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镇农村道路建设情况报告(2023年),供大家参考。
农村道路是是乡镇外联内通的重要纽带,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物流、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务院、交通部及地方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道路建设,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农村道路建设,我镇也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将各项政策落实落地,逐步消除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葛兰镇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道路建设情况
*镇交通网络主要以国道*、省道*、*为主脉,各村农村道路为支络,呈“五横四纵”状态分布,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辖区内农村道路里程已达*公里,2018-2020年(三年交通行动)期间共投资*万元,新建“四好农村路”*公里,涉及*、*、*、*等*个村,其中,贫困村*村新建农村道路*公里。
1.打通各村“主动脉”。农村道路等基层设施建设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等中具有先导作用,在有限资金保障的情况,秉着先主后次、先急后缓的原则,采取“村级+镇级”合建模式,由村组完成前期土地协调及路基建设后,再由镇政府进行计划申报及道路后期建设,近年来,先后对*、*、*、*等村主干道进行升级改造,完成主干道升级改造*公里,同时,加强通组公路建设,目前全镇*个村民小组,实现农村公路全覆盖,通达率达100%,除此之外,对各村主干道升级需求充分摸底,形成需求台账,建立镇级建设项目库,入库储备、建立计划、逐年推进,按照计划推进村级主干道升级改造,确保每年至少一条村级主干道纳入实施范畴,目前村级主干道建设需求为*条、*公里。
2.缓解场镇“中梗阻”。因*国道、省道*在*镇呈“Y”字型汇聚,是我区沟通内外的主要客运通道及物流大通道,承载*、*、*、*等过境客流,也是镇域交通的主要连接点,每逢春节、国庆等节假日,返乡人员骤增时常导致场镇交通堵塞,为缓解场镇交通压力,在场镇主干道升级改造未实施之际,另辟蹊径,依托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了*绕城公路一期(*路)建设,有效地对过境车辆进行分流,缓解了场镇交通压力。*绕城一期(*路)全长*公里,为*米宽泊油路面,从*路途径*村至*,形成场镇环线,2020年初计划建设,2021年投入使用,投资总额为*万元。
3.铺平农村“致富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农村产业业态愈发丰富、产业规模呈集约化趋势发展,返乡创业人员逐年增加,截止目前为止,全镇国家级、市级、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家,农产品运输、快递物流直接影响着农村产业发展速率及规模,2020年,为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我镇实施*、*、*连接道等产业路项目建设*公里,解决所涉村农资、农产品运输难题,为后期乡村振兴发展打通了交通瓶颈,同时,打通*至*连接通道,缩短*、*片区出山里程约12公里,沿明月山脉形成联结*、*、*、*的*旅游发展大通道,为乡村农耕旅游、高山种养殖等铺平了“致富路”。
4.畅通对外“联络线”。*镇紧邻*,是*发展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在实施的大凉路升级改造项目,可打通*-*,*-*道路,实现交通互联及居民及货物资源的跨境通行,目前*路已完成升级改造、*路已全面动工开建,预计2022年底建成投用。同时,*全线贯通,*、*、*也打通连接,镇域各村路网环道实现无缝连接,明月山大通道已完成互联互通,对外交通及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的“联络线”已经畅通。
(二)农村道路养护情况
全镇纳入农村道路养护里程为*公里,其中:县道*公里、乡道*公里、村道*公里。结合*镇实际制定《*区*镇农村道路管护办法》,建立日常巡查、管护、考核制度,坚持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日常养护与集中养护相结合,县道*路、*路由镇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交由第三方公司进行日常管护,村道在建成后移交村委会管护,管护费用采取定额补助+村级自筹方式进行。建立农村道路巡查制度,养护单位定期对所负责道路进行日常巡查,对发现的小型破损、紧急中断等进行修复和抢通,同时做好台账记录,对确实无法修复的及时上报镇主管部门组织维修和抢通。每季度及汛期对道路进行集中巡查,对集中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按养护内容、破损程度分级移交相关责任单位处置,近年来,*镇累计投入约*万元完成日常隐患整改*处,投入资金*余万元,完成零星水毁整治*起,投入*万元完成*村*道路滑坡紧急抢险治理,投入*万元完成*边坡垮塌应急治理。除此之外,配套完善交通、安全、警示、限速等设施,设置交通警示牌*块,警示桩*处,安装减速带*处,2020-2021年投资*万元安装临水临崖生命护栏*公里,2022年新排查临水临崖隐患*处,正向区申报计划逐步安装护栏消除隐患。
二、存在问题
(一)公路建设方面
1.计划、资金、政策等保障不到位。一是计划指标限制。三年交通行动之后,农村道路建设指标大幅缩减,许多老百姓呼声较大、需求较急迫的公路不能纳入建设计划,2022年全区农村道路建设指标仅*公里,*建设指标为*公里,目前,我镇*条村主干道无一条纳入2022年农村公路建设计划;
二是资金保障不到位。目前,我区实行定额补贴方式对农村道路进行补贴,每公里定额补贴*万元,但因人工、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建设成本大幅上涨,原有补贴额度与实际建设成本存在较大差额,*路因预算金额为*万元,综合测算项目完工,资金缺口至少*万元以上,镇级财政难以负担,如区级资金不能全部保障到位,会导致乡镇一级“建得多贴得多”,对本不宽裕的镇级财政“雪上加霜”,会极大地打击建设积极性;
三是耕地保护等用地限制。在基本农田划定上,部分现有道路或拟建道路被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导致改扩建及新建存在非常大的用地难度。
2.现有农村道路等级偏低。因大部分村道修建年代久远,大多为自行建造,缺乏统一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质量参差不齐,70%村道为四级及等外道路,路面宽度为3米左右,路基、面层结构简单,部分村组自建道路建设的宽度、厚度及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这部分农村道路已不能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且因年代久远及车辆量增大,道路破损量急剧增大,严重影响农村道路的畅通和安全,仅2022年1月至今各村上报严重破损路面达64处。
3.部分农村道路建设主体不明确。除县道及乡道外,农村道路建设及养护主要偏重于村级主干道,主干道之外的通湾路、机耕道等不属于《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管理范畴,未纳入国家统一规划管理范围,由此带来了通湾道路建设主管部门不明确和缺乏建设标准、建设资金、管理养护等问题,但群众对此部分道路建设呼声较大,2022年至今收集通湾路建设需求*处,因建设成本较高,仅靠群众自筹难以实现,所以,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为农村道路建设中的难题之一。
(二)道路养护及运营方面
1.管护资金缺口较大。*镇管护范围为县道(*路、*路,为委托管护)、乡道(*路)及村道,在实际管护中存在,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管护补助标准较低。县道*路、*路管护里程为*公里,标准分别为*、*元/公里/年,实际拨付金额仅为*万元,而经过询价程序后的第三方公司最低报价为*万元/年,差额部分由镇财政补足,且管护内容不包含路面破损等小型维修内容,路面损毁、垮塌等如不符合水毁、灾毁条件时,所有维修费用由镇财政支付;
二是管护资金补贴差额大。随着三年交通计划的进行,农村道路接续交付管护,新增农村道路里程未纳入管护资金补助范围,如*镇2015年至2021年新增乡道有*公里无资金补贴。资金不足导致街镇道路普通存在“重建轻养”“以建代养”的现象,纳入管护范围内的乡道也仅停留在卫生清扫、边沟清理层面,管护水平较低。
2.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辖区内农村道路大多数为各村自建道路,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标志牌、减速带、凸透镜、安全防护栏等配套设施未纳入设计,除部分村级主干道配置部分设施外,村内道路配套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近年来,通过日常道路安全排查,在部分危险路段安装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栏、标志标识,还存在大量安全防护、标志标牌配备不齐情况。此外,四级及等外公路因道路狭窄,难以避让、错车,随着车流量增大,错车道也成为农村道路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但对错车道的修建,上级部门无相关资金补助。
3.客运班次覆盖率较低。我镇客运路线主要覆盖范围为国道、省道沿途,街镇至行政村客运路线覆盖率*%,*、*等*个村无直达或过境客运班车,街镇至行政村专营路线仅*路一条,行政村至行政村的农村客运线路及村内线路开通率为0,主要原因为村级道路等级较低、路况差、居民较分散,客运成本较高,因此,各村至场镇,村与村之间通行主要靠其他途径解决,村民的出行需求给三轮车、面包车载客等非法营运带来了生存空间,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三、工作建议
(一)道路建设方面
1.加大农村道路建设保障力度。一是在计划保障方面。区交通局主管部门,应结合各镇实际,根据轻重缓解,适当向人口多、需求量大的乡镇倾斜,合理分配建设指标,同时,结合乡村振兴需求,建议将符合条件、确有必要修建的道路纳入计划范围;
二是进一步加大建设资金保障力度。鉴于乡镇目前缺少收入来源,财政运行压力较大,建议区交通局对农村道路建设采取全额补贴方式进行;
三是政策保障方面。建议由镇政府摸底,上报区交通局、规资局,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将农村拟建道路划出基本农田范围,预留道路建设用地修建空间。
2.逐步提升农村道路等级。以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为参考,制定村内道路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从质量等级、路面宽度、路基厚度、路面材料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确保村内道路建设质量和水平,逐步提升农村道路建设等级,通村道路按照“安全、经济、适用、环保”的原则,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优先采用水泥混凝土,对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段落可采用沥青路面,对急弯陡坡等特殊路段以及高寒阴湿、村内巷道硬化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按照“宜宽则宽、宜窄则窄”的原则施工建设。
3.明确通湾道路管理职责。在当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解决农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在农村道路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建议上级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通湾路建设管理责任部门,将通湾路纳入农村道路建设范畴,解决通湾道路无标准、无资金、无养护问题,实现群众通达到家的美好愿望。
(二)道路养护及运营方面
1.提高农村道路管护资金投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农村道路养护资金筹集及补贴力度,将农村道路养护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制定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的原则,制定区、镇两级在农村公路管护方面的权利和责任清单,根据责任清单及历年道路维修等费用,科学测算补贴标准,及时更新农村公路里程,按照实际农村公路里程,兑付相关管护资金,确保县、乡、村道得到有效管护,积极推动公益性岗位人员参与到农村道路管护。
2.加强农村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分类处置、逐步改变农村道路“只有路,没有牌”的状况,对新建农村道路合理设计、严格施工,配齐道路标识、减速带等配套设施,尤其是在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同步建设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使农村道路成为农民群众的安全路。对存量农村公路,开展日常排查,开展现急后缓原则,逐步配齐道路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扩宽资金筹集渠道,按照标准加大对四级及等外道路错车道修建,确保群众通行畅通。
3.摸索村级客运、物流运行机制。农村行政村之间客运,可探索在现有客运路线上适当延伸,对符合开通客运条件的可开通村级客运班车,建立农村客运补贴机制,对此类客运对所有农村客运车辆资助购买保险,对运行街镇至行政村、行政村至行政村的农村客运线路,按照车辆座位数给予农村客运车辆营运补贴。快递物流方面,可结合现有邮政网点,开通村级代收点及物流中间人,及时采集村民需求,采取订单化服务,对农村物流经营者给予一定政策补贴,解决农村物流、货运问题。
推荐访问:道路 农村 情况 镇农村道路建设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