。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
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
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
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科融合虽是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和认知,但却不是几门学科的大杂烩,而是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更
有主导学科的个性和特质。也就是说,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
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
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
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
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篇三: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陆启威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也是众多教育人和学科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课题。但从现实的实践和认识上看,老师们对学科融合在理解和操作上还存在偏颇甚至误区,致使学科融合教育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而是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比如教学“认识地球表面”时,有的老师用古诗词对地貌作直接描述,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诗词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的确有很大帮助,但对于研究地貌,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就很难说了。其次,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而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比如教学“折形状”时,本身是通过折不同的形状来测试各自的承重能力的,但有些老师却把精力主要花在了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以及如何折出不同形状上来,以表明这节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应用了技术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殊不知,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学科融合是一种自然的介入和参与,不是有意为之和牵强。比如教学“力在哪里?”一课,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存在,并能够找到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但为了能将工程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应用到科学课上,有的老师花了很大功夫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水杯或木棒搭建一些非常漂亮的“城墙”或“碉堡”,让学生以纸球为子弹向这些漂亮的“建筑物”发射,比较谁搭建的“建筑物”更牢固。很显然,这些活动(包括建筑设计和牢固程度的比较)与本课研究的“力在哪里?”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为了“显摆”美学和建筑学等学科融合而有意为之。
二、学科融合教育的必要性教学上,学科融合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完成一项学习和认知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即便再简单的认知活动,单靠一门纯粹的学科知识也是很难解决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2.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综观当下每一门学科,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蕴含着其他学科的潜质,并在自身学科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介入和参与。当然,我们的学科课程在编写上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并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问题,善于利用多门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品质。3.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种开放不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纳、交流与合作,更在于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高度的沟通与融合。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理科知识的融合,坚持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理分开、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二是创新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三、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学科融合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1.学科融合要有效地解决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上,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也就是说,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切学科融合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学科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突出和体现自己的学科融合思想,便会多方嫁接其他学科知识,不论
有无需要,也不计与研究问题的关联性有多大,只想着多多益善,到头来不光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教学“沉浮的秘密”时,有的老师引出了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历史)、“泰坦尼克号”沉船电影(文学)、游泳时的沉浮现象(常识)、潜水艇的应用(工学),这些都体现了老师的学科融合教学。遗憾的是,老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感知沉浮现象上,并未引发学生对沉浮秘密的探究。这些所谓的沉浮现象只是在“沉浮秘密”的外围打转转,没能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相反,如能以“泰坦尼克号”为导引,在组织学生模拟船的浮沉时转入对船的排水多少与船和水的比重的相关性研究,便使学科融合有了明确的问题指向。
2.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
每一课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路线,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地粘连和介入,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教学“光”一课,主要目标是了解和认识光的性质。为了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为了应用不同学科知识深化对光的认识,教学时老师可以以光缆技术的应用印证光的速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可以以“光彩照人”或“光彩夺目”来感受光的能量(语文),可以以中国两千多年前古代的“小孔成像”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历史),可以以“五彩缤纷”或“五光十色”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语文),可以以“时间最少原理”来识别“光不是沿着最短路径而是沿着费时最少的路径行进”(数学)。这种指向核心目标的学科融合是有效的,也是我们教学的努力方向。
篇四: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疾病多学科融合PBL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作者:陈萍,赵林静,张彬,等来源:《卫生职业教育》2019年第11期
摘要:将PBL应用于基于疾病多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以临床病例为基础,分器官系统编写教学病案,让学生以医生身份学习,通过对病案的讨论、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实现知识整合。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1~3年级开设基于疾病多学科融合PBL课程,取得较好效果,拓宽了医学教育改革思路。
关键词:PBL;医学教育;多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9)11-0072-03
PBL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达到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效果[1]。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各学科揭示的生命现象不同,教学重点不同,以至于大部分学生难以对各学科知识模块建立有效联系,缺乏知识整合与运用能力[2]。此外,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设置不同,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难以体会医学基础知识在解决临床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导致对基础课程学习不够重视。基于疾病多学科融合PBL课程将PBL引入医学教育有助于改善这一现状。将PBL引入医学教育的例子很多[3],但真正跨学科、多学科融合、单独开设的学校并不多。我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基于疾病多学科融合PBL课程设计,将其作为选修课单独开设,旨在尝试解决以学科为单位教学存在的基础医学学科间联系不紧密、基础与临床脱节等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取得了较好效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1课程构建
开设基于疾病多学科融合PBL课程选修课。由接受过PBL教学培训的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选取临床真实病例加工成自编病案,建立PBL病案库,并分为学生版[4]和教师版,学生版已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建立课程教学与评估网络平台,对教与学进行全面评估,建设PBL教学专用教室满足教学需求。
2教学实践
2.1学生来源
第一阶段:确定开课人数后,在临床医学专业2~3年级每个班级随机抽取2~3人,具由年级办组织实施试行;第二阶段:面向临床医学专业1~3年级所有班级开放,将学生每8~15人分为一组。
2.2课程安排(见图1)
2.3教学过程
第1和第2单元以大班授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PBL教学的背景、目的,我校PBL课程筹建过程及特点,课程安排,成绩评定,如何有效利用医学相关资源辅助病案信息讨论等。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入第3单元病案讨论,学习过程如图2所示。
每个病案分3幕即3次课学习,课上逐幕呈现病案信息,学生围绕以下议题展开讨论:(1)不知道或不理解的术语;(2)患者的主要问题和问题外的关键信息;(3)主要问题涉及的结构、功能、病理等;(4)主要问题之间的关联性;(5)问题涉及的部位、系统和器官。讨论课上,学生互称“医生”,每个信息一个主持人和记录人;主持人陈述病情,引导“医生”围绕主要议题展开讨论;记录人记录讨论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未解决的问题,最后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学习主题,供学生课下自主探究并在下次课上分享。第二幕分享第一幕课后自学获取的知识,第三幕分享第二幕课后自学获取的知识,第三幕留下的学习主题供课后自主探究不再进行课堂分享。最后一次讨论课还需对本组、本病案的讨论情况进行反思。
每次课后师生登录PBL教学网络平台进行评学和评教,学生完成自评量表、互评量表(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以及评教量表(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和量表评价(形成性评价),将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50%,作为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第4单元的病案小结由学生从已讨论的4个病案中挑选一个分析讨论并寻找主要问题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临床思维。
3讨论
3.1教学体会
3.1.1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课上每个学生必须发言,至少当一次主持人和记录人。调查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或是担心自己知识储备不够不敢表达,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教师通过课堂引导,比如要求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提高发言质量,对发言不积极的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其提问和参与讨论;课后教师通过PBL教学评估平台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书面评价,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建议。通常经过一个病案的讨论学习,学生便能初步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讨论的深入性、参与讨论的活跃性以及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争论与探讨的学习氛围逐步形成,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默契配合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2)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能力与推理能力。刚开始病案讨论时学生普遍存在重临床、轻基础的问题,思维比较局限,急于做出诊断,往往用疾病去套临床表现,忽视了案例信息背后隐藏的基础医学知识,而且知识掌握不牢、不能综合运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发放了疾病病案单元学习备忘录,要求每次课都带上,上面列出了需要讨论的议题,要求学生围绕这些议题思考,主持人以此为主线引导大家讨论,掌握病案涉及的
基础医学知识,用已学知识分析患者表现,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修正假设最后解决患者问题。通过4个病案的学习,学生深刻认识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将原来所学的各知识模块,通过病案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基础知识向临床应用转化,并在应用中得以强化和巩固,促进了知识的整合与迁移。(3)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每次课都有学习主题,要求学生课下自学和探究并于下次课上分享,标明知识来源。学生为了解决问题、找到答案,需要从大量文献中选择、学习和整合信息,可以激发其学习动力。学生反馈因为增加了上图书馆的次数,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分享的知识也更具专业性。
篇五: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学科融合(FOS-FusionofSubjects)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教学;思考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科融合是技术革新、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阶段课程方案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在学科体系上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综合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简单归纳整合,更是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融合。“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缘由”这一问题时,如果仅仅停留于历史学科或政治学科内,单纯从那个时代国内的经济变革、政治时局等角度去分析,那必然是片面、狭隘的。只有跳出学科的框架,跳出疆域的边界,从更大的时空去思考探求问题的缘由,才能发现: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人们不得已把目光转向了更加变化莫测的海洋通道,加上当时航海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开拓海上丝路的底气,这才有了恢宏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样的全球视野、全科角度才是教育应致力于带给学生的能力素养。
当然,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科间知识的贯通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避免学科割裂带来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例如,政治、生物和地理学科都会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历史和地理学科都有“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内容,当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其次,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降低本学科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英语学科进行“国际音标”教学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技能尝试学科融合教学,就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如何进行学科的融合教学?在我看来,学科融合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不同学科资源的统整与参与,但跨学科融合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不同学科的拼接与混搭叠加,不同学科应该有主次,以主导学科为中心,联结各关联学科,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入和贯通。
(一)以地理为主导的学科融合
地理是一门天然的易于联结融合其他学科、兼具文理科特点的综合性科目。自古以来,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的学科,涵盖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在实践中,以地理为主导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联结其他相关科目,能够较好地融合统整各学科资源,提升学科融合的成效。
(二)以问题案例为载体的学科融合
学科的知识体系一般以主题为引领,可以是教学主题,可以是活动主题,可以是生活主题,但在呈现形式上一般以问题案例呈现,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跨学科问题来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内容体系上,通过必修和选修模块满足了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涵盖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内容框架,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有了极大的操作空间。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尝试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
(一)地理与语文、英语的融合教学
语文、英语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中常见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语言文化内容,也包含着大量的地理学科方面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到《山海经》中的各种神异记载,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理解地理学科知识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学习宇宙的起源和形成时,我就引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解读,让学生把它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比较,一则可以加深其对宇宙不断膨胀、冷却的印象,二则可以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地理与数学的融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工具学科,在众多科目中都会应用到数学的计算和逻辑。在地理科目中,在进行比例尺计算、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一些活动时,必然要用到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把它与数学课融合起来,就能避免重复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三)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的融合教学
地理与物理两门学科联系紧密,物理在地理科学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地理天文学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经典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物理学科知识是学习研究地球运动等地理天文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热胀冷缩、热力环流规律、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风的形成及风带分布规律、气旋反气旋等地理气候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地理与政治、历史的融合教学
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就有政史地不分家的观点,这三个学科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历史以时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地理以空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时空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政治则是存在于一定时空里的活动,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政治、历史也是人文地理学中基本的构成要素,“政治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选修模块,在学习活动中,常常要把三者有机结合。
(五)地理与中职建筑学科的融合教学
建筑类学科也是与地理学科紧密关联的学科。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要考虑日照、风向、取水、地形、地质、材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的建筑类专业中,以地理为主导,与各建筑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建筑规划布局、建材选择、建筑日照间距要求等中职建筑学科的内容。
四、结语
学科的发展历经从“合”到“分”再到新一轮“融合”的过程:现有的学科分类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单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细化,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协同,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和应有追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模糊学科的边界,致力消除学科间的割裂,实现学科融合教学,避免重复教学,提升教学时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博.走出课堂的界限,整合课程的资源: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7(4):81.
篇六: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学日常教学活动时,不能只是立足本学科的内容,来对学生们展开引导与教学,同时还应当关注到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关注到学生们综合性的发展、全面化的进步,而实现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们把握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对于其他学科的内容产生了解,以此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本文探究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可采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推进跨学科教学实践,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
前言:
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之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发现,学生们对于各学科知识的认识总是不同步、不统一的,他们还往往会出现偏科的情况,难以实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为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将各个学科的内容融合起来,带领学生们对于各学科的知识产生一个统一的认识,以此来推进学生的长远进步。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学生们建设一个高质量数学课堂。
一、创设多元情境,实现优质导学
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导学环节出发,为学生们创设多元化的情境,引领学生们进入到不同的情境之中,产生多元化认识,实现丰富的思考,为实现跨学科学习奠定坚实基础[1]。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们创设出丰富的情景,带领学生们投入到情境之中,展开对于学科知识的初步认识,实现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同时又能够了解到美术知识,
体会到美术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数学与美术两大学科的融合,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为学生们创设出一个“描点连线”的游戏情境,带领学生们进入到这一具体的情境之中展开对于知识的探究,让学生们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展开了对于图形的初步了解。借助学生们在这一环节之中所完成的“作品”,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大家描绘出了如此丰富的图案,那么接下来,我们依次来认识一下这些图案,了解一下这些图案的名称与特点好不好呢?”在这一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带领学生们投入到了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将美术教学与数学教学灵活融合起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从而实现优质导学。
二、结合学科内容,引入丰富知识
在授课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科的内容,为学生们引入更加丰富的知识,带领学生们体会到其他学科的内容,以此来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推进学生的综合化发展[2]。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认识时间》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灵活地结合本单元的内容,为学生们引入更加多元化的知识。比如,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往往会以“时间”作为起点,直接引领学生们投入到“时间长短”、“时间换算”等数学知识的探究之处。实质上,在这一过程里,教师就可以引入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体育课堂的情景,来帮助学生们判断“时间的快慢”:“同学们,我们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赛跑的时候,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越好,还是越短越好呢?比如,在跑一百米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用了十秒,另一位同学用了十五秒,这两位同学谁更优秀呢?”通过这种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就灵活借助了体育课堂之中的案例,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实现了学科融合。再比如,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语文知识,或是语文常识,来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积累:“同学们,我们经常说的‘一刻钟’表示多长时间呢?‘一个时辰’又表示多长时间呢?”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又将一些常识性语文知识引入到了数学课堂之中,进一步丰富了学生们的认识,推动了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三、关注长远发展,培养发散思维
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应当将跨学科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们的能力上,关注到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实现对于学生们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真正通过跨学科学习,获得长远的进步,给学生们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广泛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们进行引导,不仅为学生们讲解其他学科的多元化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发散性思考,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与见解。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将会在数学课堂之中,展开想象、进行探究,将自己所学的多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从而获得思维上的锻炼,实现全面进步与提升。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长度单位》这一部分学科知识时,就可以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自行地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更加广阔的探究:“同学们,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其他学科之中都有哪些应用呢?大家开动脑筋,想想自己有没有在其他学科里,见到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就对学生们形成了鼓励,推动了学生的能力提升。
总结:
在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是今后数学学科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满足学生们成长与发展,所必需的教学方式。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乃至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当展开教学策略与方式的探究,从而推进跨学科教学的开展,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瑞雪.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尝试[J].山东教育,2020(34):38-40.
[2]阮燕玲.跨学科合作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J].教育艺术,2020(03):48-49.
篇七: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前言:合肥市长岗小学2009年3月被评为肥西县“农远工程”示范学校,2011年7月获“合肥市有效课题---‘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先进集体,2009年4月学校申报立项《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于2013年12月顺利结题,该课题研究的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同时,2011年12月,我校课题组又承担了省级课题《农村偏远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该课题已有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校在与课题研讨的过程中,2011年又申报了市级“信息技术应用”特色学校,强化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进程,融合与特色创建同步实施,齐头并进,师生教研成果丰硕,多篇论文和作品获省、市级等次,2014年10月,通过市级验收,批准我校为合肥市“信息技术应用”特色学校。当前,我校积极做好特色学校的延伸和拓展工作,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品牌+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程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主要是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创新教与学的模式,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资源当今,微博、微信、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云技术、云计算、云平台、云课堂等,接踵而至,应接不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程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它应用于课程教学,经历了辅助教学、辅助学习、再到与学科的整合,而今发展到融合,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面对深度融合,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持续探索,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情境,创新教与学的模式,变革课堂教学结构,以“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一、深度融合的实践白板,功能全面而强大。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定期地对教师实行系统化的定性的技术培训,掌握应用技能。教学中,教师应用了拉幕、探照灯、魔术笔、放大、缩小、克隆、拍照、擦除等等功能,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增加了学生视觉效果,唤醒了学生好奇心,联系了学生生活经验,产生了师生互动欲望,培养了学生创新水平。
2、依托360云盘,开发微课资源微课资源容量小,方便教师掌握和操作。所以我们尝试利用360云盘的共享功能,建立全校资源共享群——长岗小学教师阵地;利用360云盘的文件分享功能,轻松实现了局部青年教师从“云端”为学生提供的一些微课资源。有条件的家庭能够利用移动或者固定网络终端下载微课资源让孩子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遨游,学习不受任何限制,还能够根据知识掌握情况有主次地获取知识,表达了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3、实践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学的互补和延伸。我们在实践探索中,主要利用大教研组去尝试智慧课堂的研究课,积极为学生提供微课程信息资源:出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目录。让有条件的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自主学习,把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精选汇总,发布到讨论群组中,或回到课堂上合作交流,讨论解决。实现了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4、建立课例研修平台聚焦课堂,始终是我们课例研修的主阵地。在展开例研修活动中,我们积极探索深度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研修团队,特别重视团队磨课。我们的磨课,第一步是看课例教学设计中信息化融合的水准,第二步是对课例中信息化融合的深度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步是研修团队各成员对课例的观课评课再度探讨,互议融合水准,直至团队自己认为满意为止。5、实践QQ群网络交流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络:学校QQ群、班主任QQ群、大教研组QQ群、学校主题网站和博客,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在空间中展开教学,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通过协作、探究、讨论、交流、互助,实践师生共同参与的个性化教学和互动协作资源中心,让网络进入课堂,实现交互式的教与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完全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二、深度融合的思考1、教师素养发展的步伐教师的素养涵盖面是多方面的,就信息素养来说,它是一种高级的
认知技能。我们如何有机地将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去,是我们在未来教学中,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一项基本生存水平。所以,我们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熟悉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类教育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整合人力资源,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它要求:
第一、是对全体教师实行分层次培训。学会使用校园网络、基本的Powerpoint、Authorware等动画制作、初步编辑多媒体课件、能在网络环境下查询、阅览、交流和展开教学活动,全面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尝试。
第二、是借鉴,学习先进经验。尽可能多的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先进地区、先进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
第三、是多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件展示和评比。借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平台,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展开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探究性课件评比。
2、课题研究参与度每个学校都会有不同级别、不同主题的研究课题。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抓好各类课题研究方法培训与行动研究的落实,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促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课程,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反思,助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3、教育科研的前沿的深入教育的前沿就是教育所注重的热点,有着巨大的潜在研究价值。我们要站在教育科研前沿阵地,拓展科研空间,对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开阔视野,像云课堂、微课程、翻转课堂、慕课、一对一和混合式学习等等,都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理解和研究的课题。同时,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不但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内容,而且为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教育科研必须积极汲取和借鉴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增强多学科、多方法的探讨。要相信,未来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教师积极地教、师生共同在互动中成长的课堂,“以人为本”是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对“人的注重”必定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三、深度融合的创新
1、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优势与传统的板书、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水平,提升了教学效益。
2、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路、创新水平和促动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建立了能够充分表达学生认知发展的主体性教学结构。
3、合理利用了有效资源。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课堂教学变得直观形象,动态地、形象地表达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这种交互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快速灵活地获取知识信息。
4、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培训+平台+应用”的模式,形成了良好的辐射效应。多位教师在市、区组织的各种研究课、优质课等教学活动评比中获奖。同时我们还编写了一整套低、中、高年级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现在我校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工程已处于一个深度融合的规范化的发展态势。
总之,我校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学观点,改进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创新水平,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建设进程,提升了我们的办学品质。
2015、9、13
篇八: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多学科的思考与实践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后要求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综合实践活动与多学科融合教学,在课程实践中能够激发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发展,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等,因此,综合实践需注重与某一学科、学科间交叉点实施融合教学,并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合入综合实践教学理念。关键词:综合实践;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分析
1.综合性:综合性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综合性特征是由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面对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社会生活世界由社会、个人及自然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整体,并由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其中,学生与社会或他人、学生与自然、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世界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处理这些关系、探究世界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教育并体现价值的过程。因此,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是某些学科知识杂汇的过程,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社会生活世界的过程。从而,综合实践活动便具有了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界限,更着眼于学生全面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特征。
2.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而且面向学生整个生活,随学生社会生活世界变化而变化,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方式都具有开放性特征。虽然新课程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信息技术、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但不同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具体活动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课程可根据现有课程资源、学生已有经验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实施中的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都是基本活动方式,而考察、实验、制作、调查、访问、劳动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的方式,这些活动方式和过程因人而异,不强求学生机械固定地采取某种方式过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
3.生成性:综合实践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活动实施过程,因为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自身能力的发展,通过过程体验反思有利于觉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增长。综合实践活动,生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生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实践能力;生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行为意识及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通过告知或灌输的方式来传递的,而是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体验逐步生成的。生气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发挥的独到价值。
4.自主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充分发挥搭设了广阔的平台。学生可通过自主选取研究课题、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自主选择活动小组、自主选择指导教师而实现自己的活动目标。二、多学科融合式综合实践教学的价值
1.激发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多学科融合式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学生多学科、多视角丰富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在社会、自然、人与人交往中更好地提炼自己的思想观点,更好地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也进一
步激发了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兴趣。2.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发展
教学课程的创新发展,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单一古板的教学方式只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课程的创新发展。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从课程本身的内在属性要求必须实施多学科融合式的教学方式;同时综合实践也是一门时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教学方式的融合式运用。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方式的变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融入多学科知识,保持课程的鲜活性,促进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创新发展。3.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课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当前这门课程指导教师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或改专业过来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更多是某个学科专家,他们的知识层次相对具有偏面性、单一性,当前指导综合实践课程的能力素质水平也相对不高。多学科融合式教学,引导指导教师在精通本专业同时,要善于吸纳和借鉴其他学科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并在教学实践上探索互动式、实验式、案例式等多种方式,无论教学知识储备还是授课技巧都将得到较大提高,也有利于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4.促进综合实践课程目标的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具体主题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它因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环境,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的不同而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这种综合性是其它任何课程所不具備的。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也是多样的、综合的,也是其它课程所不具备的。因此,多学科融合式教学,充分融合了多学科的教学手段,充分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点,避免了学科单一带来的教学弊端,更加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三、多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策略1.以学科教学为平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平时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课程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小小的学科课堂也可拓展成为学生掌握知识、陶冶品德、发展能力的社会生活世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目的。2.利用学科交叉知识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一部分学生不是提不出问题,就是提出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与实际课题结合不够紧密。如何克服这样的问题呢,实际各学科教材就有丰富的问题库,在学科教材中隐藏着大量与社会、生活、自然有关并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对学科知识进行充分的分析梳理,找到学科课程与社会、自然、生活相关交叉点和延申点,激发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浓厚兴趣,一方面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恰如其分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达到较好的融合。3.综合实践教学理念融入学科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合作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自然、生活中确定课题的探究式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通过亲自体验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课程的开设不仅意味着新的课程形式的出现,更是新的课程理念的出现和生长,其着眼点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
师的教学理念。为此,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树立综合性、探究式的教学理念,将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转化为教学实践,融入到各学科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使学科讲授式教学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篇九: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陈小山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39期
[摘要]学科融合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以地理学科为主导融合其他学科,就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策略和实施方式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学科融合;策略方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9-0062-02
学科融合(FOS-FusionofSubjects)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1]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科融合是技术革新、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阶段课程方案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在学科体系上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2]
综合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简单归纳整合,更是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融合。“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缘由”这一问题时,如果仅仅停留于历史学科或政治学科内,单纯从那个时代国内的经济变革、政治时局等角度去分析,那必然是片面、狭隘的。只有跳出学科的框架,跳出疆域的边界,从更大的时空去思考探求问题的缘由,才能发现: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人们不得已把目光转向了更加变化莫测的海洋通道,加上当时航海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开拓海上丝路的底气,这才有了恢宏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样的全球视野、全科角度才是教育应致力于带给学生的能力素养。
当然,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科间知识的贯通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避免学科割裂带来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例如,政治、生物和地理学科都会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历史和地理学科都有“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内容,当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其次,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降低本学科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英语学科进行“国际音标”教学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技能尝试学科融合教学,就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如何進行学科的融合教学?在我看来,学科融合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不同学科资源的统整与参与,但跨学科融合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不同学科的拼接与混搭叠加,不同学科应该有主次,以主导学科为中心,联结各关联学科,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入和贯通。
(一)以地理为主导的学科融合
地理是一门天然的易于联结融合其他学科、兼具文理科特点的综合性科目。自古以来,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的学科,涵盖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在实践中,以地理为主导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联结其他相关科目,能够较好地融合统整各学科资源,提升学科融合的成效。
(二)以问题案例为载体的学科融合
学科的知识体系一般以主题为引领,可以是教学主题,可以是活动主题,可以是生活主题,但在呈现形式上一般以问题案例呈现,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跨学科问题来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内容体系上,通过必修和选修模块满足了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涵盖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内容框架,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有了极大的操
作空间。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尝试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
(一)地理与语文、英语的融合教学
语文、英语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中常见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语言文化内容,也包含着大量的地理学科方面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到《山海经》中的各种神异记载,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理解地理学科知识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学习宇宙的起源和形成时,我就引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解读,让学生把它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比较,一则可以加深其对宇宙不断膨胀、冷却的印象,二则可以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地理与数学的融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工具学科,在众多科目中都会应用到数学的计算和逻辑。在地理科目中,在进行比例尺計算、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一些活动时,必然要用到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把它与数学课融合起来,就能避免重复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三)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的融合教学
地理与物理两门学科联系紧密,物理在地理科学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地理天文学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经典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物理学科知识是学习研究地球运动等地理天文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热胀冷缩、热力环流规律、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风的形成及风带分布规律、气旋反气旋等地理气候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
化学学科中的一些内容,如矿物质的化学特性、CaCO3+CO2+H2O=Ca+2HCO3,SO2+H2O?圳H2SO3等化学反应方程式,对学生理解地质地貌特征、岩溶地貌形成、酸雨形成等地理学科的知识有极大帮助。
生物是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必然会受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的影响制约,反过来生物又会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形成和发展、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呈现出地域性和整体性特点。生物学科里所涉及的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生态链、生物圈层、自然带、环境保护等诸多内容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也有相当的重合度。因此,教学活动中做好两门学科的融合教学安排,可以让这两门学科相辅相成,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四)地理与政治、历史的融合教学
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就有政史地不分家的观点,这三个学科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历史以时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地理以空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时空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政治则是存在于一定时空里的活动,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政治、历史也是人文地理学中基本的构成要素,“政治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选修模块,在学习活动中,常常要把三者有机结合。
(五)地理与中职建筑学科的融合教学
建筑类学科也是与地理学科紧密关联的学科。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要考虑日照、风向、取水、地形、地质、材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的建筑类专业中,以地理为主导,与各建筑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建筑规划布局、建材选择、建筑日照间距要求等中职建筑学科的内容。
四、结语
学科的发展历经从“合”到“分”再到新一轮“融合”的过程:现有的学科分类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单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细化,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协同,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和应有追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模糊学科的边界,致力消除学科间的割裂,实现学科融合教学,避免重复教学,提升教学时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博.走出课堂的界限,整合课程的资源: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7(4):81.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编辑郭小琴
篇十: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课的实践研究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受中获得美感体验,并唤起他们的创造热情和审美感悟,只有有效发挥好艺术教育的作用,真正推进“减负”,才能让学生切实享受到“减负”给他们带来的快乐。通过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融合教育教学,发挥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促使学生在情感、认知、道德、审美等身心各方面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1.艺术课程的内部融合
一节好的美术课只有让学生得到艺术的享受,切实感受艺术创作带来的愉悦体验才算成功,在常规课堂里,会适当的引入影视短剧来进入课题,或和孩子们来一段舞台小剧来烘托课堂主题,当孩子们在艺术创作时,让音乐与作画进行和谐搭配,也可以适当渲染讲课内容的气氛,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艺术实践。
一年级的孩子存在有写字不协调,画画下笔不稳定,画本中常常会有“小蚯蚓”一样的字或线条出现,因此,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设计了一节随堂控笔线条的训练,在练习线条的变化时,让学生去理解美术语言中的线条变化:笔直的线条、流水般的波浪线、锯齿起伏的折线、螺旋状的曲线等。在这过程中用到了音乐中的节奏变化和声线起伏:有快的、慢的、强的、弱的、婉转的,感受节奏的紧密和疏松,感受作画时线条的曲直、韵律、排列、疏密等变化,创作的热情也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启发下,让学生的创造力无限发挥(图一)。通过音乐与美术的融合课程,可以让孩子们练习线条的控笔,为写字和画画进行量的积累。
(图一)
二、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在日常教学中,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也为艺术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发展空间,使学生的情感﹑素质、人格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本学期的学科融合课程中,本着以美术学科本位为主体的设计原则,与生活紧密联系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笔者尝试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1.美术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融合课例
本学期带领孩子们参观了校内菜园,孩子们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曾经种过的蔬菜,相互的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在情感上达到一定的共鸣。看到孩子们对这片菜园向往憧憬,热情高涨后,讨论思考后,明确了一节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种子课程”。第一步,在美术课堂中认识了种子的形状、蔬菜水果的形状、颜色等,设想自己可以在菜园中种植哪些作物,谈谈植物可以结的什么形状、什么色彩的果子,再让孩子们规划了自己的劳动种植计划,因此各同学收集了自己喜爱的小种子,设想自己规划的种植地会有什么样的成果,以及如何有效的劳动才会有收获等,因此设计了各种创意的种植示意图(图二、三)和有效的劳动方法。第二步,用科学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用图画记录种子的生长规律(图四)。通过种子课程,孩子们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长周期,准备将生长周期较长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的菜地里,也会轮流来照顾它们的生长。这节融合课例中,让孩子们学会用画笔记录种子的变化过程,用实际行动来展示了自己对劳动的试炼和理解。
图二图三图四
1.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古代起就是美术与语文的完美结合,借品读古诗词,可以发挥想象力,将内在的创造力释放出来,对学生艺术素养提升不仅来自于美术课的专业训练,也来自于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的熏陶,在文字中配图,在图画中加入诗歌、散文,都可以有效传承美术与语言艺术。通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中有一篇《四季》,将本课作为学科融合课例进行实践。
第一课时,语文教师以谈话方法了解孩子们最喜欢什么季节,带领孩子们走进四季,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认读生字,纠正读音,借助以闯关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识字、组词;第二课时,美术教师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融入课堂,再细读课文,让孩子们回忆及联想春天的景象,草芽尖尖嫩绿嫩绿,“小荷才露尖尖角”“荷叶圆圆”等,让孩子们感受夏日的热烈与荷叶的傲娇,探讨鞠躬的谷穗,将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进入秋季,而白雪皑皑的冬天,可以尽情地在雪地里的撒欢,探究雪人到底长什么样。在这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先说后画”的教学手段,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诗中对四季的描绘并加以想象,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线条简笔来描绘四季的不同,用画笔记录了自己最喜欢的季节,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也提升了孩子们语文、美术的核心素养,继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1.美术与传统文明的融合课例
三星堆文化在成都平原上延续了千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通过了解三星堆的历史背景,观察青铜面具的造型特点,来培养孩子们探索历史的兴趣,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笔者任教的教本课程是一二三年级混合班级为集体的走班制课程,针对这一情况,本期制作了符合一二三年级的联动课程,以项目式为设计蓝本,提炼了以
传统文明课程为支架的单元化教学设计案例,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更多与三星堆文明有关的课程。课例1:《灿烂文明三星堆》本节课了解三星堆中各种造型奇异的青铜器,面具的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揣摩面具的造型和线条的表达,通过在吹塑版上进行人物的面部基本刻画,特别塑造特色的人物的眼睛、嘴巴和耳朵并装饰特殊花纹,画面呈现复古的历史感,最后转印在白色纸张上,最后形成一幅版画作品(图五)。课例2:《神奇的脸》通过线上了解三星堆的历史背景和青铜器的造型特点与纹样,了解青铜器修复的知识,观看记录视频,从考古发掘文物现场去了解一些考古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相继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怎么用粘土制作的青铜面具更有趣,课堂中我们一起探究黏土的可塑性,捏、搓、揉、刻等来制作三星堆青铜面具。(图六)课例3:《还原青铜面具,守护中华文明》,了解青铜的修复知识,学会用黏土去捏塑青铜面具,本节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分配任务,用粘土做眼、耳、口、鼻,有的同学做“金箔”,最后形成以粘土为主、贴金箔装饰的一张青铜面具就形成了,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文物的美,激发爱护文物的意识。
图五图六图七
结语:五育并举下,更注重学科的融合,通过美术与各学科的融合,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也会注重因材施教,汲取语文、数学、音乐、劳动教育等各学科的知识,将这些学科因素融入美术课堂中,让每位学生享有美育课堂,让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得到锻炼,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综合解决方案,让学科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也会越走越远。
篇十一: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非常聪明地把世界分割开来,进行了抽象的分析。可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的变化,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依然是浑然一体的。①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历史问题,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历史,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涵盖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经常出现交叉、重叠。但是目前学校教学一般都是单科独战,各自为阵,实行分科主义课程。传统的历史单科教学只强调历史学科的优先性,强调历史学科知识自成一体,极少从其他学科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极少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造成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与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难以形成合乎学生成长、发展的学习。针对历史单科教学的这种致命缺陷,历史教师应以各种整合形式来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它们形成为有机整体。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任职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专员时就说过“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一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②为了使学生学得整体的知识,形成“带得走”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打破历史学科固有的疆界,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配合,针对共同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再设计,作了几次学科间的整合尝试。本文对我在教学中进行的几次尝试略作剖示,以期抛砖引玉。
一、史学与美学的局部性整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教学事件中所涉及的不同学科内容,为了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我们应该把不同学科内容恰到好处地、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例如讲述欧洲文艺复兴中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我把美术与历史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本人对美术知识不甚了解,于是请来了我校的美术老师与我一起完成这一部分教学。“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教学片段美术老师带领学生从构图、技法、人物表情三方面欣赏这幅画。
1、构图:
符合审美者、欣赏者的基本审美要求,即黄金分割的规律。2、技法:达%26#8226;芬奇采用一种新的技法,即“薄雾法”来画人物的背景,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笔调柔和、刻画细腻,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可是轮廓线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蒙娜丽莎如罩在一层薄雾中。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背景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符合人的视觉效果。3、人物表情: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含蓄、内敛,气质高雅,表现出当时意大利上层女性的美。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端庄的古典画风,但是在内容上已赋有新时代的意义了。作者敏捷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消除中世纪绘画中那种抽象画中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画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就是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幅肖像也觉得有栩栩如生的动人之处。美术老师从美学角度介绍完后,我向学生
提问“这幅肖像与中世纪西欧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说“绘画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中世纪的呆板、僵冷的面孔,体现出以人为本,反对神学”、“符合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也体现出以人为本”。最后我总结说“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潮就是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humanismj)”。利用美术的知识,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
起到了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教师在整合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衔接。学科间的整合不是两门或几门学科的简单合并,而是几种知识的相互融合。因此在整合时不仅仅是几个老师的轮流上阵,必须要注意不同老师讲授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合理衔接,否则不仅达不到综合的目的,而且原先单科知识的系统性也不能保证了。在本课例中就是通过问题“这幅肖像与中世纪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把美学与历史学合理衔接,自然过度。
2、协同教学。对大多数学科出生的教师来说,跨领域教学可能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每一学科都有它的专业性,并非接受几个小时的研习就能替代。为了避免产生能力不足的恐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建立一种协同教学关系,相互交流,了解彼此学科的关联,共同研究设计教学,协同行动以发挥合作的效能。
3、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种容易学科整合的情境,从而达到更好的整合效果。此
page课例中我与美术老师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出示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和中世纪西欧的宗教画,我们之间的学科整合就围绕这两幅画展开,达到自然整合的效果。
二、史学与文学的全面性整合,使学生得到知识二元化收获。历史是
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历史与其它学科知识的重叠整和为一节课,使学生在一堂课中获得二元化知识,使学生原有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面拓展,促进学生高层次的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减少了教学中不必要的内耗。俗话说:
“文史是不分家的”。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因为这部史书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使他们更有兴致学习历史。比如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从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唐代丰富的历史画面。因此我尝试组织了一节历史与文学的整合课——《安史之乱与盛唐诗风的嬗变》。本节课通过盛唐时期诗坛两种主要的诗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与当时社会现实的关系整合,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帮助学生借文释史,从文学中认识历史。《安史之乱与盛唐诗风的嬗变》教学过程上课前,教师调查学生对唐诗了解的现状,并布置学生整理学过的唐诗。师:
篇十二: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实践反思实践收获首先,我想明确一点,我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这样的课堂实践上是十分支持与认同的,因为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的确能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改善,是教学有相得益彰的成效。本节课,我简单地应用了Flash的动画设计,将搜集的图片绘制成精美的影片剪辑,再配上音乐背景,在导入过程在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突破难点时,通过导学方式,插播了豌豆传播种子的过程,将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生动活泼的画像。而本堂课的新颖之处,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课前搜集好资料,并汇总成分享秘密箱,通过PPT幻灯片的动画链接,让学生们的自主分享变成了一次畅游植物王国的旅程。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导游,每个孩子都有主导课堂的权利,而师生之间的调度协调,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磨合了默契度。问题建议在为课堂做准备时,总会萌生很多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的想法。但想法很多,操作很难,最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时,有时是因为对相关软件不熟练,花费了大量的研究时间;有时是实际操作与想法有一定的距离,或者是达不到心目中想要的效果。而且现今能支持课堂教学的软件丰富多样,找到好用合适的真不容易啊!
证明材料教师在培训期间进行课堂实践、线下研修等的照片、活动记录等证明材料。
促进和谐课堂建设,增强信息技术课堂魅力“和谐”一词的本意是融洽、调和,属于美学范畴,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学校里,教师应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在机会平等、交流平等的氛围中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利用各种条件创设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营造和谐的信息氛围”。本来,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梦寐以求的课程。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能够学习到计算机文字处理,计算机绘图,欣赏音乐和视频,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和网上交流等等。但是,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和事件处理方式的不当,造成出现不和谐的因素,如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学生之间的不和谐,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不和谐。同时,教师往往没有高度重视处理课堂上不和谐,偏重对知识的传授,忽视利用各种条件去营造和谐的课堂,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降低了信息技术课堂的魅力,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萌发学生的智慧,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魅力。能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如果将课堂比喻成一场交响乐,那么教师就是总指挥。下面谈一下我对营造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的做法。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惟命是从,课堂上师生的不平等,制造不和谐因素,这本身已经与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符合。教师必须要走下教坛,走近学生,以朋友的关系去关心学生的学习,发现他们的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耐心地向他们分析,亲手进行操作示范,多表扬,少批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将教师看作朋友的时候,师生之间就能建立起信任的桥梁,收窄了之间的鸿沟,增进了之间的感情。教师向全体学生介绍解题或操作方法时,要说明教师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可能学生思考到方法更好。教师要大胆地介绍学生的解题或操作方法,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有时候,教师可能是学生的“学生”,学生也可能是教师的“教师”。这就是“教学相长”的体现,也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好做法。课堂除了是知识交流的场所,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平时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少,情感交流的机会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信息技术科学习的兴趣逐渐下降。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常常会不自觉地抒发出“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的豪情,希望学生认识到不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希望学生珍惜时光,克服困难,用心学习信息技术科知识。但是信息技术老师的期望往往不能化成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我发现,许多信息技术老师缺乏给予学生表达不喜欢信息技术课堂的机会,思想仍然停留在“有计算机,学生就喜欢”的幼稚阶段?信息技术科不需要统考,学生到计算机房上课的初衷是舒缓平时学习的压力,希望能够无拘无束玩玩电脑游戏或上网,但是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并不是玩计算机游戏,也不是漫无目的的上网。加上部分信息技术科的知识比较困难,很难在一周两节课的规定时间内学好,遗忘率高,学生感觉学习难度大,灰心丧气。教师面对这些无心向学或灰心丧气的学生,不能以公开责骂、批评的形式进行处理,应该给予他们更多表达心声的机会,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心里的疑惑,增强他们对学习信息技术科的认识。例如:我借助计算机游戏这个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有趣、好玩的计算机游戏是拥有丰富计算机知识的计算机专业人员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设计出来的,他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都是非常认真的,不是随意虚度年华的。经谈心后,效果良好,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不再偷偷玩计算机游戏,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的能力也提高了。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很少接受领导和其他教师的随堂听课,集体备课也不少进行,部分教师上课是应付式,依书直说,形式单调,缺乏趣味,缺少渗透人文方面知识和思想教育内容,学生普遍感觉到课程枯燥无味,不认同教师的教法,主要表现为趴在电脑桌上睡觉或与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学生这些行为当然会使到教师感到反感和愤怒。在不理智的情况下,教师采用惩罚的手段,如多媒体广播系统将学生机进行黑屏或重启,或关电源总闸,或罚学生站墙角等。这样做,当然会加深师生的矛盾,引起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因素。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上好课,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要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充分的认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困难,设法通过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辅助或比喻说理等方式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要挖掘课程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恰当地增加相关学习内容的历史背景、新闻时事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抓准时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也可以将课堂教学过程变换成一次游戏活动,一场演讲比赛,一次统计活动,一次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活动等等。这样,学生会更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去,师生之间的关系当然更加和谐了。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推荐访问: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学科 融合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