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题工作报告(完整),供大家参考。
1 泰州市“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 《转变理念,让幼小衔接更自然》 结题 工作 报告
兴化市边城幼儿园
顾根玲 《转变理念,让幼小衔接更自然》是泰州市“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之一。自 2008 年 11 月立项以来,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讨,按照计划合理分工。在整个研究活动中,教师们明确幼小衔接的真正含义,积极组织相关活动,通过活动细心观察、分析。获得了许多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方法和做法。2010 年 3月顺利通过了中期评估。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幼小衔接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在市局教研室领导的帮助下,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课题进展顺利。经过这次实验研究,推进了我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现将开展课题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
统一认识,明确 研究目标 自开题以来,我们制定每学期活动计划并按照活动计划有序进行。首先是组织全园教师参与学习有关幼小衔接方面的经验,同时做好一年级新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要求教师根据我园孩子的特点,共同商讨提出我们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要让幼小衔接工作做好,只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培养。1、良好的倾听习惯。2、师幼互动能力培养。3、正确引导幼儿的写字姿势。4、多渠道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发展。目标明确后,我们根据课题活动方案,选择了两个大班进行实验研究。由王桂梅老师负责课程设计的安排工作;
虞小丽、左赟梅、凌雨扣、邰梅芳老师上好课题展示活动,精心组织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教师们都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其他班级教师也重视幼儿这些能力培养,教师们在共同研讨、探究活动中增长很多知识和能力。
二、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目标的要求,精心组织活动。
2 通过设计活动——展示活动——商讨活动——展示验证活动的四个环节进行。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的合作、探究、语言交往等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良好的倾听习惯得到了改变。在教孩子如何正确掌握握笔姿势的问题上,教师们有了自己经验。顾根玲老师的《幼小衔接活动中读写能力的培养》一文,为训练孩子读书写字提供了好的思路。组织大班孩子到小学参观,深入小学课堂,让孩子提前接触小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孩子入小学的欲望。游戏活动中,幼儿规则和任务意识增强了。在老师们精心组织的活动中,孩子们学习、生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这为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解决了孩子害怕上学的不良现象。
三、更新家长观念,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幼儿家长更关注幼儿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现在小学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必然导致家长更加关注幼儿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家长评价一个幼儿园的优质就是看自己的孩子认识多少字,会写多少字,有的甚至要求学英语,要想改变这种理念,这就需要我们做更加细致的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的理念。要更新家长的观念,课题组成员到孩子家中,耐心地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方法;
组织召开家长观摩活动,让家长明白幼儿期生长发展规律,家长深深理解到幼儿园教育应该做什么?改变了家长们观念。同时还请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入学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在后期验证阶段,一年级新生在校表现情况得知:经过老师们的努力,家长们默契配合,这一届幼儿很快就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
四、课题研究成果 (一)完成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回过课题研究整个历程,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精选汇编,完成课题研究预期成果:《调查报告》一份;
《课题论文集》一本;
《优秀活动方案》一本;
《课题活动案例》一本。
3 1、获奖论文有:顾根玲老师《农村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现状与策略》获省教育学会三等奖;
王桂梅老师《浅谈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获兴化市第二届“陈堡杯“幼儿教育论文二等奖。
2、发表论文:顾根玲老师的《幼小衔接活动读写能力的培养》一文刊于《学习方法报》第 3449 期;
顾根玲老师的《家园联手做好幼小衔接活动案例分析》刊于《学习方法报》第 3522 期;
左赟梅老师的《我是一名小学生》教育活动案例分析刊于《学习方法报》3522 期。
(二)家长观念的转变 通过家访、开家长座谈会、组织家长观摩幼儿一日活动等形式,让家长清楚地认识幼小衔接工作重要性、必然性,在得到家长理解与支持下,幼小衔接工作进行很顺利,更多的家长改变了以往那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
(三)规则任务意识的增强 在各类集体教育以及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常常提醒幼儿游戏规则,适时给予一定任务。经过一年的训练,这一届孩子入小学后都能轻松自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学校一日常规遵守令老师满意。
(四)良好学习品质形成 经过一年时间,这届大班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
孩子养成了正确的握笔姿势。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促进孩子今后的学习更加轻松。
幼小衔接工作是很广泛的,我们还需继续探究,融家庭、社会、学校为一体,共同做好具有实际意义的幼小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