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县域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稳定,但仍存在“体量大、实力弱、结构差、不均衡”等特征,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全省新发展格局。
一、现状及问题
1.从总量看,县均实力较弱。我省县域面积、人口、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全省的*%、*%、*%、*%。县域单元数量仅次于*,县域人口、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前列,但县均经济实力较弱。2022年县均人口、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都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2.从人均看,低于全国平均数。2019-2022年,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9.9%、45.7%,但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的80.1%、69.6%,在全国27个省区(不含直辖市)中,分居第13、16位。其中,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均相当于江浙两省的1/3左右。
3.从结构看,产业层次依然较低。全省县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产增加值占比提升较快。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一、二产业占比依然较高,其中一产占比约为江苏、浙江等省的2倍,二产占比高居全国第8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体现了农业大省、工业大省的省情。2019年,我省有17个县的一产占比超过30%,赤城、沽源甚至超过40%。
4.从地域看,发展依旧不平衡。我省县域经济布局有所优化。但受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等影响,县域发展仍不均衡。2022年30强县生产总值是30弱县的5.14倍,最高的*是最低的*的21.8倍;
2022年30强县财政收入是30弱县的6.33倍,最高的*是最低的*的24.7倍。
5.从城乡看,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我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但乡镇发展滞后,影响先进生产要素聚集。一是城镇化水平不高。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50%,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70个县(占县域数量的58%)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足50%,不利于人才、技术、资本、社会服务等要素聚集,影响了新产品、新装备、新知识的形成与积累,也阻碍了县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城镇分布不合理。没有特大城市,大城市稀缺,中小城市结构布局存在问题,但市辖区和县级市数量较少,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等级地位较低,既不利于吸引先进要素,推动大城市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强,也不利于中小城市的传统工业和服务业规模做大。三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2022年,乡村燃气普及率、绿化覆盖率仅为城市的1/3左右;
乡村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疗机构床位数仅为城市的2/3左右;
农村低保标准仅为城市低保标准的61.6%。
二、对策建议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一)以特色产业为主导,壮大辐射带动强的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壮大县域经济,承接适宜产业转移,培育支柱产业。一是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工程,选择若干家产业关联度高、行业优势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大、创新能力强的支柱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二是引导特色产业向园区聚集,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园区流动,支持园区建设大数据、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等高新产业项目。三是建立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等创新服务平台,引导创新资源向特色产业聚集。四是鼓励重点企业与配套企业结成产业联盟,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一批“整机+配套+服务”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
(二)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优化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供给,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一是整合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借助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担保贷款补贴、产业园区专项债、科技创新券,构建多元化科技支持机制。二是创新科技经费管理方式,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完善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三是打造一支由企业科技特派员、乡镇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特派员组成,面向企业、面向三农的新型科技特派员队伍。四是积极盘活县域存量建设用地,落实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建挂钩政策,充分释放存量土地潜力。五是鼓励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三)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县城城镇化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环节,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一是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县城运行效率。扩大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环境卫生、城市道路、市政管网、排水防涝、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供水、供气管网全覆盖和城镇路面电网、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注重补齐市政公用设施短板,推进市政公用、环境卫生、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二是扩大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全面提升面向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水平和质量。统筹居民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托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场所、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处置能力建设,强化居住区生活设施配套。加大县城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立中小学、公办幼儿园资源供给,确保义务教育、幼儿教育的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大职业教育财政投资力度,扩大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强化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三是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村镇,优化小城镇布局,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进一步推进县改区、镇改街、村改居,有序拉大城市框架,推动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立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四是加大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力度。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住房困难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以现代都市型农业为方向,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农村二三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三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放开城区落户条件,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业农村力度,推动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四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五)以深化“放管服”为手段,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形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是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以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破除招投标等领域壁垒。二是严格落实中央及我省出台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制度,简并对企业实施的各类监督检查,减少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企业经营成本,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四是强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各类生产要素投入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荐访问:高质量 县域经济 推进 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