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11篇

时间:2022-11-11 12:10:08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11篇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家校协同育人”成为教育新常态。如何从“家校协同”角度推进“双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11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11篇

篇一: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家校协同育人”成为教育新常态。如何从“家校协同”角度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首先要明确“双减”政策的真正目的。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为主要抓手的“双减”政策,减的是学生过重的文化课学习的负担,同时加强德育、美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减负是一个策略和手段,其真正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问题;策略

  前言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求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高认识和对待,着眼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回应社会关切,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进一步强调教育的公益属性,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1“双减”下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1.1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不明

  虽然相关的各种教育政策、文件都大力提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共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在当前的家校共育实践中,家校双方权责边界较为模糊,合作低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从形式上看,家校共育一直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学校单向输出要求,学校有“越位”、包揽教育工作之嫌,而家长只能机械地遵从,很少主动联络学校。因此,在这样的形式下,家校共育工作流于形式,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缺乏实效。二是从相关政策条例上看,在以往的相关文件条例中没有明确家校合作双方的责任划分,而更多的是进行一些宏观指导,缺乏科学的可操作的具体政策、法规来明确家校双方责任,指

  导家校共育工作。因此,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不明,共育工作低效。正是因为家校双方权责不清,所以家校双方在教育责任与义务上有一些真空地带、重叠地带,甚至是僭越地带。其中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越界,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工具。

  1.2家校双方合作内容单一、形式狭隘

  首先,从合作内容上来看,由于受当前我国学生选拔评价制度的影响,导致家校双方理念偏差,最终使得家校合作共育内容单一。家校合作共育主要是围绕学生考试成绩提升为主,在考试前后家校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从合作参与形式上来看,我国现行主流的家校共育方式是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校开放日一般是以学校为主办方向家长汇报教学成果,展示学校活动,增进家长对学生及学校的了解,这是学校单向的组织与领导,没有体现家校合作共育中家长应有的主场地位及功能,反而可能因为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并没有体现家校共育的实际意义。

  2优化家校共育的策略

  2.1明确家校双方责任边界,合作致远

  一方面,在现实的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共育的具体指导办法,明确家校共育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让家校共育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受法律监督。例如,《家庭教育促进法》总则第二条明文规定: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根据该法,家庭教育应落实立德树人等基本任务,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如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父母及其他家人的言传身教,正确的三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等。要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避免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或是形成对教育权利的僭越。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教学时间集中,周期长,有专业的教育、专门的教育场地和人才等,这些是其优势。但是学校除了积极落实基本的文化知识的传递、品德教育等,同时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积极承担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进而高效落实家校共育的理念.

  2.2丰富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实现深层合作

  第一,当前家校共育问题中合作内容、形式单一是突出问题。但是各大媒体、网络平台是家庭和学校触手可及的宝贵资源,因此可以通过各大媒体和网络平台指导家校共育,发送多样化的家校共育有关学习资源,以此丰富家校共育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家校双方教育水平,同时增强家校共育的意识。第二,在当前的家校共育实践中,社会协同是缺位的,除了以家长为主体的家庭以及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缺少第三方协同机构。应积极鼓励社区、第三方教育培训机构在家校共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家校实现深层次合作提供条件及监督落实,以促进家校共育工作科学高效地运行,例如承担家庭教育指导、适时评价、监督家校共育双方权利与责任的落实,为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学校筹集资金、学校管理事务的决策等深层次合作开拓渠道等。第三,制度、规范也是重要的且有利于家校共育的社会资本,应该加大家校共育内容、形式的制度建设,使家校共育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制度、规范的制约与引导下,家校共育方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最终方能实现家校双方的高效合作。

  2.3建立课程体系,提升“双减”实效

  深化“家校共育制”,举办家长学校、家长论坛、家长大讲堂等。开发家长全员培训的普及性课程、精准培训的针对性课程和满足家长多样需求的社会化课程。借助浙江省数字家长学校、浙江省家长学校联盟校等平台,开设线上公益课程,主要包括假期生活指导专题课程、家庭指南微课程、祖辈教育专题课程等。开设德育活动课程,如“践行家风家训好少年”“我说我的家教好故事”等品牌活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丰富的家庭教育课程内容、多元的家庭教育课程形式,满足不同家长不同时段的需求,给家长和孩子心理减负,帮助家长科学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家长也能“减负增效”。

  结束语

  家校协同共育,让学校更像学校,让家庭更像家庭。“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有效落实,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关心,尤其需要义务段学校和家庭协同合作,各自承担教育的责任,共同呵护我们的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扬.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1):49-52.

  [2]胡芳.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1,(2):23-26.

  

  

篇二: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

  “双减”政策将教育职能更多地从社会转回到学校,要真正落实“双减”政策,笔者认为,学校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加减法”。“双减”背景下,学校应做好“加减法”一、“减”作业数量,“增”作业质量以往教师为了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采取题海战术、刷题行为。这样,既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也妨碍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业又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通过作业训练,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与掌握情况。“减少”作业量,不只是简单的减少题量的布置,而是对作业的有效性进行研究。要求教师依据学生认知水平与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作业习题。依据“双减”政策要求布置适量的作业,避免“题海战术”。对于简单的抄写类、计算类、背诵类作业,只能让学生停留在记忆层面,作业的目的也只是呈现结果,对这些作业要进行不断地改进,设计的作业应突出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与层次性,要求教师布置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在设计作业时,应设计难易有别、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弹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使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二、“减”课外辅导,“增”课后服务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科学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对部分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解决好“学足学好”的问题。为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真正在学校动起来、乐起来,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解决好“课外增能”的问题。减少因“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校外培训现象,增加课后活动,提升课后服务的种

  类。课后服务应采取分类辅导办法,即对学困生可采取了“低起点、小步走、快反馈”的措施,以满足他们的成功感,消除恐惧心理,促进学习兴趣。对中等生可采取了“基本技能着手、半扶半放”的措施,布置一些与例题相近或稍有提高的以技能性、能力性为主的作业题,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对优等生我们采取了“高起点、快节奏、一放到底”的措施,布置一些以综合性、探讨性、挑战性为主,且难度稍大的作业题,以发挥他们学习中的智慧与能力,满足他们不断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三、“减”课外补课,“增”课堂效率《意见》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可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因“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校外培训现象,努力提高课堂教育质量,用课堂的高效来换取学生的低负担。减少用刷题等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采取“以问题驱动引领学生学习,以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探究,以自主学习引领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等”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呈现低负高效。这样,对于教师要求更高了,平时更要认真备课、精心预设教案、深入研究,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为此,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科学合理组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迁移与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师要适时、有效地运用提问、引导、点拨、欣赏、激励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

  学生的学习内需,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总之,要想让课堂高质量,首先我们要解决好“课堂增效”的问题,这样才能让“课外减负”成为现实。

  四、“减”课业负担,“增”发展空间“双减”减的是学校、教师、家长以及校外培训机构强加给学生的不必要的学业负担,减下的这些负担,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这样,要求学校应提供场所,提供材料,配备导师,还要精心安排,认真组织,开展活动,努力做好课后服务,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和学校的各种活动资源,如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书法室、舞蹈室、科技室、实验室、体育馆等资源或场所,开展文体、艺术、科技等各种有益活动。这样既可减轻家庭负担,又有效地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发展空间。同时,在课后服务时,学校还应针对学生的爱好特长,组织学生开展文体、艺术、科技等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化发展。并且将课后服务分成为必修与选修两个方面,在必修方面增加体育锻炼内容,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能,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选修方面就是依据学生兴趣特长,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

  感谢您的支持祝您生活愉快

  

  

篇三: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

  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孩子父母借助经济资源优势通过利用课外的额外培训甚至是高价名师辅导给学生吃激素打兴奋剂以透支压榨个人全部潜能为代价试图弥补自家学生在个人属性或者是天资上的不足

  教师对于双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一名在公立高中工作八年的化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思考和感悟,谈谈对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的粗浅的认识和理解。

  当任何形式的课外学科辅导,被限制被缩减被禁止时,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取决于学生平日在校期间统一学习的学力与成效。

  换句话说,这预示着高考将更加侧重并突出甄选学生的内归因性,对个人特质与属性的考察,即具备良好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和行为习惯自律的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发展培养。当然,这本就是高考制度设计的初衷,也是根本的目的与功能所在。而与之对应,思维品质僵化,内部动机消极依赖的学生将进一步被无痛分流被边缘化,呈现裸泳状态。

  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孩子,父母借助经济资源优势,通过利用课外的额外培训,甚至是高价名师辅导给学生吃激素打兴奋剂,以透支压榨个人全部潜能为代价,试图弥补自家学生在个人属性或者是天资上的不足。以谋求在高中小学K12基础教育阶段超越并排挤掉有天赋,但出身贫寒无法得到额外助力的学生。直接导致高考无法在更广的全国全民全阶层范围内,有效遴选出真正有天资有才华的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发展发挥其个人天赋,以实现更大的国家和社会效益。

  这样不仅会造成社会阶层固化,破坏社会公平。同时,也会造成国家有限资源对资质平庸学生的错位投入而无谓消耗和浪费。

  当然,也包括学校之间失控的恶性应试竞争和功利取向,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所带来的超负荷学业负担和超临界心理负担。在学校,家长和课外辅导的三重压榨作用下,学生只是被

  各方作为实现各自名利诉求的手段和工具,而非鲜活独特的生命个体。以致学生的独立空间和生活体验被剥夺,学生的内在驱动和情感意志被消减。

  于个人而言,会带来心理压抑甚至扭曲,直接引发在中学期间厌学,空心乃至抑郁,甚至极端自残自杀行为。连锁反应在大学期间报复性放纵甚至弃学,不利于个人寻找到人生真正的方向,独特价值和生命意义。于国家社会而言,不利于核心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健康良性发展,不利于在当前日益激烈而严峻的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中,以最小投入和代价取得优势和领先地位。

  教育公平是保证社会公平,是维持阶层良性流动,是国家保持稳定发展和活力的基石。将基础教育对人的发展与选拔功能,与原生家庭所能提供的额外经济资源优势剥离剔除,统一拉平后,更加突出区分学生个体的个性特质与本身属性,从而尽可能做到优化甚至最佳配置,以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这是科技战和贸易战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打破阶层固化的需要,是缓解全民集体焦虑的需要,是减轻家长经济负担的需要,是体现教育公平的需要,是教育回归本真的需要,是打击教育资本化集团化垄断化的需要,是引导高素质高学历高智商高端人才回流教育科研本位的需要,也是实现华为总裁任正非提出的教育应该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需要。当然,也是打压学区房异端,促进二胎三胎政策落实催生英雄母亲,实现国家良性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朴素需要。

  同时,奥运会诸如全红婵的榜样偶像的树立如同打开一扇别样而绚丽多彩的天窗。让全民看到只要用心发掘上天赋予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异禀,每个小孩都可以不同的形式发挥并展现其人生价值和光芒。而不必仅仅拘

  泥于执着于,通过强行塑造学科知识的应试分数优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一条路来实现其人生理想和追求。

  简而言之,国家出台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是教育的个性化,本真化,素质化,公平化和去功利化的里程碑事件。随着国家发展进入新时期,当前教育的负面问题与效应,越来越多的被聚焦被暴露被揭示,面对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可以预期将会进一步加大深入。包括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相信后续还会有更多的相关配套政策出台,以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回应大众关切。

  同时,双减政策对学校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提出了直接且明确的责任和担当。即学校教育应立足长远,放眼终身,立德树人,超越狭隘的短期的功利名誉得失与粗放的低效的教育组织方式。将学生身心健康与学业的和谐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做出积极的铺垫和引导。

  当然,双减政策实际上也潜在的对当今中国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作为家长要努力克制虚荣攀比和短视的功利思想,关注并疏导小孩成长过程中敏感的心理变化和情绪起伏。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人特质与属性,无可否认在相当大程度上来说,主要取决于先天遗传资质和后天成长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你的小孩之所是你的小孩,是因为他们最大程度上继承了父母的基因和生命,最大限度上灌注了父母的精神和品质,观念和行为习惯。

  所以,努力成为一名学习型,开放型,民主型和包容型父母,构建并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小孩成长过程中为其模仿和印随,吸收和内化,提供积极而丰富的素材和营养。这是睿智家长所为,也是小孩赢在长远和未来的关键所在。

  最后,我们也要保持理性而克制的乐观,全民教育焦虑并不会因为个人和家庭之外的国家宏观调控文件和种种措施,就此彻底烟消云散,只是缓解。真正问题的解决,个人和家庭美好未来的实现,最终在于家庭成员的共同的努力和学习提升,前方数十载人生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篇四: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

  双减政策下的家校共育

  摘要:经济落后地区,留守儿童居多,家长教育观念缺乏理念、方法和经验。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础。开展家长学校培训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开展家校共建教育的十分重要。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庭教育家长培训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立求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探索,需要进一步“整合使用校外资源。发挥校外教育单位的重要阵地作用”。我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留守儿童约占在校学生的60%,留守的家长普遍缺乏科学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与经验,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双减”教育政策的落实,当下的家校共建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主要趋势。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不仅影响教育新政策的落实,也会阻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多年从事少年活动中心工作,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谈谈新时代家校共建的几点经验和做法。

  一、办好家长学校,开辟家庭教育新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同由此可见,教育的成功必然要家校合作共育,在“双减”背景之下,家校共育更为迫切同时,也面临着更严峻挑战,家校双方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各施所长,合作共育,从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的低层次,走向学校与家庭积极合作、共同发展的高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解决家庭教育与新时期“双减”“五项管理”原则不匹配的问题,笔者认为办好家长学校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优势,稳步推进线下家长学校和

  线上家长学校建设,不断开辟新的家庭教育新的空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座家长学校,共同培育两代人,使家长参与到学生教育的研究活动中,不仅提升了家长探索教育孩子积极性,还大大增强了家长参与教育和实施的能力。因此,学校可从“让家长了解学校”和“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两大目标入手,设计家长培训计划、家长培训活动操作流程、家长学校各阶段培训主题和课程,确保了家长学校教育工作规范有效、长期持续进行。

  二、精心设计主题,帮助家长改变观念

  建立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培训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完善家长培训活动开展制度的前提下,精心组织开展家长学校教育研讨,组织工作,在深入领会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家长学校培训方案,确保家长教学内容与家长信息接收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将家长学校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实效。比如,针对部分地处偏远山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贫困家庭孩童较多的具体情况,培训学校可设计以“精准扶贫,助学扶智”为主题的教育扶贫宣讲会,通过对现有教育扶贫政策、学生资助政策的宣讲,帮助家长了解了学生资助政策中的资助范围、资助标准、资助程序等多项内容。在让家长充分了解国家相关制度与政策,感受党和国家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为教育工作做出的努力的同时,学校也加入感恩教育指导活动,鼓励贫困家庭家长培育孩子的感恩意识、立志成才观,帮助孩子树立“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针对一些家庭孩子出现厌学的具体情况,培训学校可设计“立志成人,一个也不能少”为主题的培训会,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讲述,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现状,树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信心,改变“破罐破摔”的做法,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成才、成人。

  三、合理利用资源,开展特色培训工作

  家校共建教育除了依照学生家长的需求展开特色家长培训活动外,还应十分重视对当地社会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深挖地域文化底蕴,弘扬地域优秀文化传统。比如,在家长学校工作开展期间,我县曾邀请张家口关工委老干部,到学校开展《红色传承千秋万代》《习语进校园》讲学活动,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地区先进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讲学活动通过朴素的生活案例,渗透着深刻的家庭教育观念,既简单明了,能够被

  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家长所接受,也将先进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传递到了家长的心中。

  四、共建教育平台,架设家校沟通桥梁

  家长学校的开展,让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也给家长了解学校、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和重大活动、表达个人教育情怀间接提供了平台。家长学校不仅要以更健全的制度、更丰富的形式长期有效地推进家长培训工作,还要本着双向自愿原则,给学生家长发放聘书,聘请部分学生家长担任家长委员会委员,协助学校开展家校共育沟通工作,传达学校先进教学理念,反馈家长教育意见、教育难处,成为了家校沟通过程中的重要枢纽。同时,家长委员会也会参与学校重大教育活动的确定与实施过程,拥有向学校献计献策、指出学校活动问题、直接与校长对话等多项权利,并且会参与到家长配合确定方案和实施过程,以家长的视角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总之,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只有家校共同努力,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支持,密切分工合作,“双减”政策才会得到行而有效的落实。家庭中的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校外呼应者。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至关重要。家长应意识到家庭教育本身的功能及特殊价值,而不是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伸。在“双减”工作中,一方面,家长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学业监督工作外,应加强和任课老师的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正视孩子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家长应多多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与精神健康,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如何科学安排孩子的业余时间,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重视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中的老师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分段侧重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如小学级段侧重培养良好习惯,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中学级段侧传承好家风,为孩子健康成长当好守护神,针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和解答,和家长们分享实用的育儿方法。通过家校共育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了解学校的教育主张和要求,信任学校的工作,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平等、互信、互谅、互解”的工作氛围中,让孩子们能在家里得到正确的教育指引,家校同步保证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司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08-19)[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1)

  

  

篇五: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

  “双减”背景下学生体愤顺究摘要:双减政策发布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作业量,从而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各类体育、科技等活动。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已无法满足全新的教育需求。所以,本文以双减政策为切入点来对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双减;体育家庭作业;设计策略

  引言: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出台,这个政策的颁布对教育

  工作者的工作带来巨大影响。为积极应对双减政策,各学科教师都应对当前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和审视,以确保能够真正适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其中,学生家庭作业的设计也应引起注重和重视。

  一、体育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一)监督机制不到位从具体调查情况来看,在所有体育教师中,经常布置作业的教师不超过六成,甚至有部分体育教师从来不布置作业。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和家长缺乏对体育作业的重视,此类问题均反映了当前监督机制的缺乏。

  (二)评价体系不完善在应试教育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家长均存在着重学科、轻体育的现状,而在缺乏家长和教师督促的情况下,很多学生缺乏完成体育作业的动力,评价体系对体育作业的忽视对体育作业的实施带

  来巨大的限制。(三)科学锻炼缺乏指导

  科学合理的锻炼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其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反之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很多锻炼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还会对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所以,教师有必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为学生的锻炼活动提供科学指导,确保其在完成体育作业的同时,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双减”背景下提升体育家庭作业质量的对策(一)加强作业指导,确保作业实效

  1.加强教师指导

  首先,在教育形势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念、认知水平等也应随之做出变化,从而为作业设计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学校应定期对体育教师的作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及时指出问题,以确保教师的作业设计行为具有规范性和合理性。第三,定期开展教研和培训活动。此类活动能够帮助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所以有利于作业科学性的提升。

  2.加强学生指导

  首先,应对当前的评价机制进行完善,必要时还可引入增值评价,鼓励学生在注重学科成绩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体育学科的重视。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积累,同时还应加强对技能的培训,

  学生在逐步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的同时,有利于其作业完成水平的提升。第三,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优化。体育知识的学习不但包含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包括品格、思维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等的培养。

  3.加强家长指导

  首先应提高家长对体育学科的注重和重视,并鼓励家长为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完成提供必要的支持。其次,有必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指导家长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来了解学生的体育作业、并学习必要的安全监控措施,在学校与家庭双管齐下的情况下,真正确保体育家庭作业的作用能够得到发挥。

  (二)优化作业设计,激发作业兴趣

  1.游戏化

  将游戏元素融入体育家庭作业,能有效提升作业的趣味性,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家庭作业。比如,教师在布置投篮运动作业时,可要求学生与家长进行投篮比赛;或在布置重复跑等耐力作业时,可将其转换成小组比赛。通过此类方式来转换作业的形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2.结构化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家庭作业均采用每天打卡的模式,学生必须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对单一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以此来提高熟练程度。针对这个现状,教师可对作业结构进行优化,通过组合训练来

  提高学生对技能的使用程度。比如,教师在布置羽毛球相关的家庭作业时,可要求学生将防守技能与高远球技能的练习进行有机结合,并录制视频。这个方式不但避免了单一动作的重复性,同时也能有效提升作业的实践性。

  3.差异化

  “双减”政策明确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来布置分层且有针对性地作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避免一刀切的问题,且应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以确保作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同时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在布

  置跳台阶作业时,教师可规定多个档次,如五级十次,四级15次,三级25次,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从中任选其一来完成。此类作业

  布置方式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纳入了考虑范围之内,提高了作业的可行性。

  4.生活化

  将生活元素融入作业设计,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还能确保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来锻炼身体。比如,教师可将髙抬腿动作的练习作业布置为跑楼梯,或布置学生参加马拉松比赛来练习耐力。这个作业设计方式能够将学生的锻炼与生活情境加以融合,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能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机会来进行锻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师而言,应深刻认识到双减政策的目标和本质内涵,并根据双减政策的原则来对当前的家庭作业进行设计,以确保家庭作业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尊重学生的差异,真正发挥作业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篇六: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

  “双减”政策对学前教育和家长的影响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要想减负不减质,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也就意味着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更高,对学前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回归初心,探寻教育的目的1、实施“双减”政策,是党和政府坚持教育事业公益性,减少教育内卷,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从国家近几年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中可以看到,增加公办资源,扩大普惠性民办资源,是必然趋势。结合此次“双减”政策,可以窥得学前教育今后的发展路径:杜绝提前教育和课外超前教育,以普惠园、公办园为主要抓手,将重点放在“在幼儿园园内不断提高学龄前教育质量”的方向。学前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孩子们可以得到满分的成绩,而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可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充满学习力的人,努力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重点。2、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开端,是为终

  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在促进幼儿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只有回归教育的初心,才能寻求更长久的发展。寻回初心,必先懂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本真,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基石、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一个良性循环和互动的大教育环境,更好的为国家培养高质人才。

  二、教师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持续学习、不断进1、“双减”政策下,首先需要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游戏化”,以游戏为基本活动。2、“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教学中应以幼儿为主体,真正为每一位幼儿提供适合的教学服务和发展引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包括学习品质,社会品质;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引导他适应集体,尊重集体,融入集体;锻炼孩子的能力:生活能力,执行能力,劳动能力,从而培养幼儿将来成为一个具备学习能力、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真正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3、教师更要立足于“教育即生活,不能只把集体活动

  看作是幼儿的学习活动,而应该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赋予教育意义,要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三、幼儿园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负担,更重要的是真正引起家长对教育的反思,帮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不从根本上帮助家长形成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问题会仍然存在。那么,幼儿园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所以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

  ——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许多家长认为只有“集体上课”才是学习,只有学会了多少汉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背多少古诗词才是学习。学习不等于学到知识的数量,学习的成果也不只有分数。事实上,幼儿园的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教育内容与要求是这样的: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里教什么,是由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以及未来的生活需要决定的。任何超出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超前教育、灌输式的教育、机械性的重复训练、片面追求数量和分数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学习的发生,反而可能阻断知识、经验的生成。四、“双减”之后家长应该如何做?

  “双减”之后,家长能够做什么,又应该怎么做呢?优异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未来能力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双减”政策之下,家长要做到:

  1、明白双减”的意义。“双减”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把生活还给学生和家长,去体验更多地生活中该有的精彩,而不是在所有的休息时间辗转在不同的培训机构;要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人。只有在全社会树立起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才能减轻家长焦虑、消除教育“内卷”现象,最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减。”

  2、重视学龄前儿童的童年兴趣;双减政策下孩子的学习靠什么?威廉·叶芝曾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就是“内驱力”,它决定了孩子是否能灵活地学以致用,是否能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长久的乐趣,很多父母曲解了“内驱力”,认为对学习的热情才

  叫“内驱力”,其实“内驱力”的基础和决定因素,正是多数家长认为的“无用的兴趣”,这种于童年自然生发的兴趣,是孩子“内驱力”的重要源头。作家黑柳彻子从小就是个“不守规矩”的女孩,刚上小学一年级就被学校劝退,在妈妈的帮助下,来到不用循规蹈矩的“巴学园”后,她欣赏有趣的事物,做自己喜欢的事,最终激发出内在自驱力写下自传名作《窗边的小豆豆》。

  2、根据孩子特点调整教育方向。学龄前儿童已经进入了,“十万个为什么”的成长阶

  段。这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探索,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引导孩子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成长,并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不是用一个常规的标准答案,堵住孩子喷涌而出的想象力。

  3、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沟通,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带孩子参加一些他喜欢的文体活动。培养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制定一个学习的刻度表,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过去的很多年,分数几乎就是教育的全部。今天,当“双减”为功利教育踩下“刹车”后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什么是教育的本来面目?教育路漫漫,“双减”政策,也许不能完全彻底地消除焦虑和内卷,但如果能让教育更接近本质就是一个好的开始。鲁迅曾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篇七: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

  浅谈“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

  摘要:随着国家“双减”“五项管理”等教育政策的落实,“家校共育”这个话题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双减”政策下,作为教师,我们需在减轻作业量且不降低“双基”的前提下,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在学生评价方面,严格按照课标要求,不断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奋力打造优质课堂和优质教育。而家庭教育也需引起重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10月23日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意味着家庭教育这项传统“家事”将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家校共育,已经成为双减背景下势在必行的趋势,因此,下文将阐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基本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共育家庭教育

  人们常说,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因此,“双减”政策下的家长更需要对孩子付出更多的精力,坚持“四不减”,做好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政策如何变化,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头等大事。

  1.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中,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童年的记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很多成年人面对的许多心理困惑其实大多来源于童年的经历。在学校里的每一天,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教师的思想也会左右学生。所以,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言传身教比单纯的教授知识更重要,所以,教师应树立先育人再教书的观念。教师受过专业训练,能

  较好地面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但是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如何教育好下一代是一个难题,这就需要社会各界提供应有的帮助。因此,学校与家长之间应是一种相互沟通、理解、帮助的互补关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目标应是一致的。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谁放弃了家庭教育,谁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而谁赢得了家庭教育,谁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1.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就目前情况而言,有一大部分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素质和教育孩子联系起来,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关注孩子素质的多,关注自己素质的少;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责孩子过错的多,反思自己行为的少。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我只需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其它方面可以忽略不计。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关注文化素质的多,关注道德素质的少;关注身体素质的多,关注心理素质的少;注重结果的多,注重过程的少;注重物质投入的多,注重情感投入的少;期望过高的多,注重实际的少。往往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最终贻误了孩子的前程。因此,要把孩子教育好,单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齐心协力,家校共育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1.双减政策下需明确家庭教育的宗旨。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适应未来,都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应有全方位、综合整体的考虑和设计。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需要紧密而有效的配合,两者之间,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位或不足都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影响教育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

  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规范的管理、专业的师资、丰富的设备设施,所以,学校教育是核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共育,总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学校教育由于现行体制设计,要求对全体学生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施以统一规范和标准的管理和教育,有人形象化地比喻为“人才流水线”,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都是大体一致的。但是,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而孩子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人。

  四、充分认识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

  家校共育需要家长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识,才能使教育的途径得以畅通,教育才能有成效。学校与家庭若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产生分歧,就会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种种的困难,降低学校教育的效率。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家长和教师都要努力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五、双减政策下依托家长委员会做好共育沟通

  如果说家长培训工作的定期开展、高效开展,让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就为家长在学习先进理念后参与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我们学校家长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家长学校不仅以更健全的制度、更丰富的形式长期有效地推进了家长培训工作,也给家长了解学校、

  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和重大活动、表达个人教育情怀间接提供了平台。学校除了定期组织特色家长培训活动以外,还成立了学校、班级家长委员会,本着双向自愿原则,给学生家长发放聘书,聘请部分学生家长担任家长委员会委员,协助学校开展家校共育沟通工作,传达学校先进教学理念,反馈家长教育意见、教育难处,成为了家校沟通过程中的重要枢纽。同时,家长委员会也会参与学校重大教育活动的确定与实施过程,拥有向学校献计献策、指出学校活动问题、直接与校长对话等多项权利,并且会参与到家长配合确定方案和实施过程,以家长的视角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1.双减政策下家校协作共育的意义。

  共育幸福美好儿童完整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在学校,更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大自然中。我校成立了校级家委会,并根据孩子不同年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段侧重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如低段的“用心培育,用爱守护”培养良好习惯,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中段的“润物无声,静待花开”守护孩子成长;高段的“坚持好习惯,成为好孩子”,邀请学校教师和校外专家开办讲座,针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和解答,和家长们分享科学实用的育儿方法。这些主题辅导为孩子们收获自己的幸福成长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指导,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了解学校的教育主张和要求,信任学校的工作,密切联系、配合,奠定了家校共育工作“平等、互信、互谅、互解”的工作基调,让孩子们能在家里得到正确的教育指引,家校同步保证了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大大提升了家庭教育引导及家校教育工作质量。《发现母亲》一书中写到: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母亲,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而家校共育能让更多的母亲收获好孩子。

  参考文献:

  [1]王兆先等.家庭教育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2]周利群.中学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1.

  [3]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4]周大平.求索中的家长委员会[J].教育,2012(22):40-41.[5]谢群锋.浅析家庭教育在“三结合”教育现实中的一些困惑教师[J].2013(7):10-11.[6]关鸿羽.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1995(2):20-21.作者简介:申小红,1986年10月,女,汉,甘肃陇南,本科,西安市经开第二学校语文教师,执教一年级语文兼班主任

  

  

篇八: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

  浅谈“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当前家校共育方面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亟须转变,要破除唯分数论,并且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断的增强其合作信念,提升各自教育水平。过往家校共育的实践对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仍遇到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如家校合作内容、形式狭隘等。因此,文章浅谈了“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

  关键词:“双减”背景;家校共育;策略

  我国的家校合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逐步走上正轨,并且日益受到重视,为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相继出台了各种法规,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进一步发展与改革的决心之大、行动之果断。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我国家校共育实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家校共育应正视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家校共育的问题

  2021年,随着“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我国家校共育实践进入了新时期。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减轻学生课内作业负担和减轻课外培训负担。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要减少学生作业量,减少考试频率,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在减量的背后,学校应想方设法增质,因此家校合作共育变得尤为迫切,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在新的背景之下,新时期的教育是为高质量发展服务的,因此家校共育也面临着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首先,家庭、学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破除唯分数论。因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时至今日,有的学校、家庭依旧以分数论“高下”。在学校,学校与老师以学生考试成绩评定绩效考核;在家里,家长以孩子考试成绩论家庭荣辱。但在新时期,需要培育的是具有核心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要深化教育改革,从思想上根除唯分数论的落后观念。其次,增强合作信念也是新时期家校双方面临

  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增强和家庭共同育人的信念,以形成最强大的教育合力,发挥家校共育的最大作用[2]。

  二、优化家校共育的相关措施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家校共育常常会遇到低效沟通、合作意识差等问题。因此,在新的“双减”教育背景下,亟须探寻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促使家校合作共育发挥实效。

  (一)加强高效沟通机制的构建,提升家校共育意识

  家校之间合作共育意识淡薄,双方缺乏信任基础是重要原因。因此,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增强信任,进而提升家校双方合作共育意识。在构建有效沟通机制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沟通内容的全面性。在家校共育的实践中,大多是以学生成绩为中心而进行的家校交流,家长多是充当一个遵从者,甚至是受训者,未能体现主体地位,因此家校共育效率低。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必须考虑学生主体的不同诉求,避免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形式化的合作误区。家校双方对当下相关的政策条例的深层解读、相互沟通,有利于进一步重视并配合家校共育工作[3]。

  其次,要增强沟通的实效性。在家校共育实践中,尽管家校双方沟通途径与平台多样化,但沟通的实效性却不强。因此,有必要构建家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协商的合作机制,在合作中形成“通知一反馈”的闭环沟通机制,确保沟通的实效性。在这样的对话协商机制中,一方面,学校、教师将学生信息反馈给家长,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在校表现,同时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学校、教师的工作内容、任务、状态等,以此增进家长对教师的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家长将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等表现,以及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情况等反馈给教师和学校,也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及家长,进而增强理解与信任,切实提升合作共育意识。比如:学校可以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如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QQ群可以建立群相册,保存一些宣传图片等内容,微信群可以方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很好促进家长详细了解学生的在校情

  况,也方便教师针对学生的一些问题及时和家长沟通指正学生的错误及时能得到改正。

  (二)对于家校双方责任边界有所明确

  当前经济增长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个体成长中发挥各自作用逐渐转变为一种新的“重叠模式”,即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家教、家长、学校、教师越来越呈现相互重叠的关系,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的教育内涵与功能各不相同,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以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进行,厘清两者的教育边界,理性地维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既不“越界”,也不“让界”,实现高效合作。一方面,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共育的具体指导办法,明确家校共育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让家校共育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受法律监督。要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避免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或是形成对教育权利的僭越。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教学时间集中,周期长,有专业的教育、专门的教育场地和人才等,这些是其优势。但是学校除了积极落实基本的文化知识的传递、品德教育等,需要积极的承担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进而高效落实家校共育的理念间。被动沟通转化为主动沟通无论是孩子与老师的互动,还是孩子在学习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形成合力的沟通氛围,多和家长相互探讨教育理念,相互协助而不是相互推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构建高效沟通机制,提升家校共育意识;明确双方教育边界,合作致远;丰富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实现深层次合作。从而找准家校共育实践活动本源,践行“双减”,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勇.探究农村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协作共育有效策略[J].互动软件,2021(8):1320.

  [2]孙李英.减压减负提质增效——浅谈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J].互动软件,2021(8):5289.

  [3]葛权.浅谈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J].文渊(中学版),2021(7):1409.

  

  

篇九: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探索

  作者:张生张琼元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年第12期

  【摘要】“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实现这一目的需发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作用,并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本文提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社;协同;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12-008-03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主要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进育人共同体建设。

  “双减”之前,育人责任过多堆积至校外培训机构,以致本该校内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发挥的作用被校外培训机构替代,过度追求学业成绩,增加家庭负担的同时加重了家长焦虑情绪。由此,“双减”表面为校外培训机构的裁减,其最终目标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

  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1.不同家庭面临的困难存在差异

  调研结果发现,82.8%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了困难,17.2%的家长认为没有困难。

  在家庭教育遇到的困难方面,城镇户籍家庭遇到的最主要的四种困难是“自身工作忙,没时间”(41.8%)、“不知道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38.8%)、“有问题时找不到求助途径”(35.7%)和“家庭成员针对孩子教育问题意见不一”(33.7%)。农村户籍家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是“自身工作忙,没时间”(50.0%)、“不知道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37.5%)、“有问题时找不到求助途径”(37.5%)和“与孩子冲突多”(37.5%)。

  家长自身工作繁忙,缺失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求路无门是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是城市户籍家庭由于受到周围社会经济环境和繁杂的网络信息影响,家庭教育意见更容易出现分歧。农村户籍家庭则是家长与孩子的观念不一致,导致冲突较多。

  同时,调研结果还显示,单亲家庭遇到“与孩子冲突多”和“不知道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两种困难占比最高,为66.7%。

  2.“双减”后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心理

  “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家长更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三个方面:心理健康(81.3%)、素养(75.0%)、成绩(71.1%)。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最希望获得“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能力占79.7%,“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知识和能力占78.1%,“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占77.3%。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家长最重视也最希望提升的,这与目前孩子学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有极大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的关注点逐步从学业成绩转向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认识到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3.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较有成效,但社区层面补给能力缺失

  在家庭教育指导效果上,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所帮助,占比69.4%。其中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占16.3%,有较大帮助的占18.4%,有一点帮助的占34.7%。

  社区组织活动方面,仅15.3%的家长所在社区开展过儿童活动,13.6%的家长所在社区邀请过专家进行家长培训。社区设施配备方面,仅1.7%的家长所在社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中心,15.3%的家长所在社区提供公共图书馆,22.0%的家长所在社区提供活动室。

  目前,家长对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较满意,但是社区层级的补给能力缺失,这与社区教育未得到应有重视、社区管理能力较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因素有关。“双减”政策颁布以后,孩子的空闲时间增多,社区作为孩子周边最接近的社会资源,应充分发掘其教育资源潜力。

  4.学校在线学习平台欠缺,未发挥信息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双减”中明确提出利用优质的学校网络平台,免费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料。但目前大部分学校欠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对信息化教育平台方面的认知处于空白状态。仅16.3%的学校提供免费线上学习平台,学习资源覆盖全学科的比例不足半数,为45.2%,孩子每周使用线上学习平台的频率多集中在两次及以下。

  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学习平台,能够促进优秀的师资力量、课程资源、服务资源在区域内流动,拓宽优秀资源边界,有效缓解学校和家庭对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的担忧,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共享优质资源。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策略

  1.运用信息技术赋能家校社教育新生态

  首先,各层级需建立科学、统一的育人理念。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统筹全社会优质资源,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其次,明确各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职权范围。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增强顶层设计,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学校发挥主体作用,减轻孩子在校作业与考试负担,丰富校内教育体系供给;家庭应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厘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边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社会提高其支撑能力,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管理机制。

  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增强各层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政府应统筹建设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创建家庭教育专业指导团队,提供线上家庭教育指导相关服务。社会有资质的第三方企业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引入市场上较为成熟的服务模式,通过海量数据算法,深度挖掘家庭行为记录,分析家庭需求,精準评估家庭情况,整合优质内容进行个性化推送。学校开设专门的家庭教育服务模块,提供高质量教育线上课程和优秀教师资源,以及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在线咨询服务。

  通过技术手段调整教育资源供需之间的匹配度,以在线服务的方式将课程内容、优秀教师、个性服务、经验分享向薄弱学校与地区输送,进一步扩大各类型优质教育服务辐射范围,促进家庭教育服务均衡发展。

  2.实现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供给平衡

  协同育人机制需明确兜底界限,服务覆盖社会全体对象。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家庭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少农村、贫困地区是家庭教育指导“遗忘”的角落。这些地区大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学校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家长受教育水平偏低,是家庭教育指导的“盲点”地带。因此,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需明确兜底界限,覆盖社会全体对象,坚持补偿性正义原则,将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纳入家庭教育重点服务地带,均衡家庭教育服务地区之间的供给,使所有家庭享受到家庭教育指导的公益性服务。

  细分家庭教育服务内容,兼顾共性与个性需要。现今家庭教育服务大多提供普适性指导,仅解决一般性问题,但实际上不同家庭存在一些特殊需求。譬如一些“内卷”程度较为严重的家庭,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一些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应注重亲子关系解决。因此,需对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度调研,依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性别、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分层,提取共性问题,分类个性问题。明确不同群体的家庭教育服务需求,提供精準有效的家庭指导。

  3.加强线上线下统筹,实现优质资源流动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聚合各类教育应用,推动平台开放协同。“双减”政策同时聚焦校外培训行为、校内课后服务与协同育人三大模块,各地方可利用大数据优势,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构建涵盖校外培训管理、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家庭教育服务和线上学习服务等应用的多元服务平台。

  校外培训管理应用模块可公示相应主管部门,确定分类标准,明确审批流程,更新“黑白名单”。同时,所有培训机构应公示从业教师及从教人员资格、课程信息、班级开设情况、收费项目和标准等,随时接受家长的监督。

  校内课后服务应用模块可让各地方统筹学校业务,构建覆盖课程管理、选课排课、评价监管、第三方机构管理等全场景的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按需匹配,增强灵活供给能力,完善课后服务管理闭环。线上学习服务应用模块除了提供免费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以外,可增加创新性评价工具,实现在横向上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纵向上支撑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同时试行纸笔测验线上化以及自适应测验,发展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教育评价,实时反馈孩子不同阶段的学习进展,逐步精准培养每位孩子个性能力,诊断孩子知识掌握状况。

  家庭教育服务应用模块以家长需求为导向,提供专业问题诊断和家长自评工具,以数据驱动的方式,智能识别家庭基本特征,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寻找问题症结,深度诊断家庭情况,提供实时、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对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在线专业团队线上咨询服务。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家庭教育服务能力,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力。

  以信息技术赋能协同育人机制,促进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双线并行,打破优质资源集中的局限性,实现优质资源全要素在社会范围内流动,精准对接供需关系,拓宽育人服务范围,提高服务的可及性与高效性。

  参考文献

  边玉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读懂孩子与走出中国式育儿悖论[J].探索与争鸣,2021(5):19-22.

  边玉芳,张馨宇.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内涵、特征与构建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0-25.

  

  

篇十: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

  “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个暑假,我们教育行业听的最多的莫过于“双减”政策,“双减”指的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政策的出台最为高兴的肯定是孩子们,但我听到身边家长最多的声音是:“孩子周末、寒暑假不上辅导班要干嘛?光玩手机吗?”“我们工作忙,孩子不上辅导班学点东西,在家里除了玩游戏,就剩吃喝了。”“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那时候,一起跳皮筋、玩毽子一整天,他们是玩手机一整天,有什么政策限制一下网络游戏吗?”“孩子还要中考还要高考,不比别人多学点,怎么竞争?”……看来对于“双减政策”还有不少异议,最大的担忧是孩子放了假要干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通过学校的力量去帮助父母减轻担忧:暑假学校开展暑期托管服务。今年不少地方学校已经开设了托管服务,这让家长免除了一些担忧,但这托管服务存在两个主要问题:老师们没有了假期,学生放假后各种培训再加上暑期托管服务,最让人羡慕老师的寒暑假没有了,加上托管服务并没有多大报酬,很多老师感觉很疲惫。这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做好协调,我看到有些新闻报道在小学生暑假前就开始招聘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托管服务,不仅让大学生得到锻炼,也获得相应报酬,这也是不错的选择;另一个问题是托管服务干什么?看着孩子写作业?继续上课?那又无意义了。我们建议下一步的暑假托管服务孩子是要设计更有意义的课程,比如上午的课程可能是学业辅导,下午可以是兴趣培养或选修课性质。假期作业更要用心布置。大部分学校的暑假作业都会是一本《暑假作业》,可多些社会实践类、研究探索类等,不要局限于学科作业,真正让孩子们的假期充实而有意义,各学校可根据学生情况、当地环境设计不同学段的假期作业。同时阅读类的作业不能少,且要注意指导方法,让孩子真正有效阅读。学校课程开展要更加丰富多彩。学科类课程要真正把课堂交还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去探讨与研究,艺术类课堂要真正有时效,让学生在音乐、美术中感受艺术魅力,受到艺术熏陶,体育课要设计各项体能训练,增强孩子们的体魄。学校还要增设选修课、各类

  社团课等,增加实践类、劳动类课程,让孩子们真正觉得学习是充满乐趣的,才是真正减负。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要配合。“双减政策”让每个孩子更为公平地接受平等教育的同时,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为高的要求,有些父母从小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较高,即使不上辅导班,也不会担忧不写作业、总玩游戏的现象,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甚至可以自己辅导孩子。学校方面,可多些家长课堂,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推送好的文章,开展班会注视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导,从品格培养、学业辅导、劳动教育等多方面入手。

  我们要通过多种合理的举措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实,让每个孩子收获平等的教育,收获快乐的童年。

  

  

篇十一: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

 关于“双减”政策的思考和意义例文参考

  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共同富裕我们所说的富裕,其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是精神层面的富裕。共同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因为政策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因而要求优化分配制度;同时,必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就要去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未来的竞争应该更公平、分配应更合理、社会应更和谐、环境应更清洁、治理应更井然。其终极目标是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上看,我国的分配格局呈城乡差距显著和区域发展不均的现状。教育机构的垄断、资本的无序扩张、市场过度竞争带来的内卷,皆是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绊脚石。加之资本市场的无序扩张,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这一切,都是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只有移除这些不可承受之重,方能让百姓真正享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近期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政策逻辑。所以,再来看双减政策。国家的教培新政,致力于帮助家长和孩子们跳出内卷,将眼光长远的放到教育本身,为孩子带来他们真正需要的、能受益一生的知识。联系共同富裕的伟大使命,国家正在为实现,公平,公正,稳定,健康而努力。二、拉小贫富差距,为普通家庭创造流畅的教育通道双减政策之前,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花巨资买学区房,上

  培训班,而普通家庭没有足够的资金上好学校,这就导致了两极分化,阻碍了普通家庭的正常教育通道。

  就拿美国教育来说,在美国公共教育体系每况愈下之际,美国的私立学校却维持极高水准的教育水平,远远超过公立学校的各种优越性。虽然大家深知私立学校的学费昂贵,但私立学校的高质量教育绝对物有所值。据统计,私立学校毕业生进入常春藤名校的机会是公立学校的五倍。

  《大西洋月刊》文章进一步披露,私立学校毕业生也是常春藤名校里优秀生的主体,毕业后成就更大。难怪从克林顿到奥巴马的子女,都是走从私立中学进入名牌大学的路子。而穷人无法受到那么好的教育就成了死循环,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中国双减政策,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杜绝这种教育两极分化。

  三、让有天资的孩子展现出优势众所周知,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与教育现象相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要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有助于培养孩子身心和谐活动的操作,健全人格,帮助大脑潜能的开发,回归本质的教育。

  我们知道有的孩子性格外向开朗,喜欢读书,有自信和活力,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喜欢在安静的气氛中画画,全面发展综合能力是现在教育的主要方向。教育的目的不仅帮助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素质,更重视人生的成长,回归教育的本质。

  在报满课外补习班、追求分数至上的今天,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将孩子培养成才的真正含义。成才,在绝大多数父母心里,就意味着考试的名次,这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上名校,继而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部分家长心里,可能认为孩子的成才意味着他将来能干一份体面出色的工作,比如当医生、律师等。还有一些父母,将孩子的成才等同于出人头地给自己长脸。至于什么是出人头地,如果问他们自己,他们恐怕也说不上来。

  要知道,每个孩子天资不同,秉性也不同,即使一个家庭的同一对父母生养的孩子,从出生到婴幼儿时期,其表现也不尽相同。

  后天的成长环境中,兄弟姐妹各自所遇到的待遇也各有差别。放到社会上来说,在不同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差别太大,而每个孩子今后的发展,也绝非考名校所能决定的。如果名校真的等同于更好的未来,那么在名校毕业后人生跌入低谷并从此一蹶不振的大有人在。

  而许多没有读名校的人,可能工作并不光鲜,收入也不高,但过得幸福的也大有人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

  所以,教育的本质真的是要培养一个读书机器或考试机器吗?会

  读书会考试,就一定意味着人生从此一帆风顺,会收获幸福美满的人生吗?无可否认,真正优秀的人,各方面都优秀:不仅在学生时期学业优秀,成年之后事业有成。

  而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通过环境的影响,通过老师的指引,更好的认知自己,把自己的天资放到合适的地方发光发热,更好的为国家发展展现自己的才华。

  四、新高考的改革,让专业更加细化和自主化1、突破传统育人模式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全面落实,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能力水平强的人才,改革之路确实需要更漫长的调整,突破各种局限迎接各种挑战,才会让改革的政策更为合理,突破了传统的育人模式,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全面激发,自然就会给社会增添更多的人才,让高考发掘更多的综合人才。2、给学生更多自主权通过新高考改革,让考试变得更加公正公开,而且更有利于培养个性化人才,还能更深入挖掘综合水平更强的学生,这个对学生来说就会有更多的自主权,在高考方面就能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局限,让每个学生面对高考都会有更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在选择高效的过程中也会有更多的条件,给社会挖掘更多的潜在人才。新高考改革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政策落实,也并不单纯是家长和学校要关注的问题,而是要让各界参与到高考这个流程中的不同个体,都要积极响应新高考的政策落

  实,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深入到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中,让高考的传统形式发生改变。

  3、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新高考方案的一大亮点,是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在关注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同时,更强化对考生的个性考察,力图在尊重高考统一选拔的前提下,实现高校与考生之间的精准匹配。告别随大流。这其实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埋头苦学,还要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既要提高竞争力规避雷区又要充分激发自己学习的激情。新高考模式下,如何提高学生升学的筹码?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充分展示自我、融入社会。要重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告别标准化、同类化、模式化的培养方式,发掘不同学生潜能。三、职业生涯规划,挖掘学生性格兴趣特点,找到未来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

  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完全符合了国家的双减政策的目的,其意义为: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①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②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③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⑤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⑥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第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

  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

  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推荐访问:教育双减政策论文主体作用是学校还是家庭 主体作用 政策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