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行文简练4个法则

时间:2023-07-23 16: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很多人有文笔迷思,尽用一些恨不得先打招呼再敢念的词。不过这个毛病源远流长。近300年前,清人沈德潜,不忍见诗歌的没落,写下了《说诗晬语》,里面有言:“古人不废练字法,然以意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行文简练4个法则,供大家参考。

让行文简练4个法则

很多人有文笔迷思,尽用一些恨不得先打招呼再敢念的词。不过这个毛病源远流长。近300年前,清人沈德潜,不忍见诗歌的没落,写下了《说诗晬语》,里面有言:“古人不废练字法,然以意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近人挟以斗胜者,难字而已。”注意最后一句,怼得清新脱俗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用难字唬人装C的,封建时代就已遭雷劈了。再上溯一千多年,《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里也留下练字四诫: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意思是一不要用怪字难字,其次偏旁相同的字不要放在一起,三是一个句子里不要有重复的词,四是笔画字形简单和复杂的字要交替使用。

这些规则,有些已经不那么讲究了,有些仍是金科玉律。我们起标题或行文,相邻的句子里,如果不是刻意反复,重音重字,大多是文气不足的体现。不过,这些禁忌和微操,似乎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刚好前些天,我知识星球上的一位星友向我咨询“文笔”,他在一家技术设备公司做文案,时常要撰写一些使用说明。他在行文的微处理上有不少困惑,例如“……的话”,“……的情况出现”,“那些……”这类口头禅,知道它们啰嗦,但写起来又像牛皮糖那样甩不掉。

他举了三个例子,都是他正在写的——

一、……的话

按照理论最高速度做对比的话。

二、……的情况出现

因为并口不支持热插拔,经常会有工作人员不小心碰掉并口线,造成打印机主板烧毁的情况出现。

三、那些……

那些标配千兆以太网和USB 2.0的机器,由于采用了全新的传输技术……

很显然,以上表述是有欠精致的。汉语是崇尚节制的语言,精髓在短句,只是近代西化了之后,长句才盛行起来,且多了翻译腔等混血儿。即使是技术说明类文案,只要遵照一些基本法则,也能变得清爽优美。

例如以下几点:

一、不要滥用口头禅

除非你想表现人物的某些特点,一般叙述里尽量不要用口头禅,例如上述”的话”和“的情况出现”。

二、省略

又分承前省、蒙后省。承前省是上文已出现或者有所交代,下文即可将有关词语省去,蒙后省即后文已经出现,前面就不再写出。例如: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他),(我)精神分外爽快。

——鲁迅,《狂人日记》

行文啰嗦,很大程度上与不懂运用省略有关。汉语的承前省、蒙后省是相当普遍和灵活的。我们可以通过句式变换,达到省略的条件,从而精简。例如:

她长得很好看,男士们常常和她搭讪。

后半句改被动句,统一主语,则可省略为——

她长得很好看,常常被搭讪。

三、替换

如前人告诫,一个句子里不要重复用字用词(叠字除外),例如网红句:

我也想过过过儿过过的生活。

真是逼死老外的节奏,虽然这么多“过”各司其职,河水不犯井水,美感却负分(搞笑满分)。如果要改,大概可以这样:

我也想经历过儿这些年的生活。

四、少用副词和形容词

滥用副词(含状语)和形容词,只会让语义模糊不清,应该多用名词和动词。

比如“他朝墙上狠狠地打了一拳”就不够好,到底咋样才是“狠狠地”啊?

如果改为“他一拳打在墙上,传来骨头爆裂的声音”就更明晰和有代入感了。

最终,我给了那位星友如下的修改建议:

按照理论最高速度做对比的话。

——若与理论最高速相比

因为并口不支持热插拔,经常会有工作人员不小心碰掉并口线,造成打印机主板烧毁的情况出现。

——(因为)并口不支持热插拔,常意外被碰掉,导致打印机主板烧毁。

那些标配千兆以太网和USB 2.0的机器,由于采用了全新的传输技术……

——”那些“要看语境,如果是泛指,可以省去,如特指某个群体的一部分,可留下。

写作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可以很宏大,也可以很细微,但积累是永恒的,只有点滴尽收、颗粒归仓,才能用时间换空间,让写作不再成为困扰且内化为你的综合能力。

推荐访问:简练 行文 法则 让行文简练4个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