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5篇

时间:2022-11-08 18:00:10 来源:网友投稿

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5篇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但是无论是论文叙笔的文体论还是割情析采的创作论和批评论都以衔华佩实的美学理想为原则论明诗则赞美神理共契政序相参论风骨则要求风清骨峻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5篇,供大家参考。

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5篇

篇一: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但是无论是论文叙笔的文体论还是割情析采的创作论和批评论都以衔华佩实的美学理想为原则论明诗则赞美神理共契政序相参论风骨则要求风清骨峻情与气偕论通变则主张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处处都是两点论处处都是辩证法处处都是衔华佩实思想的逻辑展开和历史呈现

  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的学科分野

  摘要:我国文艺学领域的学术发展,有赖于自觉的学科意识和内部的合理分工。这其间,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三大学科不仅在内容上要实现互补,而且在方法上要实现分工。只有真正明确了这一学科分野,才可能打破长期以来名异而实同、混沌而未分的研究模式,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和文艺心理学。

  关键词: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

  文学艺术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其性质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也便决定了研究视角的多种可能。例如,我们可以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学艺术,以形成文艺伦理学;我们可以从科学教育的角度研究文学艺术,以形成文艺教育学;我们可以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文学艺术,以形成文艺传播学……等等。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夸张地说,有多少种不同的角度、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就可以建立起多少种不同的文艺学科。但是,我们唯独不可能从文艺自身的角度来研究文艺,这是因为:第一,文艺不是一种科学活动,其自身不可能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第二,文艺不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拉不开必要的距离,以文艺的视角来观察文艺,恰恰形成所谓的“盲点”。正因如此,中国传统上的“以诗论诗”形不成真正的学科;而西方传统意义上的“诗学”,恰恰不是从文艺的角度,而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文艺的。从这一意义上讲,所谓“文艺学”,所规定的只是一种研究领域而已,它自身不可能提供一种单一的视角、独特的方法,因而也不可能建立起一种完成的体系。所以,那种动不动就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的说法,是不够审慎的。

  尽管文艺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不可能使用一种单一的方法,但在这一学术领域中却可能建立起不同的、各具独立系统的分支学科。从理论上讲,这种学科的门类可能是无限多样的,但是,根据文学艺术性质和功能层面的重要程度,也根据相关学科在方法论上所达到的成熟程度,在目前的情况下,最有可能建立和健全的文艺学科只有三个,那便是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和文艺心理学。

  关于这三大学科之间的分野,笔者早在十年前便形成一个粗浅的认识,可表达为下列图示:

  社会学美学――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实践文艺心理学

  心理学

  在这里,文艺实践为这三个学科提供了共同的研究对象,而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则为这三个学科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1]。

  也许有人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有些过时了,因为在我国,这三个学科早已经存在了。然而在我看来,目前重提这一问题,比十年前讨论这一问题时的意义小不了多少。因为我们的学科建设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学科分类常常只是名异而实同罢了。由于受前苏联文艺理论研究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文艺理论体系基本上是从政治经济学模式套用下来的。问题在于,这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却不仅要研究文艺与经济基础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之间的外部联系,而且要研究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的内部规律,甚至还要研究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此包打天下的企图虽然全面,但却由于无法从一个恰当的角度深入下去而失之空泛。例如,当年学术界有关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不可谓不重要,不可谓不严肃,不可谓没有意义,但是为什么不了了之了呢?这是因为形象思维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必须用心理学的方法才能真正解决,而我们的讨论却仅仅停留在哲学的层面上,或引用名人的语录,或描摹作家的感受,唯独不能用心理科学的方法来揭示文艺创作和欣赏活动的真正秘密。其结果自然是公

  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尽管有些观点获得了多数人的赞许,也只能从经验上而无法从科学上证明其合理性。又如,对文艺社会效应问题的研究也是如此。由于人们没有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其结果便常常是想当然的推论而已……。尽管上述现象在近些年来有了一定的改观,但由于缺乏内部的合理分工和自觉的学科意识,而未能实现整体性的突破。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仅需要在具体的学术观点上进行战术上的探索,而且需要在整体的学科建设上进行战略上的调整。正因如此,在目前的情况下,重新提倡这三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分野,有助于摆脱传统文艺理论包打天下而又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

  一近些年来,国内关于文艺美学的学科属性意见颇多,仅2001年5月于济南召开的“文艺美学学科建设讨论会”上就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它属于传统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人认为它属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的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有人则认为它只是一个研究领域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有人甚至认为它也算不上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只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学派[2]。在这里,我想先将后三种观念一一排除,然后再论证第一种观点的合理性。在我看来,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如下三重属性:第一,它要有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第二,它要有相对独特的研究角度,第三,它要有相对统一的研究方法。以此而论,尽管文艺学被列入教育部颁布的二级学科目录,但是如上所述,它只有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而不具有相对独特的研究角度和相对统一的研究方法。既然从学理上讲,所谓文艺学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只是综合了各种有关文学艺术研究的一个学术领域。所以那种望文生义,认为文艺美学就是文艺学与美学之交叉学科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反过来说,如果有人坚持认为文艺美学是一种交叉学科,便须首先论证文艺学作为一种独立学科的合法性。其次,那种认为文艺美学只是一个研究领域而非独立学科的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从上述图示中可以看出,文艺美学和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都以文艺实践为其共同的研究对象,它们之间只是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非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的不同。这一点,颇似中医与西医

  的差别。因此,正如单纯地强调研究领域的独特性无法真正体现中医的独特性一样,单纯地强调研究领域的独特性也无助于我们对文艺美学的理解。最后,我们也不同意那种将文艺美学视为一种学派的说法。在同一研究领域中,所谓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差别,是角度和方法的不同;而所谓学派与学派的不同,则只是风格和特色的不同。诚然,在学术史上,有些不同的学派可以渐渐发展为不同的学科,但这其中毕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正像我们不能轻率地将中医解释为医学发展的中国学派一样,那种将文艺美学称之为美学发展的中国学派的说法也是不够审慎的。

  在我看来,所谓文艺美学,是美学这一基础学科在文学艺术领域中所生发出来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美学为视角,以概念的设定、范畴的演绎、体系的建构为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类型,文艺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媒介,文艺思潮的历史发展和美学规律,文艺风格的民族特征和审美趣味。在此问题上,我同意周来祥先生的观点:“如果说,相对于普通美学而言,文艺美学是特殊;那么相对于各部门美学来说,文艺美学则又是一般。普通美学研究的是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文艺美学则专门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在艺术领域中的特殊规律;文艺美学研究的是各门类艺术共同的美学规律,而部门美学(如音乐美学、舞蹈美学、建筑美学等)则专门研究某一艺术种类独具的美学规律。文艺美学以普通美学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而部门美学则又以文艺美学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美学科学中的不同层次、不同系统、不同学科。”[3]

  我们知道,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科,而这一审美关系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文艺实践之中。因此,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美学思想家在探求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同时也往往关注于艺术实践中的美学问题;而那些研究艺术问题的学者,也常常会反过来,在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美学思考中获得理论上的支持。只是,由于缺乏自觉的学科意识,人们并没有在称谓上将二者有意地区别为“美学”和“文艺美学”罢了。

  例如,黑格尔《美学》的第一卷集中探讨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并得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核心命题。然后在第二卷里,他便将这一命题的理解运用在人类文艺实践的发展过程之中,从而将不同时期的艺术实践表述为理念借助感性形式之不完全表出的“象征艺术”、理念与感性形式和谐一致的“古典艺术”、理念溢出感性形式的“浪漫艺术”这三个历史阶段;在第三卷里,他又将这一命题的理解运用于人类各门艺术的分类之中,从而将不同类型的艺术表述为理念借助感性形式之不完全表出的建筑、理念与感性形式和谐一致的雕刻、理念溢出感性形式的绘画和音乐。于是,第一卷中有关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抽象命题,便在第二、第三卷的文艺实践中得到了历史和逻辑的展开。因此,如果我们把第一卷视之为美学,那么第二卷、第三卷则可视之为文艺美学。在这里,美学的逻辑终点恰恰是文艺美学的逻辑起点。

  不仅西方如此,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开篇通过《原道》、《征圣》、《宗经》三章,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主张将道家的“自然之道”与儒家的“夫子文章”融为一体,综合了前者的自然美学观和后者的社会美学观,以“惟务折衷”的方法将先秦以降的两大美学思想凝聚为“衔华佩实”的审美理想,并以此为基点来解决文艺问题。此后,从《辨骚》到《书记》的二十一篇为文体论,分别论述了骚、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35种文体的艺术功能和美学特征;从《神思》到《总术》的十九篇为创作论,分别论述了文学构思、文学修养、文学风格、文学演变、文学规则,以及篇章的裁剪、布局的谋划、声律的运用、词藻的搭配等一系列创作问题;从《时序》到《程器》的五篇为批评论,分别从时代风貌、自然环境、创作才能、鉴赏水准、品德层次等方面论述了文学评论和文学鉴赏中的若干问题。但是,无论是“论文叙笔”的文体论,还是“割情析采”的创作论和批评论,都以“衔华佩实”的美学理想为原则,论《明诗》则赞美“神理共契,政序相参”,论《风骨》则要求“风清骨峻”、“情与气偕”,论《通变》则主张“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处处都是两点论,处处都是辩证法、处处都是“衔华佩实”思想的逻辑展开和历史呈现。因此,如果我们说《文心

  雕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文艺美学体系的话,那么前此以往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恰恰为这一体系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逻辑前提。

  近些年来,我国的文艺美学研究之所以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应归结为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动力。从历史上讲,西方传统的学术研究常从一般的概念入手、抽象的命题出发,因而普通美学的成果相对较多;而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则常从特殊的现象出发、具体的事物入手,因而部门美学的材料更为丰富。在这种前提下,一旦我们有了明确的学科意识,就有可能在西方的普通美学和中国的部门美学之间架起一座文艺美学的桥梁,从而实现由抽象到具体之间的逻辑转换。从现实上讲,建国以来,由于长期受苏联文艺理论研究模式的影响,我们对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外部联系较为重视,而对文学艺术自身的美学规律则研究较少。在这种前提下,文艺美学的研究在“文革”之后也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从1986年全国首届文艺美学讨论会的召开,到2001年教育部第一家文艺美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成立,我国已出现了一支正在不断壮大的文艺美学研究队伍;从1984年周来祥先生出版的《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美学规律(文艺美学)》,到1992年杜书瀛先生主编的《文艺美学》,我国已出现了一批有关文艺美学的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从1985年胡经之先生主编的《文艺美学论丛》到2001年曾繁仁先生主编的《文艺美学研究》,我国已出现了一些发表文艺美学研究成果的学术园地。

  然而,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我国的文艺美学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像上面所提到的那样,理论界对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尚没有达成共识,很多精力消耗在重复性的、低水平论争之中,而未能用于理论建设。其次,与之相关的是,对文艺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没有达到充分的理论自觉,不少成果缺乏必要的逻辑起点,各范畴的演绎之间也没有内在的矛盾动力,很多人仍习惯于“举例说明”式的论证方式,一些以“文艺美学”为题目的文章和著作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文艺理论的研究框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反思,并在与文艺社会学和文艺心理学的分工协作中真正实现文艺美学的学术使命。

  二

  文艺社会学是有关文艺社会行为和社会效用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文艺生产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动机,文艺传播的社会媒介和社会手段,文艺消费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文艺管理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1976年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文艺社会学有两重涵义:在广义上,它研究整个社会生活状况同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领域――文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狭义上,它是社会学的一个部门,借助社会学研究的所有方法,考察文艺对观众的影响、文艺作品传播的社会机制和手段、观众的趣味、观众的分类,以及这种趣味对文艺作品的影响。广义的文艺社会学由来已久,譬如史达尔夫人所著《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马克思以希腊神话为例探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关系的研究,均属此类。而狭义的文艺社会学,则不仅要有社会学的视野,而且要有社会学的方法。

  我们知道,“社会学”一词最早见于孔德1839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一书。在他看来,人类的智力发展大致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个阶段,而只有用实证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归纳和概括,才能建立起具有科学意义的社会学。如此说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社会学不是形而上学的延伸,而恰恰是作为其反动出现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尽管社会学以后从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从自然科学中引进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手段,但却始终保持着现象描述和经验实证的基本特征。受其影响,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有关文艺生产与种族、环境、时代之关系的研究,即开始了由广义的文艺社会学向狭义的文艺社会学过渡。

  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社会学成为西方世界的“显学”,运用社会学方法来从事文艺现象的研究渐渐多了起来。这其中以法国波尔多大学教授埃斯卡皮在1958年出版的《文学社会学》最为著名。该书不仅首次从文学的产生、传播、消费等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其社会活动的全部过程,而且采用了大量的统计资料和调查数据。例如,他试图从书籍种类和数量的统计中来确定一个国家的文学生产和消费能力;他试图通过作家的出身、职业、成名年龄和受资助情况的调查之中来分析文学创作的社会条件;他试图找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戏剧舞台萧条与版税低廉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试图将数据统计转换为图

  表分析,以预测不同作家群体出现的年代周期……。尽管依现在的标准看,该书的材料有些琐屑甚至凌乱,该书的论点亦不乏简单甚至幼稚之处,但是从学科的发展来看,它所使用的方法,它所开辟的领域,在当时确乎给人以耳目一新、甚至振聋发聩的印象。作为对此项研究成果的肯定,当时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乔治・古尔维奇在其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中为“文学社会学”设立了专章;在官方的支持下,波尔多大学文学系正式成立了“文学事实研究中心”,后易名为“文学和大众艺术技术研究所”。显然,前者意味着社会学界已承认了文学社会学作为其分支学科的存在;后者则在“事实”和“技术”这两个关键词中体现出了在传统的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之外,社会学的统计和调查方法在文艺研究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在此之后,西方的文艺社会学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成果众多,据1973年的统计,该类著作已多达250余种;其次是机构众多,不仅许多高校和地方成立了文艺社会学研究中心,而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国际社会学协会还成立了专门的文艺社会学委员会;最后是学派众多,不仅出现了文学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电影社会学、戏剧社会学等分支学科,而且出现了一些富有特色的研究手段和学术派别。

  受其影响,我国的文艺社会学在近些年来也有了一些发展,先后有刘崇顺、王铁、马秋风的《文艺社会学概说》、司马云杰的《文艺社会学论稿》、滕守尧的《艺术社会学描述》、花建、于沛的《文艺社会学》、姚文放的《现代文艺社会学》等专著和一系列文章问世。但与西方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首先,在学科定位问题上,尚存在一些分歧甚至偏颇。例如,李泽厚1981年在《美学的对象和范围》一文中就曾指出,美学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这种将艺术社会学隶属于美学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其独特的学科属性。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尚处在不够自觉的阶段。或许是受李氏观点的影响,不少从事文艺社会学研究的人相当轻视全方位的社会视野和统计与调查等实证手段,只是忙着演绎什么命题,建构什么体系。而这一切,恰恰与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社会学相去甚远。最后,在研究手段上,还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建立一家严格意义上的

  文艺社会学调查机构。以上述论著为例,我们关于文艺社会学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或借助于相当简略的统计年鉴,或借助于翻译而来的国外资料,像花建和于沛《文艺社会学》那样真正从一个地区的文艺社会实践入手,从抽样调查、民意测验、数据统计等做起,然后再归纳、分析、总结出结论的工作,却很少有人去做。

  将上述问题仅仅归咎某种思想的影响,似乎并不公允。这其中,既有经济条件的滞后,亦有传统观念、甚至科研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既缺乏严格的逻辑思辨,又懒得进行调查研究,只是习惯于“举例说明”式地撰写文章。美其名曰是用宏观的视野来统驭微观的材料,实际上则是用经验的材料来佐证先验的观点。这种研究最简便、最快捷、最容易出成果,但却由于经验材料的多样性和先验观点的随意性而无法保证二者的结合有什么意义。说到底,举例只能说明问题,但却无法证明问题。事实上,许多具体的文艺问题,是不可能依靠“举例”来加以“证明”的。例如,对影片中的暴力镜头所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这一问题,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暴力镜头的出现自然会唤醒人们的犯罪欲念,从而诱发社会犯罪。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人们的犯罪欲念是社会造成的,而不是电影造成的;影片中的暴力镜头不但不会诱发犯罪,反而会使人们的暴力情绪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得到必要的宣泄,从而减少犯罪。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不仅都能自圆其说,而且都可以举出各自的例证。对此,我们既不能依据某种理论体系来证明孰是孰非,也不应根据一己的经验和爱好而决定谁对谁错,唯一合理的办法是进行认真细致的社会调查。在调查中我们也许会发现,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传统、不同文明程度、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来说,影片中的暴力镜头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可能是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于是,这些调查结果又反过来引发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以及对电影实行分级管理等社会手段。这一切,正是文艺社会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在此,我们可以简单地对比一下文艺美学和文艺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之间的互补关系:在对象上,前者注重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而后者则侧重研究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埃斯卡皮认为,文学

  社会学不应为此而受到指责,因为“文学”一词原本就是指一种社会文化事实而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存在。因此,完全可以“将作家当作某种职业的人来研究,将文学作品当作交流方式来研究,将读者当作文化商品的消费者来研究”[4](P270)。在研究方法上,前者从抽象命题出发,进行“自上而下”的演绎和推论,它要在范畴的严密和体系的完整之中体现出理论自身的逻辑力量;后者从具体的经验事实出发,进行“自下而上”的归纳和总结,它要在经验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可靠性之中来确证学术研究的现实品格。正像李斯托威尔所说的那样,“社会学派对美学的永恒贡献,不在于它关于艺术和美的一般理论,而在于它对艺术和社会的历史关系所作的勤勉的、详尽的研究”[5](P187)。正是由于上述互补关系,才使得这两门学科各有各的弱点,也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适用范围,也各有各的发展空间。

  但是,如果说我们的文艺美学研究在观念的抽象程度、范畴的严谨程度、体系的严格程度上有所欠缺的话,那么我国的文艺社会学研究则在经验的具体程度、调查的深入程度、数据的准确程度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正像许多冠之以“文艺美学”的论著缺乏美学的高度一样,不少冠之以“文艺社会学”的文章则缺乏社会学的品格。结果搞来搞去,制造了不少名词和术语,而实际上却与苏式文艺理论的研究模式相去不远,无法在两个学科之间形成必要的张力。

  三文艺心理学是有关文艺心理特征和心理机能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文学艺术家的心理条件及其类型,文艺创作的心理机制及其过程,文艺欣赏的心理效应及其标准。正如文艺美学是普通美学的分支学科、文艺社会学是普通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一样,文艺心理学则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如果说普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在通常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那么文艺心理学则要研究人类在文艺实践这一非常状态下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同样地,正如文艺美学的研究受制于普通美学的研究视角、文艺社会学的研究受制于普通社会学的研究

  方法一样,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也必须以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支点,进一步探讨审美活动中的心理问题。

  从方法论上讲,诞生于西方的心理科学大致可分成“实验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两大学派。前者是由冯特在一百年前的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后者是由弗洛伊德在一百年前的维也纳从事病理学临床研究的结果。相对而言,前者更加重视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企图通过实验手段来进行类似生理解剖式的心理解剖,因而具有实证主义的科学倾向;后者则更加重视心理活动的社会内容,企图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找到意识背后的潜在力量,因而具有思辨哲学的推理性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学的方法可被视为一种介于实证科学和思辨哲学之间的中间道路,而这条道路也便决定了文艺心理学在方法论上介于文艺美学和文艺社会学之间的特殊性质。

  一百年来,西方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成绩显著,取得了一些或扎扎实实、或影响深远的成果。在实验心理学派方面:费希纳在《美学导论》中所提出的16项原则,至今对审美心理和艺术实践的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吉布森对个体知觉和群体知觉相互转换的研究,启发了人们去思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与社会风尚相互影响的问题;贝里尼在60年代所提出的“唤醒理论”,对艺术家如何唤醒并保持欣赏者的注意力有着主要的启示作用;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理论,对视觉艺术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泽基试图通过人类大脑视觉系统和言语系统的进化研究,来探索绘画艺术的奥秘……。在分析心理学派方面,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假说及其“升华”理论,曾经产生过震惊世界的影响;容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及其“原型”理论,亦曾演变为文学理论中的原型批评学派;阿德勒用其对“自卑情结”的发现,来解释艺术家“追求优越”的创作动机;拉康则用自己的“镜像理论”,来说明绘画艺术存在的意义……。

  在这里,有两点是需要指出的:第一,作为一门科学,尽管分析心理学派有着不少超验的假设和哲学的玄思,但其结论必须有临床实验案例和统计数据作为支撑。第二,即便如此,在西方,不少严格的实验心理学家仍认为分析心理学派的方法和手段不够严谨,甚至算不上科学。因此,相对而言,尽管在美学

  领域中,分析心理学派在表面上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实验心理学派,但其未来的前景尚难预料,很可能会形成一种各领风骚、平分秋色的局面。

  然而在我国,尽管朱光潜先生早在30年代就撰写了《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三部书稿(其中前者在国外出版,后两者在国内出版),并要求“抛开一切哲学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做心理的事实去研究”[6](P193),但是,由于我国的普通心理学研究比较落后,再加上相当时期的政治影响,致使“文革”之后重新启动的文艺心理学研究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例如,金开诚的《文艺心理学论稿》尽管一时洛阳纸贵,但究其内容,则无非是用中国古代的名诗佳句来阐发曹日昌的《普通心理学》术语罢了。在此之后,吕俊华的《艺术创造与变态心理》和鲁枢元的《创作心理研究》分别用“激情”、“情绪记忆”等范畴突破了金开诚以“表象”为核心的认知范畴,因而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其思想解放的作用却远远大于学科建设的意义。

  在西方,从事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人大人多数是职业心理学家或医生;而在我国,从事此项研究的人则一般为文艺理论工作者。这种差别的优势是,我国学者对文艺实践的特点及其规律比较熟悉,因而其研究内容与美学活动较为贴近;其劣势则在于,我国学者对心理学的特点和规律较为隔膜,因而很难具有科学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理论建树。正如我国至今尚没有一家文艺社会学调查机构一样,我国至今也没有一所文艺心理学实验室。正如我国曾出版过一些既没有社会调查又没有统计数据的“文艺社会学”著作一样,我们也曾发表过不少既没有实验结论又没有临床基础的“文艺心理学”文章。最常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西方心理学的范畴和体系出发,来演绎作家、欣赏者、乃至理论家自身所面对的文艺现象;一是从作家、欣赏者、乃至理论家自身的艺术经验出发,总结和概括出所谓文艺心理学的范畴和体系。前者只是西方已有心理学成果的美学运用,因而很难具有原创价值;后者只是有限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很难具有科学意义。因此,尽管我们的研究中充满了古人的名言和今人的警句,尽管我们的著作中充斥着像模像样的概念和井然有序的体系。但究其实

  质,这些名言和警句常常因个体经验的不同而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这些概念和体系常常因既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而处在前科学状态。

  当然了,同文艺美学和文艺社会学一样,我国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也并非一无是处,除了对艺术经验的总结和创作观念的推进之外,不少学者在译介西方成果和编写中国教材方面都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前者如滕守尧先生撰写的《审美心理描述》,后者如童庆炳、程正民先生主编的《文艺心理学教程》。所有这些工作都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文艺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认识程度,使我们的学科建设渐渐由术语的挪用而走向理论的自觉。

  事实上,走向理论的自觉,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作为文艺领域中的三大学科,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会获得更高层次上的彼此分享和相互参照,这一点是毫无问题的。但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还不是什么更高层次上的综合,而是基本层面上的分工。也就是说,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使我们的文艺美学具有真正的逻辑力量,使我们的文艺社会学具有真正的实证品格,使我们的文艺心理学具有真正的学科意义。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打破长期以来文艺学领域中所存在的那种名异而实同、混沌而未分的研究模式,使各个学科获得健康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炎.三足鼎立的文艺学[J],济南:文学评论家1991(2)[2]夏冬红.文艺美学学科建设讨论会综述[J],济南:文史哲2001(4)[3]周来祥.文艺美学的对象与范围[J],济南:文史哲1986(5)[4]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5]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述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篇二: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文学从创造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即或文学创造和消费的是一些空灵的超脱的虚玄的恬淡的产品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纯净而不带社会性

  《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及答案(上)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及答案(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第一到八章)第一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2,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3,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4,在西方文论中,有名的"直觉"说是由意大利美学家提出的.5,美国著名学者,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进行了区别.6,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为文艺学开辟了新篇章.7,文学社会学在中国可以上溯到孟子的说.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批评4,文学史5,文学社会学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1,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有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1,阐述文学理论的性质.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

  第二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1,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2,完整地提出并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西方和东方信仰的学者.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的认识.4,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5,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的是.6,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7,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以作为理论指南.8,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体现时代精神.9,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的文学实践,批判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文学理论.10,20世纪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1,文学活动论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3,艺术交往论4,法兰克福学派5,艺术生产论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

  1,人本主义文论强调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追求文学的超越与自由,往往用理性因素来解释文学的本质.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属于科学主义的文论.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1,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是什么?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第三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1,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西方文艺理论家.2,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话语理论并对文学活动中四要素之一的作者做了谱系学研究的是.3,提出"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的是.4,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5,德国美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艺术起源于.6,提出"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以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率先在西欧发生的原因的是.7,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术语,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8,英国人类学家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9,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由,作者,作品,构成.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1,文学活动2,生活活动3,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4,文学本体论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1,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始终是同步的.2,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2,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第四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1,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是.,2,在西方,文学从广义的文献中独立出来,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完成的.3,刘勰在中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的文论观.4,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说话人,,文本,沟通,.5,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

  .6,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7,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含义大致产生于时期.8,西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可以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种成分.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1,话语2,话语蕴藉3,含混4,审美意识形态5,艺术形象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1,文学的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2,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五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1,"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简称"三融合")的审美理想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提出的.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命题.3,最早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对文艺学范畴的是.4,文学为人民服务,为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核心.5,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要正确认识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对文化传统采取和"全盘继承"的态度都是错误的.7,关于如何处理古与今,中与外关系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了","的主张.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1,世界文学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推陈出新4,人民性5,文学活动的雅与俗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是满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规律的,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正确道路.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2,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第六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1,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模仿的是.2,把情感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而不是个人的感情,认为"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符号学美学家.3,提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的是.

  4,马克思把文学活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把从事文学活动的作家称作.5,是文学创造的惟一源泉.6,柏拉图在一书中把艺术看成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7,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书中.8,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9,文学创造就是以为原料的生产活动.10,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者和.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1,精神生产2,艺术生产3,文学创造的客体4,文学创造的主体5,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1,"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2,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1,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第七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1,提出灵感来源于"神赐的迷狂"的文艺理论家是.2,由画竹提出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理论的是.3,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4,文学创造的过程包括发生阶段,.5,古希腊的亚理士多德将联想归纳为接近联想,.6,回忆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它是的重要机制.7,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叫.8,在艺术构思中,突出有两种实现途径:浓涂重抹,.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1,艺术发现2,创造动机3,艺术构思4,推敲5,陌生化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1,创作意图始终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2,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相互补充,没有主从之分.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2,自己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是否发生过灵感?如果有,试述灵感的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

  第八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对的评价.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有内蕴性,,诗艺性.3,英国文艺批评家提出了并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4,对艺术形式自身审美价值的高度重视,发生在19世纪末西方出现之后.5,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6,西方形式主义理论有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后来的捷克与法国的结构主义和英美派等.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1,艺术真实2,艺术概括3,情感评价4,内容形式化5,艺术形式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1,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2,诚挚的内在情态和外在的艺术呈示是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对文学作品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文学概论》试题答案(第一到八章)

  第一章一,填空1,艾布拉姆斯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文学文化学4,克罗齐5,韦勒克,沃伦6,19世纪中叶7,"知人论世"二,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也有人对文艺学的对象作广义的理解,认为它不仅指文学,还包括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戏剧,电影,音乐舞蹈,建筑,工艺美术等.但一般作狭义的理解.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2,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3,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则对文学作品,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的和美学的评判,它与文学现状联系得更紧密些.4,文学史文学史研究以往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自身继承,革新的内在联系.5,文学社会学文学社会学就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造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即或文学创造和消费的是一些空灵的,超脱的,虚玄的,恬淡

  的产品,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纯净"而不带社会性.因此,文学社会学无疑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三,判断1,正确.2,不完全正确.还包括文学活动本质论.四,论述题1,阐述文学理论的性质.答: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以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答: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一文学作品一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一作品价值一文学消费.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第二章一,填空1,列宁2,马克思主义3,能动4,艺术生产活动5,科学主义文论6,人7,马克思主义8,当代性9,德国10,"批评的世纪"二,名词解释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展示.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在此基础上,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这种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审美方面".3,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提出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交往的理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4,法兰克福学派属于人本主义文论,把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拼凑结合成一个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哲学,美学,文艺学体系.

  5,艺术生产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有多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本书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三,判断1,不正确,用非理性的因素解释文学的本质.2,不正确,属于人本主义文论.四,论述题1,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是什么?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本观念有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这五个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从这五论的联系看,文学是—种活动,这种活动的具体性质就是能动反映生活,在现代则是—种具有生产性的活动;它生产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文学区别于别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作家生产出审美意识形态并不是要束之高阁,而是要召唤读者来接受与消费,这样文学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与对话.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文学理论基本观念的五个要点及其联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与过去的教材从单一的反映论考察文学不同,本教材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多重理论来考察文学的,同时又十分注意这些理论之间的联系.2,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应注意哪几个问题?答:主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种指导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现成结论照搬照抄,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特别要注意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现实文学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第二,要具有中国特色,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特别要有鉴别地吸收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精华,实现新的综合.第三,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关注当代文学运动的变化与发展,敢于面对20世纪新文论的挑战,吸收新的方法等.第三章一,填空1,康德2,福科3,俄国形式主义4,伊瑟尔5,宗教6,马克斯?韦伯7,文学本体论8,弗雷泽9,世界,读者二,名词解释1,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2,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3,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具体来说,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作者与作者),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自我与超验他者(作者与彼岸世界)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4,文学本体论本体论是一个哲学用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该术语由德国哲学家唯理主义者伍尔夫所创,其含义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理论哲学相近,但不涉及精神,宇宙等范畴.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它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塞姆提出的术语,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文艺形式的理论.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这四个要素是: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我们认为,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其中,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现实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三,判断1,不正确.从根本上说,文学生产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甚至也不是直接关联的,其相互影响往往有着中介环节,所以在发展上可以不同步,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关系".它的具体表现有两种典型状况:一是某种艺术类型在后来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反而衰落了;二是落后的地区,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越经济发达的地区.2,正确.四,论述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生活活动具有以下几点内涵:它体现为人和自然交换的过程,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并且它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述生活(在生活之外);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的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之内).2,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答:在文学起源问题上,前人从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上作出了推定,它们是文论史上的宝贵思想资料.而其中"劳动说"是对其他众多观点的总结和扬弃,具有更大合理性.其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各个时代和各种文化中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界定,它产生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作为恋歌歌词的文学与作为战争动

  员鼓动词的文学,它们的创作动机,写作语境是不一致的,它们的具体功能与要求也干差万别.但作为文学,它必须是在人脑走向成熟,有相对完善的语言体系后才可能出现,而人脑的成熟与语言体系的完善,都只有通过劳动才可能达到.其二,劳动催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动机产生),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文学是人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所谓自觉,是在于它有合目的性;所谓自由,是人在文学中要表达出超越现实束缚的理想.上述特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劳动中产生的.另外,文学作品要描写入的社会生活,而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作者经历的劳动过程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其三,在文学的早期形式上也体现了劳动的痕迹.诗这种文学体裁成熟时间较早,它往往讲求韵律,节奏,而这与人的劳动过程是直接相关的,如通过劳动号子来协调步伐,通过有节奏的声音来协调狩猎者队伍的推进速度与包围猎物时的队形等.早期的诗歌,从文学史的发掘,整理情况来看,它基本上是作为歌曲的唱词出现的,同时在吟诵中,往往伴随着吟诵者的身体语言动作,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诗歌,音乐,舞蹈几种艺术形式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劳动说"这种文学起源观是在前人若干种起源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对于其他起源观有所扬弃,但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将其纳入自身的体系中,使其他起源说的美学观点在"劳动说"的整合下体现出合理的一面.如"巫术说"提出了文学与巫术的共生关系,这是有着许多民俗依据的,"巫术说"但不能回答巫术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根源,我们从"劳动说"出发就可看到,巫术起于人的生产愿望不能在既有生产力水平上达成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它还是与人们的劳动状况直接相关的,有些巫术仪式甚至就直接融会在原始人的劳动过程中.同样,对于文学起源的"游戏说""宗教说"也可作出相似分析.我们认为,,"劳动说"是对文学起源问题上诸家学说的合理扬弃,它不仅克服了其他诸说的不足,而且能够合理说明其他诸说的一些观点.第四章一,填空1,曹丕2,18世纪3,《文心雕龙》4,受话人,语境5,含蓄,含混6,审美意识形态7,魏晋8,索绪尔二,名词解释1,话语话语是语言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2,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3,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5,艺术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三,判断1,正确.2,正确.四,论述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文学的含义有:第一,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第二,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3至6世纪)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惯例对于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具有重要意义.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第一,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第二,从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第三,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第五章一,填空1,恩格斯2,马克思3,歌德4,社会主义,根本目的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6,虚无主义7,"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二,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总称.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全人类性.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张.1956年正式提出这一主张,作为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的一项基本方针.毛泽东认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实践解决,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也符合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规律.只有坚持贯彻这一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就会向前发展,反之,我们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挫折和失败.3,推陈出新

  推陈出新,原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以创造新的.毛泽东在1937年8月写的《矛盾论》中,把推陈出新同新陈代谢,除旧布新在同—层面的意义上使用,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过程中古与今,洋与中的关系问题,批判继承中外文艺遗产与创造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关系问题.推陈出新是事物发展的一条规律.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我们学习,继承和借鉴中外文艺遗产,不是为颂古非今,颂洋非中,而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艺.继承借鉴,是革新创造的基础和前提;革新创造是继承的目的.推陈与出新的关系,就是批判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的关系.推陈出新,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对中外文艺遗产,不论内容还是形式,我们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加以分析,剔除其中那些不适应今天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成分,吸取其中有价值的成分,并不断地在艺术实践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艺.4,人民性人民性是文学作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中外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程度不同的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生存境遇,需求愿望,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的作品,都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人民性的涵义与人民的涵义密不可分.人民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人民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事业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和个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人民总是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永远是人民的主体.在历史上,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曾是革命的,进步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在这个时期,他们也属于人民的范围.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应把它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结合当时的历史特点,时代精神和人民的审美趋向,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5,文学活动的雅与俗雅与俗,即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是文艺活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文艺现象.从字面上讲,雅即高雅美好,高雅艺术一般是指思想艺术水平高或较高的作品;俗即平凡通俗,通俗艺术是指水平一般或较低的作品.文学艺术的雅与俗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必将在雅与俗,提高与普及的双向循环的无限发展过程中,走向更大繁荣.三,判断1,正确2,正确四,论述题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答: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同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学活动一样,都是—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审美特性同样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本质属性,如果失去了审美特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也就不成其为文学活动了.但是,作为社会主义时期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又具有时代的特点和性质.它不仅要受它所表现的客体——社会主义时期的人及其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要受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蚬的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属性.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社会需要和审美需要,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也必然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就层次性讲,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有不同色调的爱国主义的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有写山水花鸟,歌颂自然美的文学活动;不时地也会出现某种违反人民根本利益的有害的文学活动,等等.对于那些有害的文学活动,理所当然也应加以反对和禁止.但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题材,人

  物,形式,风格和艺术方法,表现手段,等等,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的审美需要.2,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学,毫无疑问,它的根必须扎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土壤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提高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在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去全面整理民族文化遗产,然后加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吸取一切有价值的成分,用以创造社会主义民族新文艺,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第六章一,填空1,古希腊人2,苏珊?朗格3,亚里士多德4,"生产工人"5,社会生活6,《理想国》7,《德意志意识形态》8,华兹华斯9,言语10,创造者二,名词解释1,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如科学知识,艺术品等)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在精神生产活动中,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就是说,精神生产是人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凭借符号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活动.2,艺术生产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人对世界的—种审美掌握方式,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掌握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在各种精神生产活动中,艺术创造突出地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保持着"精神的自律",因而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3,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文学客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自然界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也是文学的反映对象.文学创造无论直接描写和反映的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反映对象,是整体性的,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之后具有审美价值的,为作家体验过的生活.4,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作家,诗人,也称为艺术生产者但在这种活动中,作家,诗人只有处于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或者说具有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时,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不同于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主要是作为审美主体出现,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但文学创造包含着对世界的认识,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践活动去完成,因而兼有思想者和实干家的身份.其次,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5,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即富于诗意的生活,如社会美,自然美.

  三,判断1,不正确.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因为"主体"的特定含义,即必须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人在与客体的特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主导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没有主体性的人包括作家就不是真正的主体."写作的作家"不一定具有主体性,如成为自然的奴隶或屈从于金钱而写作的作家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2,正确.四,论述题1,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答:(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因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答:(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能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特征.(2)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是指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具体说,作家对具体客体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地受到当时社会生活情形,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他选择何种生活为创造的具体客体,都必然受到社会生活这个"一般客体"的规定和制约.而进入具体创造过程中,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甚至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了.第七章一,填空1,柏拉图2,苏轼3,材料4,构思阶段,物化阶段5,类似联想,对比联想6,艺术构思7,变形8,淡化背景二,名词解释

  1,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往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2,创造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其动态轨迹可描述如下:创作动机是由作家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3,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推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4,推敲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妥帖地把意象,意念生动,鲜明地予以具体化(定型为作品)的操作手段.5,陌生化作家不用习见的称谓,而是以作者和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描写它,以消解"套板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三,判断1,不正确.创作意图是作家心中指向性很强的某种目标预期,但它有时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当人物成熟起来时,他必须按照自己的性格轨道行进,而无法迁就作家原来的意图.2,不正确.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相互补充,有主从之分.意识在艺术构思中起主要作用.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答:(1)先从"材料"概念中抽取其本质特征,予以表述.从本质上说,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以精神现象的方式通过记忆机制而储存在作家大脑中的有生以来的刺激或信息.(2)从来源看,文学材料的来源虽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但它们只有转化为精神现象,即记忆中的表象,才可能对作家的文学创造发挥作用.(3)从呈现看,文学作品虽以文字符号加纸张的物质形式流通于世,但其所负载的,乃是作家个体内在的某些精神现象及其活动.(4)从文学材料的获取渠道(有意,无意,实践,书本)和流程看,不管经由哪一种渠道,其流程都一样,即刺激或信息转化为文学材料,必须通过记忆机制进行,必须被储存在记忆中才能奏效.(5)有时,作家也使用笔记,卡片,摄像等方式来搜集材料,但目的无他,也是为了抗拒遗忘,使之更深刻地进入记忆,以便参与构思,激活思维.任何有意义的生活,若没有成为记忆表象,没有在作家心灵中留下痕迹,一句话,没有转化为具有主体性的东西,都很难成为文学材料,很难对文学创造起作用.2,自己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是否发生过灵感?如果有,试述灵感的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回答.直觉有时与灵感纠缠在一起,但直觉并不是灵感.它们的区别在于:其一,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其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其三,灵感是获

  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第八章一,填空1,巴尔扎克2,假定性,主观性3,克莱夫?贝尔4,现代主义5,真,善,美6,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二,名词解释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审美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感悟并内蕴着价值取向的真实.2,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作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3,情感评价是指文学创造主体以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对其所描写和表现的人物与事件所作的情感性"裁判".4,内容形式化在文学创造过程中,当孕育的内容逐渐显化成形并为作家所结构起来的时候,它的内容就消融在它的形式之中,或者说转化成了形式.5,艺术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示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三,判断1,正确.2,正确.四,论述题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答:(1)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助益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结构及内涵.(2)"真善美"三位一体,但在文学创造的艺术范畴里,"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2,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对文学作品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答:(1)就社会生活而言,人和人的价值在各种价值中具有首要的意义,或者说,"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理应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人文关怀必然成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的核心,亦即终极价值.(2)"真"是"善"的价值根据,"善"是"真"的价值取向,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血肉般联系在一起,文学作品为两种价值的交合.然而文学创造不存在规范化模式,作家有权让人文关怀在任何一个历史视点上展现,而不应当向他们提出诠释社会发展规律的非艺术要求.弘扬人文精神是文学创造的高于一切的使命.

  《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下)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一.填空1.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2.____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3.____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4.《》是我国现实型作品的源头.5.《》最早体现了我国理想型文学作品的基本倾向.6.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创造主要表现为对的推崇.7.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首要原则.8.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也被称为.9.象征主义的兴起是反对的结果.10.戏剧按场次分,可以分为和.二.名词解释1.浪漫主义文学三.简答1.文学作品可以分为几种体裁?2.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四.论述2小说3.剧本4.诗5.报告文学的纪实性

  1.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歌的特征.2.结合具体作品,比较小说和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第十章一.填空1."阻拒性"."陌生化"是由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2.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是3.提出"境生于象外"观点的是..

  4.典型论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

  5.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

  6.波兰现象学家.理论家把文学本文分为五个层次.7.文学的意蕴层面可分为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8.审美意象可分为寓言式意象和.9.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

  10.文学的意蕴层面可分为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二.名词解释1.典型2.意境3.审美意象4.实境5.典型环境三.简答;1.简述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2.简述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四.论述

  1.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3.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第十一章一.填空1.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悲剧有六个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2.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3.金圣叹说《水浒传》"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性格,都写出来",他注重的是人物的().4.清代李渔强调传奇首先要有奇事,可见他重视的是叙事作品的)(.5.)(是情节的动因,决定着人物"做什么",而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6.()也称聚焦,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7.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8.()即叙述行为本身,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9.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是()与角色.10.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一个是本文时间,一个是)(.二.名词解释1.叙事2.情节三.辨析1.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小说比电影和电视叙事影响更大3.叙事视角4.扁平人物.5.场景

  2.文本时间的长度是由故事语言的发展决定的.四.论述1.试分析圆形人物.典型人物与性格人物的异同2.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关系如何?第十二章一.填空1."诗缘情而绮靡.附体物而浏亮"出自于().2."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出自于().3."抒情诗歌主要是主观的.内在的诗歌.是诗人本人的表现."是谁提出的().4."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出自于().5."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出自于().6.抒情话语的声音组织与其表现的情感内涵相互协调融合的状态即是().7.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抒情内容和相应的().8.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与画是"_________________."9.不用喻词.喻体与喻本直接相合的比喻方法是__________.10.一般的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__________.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二.名词解释1.情景交融.2.节奏3.隐喻4.抒情5.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三.简答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2.抒情与渲泄的关系如何?四.论述1.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2.在抒情性作品中景与情的关系如何?第十三章一.填空1.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即.2.文学流派的出现.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文学的.3.除了个性的原因外.文学风格还要受时代.民族..流派的影响.4.影响文学风格时代性的原因.一个是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一个是作家.5.表现风格的第一要素是..

  6.环境条件的不同.形成了风格的

  7.除作家的风格外.文学的风格还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和.8.制约和影响风格的主要原因和内在联系是.

  9.所谓"文如其人".不是指作品的"所言之物".而是指作品中的.10.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是.二.名词解释1.创作个性2.话语情境3.风格4.疏放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4题)1.风格意味着作家的成熟.所以.并非每一部作品都是有风格的.2.风格是指作家一贯和稳定的话语特色.所以.风格一旦形成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四.论述1.谈谈风格的独创性.2.举例说明风格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第十四章一.填空1.当代文学传播方式呈现出口头传播.书籍传播.______________等多种方式并存和相互渗透的态势.2.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的文学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是靠__________自身创造出来的.3.自近代社会以来.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文化传播工业的出现和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4.文学消费与接受就是文学生产者(包括作家.出版家.书商以及文艺管理机构)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以传播他们所属的那个阶级或阶层的___________.5.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_______________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6._____________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

  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7.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___________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8.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话语产品.最为基本的文化属性之一是它的___________.9.文学作品的这种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___________.10.一般地说._____________是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在内的总体化的价值属性.因而它大于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二.名词解释1.文学消费2.文学传播3.消费心理4.文化工业5.文学接受三.辨析1.文学消费不是一般商品消费.而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2.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四.论述1.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与联系?3.谈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与其商业价值的关系.第十五章一.填空1.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称之为"本文".2.曾经断言:"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新的作品".3."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的重要概念.

  4.文学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可以划分为个人期待视野和.5."净化"一词最在见于亚里士多德的《》.6."虚静"一词.最早见于《老子》.原意指清净虚欲.与世无争.自以来.才演变为文艺理论的重要术语.7.读者的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叫做8..

  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

  9.中国古代文论所强调的"兴味".实际上已包含着与波兰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的观点相近的见解.10.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才能.二.名词解释1.期待视野2.接受心境3.隐含读者4.领悟5.净化三.辨析1.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新的作品.2.作品的开本和装帧等.往往不会造成对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四.论述1.净化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2.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第十六章一.填空1.说"辞.达而已矣".早已是语言学批评的一种滥觞.

  2.的《文艺对话集》是一种对话体批评.3."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这一论断的提出者是4..

  批评萨尔的悲剧《济金根》"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

  神的单纯的传声筒."5.认为."对于文学来说.公众是最高的裁判.最高的法庭.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一论断的提出者是7.《理想国》的作者是8.诗应当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一论断出自9."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一论断的提出者是10.评点《三国演义》著称的批评家是二.名词解释1.批评的标准2.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3社会历史批评4.审美批评5.伦理批评三.辨析1.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文学批评在本质上是艺术的.四.论述1.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关系.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下)答案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一,填空1,现实型文学2.理想型文学3.象征型文学4.《诗经》8

  5,《楚辞》6.想象与幻想批判现实主义二.名词解释9.自然主义

  7.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10.独幕剧和多幕剧

  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它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情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它极端强调主观精神以及主观精神在文学生产中的创造作用,崇尚人的欲望,要求感情的解放,并把文学创作视为感情的自由表现.2.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3.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茅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戏剧和正剧,按场次分,还可以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等.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4.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

  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和音乐性.5.报告文学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的描写对象.三.简答1.由于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所决定,文学作品形成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2.(1).主观性(2).假定性四.论述1.指出诗歌的凝炼性.跳跃性和节奏韵律性7分,结合作品部分为8分相同点,相对于诗.散文等文学体裁,小说与剧本都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但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二者有不同之处:2.小说在反映五光十色.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优势.它那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征,使其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社会生活.剧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集中性.浓缩性.特定的舞台时空限制,要求剧本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单纯的情节,将生活的内容概括.浓缩地加以反映,并通过集中表现矛盾冲突增强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效果.上一部分为8分,结合作品为7分.

  第十章一.填空1.俄伽登7.审美意蕴层二.名词解释1.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2.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是我们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3.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4.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5.典型环境:是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三.简答;8.符号式意象9特征化10审美意蕴层2.王国维3.皎然4.五四以后5.情景交融6.英

  1.本文可分为三个大的层次:(1)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2)文学形象层面,由文学话语构成的层面,还处于文学作品表层.读者在这种文学话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的艺术世界.文学意蕴层面,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2.第一,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话语是外指性的.第二,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话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第三,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普通话语具有自动化现象.四.论述1.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他又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相互依存的.2.第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第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第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第十一章一.填空1.情节2.性格3.性格4.情节5.行动元6.叙事视角7.故事8.叙述动作9.行动元10.故事时间二.名词解释1.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2.情节: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也就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使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3.也称聚焦.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事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4.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5.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三.辨析1.错.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电影和电视叙事比小说影响更大.以至于许多小说是通过电影或电视的改编形式而扩大其影响的.在这种情况下.影视文学又称为比小说更大众化.更具社会影响的叙事文学形式.2.错.因为文本时间是与叙述行为直接相关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时间关系.它与故事时间无关.而是由叙述语言的长短决定的.四.论述1.1)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具有比较直接显露的性格特征.更复杂.更深层的性格特点.也就是说具有性格的厚度.因而比传统的扁平人物有更丰富的心理内涵.2)典型人物的特点不仅在于像一般意义上的圆形人物那样具有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典型人物是与典型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即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在历史.社会和自然的大环境以及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与一般的圆形人物相比,典型更注重人物特征

  的历史文化根据和社会背景的真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典型是比一般圆形人物社会历史内涵更丰富.真实感更强烈的人物.3)性格人物则是特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在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观念中.性格人物的魅力在于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以感觉上的亲切逼真.这种人物性格分析与西方传统的人物性格理论不同之处在于更注重人物形象的感性特征.注重人物给读者造成的生动印象.总的说来.建立在西方叙事传统基础上的典型人物观念较侧重于人物历史社会方面的特征.而中国传统的性格观念则更重视人物自身的心理与人格特征.2.这是叙事作品中的两种时间关系.1)故事时间指的是所叙述的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过程.文本时间指阅读作品本文需要的实际时间.前者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作品中世界的时间关系.而后者是与叙述行为直接相关.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时间关系.2)但在叙事语言中.这两个时间却形成了对照关系.由这两种互相对照的时间关系构成了叙述时间.第十二章一.填空1.陆机的《文赋》2.屈原的《九章》3.别林斯基4.《人间词话》5.司空图的《诗品》6.声情并茂7.抒情话语8.诗中有画.画中有诗9.隐喻10.主观世界二.名词解释1.指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画面)与情感内涵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具

  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写景之语成为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写情之语.2.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3.指不用喻词.喻体与喻本直接相合的比喻方法.指以具体事物(意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表现为不是用词语直接表现而是暗示情感意义的纯意象性抒情话语.4.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5.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三.简答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2.抒情与宣泄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倾吐上有相似之处.即都是情感的

  释放.是消除情感压抑的畅快抒发过程.但是.文学抒情是审美表现.有意识的控制和思维的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并不完全是普通意义上的宣泄.在古汉语中."抒"字的本义是"泄".抒情也就是情感的宣泄.有些文学家认为.抒情就是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进发.是内心情感的宣泄.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他不完全是即兴式地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通过沉思.抒情诗人对情感经验进行重新的理解和组织.赋予它一定的组织形式.使之成为一种丰富而有序的情感经验.因此.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意识到表现的内容和表现过程本身.宣泄的情绪是杂乱无序的.只有释放.没有构造;宣泄者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没有自我意识.抒情主体虽也有受情绪左右的被动性.但他首先是主动的沉思者和创造者.他是自由的.宣泄者却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那种貌似自由的.梦呓般的任意放纵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冲动情绪驱使的盲目活动.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与内心情感经验的重解与重组相适应.抒情作者还要创造适合于表现这种情感的感性形式.抒情诗人要运用特殊的话语形式.把各种感觉材料组织起来.巧妙而自然地构造有序的形象组织.创造出直接表现内在情感运动形式的

  审美形式.因此.抒情不仅意味着传达内心活动.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抒情话语来表现.意味着创造审美价值.这也是宣泄所不具备的.四.论述1.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在抒情性作品中.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2.借描绘景物来抒情是抒情诗的一个普遍特点;中外文论中均有诗画相通的说法.但是对诗画关系的看法在不同的民族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诗中之景不是自然景物.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诗中之情也不是空洞和概念之物.而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在抒情诗当中.景与情原本是不可分离的.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这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画注重传神写意.强调抓住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构筑视觉意象.中国抒情诗也常常借用这种方法.用简洁的画面描写来象征性地表现.但是.抒情诗的画面往往比绘画更多主观色彩.它常通过一些点明情感性质的词语给景物赋予主观色彩.诗人写景意在抒情.所以涛的真实.景的真实主要是指主观感受的真实.为此.诗人有时要打破物理的真实.创造出某种"幻景".以达到写景的逼真和抒情的真诚.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与情感内涵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就是情景交融.

  第十三章一.填空1.风格2.成熟3.地域4.的有意创造5.民族精神6.地域性7.地域风格8.个性特征9.格调10.作家作品的风格二.名词解释1.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2.指文本中由语词.体裁.结构和形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环境.3.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4.是指那种似乎纯循自然.不加雕饰.不论粗细.随意形成的风格形态.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4题)1.对.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有一贯性和不可轻易改动的特点.所以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话语特色.就不能说形成了风格.2.错.风格的稳定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随着作家自身条件的改变.以及出于表现不同的生活和情感需要.都会使风格发生变化.四.论述1.它同作家的创作个性密不可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排他性.独创性的关键是"创".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更要发展创新.2.风格意味着作家的成熟.所以.风格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不能轻易和随便地改变;但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要想广

  泛深刻地反映生活.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就又"不能只有一颗印章".尽管风格多样.却仍然会有主导风格.第十四章一.填空1.视听传播2.文学产品3.文化流通市场4.意识形态观念5.精神消费6.文学消费7..审美经验8.认识属性9.审美属性10.文化价值二.名词解释1.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狭义的文学消费却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或欣赏.2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将文学作品或文学信息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通俗地说.文学传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出版与发行活动.文学传播是沟通文学信息源与文学接受者之间的桥梁.3.消费心理是市场活动中消费者各种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总称.消费心理受各种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它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认识.态度和观念.是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心理基础.消费心理主要包括消费需求.消费动机.消费偏好.消费兴趣.消费期望及消费时尚等.4.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姆和阿多尔诺于本世纪40

  年代提出的一个用以取代"大众文化"这个概念的术语.指的是发达工业国家中出现的一种凭借现代科学技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完全按照市场法则运营.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大众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文化工业既为生产者带来巨大利润.又起着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5.文学接受是联邦德国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等人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并频繁使用的一个基本范畴.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本文为对策.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各种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消化或扬弃.三.辨析1.错.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要借助文化市场来实现.因而文学作品具有商品属性.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因而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精神享受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性质.2.对.(一)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首先表现在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实现.只有经过读者大众的消费.文学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二)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文学生产如何进行?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要受到文学消费的制约.四.论述1.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同为两个现代文艺学术语.其含义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二者的区别是:①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范围内的活动;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只是针对阅读活动而言的;③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④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研究视角不同.二者的联系是:文学消费是低层次的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一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2.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与其商业价值并无必然联系.司汤达的《红与黑》在他生前只卖掉17本.被看作是一部平庸的纪实性作品.但在50年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它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而争相传阅.惠特曼当初自费出版他的《草叶集》时.这部诗集不受欢迎.直到25年后.《草叶集》在美国才成为畅销书.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问世时局限于极小的读者圈.但终于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初次出版时.被读者冷落.一年内只卖出极少几本.但后来这部小说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在各国流传.福克纳本人也主要因这部作品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也都是身后名声与日俱增.相反.许多一时造成"洛阳纸贵"的文学作品日后却无人问津.第十五章一.填空1.第一2.英伽登3.姚斯4.集体期待视野5.政治学6.魏晋7.接受心境8.延留9.填空10.召唤结构二.名词解释

  1.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做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必然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3.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按照作者的创作动机.理解作者的本义.把本文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4.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与之形成共鸣.并达到净化后进入得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和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5.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又一标志.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并与之形成共鸣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精神调解.情绪排遣.杂念去除和人格提升的状态.三.辨析1.对.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本文"中.同时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2.错.会造成一定程度上读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四.论述1.其一.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因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其二.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2.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此外.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效果.当然.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由于作品本身的情感作用.读者的接受心境也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得以改变.读者的接受心境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发生作用的.第十六章一.填空1.孔子2.柏拉图3.马克思4.马克思5.别林斯基柏拉图8.《毛诗序》9.孟子10.毛宗岗二.名词解释1.指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民据以分析.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的准绳.2.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3.是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种批评形态.这种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其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6.孔子7.

  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4.古已有之的一种批评.它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真善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美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审美批评往往联系作品对读者产生的美感的程度的强弱和久暂来品评其高下得失.具有赏析性评价的性质.5.伦理批评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伦理批评又称为道德批评.它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三.辨析1.对.自有文学作品及其传播和接受以来.文学批评也就随之而产生和发展.并且构成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和规范性因素.既促进文学创造.又推动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在文学批评成熟以后尤其如此.2.错.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主要的评价对象.是从文学作品中发现和总结这种作品的生产经验和创造规律.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从而将个体的文学创造成就上升为一种文学的经验.推动文学创造总体上的繁荣.发展和进步.其中部分内容有可能构成文学创造的基本原理而长期地.普遍地.有效地影响着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批评是在感性体验基础上的理性活动.在本质上是理性的或科学的.

  四.论述1.从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来看.文学接受是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加以填补.创造或破解的种种活动的统称.从层次间的分工协调来看.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2.首先.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理由如下:A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讲的"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同时.一切文学作品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衡定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观点.B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C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它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互相联系的.就美学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时看作家的创造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历史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看文学作品是否描写了历史的客观真实的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的发

  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二是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

  

篇三: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2.文学理论的性质: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劳动说。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了制作武器去狩猎

  1

  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能用文学艺术去感受事物。因此马克思指出,人的生活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审美创造意义。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感觉除了感性的感觉外,还与后天的学习与思考有关,它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有积淀着理性的内容。比如人不能翱翔于蓝天,但人懂得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设计飞行的器械,从而也获得了相应的能力。它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额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过程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主体的能动参与,使得对象呗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得事件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比如神话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不仅是人对水和火的合理利用,也体现了人的创造力等。人的生活活动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而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篇四: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人本主义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科技主义又称科学主义美国桑塔亚那的自然主义俄国雅各布逊等人的形式主义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美国苏珊郎格的符号学美国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理论六历年真题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

  1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辅导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考点综述:

  1、基本概念:

  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2、基本原理: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活动四要素互动文学理论的品格文学理论形态分类依据

  二、识记: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3个分支中的一种。

  2、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19世纪法国文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4、几个重要的文论家与其理论:亚里士多德-净化论、布洛-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

  三、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存在一个倾向,由古老的文学文化学,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学文化学回归。

  12、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四、问答:

  1、试从学科的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总的来说,文学理论具有包容性、实践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这三个特性可以从它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的三个角度加以说明。其一、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领域,它研究的客体是文学活动,而文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本身又从属于社会生活这个大系统,对文学活动中复杂关系的探讨与阐释,需要借助多重视角、多种方法、多个形态。其二、文学理论研究的客体是文学活动,而文学活动这一客体的不同方面、侧面、层次、因素、阶段、关系,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目前为止,任何一家的文学理论都没有囊括全部对象。这样使得文学理论显得庞杂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三、文学理论是文学活动中实践的总结,文学活动中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永远是运动的、变化的,所以文学理论要密切联系文学实践,反过来还要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对文学活动的归纳与总结,总要依据一定的哲学、政治、道德、伦理、宗教观念,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什么样的文学实践进入其理论视野、用什么观点去阐释它、提倡什么艺术趣味、欣赏哪类作品,这些都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教材中一共列举了7种基本形态,即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基本形态划分的依据:首先是研究的对象不同,即研究文学活动这一客体的不同方面、侧面、层次、因素、阶段、关系,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形态的不同。其次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不同。如把社会生活、语言符号、文学文本,何者作为本体,就可形成文学社会学、文学符号学。

  3、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具有什么性质?

  答: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具有民主、科学、现代的性质。首先,它应该是民主的,她以提倡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据,不能只考虑少数人的趣味和利益。其次,文学理论必须是科学的,通过对文学实践的分析,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深厚的学理性,即不能迎合政治需要,也不能猎奇、偏激。第三,我们的文学理论必须是现代的,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理论成果,具有创新性,建设具有自我特色的体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不同的文化交流对话。

  五、知识要点:

  1、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二级学科。文艺学本名是文学学,研究文学的基本规律、相关知识的学科,它一共有3个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作品的最早体裁是诗(含史诗),因此早期文艺学也叫“诗学”、“诗论”,文艺学的3个分支往往杂糅在一起。直到20世纪,文艺学的3个分支才逐渐独立,因而也就有了独立的文学理论。独立后的文学理论,它研究的范围、对象、功能,依然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简单地说,文学理论属于共时的、整体的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侧重于历时的、个案研究。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2

  5、文学理论由5个方面构成:文学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构成论、文学接受论。这5个方面组成了教材的第二编文学活动(本质论、发展论)、第三编文学创作(创作论)、第四编文学作品(构成论)、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接受论)。

  6、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文本)、读者。

  7、文学理论的5个方面研究的是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世界与其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本质论、发展论,研究作家与之相邻两要素世界、作品的关系是创作论,研究作品是构成论,研究读者与相邻两要素作品、世界的关系是接受论。

  8、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9、实践性品格:文学理论是在文学实践(创作、阅读、批评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源于文学实践;只有联系文学实践才能学好文学理论;文学理论要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文学理论要上文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0、文学理论是一种意识形态,要受哲学、美学、政治、道德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的优秀成果,建立民主的、科学的、现代性的文学理论体系。

  11、文学理论的7个基本形态:由于把文学活动这一客体的不同方面、侧面、层次、因素、阶段、关系作为各自的研究对象,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形态。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大致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7种。

  六、历年真题:

  1、分析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文学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厦门大学1999年文艺学方向美学与文学理论试题-简答20分)

  答: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文学史同属于文艺学,它们是有联系的,同时又相互区别。它们的联系是都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属于审美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渗透。文学理论建立在文学史、文学批评的基础上,是对这两者的概括和总结,文学批评、文学史要以文学理论为指导,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个案。同时,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又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文学理论是整体的研究,是对古今中外文学现象的概括和总结,它揭示的是一般的、普遍的规律。而文学批评、文学史属于个案研究,是对特殊性的揭示,它是文学理论的基础。比例:研究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他的生平,介绍他的主要作品,这是文学史;对他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某个或某些作品(如《百年孤独》)的成就得失,属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则研究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它与其它创作方法(如超现实主义)的区别,魔幻现实主义说明了文学与社会生活是怎样关系,一般不对具体的作家、个别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研究。

  2、以本人熟悉的“文学概论”(或“引论”、“导论”、“原理”等)教材为例,谈现行的教科书体系文艺理论的得失。(观点不限,惟要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南开大学2000年文艺学方向文艺评论写作试题-理论分析50分)

  答:目前市面上能见到文学理论教材很多,前些年比较常见的以群著的《文学的基本原理》,现在常见的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文学理论教程》,还有董学文等著的《文学原理》,刘安海等人著的《文学理论》,汉译本中非常有名的是韦勒克、沃伦著的《文学理论》。就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1)系统性强,论述完整。全书五编,后四编分别探讨文学的本质、文学创造、文本构成、文学接受,涵盖了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四个要素,且每一个部分都得到了充分展开、(2)知识全面。该书介绍了不同文学理论形态,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3

  不同文学理论思潮的不同观点,对文学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不同理论,能兼收并蓄,为学生全面了解文学理论,打开了一扇窗口。(3)时代感强。书中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性探讨,对20世纪后期西方出现的文学理论流派的评介,做了有益的尝试,而对前些年常讨论的有些问题,如人民性、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做了冷处理。这些都表现了编著者与时俱进的精神。(4)内容显得庞杂,有待于进一步整合。由于该书力图全面,力图溶于最新的文学理论知识,因而缺乏统一性,有机性。由于该书是多人参加编写,内容上也缺乏一致性,有的问题多处出现,给人零散的感觉。如审美意识形态性在第二章、第四章都谈到,对俄国形式主义的评介,在书中几次出现。不过,总体来看,此书还是目前能见到的较好的文学理论教材。

  3、19世纪法国文学史家丹纳提出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在于:

  A种族,环境和时代B阶级,环境和时代

  C政治,经济和时代D民族,阶级和时代(南京大学2001年比较文学方向语言文学基础试题-选择2分)

  答:选A。(这是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三大原则)

  4、文学理论的对象与任务是什么?(厦门大学2001年现当代文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问答15分)

  答:文学理论的对象是文学现象,具有说来,它研究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的功能,文学作品的创造与接受等问题,它研究文学现象的一般规律,建构文学活动的一般原理,阐释与文学有关的范畴、概念,介绍研究文学的方法。这些都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把它分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通过这五个方面的研究概括和总结古今中外文学活动的规律,阐明文学的基本原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与其它意识形态的联系与区别,作者创造文学作品的心理机制,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接受的性质、接受者心理特征、文学批评的方法,从而建立一套理论体系,构建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全面阐释文学现象。

  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文艺学试题-解释)(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文艺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解释4分)

  答: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循环,构成了文学活动。

  6、文学价值学为什么必然成为文学理论的一种形态?(北京师范大学(2002)文学专业文学理论试题-简要论述10分)

  答:价值是对指事物对人的意义,它由两个方面构成,事物的品质,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为何要从事文学活动,文学现象有哪些特点,这是文学理论不可逾越的问题,价值学的方法就能解决文学理论中的这类问题。从文学创造到文学消费的过程,本身就是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文学艺术对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具有可用性,即具有价值,只是它不是某种实用价值,而是艺术价值。从价值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现象,能更清楚地阐明文学艺术的生产、消费的市场活动性质,阐明人的精神需要的性质与内容。文学价值学能有效地阐明文学艺术的功能、文学作品的二重性,所以它必然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4

  7、谈你对中国“文学理论”课程设置的看法?应如何改进?(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文艺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论述30分)

  答: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所有的中文专业的学生都必需学习这门课程。学习文学理论能使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认识文学现象,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文学史。学习文学理论能学到一些分析事物的方法、思路,学习一些哲学理论。这些理论知识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国文化传统中,理性思维、哲学思维相对于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来说,比较弱。学习文学理论教程,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在中文专业设置文学理论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学校的文学理论课程是放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当作基础课学习,这对后来学习文学史有很大的帮助。不过,由于学生的哲学基础差,文学知识也不足,而文学理论又非常庞杂,加上学时太少,这些因素导致文学理论这门课的学习效果不尽人意。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抓好教材建设,重点是简化教材。教材要适应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文学理论。因此,教材不要编得太深奥,不要编得太庞杂,只讲述一些基本的原理、范畴、概念,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的观念,使文学理论课程只是作为研究文学理论的向导。文学理论编著者认为重要的材料,可以放在文学理论的辅导书中,让文学理论教材真正成为介绍文学的基本原理的书。其次,文学理论的讲授应与文学实践密切联系,把文学批评、文学史适当地溶入到课堂中,使抽象理论的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再次,加快多媒体教材建设的速度,出版俱几部多媒体版的文学理论教材。

  8、移情(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理论试题-解释)

  答:德国学者立普斯提出的一种美学观念,认为主体在接触对象时,将自身的情感转移到了对象上,因而使对象看起来有了情感。艺术活动中的情感,其实质是主体情感的折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得就是这个道德。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考点综述:

  1、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人的本质力量中国特色当代性

  2、基本原理:

  文学是一种人的活动文学是人对活动的能动反映艺术品具有商品属性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识记:

  1、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直接、主要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有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5

  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艺术的特质是审美。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20世纪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有:意大利克罗齐和英国科林伍德的代表的表现主义文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立普斯和谷布斯的“移情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又称阐释)学文论,德国姚斯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等。

  12、20世纪的科技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有:俄国20年代的形式主义,30、40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派,40-60年代法国的结构主义,还有符号学诗学,格式塔理论等等。

  12、“艺术即直觉即表现”是克罗齐提出的,属于表现主义文论。

  三、解释: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最终符合人的要求。

  4、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5、交往行为理论: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所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认为艺术是主体间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对话,主体与主体间,主体与世界、主体与文本,文本与文本间,文本与世界等多丛对话层面都参与了交往活动。

  6、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中所说的中国特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民族文化,现实生活,传统文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现实生活中特殊的矛盾,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精华等结合起来,使之具有民族性,促进艺术健康发展。

  7、当代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当代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和思潮的新成果,回答当代出现的新问题,是文学理论与时俱进,沿着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方向健康发展。

  四、问答: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1)西方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美学、文论的精华,尤其是德国古典美学、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理论是在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美学、文论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在革命学说、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6

  革命实践中所创立的理论体系,对整个文学理论的发展的创造性贡献。(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还包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西方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

  2、马克思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有哪几种含义?

  答:在马克思著作中多次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一般说来,它有三种含义:(1)指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作为精神生产的一个门类的艺术活动;(包涵创造活动和接受活动)(2)仅指艺术的创造活动;(3)专指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艺术活动,它和一般生产一样,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3、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贯穿着五个基本观念,这五个观念即是其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文学活动论指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体现了人的活动的自由自觉的性质,是一种精神活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文学反映论是辩证唯物论在文学理论中的运用,认为文学是人的意识对存在,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能动的反映,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文学艺术能创作出活动中世界中没有的事物,创作出比现实中更完美的事物。艺术生产论是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文学艺术,认为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是辩证的统一,从而认为艺术品具有商品的属性,它的生产与发展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密不可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文学艺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受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过文学艺术不同于其它的意识形态,它具有想象、幻想、形象、情感等性质,这些性质属于审美范畴,因此我们说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艺术交往论是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而提出的哲学诗学理论,认为艺术是主体、文本、世界等要素相互对话和交往的活动,是个动态的交往关系。这五种观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4、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的理解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吸收了人类文化的精髓,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文学现象,把文学作为人的生活活动的一个子系统,全面论述它与人的其它活动的联系与区别。文学活动性、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它们从多个角度多丛视角来分析研究文学,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的方法。(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性体现在它的民主性和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在借鉴传统文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能正确的对待不同思潮不同流派的不同观点,面对不同思想的挑战,回答新的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马克思主义反对静止、教条、僵化的方法,要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首先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所以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为我们建构了研究文学现象的总的原则和方法,它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的特点。由于时代发展,它其中有些提法和观点可能已不合时适,但它的原则和方法为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7

  革命导师所创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作家不断丰富的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基本原理、方法经历了文学实践的检验,这是人类文化中的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和发展。其次,我们的文学理论要具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中的中国特色包括两层涵义:(1)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经验。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具有的民族性。文学理论建设要与中国的文化密切结合,突出民族性。(2)必须吸收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中国不仅有灿烂的文学,而且,中国古典文论、诗论、词论、小说论、戏剧论也是世界文学理论中的瑰宝,这是文学理论当代性的起点。再次,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要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当代性。文学理论的当代性主要有三个问题:(1)文学理论要紧密联系文学发展的新形势,解释新的文学现象,回答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发展,文学反应新的形势、新的问题。社会发展中,文学自身也会出现新的形式,如因网络而兴起的BBS、博客、网络文学等,文学理论就要分析解释这些现象。(2)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要面对文学理论体系的挑战。20世纪文学理论思潮层出不穷,人本主义的文学理论与科技主义的文学理论针锋相对。我们要全面科学地对待不同的文论,吸收它们的合理因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3)20世纪出现了一些新的学科,如现象学、符号学、解释学等等,这些新的学科对文学理论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主动地学习其中的原理方法,运用到分析分析文学中,把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水平上。

  五、知识要点:

  1、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2、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份,吸收和借鉴其它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3、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科技主义(又称科学主义)(美国桑塔亚那的自然主义、俄国雅各布逊等人的形式主义,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美国苏珊·郎格的符号学,美国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理论)

  六、历年真题:

  1、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南开大学1999年文艺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解释或论断5分)

  答: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使用了这一概念,有时也写着“自然人化”,指人通过劳动实践加工、改造自然,使自然改变其自身的面貌,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自然人化是人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活动,体现了我的本质力量,

  2、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南开大学2000年文艺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简答10分)

  答:马克思用艺术生产论的理论来分析艺术活动,揭示了艺术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主体间的双向运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指出,广义的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渗透,反复循环,推动生产的发展。艺术生产也一样,艺术家创造出艺术品,有了艺术品才有严格意义上的接受者。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产生出对艺术的新的要求,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艺术的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8

  创造。艺术家为了满足接受者提高了的审美要求,就必需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创造能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品,即为主体生产对象。在艺术生产的不断循环中,这一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创造者、接受者――都得到了提高,为新的对象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即为对象生产了主体。

  3、艺术生产(厦门大学2001年现当代文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解释5分)

  答:艺术生产指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艺术活动,揭示艺术活动是人的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生产与接受现个过程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用艺术生产论的观点来研究文学,能清楚的分析其商品属性,寻找其价值生成规律。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一、考点综述:

  1、基本概念:

  生活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文学本体论劳动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2、基本原理:

  生活活动所具有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发生的各种学说文学活动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二、识记:

  1、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2、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这一概念。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家。作为本体的作品又不指传统认为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指作品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生,有几种主要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模仿说,劳动说。

  三、解释:

  1、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生活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人类的生活活动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并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3、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特性。在生产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脱离了不适宜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成为人化的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9

  自然;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既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参见第二章)

  4、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互相依存的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其中,世界指的是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是文本含义的具体化和再创造过程。

  5、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具体来说,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作者与此岸世界(现实世界)、作者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作者与读者,彼此展开对话。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6、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这个理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包括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学派。俄国形式主义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而新批评派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无需关注其内容,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就可以了。

  7、陌生化:改变语言的习惯用法,使之变得似曾相识而同时又感陌生,因而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也就是语言具有了阻拒性,也就产生了特殊的意味。这是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陌生化手法涉及到两个方面:语言、形象。这里指语言的陌生化。参见第7、10、12章)

  8、巫术发生说:认为文学并非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9、宗教发生说:认为文学源于宗教,宗教活动的内容形式直接导致了文学的发生,早期的文学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10、游戏发生说:康德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合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席勒和斯宾塞发展了康德这一思想,提出了过剩精力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它是艺术发展的早期形式和艺术的本质。

  11、模仿说:西方最古老的关于艺术起源的一种假说。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艺术是人类模仿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产物。

  12、劳动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在史前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10

  信息,减轻疲劳等,从而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而舞蹈动作中多以采集种子等劳动活动为反映对象。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劳动动作、劳动号子的呼喊、劳动时发出的声音和节奏)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13、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不平衡”有两种表现:一指艺术内部的不平衡,不同的艺术类型、艺术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如神话等文学类型只能兴盛在人类生产水平的低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产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二者有时平衡,共荣共衰;有时不平衡,或者你衰我荣,或者你荣我衰,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文艺反而领先。“不平衡”现象是马克思发现并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提出来的。

  四、问答: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人类的生活活动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并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在世界中,只有人才能以具有诗意情感的文学艺术方式去感知事物,而这正表现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特征。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去建造,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沉淀着理性的内容,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生产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与自然,使自然脱离了不适宜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成为人化的自然;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即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远离物质与经济基础的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简述生活活动所具有的美学意义。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首先,生活活动会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生活活动的基础,它是在人和自然之间展开的一个过程。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在人与自然的交换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不仅脱离不适宜于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的某些感觉能力可能不及动物,但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11

  多样化的,与动物对事物感觉的单一角度相比,由于人的感觉可以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对事物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所以人的感觉不会被束缚在本能感觉的范围内,人的感觉不但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关系,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这种诗意情感的高度发展的产物。

  其次,生活活动还会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人由于具有自觉意识,而在活动的合规律性上才有了与动物的质的不同,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全面生产”概念,人因为懂得按照一定规律来设计工具,人的活动的和规律性也体现着人的自觉意识,从而使得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两者在人身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生产”概念把人较之于动物自然生产的特性凸现了出来。它既反对把社会与自然等同起来的做法,也拒绝把社会生产的精神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理想化。生产的全面性反映了人的社会存在的完整性以及人在社会当中精神创造的完整性。可见,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去建造,因此它是遗传技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它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同时,人的感觉作为感性活动,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征。

  第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即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确是通过对象来间接地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3、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各自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答: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从任何一个视角看文学,也都会暴露片面性。(1)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从古希腊的“摹仿说”,到近代别、车、杜的“再现论”,再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都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这也是其合理性之所在。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家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2)作者:文学是作者创作的。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诗缘情”到西方的“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其理论根据是:文学是作家“情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12

  动”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当然,作品中的情感同生活中原初的情感在强度与指向上都有区别,它趋于高尚。不过,倘若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现,而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也是有片面性。

  (3)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足性。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20世纪俄国的形式注意与英美新批评就是这样,一味强调作品本身的形式价值,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在于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与作者。其所说的作品又不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仅指作品形式的隐喻、语境、反讽等语言学因素。从而表现出片面性。

  (4)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意义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愿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强调文学欣赏与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作品是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太夸大了文学接受中的再创造,宣布文本一经写出,“作家就死了”,作品任由读者去理解,有否认作品“原意”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

  4、简述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劳动说”。

  答:“劳动说”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论据主要有四:(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通过劳动锻炼了自己的脑,并且在劳动中把前肢从行走任务中解放出来,演变为灵巧的双手,劳动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人、人的大脑、手等,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中人们交流信息与情感成为产生艺术的需要,在史前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从而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在原始民族中,狩猎部落都以动物作为图腾,而且其舞蹈也大多是模仿动物的动作,泛指,种植部落则可能以植物花朵作为偶像,而舞蹈动作中多以采集种子等劳动活动为反映对象。(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因此早起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劳动动作、劳动号子的呼喊、劳动时发出的声音和节奏)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5、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各种原因。

  答:相对于文学活动的发生问题,文学活动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历史上就文学发展的动力问题曾有不同的理论阐述。有的认为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认为文学的发展就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还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我们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其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而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首先,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一般言,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13

  政治、法律开明或失控时文学繁荣,黑暗时,文学衰败。这正是文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其次,文学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的支配。从局部看,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时不平衡,但从历史的总体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始终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左右摆动,二者大致是平衡的。可见,经济在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再次,文学艺术内部也受自身规律的影响,新的内容的发现,新的形式的探讨与成型,需要一个过程。总之,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制约着文学的发展,但在终极意义上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的发展。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有两种典型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十八世纪的德国和十九世纪的俄国。实际上,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俄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五、知识要点:

  1、文学活动是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审美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因此,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文学活动的地位。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3、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4、再现说: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对生活的再现。

  5、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中出现了表现论。表现论认为,文学是作者思想情感甚至本能欲望的表现,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并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6、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7、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了由德国学者姚斯创立的接受美学。

  8、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俄国形式主义学者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其内涵是改变语言的习惯用法,使之变得似曾相识而同时又感陌生,因而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也就是语言具有了阻拒性,也就产生了特殊的意味。

  9、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指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作者与此岸世界(现实世界)、作者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作者与读者,彼此展开对话。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14

  10、文学活动的发生,主要有几种假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模仿说,劳动说,等等。

  11、文学活动的发展,由经济因素最终决定,但会受到诸如政治、道德、哲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六、历年真题:

  1、游戏说(四川大学1997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解释4分)

  答:艺术起源于游戏的一种观点。康德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合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席勒和斯宾塞发展了康德这一思想,提出了过剩精力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它是艺术发展的早期形式和艺术的本质。

  2、体现了新批评派本文中心论的主要术语是(B)。

  A、意图谬见,感受谬见

  B、文学性、陌生化

  C、垂直接受,水平接受

  D、期待视界、视界融合(南开大学1999年文学类综合试题-选择1分)

  3、俄国形式主义将文学视为(C)。

  A、对现实的反映

  B、内在情感的表现

  C、语言的特殊用法

  D、神秘现象的显现(南开大学1999年文学类综合试题-选择1分)

  4、模仿论是西方最古老的关于文艺起源和本质的解释。(对)(南开大学1999年文学类综合试题-判断1分)

  5、解构主义虽与结构主义结论相反,但其出发点却与之相同,即意义源自符号之间的区别关系。(错)(南开大学1999年文学类综合试题-判断1分)

  6、怎样正确认识文学的本质?(四川大学2000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论述15分)

  答: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是对存在的反映,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文学的本质存在于文学活动中,应从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的相互关系中理解。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从任何一个视角看文学,也都会暴露片面性。(1)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从古希腊的“摹仿说”,别、车、杜的“再现论”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都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这也是其合理性之所在。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家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2)作者:文学是作者创作的。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15

  表现活动。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诗缘情”到西方的“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其理论根据是:文学是作家“情动”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当然,作品中的情感同生活中原初的情感在强度与指向上都有区别,它趋于高尚。不过,倘若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现,而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也是有片面性。(3)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足性。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20世纪俄国的形式注意与英美新批评就是这样,一味强调作品本身的形式价值,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在于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与作者。其所说的作品又不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仅指作品形式的隐喻、语境、反讽等语言学因素。从而表现出片面性。(4)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意义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原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强调文学欣赏与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作品是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太夸大了文学接受中的再创造,宣布文本一经写出,“作家就死了”,作品任由读者去理解,有否认作品“原意”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

  7、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有“模仿说”。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文学类各专业文学理论试题-简答10分)

  答: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摹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西方文论的“模仿说”强调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艺术是人类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模仿说强调了文艺对现实与外界的需要和依赖,但这种说法把人的模仿动因看作是人的“天性”显得很不具体,同时,模仿说本身对艺术发生过程中人的自由创造本质注意得显然不够。感物说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中外文学理论虽然都强调文学发须依赖于社会生活,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暮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

  8、评述:“蜘蛛的活动同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16

  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厦门大学2000年现当代文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评述15分)

  答:人的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而所谓“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正是因为人比动物多了自觉的意识,在活动的合规律性上就与动物有了质的不同。虽然人不具有动物的飞翔、深潜等能力,但人懂得按照规律来活动,并设计相应工具,从而也就获得了相应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动物的感觉只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去建造,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有关,它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沉淀着理性的内容。同时,人的感觉作为感性活动,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征。

  9、泛神论(南开大学2000年文艺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解释-5分)

  答:把神和整个宇宙或自然视为同一的哲学理论。最早提出并使用“泛神论”一词的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J.托兰德。该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本身具有神性,万物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这个神不同于基督教信奉的人格神,也不同于自然神论者所主张的第一因的神,它没有类似人的属性,不是凌驾于世界之上,而是存在于世界之内。欧洲哲学史上的泛神论大体上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神融化于自然之中;另一类是具有宗教神秘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自然消解于神中。这两类泛神论在反对正统神学的斗争中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10、文学由于(审美)功能的作用而产生其他一些社会功能,如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等。(南京大学2001年比较文学方向语言文学基础试题-填空1分)

  11、“寓教于乐”最早是由(贺拉斯)提出的。(南京大学2001年比较文学方向语言文学基础试题-填空1分)

  1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和西方理论家(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都揭示了文艺的(社会功能)。(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填空1分)

  13、在神话和各种巫术仪式中包含了文学艺术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形式,即(巫术发生说)。(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填空1分)

  14、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此说在艺术起源论上与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有何相通之处?(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简答5分)

  答: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摹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这两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17

  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暮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

  15、马克思指出“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谈谈你对这段论述的理解和体会。(此题文艺学专业考生必选)(四川大学2001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解释5分)答:文学活动的发展,由经济因素最终决定,但会受到诸如政治、道德、哲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文学活动的发展往往会和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相对于文学活动发生问题,文学活动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近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十八世纪的德国和十九世纪的俄国。实际上,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俄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16、文学本体论(厦门大学(2002)文艺学方向美学与文艺理论试题-解释4分)

  答: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这个理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包括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学派。俄国形式主义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而新批评派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无需关注其内容,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就可以了。

  17、文艺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摹本-现实世界的摹仿,因此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这话是(柏拉图)。(南京大学2002年文学类专业语言文学基础试题-填空1分)

  18、试说明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什么关系?(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文艺学试题-论述)答: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18

  出来。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人类的生活活动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并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在世界中,只有人才能以具有诗意情感的文学艺术方式去感受食物,而这正表现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特征。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去建造,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沉淀着理性的内容,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生产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与自然,使自然脱离了不适宜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成为人化的自然;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即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远离物质与经济基础的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19、巫术仪式(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文艺学方向试题-解释5分)

  答:认为文学并非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比如在金枝传说中,杀“国王”的仪式就已经有了戏剧艺术的胚芽。

  20、强调作者与作品之间关系的文学观念与强调文学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文学观念有哪些主要区别?(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所有文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简要论述10分)

  答:强调作者与作品之间关系的文学观念集中体现为“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与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表现说的主要观点在于:(1)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思想情感的表现,甚至是本能欲望、无意识的流露。(2)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主张以人的内心世界为表现的主要对象。(4)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强调文学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其主要观点在于:(1)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2)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3)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21、谈谈你对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所有文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论述题20分)

  答:运用结构主义分析研究文学艺术和进行文艺批评的一种文艺理论。结构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现代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方法论广泛地渗透到科学文化的许多领域,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具体方法。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特征有三:摒弃主体、标举关系;形式就是价值;无信息的规则。为了寻找文本的共同结构和规律即“无信息的规则”,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倡导共时研究,把文学作品视为超越历史的共时现象,使那些变动不居的东西暂时固定下来,从而对其中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加以仔细辨认,把它们作为同时存在并构成有机整体的结构加以探讨。在确立“无信息的规则”时,结构主义崇尚分类法,它试图通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19

  过分类来揭示文学作品中隐蔽的秩序。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正是通过分类走向抽象,走向符号的。这种“无信息的规则”并不仅仅满足于说明现存的文学作品,它还力图对未来的文学作品做出预测和规划。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并不是对文学现象的经验归纳,而是一种演绎性的理论建构。

  结构主义批评方法是结构主义文艺理论的运用。结构主义文艺观认为:(1)文艺作品内容是生活中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具体作品是对整体的有意或无意的复制与模仿,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艺术家那个具有“先天构造能力”的心灵,或者大脑的产物;(2)文艺作品具有内在结构和层次,没有结构就不成其为文艺作品;(3)文艺作品离不开语言,而语言就是符号。文艺作品就是一种符号的排列组合。文学艺术家把不同的符号系列当作手段,表现深埋在心灵中的信息;(4)文艺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的内部结构和蕴含的信息。信息的质量越高,内涵的意义越多,文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就越大。结构主义认为,文艺研究和批评的任务是对文艺作品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的分析。在进行结构分析时,引进了语言学概念和方法。例如:使用语言学方法中的“语句句法模型”来分析一部文学作品的结构,把作品内部的各种构成关系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对应于语句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运用语言模型,建构起由文学作品的规范和规则组合成的深层系统;根据话语手段的组合变化,提出叙事的多种类型;等等。结构主义思潮从70年代开始衰落。但迄今,它在国际上还有强大的影响。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吸收了现代系统论、语言学等思想和概念,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它研究作品的结构、机制和功能,提供了可供神会的模式;对文艺结构要素的分析,也是富有成果的。

  22、不平衡关系(苏州大学2003年文学理论试题解释5分)

  答:“不平衡”现象是马克思发现并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提出来的,不平衡关系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不平衡”有两种表现:一指艺术内部的不平衡,不同的艺术类型、艺术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神话等文学类型只能兴盛在人类生产水平的低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产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二者有时平衡,共荣共衰;有时不平衡,或者你衰我荣,或者你荣我衰,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文艺反而领先。

  23、论述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复旦大学2003年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简答8分)答:作家、作品、读者同属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具体来说,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作者与此岸世界(现实世界)、作者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作者与读者,彼此展开对话。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是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因此,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20

  24、接受美学或接受理论受到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或曰(阐释学)的有力影响。(兰州大学2004年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概论试题-填空2分

  25、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文学理论试题-论述25分)

  答:文学艺术最终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同时受其它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具体地说,这种影响因政治表现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体现为制度、设施和方针政策的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作为制度、设施和方针政策,政治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带有强制性,它使政治可以干预社会的文学活动,对文学生产直接的作用。中外文学的发展历程都表明,凡是政治比较开明,统治阶级确实把文学艺术活动视为调节社会正常动作不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实行有利于文化繁荣的政策时,文学的发展就比较顺利,甚至出现文学繁荣的局面;相反,凡是政治黑暗,思想禁锢,当权者实施文化专制的高压政策时,包括文学活动在内的整个文化生活都会冷落凋零,文学创作也会停滞不前,基于出现衰落倒退现象。我国新时期文学的蓬勃发展,唐代文学的繁荣,以及意大利十六世纪费罗伦萨的文艺复兴,都体现了政治对文学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其次,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与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一般来讲不带有强制性,它是以人们接受某种政治思想,认同某种意识形态的方式作用于文学活动。因此,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就有了更为内在更为隐蔽的特点。它既可能以旗帜鲜明的政治观点出现,在更多的情况下,也可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浸透在文学活动之中,表现在作家、作品的思想倾向或情感态度上。对于作家来说,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往往会影响他的审美理想的建构,会成为他观照、理解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尺度或标准,进而制约着他对生活材料的取舍和艺术形象的创造。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优势的儒家政治思想就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些优秀作家的身上,也不难发现这种“怨而不怒”的儒家美学的规范和儒家政治思想的束缚压抑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削弱了其作品的批判力度。政治思想对于文学接受活动的影响就更为常见也更为明显了,其主要体现在读者以政治的观点和方式来理解、解释文学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发掘了文本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内容。在今天,受政治观念支配的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国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有人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有人称之为“后殖民主义”,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甚至改造着他国的本土文化,其中当然也包括文学。文化的后殖民现象说明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全球化日益加剧也日益复杂。

  26、文学活动有什么要素?关系如何?析之。(社会科学院2005年文艺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论述20分)

  答: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互相依存的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其中,世界指的是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21

  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是文本含义的具体化和再创造过程。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基本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27、怎样理解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湖南大学2005年现当代文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简答10分)

  答:文学活动反映着人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不论主观还是客观世界,人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的中心。在文学活动,人的活动、人的行为、人的心理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外部自然景象等,无不以人为中心。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包括联想、想象、幻想等都是客观世界的触动、感动、启发而产生的,但是主观世界一旦形成又必然要对客观世界发生影响。自然作为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必须经过人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等,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这样那样的“粘连”,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世界。自西方浪漫主义兴起之后,人们认识到文学活动不仅是对世界的模仿,更重要的是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因此,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28、关于文学起源有几种学说,试简述和评论(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理论试题-问答)答:现在一般认为艺术起源有四种假说,即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前些年把模仿说也列为艺术起源的一种。巫术发生说:认为文学并非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比如在金枝传说中,杀“国王”的仪式就已经有了戏剧艺术的胚芽。宗教发生说:认为文学源于宗教,在历史上,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文学艺术受到宗教的影响,这点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当时的欧洲文艺主要反映宗教题材,其发展也受到基督教的制约。游戏发生说: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合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席勒和斯宾塞发展了康德这一思想,提出了过剩精力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模仿说:西方古老的关于艺术起源的一种假说。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艺术是人类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劳动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次,劳动产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22

  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在史前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从而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而舞蹈动作中多以采集种子等劳动活动为反映对象。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劳动动作、劳动号子的呼喊、劳动时发出的声音和节奏)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这几种文学观念不仅存在着分歧,也有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审美文学观的出现,说明人们对“什么是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考点综述:

  1、基本概念:

  文学的含义话语话语蕴藉审美意识形态文学

  2、基本原理:

  文学的含义及与非文学的区别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及其表现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二、识记:

  1、文学具有三种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以及折中的作为贯例的文学。而文学的含义往往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发生演变,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2、文学的通行含义是: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有四个门类: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3、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在于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文学观念总是在历史中不断变更的。所以要历史地、具体地对待文学的含义。

  4、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部分。

  5、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三、解释:

  1、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含义包括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

  2、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3、文学的审美含义:即狭义的文学。指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这是狭义文学。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仅指所有文化现象中富有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这样,文学就成为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不同的特殊审美形态了。

  4、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了。

  5、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23

  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6、文学的无功利性: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而只是获得审美体验,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

  7、文学活动的功利性: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实际上,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了达到间接的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由于文学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显示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这一功利意图。

  8、形象:在本章中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与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9、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事实上,从审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只不过,理性在这里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虽然,无论作家创作还是读者欣赏都主要依赖形象,理性难以直接发挥作用,但是,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常常依赖于理性的力量。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预测读者反应和批评界态度等,这些重要的环节,总是掺杂在作者的理性过程中的,是可以凭理性去把握的。如果否定这点,就等于把文学创作视为绝对神秘或非理性的过程了。不仅在文学创作和阅读过程中,而且在艺术形象本身中,理性都在起着微妙而重要的作用。

  10、情感性:文学是情感的。情感,在这里指的是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息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欢乐与痛苦等。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厉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审美情感已不只是单纯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情感,而是形式化的审美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又总是与前述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互相渗透着,并通过它们而显现。

  11、认识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认识在这里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感情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并不直接呈现于艺术形象世界中,但无可否认地却又总是可以被归纳出来。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察。文学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作者的主观评价态度,同时也表达其客观理智认识,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12、语言与言语:这是索绪尔在《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一种区分。这里的语言与我们常用的语言概念是不同的,有时也翻译为语言系统、语言结构,指使用语言的总体规则,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而言语则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13、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人与人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行为与活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24

  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它包含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他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把文学不是简单的看作语言或言语,而是视为话语,正式要突出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的紧密联系。

  14、话语蕴藉:这是对文学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不仅单个的文本,而且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在文本“含蓄”与“含混”两种修辞形态。

  15、含蓄: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16、含混:也成歧义、复义或多义,使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的意义,另读者回味无穷。

  四、问答: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文学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至少有着两种不同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广义的文学认为,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是指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这是狭义文学。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仅指所有文化现象中富有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这样,文学就成为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不同的特殊审美形态了。现代文学理论界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即,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了。

  2、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是什么?

  答:其标准在于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总是在历史中不断变更的。所以要历史地、具体地对待文学的含义。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主要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第三,文学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文学的含义往往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发生演变,尤其是把通常的非文学移位成新的文学。其实,这一点正突出了文学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文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中既汲取资源又回头施加影响。尤其是现代先锋作家,往往突破现有陈规陋习,从纷纭反复的文化世相中寻求新文学生长的因子,这就可能使文学的含义出现新的变数。某些先锋文学群体也可能以新的文学观去向权威挑战,形成与现成规范不同的新文学新“惯例”。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人们常常会按这种观念去创造新的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学读解为文学、非经典阐释为经典。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25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其中,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属于审美范畴,是直接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隐含在深层,是间接的。无功利性指人的文学活动不寻求世纪利益的满足,功利性指文学的社会影响作用。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形象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理性指作品有其理性的思想,在文学中,理性是以特殊的形势存在的。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情感性指作品中总充满了作家的喜怒哀乐情感;认识指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性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4、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答:话语蕴藉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性。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特点,从而具体的表现为话语蕴藉。“蕴藉”来自中国古典诗学,诗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常用概念,强调文学的语言与意义应当蕴蓄深厚、余味深长。在考察文学话语的特点时,蕴藉是个有用的概念。蕴藉可以被赋予较为广泛因而更具包容性的含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这样,蕴藉就可以用来描述文学话语的如下特殊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涵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直接地就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而无论诗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而参与到文学活动之中,只不过,作者主要创造话语蕴藉,而读者则力求阅读和理解作者创造的这种话语蕴藉。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一句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从作者的创作来看,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阅读和批评来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文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的蕴藉构成的。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文本。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起来用得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26

  例如唐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更”字至少可以表达出三层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比如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比喻人生境界的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比如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一个“更”字,聚合了登楼可能体现的三重意义,使得这一平常动作能同至高的人生境界追求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使诗人的登楼体验能越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开拓出远为丰富而深长的意义空间,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

  5、当前在文学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教材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答:关于文学的含义,一般认为有古义和今义之分,古义文学泛指文化学术。今义又分广义和狭义,狭义只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审美形态;广义文学指带有文学色彩、即带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非文学。关于文学本质属性的观点有许多(1)模仿论:古希腊学者认为,文学是对自然的模仿。(2)言志论:一些中国古代文论认为,文学是表达情感的工具(“诗言志”,“诗缘情”)(3)表现论:18世纪西方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克罗齐等)认为,文学是自我表现。至于表现的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托尔斯泰认为表现情感,弗罗伊德等认为主要表现无意识。日本人厨川白村认为表现苦闷,文学是苦闷的象征。(4)再现论:19世纪俄国民主主义文论家别林斯基等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再现。(5)形式主义论:现代西方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就是文学,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体,其意义只在形式,与生活、与作家的心灵、与读者等毫无关系。(6)反映论:解放后,我国的教材从苏联移植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反映论,后来逐步达到如下共识: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用形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7)感受论:《感受论文艺学》认为:文学是以语言为符号,以形象的方式表达生活感受,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8)蕴藉论:把文学视做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教材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四个方面:(1)文学是意识形态;

  (2)是审美的意识形态;(3)是话语;(4)与其他话语相比,它是具有蕴藉性的话语,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6、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了哪几个要素?

  答:共有五个要素:(1)说话人(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文学作为包含五要素在内的话语行为,正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它决不只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决不只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实践。

  五、知识要点:

  1、文学具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2、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这是从文学的广泛的文化含义中分离、独立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27

  出来的狭义文学观念。

  3、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4、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5、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部分。前者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话语”,根据法国思想家福轲的研究,可以看作上述语言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语言方式。文本,英美新批评派所创造的文本这一概念专指作家创作之后,读者阅读之前文学的一种物质的存在方式,一个语言能指系统。

  6、话语,是一定说话人和受话人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7、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他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文学正式这样一种话语。不过,与哲学、科学等其他话语相比,文学话语有自己的特殊性。

  8、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性。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特点,从而具体的表现为话语蕴藉。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六、历年真题:

  1、试论文艺的社会功能。(复旦大学1995年中外文学及文艺理论试题20分)

  答:文艺的社会功能,以其审美功能为主,包括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是以培养和提高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人们去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完美的人格气质作为自己的旨趣的。包括:(1)精神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

  文学是认识的。文学作为审美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虽然这种认识的表达,往往并不直接呈现于艺术形象世界中,但无可否认地却又总是被归纳出来。人的思想感情,经过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与文学作品中表达的自然世界发生各种“粘连”,从而实现对世界的认识。

  教育功能是文学作品影响人的思想,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生活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的作用。对于文学教育的重视,并不始于今天,孔子有“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的说法。总之,不管是出入应对,还是人格教育,《诗经》都是最适合,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28

  最适用的百科全书式的教材。柏拉图所建立的理想城邦是“禁止一切摹仿性的诗进来”的,因为“这类诗对于听众的心灵是一种毒素”,这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文学艺术对人的重大影响。伴随着文学教育的开展,对文学功能的论述,也很兴盛。不管是东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还是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都在文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概括有关文学功能的论述,就是康德所说的“无目的性”和“合目的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文学的功能是一个以审美属性为基础,所构成的多层次系统,而“文学的社会作用是整体地综合地产生的”。所以,在实际的阅读体验中,“无目的性”和“合目的性”不断互动,文学的各种功能在不同的平台上得以实现。据此,文学教育应该也应是一个以文学的审美属性为中心所形成的多层次互动的过程,加之文学作品的实际构成多样,受众的“期待视野”有差异,所以文学教育更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个性化的色彩丰富的双向交流活动。这个活动中,以审美为核心,在文本和受众的任何一个结合点都存在着无限生发的可能性。

  2、恶劣的个性化(南开大学1999年文艺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解释或论断5分)

  答:指的是用拙劣的细节描写手法,对偶然性的人物的空洞的非本质特征作不厌其烦的描写的一种流行的人物描写倾向。这是恩格斯有批评自然主义文学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

  3、广义的文学语言指的是____(规范语言)(南开大学1999年文学类综合试题-填空1分)

  4、有人说,“文艺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请对此论断作简要辨析。(复旦大学2000年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30分)

  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其中,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属于审美范畴,是直接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隐含在深层,是间接的。无功利性指人的文学活动不寻求世纪利益的满足,功利性指文学的社会影响作用。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形象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理性指作品有其理性的思想,在文学中,理性是以特殊的形势存在的。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情感性指作品中总充满了作家的喜怒哀乐情感;认识指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性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5、举例论述在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区别。(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文学类各专业文学理论试题-论述15分)

  答:如果将高雅文学、通俗文学、探索文学与艾布拉姆斯所说的“世界”相比,可以发现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类型的属性。一般说来,高雅文学特点是高雅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世界”是忠实的。这种忠实不仅表现在它按照“世界”的面目再现和表现“世界”,而且表现在它逼真地描写和刻画“世界”的面貌、形态、情状。通俗文学对“世界”是不忠实的,不论这个“世界”是客观的、外在的、物理的“世界”,或者是主观的、内在的、心理的“世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29

  界”,它对于“世界”持一种超越的态度。通俗文学是一种富于理想的文学,它在社会理想、精神理想、审美理想的追求上与浪漫主义文学是一致的。它所建立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充满梦魇、满足人们白日梦需要的“世界”。从文学史上看,高雅文学由于以揭示“世界”的真实为至上追求,竭力按照“世界”的固有样式再现和表现“世界”,所以它一般既不屈从于富于同情心的读者的善良本性和美好愿望,又不妥协于公众的传统道德,也不会因为遵从普遍推崇、认可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评判与流行时尚而牺牲、削弱自己对于“世界”的真实的独到的发现与揭示。通俗文学则不同,它宁愿牺牲“世界”本身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而尽可能满足读者想象、梦魇的需要,满足读者愉悦耳目、实现愿望、宣泄感情的要求,它往往以人造的虚拟的“世界”来取悦于读者。通俗文学不以“世界”为蓝本,不以真实见长,不拘泥于“世界”的本来图景,不认同“世界”的本真,它所虚拟的人造的“世界”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调剂、一种慰藉、一种陶醉,它甚至运用奇特的想象、隐幽的神秘和将感情推向极端,向理性主义的限制发出挑战。武侠小说中那些侠骨柔情、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劝谕小说中那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言情小说中那些天下有情人经过种种磨难最终皆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都是牺牲“世界”本身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而极尽虚拟之能事的人造的梦幻的“世界”的表现,从这一点来看,说通俗文学是“逃避文学”或“脱离现实的文学”不是没道理的。当然,通俗文学对于“世界”采取一种超越态度并不是说它完全脱离“世界”,而是说它对“世界”采取一种扬弃、改写、添加的态度,这主要表现在它对情节的制造和安排上,一般来说,其情节具有起伏跌宕、生动曲折、紧凑集中的美学原则,很少有高雅文学中的“闲笔”、“衬笔”,情节来自现实的“世界”,但并不等于现实的“世界”,是一种夸大的“世界”。

  6、文学理论的意识形态属性主要表现在文学的(目的)和(方式)上。(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填空1分)

  7、你怎样理解文学形象的间接性?(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简答5分)

  答:首先,文学不同于造型、表演艺术形式,它用语言塑造型象,是间接的,需要接受者想象完成,在想象中间接地形成对形象的完形和塑造。其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其中,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属于审美范畴,是直接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隐含在深层,是间接的。无功利性指人的文学活动不寻求世纪利益的满足,功利性指文学的社会影响作用。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形象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理性指作品有其理性的思想,在文学中,理性是以特殊的形势存在的。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情感性指作品中总充满了作家的喜怒哀乐情感;认识指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性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8、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厦门大学2001年文艺学方向美学与文艺理论试题-简答10分)

  答:文学活动的发展,由经济因素最终决定,但会受到诸如政治、道德、哲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文学活动的发展往往会和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相对于文学活动发生问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30

  题,文学活动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近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十八世纪的德国和十九世纪的俄国。实际上,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俄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9、试论审美的超越性。(厦门大学2001年文艺学方向美学与文艺理论试题-问答20分)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保持审美性质并不仅仅意味着超乎社会之上而升入纯审美之境,而可能同时意味着更充分和巧妙地体现社会属性。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隐藏或渗透在审美诗意世界中,并赋予这种审美诗意世界以多重读解的可能性。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而只是获得审美体验,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文学活动的功利性在于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显现为审美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实际上,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了达到间接的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由于文学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显示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也体现掌握现实社会这一功利意图。

  10、你怎样看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的关系?(四川大学2001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简答10分)

  答:它们共同点在于情感的愉悦,这里说的审美精神的陶冶净化超越性、教育功能、认识功能,而娱乐重在情绪的宣泄、释放。娱乐性快感偏重于作品内容方面的接受,如情感的宣泄和补偿所产生的愉快心情。审美能力则主要是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把握和品析能力,由此产生的愉悦较多地属于精神层面方面,在精神愉悦过程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因此,文学的审美功能与娱乐功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审美是较高层次的娱乐活动,需要一定的审美观照能力,以接受与理解作品的形式化美感为主;娱乐则是大众化、粗浅化的审美,较少受到审美准备和训练的限制,并以消除自身的紧张和疲劳为主。文学接受既可以使接受者享受到一般的精神自由的快乐,也能够使接受者形成更为敏锐和细腻的审美能力,丰富与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享受到特殊的形式美感与审美性愉悦。

  11、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文学中形象与理性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所有文学方向文学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31

  理论试卷-论述12分)

  答: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而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从审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虽然无论作家创作还是读者欣赏都主要依赖形象,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常常依赖于理性的力量。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预测读者反应和批评界态度等,常是掺杂在作者的理性过程中的。更进一步讲,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艺术形象充满了活生生的感性直觉,这表面看来超越于理性过程之上,但实际上可能把人导引或提升导一个通常感性和理性都无法达到的至高境界。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出诗人有关归隐田园的理性意图。然而,这种理性意图却不是由哲学推理方式而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去实现的。诗人的归隐田园的理性意图往往隐藏在活的形象的审美直觉中。可见,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理性,文学创作、阅读以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简介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

  1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所有文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论述20分)

  答: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诗人把自己的满腔愁绪都灌注到赏秋过程中,这意味着原有的带有现实功利色彩的愁怀被暂时地稀释或化解了,变成了无功利的个人触景生情。不过,这种无功利的触景生情实际上在深层也有着功利性目的,即个人的失意被提升到中国文人的一种普遍的精神高度。形象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理性指作品有其理性的思想,在文学中,理性是以特殊的形势存在的。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出诗人有关归隐田园的理性意图。然而,这种理性意图却不是由哲学推理方式而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去实现的。诗人的归隐田园的理性意图往往隐藏在活的形象的审美直觉中。情感性指作品中总充满了作家的喜怒哀乐情感;认识指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性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评价,例如卡西莫多的外丑内美,主教的外善内恶等。而这些人物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是可以被归纳出来的,如雨果本人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13、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哪些因素?(北京师范大学(2002)所有文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简要论述10分)

  答: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了五个要素:(1)说话人(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

  (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4)沟通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32

  (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文学作为包含五要素在内的话语行为,正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它决不只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决不只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实践。

  14、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与相关的三种文学观念(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文艺学试题-解释)答:(1)文学的文化含义:即广义的文学。指文学就是文化,是一切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义的文学,也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形态。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史指今天所谓“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在中国,文学最初史泛指一切文章,这正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随着文学活动的逐步发展和演化,诗的特别的审美意义也受到重视。在春秋时代,《诗经》具有使“君子”成人的文化建构功能,诗虽然总体上被归属于一切文章等广义的文化范畴,被要求承担一般文化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但其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别属性已开始被认识到了。而在西方,十八世纪以前,文学也往往史在文化含义上使用的,即文学属于一般文化,没有被称为美的“艺术”。古希腊时代没有一般文学概念,而只有特定的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概念。(2)文学的审美含义:即狭义的文学。指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这是狭义文学。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仅指所有文化现象中富有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这样,文学就成为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不同的特殊审美形态了。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魏晋时期,“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的创作个性的重要性,“诗赋欲丽”则把诗赋的语言形式提到了首位。文学以华丽的语言表现个性,这里的确透露出审美的自觉的讯息。在西方,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独立出来,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十八世纪完成的。从十六世纪起,诗的审美属性逐渐得到承认,而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也推动了文学的独立。(3)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是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这种通行含义的采用,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把文学局限在魏晋人所设想的独立于社会的文化过程之外的狭义审美领域中。在此,文学的文化含义无疑有其合理处:文学虽然主要呈现审美景观,但毕竟长期以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折射出文化的风云变幻,并且与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等具体文化形态形成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因此,应当指出,文学诚然是一种审美活动,但实际上无法与社会的文化过程分离开来。这一点正集中表现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5、试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文艺学方向试题-论述20分)答: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其中,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属于审美范畴,是直接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隐含在深层,是间接的。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文学作为审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33

  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属性绝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正是由于具有自身特有的审美风貌,文学才能巧妙地体现出社会属性。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文学愈是审美的,便往往愈能寄寓社会意图;反之,文学愈具有社会性,便往往愈注意突出审美属性。

  1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说明。(厦门大学(2002)文艺学方向美学与文艺理论试题-问答20分)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无功利性指人的文学活动不寻求世纪利益的满足,功利性指文学的社会影响作用。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形象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理性指作品有其理性的思想,在文学中,理性是以特殊的形势存在的。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情感性指作品中总充满了作家的喜怒哀乐情感;认识指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性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17、恩格斯指出,有“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谈谈你对这句话,即对经济基础与文学艺术之间所存在的各种“中介”,“变量”及“不平衡性”等的理解。(厦门大学(2002)文艺学方向美学与文艺理论试题-问答20分)

  答: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是最终的决定力量,它制约着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法律制度来,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而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文学活动的发展,由经济因素最终决定,但会受到诸如政治、道德、哲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文学活动的发展往往会和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相对于文学活动发生问题,文学活动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近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十八世纪的德国和十九世纪的俄国。实际上,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俄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34

  18、论述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苏州大学2003年文学理论试题-论述20分)

  答:情感性指作品中总充满了作家的喜怒哀乐情感;认识指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性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评价,例如卡西莫多的外丑内美,主教的外善内恶等。而这些人物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是可以被归纳出来的,如雨果本人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20、话语蕴藉(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文艺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解释4分)

  答:这是对文学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不仅单个的文本,而且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在文本“含蓄”与“含混”两种修辞形态。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一句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21、文学的功利、非功利(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文艺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解释8分)答:非功利性指人的文学活动不寻求世纪利益的满足,功利性指文学的社会影响作用。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文学是非功利的,但这种非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非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非功利性总是事先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层面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22、谈你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文艺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论述30分)

  答: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1)文学作为意识的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对于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2)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充分考虑到文学是一种认识,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同时又认为文学是人的情感评价,是个人的感性体验,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因此“审美意识形态”观念的发现是要在两者之间取得某种平衡。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35

  根到底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23、结合文学实际,论述文学审美的基本特点。(兰州大学2004年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概论试题-论述20分)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其中,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属于审美范畴,是直接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隐含在深层,是间接的。无功利性指人的文学活动不寻求世纪利益的满足,功利性指文学的社会影响作用。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形象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理性指作品有其理性的思想,在文学中,理性是以特殊的形势存在的。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情感性指作品中总充满了作家的喜怒哀乐情感;认识指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性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属性绝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正是由于具有自身特有的审美风貌,文学才能巧妙地体现出社会属性。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文学愈是审美的,便往往愈能寄寓社会意图;反之,文学愈具有社会性,便往往愈注意突出审美属性。

  24、怎样理解话语蕴籍(湖南大学2005)现当代文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简答10分)

  答:蕴藉可以被赋予较为广泛因而更具包容性的含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这样,蕴藉就可以用来描述文学话语的如下特殊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涵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直接地就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而无论诗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而参与到文学活动之中,只不过,作者主要创造话语蕴藉,而读者则力求阅读和理解作者创造的这种话语蕴藉。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一句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从作者的创作来看,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阅读和批评来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文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的蕴藉构成的。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文本。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36

  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起来用得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进一步看,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蕴含着多重不同意义。比较而言,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25、文学(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理论试题-解释)

  答:文学具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而文学的含义往往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发生演变,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文学的通行含义是: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即,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6、话语(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理论试题-解释)

  答: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话语是语言的具体社会存在形态。话语是人与人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行为与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它包含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他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把文学不是简单的看作语言或言语,而是视为话语,正式要突出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的紧密联系。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考点综述:

  1、基本概念:

  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人民性

  2、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的经验总结

  二、识记: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两个基本属性,即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37

  2、满足最广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的价值取向。

  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双向运动的过程,在大力发展高雅的、严肃的艺术的同时,要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遵循普及——提高——普及、俗——雅——俗——雅无限循环的发展规律。

  4、社会主义时期的各种文学艺术活动应该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出各种各样的更真实、更生动、更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5、对作家来说,最根本、第一位的事情,还是同人民永远保持血肉的联系,植根于人民的生活沃土之中,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自觉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画意。

  6、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的三点经验,首先要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其次要注意借鉴与创造,使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沟通交流;最后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

  三、解释:

  1、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建立在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是它的最一般的社会属性。

  2、主导性: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部分和主导方面,应该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它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党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人性的高度统一,共产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独创性的统一,革命的思想内容与民族形式的统一,深刻的哲理性与强烈的艺术感染性的统一为其主要特征。

  3、层次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层次的,对于有某种进步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活动,要采取包容态度,允许其存在和发展。我们要提倡有益的,容许无害的,反对和禁止一切有害的文学活动。总的来说,需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

  4、多样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不应单调划一,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而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在社会主义时代,文学创作的题材、思想、人物、形式、风格和艺术方法与表现手法等都应该而且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作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审美需要。

  5、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满足最广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核心。

  6、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雅与俗从字面上讲,一个是指高雅美好,一个是指平凡通俗。在文学艺术领域,同毛泽东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提高文艺与普通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具体而言,是指在大力民展高雅的、严肃的艺术的同时,又要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

  7、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性格的主导方面和突出特色是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创业敬业的精神,真实地显示出时代的风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有血有肉、内心丰富的文学新人,不是那种公式化、模式化、理性化的神人、完人、纸人和假人,也不是通体透明“高大全”式的人物。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38

  8、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1年,针对民族戏曲改革发展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1956年,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论,即著名的“双百”方针,旨在营造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避免文学创作千篇一律、模式化、概念化。这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

  四、问答: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答: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文学活动的发展,决定着文学活动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必将出现一些新的属性,近一个世纪的文学实际表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

  第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这是区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的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的首要标志。其次,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能否得到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正确领导决定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性质、任务和方向。当然,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不是单纯用行政方式发号施令,不是随意干预作家的创作,而是要根据文学的特征和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不断在实践中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最后,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社会功能,它以艺术的审美方式,肯定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促使社会制度过一步完善、巩固和发展。第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由于社会生活本身具有主导性和层次性,因此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具体的社会属性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层次的。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居于主导地位,其主导部分和主导方面是指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它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党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人性的高度统一,共产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独创性的统一,革命的思想内容与民族形式的统一,深刻的哲理性与强烈的艺术感染性的统一为其主要特征。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对于有某种进步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活动,要采取包容态度,允许其存在和发展。我们要提倡有益的,容许无害的,反对和禁止一切有害的文学活动。另外,在社会主义时代,文学创作的题材、思想、人物、形式、风格和艺术方法与表现手法等都应该而且多样化,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作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审美需要。因此只有坚持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三者统一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走向新的繁荣。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

  答:对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去认识。从文学活动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关系看,有基本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有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有有害的文学活动。对于有害的文学活动,理所当然应该加以排斥。从政治思想性质看,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的文学活动,有某种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文学活动,有不同色调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文学活动,有并无明显政治倾向性的、以写山水花鸟为主的文学活动,有时也可能有政治反动的文学活动,对后者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加以反对、批判和禁止。从审美价值和艺术性看,自然也有高低、粗细、文野的不同层次。总的来说,我们主张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

  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39

  3、怎么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答: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自然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这是一个雅与俗、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双向运动的发展过程。雅与俗,即高雅美好与平凡通俗,文艺作品也有层次之分,其雅与俗的界限仅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变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通俗文艺往往趋新追奇,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较强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有的也不免掺杂一些低级、庸俗、色情等不健康的成分,但从文学史上讲,雅俗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会互相转化。例如《诗经》中当时称为“雅”的“庙堂”文学,在如今看来,其艺术水平却远不如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国风”;宋词与诗相比可谓“诗庄词俗”,到了现代,许多优秀的词作已登大雅之堂;明初出现的优秀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也是在通俗文学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经典作品。雅与俗在文学艺术领域被使用,同毛泽东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提高文艺与普通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对于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的问题,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在大力民展高雅的、严肃的艺术的同时,又要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在普及——提高——普及、俗——雅——俗——雅以至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中,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4、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命题,在社会主义时期正在变成一个实践的重要命题,它不仅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它又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命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社会主义时期的各种文学艺术活动就应该更加自学地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更多的艺术珍品,塑造出各种各样的更真实、更生动、更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我们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新的精神风貌。

  5、谈谈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歌颂与暴露”问题。

  答: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既要表现社会生活的光明面,把生活中的那些高尚的、美好的东西发掘出来,赞美它、歌颂它,振奋人民的精神,培养和提高人民的审美情操;同时又要以艺术家的真诚和勇气,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敢于暴露那些违反人民利益的丑恶和黑暗面,敢于抵制一切落后、腐朽和有害的东西,无情地嘲讽和鞭挞假、恶、丑。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歌颂与暴露、肯定与否定,并不是对立不相容的,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键在于作者站在什么立场,歌颂、肯定什么,暴露、批判什么。我们暴露、批判社会主义制度下假恶丑的东西,正是为了保护、歌颂、肯定和发展真善美的东西。

  6、举例谈谈“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答:所谓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指那些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性格的主导方面和突出特色是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创业敬业的精神,真实地显示出时代的风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锻炼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的新人。例如在高尔基描绘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过程的作品《母亲》中,就刻画了工人阶级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典型性格。符拉索夫·巴维尔就是在工人运动中锻炼出来的崭新形象。他坚信社会主义理想一定会在全世界实现,他勇敢无畏,以旧世界的审判者的英雄气概,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我们必须认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40

  真总结文学实践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经验教训,注意到社会主义新人也是有血有肉、内心丰富的文学新人,不是那种公式化、模式化、理性化的神人、完人、纸人和假人,也不是通体透明“高大全”式的人物。

  7、试述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的关系。

  答:首先,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作家、艺术家就应该走一条不同于旧时代作家、艺术家的道路。这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会,与新时期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世界文学史上无数事实表明:任何一个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往往又是他那个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作家以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生活、观察文学艺术,影响甚至决定着作家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因此,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家,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上升到高于现实的地方,在思想上、生活上和创作上,都必须高瞻远瞩,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峰,才能看清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发现新的性格,摸到时代跳动着的脉搏,揭示新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世界的奥秘。其次,文学要表现人及其关系,要表现和描绘人民的情感、情绪、思想、性格和命运,第一位的工作是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为此文艺工作者就应该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就应该深入观察、体验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曲折的变化,弄清哪些社会力量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哪些是属于未来的新的成分和幼芽。作家要整体地把握住生活的底蕴,体验到人民的感情、情绪的变化,就必须走出“象牙之塔”,认真学习和领悟社会这部无限生动丰富的“无字书”,不能搞“沙龙社会主义”,坐在客厅里谈社会主义,关在房子里写文章。我们强调作家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知识的学习。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像鲁迅那样,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探索不止;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索文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而丰富。因此,作家对中外文化,哲学、历史、宗教、民俗、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都应该学一点。对作家来说,视野越广阔,知识越丰富,对创作就越有益。当然最根本的、第一位的事情,还是作家同人民永远保持血肉的联系。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忘记、忽略或是割断文学活动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作家的艺术生命就会枯竭,根深才能叶茂。作家、艺术家只有投身于沸腾的变革现实的洪流,把自己永远票根于人民的生活沃土之中,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自觉地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意、画意,才能使审美的主客体真正统一起来,不断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

  8、谈谈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答:首先,文学活动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中外文学史的事实表明,各民族的文学都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都有一个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的历史过程。文学活动的发展,要以从它的先驱者那里承继下来的条件作为创造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上。从思想内容来说,历史上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感情的作品,从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继承性。从艺术形式来讲,每个时代的作家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继承过去时代所开成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特别是进步的创作方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比如唐代诗歌的繁荣,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是《诗经》、楚辞、乐府、魏晋六朝诗歌的直接继承与发展。齐梁时期讲究声律对偶,对于唐诗中律诗格律的形成,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涌现出许多世界一流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因此积累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41

  了无比丰厚的文学传统和遗产。它肇始于过去,积淀于现在,影响着未来。因此学习、继承古代优秀文学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学,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显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需要注意的是,继承古代的优秀遗产、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意味着“全盘继承”,而应该批判地继承,这里所说的“批判”不是否定一切、横扫一切的所谓“大批判”,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弃之糟粕、取其精华。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必须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他不仅全面论述了批判继承优秀文学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明了继承与批判继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还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文学教条主义。因此,我们只有对过去的文学遗产予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总结,才能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才有可能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创造。

  其次,由于文学传统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因此传统与反传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文学活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必然性、规律性的现象。钱钟书先生所提示的相反相成、传统与反传统的现象,是世界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它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地解放思想,打破种种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革新和创造。对于一些古代优秀作品,我们要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给这类作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批判其消极的成分。比如《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似的艺术杰作,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真实地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表现了封建社会“死而不僵”的时代特征。但是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色”、“空”观念和“补天”思想,则是明显的消极的成分。因此,运用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原则加以具体分析,批判地继承,显得尤其重要。总而言之,继承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革新也不是全部抛弃,从零开始。而要既讲变革又讲继承,在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目的。

  9、如何理解批判地继承?

  答:继承古代的优秀遗产、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意味着“全盘继承”,而应该批判地继承,这里所说的“批判”一词取义西方哲学的思辨,即理性的分析研究,并不是否定一切、横扫一切的所谓“大批判”。批判继承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对象,弃之糟粕、取其精华。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必须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他不仅全面论述了批判继承优秀文学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明了继承与批判继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还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文学教条主义。因此,我们只有对过去的文学遗产予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总结,才能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才有可能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创造。

  10、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答:文学活动的发展,要以从它的先驱者那里承继下来的条件作为创造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上。从思想内容来说,历史上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感情的作品,从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继承性。从艺术形式来讲,每个时代的作家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继承过去时代所开成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特别是进步的创作方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涌现出许多世界一流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小说、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也都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朴到精致、由不够完美到逐渐完美的过程,因此积累了无比丰厚的文学传统和遗产。学习、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42

  继承古代优秀文学遗产,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发展和繁荣民族的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显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比如通俗文学中的章回小说是由话本小说发展而来的,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就很明显;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诸多笔记小说都承继了先秦寓言、六朝志怪的审美特色;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界出现的“寻根文学”就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许多作家认为只有开掘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这块古老土地中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文学创造只有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并以“现代意识”来重新观照传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走向现代。汪曾祺的短篇《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的“商州系列”都被视作重视民族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

  当然,继承古代的优秀遗产、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意味着“全盘继承”,而应该批判地继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弃之糟粕、取其精华。只有对过去的文学遗产予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总结,才能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才有可能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创造。综上所述,批判地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基础和前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必须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11、如何理解“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答: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恩格斯在谈到哲学的发展时也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文学活动的发展也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中外文学史的演进历程表明,各民族的文学都不是凭空创造的,都有一个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以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发展为例,说明“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文学活动的发展要以从它的先驱者那里继承下来的条件作为创造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比如“希腊艺术的前提就是希腊神话,也就是说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希腊艺术的素材。”古希腊神话为后来的希腊艺术、西方文学艺术提供了取之为尽的素材和灵感。古希腊的艺术成就沉淀在西方文化中,培养了后来的艺术家,培养了艺术的接受者。

  12、谈谈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答:最早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对文艺学范畴的是歌德,他强调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但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只有通过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对话,才能使“世界文学”的时代早日到来,从而以自己民族文学的独特性,走向世界文学的新时代。继歌德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提出和论述了世界文学的问题:“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学逐渐成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比如,以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开始仅在欧洲发生影响,以后蔓延成世界性的。18、19世纪的积极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从欧洲走各世界。20世纪相继出现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更为迅速地波及世界。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长期由于自然经济带来的自己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一般局限在亚洲地区发生影响,直到18、19世纪才逐渐影响到全世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批判地汲取和借鉴一切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比如印度的佛教文化,欧洲的启http://www.docin.com/chess9566043

  

篇五: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多项选择题: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A.文学理论的实践性C.文学理论的抽象性E.文学理论的指导性

  第一章

  B.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D.文学理论的系统性

  (AB)

  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艺学分为A.文学史D.文学理论

  B.文学批评E.文学理论史

  C.文学批评史

  (ABD)

  以下槪念中属于中国文论概念的是

  A.虚静

  B.净化

  C.物感

  D.移情

  (ACE)E.神韵

  以下槪念中属于西方文论概念的有

  A.神思

  B•净化

  C.原型

  D.意境

  (BCE)

  E.移情

  从文学创作一一文学作品一一文学接受这一流动系统形成的文学理论形态有

  A.文学价值学

  B.文学心理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文化学

  E.文学哲学

  (BCE)

  从文学创造一一艺术价值一一文学消费这个流动过程形成的文学理论形态有

  A.文学社会学

  B.文学信息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文化学

  E.文学价值学

  (ADE)

  第二章

  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BCE)

  A・文学实践

  B.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

  D.理论性

  E.当代性

  第二章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理解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主要有几方面A.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B.人的生活活动是合规律性的反映C.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D.人的生活活动使人的感觉能力与感觉器官紧密联系在一起E.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ACE)

  表现论与再现论比较,有三个方而突出的特点,即

  (BDE

  A.作用

  强调文学是世界的反映B.突岀作者的决定

  C.对作品意义的生成

  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D.强调作者

  以下文论观点属于“文学本体论”理论流派的是

  A.“文以载道”说

  B.俄国形式主义

  D.法国结构主义

  E.接受美学

  (BCDC.英美新批评

  以下理论家中,主张从读者的角度研究文学本质的有

  A.什克洛夫斯基

  B.姚斯

  D.伊瑟尔

  E.艾布拉姆斯

  C.兰瑟姆

  (BD)

  在西方,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影响比较大的学说有

  A.文以载道说

  B.巫术发生说

  ED.强.游调戏文发学生天说才的作用

  E.劳动说

  C.宗教发生说

  (BCDE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研究巫术与文学关系时提出的两条巫术原理是

  A.

  必然律

  B.可然律

  D.

  偶然律E.接触律

  C.相似律

  (CE)

  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两种典型体现为A.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低级的阶段B.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髙级的阶段C•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D.艺术生产发展水平总是落后于物质生产水平E.物质生产水平总是落后于艺术生产水平

  (AC)

  第四章

  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而是

  A.

  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

  D.饮食文化

  E.精神文化

  C.政治文化

  (ABE

  文学属于“更髙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S这说明,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BD

  A.不受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支配

  E.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没有关系

  C.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直接的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

  A・无功利与功利的相互渗透

  B.最终决左于社会的经济基础D.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

  (ABC)B.形象性与理性的相互渗透

  C.情感与认识的相互渗透E.物质性与精神的相互渗透

  D.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相互渗透

  话语蕴藉特点常常具体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修辞形态中,它们是

  A.典雅

  B.含蓄

  C.含混

  D.自然

  (BC)E.淸新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

  A.单一性

  B.多重性

  C・确定性

  D.不确定性

  (BD)E.完整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

  C.为政治服务

  D.为社会主义服务

  E.为特宦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

  (BD)

  第六章

  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其特殊性表现在A.精神生产现实地创造对象世界B.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C.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D.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E.精神生产按客观规律进行创造活动

  作为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表现在A.它是整体的社会生活C.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E.曾经岀现过的社会生活

  B.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D.作家经历过的社会生活

  作为审美创造的文学创造,其主客体关系的特征表现为A.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B.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逻借推理为心理特征C.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D.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逻辑思维为思维特征E.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扬弃客体个别性为思维特征

  (BCD)ABC)AC)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

  第七章

  (BCDE)

  A.对创作素材的分析推理B.作家心灵的墓然领悟C.外在机缘与作家内心体验的契合D.把透过读到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对象中E.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下列与艺术构思有关的常见和重要的心理现象为

  A.觉

  回忆与沉思

  (ABCDE)

  B.想象与联想C.灵感与直

  与直觉比较,灵感表现为A.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C.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E.整体上对事物的判断

  B.得到推测性的洞察D.获取成熟的答案

  (ACD)

  与灵感比较,直觉表现为A.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C.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E.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B.整体上对事物的判断D.往往发生在第一碰头之时

  (BDE)

  在艺术构思中,“突出”有两种实现的途径:

  A.省略笔墨

  B.浓涂重抹

  D.淡化背景

  E.强化背景

  C.夸张变形

  (BD)

  艺术构思中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综合具有

  A.多元性

  B.建向性

  D.刷理新智性与感情

  E.发散性E.意识与无意识

  C.选择性

  (BCD)

  在艺术创造中,意识对无意识有制约作用,这是因为A.无意识是一种潜伏于心灵深处的力疑B.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C.对于意识来说无意识是一种异在的力量D.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E.无意识是作家没有明显觉察到的心理能力

  

推荐访问: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是从 文学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