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9篇

时间:2022-11-09 10:45:09 来源:网友投稿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9篇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三一、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9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9篇

篇一: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三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题目1命题网络的形成命题网络的形成命题网络就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题目2视觉意象视觉意象视觉意象即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

  题目3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题目4精制精制精制也称作“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题目5组织组织组织就是把一个大的信息集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题目6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产生式作为知识的一种表征,它表征程序性知识。

  题目7模式模式模式宽泛地界定为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题目8概念概念一个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对象或其中的一个成员。概念不能用错。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命题。

  题目9序列行动序列行动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题目10合成合成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形成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二、简答题(共6道试题,共30分。)题目11简述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答:(1)命题的表征是线形的,而意象的表征是有块面的;(2)命题的表征以字词为点,因而是分离的;意象的表征以线条衔接,因而是连续的;(3)在命题的表征里,表示不同大小的事物的文字都一般大,因为命题表征的乃是抽象的意思,而在意象的表征里,不同大小的事物就可以有相对的大小,因为意象表征的乃是事物的空间方面。意象显得十分具体而形象。

  (4)意象也是知识的一种非常经济的表征形式。要保持蕴涵许多命题的一个意象是比较轻松的。

  题目12请对意象的可操纵性作4点形象的描述。

  答:(1)我们能够浮现出视觉意象,正像我们看画片;(2)我们能够扫描意象,正像我们看长长的摄影底片;(3)我们对意象能做心理旋转,正好比我们在看故事片;(4)我们可以“剪辑”意象,正仿佛剪辑电影胶片……题目13简述陈述性知识提取的两种情况。

  答: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作回忆。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就是陈述性知识的使用,表现为回答听到的或想到的提问。

  提取的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善于,都具备。但是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的提取”,其实就是推理。

  题目14对序列行动与模式识别的产生式进行简要比较。

  答:如何教好或学好程序性知识两种最基本的过程,即模式识别和序列行动。

  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模式识别的产生式的特点是条件有多项,行动在实质上只有一项。需要抓住的特征可以是很具体的,也可以是很抽象的。

  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概化过程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

  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序列行动也可以用产生式来表征,但有两点不同:(1)模式识别的产生式只有一项行动成分,即分类或归属,而典型的序列行动产生式却有多项行动成分。

  (2)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必要条件或先决条件。

  尽管序列行动与模式识别关系密切,可两者的学习过程毕竟很不同。序列行动的学习有两个子过程,一是程序化,另一是合成。

  题目15大一统产生式有哪些优缺点?答:合成后的¾¾特别是大一统的¾¾产生式有两个基本优点:(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激活速度快。这是因为大一统产生式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

  (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表现为在大一统产生式,条件成分很“大路”,而行动成分很“专门”。这样的大一统产生式运作起来将显示为这样的现实景象:人们呈现一个很“大路”的现状,提出一个很“大路”的要求,而专家执行一系列“专门的”行动,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正是“专长”、“专家”的特征。

  但是大一统产生式有潜在的弱点,那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动可以顺溜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流为“僵化”,出现“定势效应”。

  题目16简述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相互区别与支持。

  答:区别:(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不是”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2)陈述性知识因为是靠词句话语来表述某事某物是否为真的,因此是变化多端,异常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因为是“做”,而做得按照客观的规程,因此相对而言是单调、统一的。

  (3)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主要表现为回忆的性质,讲究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得相同;程序性知识是更加动态的,主要的性质是“转换”,即输出的信息和输入的信息明显不同。

  相互支持: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也是相互支持的。

  从学的一面讲,初学一项程序性知识时,通常需要陈述性知识来引导的,陈述性知识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反之程序性知识也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比如当学习者设法看一看、做一做、体验一下时,他们可以更牢固地保持相应的陈述性知识。

  三、论述题(共5道试题,共40分。)题目17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含义。

  答: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导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这有万纳的实验为证据。

  命题抽象性的教学含义在于:(1)教师要身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2)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实质意思;(3)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

  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

  题目18论述“同时激活于记忆系统”及其教学含义。

  题目19谈谈促进精制与组织的4种基本做法。

  答:精制与组织都能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与提取,教学就应该设法促成这两个过程的发生。下面是促成精制与组织的几种简便易行的手段。

  (1)意象指导。教学过程要促使学生形成意象,意象能够促进回忆。

  (2)类比指导。意象指导比较适用于相当熟悉的或具体形象的材料,对于不熟悉的或抽象的材料,类比是管用的。

  (3)精制指导。改由学生自己来提供类比。由于每个学生都是拿自己熟悉的东西来作类比的,这就不会发生因采用不熟悉的类比而导致不管用的问题了。

  (4)促进组织。在组织方面提供指导的基本做法是先提供提纲,再阅读或聆听文本。在这里,提纲起着鼓励学生去组织他们的记忆的作用。

  题目20请比较概化与辨别。

  答:所谓概化,即指以同样的方式来反应不同的对象。所谓辨别是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

  (1)概化是去除各独立产生式中独特的但导致同样结果的条件成分,而辨别是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2)概化是形成一个新的一般产生式,而辨别是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3)概化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而辨别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4)概化过程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被包容的各独立产生式“实质上一样”,而辨别过程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它和原来别的产生式“实质上不一样”。

  题目21如何促进概化与辨别。

  答: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

  紧凑呈现实例的基本做法有(1)同时呈现;(2)相继呈现;(3)同时-相继结合法。

  呈现变式实例的基本做法是这样:就拟呈现的一组实例而言,它们应该在不属于某一概念的关键特征方面广泛变化,从而突出这一概念的关键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常以学习“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来呈现变式实例的必要性。

  在教学生一个新概念时,会考虑到概念的关键特征,并下工夫去讲解之。但是任何概念的实例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构成概念的无关特征,因此尽管教师再三地讲一概念的关键特征,个别学生还会不知不觉地把某些无关特征加入到识别概念的条件中去。所以从实质上讲,呈现变式实例就是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一个新概念的教学,了解或猜想学生可能会犯的加入无关特征的错误类型,从而事先准备好有关的变式例子,以便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促进辨别过程的有效基本做法有二:一是同时呈现一个概念的是样例和非样例;二是选择“乱真的”非样例。

  

  

篇二: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2套真题题库及答案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2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题库一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1.“小阿尔伯特案例”这个实验是()做的。

  A巴甫洛夫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产生式只能有一项条件和一项行动B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和多项行动C一个产生式只能有一项条件,却可以有多项行动D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却只能有一项行动。3.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这意味着()。A否认质的差异B无视质的差异C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D与确定质的差异无关4.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A信度好B表面效度好C内容效度好D一致性效度好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模式识别与序列行动互为先决条件B模式识别与序列行动相互独立,并不依赖C序列行动是模式识别的先决条件D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主观题二、名词解释(共3题,共15分)1.辨别学习(试题分值:5分)即区别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的学习。在对成年人两个刺激时,只需要运用语言进行听和答即可,但对很小的小孩和动物是做不到的。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2.“行为指示子”(试题分值:5分)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答:“行为指示子”即可“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1

  3.陈述性知识(试题分值:5分)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答: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1.简述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试题分值:20分)答:首先,不同的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有差异,这会在成年前的子女身上体现出来。(4分)其次,促进儿童达成最初社会化的教养,受父母对传统与新风的选择与认可的程度所制约,还受到家族内足以刺激儿童作出反应的不同教养人士之间的力量对比所制约。(4分)第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受父母或家庭内主要的教育承担人的知识水平和类型的制约。(2分)家庭环境影响的上述3个方面还可以交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组合,甚至出现奇异的变式。(2分)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在扩大儿童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也在缩小个体差异。(4分)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特别在儿童的知识、能力、才艺、行为格调、精神风貌诸方面形成多样性差异。(4分)2.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及尝试的类型。(试题分值:20分)答:尝试--错误的含义:(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分);

  (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2分);(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2分);(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2分);(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3分)尝试的类型有:(1)初始的尝试可以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景最典型地表现在严谨、规范的教学活动中。(3分)(2)初始的尝试也可以是有目标而无计划的(桑代克猫即如此),或者是部分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境尤其符合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经典定义。(3分)(3)初始的尝试行为还可以是无目标、无计划的“瞎捣鼓”。(3分)四、论述分析题(共1题,共30分)试述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模仿学习的普遍教育意义。(试题分值:30分)答:班杜拉把儿童进行社会学习的方式归结为模仿,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是观察。所以,“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术语。(4分)这个过程有4个

  2

  阶段:(1)注意。这可以从学习者和“指导者”两方面说。从学习者一方来说,要进行观察学习,则首先要集中注意于榜样;从“指导者”一方来说,要引发观察学习,则首先要使学习者集中注意于榜样,班杜拉强调后一方面。(4分)(2)保持。学习者主要采用意象和语词两种方式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4分)(3)复制。在这一阶段观察学习者试着做出或比划那些行为,而不是真正的使用,表现为“闹着玩儿”,(4分)(4)动机。学习者在什么时候会把模仿到的行为付诸实用。这取决于环境条件和个人主观的认识和欲望的综合作用。(4分)模仿学习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1)模仿学习基于人的天性,带有好奇玩耍的游戏性质。(3分)(2)模仿学习带有克服心理障碍的功能。(3分)(3)在一个法制、文明的社会里,儿童模仿到的大量行为是好的。(3分)因此教师就需要了解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要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学习。(1分)题库二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1.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差包括了()人口。

  A13.59%B34.13%C50%D68.26%2.如果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很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属于()。

  A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C相互性观点采择的阶段D社会性观点采择的阶段3.百分制分数实质上属于()。

  A顺序分数B名义分数C区间分数D比率分数4.在人类的一个成熟的性细胞里有()染色体。

  A23对B46条C23条D46对5.“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描述的是()。

  A固定比率强化B可变比率强化C固定时距强化D可变时距强化主观题二、名词解释(共3题,共15分)1.替代学习(试题分值:5分)答: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3

  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2.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试题分值:5分)答: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

  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3.程序性知识(试题分值:5分)答: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

  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1.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指的什么?它包括

  哪两种情况?(试题分值:20分)答: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作回忆。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就是陈述性知识的使用,表现为回答听到的或想到的提问。(4分)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5分);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5分)。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善于,都具备(3分)。但是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的提取”,其实就是推理(3分)。

  2.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什么?并论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试题分值:20分)答: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5分)。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5分),这对于搞好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5分);(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5分)。

  四、论述分析题(共1题,共30分)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含义。(试题分值:30分)答: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当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7分)。这有万纳的实验为证据(3分)。命题抽象性的教学含义在于:(1)教师要身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6分)(2)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实质意思;

  4

  (6分)(3)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4分)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4分)

  5

  

  

篇三: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4套真题题库及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4套真题题库及答案题库一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

  1.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正确答案:质的差异2.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于()研究。正确答案:巴甫洛夫3.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确答案: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4.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以同样的行为方式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这叫作()。正确答案:同化5.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是()做的。正确答案:柯勒主观题二、名字解释(共3题,共15分)1.正强化(试题分值:5分)答:正强化指学习者行为的结局是出现某个满意子,从而加大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2.知识的表征(试题分值:5分)答:知识的表征即知识在头脑是什么样子的。知识一般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3.观点采择(试题分值:5分)答: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者说“换位思考”。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

  

  1.测量的结果为什么通称为“分数”?简要说明宜用等

  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5分)。

  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

  (5分)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5分)。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5分)。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5分)。题库二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正确答案: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正确答案:精制和组织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3.桑代克在一项实验里划了3000条线段,结果表明()。正确答案:反馈比重复更重要4.在安斯沃斯的研究之后被确认的依恋类型是()。正确答案:紊乱型5.下面符合托尔曼的潜在学习实验的说法是()。正确答案: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主观题二、名词解释(共3题,共15分)1.最近发展区(试题分值:5分)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2.正态分布(试题分值:5分)答:“正态分布”又称“正态曲线”。也叫“钟型曲线”;它左右对称;中间隆起成单峰;两边从数学上说,可以无限延伸并下降,却绝不与基线(横轴)相交。

  3.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试题分值:5分)答: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是指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1.论“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里”及其教学含义。(试题分值:20分)答:若两个信息单元有共同的成分,因此想把它们组成一个知识网络,那么就要确保这两个信息单元有机会同时处在工作记忆系统里(7分)。由于工作记忆系统的运作表现为有意识地觉察和思想,因此所谓“激活”,就是指“自觉地想一想”(7分)。因此在教学中,当教师估计前后两次教学内容逻辑上有关,并且希望学生把它们联系起来保持在心里的话,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同时提到这两个信息单元。(6分)2.大一统产生式的长处和短处。(试题分值:20分)答:合成后的——特别是大一统的——产生式有两个基本优点:(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激活速度快。这是因为大一统产生式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6分)(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表现为在大一统产生式,条件成分很“大路”,而行动成分很“专门”。这样的大一统产生式运作起来将显示为这样的现实景象:人们呈现一个很“大路”的现状,提出一个很“大路”的要求,而专家执行一系列“专门的”行动,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正是“专长”、“专家”的特征。(8分)但是大一统产生式有潜在的弱点,那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动可以顺溜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流为“僵化”,出现“定势效应”。(6分)

  

篇四: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

  形考任务一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形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2、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3、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5、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6、平衡——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0、儿童的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二、简答题1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参考答案: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比如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相似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此有可能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此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比如

  在多子女家庭里,可能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差异,表现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就如不色盲和色盲。1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参考答案:

  布鲁纳的“关于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1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参考答案:

  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认为发展大部分是“由外向内”的过程,也就是“内化”。这里所谓“由外”,即个体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这既包括儿童自发的活动,也包括系统的教学;而所谓“向内”,不单单是指把比如知识学到自己“心里”来,而且更指一种“内(部)化”的过程和结果。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它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概念。1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参考答案:

  一是作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他们很容易作出“我是讨人嫌的”、“我是一棵路边草”之类的解释。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能浇灭孩子的内心的愿望星火,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二是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有的儿童把内心的愿望星火燃烧到另外一路上去,表现出敌视和和妒忌,甚至故意捣乱,直至采取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的问题行为。1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与差异。参考答案: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不同的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

  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16、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参考答案:

  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出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三、论述题17、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参考答案:学校教育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三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个方面的教育,

  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有很大差异。虽

  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可能这样,即父母无音乐天赋,而子女有。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才。有了规范的学校教育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18、论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参考答案: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教学含义。体现在:一是皮亚杰独立于学校的教学来考察儿童认知的一般发展。因此,如果他的理论是正确的,那就为学校教学奠定了基础,坚定了我们关于教学的程度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信念,从而不会去拔苗助长。二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启发教师去思考,通过怎样的具体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来同化或顺应一个新样例。这样的思考是与在我国目前颇为流行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接得上口的。19、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参考答案: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到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维果茨基的最近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根据这个概念把辅助学生学

  

篇五: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

  考2套真题题库及答案4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2套真题题库及答案4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2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题库一试卷总分:100答题

  正确答案:华生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正确答案: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和多项行动3.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这意味着()。正确答案: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4.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正确答案:一致性效度好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正确答案: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主观题二、名词解释(共3题,共15分)1.辨别学习(试题分值:5分)即区别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的学习。在对成年人两个刺激时,只需要运用语言进行听和答即可,但对很小的小孩和动物是做不到的。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2.“行为指示子”(试题分值:5分)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答:“行为指示子”即可“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3.陈述性(试题分值:5分)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

  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答: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1.简述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试题分值:20分)答:首先,不同的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有差异,这会在成年前的子女身上体现出来。(4分)其次,促进儿童达成最初社会化的教养,受父母对传统与新风的选择与认可的程度所制约,还受到家族内足以刺激儿童作出反应的不同教养人士之间的力量对比所制约。(4分)第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受父母或家庭内主要的教育承担人的知识水平和类型的制约。(2分)家庭环境影响的上述3个方面还可以交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组合,甚至出现奇异的变式。(2分)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在扩大儿童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也在缩小个体差异。(4分)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特别在儿童的知识、能力、才艺、行为格调、精神风貌诸方面形成多样性差异。(4分)2.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及尝试的类型。(试题分值:20分)答:尝试--错误的含义:(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分);(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2分);(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2分);(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2分);(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3分)尝试的类型有:(1)初始的尝试可以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景最典型地表现在严谨、规范的教学活动中。(3分)(2)初始的尝试也可以是有目标而无计划的(桑代克猫即如此),或者是部分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境尤其符合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经典定义。(3分)(3)初始的尝试行为还可以是无目标、无计划的“瞎捣鼓”。(3分)

  四、论述分析题(共1题,共30分)试述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模仿学习的普遍教育意义。(试题分值:30分)答:班杜拉把儿童进行社会学习的方式归结为模仿,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是观察。所以,“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术语。(4分)这个过程有4个阶段:

  (1)注意。这可以从学习者和“指导者”两方面说。从学习者一方来说,要进行观察学习,则首先要集中注意于榜样;

  从“指导者”一方来说,要引发观察学习,则首先要使学习者集中注意于榜样,班杜拉强调后一方面。(4分)(2)保持。学习者主要采用意象和语词两种方式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4分)(3)复制。在这一阶段观察学习者试着做出或比划那些行为,而不是真正的使用,表现为“闹着玩儿”,(4分)(4)动机。学习者在什么时候会把模仿到的行为付诸实用。这取决于环境条件和个人主观的认识和欲望的综合作用。(4分)模仿学习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1)模仿学习基于人的天性,带有好奇玩耍的游戏性质。(3分)(2)模仿学习带有克服心理障碍的功能。(3分)(3)在一个法制、文明的社会里,儿童模仿到的大量行为是好的。(3分)因此教师就需要了解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要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学习。(1分)题库二试卷总分:100答题

  正确答案:质的差异2.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研究。正确答案:巴甫洛夫3.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确答案: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4.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以同样的行为方式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这叫作()。正确答案:同化5.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是()做的。正确答案:柯勒主观题二、名字解释(共3题,共15分)1.正强化(试题分值:5分)答:正强化指学习者行为的结局是出现某个满意子,从而加大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2.知识的表征(试题分值:5分)答:知识的表征即知识在头脑是什么样子的。知识一般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

  3.观点采择(试题分值:5分)答: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者说“换位思考”。

  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1.测量的结果为什么通称为“分数”?简要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试题分值:20分)答:因为:(1)科学的或好的测量通常用数字表示结果(4分);

  (2)虽然测量的结果也可以是文字的,可是文字分数都可以转换成数字的(4分)。所以中文采用了“分数”这个词。(2分)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为:(1)当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甚至可以只有两级。(3分)(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细。(3分)(3)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订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4分)2.A、B类教学目标如何处理个体差异?(试题分值:20分)答:最小基本行为目标(A类教学目标)要求先把这样的个体差异引向

  行为发展目标(B类教学目标)就不满足于人人都能达到的低标准(2分),因此也就不以

  四、论述分析题(共1题,共30分)为什么说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试题分值:30分)答: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5分)。

  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5分)。

  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5分)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5分)。

  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

  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5分)。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

  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5分)。

  

  

篇六: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4套真题题库及答案

  A质的差异B量的差异C程度的差异D特质的差异2.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研究。

  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斯金纳D托尔曼3.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B概化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C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应该提供“是样例”,而不应该提供“非样例”D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不应该提供“是样例”,而应该提供“非样例”。

  4.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以同样的行为方式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这叫作()。

  A同化B顺应C适应D平衡5.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是()做的。

  A斯金纳B托尔曼C柯勒D廷克利泡夫主观题二、名字解释(共3题,共15分)1.正强化(试题分值:5分)答:正强化指学习者行为的结局是出现某个满意子,从而加大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2.知识的表征(试题分值:5分)答:知识的表征即知识在头脑是什么样子的。知识一般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

  3.观点采择(试题分值:5分)答: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者说“换位思考”。

  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1.测量的结果为什么通称为“分数”?简要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试题分值:20分)答:因为:(1)

  科学的或好的测量通常用数字表示结果(4分);(2)虽然测量的结果也可以是文字的,可是文字分数都可以转换成数字的(4分)。所以中文采用了“分数”这个词。(2分)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为:(1)当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甚至可以只有两级。(3分)(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细。(3分)(3)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订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4分)2.A、B类教学目标如何处理个体差异?(试题分值:20分)答:最小基本行为目标(A类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先把这样的个体差异引向时间维度(2分),即允许不同的学生可以有快有慢地达成目标(2分),然后在一定的时间点上消除个体差异(2分),即确保所有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2分)。为了做到后一点,教师就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以期在恰当估计的时间点上完成教学(2分)。

  行为发展目标(B类教学目标)就不满足于人人都能达到的低标准(2分),因此也就不以时间维度来消除个体差异(3分)。相反,行为发展目标把个体差异导向成就维度(2分),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能力去做出更好的行为表现,去追求卓越(3分)。

  四、论述分析题(共1题,共30分)为什么说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试题分值:30分)答: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5分)。

  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5分)。

  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5分)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5分)。

  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5分)。

  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5分)。

  题库二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B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DNA里有染色体C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DNA;DNA里有基因D染色体里有细胞,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精制有自发运作的倾向,而组织没有这种倾向B组织有自发运作的倾向,而精制没有这种倾向C精制和组织都没有自发运作的倾向D精制和组织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3.桑代克在一项实验里划了3000条线段,结果表明()。

  A重复促进成绩B重复比反馈更重要C重复和反馈同等重要D反馈比重复更重要4.在安斯沃斯的研究之后被确认的依恋类型是()。

  A矛盾型B回避型C紊乱型D安全型5.下面符合托尔曼的潜在学习实验的说法是()。

  A强化是学习必要的条件B学习是逐渐进步的C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D没有进步就表明没有学到或学会什么主观题二、名词解释(共3题,共15分)1.最近发展区(试题分值:5分)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2.正态分布(试题分值:5分)答:“正态分布”又称“正态曲线”。也叫“钟型曲线”;它左右对称;中间隆起成单峰;两边从数学上说,可以无限延伸并下降,却绝不与基线(横轴)相交。

  3.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试题分值:5分)答: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是指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7分)。

  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4分)。

  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3分)。

  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3分)。

  这样,当学生真地出现反复时就既不会急燥,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3分)。

  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现象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3分)。

  题库三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1.“小阿尔伯特案例”这个实验是()做的。

  A巴甫洛夫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产生式只能有一项条件和一项行动B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和多项行动C一个产生式只能有一项条件,却可以有多项行动D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却只能有一项行动。

  3.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这意味着()。

  A否认质的差异B无视质的差异C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D与确定质的差异无关4.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这个短测验()。

  A信度好B表面效度好C内容效度好D一致性效度好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模式识别与序列行动互为先决条件B模式识别与序列行动相互独立,并不依赖C序列行动是模式识别的先决条件D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主观题二、名词解释(共3题,共15分)1.辨别学习(试题分值:5分)即区别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的学习。在对成年人两个刺激时,只需要运用语言进行听和答即可,但对很小的小孩和动物是做不到的。

  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

  2.“行为指示子”(试题分值:5分)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答:“行为指示子”即可“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3.陈述性知识(试题分值:5分)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答: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1.简述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试题分值:20分)答:首先,不同的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有差异,这会在成年前的子女身上体现出来。(4分)其次,促进儿童达成最初社会化的教养,受父母对传统与新风的选择与认可的程度所制约,还受到家族内足以刺激儿童作出反应的不同教养人士之间的力量对比所制约。(4分)第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受父母或家庭内主要的教育承担人的知识水平和类型的制约。(2分)家庭环境影响的上述3个方面还可以交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组合,甚至出现奇异的变式。(2分)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在扩大儿童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也在缩小个体差异。(4分)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特别在儿童的知识、能力、才艺、行为格调、精神风貌诸方面形成多样性差异。(4分)2.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及尝试的类型。(试题分值:20分)答:尝试--错误的含义:(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分);(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2分);(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2分);(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

  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2分);(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3分)尝试的类型有:(1)初始的尝试可以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景最典型地表现在严谨、规范的教学活动中。(3分)(2)初始的尝试也可以是有目标而无计划的(桑代克猫即如此),或者是部分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境尤其符合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经典定义。(3分)(3)初始的尝试行为还可以是无目标、无计划的“瞎捣鼓”。(3分)四、论述分析题(共1题,共30分)试述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模仿学习的普遍教育意义。(试题分值:30分)答:班杜拉把儿童进行社会学习的方式归结为模仿,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是观察。所以,“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术语。(4分)这个过程有4个阶段:(1)注意。这可以从学习者和“指导者”两方面说。从学习者一方来说,要进行观察学习,则首先要集中注意于榜样;从“指导者”一方来说,要引发观察学习,则首先要使学习者集中注意于榜样,班杜拉强调后一方面。(4分)(2)保持。学习者主要采用意象和语词两种方式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4分)(3)复制。在这一阶段观察学习者试着做出或比划那些行为,而不是真正的使用,表现为“闹着玩儿”,(4分)(4)动机。学习者在什么时候会把模仿到的行为付诸实用。这取决于环境条件和个人主观的认识和欲望的综合作用。(4分)模仿学习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1)模仿学习基于人的天性,带有好奇玩耍的游戏性质。(3分)(2)模仿学习带有克服心理障碍的功能。(3分)(3)在一个法制、文明的社会里,儿童模仿到的大量行为是好的。(3分)因此就需要了解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要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学习。(1分)题库四试卷总分:

  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1.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差包括了()人口。

  A13.59%B34.13%C50%D68.26%2.如果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很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属于()。

  A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C相互性观点采择的阶段D社会性观点采择的阶段3.百分制分数实质上属于()。

  A顺序分数B名义分数C区间分数D比率分数4.在人类的一个成熟的性细胞里有()染色体。

  A23对B46条C23条D46对5.“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描述的是()。

  A固定比率强化B可变比率强化C固定时距强化D可变时距强化主观题二、名词解释(共3题,共15分)1.替代学习(试题分值:5分)答: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

  2.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试题分值:5分)答: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3.程序性知识(试题分值:5分)答: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1.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指的什么?它包括哪两种情况?(试题分值:20分)答: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作回忆。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就是陈述性知识的使用,表现为回答听到的或想到的提

  问。(4分)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5分);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5分)。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善于,都具备(3分)。但是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的提取”,其实就是推理(3分)。

  2.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什么?并论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试题分值:20分)答: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5分)。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5分),这对于搞好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5分);(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5分)。

  四、论述分析题(共1题,共30分)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含义。(试题分值:30分)答: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当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7分)。这有万纳的实验为证据(3分)。命题抽象性的教学含义在于:(1)教师要身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6分)(2)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实质意思;(6分)(3)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4分)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4分)

  

  

篇七: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第二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试卷总分

  100

  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基因;

  基因里有DNAB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

  DNA里有染色体C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DNA;

  DNA里有基因D染色体里有细胞,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精制有自发运作的倾向,而组织没有这种倾向B组织有自发运作的倾向,而精制没有这种倾向C精制和组织都没有自发运作的倾向D精制和组织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桑代克在一项实验里划了3000条线段,结果表明()。

  A重复促进成绩B重复比反馈更重要C重复和反馈同等重要D反馈比重复更重要在安斯沃斯的研究之后被确认的依恋类型是()。

  A矛盾型B回避型C紊乱型D安全型下面符合托尔曼的潜在学习实验的说法是()。

  A强化是学习必要的条件B学习是逐渐进步的C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D没有进步就表明没有学到或学会什么主观题二、名词解释(共3题,共15分)最近发展区(试题分值:5分)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正态分布(试题分值:5分)答“正态分布”又称“正态曲线”。也叫“钟型曲线”;

  它左右对称;

  中间隆起成单峰;

  两边从数学上说,可以无限延伸并下降,却绝不与基线(横轴)相交。

  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试题分值:5分)答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是指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论“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里”及其教学含义。(试题分值:20分)答若两个信息单元有共同的成分,因此想把它们组成一个知识网络,那么就

  要确保这两个信息单元有机会同时处在工作记忆系统里(7分)。由于工作记忆系统的运作表现为有意识地觉察和思想,因此所谓“激活”,就是指“自觉地想一想”(7分)。因此在教学中,当教师估计前后两次教学内容逻辑上有关,并且希望学生把它们联系起来保持在心里的话,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同时提到这两个信息单元。(6分)大一统产生式的长处和短处。(试题分值:20分)答合成后的——特别是大一统的——产生式有两个基本优点

  (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激活速度快。这是因为大一统产生式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6分)(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表现为在大一统产生式,条件成分很“大路”,而行动成分很“专门”。这样的大一统产生式运作起来将显示为这样的现实景象人们呈现一个很“大路”的现状,提出一个很“大路”的要求,而专家执行一系列“专门的”行动,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正是“专长”、“专家”的特征。(8分)但是大一统产生式有潜在的弱点,那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动可以顺溜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流为“僵化”,出现“定势效应”。(6分)四、论述分析题(共1题,共30分)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试题分值:30分)答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7分)。

  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7分)。

  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4分)。

  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3分)。

  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3分)。

  这样,当学生真地出现反复时就既不会急燥,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3分)。

  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现象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3分)。

  

  

篇八: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最新《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1-5)答

  案解析

  形考任务一

  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题目1完成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基因的显形效应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评论评语:题目2完成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族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评论评语:题目3完成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环境

  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评论评语:题目4完成获得3.00分中的3.00分

  1

  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评论评语:题目5完成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评论评语:题目6完成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平衡

  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评论评语:题目7完成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评论评语:题目8完成满分3.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

  2

  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结束。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题目9完成满分3.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依恋

  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题目10完成满分3.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未标记标记题目信息文本二、简答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题目11完成满分5.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差异性。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从而决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造成亲子间在是否近视方面有差异。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

  3

  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题目12完成满分5.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题目13完成满分5.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

  题目14完成满分5.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安斯沃斯等人发现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后来其他心理学家又确认了紊乱型依恋,合起来共是2类4型。(1)安全型;(2)回避型;(3)矛盾型,又名反抗型;(4)紊乱型。四种依恋只有第一种是安全的,其余三种都属于不安全的依恋。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一)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二)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

  题目15完成满分5.00

  4

  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与差异。

  儿童游戏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儿童这时才开始真正的社会互动。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不同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题目16完成满分5.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

  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者说"换位思考”。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比如因为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霍丽一定会救小猫,并且她的父亲也会高兴的。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比如认为霍丽的父亲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就不会生气。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自己和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这在书中有例子。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篇九: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

  考4套真题题库及答案_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4套真题题库及答案_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4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题库一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1.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

  正确答案:质的差异2.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研究。正确答案:巴甫洛夫3.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确答案: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4.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以同样的行为方式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这叫作()。正确答案:同化5.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是()做的。正确答案:柯勒主观题二、名字解释(共3题,共15分)1.正强化(试题分值:5分)答:正强化指学习者行为的结局是出现某个满意子,从而加大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2.知识的表征(试题分值:5分)答:知识的表征即知识在头脑是什么样子的。知识一般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3.观点采择(试题分值:5分)答: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者说“换位思考”。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1.测量的结果为什么通称为“分数”?简要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试题分值:20分)答:因为:(1)科学的或好的测量通常用数字表示结果(4分);(2)虽然测量的结果也可以是文字的,可是文字分数都可以转

  换成数字的(4分)。所以中文采用了“分数”这个词。(2分)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为:(1)当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甚至可以只有两级。(3分)(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细。(3分)(3)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订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4分)2.A、B类教学目标如何处理个体差异?(试题分值:20分)答:最小基本行为目标(A类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先把这样的个体差异引向时间维度(2分),即允许不同的学生可以有快有慢地达成目标(2分),然后在一定的时间点上消除个体差异(2分),即确保所有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2分)。为了做到后一点,教师就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以期在恰当估计的时间点上完成教学(2分)。

  行为发展目标(B类教学目标)就不满足于人人都能达到的低标准(2分),因此也就不以时间维度来消除个体差异(3分)。相反,行为发展目标把个体差异导向成就维度(2分),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能力去做出更好的行为表现,去追求卓越(3分)。

  四、论述分析题(共1题,共30分)为什么说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试题分值:30分)答: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5分)。

  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5分)。

  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5分)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5分)。

  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5分)。

  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

  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5分)。

  题库二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正确答案:精制和组织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3.桑代克在一项实验里划了3000条线段,结果表明()。正确答案:反馈比重复更重要4.在安斯沃斯的研究之后被确认的依恋类型是()。正确答案:紊乱型5.下面符合托尔曼的潜在学习实验的说法是()。正确答案: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主观题二、名词解释(共3题,共15分)1.最近发展区(试题分值:5分)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2.正态分布(试题分值:5分)答:“正态分布”又称“正态曲线”。也叫“钟型曲线”;它左右对称;中间隆起成单峰;两边从数学上说,可以无限延伸并下降,却绝不与基线(横轴)相交。3.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试题分值:5分)答: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是指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1.论“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里”及其教学含义。(试题分值:20分)答:若两个信息单元有共同的成分,因此想把它们组成一个知识网络,那么就要确保这两个信息单元有机会同时处在工作记忆系统里(7分)。由于工作记忆系统的运作表现为有意识地觉察和思想,因此所谓“激活”,就是指“自觉地想一想”

  (7分)。因此在教学中,当教师估计前后两次教学内容逻辑上有关,并且希望学生把它们联系起来保持在心里的话,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同时提到这两个信息单元。(6分)2.大一统产生式的长处和短处。(试题分值:20分)答:合成后的——特别是大一统的——产生式有两个基本优点:

  (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激活速度快。这是因为大一统产生式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6分)(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表现为在大一统产生式,条件成分很“大路”,而行动成分很“专门”。这样的大一统产生式运作起来将显示为这样的现实景象:人们呈现一个很“大路”的现状,提出一个很“大路”的要求,而专家执行一系列“专门的”行动,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正是“专长”、“专家”的特征。(8分)但是大一统产生式有潜在的弱点,那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动可以顺溜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流为“僵化”,出现“定势效应”。(6分)四、论述分析题(共1题,共30分)1.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试题分值:30分)答: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7分)。

  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7分)。

  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4分)。

  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3分)。

  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3分)。

  这样,当学生真地出现反复时就既不会急燥,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3分)。

  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现象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3分)。

  题库三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1.“小阿尔伯特案例”这个实验是()做的。

  正确答案:华生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正确答案: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和多项行动3.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这意味着()。正确答案: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4.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正确答案:一致性效度好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正确答案: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主观题二、名词解释(共3题,共15分)1.辨别学习(试题分值:5分)即区别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的学习。在对成年人两个刺激时,只需要运用语言进行听和答即可,但对很小的小孩和动物是做不到的。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2.“行为指示子”(试题分值:5分)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答:“行为指示子”即可“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3.陈述性知识(试题分值:5分)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答: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1.简述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试题分值:20分)答:首先,不同的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有差异,这会在成年前的子女身上体现出来。(4分)其次,促进儿童达成最

  初社会化的教养,受父母对传统与新风的选择与认可的程度所制约,还受到家族内足以刺激儿童作出反应的不同教养人士之间的力量对比所制约。(4分)第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受父母或家庭内主要的教育承担人的知识水平和类型的制约。(2分)家庭环境影响的上述3个方面还可以交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组合,甚至出现奇异的变式。(2分)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在扩大儿童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也在缩小个体差异。(4分)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特别在儿童的知识、能力、才艺、行为格调、精神风貌诸方面形成多样性差异。(4分)2.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及尝试的类型。(试题分值:20分)答:尝试--错误的含义:

  (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分);(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2分);(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2分);(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2分);(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3分)尝试的类型有:(1)初始的尝试可以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景最典型地表现在严谨、规范的教学活动中。(3分)(2)初始的尝试也可以是有目标而无计划的(桑代克猫即如此),或者是部分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境尤其符合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经典定义。(3分)(3)初始的尝试行为还可以是无目标、无计划的“瞎捣鼓”。(3分)四、论述分析题(共1题,共30分)试述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模仿学习的普遍教育意义。(试题分值:30分)答:班杜拉把儿童进行社会学习的方式归结为模仿,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是观察。所以,“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术语。(4分)这个过程有4个阶段:(1)注意。这可以从学习者和“指导者”两方面说。从学习者一方

  来说,要进行观察学习,则首先要集中注意于榜样;从“指导者”一方来说,要引发观察学习,则首先要使学习者集中

  注意于榜样,班杜拉强调后一方面。(4分)(2)保持。学习者主要采用意象和语词两种方式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4分)(3)复制。在这一阶段观察学习者试着做出或比划那些行为,而不是真正的使用,表现为“闹着玩儿”,(4分)(4)动机。学习者在什么时候会把模仿到的行为付诸实用。这取决于环境条件和个人主观的认识和欲望的综合作用。(4分)模仿学习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1)模仿学习基于人的天性,带有好奇玩耍的游戏性质。(3分)(2)模仿学习带有克服心理障碍的功能。(3分)(3)在一个法制、文明的社会里,儿童模仿到的大量行为是好的。(3分)因此教师就需要了解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要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学习。(1分)题库四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1.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差包括了()人口。

  正确答案:34.13%2.如果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很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属于()。

  正确答案: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3.百分制分数实质上属于()。

  正确答案:顺序分数4.在人类的一个成熟的性细胞里有()染色体。

  正确答案:23条5.“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描述的是()。正确答案:固定时距强化主观题二、名词解释(共3题,共15分)1.替代学习(试题分值:5分)答: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2.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试题分值:5分)答:布鲁纳的“学科基

  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3.程序性知识(试题分值:5分)答: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

  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三、简答题(共2题,共40分)1.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指的什么?

  它包括哪两种情况?(试题分值:20分)答: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作回忆。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就是陈述性知识的使用,表现为回答听到的或想到的提问。(4分)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5分);

  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5分)。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善于,都具备(3分)。但是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的提取”,其实就是推理(3分)。

  2.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什么?并论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试题分值:20分)答: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5分)。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5分),这对于搞好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5分);

  (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5分)。

  四、论述分析题(共1题,共30分)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含义。(试题分值:30分)答: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当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7分)。这有万纳的实验为证据(3分)。命题抽象性的教学含义在于:

  (1)教师要身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6分)(2)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

  实质意思;(6分)(3)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

  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4分)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4分)

  

  

推荐访问: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期末考试答案 期末考试 答案 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