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18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培养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不断提高,教育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初中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1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不断提高,教育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的教育可以说是关乎学生这颗小树能否长直长高的教育。在初中阶段,学生们的心理逐渐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慢慢形成,因此,初中的教学必须跟随新时代改革的步伐,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学生是祖国新长成的花朵,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乎着祖国未来的昌盛,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中法律意识得培养。本文主要论述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意识的培养,就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初中教师的法律培养教学有良好的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
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培养尤为重要,它能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性,所以,要想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学习,教师就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在不断的互动中将知识进行有效传递。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做到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1道德与法治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
“核心素养”这个词在现如今的教育界早已屡见不鲜了,究竟何为“核心素养”呢,相信还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概念有些模糊。核心素养是指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大框架下体现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优良品格和一定的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只是进行教学
的基础环节,更深层次的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也就是说,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公民素养等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必备的能力作为重点,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学校、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愈加重视,随之而来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优化。通常情况下,教学方式的革新与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广大教师需要通过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能够在日后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老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直接决定着教育的结果和质量,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对自己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与优化来达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2.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教学课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就需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一能力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在“少年的担当”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时下最热门的话题“老人摔倒应不应该扶”为学生进行讲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2014年春晚由沈腾和马丽主演的小品《扶不扶》,以此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个小品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自行组织排练,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观看过程中的感受和启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从中认识到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和考虑问题。
2.2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学习
新课改提出,教科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课前预习,并能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初步的引导学生体验式学习。这种形式的更改有助于学生培养核心素养能力,在教师安排的教学课堂中,要让学生们一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全面展开,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在课堂鼓励学生们知无不言,提出不同的思考方法,通过前后两排为一个小组的探讨形式,相互交流意见,求同存异的同时让学生们拥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积累学习经验,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例如,在《尊重自由平等》这一节课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的学习生活环境,对教学课堂的效果进行初步的预估,开展“判断不平等事件”,“如何尊重”两当面的活动。在课堂开始前,以最近几年出现过的未成年人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课堂教学的背景,创造学习氛围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认知判断这些行为是不是正确的,从而辨别出不尊重自由平等的行为,之后让学生们自动成为小组对行为进行讨论,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最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让学生代表轮流对探讨结果进行阐述,以此完成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2.3坚持立德树人,提升专业素养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品德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良好的品行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教师要能够做到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加深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进而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下,实现对立德树人理念的培养。“立德树人”不仅是传递德行,更是对正确为人处世态度的发扬。例如,在对初中一年级《敬畏生命》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对其中涉及的对生命的歌颂和尊重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传递,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时间、勇于承担的意识等,进而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此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做到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如在对一些涉及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活化,同时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2.4回归课堂,拓宽教育途径
要想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培养,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这一引导者占据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对学生道德学习的指南针,同时也是品德塑造的加速器。所以,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对于学生品德塑造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道德与法治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对自己的品行进行规范,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想集中于课堂教学中,将课堂的价值变得更高。此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能够对其进行一个细致的规划,通过将规划的逐层完成,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道德和法治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践将知识进行不断的验证,使学生认识到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知识都是能够在生活中得以验证的,进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加理解教师的职责,然后在不断的沟通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能够有理有据,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说服学生,使他们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
结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广大教师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地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和优化以达到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具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必胜.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J].文理导航,2017(25):72-72.
[2]朱文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3):53-53.
[3]张崧.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德育,2017(15):66-68.
篇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以及法治观念,初中生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在对事物的理解与分析上,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对世界的认知也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需要人对其进行引导。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设置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地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道德素养是立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初中生容易受到蛊惑,容易受到诱惑,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约束自己的行为,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人的一生之中,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之中,对于初中生来讲,自身约束力不够的情况下,规则的建立,有效的约束了初中生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针对青少年的义务阶段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初步建立法律意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以及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了解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对青少年培育法治觀念做基础。法律意
.
v
.
识实质上是要求本国公民对本国的法律从内心认可与崇尚,同时在生活中遵守与服从法律。要想对初中生树立法律意识,就要先对初中生确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规则这一概念的引入,初中生对此有一个认知,对之后法治意识的引入,有很大的帮助。
(二)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承担相对应的结果,一个负责人的人,在处事的过程中,会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负责。学生只有在心里上认可价值观,才会体现在行为之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在课堂上处在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之上,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以及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意识的参与到公共事物中。以交通知识为例,交通安全知识课上,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很多的交通标示,引导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为之后成为文明的社会公民做基础。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还原,请学生进行分析与解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会遇到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一些关于交通规则的顺口溜印成册子送给在路人,提高路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传播正确的安全交通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是学生杂在体验中,感知责任感,发展个人
.
v
.
的整体素养。
(三)理性思维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叛逆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要有在自我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的普及。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同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保持冷静,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缺乏设身处地处理事情的努力。以野生动物为例,很多学生都有爱心,但是在对待动物的过程中,很多的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了解发生的过程以及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行为分析,学会怎样正确的对待小动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将感性处理事情的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对显示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判断,引导学生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开展生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切入点,从实际出发,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
.
v
.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教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依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想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发展,首先教师自身需拥有较高的素养与高尚的师德,在教学过程中,以德服人,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的行为以及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合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教学标准进行设立,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包括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全方面的考虑,目标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确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根据具体课程进行具体的设定。例如在讲述网络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基本讲解,感受网络的多面性,在上网的过程中,多面性的看待网络时代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网络上对信息的筛选以及分析。同时,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学生通过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进行判断从而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从中形成自身的真正能力以及素养。
.
v
.
(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在课堂之上,将知识和实际的生活进行结合,学生可以更好的对道德与法治有一个真实的理解。实际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多种教学方法并行,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得到启发,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实际的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形成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
(四)回归到课堂与生活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将课堂生活回归到生活中,利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感染,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更好的发展。从生活中获得生活,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篇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以及法治观念,初中生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在对事物的理解与分析上,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对世界的认知也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需要人对其进行引导。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设置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地发展。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道德素养是立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初中生容易受到蛊惑,容易受到诱惑,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约束自己的行为,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人的一生之中,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之中,对于初中生来讲,自身约束力不够的情况下,规则的建立,有效的约束了初中生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针对青少年的义务阶段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初步建立法律意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以及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了解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对青少年培育法治觀念做基础。法律意识实质上是要求本国公民对木国的法律从内心认可与崇尚,同时在生活中遵守与服从法律。要想对初中生树立法律意识,就要先对初中生确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规则这一概念的引入,初中生对此有一个认知,对之后法治意识的引入,有很大的帮助。
(二)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承担相对应的结果,一个负责人的人,在处事的过程中,会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负责。学生只有在心里上认可价值观,才会体现在行为之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在课堂上处在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之上,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以及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意识的参与到公共事物中。以交通知识为例,交通安全知识课上,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很多的
交通标示,引导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为之后成为文明的社会公民做基础。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还原,请学生进行分析与解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会遇到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一些关于交通规则的顺口溜卬成册子送给在路人,提高路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传播正确的安全交通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是学生杂在体验中,感知责任感,发展个人的整体素养。
(三)理性思维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叛逆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要有在自我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基木的法律的普及。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同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保持冷静,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缺乏设身处地处理事情的努力。以野生动物为例,很多学生都有爱心,但是在对待动物的过程中,很多的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了解发生的过程以及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行为分析,学会怎样正确的对待小动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将感性处理事情的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对显示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判断,引导学生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开展生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切入点,从实际出发,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教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依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想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发展,首先教师自身需拥有较高的素养与高尚的师德,在教学过程中,以德服人,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的行为以及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合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教学标准进行设立,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包括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全方而的考虑,目标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确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根据具体课程进行具体的设定。例如在讲述网络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要对学生
进行网络知识的基本讲解,感受网络的多面性,在上网的过程中,多而性的看待网络时代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网络上对信息的筛选以及分析。同时,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学生通过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进行判断从而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从中形成自身的真正能力以及素养。
(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在课堂之上,将知识和实际的生活进行结合,学生可以更好的对道德与法治有一个真实的理解。实际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多种教学方法并行,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得到启发,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实际的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形成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
(四)回归到课堂与生活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将课堂生活回归到生活中,利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感染,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更好的发展。从生活中获得生活,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总结每个学生都充满着创造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之后,学生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提高自我能力,顺应社会的发展,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学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形成核心素养,提高道德法治的意识。
篇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WORD格式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以及法治观念,初中生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在对事物的理解与分析上,开场形成自己的想法,对世界的认知也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需要人对其进展引导。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设置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有人对其进展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身心XX地开展。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道德素养是立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初中生容易受到蛊惑,容易受到诱惑,因此在对初中生进展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其进展法治意识的培养,约束自己的行为,身心XX的成长。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一〕规那么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人的一生之中,活在各种各样的规那么之中,对于初中生来讲,自身约束力不够的情况下,规那么的建立,有效的约束了初中生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针对青少年的义务阶段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初步建立法律意识,懂得遵守社会规那么以及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了解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对青少年培育法治觀念做根底。法律意识实质上是要求本国公民对本国的法律从内心认可与崇尚,同时在生活中遵守与服从法律。要想对初中生树立法律意识,就要先对初中生确立规那么意识,规那么意识是建立法治秩序的根底,因此,在进展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规那么这一概念的引入,初中生对此有一个认知,对之后法治意识的引入,有很大的帮助。〔二〕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承当相对应的结果,一个负责人的人,在处事的过程中,会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负责。学生只有在心里上认可价值观,才会表达在行为之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在进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在课堂上处在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之上,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以及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意识的参与到公共事物中。以交通知识为例,交通平安知识课上,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很多的交通标示,引导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那么的习惯,为之后成为文明的社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会公民做根底。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进展情景模拟,学生进展情景复原,请学生进展分析与解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会遇到很多不遵守交通规那么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一些关于交通规那么的顺口溜印成册子送给在路人,提高路人的交通平安意识,传播正确的平安交通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是学生杂在体验中,感知责任感,开展个人的整体素养。〔三〕理性思维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叛逆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学生要有在自我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要对学生进展根本的法律的普及。使学生了解法律的根本概念,同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保持冷静,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比拟严重,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进展,缺乏设身处地处理事情的努力。以野生动物为例,很多学生都有爱心,但是在对待动物的过程中,很多的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学生对故事进展分析,了解发生的过程以及从法律的角度进展行为分析,学会怎样正确的对待小动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例进展分析,将感性处理事情的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对显示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判断,引导学生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开展生活。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切入点,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从实际出发,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展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开展。〔一〕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同时跟随时代的开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教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承当育人的责任,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开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紧跟时代的开展,依据时代的开展对学生进展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想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展开展,首先教师自身需拥有较高的素养与高尚的师德,在教学过程中,以德服人,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的行为以及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展引导。〔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合理,根据学生的心理开展状况以及教学标准进展设立,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包括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全方面的考虑,目标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进展确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根据具体课程进展具体的设定。例如在讲述网络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要从多方面进展,要对学生进展网络知识的根本讲解,感受网络的多面性,在上网的过程中,多面性的对待网络时代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对学生进展正确的引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导,在网络上对信息的筛选以及分析。同时,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学生通过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进展判断从而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从中形成自身的真正能力以及素养。〔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在课堂之上,将知识和实际的生活进展结合,学生可以更好的对道德与法治有一个真实的理解。实际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进展角色扮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多种教学方法并行,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得到启发,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实际的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形成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
篇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讲堂中学生中心修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天学期开始,鉴于《义务教育思想道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纲领》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课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中心修养正式公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中心修养的培养与优秀道德的形成拥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公布的《对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建议》中提到“发展中心修养系统,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行和重点能力”。“中心修养系统”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入课程改革的重要打破点。如何让学科中心修养教课落地生根,让学生充足享受讲堂教课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心修养的主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指引与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所以,培养其中心修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含政治认可、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加。(一)培养“政治认可”中心修养政治认可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感情上与理智上的认可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保护祖国的一致团结与中心利益。“政治认可”中心修养
1/5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对于国家、民族的生计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可才会在感情上产生共识,从而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详细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一定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可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纪,保护社会次序。认识我国国情,拥戴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戴党和国家的有关目标政策。热爱社会主义,建立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保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保护民族团结,促使社会和睦稳固发展。
(二)培养“法治意识”中心修养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期间,身心特点较为特别。最近几年来国内中学生犯法问题日趋突出,犯法低龄化愈来愈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将来,其法治观点在必定程度上影响着将来社会的稳固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所以,应增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指引他们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执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培养“理性精神”中心修养培养“理性精神”中心修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拥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一定在生活中能鉴别善恶、
2/5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是非、美丑,能坚持原则,固守底线,抵制不良思想与迷惑。对待各样社会现象与政治事件,要坚持脚踏实地,掌握本质,分清主次,坚持真谛,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害,建立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讲堂教课中培养学生中心修养的策略
(一)创建真切教课情境,搭建修养培养平台建构主义理论以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踊跃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取需要在必定的情境下,经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沟通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饰演的角色是为学生供给一个范式,指引学生解决生活中碰到的本质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察看学生的思想养成,最后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中心修养。比方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摔倒该不应扶”的问题,教师能够创建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饰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剖析各种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起的社会影响进行议论,并从中获取启迪。学生会在一系列入木三分的学习过程中,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点,增强了法制观点,提高了公民修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睦社会建设,人人有责。(二)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修养培养方向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讲堂教课的重点。学习目标是教课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课活动的完成点。所以,目标的
3/5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设定要兼备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拟订要联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本质状况,做到详细而仔细。比方科学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仔细的剖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概括,最后确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见解,认识网络的特点,初步感觉网络的两面性。
【能力目标】学会集理利用互联网等流传媒介,提高客观对待问题、辩证剖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迷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备能力、鉴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对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恪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踊跃的媒介责备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加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修养的培养系统,学生能够从身旁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建立并形成真切的技术与修养。
(三)回归讲堂生活本真,拓展修养培养门路道德与法治课拥有很强的实践性,着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讲堂教?W中,教师要指引学生踊跃融入到社会中去,感觉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系统,
4/5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回归讲堂本真。中心修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讲堂教课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旁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踊跃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己知识增加、能力提高、感情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经过自己在学习和活动中的察看、思虑、参加、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踊跃指引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加、乐于研究、勤于着手的意识和习惯,确实提高学生的着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中心修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课一定指引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讲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吸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本质中查验和丰富所学知识,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取了锻炼,中心修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入。
5/5
篇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以及法治观念,初中生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在对事物的理解与分析上,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对世界的认知也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需要人对其进行引导。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设置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地发展。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道德素养是立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初中生容易受到蛊惑,容易受到诱惑,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教
育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约束自己的行为,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人的一生之中,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之中,对于初中生来讲,自身约束力不够的情况下,规则的建立,有效的约束了初中生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针对青少年的义务阶段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初步建立法律意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以及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了解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对青少年培育法治觀念做基础。法律意识实质上是要求本国公民对本国的法律从内心认可与崇尚,同时在生活中遵守与服从法律。要想对初中生树立法律意识,就要先对初中生确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规则这一概念的引入,初中生对此有一个认知,对之后法治意识的引入,有很大的帮助。
(二)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承担相对应的结果,一个负责人的人,在处事的过程中,会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负责。学生只有在心里上认可价值观,才会体现在行为之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在课堂上处在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之上,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
关注社会以及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意识的参与到公共事物中。以交通知识为例,交通安全知识课上,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很多的交通标示,引导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为之后成为文明的社会公民做基础。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还原,请学生进行分析与解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会遇到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一些关于交通规则的顺口溜印成册子送给在路人,提高路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传播正确的安全交通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是学生杂在体验中,感知责任感,发展个人的整体素养。
(三)理性思维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叛逆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要有在自我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的普及。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同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保持冷静,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缺乏设身处地处理事情的努力。以野生动物为例,很多学生都有爱心,但是在对待动物的过程中,很多的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了解发生的过程以及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行为分析,学会怎样正确的对待小动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将感性处理事情的思维上升到
理性认识,提升对显示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判断,引导学生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开展生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切入点,从实际出发,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教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依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想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发展,首先教师自身需拥有较高的素养与高尚的师德,在教学过程中,以德服人,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的行为以及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合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教学标准进行设立,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拥有一个科学合理
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包括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全方面的考虑,目标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确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根据具体课程进行具体的设定。例如在讲述网络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基本讲解,感受网络的多面性,在上网的过程中,多面性的看待网络时代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网络上对信息的筛选以及分析。同时,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学生通过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进行判断从而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从中形成自身的真正能力以及素养。
(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在课堂之上,将知识和实际的生活进行结合,学生可以更好的对道德与法治有一个真实的理解。实际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多种教学方法并行,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得到启发,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实际的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形成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
(四)回归到课堂与生活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将课堂生活回归到生活中,利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感
染,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更好的发展。从生活中获得生活,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三、总结每个学生都充满着创造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之后,学生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提高自我能力,顺应社会的发展,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学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形成核心素养,提高道德法治的意识。
篇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者:姚丽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2019年第12期
姚丽珠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显性的德育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价值追求的必然性,也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遵循“立德树人”第一的原则,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更好地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2-0049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有别于一般素养,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能力的一种描述,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到自主发展、创新实践与合作参与,而且还应具有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情操。若从价值取向层面来讲,核心素养主要强调学生在价值观上要与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若从指标层面来讲,核心素养包括学科基础内容、终身发展素养。将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核心素养对学科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引领作用,并能凸显出学科的育人价值,将知识教学升华到育人层面。将核心素养融入教育领域中必须以学科为载体,应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
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引导学生获得《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应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道德与法治政治素养。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我们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直接决定着所教授学生的修养和素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作为传道者,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用丰富的学识去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用自身的修养去感染自己的课堂。
2.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培养方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和多人参与的活动,只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活动作为出发点,才能把握好教学的方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做一个精准、全面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教学有一个稳定的秩序。
3.巧设问题情境,培育学生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上述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的知觉能力,是个人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感性认识。我们可将其称为“思维的直觉”,这种思维直觉并非天生的,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导。思维起源于疑惑,这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逐步明朗的过程,一般由主体自问自答。当然,外部提问也能成为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思品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
如,在教学九年级《认清基本国情》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观察任务。课前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庭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迁,讲一讲自己的调查发现与调查心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讲一讲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基本国情。有的学生说:贫富差距大、环境污染严重、科技发展迅猛、国家综合实力强等。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中国梦。有的讲希望老百姓越来越富有,生活越来越好。有的希望环境污染问题被解决,青山绿水常在。有的希望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少一些,到外国旅游时不文明的事少一些。最后,笔者总结道:我们大家的中国梦都是相通的,要将祖国建设为一个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现阶段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那么,针对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我们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努力?学生通过激烈讨论后明白了“我”与“祖国”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激情。
4.重视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评价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依据。重视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对培养学生思品课程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完善初中思品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教师可以给出既定的问题和材料,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考查和评价。但是,由于学生兴趣点不同,他们对内容的熟悉程度成为影响评价公平性的重要因素。
其次,从学生发现问题和设计研学问题的能力入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设置问题,然后让他们进行探究,教师根据表现出的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合理评价。
5.加强教师在课堂中的引领策略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是具有单一的智能,而是具有包括语言、空间、运动、音乐等智能在内的多种智能,人具备多元智能的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基础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关注学生情感、心理、适应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向学生抛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多方面的思维与智能,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感悟。
总之,关注中学生发展,培育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思品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不断提高教学实效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敏.思想品德教育应关注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32).
[2]刘颖.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3]祝丽华.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
篇八: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科学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
【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三)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W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
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篇九: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摘要:作为开展基础教学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理应受到关注和重视。因此,为了凸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地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思想,通过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增强道德品质、强化法治观念、提升公共参与意识等,以此促进初中生的正向发展,体现出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前言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成为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素养,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它也是指导教学发展的关键思想。基于此,文章简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价值,并引入历史文化故事、采用情感教育措施、结合实际新闻案例、构建生活教育情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和建设校园师风师德等方面论证和分析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培养核心素养的价值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重要的教学和教育价值,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其价值和作用,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其价值和作用就会越发明显。
(1)拓展教学范围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会引入现实性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也会从个体特征出发展开教学,这就拓展了学科教学的范围,为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奠定了基础。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念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固然对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如果单纯地依靠学科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就限制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2)健全思想道德品质
在核心素养与道德法治课堂高度融合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会围绕核心素养的具体维度发展自身的品质和素养,这就有利于健全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想品格的关键时期,但是在现有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不能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也很难增强法治观念、政治认同理念等。
(3)强化立德树人理念
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学科思想,这就说明核心素养思想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立德树人成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根本教育任务。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没有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思想,学生陷入了“只关注理论、不关注实践”的怪圈,这就削弱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价值。
2.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为了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同发展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历史文化故事、采用情感教育措施、结合实际新闻案例和构建生活教育情境等策略展开教学,以此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主导思想的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
(1)深入了解教材内容
为了加强学生的客观理性精神,教师可以深入探究教材内容,让学生在不同板块和不同单元的文字、拓展资源等内容中产生实事求是、从客观现实出发的意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解读和分析教材中不同板块和单元的知识,将其重新整合为单元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中形成理智、客观、自主和反思的思维习惯,促使他们准确地辨别是非,由此健全他们的人格品质和思维模式。而在理性精神的引领下,学生也能更加深刻地解读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内涵,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理性精神是学生正确看待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
础,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内容,而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征,教材中的文本和拓展内容是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精神的有效素材。
(2)借鉴历史故事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成了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培养初中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教师可以从教材实际教学内容出发,引入历史文化故事,让学生受到传统政治和文化的积极影响,使得学生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中提炼出优秀思维品质,以此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关键培养目标,也是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理念高度结合的重要体现。首先,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教学主题进行探索,然后以此为依据搜集和引入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故事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交友的智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友谊”的主题引入“俞伯牙和钟子期”“管仲和鲍叔牙”“刘备、张飞和关羽”等历史人物的文化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交友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他们珍惜友情、诚挚待人、舍已为人的品质,由此,学生就能在传统文化故事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3)结合实际问题
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在法治社会中必备的基础素养。而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社会热点内容和新闻案例则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素养的有效素材。因此,为了强化初中生的社会法治观念,教师可以结合新闻案例展开教学,引入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案例,让学生在报纸杂志、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等平台和手段的辅助下,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并在其中提炼出关键性的法治理念,由此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懂法用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形成法律观念,教师可以结合近一段时间内新媒体平台中报道的网络违法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违法人员违背的具体法律条款,使他们明确网络的正确使用方法、促使他们以合法的方式利用互联网资源,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法治观念。
(4)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教师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时正确认知自己的价值,并在活动中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奉献的伟大品格。总的来说,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选择适宜的活动主题,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在完善的活动内容和新颖的活动形式中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意识是学生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素养,只有不断提升其公共参与意识,他们才能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努力。例如,在《勇担社会责任》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举办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的环保局和卫生局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义务打扫公共卫生、社会公益服务等多样的活动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
(5)进行情感教育
在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时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成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关注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为了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于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育的措施,让学生在教师的情感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思维角度看待世界万物,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珍视生命》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生命怀有敬畏感,促使他们积极地看待生命中的挫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感教育措施,以讲述个人经历和生活例子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感知到生命的独一无二,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情感引导过程中体会个人生命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不断增强,而其核心素养也会得以形成和发展,最终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6)教师树立榜样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成熟,而作为教学和教育主导者的教师。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践行和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学校和教师可以从教师的积极影响出发,通过建设校园师风师德的方式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影响下认识到思想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的重要性,进而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个人素养和道德水平。例如,在《做情绪情感的主人》之《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效管理自身的不良情绪,使他们形成关爱他人、友善待人的道德品质,学校可以致力于建设师风和师德,让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合理管控自身的情绪,以此带给初中生积极正向的影响,以和谐如春风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从而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由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就能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
3.结语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价值得到了认同和肯定。而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是为了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使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具体维度展开,促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学科素养。以下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展开分析和解读。
参考文献
[1]孙美芝.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外交流,2021,28(2):354.
[2]石雪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0(3):117-118.
[3]施云海.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0(6):195.
[4]张裕洲.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文渊(中学版),2020(6):853.
篇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以及法治观念,初中生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在对事物的理解与分析上,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对世界的认知也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需要人对其进行引导。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设置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地发展。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道德素养是立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初中生容易受到蛊惑,容易受到诱惑,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约束自己的行为,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规则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人的一生之中,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之中,对于初中生来讲,自身约束力不够的情况下,规则的建立,有效的约束了初中生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针对青少年的义务阶段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初步建立法律意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以及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了解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对青少年培育法治觀念做基础。法律意识实质上是要求本国公民对本国的法律从内心认可与崇尚,同时在生活中遵守与服从法律。要想对初中生树立法律意识,就要先对初中生确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规则这一概念的引入,初中生对此有一个认知,对之后法治意识的引入,有很大的帮助。(二)责任意识责任是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承担相对应的结果,一个负责人的人,在处事的过程中,会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负责。学生只有在心里上认可价值观,才会体现在行为之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在课堂上处在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之上,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以及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意识的参与到公共事物中。以交通知识为例,交通安全知识课上,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很多的交通标示,引导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为之后成为文明的社
会公民做基础。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还原,请学生进行分析与解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会遇到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一些关于交通规则的顺口溜印成册子送给在路人,提高路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传播正确的安全交通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是学生杂在体验中,感知责任感,发展个人的整体素养。(三)理性思维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叛逆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要有在自我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的普及。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同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保持冷静,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缺乏设身处地处理事情的努力。以野生动物为例,很多学生都有爱心,但是在对待动物的过程中,很多的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了解发生的过程以及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行为分析,学会怎样正确的对待小动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将感性处理事情的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对显示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判断,引导学生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开展生活。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切入点,
从实际出发,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教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依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想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发展,首先教师自身需拥有较高的素养与高尚的师德,在教学过程中,以德服人,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的行为以及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合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教学标准进行设立,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包括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全方面的考虑,目标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确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根据具体课程进行具体的设定。例如在讲述网络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基本讲解,感受网络的多面性,在上网的过程中,多面性的看待网络时代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
导,在网络上对信息的筛选以及分析。同时,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学生通过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进行判断从而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从中形成自身的真正能力以及素养。(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在课堂之上,将知识和实际的生活进行结合,学生可以更好的对道德与法治有一个真实的理解。实际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多种教学方法并行,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得到启发,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实际的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形成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四)回归到课堂与生活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将课堂生活回归到生活中,利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感染,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更好的发展。从生活中获得生活,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三、总结每个学生都充满着创造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之后,学生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
断地提高自我能力,顺应社会的发展,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学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形成核心素养,提高道德法治的意识。
篇十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关键词
道德品质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
团结友善、爱岗敬业
心理健康自尊自爱、情绪情趣、乐观向上、坚强意志、
健全人格、交往合作、善于竞争
法治观念法律作用、学法守法、宪法精神、公民意识、
权力义务、程序意识、维护人权、民事责任、
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国家意识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全面小康、国家利益、
国家观念、开放意识、世界眼光
政治认同有序参与、党的领导、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
文化自信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文化选择、文化强国、
兴国之魂
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世界、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活
人生价值个人理想、民族复兴、奉献创造、劳动就业
1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道德品质:尊重老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热爱祖国、
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心理健康:积极情绪、高雅情趣、乐观向上、健全人格、文明交往
法治观念:学法懂法、遵纪守法、公民意识、权力义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交往合作、善于竞争
法治观念:法律作用、学法守法、宪法精神、公民意识、程序意识、
维护人权、民事责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社会和谐和谐自然、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九年级思品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意识。主要表现为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理解接受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全面小康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2.政治认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领导的意识和行动。懂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文化自信。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道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发展先
2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4.社会和谐。树立和谐发展理念,自觉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不断
提高素质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绿色生活理念,落实低碳行为,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建设美丽中国付出应有努力。
5.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6.人生价值。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努力学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奉献社会,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在创造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3
篇十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
摘要: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发展,新时代要求公民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素养,而接受良好的政治教育正是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使其在学习政治知识的时候领悟到现代政治精神,进而不断提升其政治素质,最终令其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本文以深化学生政治认同;加强学生法治意识;锻炼公共参与能力为主要途径,详细阐述笔者的教学经验,致力于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前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照本宣科”,以教材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既不深入探索,也很少拓展内容,因此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狭窄,学习深度也有待提高。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需要以提升政治素养为目标,用科学辩证的政治精神武装思想,用健康积极的态度充实人生。提升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在学习初中政治知识的时候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认同感,不断培养自己的法治精神,不断强化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使自己成为爱国、爱党、爱民族的青年。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就以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详细指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若干方向,希望能够为诸位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深化学生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包含有序参与、党的领导、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等。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现代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在各个互联网软件、平台、论坛上,各种思想鱼龙混杂,一些言论有着极其偏激的政治导向,这些内容不利于学生深化政治认同,不利于学生思想健康,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重点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其在纷繁的言论中保持清醒的意识。与此同时,教师
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相关案例,使学生在具体分析的情况下,感受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幸福感,切实建立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充分地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深刻地体验什么是政治认同,并逐渐丰富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共圆中国梦”这一小节的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学生的政治认同角度出发,不断让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在新时代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些学生受网络信息的影响,看到了一些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论和信息,因此其在本届课堂上就不容易迅速接受“中国梦”这个概念,这有碍于其深化政治认同。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比如可以在课文开讲之前让学生依次介绍一下自己的父辈、祖父辈所经历的生活,然后再让学生讲一下新时代下中国的现状,这样两相对比,学生就可以领悟到祖国的现代化是先辈努力奋斗的结果。教师继而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畅想一下自己的梦想,思考一下个人的梦想和伟大的中国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继续感受到中国梦的伟大之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梦和中国梦并不冲突。此种教学方式就可以自然化解学生心中的疑虑,令其在各种言论中坚持正确的立场。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以及党的领导的策略的正确性,既能够让学生增强自身的政治认同感,也能够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在遇到诋毁祖国名誉时,能够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利益,未来做一个爱国的“四有”青年。
二、加强学生法治意识
法制观念的关键词比较多,有法律作用、宪法精神、公民意识、维护人权、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等,而法治精神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政治精神之一,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时候,最基本的素质就应当是遵纪守法,坚决与违法行为抗争,并时刻规范自身的言行。但是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少学生不爱学法,认为学法无用,学生的这种问题就要教师加以匡正、加以引导。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为什么不爱学法?然后根据问题,对症下药,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合理的引导,使得学生对学法的态度发生正确的
转变。最后再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并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能够时刻谨记。
例如,在“凝聚法治共识”这节课中,教师最终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就是让学生熟知我国政府如何依法运行,让学生明白我国法治现状,并且还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监督渠道。尽管每一个人都要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我国政府的运行机制,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参与法治建设、法治监督,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这一节课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法治精神。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首先可以令其列举一下自己知道的和法律有关的机构、单位,学生会想到身边的公安机关、民政局、市政府等机构,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追问:“你知道这些机构都是如何运行的吗?”这个问题对于初学此课的学生来讲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还要借助多媒体用屏幕为学生展示前述问题的答案。在长期的法治教育的熏陶下,学生的法治精神就可以被加强,核心素养也会逐渐深化。
三、锻炼公共参与能力
人是社会性生物,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随着信息鸿沟的不断拉大,很多学生逐渐倾向于脱离集体、脱离现实生活,这种行为不利于其长期的发展。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尤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愿,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社会公共参与的案例,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模拟参与,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各项社会事物,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合适的机遇,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拉近道德与法治学科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公共参与的活动中,充分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例如,在“建设法治中国”这一节课中,教师就能在学生已有的法治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参与公共生活,这样学生就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其并没有多少公共参与机会,因此有些教师就会放弃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尽力参与政治生活,这样看似节省了教学时间,但是学生在以后想要提升公共参与能力的时候则会付出成倍的成本。教师要相信学生有机会也有能力锻炼公共参与能力,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家长了解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学生可以继续了解个税缴纳规则,然后用公式计算一下自己的家庭
的纳税情况;学生还可以通过询问家长、居委会或村委会找到当地的人大代表,然后以一个中学生的身份向人大代表献言献策,提出学生群体的诉求和期望。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带领学生模拟消费者维权的过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实际公共生活。锻炼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运行的机制,有助于其依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法治国家出力。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选择从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能力这三个方面入手,逐步强化其思想素质,培养出爱党爱国、艰苦奋斗、志向远大的中学生。同时,教师也要关注核心素养与教学方式、内容的有效融合,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应该在学生学习主体的基础上,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在课堂中顺利地开展,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逐渐具备高尚的品质,拥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与知识,最终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程兰英.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亚太教育,2016(32)
[2]泽仁曲珍.浅议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J].才智,2015(36)
篇十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在人的一生之中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之中对于初中生来讲自身约束力不够的情况下规则的建立有效的约束了初中生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针对青少年的义务阶段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初步建立法律意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以及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了解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对青少年培育法治觀念做基础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以及法治观念,初中生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在对事物的理解与分析上,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对世界的认知也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需要人对其进行引导。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设置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地发展。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道德素养是立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初中生容易受到蛊惑,容易受到诱惑,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约束自己的行为,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规则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人的一生之中,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之中,对于初中生来讲,自身约束力不够的情况下,规则的建立,有效的约束了初中生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针对青少年的义务阶段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初步建立法律意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以及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了解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对青少年培育法治觀念做基础。法律意识实质上是要求本国公民对本国的法律从内心认可与崇尚,同时在生活中遵守与服从法律。要想对初中生树立法律意识,就要先对初中生确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规则这一概念的引入,初中生对此有一个认知,对之后法治意识的引入,有很大的帮助。(二)责任意识责任是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承担相对应的结果,一个负责人的人,在处事的过程中,会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负责。学生只有在心里上认可价值观,才会体现在行为之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在课堂上处在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之上,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以及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意识的参与到公共事物中。以交通知识为例,交通安全知识课上,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很多的交通标示,引导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为之后成为文明的社
会公民做基础。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还原,请学生进行分析与解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会遇到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一些关于交通规则的顺口溜印成册子送给在路人,提高路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传播正确的安全交通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是学生杂在体验中,感知责任感,发展个人的整体素养。(三)理性思维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叛逆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要有在自我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的普及。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同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保持冷静,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缺乏设身处地处理事情的努力。以野生动物为例,很多学生都有爱心,但是在对待动物的过程中,很多的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了解发生的过程以及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行为分析,学会怎样正确的对待小动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将感性处理事情的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对显示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判断,引导学生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开展生活。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切入点,
从实际出发,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教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依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想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发展,首先教师自身需拥有较高的素养与高尚的师德,在教学过程中,以德服人,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的行为以及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合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教学标准进行设立,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包括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全方面的考虑,目标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确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根据具体课程进行具体的设定。例如在讲述网络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基本讲解,感受网络的多面性,在上网的过程中,多面性的看待网络时代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
导,在网络上对信息的筛选以及分析。同时,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学生通过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进行判断从而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从中形成自身的真正能力以及素养。(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在课堂之上,将知识和实际的生活进行结合,学生可以更好的对道德与法治有一个真实的理解。实际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多种教学方法并行,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得到启发,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实际的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形成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四)回归到课堂与生活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将课堂生活回归到生活中,利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感染,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更好的发展。从生活中获得生活,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三、总结每个学生都充满着创造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之后,学生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
断地提高自我能力,顺应社会的发展,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学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形成核心素养,提高道德法治的意识。
篇十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
是非、美丑,能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抵制不良思想与诱惑。对待各种社会现象与政治事件,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实质,分清主次,坚持真理,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二)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
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科学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
【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三)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W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
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篇十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RevisedbyBETTYonDecember25,202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
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
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是非、美丑,能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抵制不良思想与诱惑。对待各种社会现象与政治事件,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实质,分清主次,坚持真理,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二)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科学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
【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三)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W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篇十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
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
.
是非、美丑,能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抵制不良思想与诱惑。对待各种社会现象与政治事件,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实质,分清主次,坚持真理,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二)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
.
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科学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与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
【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与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三)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W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
.
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
篇十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认知和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基础,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并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所谓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方面。而政治学科素养被高度凝练出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各部分学科素养的简单组装,而是在内涵上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思想政治学科培养科学精神,就是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它素养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公共参与,就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它素养的行为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将学科素养渗透到广大青少年的头脑里面,辅助他们树立培养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持久深远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篇十八: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关键词
道德品质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
团结友善、爱岗敬业
心理健康自尊自爱、情绪情趣、乐观向上、坚强意志、
健全人格、交往合作、善于竞争
法治观念法律作用、学法守法、宪法精神、公民意识、
权力义务、程序意识、维护人权、民事责任、
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国家意识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全面小康、国家利益、
国家观念、开放意识、世界眼光
政治认同有序参与、党的领导、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
文化自信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文化选择、文化强国、
兴国之魂
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世界、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活
人生价值个人理想、民族复兴、奉献创造、劳动就业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道德品质:尊重老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热爱祖国、
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心理健康:积极情绪、高雅情趣、乐观向上、健全人格、文明交往
法治观念:学法懂法、遵纪守法、公民意识、权力义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交往合作、善于竞争
法治观念:法律作用、学法守法、宪法精神、公民意识、程序意识、
维护人权、民事责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社会和谐和谐自然、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九年级思品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意识。主要表现为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理解接受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全面小康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2.政治认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领导的意识和行动。懂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文化自信。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道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发展先
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4.社会和谐。树立和谐发展理念,自觉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不断
提高素质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绿色生活理念,落实低碳行为,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建设美丽中国付出应有努力。
5.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6.人生价值。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努力学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奉献社会,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在创造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推荐访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素养 法治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