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9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关键词 道德品质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关键词
道德品质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结友善、
心理健康
爱岗敬业自尊自爱、情绪情趣、乐观向上、坚强意志、健全人
法治观念
格、交往合作、善于竞争法律作用、学法守法、先法精神、公民意识、
权力义务、程序意识、维护人权、民事责任、
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国家意识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全面小康、国家利益、国家观念、
政治认同
开放意识、世界眼光有序参与、党的领导、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
文化自信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文化选择、文化强国、
兴国之魂
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世界、可持续发展、绿色牛活
人生价值个人理想、民族复兴、奉献创造、劳动就业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道德品质:尊重老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热爱祖国、文
1
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心理健康:积极情绪、高雅情趣、乐观向上、健全人格、文明交往
法治观念:学法懂法、遵纪守法、公民意识、权力义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交往合作、善于竞争法治观念:法律作用、学法
守法、宪法精神、公民意识、程序意识、
维护人权、民事责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社会和谐和谐自然、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
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九年级思品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意识。主要表现为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理解接受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全面小康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2.政治认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领导的意识和行动。懂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文化自信。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
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道文化建设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
突出,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发展先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4.社会和谐。树立和谐发展理念,自觉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
2
高素质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绿色生活理念,落实低碳行为,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建设美丽中国付出应有努力。
5.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6.人生价值。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努力学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奉献社会,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在创造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3
篇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探析【摘要】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并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中,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核心素养。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非常不利,这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重要性;现状;教学策略
当前教育领域已经将核心素养当成重要的教学导向,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师都要深刻认识到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并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指导教学工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此来落实素质教育,同时还要借助核心素养的培养来改革教学方式,实现深度教学,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師也应该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而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中,并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理念都需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做好教学设计,设计对应的教学策略。另外,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于学生长远发展而提出来的,不仅对学生近期的成长有利,还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能够让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关键的能力和品质。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受限于短期目标的实现,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因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
1.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提出的时间已经很久,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家长和学生对待教育都有功利性,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导致人们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要使命,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随便讲一讲就好,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内容就可以,因此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深度研读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标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向于采取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将教材上相关的内容、案例等直接通过讲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却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所忽视,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因此没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课堂活动流程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难以达成,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难以得到提升。
2.教学手段单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效率较低,课堂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并且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师难以把握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自然也不能从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出发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课堂效率比较低,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认知难以提升。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育不停与其他传统学科教育,因此教师们的思路、教学理念应当与新学科相契合,应当与初中生的特征相衔接,以实现最大限度地追求本学科的教育目标。
1.基于核心素养来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策略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一切的教学活动、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的,因此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一定要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更加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
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并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当成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寻找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点和出发点,让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崇尚法治精神”这个单元的内容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来学习和体悟教材中相关法律规范和知识性内容,同时还应该强调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对法治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知,从程序与规则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以及平等与公正意识这几个方面来针对性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构建核心素养培育平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构建良好的平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共鸣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实现,这强调了教学的情境性,要求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高對相关知识的认知,最终促进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要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同时还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要体现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这样才能发挥情境的重要作用。比如,在“心系公共利益”这一课的教学中,对于“关爱他人”这个知识点,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创设关爱他人的教学情境,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实现深度学习,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2)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可以通过加强互动教学来凸显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同时在互动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深度探究,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进一步被拓展,培养多元思维、发散思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启发引导
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在启发引导的过程中强化师生互动,在案例分析以及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强化生生互动,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3.优化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学评价制度进行优化,通过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学评价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从核心素养的培育角度来确定教学评价的机制,制定教学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指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为不同层次的课堂表现,进而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把握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教学评价能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导向,让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然后从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案和进度,以此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制定教学评价体系,精准把握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情况以及其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然后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教师纠正教学误区,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总之,核心素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目标,然后结合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方案和活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教师还应该不断革新和优化教学手段,通过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最后,教师还应该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明利.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20(6).
[2]井占福.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3).
篇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作者:阿丽梅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31期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塑造基本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目的便是在帮助初中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和道德品德。作为教师应当在课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变化,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本文将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三观塑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1-0029-02
引言
在新課改理念下,教育越来越多的追求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刚开始发育成熟,并且普遍已经进入逆反阶段,在道德与法治方面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变化,将核心素养教育融入到课程中,构建高效课堂,不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入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落实各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多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表现我国教育中,将学生的能力与品德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塑造更全面发展的人才,核心素养是锻炼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符合教育发展趋势,为之后的教育指明方向[1]。核心素养指的是能够帮助学生终身发展和学习必备的品质和能力,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对个人素养、思想道德、家国大局观、创新能力等要求都有所要求,目前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教育界中的公认观点和发展趋势。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教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树立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基本原则。初中学生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并且他们正处于身体和智力全面发展的黄金阶段,学习能力和对外界知识的感知能力都比成人更强,这也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入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2]。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可行措施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仅只依靠传统课堂常见的灌输型和教师主导的模式,更多在于教师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启蒙。作为初中学生心智成熟和三观成长阶段的启迪角色,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尤其强调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规范言行和优秀的精神品质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典范,以“身教”辅助“言传”,在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激励学生严以律己,反省提升自我,帮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德才兼备的综合人才[3]。“立德树人”是现代教学观念中的核心理念,要求教育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素养的提升,优秀的道德品质包括有责任、有见识、有担当、独立、爱国……这些是学生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素养品质。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依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够以个人的优秀道德品质为学生做个表率,带动学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例如。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在这个单元中,介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在这个单元的讲课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讲述自己对国家的感情,对国家发展的感受,再穿插爱国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对国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爱意和感情,一方面可以培养爱国情怀,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核心素养的培育重点在课程的衔接和流程性,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课堂和实践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心智发展成熟,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4]。
(二)尊重教材和课堂,从实际出发,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材是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文字依据,目前阶段的教材在排版编辑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添加了更多人文性、教育性和实际性的教学内容。课堂是学生受教育的重点场所,教师要尊重教材和课堂,最大程度发挥教材和课堂的优势,在课堂教材讲解中摸索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教材中,有很多篇章会涉及到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独属于中华儿女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他们了解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模式和道德观念的熏陶和引导,在对课本的解读和深入了解中树立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意识[5]。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初中学生对各种事物保持着充沛的好奇心与探知欲,作为教师要鼓励和加以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并且加以引导,满足他们对世界的窥探和对陌生事物的探索,引导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学到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育过程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打造更加活泼生动吸引学生兴趣的课堂类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初中其他文化课对比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强调人文教育和人格塑造,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和培养健全人格。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将生活中的实际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题以情境剧或者故事的方式进行再现,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终得到感悟和启发。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第二课时《携手促发展》的讲授中,教师要先导入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一带一路的地图照片,这张照片可以看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在图片展示之后,学生举手回答自己所知道的与这张图有关的一些国家和事迹。在这样的互动之后,开始课本的关键内容,一部分是“积极谋求发展”,另一部分是“共享发展机遇”,教师分别展示不同主题的三则材料,让学生分组探究回答问题:“材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学生在阅读材料并进行讨论之后便能够发现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一直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契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这样在情境教学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且树立起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篇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
在人的一生之中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之中对于初中生来讲自身约束力不够的情况下规则的建立有效的约束了初中生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针对青少年的义务阶段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初步建立法律意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以及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了解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对青少年培育法治觀念做基础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以及法治观念,初中生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在对事物的理解与分析上,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对世界的认知也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需要人对其进行引导。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设置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地发展。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道德素养是立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初中生容易受到蛊惑,容易受到诱惑,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约束自己的行为,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规则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人的一生之中,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之中,对于初中生来讲,自身约束力不够的情况下,规则的建立,有效的约束了初中生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针对青少年的义务阶段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初步建立法律意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以及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了解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对青少年培育法治觀念做基础。法律意识实质上是要求本国公民对本国的法律从内心认可与崇尚,同时在生活中遵守与服从法律。要想对初中生树立法律意识,就要先对初中生确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规则这一概念的引入,初中生对此有一个认知,对之后法治意识的引入,有很大的帮助。(二)责任意识责任是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承担相对应的结果,一个负责人的人,在处事的过程中,会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负责。学生只有在心里上认可价值观,才会体现在行为之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在课堂上处在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之上,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以及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意识的参与到公共事物中。以交通知识为例,交通安全知识课上,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很多的交通标示,引导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为之后成为文明的社
会公民做基础。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还原,请学生进行分析与解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会遇到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一些关于交通规则的顺口溜印成册子送给在路人,提高路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传播正确的安全交通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是学生杂在体验中,感知责任感,发展个人的整体素养。(三)理性思维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叛逆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要有在自我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的普及。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同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保持冷静,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缺乏设身处地处理事情的努力。以野生动物为例,很多学生都有爱心,但是在对待动物的过程中,很多的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了解发生的过程以及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行为分析,学会怎样正确的对待小动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将感性处理事情的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对显示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判断,引导学生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开展生活。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切入点,
从实际出发,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教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依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想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发展,首先教师自身需拥有较高的素养与高尚的师德,在教学过程中,以德服人,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的行为以及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合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教学标准进行设立,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包括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全方面的考虑,目标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确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根据具体课程进行具体的设定。例如在讲述网络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基本讲解,感受网络的多面性,在上网的过程中,多面性的看待网络时代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
导,在网络上对信息的筛选以及分析。同时,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学生通过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进行判断从而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从中形成自身的真正能力以及素养。(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在课堂之上,将知识和实际的生活进行结合,学生可以更好的对道德与法治有一个真实的理解。实际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多种教学方法并行,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得到启发,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实际的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形成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四)回归到课堂与生活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将课堂生活回归到生活中,利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感染,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更好的发展。从生活中获得生活,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三、总结每个学生都充满着创造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之后,学生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
断地提高自我能力,顺应社会的发展,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学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形成核心素养,提高道德法治的意识。
篇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初中作为一个中学生的重要时期,保证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培养是极其重要的。高质量地培养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但保证了学生们能够拥有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养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因此,在这篇文章当中主要针对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展开探析分析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措施
引言:对于学生来说,最有效地提升素质的方法就是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可以提高同学们对于法律观念的认识还可以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进一步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发展,就必须了解课堂内部的问题,应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优化课堂。本文便是在此基础上来讨论一下如何才能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思想课堂提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现状
1.1“重分轻德”思想严重
根据相关的实地考察分析,得知现阶段我国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由于他们所要学习的学科种类增多,同时难度有所提升。因此,为了提升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学科教师将大量的时间运用在了学科教学上面反而忽视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这就导致学生们过于重视自己的学科成绩,他们受到老师的影响,忽视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正是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需要重点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
基础。然而由于初中教师“重分轻德”的思想过于严重,忽视了孩子们在道德与法制方面的学习。
1.2课堂与实际脱节
经过相关的研究调查发现,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上初中教师在讲授相关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的过程当中,教师们过于依赖书本上的知识。部分道德与法治学科所用的书本,由于编写的时间较早,书本上的内容早已和实际脱节,但是教师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过度依赖书本上的知识。所讲授的知识和实际有所出入,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实际脱节。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初中教师的教学成果并不明显,而孩子们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也并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核心素养无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得到培养,不利于孩子们未来的成长。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1整合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如果想要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较为显著,且教学课堂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初中教师必须整合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让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抓住重点,引导他们朝重要的方向去发展和学习,并在课堂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思想。而初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以及兴趣和特长制定目标,确保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在八年级初中与道德法治课本当中,其中一个章节讲解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一个国家的含义和性质,让孩子们通过文章的内容,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法治社会并培养孩子们对国家的热爱。老师在根据这一章节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孩子们学习这一章节的知识,其次要求孩子们领悟书中的情感和表现出的价值内容。通过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孩子们认真地学习书中的知识,从而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国家的政治生活,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
2.2开展体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们在学习任何理论知识的过程当中,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在现实生活当中去实践,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初中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的过程中,老师在展开教学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们创造实际活动的机会,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当中更加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加深他们对所学习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促进学生们核心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九年级上册《民主与法治》这一章节当中,主要讲述了国家的管理和法治环境。因此教师在讲述完这一章节的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在班级内部模仿民主投票的方式,选择班级内部的班干部。其次,如果在班级内部遇到争议性较强的事件,老师们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地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召开民主会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在学生们经过议论之后,需要多方面的结合学生的观点得出结论,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价值导向。其次,初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学习的内容,选择学生对内容争议性较强的主题,让学生依据相关的主题展开辩论会,在辩论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初中教师在开展相关的辩论会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们提前做好准备,在网络或者图书馆内查找和收集相关的资料,鼓励有意愿的同学积极参加辩论会。让学生们在辩论会上大胆的根据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学生也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活跃自己的思维能力,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学生们能够在辩论赛中更加深刻地记忆相关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多数教师为了应对应试教育,他们过于重视学生们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因此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们的素质水平,初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断的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学生们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秦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8(27):41.
[2]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104-106.
[3]金钊.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9):17-19.
篇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者:姚丽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2019年第12期
姚丽珠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显性的德育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价值追求的必然性,也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遵循“立德树人”第一的原则,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更好地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2-0049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有别于一般素养,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能力的一种描述,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到自主发展、创新实践与合作参与,而且还应具有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情操。若从价值取向层面来讲,核心素养主要强调学生在价值观上要与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若从指标层面来讲,核心素养包括学科基础内容、终身发展素养。将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核心素养对学科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引领作用,并能凸显出学科的育人价值,将知识教学升华到育人层面。将核心素养融入教育领域中必须以学科为载体,应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
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引导学生获得《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应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道德与法治政治素养。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我们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直接决定着所教授学生的修养和素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作为传道者,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用丰富的学识去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用自身的修养去感染自己的课堂。
2.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培养方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和多人参与的活动,只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活动作为出发点,才能把握好教学的方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做一个精准、全面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教学有一个稳定的秩序。
3.巧设问题情境,培育学生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上述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的知觉能力,是个人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感性认识。我们可将其称为“思维的直觉”,这种思维直觉并非天生的,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导。思维起源于疑惑,这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逐步明朗的过程,一般由主体自问自答。当然,外部提问也能成为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思品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
如,在教学九年级《认清基本国情》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观察任务。课前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庭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迁,讲一讲自己的调查发现与调查心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讲一讲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基本国情。有的学生说:贫富差距大、环境污染严重、科技发展迅猛、国家综合实力强等。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中国梦。有的讲希望老百姓越来越富有,生活越来越好。有的希望环境污染问题被解决,青山绿水常在。有的希望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少一些,到外国旅游时不文明的事少一些。最后,笔者总结道:我们大家的中国梦都是相通的,要将祖国建设为一个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现阶段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那么,针对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我们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努力?学生通过激烈讨论后明白了“我”与“祖国”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激情。
4.重视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评价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依据。重视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对培养学生思品课程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完善初中思品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教师可以给出既定的问题和材料,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考查和评价。但是,由于学生兴趣点不同,他们对内容的熟悉程度成为影响评价公平性的重要因素。
其次,从学生发现问题和设计研学问题的能力入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设置问题,然后让他们进行探究,教师根据表现出的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合理评价。
5.加强教师在课堂中的引领策略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是具有单一的智能,而是具有包括语言、空间、运动、音乐等智能在内的多种智能,人具备多元智能的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基础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关注学生情感、心理、适应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向学生抛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多方面的思维与智能,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感悟。
总之,关注中学生发展,培育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思品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不断提高教学实效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敏.思想品德教育应关注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32).
[2]刘颖.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3]祝丽华.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
篇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认识一、教学改革的走向近两年来,“核心素养”成为热词,谈到教学改革,必谈核心素养,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它与三维目标有何关系呢?下边从教学改革的过程来帮助大家明白这些问题。从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一个基本标志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它的进步既有量变又有质变,量变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质变就是由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到强调学生的发展。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抓手,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显然,三维目标之于双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同样也是既有传承更有超越。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而超越更多地体现在性质上。先从内涵上讲传承,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它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具体内容为一个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要点。这里讲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知识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超越和创新,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有哪些突破呢?(一)核心素养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素养是内在的,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东西。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仍有不足之处,它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特别是对人关键素养的要求缺乏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相对于三维目标,素养更具有内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素养是素质加教养的产物,是习性和天性的结合,素养导向的教育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素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内核,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二)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知识的地位和作用似乎在不断地被弱化,本人就听到有的老师为此质疑:知识难道不是素养?没有知识哪来素养?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问题。首先,知识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点,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但是,教学决不能止于知识,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养的提升,就是说,教学是通过知
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多次的调研听课,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把知识的教学放在首位,知识被绝对化、神圣化。教育成了为了知识的教育,而能力和素养反被弱化、边缘化,有知识、没能力、缺乏素养成为我们教学中最突出、最致命的问题。因此,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讲,我们要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知识是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呢?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是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的,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转化、升华。这其中,三维标准中的过程和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素养形成的桥梁,。例如我们使用的教材上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学习方式上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科教学的学科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我们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时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通过以上内容大家明白了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要再强调两点: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教学中要使之体现并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文化、意义,反映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之神,从而使之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第二,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
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这一维度的目标才有最终的意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回归。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学科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呢?《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呢?二、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与前面讲的核心素养在方向和性质上是统一的。(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关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它们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上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
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他素养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是使学生尊法守法学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它素养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要求。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的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它素养的行为表现。通过学科的学习期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二)学科教师的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师素养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为素养型教师。那么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呢?1.学科素养教师对学科的爱和投入会显著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态度。痴迷与深爱所教学科,能够在学科教学中体验到意义、价值、激动和欢乐,并会向学生传达出一种强有力的邀请意愿,邀请学生也来分享这种体验,从而使学生相信学习的内在价值,这就是教师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就其内容而言,学科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之外或潜藏于学科知识之中的学科文化、学科精神、学科观念、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系统把握和感悟。就其学科知识本身来说,素养表现在深刻、独到、广博
等方面。2.教育素养教育素养来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责任感。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信赖与开发,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爱护与保护,对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尊重与欣赏。教育素养是一种教育方法。有学者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启发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素养。我们要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然后再点拨提示让学生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致。教育素养是一种教育智慧。其突出表现为教育机智,即随机应变的能力。而教学灵感是教育机智的上乘表现。3.其它素质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媒体素养、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自我管理素养等。三、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点,这次课标修订把思想政治和道德法治课定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内容采取活动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学科课程是由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组成,也叫“活动设计内容化”。强调活动性即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经验,注重学生自主建构和体验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其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真谛,
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觉。1.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通过主体探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撰写小论文等,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2.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把辩论引入课堂,这一点本人早就提出,但不少老师并未重视,也很少使用。我们要求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3.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和学、教法和学法的关系,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变“先教后学、以教定学、多教少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是先学后教的必然逻辑,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疑难来进行,这就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教师的教要在活动中启发诱导上下功夫。要通过引导、激励、鼓舞、点拨,将学生引向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创新学习的境界。4.倡导综合性的教学形式,注重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多维度观察、多途径探究,进行综合分析。5.倡导广泛开展系列化社会活动,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将学科内容与学校活动、社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认知、升华思想素养教育。
篇八: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认知和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基础,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并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所谓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方面。而政治学科素养被高度凝练出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各部分学科素养的简单组装,而是在内涵上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思想政治学科培养科学精神,就是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它素养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公共参与,就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它素养的行为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将学科素养渗透到广大青少年的头脑里面,辅助他们树立培养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持久深远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篇九: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以及法治观念,初中生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在对事物的理解与分析上,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对世界的认知也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需要人对其进行引导。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设置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地发展。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道德素养是立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初中生容易受到蛊惑,容易受到诱惑,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约束自己的行为,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规则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人的一生之中,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之中,对于初中生来讲,自身约束力不够的情况下,规则的建立,有效的约束了初中生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针对青少年的义务阶段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初步建立法律意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以及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了解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对青少年培育法治觀念做基础。法律意识实质上是要求本国公民对本国的法律从内心认可与崇尚,同时在生活中遵守与服从法律。要想对初中生树立法律意识,就要先对初中生确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规则这一概念的引入,初中生对此有一个认知,对之后法治意识的引入,有很大的帮助。(二)责任意识责任是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承担相对应的结果,一个负责人的人,在处事的过程中,会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负责。学生只有在心里上认可价值观,才会体现在行为之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在课堂上处在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之上,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以及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意识的参与到公共事物中。以交通知识为例,交通安全知识课上,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很多的交通标示,引导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为之后成为文明的社
会公民做基础。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还原,请学生进行分析与解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会遇到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一些关于交通规则的顺口溜印成册子送给在路人,提高路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传播正确的安全交通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是学生杂在体验中,感知责任感,发展个人的整体素养。(三)理性思维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叛逆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要有在自我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的普及。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同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保持冷静,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缺乏设身处地处理事情的努力。以野生动物为例,很多学生都有爱心,但是在对待动物的过程中,很多的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了解发生的过程以及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行为分析,学会怎样正确的对待小动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将感性处理事情的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对显示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判断,引导学生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开展生活。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切入点,
从实际出发,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教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依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想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发展,首先教师自身需拥有较高的素养与高尚的师德,在教学过程中,以德服人,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的行为以及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合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教学标准进行设立,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包括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全方面的考虑,目标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确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根据具体课程进行具体的设定。例如在讲述网络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基本讲解,感受网络的多面性,在上网的过程中,多面性的看待网络时代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
导,在网络上对信息的筛选以及分析。同时,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学生通过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进行判断从而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从中形成自身的真正能力以及素养。(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在课堂之上,将知识和实际的生活进行结合,学生可以更好的对道德与法治有一个真实的理解。实际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多种教学方法并行,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得到启发,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实际的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形成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四)回归到课堂与生活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将课堂生活回归到生活中,利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感染,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更好的发展。从生活中获得生活,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三、总结每个学生都充满着创造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之后,学生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
断地提高自我能力,顺应社会的发展,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学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形成核心素养,提高道德法治的意识。
推荐访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 素养 法治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