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12篇

时间:2022-11-07 09: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12篇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新时代教师肩负新使命|新时代新担当  新时代教师肩负新使命|新时代新担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12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12篇

篇一: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新时代教师肩负新使命|新时代新担当

  新时代教师肩负新使命|新时代新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我们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宗旨,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明确把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指明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点出了打造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升级版的时代主题。

  5年来的教育成就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高度概括和精准评价了教育5年来的巨大变化。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5年,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部署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策措施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提质增效,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提高了全民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5年也是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的5年,在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指导下,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稳定在80%左右,30个省份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1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高考,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显著增加,建立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覆盖各学段的资助体系,应助尽助,保障了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协调、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同样反映在教育领域,群众在教育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社会大众的教育需求已向教育质量转变,从能上学到上好学,从能成人成才到就业创业,需要深入研究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形式,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在更高水平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满足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求。

  新时代教育要增进全体人民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教育而言,获得感是提高受教育机会、增加受教育年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分享更普及、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红利,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又有质量的教育,让13亿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一是扩大教育资源,提高受教育机会,让全体人民接受更多的教育,使更多的人民接受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通过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继续教育,通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加快高等教育普及化,到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占80%以上,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实现高等教育基本普及,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以上,从幼有所育到老有所学,实现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目标。

  二是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东西部教育协调发展,帮助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3.4%提高到95%,在新技术条件下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人人时时处处都能受教育,实现有教无类和学有所教目标。

  三是更加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到2020年,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小班化教学,健全教育质量标准,加快课程教材教学改革,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培养更优秀的学生,实现教有良师,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目标。

  新时代教育要增进人民更多幸福感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幸福感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并非短暂的情绪体验,幸福指数是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教育发展并不一定必然提升幸福感,有时反而会与幸福感提升形成幸福悖论。不忘初心,教育的本质是增进人类的幸福,教育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幸福教育的样子是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供可选择的多样化优质教育,是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教育,是奠定学习者事业成功走向人生幸福的重要基石,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列格坦研究所(LegatumInstitute)的研究人员曾甄选出世界上最具幸福感的国家,诸如挪威、丹麦、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共同特点都是教育良好,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要求。

  为此,一是要有力保障人民对教育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参与教育事业的共建共享。

  二是要全面增强人民对中国教育的信任度和自豪感,通过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使素质教育理念得以全面贯彻,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中国教育优势特长全面发挥,中国教育的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中国教育的社会贡献得到普遍承认,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高,成为世界富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国。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是要维护人民受教育合法权益,全社会尊师重教,依法教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相互聆听和尊重,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享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是要满足人民受教育的美好需求,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搭建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教育立交桥,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五是要幸福的教师培养更幸福的学生,传递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观,传授科学知识,传输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让学生走上人生幸福之路。

  新时代教育要增进人民更多安全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安全一词共出现了50多次,涉及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足见其重要性。

  生命第一,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身心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和财物的安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部门的职责所在。

  安全感是衡量教育运行机制和人们教育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的需要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安全感是走向幸福生活的支撑。增进安全感,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我国社会总体安全形势良好,但学生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交通事故、溺水、自然灾害是威胁学生安全的三大杀手。据调查,涉及学校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达20多种,包括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交通事故、火灾、溺水、黄赌毒等,这些都危害着青少年身心健康。学生在校受到伤害事故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学校防范意识不强、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设施条件差造成的,也有由于学生自身行为不当造成的。

  保护好每一个学生,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到最低,让他们健康安全成长,是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

  为此,一是要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出发,把学生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担当学生安全的主体责任,安全管理工作和安全教育相结合,织密安全保护网络,全面提高广大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努力创造学生健康安全成长的环境。

  二是预防为主,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保障校园环境安全,防范公共安全事件,消除安全隐患。

  三是确保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安全,保障教育教学过程安全。

  四是安全防范、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校园欺凌(暴力伤害)事件,防止校园暴力,禁止从身体、心理、经济等方面惩罚学生。

  五是加强安全教育,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真正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法制意识,有效开展逃生演练,熟练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技能,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主动遵守各项安全行为规范,做到人人懂安全、人人讲安全,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及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保自救逃生能力,远离溺水、交通、灾害危险及良好的应急心态。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最大限度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六是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增强师生安定感、归属感,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防止因心理障碍而发生的自伤、自残事故,培养出具有安全感的下一代。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打造人民满意教育升级版循序渐进方得始终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教育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升级版,体现在教育机会、过程、结果的有机结合,体现在公平、质量、个性多个方面,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人民受教育权益都能够得到完全的维护,受教育的美好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都能够向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为此,一是要不忘初心,永不懈怠,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把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二是要尽力而为改革创新,一切以人民福祉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建成世界教育强国,增强教育国际竞争力,使中国教育占据世界教育舞台中央,引领世界教育潮流,从跟跑者、并行者变成领跑者。三是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合理引导群众预期,稳中求进,不要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急功近利,不要盲目攀比而追逐虚荣,以知足的心态面对生活,着重补短板、强弱项、兜底线、保基本,保障全体人民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感谢您的阅读!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篇二: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作为教师,须明道、知敬业、会学习、有高于世俗的自期,故而才能有引领学子的本领,有行为世范的资本。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使命和担当也有了新的内容。成为引领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好教师,需要每位教师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努力方向是否正确、科学和有意义。在我看来,新时代教师们的追求应该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专业教师。

  做一名专业教师,首先得旗帜鲜明地为学生成长引路,也要为自己寻找到做这件事情的意义,那就是立德树人。只有当教师自己站位够高,才能够把学生成长过程看得够长远,也才不会拘泥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时的过与错,以及暂时的得与失;只有当教师自己站位够高,才能够看到自己辛苦努力的意义所在,才不会计较眼前的大投入与当下的小产出。做一名专业教师,你得具备不可替代的专业知识,这样的知识既不完全是学科知识,也不完全是如何上课的教学知识,而是把两者融会贯通的学科教学知识。不少教师自己会做题,但是不知道怎么教会学生做题;也有的教师课上得很精彩,但这份精彩始终属于自己,并没有在学生学习表现上显现出来。做一名专业教师,你得掌握这个专业领域中最为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技术,从而让自己的教学活动分享技术发展

  带来的红利,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富有现代化的气息。做跟上新时代的好教师对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要求,但仅仅就教学变得更加专业来讲,让我们的教学目的跟上时代的需求,让我们的学科教学知识跟上学生发展的需求,让我们的教学工具跟上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不仅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有价值,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的需要。

  从新教师到老教师,教师的成长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也需要我们自己的坚守和努力。要相信,每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都可以成长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或方方面面的专家,因为,我们的特长应该就是懂得如何学习、成长和正确地规划自己,并要把这些知识和能力分享给我们的教育对象。

  有一首歌唱的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记述了许多人选择当教师的心路历程,纯洁、美好、感人至深,体现了文明延续的希望,证明了因平凡而能铸就伟大的人类逻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们只是沧海中的一滴,但由我们聚成的大海可以承载所有的人间奇迹。

  

  

篇三: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新时代教师角色转变和使命担当

  新时代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化,教师该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变化,如何面对新的教育教学问题,担当起筑梦育人的崇高使命?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视野、胸怀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教师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师的使命根本。教师工作关键在于“传道”,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过教育教学活动浸润到学生心田之中,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学生培养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要在使命担当中求成长。承担社会职责、广泛参与公共生活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一种责任,其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教师的工作容易陷于日复一日的工具性活动中,在教学技术化陷阱中,逐步成为只能授业解惑的经师。而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更多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只是不断帮助教师在技艺层面臻于极致,但却忽视了教师作为全人、作为知识分子的发展。

  如果说教师的工作是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那么使命担当则能唤醒教师的本真德性和精神主体。教师唯有在践行使命担当中不断认识自己、觉察自我并实现价值自觉,才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引与识读”和“建筑因此,使命担当本身给予教师新的生长机遇。一是教师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能更为深入地探讨伦理、社会和政治尺度上的一般性、根本性问题,从而能超越一己之得失而在更广泛的制度体系层面去审视教育活动,从而浮现和彰显教师工作的德性维度;二是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能帮助其保持教育活动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并了解不同人群的教育立场,日本等国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就安排有社会研修,目的就是让教师从社会其他部门需求来思考教育目标与功能;三是教师在践行服务国家使命过程中,能更深化对教师专业的身份认同,追问教育的意义及其终极价值。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建筑发展的案例触动同学们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讨论中,有同学谈到“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也有同学表示个人的力量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相对渺小,还是追求个人发展显得更加现实。运用建筑变革中平凡个体与时代一起奋斗进步的案例启发大家自己找出正确答案,我同时也意识到,“思政育人”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学院着力强化专业课教师铸魂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在学院的要求和引导下,我都更加重视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了,更深入、更广泛地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更加自觉地推进“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而学习。专业课里的思政引领涤荡学子心灵,激励同学们立鸿鹄志、做追梦人。学生说:

  “老师们在专业课上告诉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运用所学为社会作贡献,我深感新时代青年学子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用实际行动长才干、作贡献。”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担使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改革,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的英才。”

  在思政教学中我总结出专业课从下面几方面挖掘思政点:

  1、可以从专业课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

  2、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发掘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3、通过失败教训,反思分析,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和学生一起对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是思政课程很好的切入点。

  4、从专业的发展史,大师的成长道路,教师的个人经历完成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新时期的教育更加突出立德树人,即在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传授知识提高能力,这是当今教育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多地研究德育,找准切入点,将德育与学生的智育、能力培养、个性培育结合起来,让德育真正有效的落实。另外,教师德育要在立德树人上多点切入,掌握规律、循序渐进的进行。立德树人就要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只有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学校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有用人才。

  “传道授业解惑,重在传道。”注重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思想和价值观比知识更重要。

  二、应对挑战的解决策略1、做好个体定位,端正态度、摆脱两个误区教师虽然不需要必须是全才,但也不能边缘化。作为改革的参与者,教师应该端正自身态度,认清自身发展的阶段特征。术业有专攻,老师虽然强调要博学多识,但也并非是样样精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给自己过多的心理负担,以致于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显得底气不足,害怕学生提问等。但我们也要注意防止另一种极端化,即盲目忽视自身价值,刻意淡化职能要求。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学生是主体,但却是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要摆脱两种误区,正确理解新课改要求,分清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差异性,在不断提升自身学科教育能力,更好的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指导作用。

  2、更新思想、实现共同发展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如果一直安于现状,注定会被时代所淘汰,而教师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培养者,更不能缺少与时俱进的精神。教师这一职业总的来说就是凭借自身学识能力去影响他人的,任何外力的干扰都无法影响到这一特质的改变。课程改革的外部条件再优越,关键还是要靠教师自身的觉悟和努力。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繁杂的结构,必须靠教师一点一滴的自主建构。“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老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相长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持观望的态度,划分“教授者”与“学习者”的界限。因此,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的完善自己,自觉的提高自我素质,调整自我心态,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更新。3、积极反思、实现自我评价改革的成功离不开积极的反思,教师在自身角色改变过程中只有通过清醒的自我评价,认识自身发展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前文叙述中我提出过教师应该作课程的反思者,而事实上,反思应该是无处不在的。“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3]因此,教师要作教学的反思者。自觉的用新课程推行的理念和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课上积累经验,课下积极反思,将一次的反思用于下一次的实践,长此以往,便在观念和行为之间建立起反馈矫正、自我完善的良性系统,实现个人的教学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老师还应作日常行为的反思者。课上与学生互动,课下与学生交流,选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借鉴他人的经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最终选取有效有益的沟通方式,搭建起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从教师个体方面说,更新思想、实现共同发展,积极反思、实现自我评价,担筑梦育人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师责无旁贷。

  

  

篇四: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教师自古以来都身负建国君民、教化人伦的责任,新时代教师的社会担当必然有新的内涵,身处新时代的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01.教师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师的使命根本。教师工作关键在于“传道”,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过教育教学活动浸润到学生心田之中,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学生培养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教书育人工作不能只限在课堂中、课本上,更需要扎根大地、扎根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联结起来,让价值观教育落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创新多元公益活动、服务学习、感恩教育,去播撒社会责任意识的种子,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社会,从小我走向大我。另一方面,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社会小公民”的身份角色,真正的达师应在尊重学生性情、经验和生活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人格的感化,赋予学生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自主权,不断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02.教师要身先垂范社会责任担当

  有学者曾经指出:“人师是指那些能体现道义,能用人格感化学生,能以己身为学生、为社会民众作表率的教师。”教师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必须要身先示范。美国教育家吉鲁就曾指出:如果教师要把学生教育成为积极的、批判性的公民,那么他们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转化性知识分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教师必须首先要做良好社会公民的表率,要肩负知识分子这一社会角色。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不仅要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体现价值,更要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实现社会价值。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包括基本政治活动、社会治理活动和基层公共生活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尤其是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代表更加需要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挥引领和组织功能,促进社区整合,促进政治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志愿公益活动,更好地促进形成积极广泛的民间力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进一步提高民众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者对于社会公共生活和志愿公益活动的参与,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榜样,对于其他民众也是示范,教师以自身行动来赢得全社会的尊重,这才是尊师重道之风得以形成的内核所在。

  03.教师要在使命担当中求成长

  承担社会职责、广泛参与公共生活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一种责任,其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教师的工作容易陷于日复一日的工具性活动中,在教学技术化陷阱中,逐步成为只能授业解惑的经师。而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更多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只是不断帮助教师在技艺层面臻于极致,但却忽视了教师作为全人、作为知识分子的发展。

  因此,使命担当本身给予教师新的生长机遇。一是教师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能更为深入地探讨伦理、社会和政治尺度上的一般性、根本性问题,从而能超越一己之得失而在更广泛的制度体系层面去审视教育活动,从而浮现和彰显教师工作的德性维度;二是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能帮助其保持教育活动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并了解不同人群的教育立场,日本等国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就安排有社会研修,目的就是让教师从社会其他部门需求来思考教育目标与功能;三是教师在践行服务国家使命过程中,能更深化对教师专业的身份认同,追问教育的意义及其终极价值。如果说教师的工作是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那么使命担当则能唤醒教师的本真德性和精神主体。教师唯有在践行使命担当中不断认识自己、觉察自我并实现价值自觉,才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引路人的角色。

  摘要: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说教师除了传道授业外,还要为学生解答人生的疑惑。这样的老师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长者了,但在今天看来,他们还只是停留在被动地等学生有"惑"才解的阶段。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今天的教师更应主动地在学生成长的人生之路上亮起一盏盏明灯。教书固然重要,而“育人”更是每个教师都应放在首位的职责。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师;责任与使命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99-01

  沈阳市第五中学的特级教师金魏松说过:"做为教师,最大的价值就是对学生产生正确而深远的影响,而做到这一点,没有思想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以及责任的力量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除了传递知识,守护人类核心价值观念外,必须具备一种批判精神,一种反省意识和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国的素质教育实施了好多年,给学生减负也喊了许多年,在一些地方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威慑下,各地的应试教育风气依然很浓,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寒暑假补课,定大量的复习资料,在一些小城市还很盛行,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要改变这一切,并不是没有人努力过,可以说,每年都有许多青年教师用自己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调整教材,改变教法,开发新课程资源等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活起来,丰富起来,这样的课也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在实践中,他们不断遭遇挫折,既有来自同事的,也有来自家长的,更有来自领导的批评、冷眼、嘲笑,加上统一的考试制度,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他们所教学生的"分数"往往很低。于是,有小学教师哭着向家长和学校保证"再也不实施素质教育了",有家长认为锐意改革的教师是"胡闹",要求自己的孩子转班……过不了几年,这些教师的热血不再沸腾,棱角被磨平之后变成了年轻的

  "老"师,成了学校和家长都"放心"的"优秀教师"。于是就有了更多的“教书匠”。沉于题海中的教书匠,怎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呢?怎能对学生产生深远而正确的影响呢?怎能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如果教师不警醒,不反思,国家素质教育的政策只能流于我们疲于应付甚至懒得应付的形式,我们所谓的成功学生也只能是除了录取通知书以外一无所有的悲哀者。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对学生产生正确而深远的影响呢?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并自觉地为学生将来的成长争取一片尽可能大的天空。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市场经济在改变我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被誉为"红烛"的教师,从选择这一职业那天起,就注定了要奉献的,奉献是教师永恒的精神。教师在奉献精神的指引下,才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而一个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对生活和事业热情执着、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不掺纤尘的爱心、公正正直、固守自己做人的准则的人,这些也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

  除了加强自身修养,教师还必须具备一种教育情怀。目前我们很多教师还缺乏这种深厚的人文情怀,或者说这种人文情怀迷失在书山题海中,在各地都要求出“成绩”的形势下,教师们忽略了对学生的爱、尊重、信任、宽容和平等,忽略了学生千姿百态的、丰富多彩的差别,忽略了去小心呵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学上也逐渐失去了创新精神。而这忽略的一切对于学生的一生来说,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又是多么重要啊!

  上海一位数学特级教师,他的小学数学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数学课上要考试,他由于踢足球摔断了膀子,绷着绷带不能写字,老师走过来轻轻对他说:"不要急,你说,我帮你写",老师就这样帮他答完了卷子。老师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给了他温暖和真诚的关怀。后来他的数学学得很好,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数学特级教师。

  九十岁高龄才开始学剪纸的李淑芬老人,几年来创作了大量精致的作品。她创作的几十副关于奥运题材的剪纸作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送给了每一个国家的代表队,让中华文化传遍了世界。她说是当年在燕京大学时,陶行知老先生教育他们要实事求是,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教诲影响了她的一生。

  少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期,也正是有孔昭绶、徐特立、杨昌济等一批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富有民主精神、创新精神的教师,才培养出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群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血青年。那些教师不但给了毛泽东的一生以积极的影响,也可以说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作为知识分子,教师应承担起知识分子的责任,具备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起码的良知、高尚的人格、清洁的精神,具备对于整个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勇于用自己热情的教育情怀对教育现实进行批判,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深刻反

  省,与应试教育适度对抗,对教育理想执着坚守,对应试时代教师的尴尬命运勇于承担。

  当然,要求中小学教师完全对抗应试教育是不现实的,但是,一个具有教育理想主义情怀的教师,会自觉地拒绝世俗强加于教育的种种枷锁,会在应试的夹缝中为孩子将来的成长争得尽可能大的一片天空。而千千万万具有这情怀的教师则完全可以形成一股合力,形成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从批判走向建设,最终影响和改变中国教育。

  长久以来,我们正是因为过多地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才使得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只有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觉醒起来,意识到自己对教育的这一份责任,才能够最终汇成滚滚洪流,冲破应试的樊篱,为教育争得一片光明的未来。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

  我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也是缘于从小就有这么一个梦想,如今梦想成真,那些曾经是梦想中的镜头还清晰在眼前。

  当我第一次站在你们面前,面对几十双真诚的注视着我的双眼时,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身上责任的重大,你们每个人的未来在那时好象都与我连在了一起。

  责任感,使命感,这两个沉甸甸的词汇意味着我们要去承担,要去奉献,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十年的时间将一个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尤其是那些家庭有特殊变故的学生,我们要用真诚的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帮助,让这些孩子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学生的成长呼唤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学生又有一种特殊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我们老师的责任和使命就要建立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中。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小至办公桌上一本书的放置,教室内书写完毕的一个小粉笔头的处理,大到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和言语都会影响的学生,所以我们要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同学们,作为学生你们的责任是不是也应该从小事做起呢?每天问一问自己,今天我充分利用时间了吗?上课的时候积极动脑了吗?今天我独立完成作业了吗?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吗?今天班级任务完成了吗?我主动帮助同学了吗?今天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是否想到父母辛劳。

  同学们,你们就如同一枚枚等待被点燃的火种,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其主要责任和使命就是如何用我们的星星之火去燎原,去引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为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老师们让我们用内心的责任与使命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真心凝成团结,一起为明天的更加辉煌而努力奋斗吧,让我们满怀豪情的告诉天下,教书育人,舍我其谁?

  

  

篇五: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或许教师也会有命途多舛突如其来的不测会有感情的无奈与失意抉择的为难与悔恨生活的要挟与威逼但是只要一直秉持着最初的信仰坚定地恪守着社会的道义和良知履行新时期教师的社会责任勇于担当那么教师就能发挥自己人性的价值就能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就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

  新时期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学校是传知育人的沃土,是文化散播的阵地,是思想再造的渊薮。

  一、社会良知的代言人

  教师按照定义,就是指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教书育人和知识创造为职业,具有强烈地社会责任感的群体。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必然能够反映公众心声,代表社会良知,引领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秩序,滋润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正因为如此,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教师的生存之道,也是教师长远发展之道。所谓社会良知,即是指人类精神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正义等等。

  高校教师应该是这些基本价值的维护者,他们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教师除了献身于教书育人地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灵魂的

  工程师,在公众的眼里,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社会风气的好坏,知识创造的良否,人才培养的臧否,追根溯源,都会以高校教师为最终滥觞。一个教师,就是一颗正义的火种,人们正是从教师身上,看出人才培养的性质,看出未来社会的走向。教师应该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他是社会良知的载体,他的言行影响所及,绝非限于自己,而是扩展到社会和国家。因此,不管高校教师发展到哪个层次,都应是社会良心所在,它应该向社会传递民主、公平、理性、正义的基本价值理念。

  二、社会道义的承担者

  不论我们生存于怎样的时代,总要和社会思潮发生林林总总的交集,一个普通人的思想态度、政治选择往往难以引人注目,但高校教师则大不-样,他们一旦表达出某种思想倾向,就可能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相应的,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后果。因此,教师除了具备知识渊博之外,更应该道德高尚,应该自觉守住底线,承担道义,用自己的人格支撑起一片理想的天空。对于社会的不公平和阴暗面,应该坚定地予以抵制,并用自己的精神良知,传递正能量,来引导更多的人迈向光明之途。

  学校担负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作为教师,应该自觉秉承大学的使命,以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因而,教育工作者,应有高尚的道德,渊博地知识,“德高才能为师,学高才能为范”。尤其是教师的道德人格是学生成长地奶汁,只有具备崇高地道德人格地教师,才能感化学生,从而立德树人,真正受到学生的爱戴。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学者必须德才兼备,与美善为邻。学者必须了解人类地渴望、理想,以及痛苦,这样才能在群体与社会当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教学工作是一种敬业奉献、爱与责任地境界。学生学习的,并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更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即受教师自身道义力量的感染。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勇敢地担当岗位所赋予的历史责任,面对社会的不良习俗和丑恶现象,重新树立信心、迎接挑战,要端正态度,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实现超越。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践行者和检查者,既是科学的研究者和促进者,又是育人艺术的探索者和设计者,尤其是在社会人才德育方面,教师具有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三、社会思想的风向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思潮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倾向。在当今社会,信息的狂轰滥炸、信息意义的消解、文化的娱乐性包装,时常让社会大众掉入柯勒律治(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所说的“到处是水却没有-滴水可以喝”的汪洋大海,人们不知该游向何方。教师是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具有比一般公众更深刻的分析眼光,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被动的传授知识,应该把自己的眼光和思想投向社会,除了以其专业的视角和特定的方式对社会解释和分析,还应以其正确价值观影响和引导社会及公众。应该正确传递正义思想的声音,起到公众与政府互动的桥梁作用;应该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文化的启蒙者和传承者的功效;应该继承、扬弃、整合和创造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社会大众的精神操守,提升民族文化的层次和品位。

  “独立之人格,思想之自由”是蔡元培先生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所下的定义,这也应该成为当今高校教师的基本做人准则。教师是社会各种高级人才的培养者,只有自身具有正确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社会人才,而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浅薄无知的教师,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

  样卑劣的庸才。或许,教师也会有命途多舛、突如其来的不测,会有感情的无奈与失意、抉择的为难与悔恨、生活的要挟与威逼,但是只要一直秉持着最初的信仰,坚定地恪守着社会的道义和良知,履行新时期教师的社会责任,勇于担当,那么教师就能发挥自己人性的价值,就能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就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

  

  

篇六: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和使命担当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培养主体在高校,在于高校教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高校教师,我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四史”学习中汲取力量,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人民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良知的代言人、社会道义的承担者和社会思想的风向标,保持高尚道德人格,自觉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一、正确定位师者角色早在1000多年前,韩愈先生就已为“师”这一崇高职业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传道、授业、解惑”正是为“师”的三重根本角色。可以说,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韩愈先生的定义无疑是对教师职责和角色的最佳概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角色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高校教师要顺利实现自身理应担当的职责与使命,就必须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转变,努力使自己成为言传身教的育人者、授人以识的传导者、纳人以虚的亲和者、率人以先的创新者、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文化自觉”的传播者,作社会良知的维护者,为“撬动整个社会向上向善”尽一份责任,出一份力量。

  二、为青年学生成长点一盏明灯新时代高校教师担负着“育新人”的使命,即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代青年有朝气、有梦想,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但往往因为缺乏在艰苦环境中的锻炼,容易沉湎于“小我”感受、满足于当下快乐,甚至向往“佛系”生活。因此,更需要擦亮人才培养的政治底色,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打底工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牢固树立至诚报国的理想目标,在他们成长的心灵中埋下一粒种子,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点亮一盏明灯,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发愤图强,切实担负起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三、努力培养“大写的人”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我应该自觉秉承大学的使命,以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要务,潜心教书育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此,我要自觉涵养高尚的道德,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尤其作好道德人格的表率,以自己的行动感化学生,影响学生,从而立德树人,真正受到学生的爱戴。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学者必须德才兼备,与美善为邻。学者必须了解人类地渴望、理想,以及痛苦,这样才能在群体与社会当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富于社会责任

  感,代表社会良知,引领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秩序,滋润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这才是高校教师长远发展之道。

  

  

篇七: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新时代教师肩负新使命|新时代新担当

  新时代教师肩负新使命|新时代新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我们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宗旨,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明确把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指明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点出了打造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升级版的时代主题。

  5年来的教育成就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高度概括和精准评价了教育5年来的巨大变化。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5年,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部署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策措施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提质增效,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提高了全民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5年也是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的5年,在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指导下,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稳定在80%左右,30个省份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1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高考,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显著增加,建立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覆盖各学段的资助体系,应助尽助,保障了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协调、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同样反映在教育领域,群众在教育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社会大众的教育需求已向教育质量转变,从能上学到上好学,从能成人成才到就业创业,需要深入研究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形式,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在更高水平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满足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求。

  新时代教育要增进全体人民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教育而言,获得感是提高受教育机会、增加受教育年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分享更普及、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红利,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又有质量的教育,让13亿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一是扩大教育资源,提高受教育机会,让全体人民接受更多的教育,使更多的人民接受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通过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继续教育,通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加快高等教育普及化,到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占80%以上,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实现高等教育基本普及,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以上,从幼有所育到老有所学,实现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目标。

  二是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东西部教育协调发展,帮助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3.4%提高到95%,在新技术条件下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人人时时处处都能受教育,实现有教无类和学有所教目标。

  三是更加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到2020年,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小班化教学,健全教育质量标准,加快课程教材教学改革,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培养更优秀的学生,实现教有良师,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目标。

  新时代教育要增进人民更多幸福感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幸福感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并非短暂的情绪体验,幸福指数是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教育发展并不一定必然提升幸福感,有时反而会与幸福感提升形成幸福悖论。不忘初心,教育的本质是增进人类的幸福,教育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幸福教育的样子是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供可选择的多样化优质教育,是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教育,是奠定学习者事业成功走向人生幸福的重要基石,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列格坦研究所(LegatumInstitute)的研究人员曾甄选出世界上最具幸福感的国家,诸如挪威、丹麦、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共同特点都是教育良好,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要求。

  为此,一是要有力保障人民对教育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参与教育事业的共建共享。

  二是要全面增强人民对中国教育的信任度和自豪感,通过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使素质教育理念得以全面贯彻,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中国教育优势特长全面发挥,中国教育的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中国教育的社会贡献得到普遍承认,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高,成为世界富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国。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是要维护人民受教育合法权益,全社会尊师重教,依法教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相互聆听和尊重,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享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是要满足人民受教育的美好需求,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搭建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教育立交桥,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五是要幸福的教师培养更幸福的学生,传递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观,传授科学知识,传输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让学生走上人生幸福之路。

  新时代教育要增进人民更多安全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安全一词共出现了50多次,涉及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足见其重要性。

  生命第一,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身心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和财物的安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部门的职责所在。

  安全感是衡量教育运行机制和人们教育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的需要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安全感是走向幸福生活的支撑。增进安全感,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我国社会总体安全形势良好,但学生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交通事故、溺水、自然灾害是威胁学生安全的三大杀手。据调查,涉及学校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达20多种,包括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交通事故、火灾、溺水、黄赌毒等,这些都危害着青少年身心健康。学生在校受到伤害事故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学校防范意识不强、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设施条件差造成的,也有由于学生自身行为不当造成的。

  保护好每一个学生,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到最低,让他们健康安全成长,是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

  为此,一是要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出发,把学生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担当学生安全的主体责任,安全管理工作和安全教育相结合,织密安全保护网络,全面提高广大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努力创造学生健康安全成长的环境。

  二是预防为主,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保障校园环境安全,防范公共安全事件,消除安全隐患。

  三是确保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安全,保障教育教学过程安全。

  四是安全防范、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校园欺凌(暴力伤害)事件,防止校园暴力,禁止从

  身体、心理、经济等方面惩罚学生。

  五是加强安全教育,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真正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法制意识,有效开展逃生演练,熟练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技能,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主动遵守各项安全行为规范,做到人人懂安全、人人讲安全,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及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保自救逃生能力,远离溺水、交通、灾害危险及良好的应急心态。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最大限度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六是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增强师生安定感、归属感,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防止因心理障碍而发生的自伤、自残事故,培养出具有安全感的下一代。

  打造人民满意教育升级版循序渐进方得始终

  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教育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升级版,体现在教育机会、过程、结果的有机结合,体现在公平、质量、个性多个方面,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人民受教育权益都能够得到完全的维护,受教育的美好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都能够向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为此,一是要不忘初心,永不懈怠,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把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要尽力而为改革创新,一切以人民福祉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建成世界教育强国,增强教育国际竞争力,使中国教育占据世界教育舞台中央,引领世界教育潮流,从跟跑者、并行者变成领跑者。

  三是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合理引导群众预期,稳中求进,不要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急功近利,不要盲目攀比而追逐虚荣,以知足的心态面对生活,着重补短板、强弱项、兜底线、保基本,保障全体人民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感谢您的阅读!

  

  

篇八: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教师的使命与担当-精选文档(共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教书的目的是育人,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情操的社会建设的继承人,这是教师的现实责任,也是教育者的历史使命。教书育人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完成好它并非易事,需要竭尽全力,又不能急于求成,违背教育规律。应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发展,采取循序渐进、刚柔相济的教学策略,在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方面下工夫,将师德信念内化于心,紧跟时代步伐,切实在对自身内修外炼中提升素养。

  一、用教书展现生命价值选择了教师一职,就要投入生命的全部,人的生命只是段长短不一的呼吸过程,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平平淡淡,敷衍了事、浑浑噩噩是教师之大忌,人生意义在于奉献,教师只有把全部的身心,献给教育献给学生,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称号。要心存感恩,感谢生活在有千万烈士用生命鲜血换来的自由、平等、富强的社会,珍惜工作、热爱生活。也要心存敬畏,小心谨慎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逾越道德法律的底线,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充分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内涵,明确人生奋斗方向,实现个人生命价值。1.把学生放心中。学生的教育质量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民族梦想的实现。每一个教师从上岗一刻就开始对学生充满高

  2

  度负责精神,怀着对学生的热爱,将学生一切放在心中,倾听学生愿望,了解学生的追求,帮助学生树立起高远的人生目标,掌握学习技巧,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与学生同欢喜共进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如果仅仅把学生当学生,简单地讲课、布置作业、监督考试,其他的时间不理会学生,当然不能走进学生心中。教学是语言之间的对话,心灵之间的交流,思想之间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沟通。教学是用耐心、诚心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学生,合格的教师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2.以提高技能为准绳。教师执教是将自身所学传授给学生,授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技术,经过长期实践历练才能娴熟掌握。每位教师的执教风格不同,取决于个人的信仰与个性。讲课的语调是柔和还是生硬,声音是悦耳还是粗俗,是激情饱满还是干涩,取决于教师本人的内在修为和工作态度,踏实低调、认真负责的教师对工作热诚,努力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保持传统教学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研究掌握更新教学技术。尤其在互联网普及的信息时代,将教学提升到新的水平,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对自己严要求,强责任,用心揣摩,努力锻炼,教学技能才会大幅度提升。

  3.以博学服人。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单靠自身不能完成,还需阳光、空气、土壤、水分等,只有内外部条件达到均

  3

  衡方可。教书育人也是一样,教师仅有专业理论知识,懂一点教学技术远远不够,广泛的博学才能胜任,在传授中游刃有余,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学、哲学、法律、科学等方方面面的书籍,涉猎越多,教学越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教师的思想境界要宽、眼光要高,掌握最新的潮流知识,将生活知识、生命知识、书本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把课讲得生趣盎然,在学生的喜爱敬佩中,带领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如果自满自足,将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终日算计利益得失,所讲的课程恐怕连自己都厌恶。如何获得学生青睐

  二、将育人作为终极目标奋斗的动力来自于对目标实现的渴望,教师的教学动力,来自于育人成功的执着。教师的目标是教书育人,要完成实现好必须不断掌握教学技能,用心做专做精,做好育人这一件事。1.追求高尚情操,以德育人。德育是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积累的结晶。每个人的道德行为靠道德思想控制。以德服人,是教育的总目标,学生的道德养成,依赖于教师的道德濡染,教师的思想道德境界越高,越能很好地教化学生。教师当不断反思自身行为是否合乎规范准则,要不断激发积极修养道德的热情,养成道德文化自觉,养成对理想主义精神价值的坚守,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怀以及亲和力,加强师生间的鱼水关系,用高

  4

  尚的德性使学生信赖和遵从,自觉自律涵养自我。提升自身能力和德性为教学服务,努力做学生的榜样。

  2.提高教化效果,以情感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教师应当掌握焕发学生激情的技能,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庭、爱他人的热情,不断超越自我狭隘的个人情感意识,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境界高远,任何事物只有带着激情去做,才会做得精细入微。教师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提高教育效果,必须用真挚热烈的情感,让学生紧密团结在周围,用情感焕发学生青春的光彩。在比、学、赶、帮、超的活动中展现团结的力量,奋斗的希望。只一味地用强迫手段,使学生听命令服从,到头来只会弱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抑制创新思维,束缚个性张扬,只有柔性的情感方能化育人心。

  3.保持无私信念,以行助人。自私与无私是道德的分水岭。教师应当以无私的品行示范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人先正己,教人先修己,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知肩上的责任使命,保持无私的信念,用无私的精神教化学生的心灵,使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专业知识水平同步提升。无私酝酿出强大的教化力量,感召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品行,用行动实现教师职责。帮学生学知识、修道德、提品行、树理想,做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口号喊千遍不

  5

  如实事做一件,就是要不断反思纠正自身的言行,知行合一,言而有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三、在日常教学中实现人生理想浓郁的文墨气息是教师的风采,功德业绩不是填写在功劳簿上,而是体现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尽职才能敬业,敬业是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是心无杂念,一心一意。教师的特殊职业是教师的人生理想,定位于人才教育培养,理想也就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的教学中慢慢实现。教师要投入全部的激情,对自己严要求、重实践、强能力,在不断开拓中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1.勇于担责,做好本职工作。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任何工作不是一帆风顺,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教育也不例外。教师只有勇于担当,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魄力,坚定的决心意志,才能在教学中破解难点,尤其是在新时期信息迅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想交相汇集,冲击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底线。教师要有超常的责任心,足够的忍耐力,将教书育人的工作做细做好。如果学生学不好,不能全怪学生,教师要慎独反思,推物及人,承认不足加以修正。越是问题频发困难重重的地方,越能体现教师的能力和魅力,注重学生心声诉求,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获得学生的支持,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更好。

  6

  2.善于担责,提升敬业品质。敬业是最好的责任担当,有的教师只管教不管学,这是错误的,学生学不好,教便失去意义。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到知识,运用知识,为将来建功立业做准备,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科技传播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敬业的责任意识。教师担当责任就要潜心治学,无怨无悔。敬业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不敬业的教师难有大的作为。

  3.乐于担责,发扬园丁精神。如果学生是花朵,教师便是辛勤的园丁。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忱?w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呵护中。合格的教师沉下身子,融入学生之中和学生同喜共欢,像园丁一样适时修剪每一株花木,使其得到更好的照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绽放最美丽的花朵,教师用心执教,犹如春风化雨,草率的工作作风则如朔风萧杀。智慧型教师发扬园丁精神尽职尽责,在快乐中完成自己应尽的天职。

  7

  

  

篇九: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新时代教师职责和使命

  教师自古以来都身负建国君民、教化人伦的责任,新时代教师的社会担当必然有新的内涵,身处新时代的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01.教师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师的使命根本。教师工作关键在于“传道”,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过教育教学活动浸润到学生心田之中,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学生培养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教书育人工作不能只限在课堂中、课本上,更需要扎根大地、扎根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联结起来,让价值观教育落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创新多元公益活动、服务学习、感恩教育,去播撒社会责任意识的种子,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社会,从小我走向大我。另一方面,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社会小公民”的身份角色,真正的达师应在尊重学生性情、经验和生活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人格的感化,赋予学生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自主权,不断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02.教师要身先垂范社会责任担当有学者曾经指出:“人师是指那些能体现道义,能用人格感化学生,能以己身为学生、为社会民众作表率的教师。”教师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必须要身先示范。美国教育家吉鲁就曾指出:如果教师要把学生教育成为积极的、批判性的公民,那么他们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转化性知识分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教师必须首先要做良好社会公民的表率,要肩负知识分子这一社会角色。从这一

  意义上讲,教师不仅要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体现价值,更要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实现社会价值。

  03.教师要在使命担当中求成长承担社会职责、广泛参与公共生活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一种责任,其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教师的工作容易陷于日复一日的工具性活动中,在教学技术化陷阱中,逐步成为只能授业解惑的经师。而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更多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只是不断帮助教师在技艺层面臻于极致,但却忽视了教师作为全人、作为知识分子的发展。

  因此,使命担当本身给予教师新的生长机遇。一是教师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能更为深入地探讨伦理、社会和政治尺度上的一般性、根本性问题,从而能超越一己之得失而在更广泛的制度体系层面去审视教育活动,从而浮现和彰显教师工作的德性维度;二是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能帮助其保持教育活动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并了解不同人群的教育立场,日本等国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就安排有社会研修,目的就是让教师从社会其他部门需求来思考教育目标与功能;三是教师在践行服务国家使命过程中,能更深化对教师专业的身份认同,追问教育的意义及其终极价值。如果说教师的工作是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那么使命担当则能唤醒教师的本真德性和精神主体。教师唯有在践行使命担当中不断认识自己、觉察自我并实现价值自觉,才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引路人的角色。

  

  

篇十: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高校教师我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四史学习中汲取力量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人民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良知的代言人社会道义的承担者和社会思想的风向标保持高尚道德人格自觉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和使命担当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培养主体在高校,在于高校教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高校教师,我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四史”学习中汲取力量,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人民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良知的代言人、社会道义的承担者和社会思想的风向标,保持高尚道德人格,自觉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一、正确定位师者角色早在1000多年前,韩愈先生就已为“师”这一崇高职业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传道、授业、解惑”正是为“师”的三重根本角色。可以说,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韩愈先生的定义无疑是对教师职责和角色的最佳概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角色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高校教师要顺利实现自身理应担当的职责与使命,就必须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转变,努力使自己成为言传身教的育人者、授人以识的传导者、纳人以虚的亲和者、率人以先的创新者、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文化自觉”的传播者,作社会良知的维护者,为“撬动整个社会向上向善”尽一份责任,出一份力量。

  二、为青年学生成长点一盏明灯新时代高校教师担负着“育新人”的使命,即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代青年有朝气、有梦想,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但往往因为缺乏在艰苦环境中的锻炼,容易沉湎于“小我”感受、满足于当下快乐,甚至向往“佛系”生活。因此,更需要擦亮人才培养的政治底色,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打底工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牢固树立至诚报国的理想目标,在他们成长的心灵中埋下一粒种子,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点亮一盏明灯,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发愤图强,切实担负起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三、努力培养“大写的人”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我应该自觉秉承大学的使命,以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要务,潜心教书育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此,我要自觉涵养高尚的道德,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尤其作好道德人格的表率,以自己的行动感化学生,影响学生,从而立德树人,真正受到学生的爱戴。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学者必须德才兼备,与美善为邻。学者必须了解人类地渴望、理想,以及痛苦,这样才能在群体与社会当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富于社会责任

  感,代表社会良知,引领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秩序,滋润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这才是高校教师长远发展之道。

  

  

篇十一: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新时期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教师自古以来都身负建国君民、教化人伦的责任,新时代教师的社会担当必然有新的内涵,身处新时代的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01.教师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师的使命根本。教师工作关键在于“传道”,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过教育教学活动浸润到学生心田之中,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学生培养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教书育人工作不能只限在课堂中、课本上,更需要扎根大地、扎根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联结起来,让价值观教育落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创新多元公益活动、服务学习、感恩教育,去播撒社会责任意识的种子,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社会,从小我走向大我。另一方面,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社会小公民”的身份角色,真正的达师应在尊重学生性情、经验和生活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人格的感化,赋予学生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自主权,不断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02.教师要身先垂范社会责任担当

  有学者曾经指出:“人师是指那些能体现道义,能用人格感化学生,能以己身为学生、为社会民众作表率的教师。”教师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必须要身先示范。美国教育家吉鲁就曾指出:如果教师要把学生教育成为积极的、批判性的公民,那么他们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转化性知识分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教师必须首先要做良好社会公民的表率,要肩负知识分子这一社会角色。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不仅要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体现价值,更要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实现社会价值。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包括基本政治活动、社会治理活动和基层公共生活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尤其是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代表更加需要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挥引领和组织功能,促进社区整合,促进政治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志愿公益活动,更好地促进形成积极广泛的民间力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进一步提高民众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者对于社会公共生活和志愿公益活动的参与,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榜样,对于其他民众也是示范,教师以自身行动来赢得全社会的尊重,这才是尊师重道之风得以形成的内核所在。

  03.教师要在使命担当中求成长

  承担社会职责、广泛参与公共生活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一种责任,其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教师的工作容易陷于日复一日的工具性活动中,在教学技术化陷阱中,逐步成为只能授业解惑的经师。而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更多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只是不断帮助教师在技艺层面臻于极致,但却忽视了教师作为全人、作为知识分子的发展。

  因此,使命担当本身给予教师新的生长机遇。一是教师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能更为深入地探讨伦理、社会和政治尺度上的一般性、根本性问题,从而能超越一己之得失而在更广泛的制度体系层面去审视教育活动,从而浮现和彰显教师工作的德性维度;二是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能帮助其保持教育活动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并了解不同人群的教育立场,日本等国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就安排有社会研修,目的就是让教师从社会其他部门需求来思考教育目标与功能;三是教师在践行服务国家使命过程中,能更深化对教师专业的身份认同,追问教育的意义及其终极价值。如果说教师的工作是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那么使命担当则能唤醒教师的本真德性和精神主体。教师唯有在践行使命担当中不断认识自己、觉察自我并实现价值自觉,才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引路人的角色。

  摘要: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说教师除了传道授业外,还要为学生解答人生的疑惑。这样的老师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长者了,但在今天看来,他们还只是停留在被动地等学生有"惑"才解的阶段。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今天的教师更应主动地在学生成长的人生之路上亮起一盏盏明灯。教书固然重要,而“育人”更是每个教师都应放在首位的职责。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师;责任与使命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99-01

  沈阳市第五中学的特级教师金魏松说过:"做为教师,最大的价值就是对学生产生正确而深远的影响,而做到这一点,没有思想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以及责任的力量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除了传递知识,守护人类核心价值观念外,必须具备一种批判精神,一种反省意识和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对学生产生正确而深远的影响呢?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并自觉地为学生将来的成长争取一片尽可能大的天空。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市场经济在改变我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被誉为"红烛"的教师,从选择这一职业那天起,就注定了要奉献的,奉献是教师永恒的精神。教师在奉献精神的指引下,才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而一个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对生活和事业热情执着、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不掺纤尘的爱心、公正正直、固守自己做人的准则的人,这些也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

  除了加强自身修养,教师还必须具备一种教育情怀。目前我们很多教师还缺乏这种深厚的人文情怀,或者说这种人文情怀迷失在书山题海中,在各地都要求出“成绩”的形势下,教师们忽略了对学生的爱、尊重、信任、宽容和平等,忽略了学生千姿百态的、丰富多彩的差别,忽略了去小心呵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学上也逐

  渐失去了创新精神。而这忽略的一切对于学生的一生来说,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又是多么重要啊!

  上海一位数学特级教师,他的小学数学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数学课上要考试,他由于踢足球摔断了膀子,绷着绷带不能写字,老师走过来轻轻对他说:"不要急,你说,我帮你写",老师就这样帮他答完了卷子。老师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给了他温暖和真诚的关怀。后来他的数学学得很好,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数学特级教师。

  

篇十二: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教师要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有人说,教师太苦了,也有人说,教师太累了。是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切身体会。但是我们不是为了金钱和地位而生活的,我们有自己的职业精神,那就是责任。责任,是一种使命;责任心,是一种使命感,教师的责任心不仅体现在教书育人上、还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节上。我们教师要把责任渗透到我们的血液里去;只有这样,才能让教书育人成为一种自觉。

  我们身为教师,都知道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可是我一直有个疑问?我们教书是要培养什么人?当然,大家都会觉得是要培养学习好的人,但我觉得不只是这样。大家是否还记得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以赴。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周恩来、林则徐、钱学森等人做出这样的决定?我想,那就是责任。

  而担当,简单地说,就是能承担并负起责任,是人们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在承担义务中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它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一种境界、一种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长,我想只有我们勇于将责任抗在肩上,勇于担当,才能让学生以我们为榜样,学会了自己在社会中应该干什么,该怎么做人。讲到这里,我不禁又想到了开头,我们教书是为了培养

  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什么样的人?我想是为了培养明白自己的责任,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人才。既然选择了在黑板前的站立,就选择了一种永恒的姿势、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默默无闻、光明磊落的情怀。我们教师只有抱着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去工作,才不会觉得工作的疲劳和倦怠。抱着一颗责任心去工作,我们就能把工作做得更细、做得更好,我们就能在烦杂的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幸福和快乐。

  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点亮和启迪学生的心灵。我们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也就是为孩子们将来的行为负责。用一句古人所说的话来总结,那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担当。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新时代教育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新时代 担当 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