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调研报告(全文),供大家参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为了解某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某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国家统计局**调查队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研等形式对……等乡镇1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快发展,但基础设置薄弱、融资难、销路难等问题仍须引起关注。
一、当前某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良好
某区按照“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思路,积极培育壮大规模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质量发展,创新经营方式,大力促进某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某区农业农村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某区共有家庭农场1234个,农民合作社1203家,区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6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二)政府强化政策保障支持,实力不断壮大
某区先后出台《某区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方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等多个制度性文件,不断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政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之成为“小农户”与“大市场”链接的重要载体。
2021年某区扶持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项目4个,每个补助10万元,小计40万;
扶持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项目11个,每个补助6.5万元,小计71.5万元;
扶持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项目9个,每个补助5万元,小计45万元。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农用设备购置、引进新品种和开展市场营销等,共计156.5万元。
(三)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品牌效应凸显
某区着力抓好合作社的典型示范,激励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快速、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共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8家,市级示范合作社58家,区级示范合作社20家;
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8户,区级示范家庭农场5户;
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32家。
培育*名牌农产品29个,……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累计授权使用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3个。……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在全市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被……评定为全市蔬菜“第一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商标分获中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2019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荣获第五届“蒙顶山杯”中国黄茶斗茶大赛特别金奖。成功举办……。
二、某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筹措难是最需突破的瓶颈
2018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要求多渠道破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投入用于设施农业用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林权、大棚养殖圈舍以及活体动物、果园苗木等,而农业生产设施与生物资产不如房产流通快、变现快,且抵押风险较高,导致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造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投入无法形成可抵押贷款的资产,金融机构无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抵押贷款。从调研结果显示,19家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中有16家的经营资金主要来源是自有资金,占84.2%。某区民协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反映,遭遇资金困境时,更多时候只能将自己的住房做抵押才能得到银行贷款。
(二)基础设施薄弱是最需扫除的障碍
健全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依托。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欠账,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障碍。调研的1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有13家表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基础设施落后。一是机耕条件差。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是新型经营主体手中的利剑。但是**地形以丘陵、台地为主,田块小、落差大,不利于机械运输与作业,影响规模化生产。使得农业机械“进村不下田”,空有一身装备却只能“望田兴叹”。据某区农委统计,2021年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3.29万亩、42.78万亩,分别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9.6%、30.9%。二是地块不集中。受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即将到期的影响,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年限大多数在10年以内,土地流转年限短,从而影响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和长期投资利用土地的难度。与此同时,部分农民不愿意将条件好的土地流转出去,专业合作社或者企业打造成片高标准农田难以实现。例如奇通机件有限公司反映,他们公司受蔺市街道委托在连二村进行宜机化建设。但部分村民考虑到成片打造后无法分辨自己家的田土,故不同意土地流转,导致部分土地无法连片打造。
(三)高端农产品缺位是最需突破的短板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不再是价格的要求,对质量和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竞争已进入质量竞争、品牌竞争的时代。调研的1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有11家表示,农产品“叫好不叫座”“丰产不丰收”“优质不优价”“多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短板明显。低端农产品同质化严重,供大于求,高端农产品缺位,品牌溢价不明显,“挣的都是辛苦钱”。
(四)地理标志整体作用发挥不佳是最需破解的难题
**现有1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农产品及相关产业。除“**榨菜”外的地理标志商标没有发挥出品牌带动产业致富的作用。有的是因产品数量较小,缺乏龙头企业的带领,也未正常使用,所以谈不上使用效果,如“**红心萝卜”因对种植环境要求高,产量低,未成规模,未使用。有的是因地理商标为鲜活农产品,不能在延伸产品上使用,客观上也制约了地理商标的使用效果,如“**黑猪”地理标志为31类商标,只能用在活猪上,腌腊肉制品、猪肉罐头等其他肉制品上并不能使用,这是地理商标使用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五)销售渠道单一是最需解决的困扰
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在打造优质农产品的同时,还得有效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一些地区农业合作社的效益不高,其中一个原因是销售渠道不畅,产品滞销或销量不理想。调研的19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有11家表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有12家认为新冠疫情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表现在农产品销售方面。例如义和水果种植规模户刘某反映,这几年柑橘的质量有所提升,今年柑橘产量较去年有所提高,但是打不开销路,导致很多柑橘坏在地里,价格也比去年底。
三、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方式提高融资能力
农业是弱质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系数高,比较效益低,融资十分困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很关键。一要创新信贷支持方式。各类银行要制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举措,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办法。二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优先扶持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对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奖励。
(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积极推进土地宜机化改造。加大土地宜机化整治力度,提升农耕效率,将“巴掌地”、撂荒地进行规模改造,实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土地分布模式。二是继续积极探索由农户将承包土地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模式,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升他们对土地依规流转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履行土地流转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土地流转管理水平,促进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
(三)以标准化助推新型农业发展升级
继续大力支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级开展标准化生产培训,构建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化动作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出台相关政策对标准化农产品经营主体进行奖补,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做优做精标准化农产品,助推农业产业向高端发展,促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效益呈倍增长,在有机农产品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四)加强地标培育激活农业致富效应
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包括骨干生产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龙头引领作用,同时抓紧申报“**黑猪”等深加工领域的地理标志,通过对地理标志产品的深加工,就地“消化”农民种养殖的绝大部分地标产品,带动产业发展。继续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品种推广、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种养殖户的指导,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商标品牌、统一物资供应、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价格、分户经营管理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农户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要强化行政指导,把地理商标的培育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品牌培育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品牌建设,实现地理标志品牌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五)推动电商平台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电商平台能够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导入统一的市场,增加供需双方的可选择性。发展电商从而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品销售渠道,有利于走出一条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一方面打造电商人才队伍,通过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提供创业优惠政策,鼓励有经验的电商从业者回乡创业,吸引专业电商人才到农村发展,留住一批懂技术、会营销、敢经营的年轻人。另一方面,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者的电商意识,把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放到电子商务平台,丰富电商销售种类,提升电商销售实力。此外,还应该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丰富营销手段,以便在电商平台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主体 经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