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专题形考任务二6篇

时间:2022-11-09 10:40:26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心理学专题形考任务二6篇教育心理学专题形考任务二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2答案  (第4---6章)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答: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专题形考任务二6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心理学专题形考任务二6篇

篇一:教育心理学专题形考任务二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2答案

  (第4---6章)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二者的区别是:第一,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是“怎么做”的知识;第二,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第三,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2.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答:原理,也称规则,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某种关系的表述,也就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说明。例一规法与规一例法是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例——规法,指再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

  3.促进概念学习有哪些条件答:1、提供概念范例,2、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3、消除错误概念4.简述影响原理学习的条件

  4.简述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的学习过程答:模式识别学习就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别和判断。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和分化来完成。动作步骤的学习是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动作步骤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变成程序性知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程序化和程序合成。

  5、什么是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哪些?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1、自我评价与监控2、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3、策略执行4、监控及策略结果的监控。

  6、加涅培林人为智力技能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7.如何培养动作技能?答:动作技能的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①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②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③示范与讲解。④练习与反馈。

  8.学生元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答: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第二从他控到自控,第三,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第四从局部到整体。

  二、案例分析(10分)

  案例:

  幼儿园规定,午饭后,小朋友都要午休,当小二班别的小朋友都准备睡觉时,有一位叫亮亮的小朋友怎么也不去睡,非要去玩玩具。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王老师看到这一情况后,就对所有小朋友说:“谁能先躺到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谁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这时,小朋友都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床上安静地躺下了。

  这是在幼儿园教学中常遇见的问题。试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位幼儿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分析:在本案例中,王老师进行的教学实际是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是指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不是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性、一般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第一,学习策略教学是一种分析教学任务和为特定情境设定恰当策略的问题解决形式;第二,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为基础;第三,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知识和技巧为基础;第四,在大多数教学情境中,学习策略一般是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知识性目标服务。王老师,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就违背了上述的基本要求,学生虽然从理论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不会将这些学习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去,反而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专门训练时要注意:第一,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做出示范;第二,强调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但教师要告诉学生何时及如何检查自己的策略使用效果;第三,提供充足的时间;第四,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并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途径可以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尝试监控和教师亲自指导来实施,按步骤有重点地将学习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要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一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速度。教学速度与学习内容的分量是密切相关的,首先要减轻学习内容的分量,其次要组织好教学内容,达到“精讲”;第二要使用表象,具体的容易形成表象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表象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想象;第三,使用类比,对不熟悉的材料可采取用熟悉材料去类比的方式来促进精加工,使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类推,这样的效果更好一些。第四,使用典型例题。教学应该促进的是从例子中抽取一般性的原理,所以选择具有关键特征的典型例题非常重要,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例题中所包含的原理。第五组成知识系统。知识系统也被称为图式,通常指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

  2.什么是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试?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第一活动的对象不同,第二活动的结构不同,第三活动的要求不同。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联系,一方面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另一方面,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3.论述言语指导在指导学生掌握原理的过程中的作用。(参考教材121页)

  答:第一、为学习者提供掌握原理后所达到的行为表现描述。第二、能唤起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本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回忆。第三、可以提供不需要对整个原理作出准确词语表达的言语线索。第四、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演示或证明原理。

  4.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形成中的作用。答:作为知识的获得者,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形成与教师密切相关,在提倡学习策略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应发挥3方面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唤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即要求学生以个人、小组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资料,帮助他们以自我监控的结果为基础,设置目标并选择策略,让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例如,展示自己使用的过程监控表格;对策略进行选择,并对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所得的结果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当学生的自我调节策略看似没有奏效时,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继续使用自我调节策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5.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将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参考教材177---182页)答:学习策略教学必须落实到每一节课中。1、教师要真正弄懂策略。第一、教师应该明白各种策略的内涵和外延,使策略知识概念化。第二、教师要把比较抽象的策略,赋予丰富的内容,使之具体化。第三、教师要把各种相关的策略结合在一起用,使之综合化。第四、教师运用学习策略组织教学时,要讲清楚什么条件下运用某种策略,使之条件化。2、将策略落实到每节课中。①策略教学的实施程序。掌握策略,必须操练。②掌握思维训练点,指导落实策略的内容。③落实指导的途径。第一、是教师开宗明义,直接告诉学生所学知识应该采用什么策略,然后运用这个策略一步一步地学;第二是教师的转化,由教师的大声思维示范转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的点拔引导。④每节课的具体落实。第一、了解学生原在的认知状况。第二、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第三、抓高位信息,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第四、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⑤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与实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随着教学要素的变化,策略教学也要不断调整、充实更新.

  

  

篇二:教育心理学专题形考任务二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二

  标签: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教育心理专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1.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学习定义中“经验”表明学习而能的行为不包括生来即能的和随着成长自然而然即能的行为;“变化”包括行为和心理的变化。“持久”表明短暂的变化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学习过”。

  2.自发恢复是指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出现的反弹现象。

  3.分化分化就是对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

  4.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它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5.效果律.效果律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在一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6.强化强化是指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惩罚惩罚在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框架里被宽泛地定义为“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

  8.对象-对象期望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表现为得知特写关系里的一个对象出现了,便预言、等待或猜测、推想另一对象的出现。

  9.替代学习替代学习通俗地说学习者把榜样记在心里,印在脑子里,实质上是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记忆里。意思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人,就得我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些代价是我会不起的。”

  10.行为-结局期望行为-结局期望是认识了自己的行为与结局的关系后所产生的预料,表现为肯定或猜测自己的一项行为会是怎样的结局。

  二、简答题(共7道试题,共30分。)1.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答: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人的意识性可以表现为好几个方面:

  ⑴人能够回想过去,预想未来,这里所说的“回想”或“预想”都可以是形象的、图画似的,甚至栩栩如生到恍如现实的乱真地步。

  ⑵人有语言,即使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也有良好的口语能力,中高年级的学生还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不论听说和阅读,语言、文字、符号都可以激起生动形象的回忆和预想。⑶人有牢固的特殊记忆能力,不但能够记住话语,而且能够记住意思,记住场景、事件,并且能够回忆起和浮现出记住的东西。

  ⑷人有能力对保持在头脑里的信息进行联想、组合、改造和创造。

  ⑸人有情绪、情感,它们可以激活保持在头脑里的话语、意思和图像。这引起方面都相互联系,造成了包括小学生在内的人类个体在形成、保持和消退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时的特殊性。

  2.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有哪些?

  答:系统脱敏法在消除焦虑和恐惧方面很管用,“暴露法”是由系统脱敏法衍生出来的,它和系统脱敏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想像而是直面真实的焦虑-恐惧刺激,至于辅导过程,仍然是系统脱敏法的实质,而效果以暴露法稍长。

  3.强化四式的特点是什么?

  答: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强化四式的特点为:⑴固定比率强化。当学习者每做满一定次数的行为就强化一次,可以在短时间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⑵可变比率强化。平均强化比率是不变的,但是行为次数与一次强化的配比不是固定的,强化次数不受学习者控制。

  ⑶固定时距强化。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就给予一次强化,而不论学习者做了多少次正确的反应行为。这种强化的特点是学习进步的轨迹呈一节一节的J形曲线,固定时距强化常见于周期性的事件里。

  ⑷可变时距强化。在一个长时段里随机分配强化次数。可变时距强化最有利于特定行为的长期保持和巩固。

  4.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

  答:⑴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⑵尝试难免产生错误;⑶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⑷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⑸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贯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

  5.托尔曼的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什么重要观念?

  答:托尔曼的这个实验确立了两个相联系的重要观念:

  ⑴“学习”和“表现”是两回事;⑵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换言之,没有强化也能学习,而学到的东西也未必就表现出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有机体没有做出一项行为来,就断定它没有学到或学会该行为;真相很可能是这样:学习者已经学到了、学会了,但是没有强化就不表现出来。这就是“潜在学习”的含义。

  6.简述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答:⑴真人的攻击行为和影片角色的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特定的攻击动作,单讲攻击性行为,那么比之真人的行为,影片角色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比真人的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更大,而动画片又比真人扮演角色的影片对儿童有更大的影响。

  7.替代学习的长处有哪些?

  答: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替代学习的最大长处是风险大大降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挫折、不受伤害,非常安全,也就容易没顾虑,轻易做出行为来,结果以或根本不可挽回的结局。

  三、论述题(共6道试题,共40分。)

  1.论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答: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般意义的启示:⑴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⑵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2.论述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

  答:⑴方便。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⑵安全。对于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的事件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⑶传递。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来解释一个词,而且还能够以另一个词来解这一个词。⑷灵活。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词的意思来控制行为的,因此其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语气等物理线索的影响。

  3.论述惩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答: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

  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互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不明白惩罚的这个

  局限性,就容易滥用惩罚,而滥用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引发其他更糟糕的问题。

  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可以概括为:

  ⑴惩罚要有效,即惩罚不能违法。

  ⑵惩罚要有效,则惩罚就要有良知。因此教师实施不违法的惩罚时也要慎思明辨,不要仅仅为“出一口气”而惩罚学生。

  ⑶惩罚有有效,则惩罚要符合心理学程序。于是要注意两点:①当不当言行实际上干扰了集体活动的正常进行时,应当机立断地实施惩罚,以立即压制住不当行为的持续或蔓延;②惩罚之后要跟随以强化,惩罚之后的强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在惩罚之后跟随以强化,可以使学生从烦恼转移到愉快来,从退缩转移到进取来,从不知所措转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为。

  4.论述两种期望的转化及教育含义。

  答:期望也是一种内部表征。期望分为对象-对象期望和行为-结局期望两种。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两种期望可以转化:一方面个体形成了特定的对象-对象,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个对象,就会操控之,并一个对象会出现,这就转化为行为-结局期望了。另一方面,行为结局期望可以转化为对象-对象期望,这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心里”“看”,放在头脑里想,从而巩固或提炼特定的关系,这反过来更有利于形成行为-结局期望。期望的教学含义:

  如果预料的关系屡试不爽,那么关于特定关系的期望就会转化为“信念”,其中对象-对象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世界观的砖石,而行为-结局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人生观的砖石。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儿童的期望之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⑴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对象-对象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自然观、宇宙观和无神论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⑵道德和人文学科知识帮助儿童形成行为-结局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符合我国教育理想的历史观、人生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5.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当学生真地出现反复时就既不会急燥,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现象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

  6.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辨别学习的。

  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

  小学教师容易忽视辨别教学有小学仍然具有基础性,应该列在小学生教育和教学序列的最初部分。教师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而看轻了辨别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⑴小学里的辨别学习最明显地体现在识字和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中。汉字的形体区别只在一点一划的有无和长短上;音乐教学中也首先要求学生聆听时能辨别音阶和节奏,歌唱时更要自我监控对音阶和节奏的操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善于帮助学生辨别和抓住动作到位睦的肌肉感觉。

  ⑵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概念学习中。需要运用概念教学的一系列技巧,在概念所辖的成员里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儿童能对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作正确的分类。⑶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日常行为守则学习中。我们希望少年儿童既活泼可爱,又遵守纪律。可是他们常常把握不好其间的分寸,有时太过拘谨,有时又雀跃欢腾得妨碍当前工作的进行。这些都是泛化的表现。正需要教师通过辨别教学过程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情境,从而作出合乎情境的反应行为要言之,我们通过辨别学习,使学生知道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或条件下作出何种行为反应是恰当的。

  

  

篇三:教育心理学专题形考任务二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2答案

  (第4---6章)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二者的区别是:第一,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是“怎么做”的知识;第二,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第三,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2.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答:原理,也称规则,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某种关系的表述,也就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说明。例一规法与规一例法是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例——规法,指再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

  3.促进概念学习有哪些条件答:1、提供概念范例,2、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3、消除错误概念4.简述影响原理学习的条件

  4.简述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的学习过程答:模式识别学习就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别和判断。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和分化来完成。动作步骤的学习是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动作步骤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变成程序性知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程序化和程序合成。

  5、什么是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哪些?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1、自我评价与监控2、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3、策略执行4、监控及策略结果的监控。

  6、加涅培林人为智力技能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7.如何培养动作技能?答:动作技能的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①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②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③示范与讲解。④练习与反馈。

  8.学生元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答: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第二从他控到自控,第三,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第四从局部到整体。

  二、案例分析(10分)

  案例:

  幼儿园规定,午饭后,小朋友都要午休,当小二班别的小朋友都准备睡觉时,有一位叫亮亮的小朋友怎么也不去睡,非要去玩玩具。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王老师看到这一情况后,就对所有小朋友说:“谁能先躺到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谁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这时,小朋友都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床上安静地躺下了。

  这是在幼儿园教学中常遇见的问题。试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位幼儿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分析:在本案例中,王老师进行的教学实际是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是指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不是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性、一般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第一,学习策略教学是一种分析教学任务和为特定情境设定恰当策略的问题解决形式;第二,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为基础;第三,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知识和技巧为基础;第四,在大多数教学情境中,学习策略一般是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知识性目标服务。王老师,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就违背了上述的基本要求,学生虽然从理论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不会将这些学习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去,反而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专门训练时要注意:第一,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做出示范;第二,强调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但教师要告诉学生何时及如何检查自己的策略使用效果;第三,提供充足的时间;第四,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并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途径可以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尝试监控和教师亲自指导来实施,按步骤有重点地将学习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要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一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速度。教学速度与学习内容的分量是密切相关的,首先要减轻学习内容的分量,其次要组织好教学内容,达到“精讲”;第二要使用表象,具体的容易形成表象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表象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想象;第三,使用类比,对不熟悉的材料可采取用熟悉材料去类比的方式来促进精加工,使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类推,这样的效果更好一些。第四,使用典型例题。教学应该促进的是从例子中抽取一般性的原理,所以选择具有关键特征的典型例题非常重要,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例题中所包含的原理。第五组成知识系统。知识系统也被称为图式,通常指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

  2.什么是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试?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第一活动的对象不同,第二活动的结构不同,第三活动的要求不同。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联系,一方面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另一方面,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3.论述言语指导在指导学生掌握原理的过程中的作用。(参考教材121页)

  答:第一、为学习者提供掌握原理后所达到的行为表现描述。第二、能唤起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本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回忆。第三、可以提供不需要对整个原理作出准确词语表达的言语线索。第四、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演示或证明原理。

  4.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形成中的作用。答:作为知识的获得者,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形成与教师密切相关,在提倡学习策略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应发挥3方面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唤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即要求学生以个人、小组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资料,帮助他们以自我监控的结果为基础,设置目标并选择策略,让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例如,展示自己使用的过程监控表格;对策略进行选择,并对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所得的结果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当学生的自我调节策略看似没有奏效时,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继续使用自我调节策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5.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将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参考教材177---182页)答:学习策略教学必须落实到每一节课中。1、教师要真正弄懂策略。第一、教师应该明白各种策略的内涵和外延,使策略知识概念化。第二、教师要把比较抽象的策略,赋予丰富的内容,使之具体化。第三、教师要把各种相关的策略结合在一起用,使之综合化。第四、教师运用学习策略组织教学时,要讲清楚什么条件下运用某种策略,使之条件化。2、将策略落实到每节课中。①策略教学的实施程序。掌握策略,必须操练。②掌握思维训练点,指导落实策略的内容。③落实指导的途径。第一、是教师开宗明义,直接告诉学生所学知识应该采用什么策略,然后运用这个策略一步一步地学;第二是教师的转化,由教师的大声思维示范转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的点拔引导。④每节课的具体落实。第一、了解学生原在的认知状况。第二、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第三、抓高位信息,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第四、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⑤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与实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随着教学要素的变化,策略教学也要不断调整、充实更新.

  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心理辅导

  【复习要点】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2、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方面做出良好适应。3、心理辅导目标①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②寻求发展(高级目标)。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功能在于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实践证明,从小抓起,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防患于未然的方法是有效的。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教师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相信学生具有成长和发展的潜力,对学生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对学生身上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必大惊小怪。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价值,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思考、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4、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心理辅导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的作用。

  5、个别化对待原则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目的不是要消除学生个人身上的这种独特性,而是要使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独创性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6、整体性发展原则在心理辅导中必须树立系统观、整体观,考察学生成长的各种相关因素,充分考虑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分析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练习题】1.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B2.心理辅导的途径有多种,下列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专门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另一种是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B.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没什么区别

  答案:B3.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般有两种,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团体辅导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预防辅导为主C.个别辅导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矫治辅导为主,属补救性的辅导D.经常逃学的学生、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适合于进行团体辅导答案:D4.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

  答案:ACD更多关于内蒙古地区教师考试详细资讯请随时关注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

  

  

篇四:教育心理学专题形考任务二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2试题及答案_教育学形考任务二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2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二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题目1学习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题目2自发恢复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题目3分化分化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题目4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题目5效果律效果律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题目6强化强化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题目7惩罚惩罚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题目8对象-对象期望对象-对象期望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题目9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题目10行为-结局期望行为-结局期望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二、简答题(共7道试题,共30分。)题目11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答: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1)人的经典条件反应有时可以非常迅速地形成,甚至CSUS仅仅联结一次就够了。这里的原因在于人类个体有意识,他(她)可以把实际刺激的偶然一次联结保存在头脑里,然后在头脑里浮现出这样的刺激联结景象,浮现一次就相当于这些刺激联结一次。由于人类个体可以众多次地浮现这样的景象,这就相当于众多次的实际联结,于是就人而言,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CS-US的多次联结就未必是必要的。

  (2)也正因为人类个体可以在头脑里众多次地浮现CS-US的联结景象,因此CS与US在实际上的多次不联结也未必能使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消退掉,除非当事人在脑海里遗忘了这样的情景,或者虽然忘不了,但是以后这种情景再度浮现于脑海时已经不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了。这里都体现了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所起的作用。

  题目12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有哪些?答: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都是用来矫治学生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恐惧)的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技术。当不容易真实再现焦虑或恐惧情景时,以采用系统脱敏法为宜;否则以采用“暴露法”为上。

  

  题目13强化四式的特点是什么?答:强化四式的特点为:(1)固定比率强化。当学习者每做满一定次数的行为就强化一次。典型的例子是计件报酬制。可以在短时间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就是描述的固定比率强化。

  (2)可变比率强化。平均强化比率是不变的,但是行为次数与1次强化的配比不是固定的,强化次数不受学习者控制。

  (3)固定时距强化。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就给予一次强化,而不论学习者做了多少次正确的反应行为。这种强化的特点是学习进步的轨迹呈一节一节的J形曲线,固定时距强化常见于周期性的事件里。“干好干坏一个样”,“临时抱佛脚”或“临阵磨枪”,“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都是描述固定时距强化。

  (4)可变时距强化。在一个长时段里随机分配强化次数。可变时距强化最有利于特定行为的长期保持和巩固。

  题目14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答:(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

  

  题目15托尔曼的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什么重要观念?答:潜在学习”是指在行为不表现的同时,心里却“悄悄地”、“偷偷地”学会了。

  托尔曼的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以下重要观念:(1)学习与表现是两回事;(2)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

  题目16简述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答: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1)真人的攻击行为和影片角色的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一样的。(2)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特定的攻击动作,单讲攻击性行为,那么比之真人的行为,影片角色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比真人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更大,而动画片又比真人扮演角色的影片对儿童有更大的影响。题目17替代学习的长处有哪些?答: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替代学习的最大长处是风险大大降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挫折、不受伤害,非常安全,也就容易没顾虑,轻易做出行为来,结果造成难以或根本不可挽回的结局。

  

  三、论述题(共6道试题,共40分。)题目18论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答: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般意义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题目19论述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答:(1)方便。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2)安全。对于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的事件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3)传递。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来解释一个词,而且还能够以另一个词来解这一个词。(4)灵活。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词的意思来控制行为的,因此其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语气等物理线索的影响。题目20论述惩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答: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的发生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

  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用惩罚,而滥用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引发其他更糟糕的问题。

  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可以概括为:(1)惩罚要有效,则惩罚不能违法。

  (2)惩罚要有效,则惩罚就要有良知。因此教师实施不违法的惩罚时也要慎思明辨,不要仅仅为“出一口气”而惩罚学生。

  (3)惩罚要有效,则惩罚要符合心理学程序。于是要注意两点:①当不当言行实际上干扰了集体活动的正常进行时,应当机立断地实施惩罚,以立即压制住不当行为的持续或蔓延;②惩罚之后要跟随以强化,惩罚之后的强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在惩罚之后跟随以强化,可以使学生从烦恼转移到愉快来,从退缩转移到进取来,从不知所措转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为。

  题目21论述两种期望的转化及教育含义。答:期望也是一种内部表征。期望分为两种对象-对象期望和行为-结局期望。

  

  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两种期望可以转化:一方面,个体形成了特定的对象-对象期望后,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个对象,就会操控之,并期望另一个对象会出现,这就转化为行为-结局期望了。另一方面,行为-结局期望也可转化为对象-对象期望,这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心里”“看”,放在头脑里想,从而巩固或提炼特定的关系,这反过来更有利于形成行为-结局期望。

  期望的教育含义:如果预料的关系屡试不爽,那么关于特定关系的期望就会转化为“信念”,其中对象-对象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世界观的砖石,而行为-结局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人生观的砖石。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儿童的期望之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1)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对象-对象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无神论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道德和人文学科知识帮助儿童形成行为-结局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符合我国教育理想的历史观、人生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题目22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

  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另一方面,在消退过程中的“自发恢复”现象对教师有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当学生真地出现反复时就既不会急燥,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现象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

  题目23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辨别学习的。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小学教师容易忽视辨别教学有小学仍然具有基础性,应该列在小学生教育和教学序列的最初部分。教师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而看轻了辨别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⑴小学里的辨别学习最明显地体现在识字和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中。汉字的形体区别只在一点一划的有无和长短上;音乐教学中也首先要求学生聆听时能辨别音阶和节奏,歌唱时

  

  更要自我监控对音阶和节奏的操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善于帮助学生辨别和抓住动作到位睦的肌肉感觉。

  ⑵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概念学习中。需要运用概念教学的一系列技巧,在概念所辖的成员里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儿童能对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作正确的分类。

  ⑶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日常行为守则学习中。我们希望少年儿童既活泼可爱,又遵守纪律。可是他们常常把握不好其间的分寸,有时太过拘谨,有时又雀跃欢腾得妨碍当前工作的进行。这些都是泛化的表现。正需要教师通过辨别教学过程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情境,从而作出合乎情境的反应行为要言之,我们通过辨别学习,使学生知道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或条件下作出何种行为反应是恰当的。

  

  

  

篇五:教育心理学专题形考任务二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2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2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二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题目1学习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题目2自发恢复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题目3分化分化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题目4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题目5效果律效果律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

  

  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题目6强化强化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题目7惩罚惩罚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题目8对象-对象期望对象-对象期望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题目9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题目10行为-结局期望行为-结局期望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二、简答题(共7道试题,共30分。)题目11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答: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1)人的经典条件反应有时可以非常迅速地形成,甚至CS-US仅仅联结一次就够了。这里的原因在于人类个体有意识,他(她)可

  

  以把实际刺激的偶然一次联结保存在头脑里,然后在头脑里浮现出这样的刺激联结景象,浮现一次就相当于这些刺激联结一次。由于人类个体可以众多次地浮现这样的景象,这就相当于众多次的实际联结,于是就人而言,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CS-US的多次联结就未必是必要的。

  (2)也正因为人类个体可以在头脑里众多次地浮现CS-US的联结景象,因此CS与US在实际上的多次不联结也未必能使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消退掉,除非当事人在脑海里遗忘了这样的情景,或者虽然忘不了,但是以后这种情景再度浮现于脑海时已经不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了。这里都体现了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所起的作用。

  题目12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有哪些?答: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都是用来矫治学生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恐惧)的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技术。当不容易真实再现焦虑或恐惧情景时,以采用系统脱敏法为宜;否则以采用“暴露法”为上。

  题目13强化四式的特点是什么?答:强化四式的特点为:(1)固定比率强化。当学习者每做满一定次数的行为就强化一次。典型的例子是计件报酬制。可以在短时间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就是描述的固定比率强化。

  (2)可变比率强化。平均强化比率是不变的,但是行为次数与1次强化的配比不是固定的,强化次数不受学习者控制。

  

  (3)固定时距强化。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就给予一次强化,而不论学习者做了多少次正确的反应行为。这种强化的特点是学习进步的轨迹呈一节一节的J形曲线,固定时距强化常见于周期性的事件里。“干好干坏一个样”,“临时抱佛脚”或“临阵磨枪”,“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都是描述固定时距强化。

  (4)可变时距强化。在一个长时段里随机分配强化次数。可变时距强化最有利于特定行为的长期保持和巩固。

  题目14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答:(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题目15托尔曼的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什么重要观念?答:潜在学习”是指在行为不表现的同时,心里却“悄悄地”、“偷偷地”学会了。托尔曼的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以下重要观念:(1)学习与表现是两回事;(2)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题目16简述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答: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1)真人的攻击行为和影片角色的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一样的。

  

  (2)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特定的攻击动作,单讲攻击性行为,那么比之真人的行为,影片角色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比真人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更大,而动画片又比真人扮演角色的影片对儿童有更大的影响。

  题目17替代学习的长处有哪些?答: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替代学习的最大长处是风险大大降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挫折、不受伤害,非常安全,也就容易没顾虑,轻易做出行为来,结果造成难以或根本不可挽回的结局。

  

篇六:教育心理学专题形考任务二

  .

  02任务_0001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

  )

  A.游泳

  B.持有的“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C.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

  D.有效记忆的方法

  2.以下不属于动作技能的有:(

  )

  A.

  想象

  B.书写

  C.体操

  D.舞蹈

  3.动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以下哪个不正确:(

  )

  A.原型定向

  B.认知

  C.分解

  D.联系定位

  4.加里培林把智力技能的形成划分为五个阶段,以下哪个不属于这五个阶段。(

  )

  A.活动的定向

  B.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

  C.自动化

  D.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

  5.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之一是:(

  )

  .

  .

  A.产生式

  B.概念

  C.命题

  D.原理

  6.关于动作技能,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

  A.动作技能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B.动作并不是运动技能。

  C.眨眼属于动作技能。

  D.个体越是能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身体动作完成任务,其动作技能水平就越高。

  7.关于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A.不同的程序性知识,练习时所需问题的类型不同。

  B.练习越快越好。

  C.分散练习优于集中练习。

  D.练习要尽可能多样化。

  8.以下关于动作技能的培养,错误的是:(

  )

  A.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B.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C.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

  D.示范与讲解。

  9.关于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以下说法错误的有:(

  )

  A.二者的活动对象不同。

  B.智力技能是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

  C.复杂的动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

  D.智力技能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

  .

  10.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的看法,学生在进行分数除法的运算时所表现出的是:

  (

  )

  A.观念性知识

  B.策略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动作技能一般包括三个成分,分别是(

  )

  A.动作或动作组

  B.体能

  C.认知能力

  D.智能

  2.动作技能形成可以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

  A.认知阶段

  B.分解阶段

  C.联系定位阶段

  D.自动化阶段

  3.原理学习的基本方式有:(

  )

  A.概-规法

  B.例-规法

  C.规-例法

  D.规-概法

  4.自我调节学习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

  A.自我认知

  B.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

  .

  C.策略执行与监控

  D.策略结果的监控

  5.程序教学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方法分为:(

  )

  A.阶梯式程序

  B.直线式程序

  C.螺旋式程序

  D.分支式程序

  6.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有:(

  )

  A.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速度

  B.使用表象

  C.使用类比

  D.掌握练习的程度7.安德森认为,通过信息加工过程人们获得哪类知识。(

  A.言语信息的学习

  B.智慧技能的学习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8.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分别是(

  A.程序性阶段

  B.陈述性阶段

  C.程序化阶段

  D.自动化阶段9.关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有:(

  A.陈述性知识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

  ))。)

  .

  .

  B.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C.程序性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个人的态度。

  D.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

  10.关于智力技能的培养,说法正确的有:(

  )

  A.形成条件化知识。

  B.促进命题知识的自动化。

  C.不断示范。

  D.科学练习。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是可以通过教学来培养和改善的。(

  )

  A.错误

  B.正确2.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

  A.错误

  B.正确

  3.在动作技能的练习中会出现“高原现象”,可以通过改善练习方法和练习环境加以克服。

  (

  )

  A.错误

  B.正确

  4.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将新的命题与命题网络中的有关命题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者要对信息进行精加工和组织。(

  )

  A.错误

  B.正确

  5.学生元认知发展是从自控到他控。(

  )

  A.错误

  B.正确

  6.从动作是否连贯的维度,可将动作技能分为内循环技能和外循环技能。(

  )

  .

  .

  A.错误

  B.正确

  7.原理学习中,例-规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

  )

  A.错误

  B.正确

  8.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采用编制歌诀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这属于复述策略。

  (

  )

  A.错误

  B.正确

  9.促进概念学习,要给学生提供概念范例。(

  )

  A.错误

  B.正确

  10.智力技能培养的策略之一是形成条件化知识。(

  )

  A.错误

  B.正确

  .

  

  

推荐访问:教育心理学专题形考任务二 教育心理学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