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16篇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非常聪明地把世界分割开来,进行了抽象的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1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非常聪明地把世界分割开来,进行了抽象的分析。可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的变化,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依然是浑然一体的。①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历史问题,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历史,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涵盖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经常出现交叉、重叠。但是目前学校教学一般都是单科独战,各自为阵,实行分科主义课程。传统的历史单科教学只强调历史学科的优先性,强调历史学科知识自成一体,极少从其他学科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极少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造成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与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难以形成合乎学生成长、发展的学习。针对历史单科教学的这种致命缺陷,历史教师应以各种整合形式来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它们形成为有机整体。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任职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专员时就说过“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一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②为
了使学生学得整体的知识,形成“带得走”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打破历史学科固有的疆界,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配合,针对共同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再设计,作了几次学科间的整合尝试。本文对我在教学中进行的几次尝试略作剖示,以期抛砖引玉。
一、史学与美学的局部性整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教学事件中所涉及的不同学科内容,为了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我们应该把不同学科内容恰到好处地、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例如讲述欧洲文艺复兴中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我把美术与历史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本人对美术知识不甚了解,于是请来了我校的美术老师与我一起完成这一部分教学。[案例1]“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教学片段美术老师带领学生从构图、技法、人物表情三方面欣赏这幅画。1、构图:符合审美者、欣赏者的基本审美要求,即黄金分割的规律。2、技法:达%26#8226;芬奇采用一种新的技法,即“薄雾法”来画人物的背景,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笔调柔和、刻画细腻,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可是轮廓线消失在若
有若无之间,使蒙娜丽莎如罩在一层薄雾中。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背景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符合人的视觉效果。
3、人物表情: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含蓄、内敛,气质高雅,表现出当时意大利上层女性的美。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端庄的古典画风,但是在内容上已赋有新时代的意义了。作者敏捷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消除中世纪绘画中那种抽象画中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画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就是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幅肖像也觉得有栩栩如生的动人之处。(向学生展示两幅画)
美术老师从美学角度介绍完后,我向学生提问“这幅肖像与中世纪西欧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说“绘画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中世纪的呆板、僵冷的面孔,体现出以人为本,反对神学”、“符合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也体现出以人为本”。最后我总结说“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潮就是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humanism)”。利用美术的知识,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起到了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教师在整合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衔接。学科间的整合不是两门或几门学科的简单合并,而是几种知识的相互融合。因此在整合时不仅仅是几个老师的轮流上阵,必须要注意不同老师讲授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合理衔接,否则不仅达不到综合的目的,而且原先单科知识的系统性也不能保证了。在本课例中就是通过问题“这幅肖像与中世纪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把美学与历史学合理衔接,自然过度。2、协同教学。对大多数学科出生的教师来说,跨领域教学可能
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每一学科都有它的专业性,并非接受几个小时的研习就能替代。为了避免产生能力不足的恐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建立一种协同教学关系,相互交流,了解彼此学科的关联,共同研究设计教学,协同行动以发挥合作的效能。
3、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种容易学科整合的情境,从而达到更好的整合效果。此课例中我与美术老师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出示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和中世纪西欧的宗教画,我们之间的学科整合就围绕这两幅画展开,达到自然整合的效果。
二、史学与文学的全面性整合,使学生得到知识二元化收获。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历史与其它学科知识的重叠整和为一节课,使学生在一堂课中获得二元化知识,使学生原有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面拓展,促进学生高层次的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减少了教学中不必要的内耗。俗话说:“文史是不分家的”。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因为这部史书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使他们更有兴致学习历史。比如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
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从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唐代丰富的历史画面。因此我尝试组织了一节历史与文学的整合课——《安史之乱与盛唐诗风的嬗变》。本节课通过盛唐时期诗坛两种主要的诗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与当时社会现实的关系整合,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帮助学生借文释史,从文学中认识历史。
[案例2]《安史之乱与盛唐诗风的嬗变》教学过程上课前,教师调查学生对唐诗了解的现状,并布置学生整理学过的唐诗。师:唐朝繁盛昌盛的顶峰时期是什么时候?生:开元盛世师:唐诗的高峰也在盛唐时期。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辈出,有哪些人?生:岑参、孟浩然、王维、高适、李白、杜甫。师:下面是他们写的著名诗篇或千古传诵的名句,请同学们鉴赏(幻灯片打出)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
鸣春涧中。”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
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生:虽是高适赠别朋友的诗,但也写得豪放动人,给人一种满怀
信心和力量的感觉。生:王维的《鸟鸣涧》是一首山水诗,从中感受到春山由明月、
落花、鸟鸣所点缀的一种浪漫迷人的环境,还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生:李白用大胆的想象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
形成了豪放飘逸的独特风格。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多么气势奔腾,荡人心魄的诗句啊!他的诗句针不像出自凡人之手,难怪贺知章初见李白时就惊呼时神仙下凡!后世人们称李白位诗仙。同学还能说出哪些名句?师:李白的千古绝唱很多,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金还复来”。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又如“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李白是盛唐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师:《将进酒》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
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岑参把依依惜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是他浪漫乐观的本色。
师:这些诗人的诗歌为什么能这样豪放、浪漫?特别是李白的诗所描述的对象为什么能上天入地,非常豪放呢?从字里行间看出他们生活在唐朝的什么时期?
师:诗中看出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比较昂扬振奋,特别是李白更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说明当时社会呈现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国力极度强盛,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对外交流频繁,可以说诗是历史的写照,文学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如果在一个沉重的、压抑的、民不聊生的社会中,诗人怎么会写出如此豪迈的诗句呢?
师: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强盛走向衰弱,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诗人经历了这场由于统治者昏庸荒淫而造成地方军阀叛乱。在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中,少数诗人不再追求自适其适的浪漫生活,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歌唱,成为现实主义的诗人。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
师:杜甫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如“忆
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万家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他的诗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具有现实主义的诗风,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称为诗圣。
学生通过这节课中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使历史教学充满文学的魅力,帮助学生在文学的感染中,用一种新的目光、角度去审视历史、认识历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巩固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难度适中。历史老师与语文老师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已有的文学知识
针对学生对唐诗了解的现状作调查,做到知己知彼,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能心中有数,难度不能太高。
2、不能偏离历史。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历史为主线,注意文与史的区别,
不能把这一课讲成唐诗欣赏课;又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具备的有关知识,做到新旧结合,力争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做到历史与文学水乳交融的整合。
三、以历史为主线的多角度整合,培养多维思考的习惯与技能。课程整和不是搞课程花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各种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观点通过科际合作来解决。例如学生与社会共同关注的“巴以冲突”热点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引导学生多维度地分析“巴以冲突”的根源。全班同学按自愿原则分成五组,搜集所需材料,探究原因。
动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机,否则是空洞、毫无意义的。如“巴以冲突”是当今国际社会一个热点,但是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对此有兴趣。
2、整体认知。学生从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等不同视点作点状透入后,老师要帮助学生把点连成面,完成对主题的整体把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上是本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几次学科间整合的尝试。在试验的过程中,我发现历史教学如果融入文学、地理、美学等多元因素,会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在地理的位置中理解历史,在美学的斑斓中享受历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这是“二期课改”的方向,也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但是我也发现自己是历史学科出生,在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时候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我们在
篇二: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学习的感想在基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学习,实现其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分为四种,每种核心素养并不是独立存在,也不是通过学习活动只培养一种核心素养,而是通过不同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侧重培养某一个或者多个核心素养。因此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与核心素养相关联。学科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需要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方面达到能力水平。学科学习目标也需要不同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来实现,因此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方面要与核心素养相关联,另-方面也要能够实现学科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融合英语学科知识的同时,将内容情境化,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构建基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模块以及准备活动、实践活动、评价活动、提升活动四种活动形式;让学生不仅能具备计算机的技术素养,还能够进行跨学科资源获取、整理,并进行跨学科作品创作,对作品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信息社会责任。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模块。其中课前和课后模块,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相关跨学科学习,虽然会有小组长的监督,但还是需要靠学生的自主完成任务,在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老师与英语学科教师都要参与,跨学科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能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前课中课后,模块的所有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跨学科学习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条件,合理设置,活动的分层任务,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英语语法课程的跨学科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学生分组检索条件状语从句的结构、语法注意事项、使用条件。并用Word文档整理,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课中,学生分组汇报自己理解到的信息汇总,教师点评。课后,就本部分内容做相关题型的验证,并用在线编辑方式提交自己的汇报内容,进行小组互评。
尝试制作汇报本语法点的关键信息,教师制作微课进行对比。让学生用Word汇报不同之处。(学生开始用Word进行图文混排。有一部分学生自己思考海报的排版布局,先划分区域,后填充图文;有一部分学生边做边与小组内其他同学讨论如何排版。)
学习了跨学科教学方式发现采用跨学科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学科知识的巩固。当时不利之处为学生所花时间较长,不利于频繁使用。并且要求学生课后的自主能力非常强。合作完成要求小组同学配合度要高。需要多重评价手段。
跨学科手段教学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和各个学科间的通力配合。
篇三: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跨学科教研活动心得体会本学期,学校进行了跨学科的大教研活动。参加的老师很踊跃。每次观课,都密密麻麻地坐了几大排。尤其是体育老师,他们在我面前笑着说,我给他们的压力太多了,听课的老师比学生还要多。或许真因为如此,所以执教的老师,所在学科的教研组组长,教诲处都认真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比方:教具的充分准备(音乐组由于敲击乐器的缺乏,甚至想到了用一次性的竹筷子进入课堂),教案的印刷(尽量做到人手一份),人员的分工(有时候由教诲处派发教案,有时候由教研组长派发,有时候由上课班级的班主任负责,感觉很团结,和谐)。在前两天的常规检查中,我发现了有局部老师几乎比我还积极参与观课活动。看来,教研的气氛被带动起来了。那么,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也为老师们提示一下观课议课的重点吧。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要致力于发现缺陷和不完美,知道不完美后,我们期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追求去实现完美。如:谢老师的《街心花园》,罗老师,陈老师执教四年级的unit5whereareyougoing?黄老师的《陈嘉庚办学》他们一次次地解读教材,根据学生反应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从自身角度找原因。结果课例得到老师们的赏识,表达了教师们不断改变自己,超越自己的教育追求。
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倾向于保护自己、掩盖自己、美化自己,喜欢听好话是人之常情,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也是倡导赏识教育吗?但是,对于教研活动,我们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新课的导入是否恰当?引导学生是否有序?练习设计能否有梯度?是否到达预期的学习效果?之类的问题,我们不妨问问自己,问问执教的
老师,看看问题出在哪儿,应该如何改良,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议课不是一言堂,不是教研组长起个头,其他老师符合一番,等着铃声响起,就完成了议课任务。执教的老师应坦诚地提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不流畅,不成熟的地方,提出来让大家想方法解决;观课的老师也要积极介入,在互动中实现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会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引起自身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自我对话,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此外,作为教研组的领头人,必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一是实践理念,以身示范。在议课时,我们要向全体老师渗透课程理念,做新课程理念的身体力行者。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以学生开展为本)观课议课中如何表达?(以促进教师专业开展为本)新课程主张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二是引领反思,善于提问。要学会探询和了解参与教师更深层次的观念和思想,促进教师的自我对话,以便对症下药地进行专业引领;要紧扣课堂教学细节,帮助教师建立行为与效果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师积累经验,引发教师对深层次的教育观念、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实现观念更新和行为转变的有机统一。三是提醒可能,理论引导。在对话的过程中,组织者要不断引导教师认识教学活动和变化可能,拓宽参与教师视野,引导教师运用和借鉴议课成果。
篇四: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跨学科教学的感悟和体会——政治学习发言稿【心得体会范文】;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邹阔,是华润校区一年级阅读与图文并茂生活训导主任,今天走到台前来和老师们分享沟通交流交流在课程整合中,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跨学科教阅读与生活的感悟和体会,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的第一点感受是:因为了解,所以幸福。作为阅读与生活教职员工,我很爱玩我教的这门学科,每天,我面对着我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听到他们稚气的嗓音,我的内心都会涌动着无比的幸福,这幸福来自于我能叫出每种孩子的名字,这幸福来自我能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具体兴趣爱好,这幸福来自当家长打来发短信询问他们孩子的近况时,我都能需要进行具体阐明的沟通和说明,这幸福更来自于他们的成长和点点滴滴的进步。这种状态相态较之我教音乐课的时候,还真是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在我教音乐课的时候,年级多,班级多,面对面艺术交流时间少,了解学生相对少,就是漏掉众多的名字也不是件易事。
第二点感受:因为兴趣,所以精彩。实事求是的说,有心上好一节课,与其备教案不如先要备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正确把握和引导他们。现在,我一周有6节阅读与生活课,有一节音乐课,都上时的是同一个班,每次我备课前,我都会回想一下我们班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我会把这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有意识的整合到我的每节课里。孩子小,喜欢动,我就让他们边读古诗边节拍编出律动,他们喜欢整体表现自我,我就把古诗加上雄伟的旋律,让他们尽情的翻唱和表演,评选出每节课上的最佳表演之星。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喜欢上彰显着每一位老师色彩的,富有特色的课,喜欢上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课。课堂,因为融入个人特质而精彩。
现在的每一天,我和孩子们都很快乐,很高兴,当我问到,孩子们,你们下午上选修课的时候学来都学到什么了?他们会兴奋的告诉我说,邹老师,我上的是厨艺课,我学会了做可乐鸡翅,我做饭给爸爸妈妈做了,他们夸我做的好,还有的说,邹老师,我学的是陶艺,我做成了一个的水罐送给你。我觉得,孩子们就算很快乐,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感觉,找到了属于他们自主学习的那份乐趣。孩子们的校园生活,精彩因为满足了个人爱好的发展而精彩。
第三点感受:因为团队,所以成长。从事基础教育阅读与生活英语教学工作这段时间,教研组的老师们给鼓励了我很多的帮助,教我制作课件,帮我解决一些不懂的知识,让我随时去听他们的课后,和我分享他们的教学感受,他们这种兴致和积极面对工作的态度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了组织工作我,杨家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谢家湾及小学教师的文化信念和执着精神,现在,我也每天醉心于教学内容熟悉课程标准、钻研教参教材之中。一个的班级,42朵的红梅花意欲绽放,孩子们喜欢上了我。我慢慢感受到,家长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逐步接
受了我,是的,只要你对孩子有满腔的热爱和温情真诚的关怀,有不断深入的了解和细致了解的呵护,有无限的耐心和温暖的宽容,家长怎会不放心,怎会不认可?
第四点感受:感动2021,一路同行。希娅校长曾说过:在战略之上确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之后我从来没有犹豫过,通晓孩子并且与孩子心心相通,是作为快乐一个校长的骄傲与幸福紧邻。只有孩子们喜欢的、理解的、接纳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才能够关键在于地影响孩子的一生。我想:2021年注定是不无私的一年,我校课程整合必将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史上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注定不平凡,所以老师们的参与研究资源整合就是课程整合的较理想动力。我这个人,很直率,也很认真,自我感觉在工作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好多需要向老教师学习讨教的地方,接下来,不管怎样积极主动学习,提升学习力,认真完善自我。借着这个对话平台,我还要深深的感谢一直以来关怀我的年来领导和帮助我的老师们,感谢你们暗中帮助我成长,成熟。让我们共同在课程整合的路上前行!谢谢大家!
篇五: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学日常教学活动时,不能只是立足本学科的内容,来对学生们展开引导与教学,同时还应当关注到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关注到学生们综合性的发展、全面化的进步,而实现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们把握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对于其他学科的内容产生了解,以此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本文探究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可采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推进跨学科教学实践,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
前言:
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之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发现,学生们对于各学科知识的认识总是不同步、不统一的,他们还往往会出现偏科的情况,难以实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为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将各个学科的内容融合起来,带领学生们对于各学科的知识产生一个统一的认识,以此来推进学生的长远进步。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学生们建设一个高质量数学课堂。
一、创设多元情境,实现优质导学
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导学环节出发,为学生们创设多元化的情境,引领学生们进入到不同的情境之中,产生多元化认识,实现丰富的思考,为实现跨学科学习奠定坚实基础[1]。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们创设出丰富的情景,带领学生们投入到情境之中,展开对于学科知识的初步认识,实现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同时又能够了解到美术知识,
体会到美术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数学与美术两大学科的融合,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为学生们创设出一个“描点连线”的游戏情境,带领学生们进入到这一具体的情境之中展开对于知识的探究,让学生们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展开了对于图形的初步了解。借助学生们在这一环节之中所完成的“作品”,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大家描绘出了如此丰富的图案,那么接下来,我们依次来认识一下这些图案,了解一下这些图案的名称与特点好不好呢?”在这一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带领学生们投入到了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将美术教学与数学教学灵活融合起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从而实现优质导学。
二、结合学科内容,引入丰富知识
在授课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科的内容,为学生们引入更加丰富的知识,带领学生们体会到其他学科的内容,以此来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推进学生的综合化发展[2]。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认识时间》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灵活地结合本单元的内容,为学生们引入更加多元化的知识。比如,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往往会以“时间”作为起点,直接引领学生们投入到“时间长短”、“时间换算”等数学知识的探究之处。实质上,在这一过程里,教师就可以引入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体育课堂的情景,来帮助学生们判断“时间的快慢”:“同学们,我们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赛跑的时候,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越好,还是越短越好呢?比如,在跑一百米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用了十秒,另一位同学用了十五秒,这两位同学谁更优秀呢?”通过这种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就灵活借助了体育课堂之中的案例,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实现了学科融合。再比如,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语文知识,或是语文常识,来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积累:“同学们,我们经常说的‘一刻钟’表示多长时间呢?‘一个时辰’又表示多长时间呢?”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又将一些常识性语文知识引入到了数学课堂之中,进一步丰富了学生们的认识,推动了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三、关注长远发展,培养发散思维
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应当将跨学科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们的能力上,关注到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实现对于学生们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真正通过跨学科学习,获得长远的进步,给学生们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广泛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们进行引导,不仅为学生们讲解其他学科的多元化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发散性思考,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与见解。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将会在数学课堂之中,展开想象、进行探究,将自己所学的多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从而获得思维上的锻炼,实现全面进步与提升。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长度单位》这一部分学科知识时,就可以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自行地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更加广阔的探究:“同学们,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其他学科之中都有哪些应用呢?大家开动脑筋,想想自己有没有在其他学科里,见到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就对学生们形成了鼓励,推动了学生的能力提升。
总结:
在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是今后数学学科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满足学生们成长与发展,所必需的教学方式。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乃至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当展开教学策略与方式的探究,从而推进跨学科教学的开展,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瑞雪.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尝试[J].山东教育,2020(34):38-40.
[2]阮燕玲.跨学科合作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J].教育艺术,2020(03):48-49.
篇六: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跨学科融合教学初探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新课改的推进,单一学科教学中出现的跨学科知识交叉已不可避免。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突破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也日益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结合自己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经验并大家分享,以期共勉。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学科融合教学近年来在全国许多省市学校中广泛开展,教师的参与度很高,教学热情也十分高涨。跨学科融合教学概念是由美国教育学专家舒梅克在1989年提出,他认为现代教学将跨越学科的界限,把课程的各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学科之间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简而言之,跨学科教学是以某一学科教学目标为中心,利用相关关联学科进行辅助加工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中心学科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如何打破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是一件令一线生物教师颇为关注的重大事情。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同行们分享相关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心得体会。
以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中运动系统相关知识为例。人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骨骼肌组成,在动物的各种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的收缩力是运动的动力。这一知识点对初一的学生来讲相当陌生和抽象,非常难于理解。人的运动整个过程涉及物理上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而物理在整个初中教学中在初二才开设课程,因此物理上力学知识的欠缺,导致了生物学科中相关联知识教师教学难度的增加。由于本人所任教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生源以农村学生为主。如何列举杠杆原理的教学案列来辅助本节教学难点成为一大难题。在以往物理学教学案例中,多数物理教师喜欢列举起重机和天平秤的例子来进行杠杆原理的介绍,但是农村地区的学生绝大多数对起重机和天平秤并没有接触过,不能形成很好的直观映像。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道具成了放在笔者面前的一大困扰。经过多方探求,笔者选取了农贸市场上最常见的老式杆秤。农村地区的学生对这种称量用具比较熟悉,教师讲解起来比较容易让
学生接受。在课堂上老师直接展示老式杆秤,现场称取一些小物品进行直观教学。然后对老式杆秤的结构及对应功能进行讲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老式杆秤的各个结构分别对应人的运动系统的哪个部位,从而推出骨、关节、骨骼肌三者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实现生物与物理两个学科的融合教学。经过各类班级的上课效果比较,绝大多数同学均能答出以下结论:老式杆秤的长杆相当于运动系统中的长骨;前方的吊环相当于运动系统中的支点;秤砣的重力相当于运动系统中骨骼肌的收缩力。这种跨学科的的类比教学方式,就非常好的融合了两个学科的交叉知识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学科中不少成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我们在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为例。这句成语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它的意思是: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本成语中描绘了三种动物,分别是蝉、螳螂以及黄雀,他们三者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也就是初中生物学生态系统知识板块中生物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不少同学给出的食物链为蝉→螳螂→黄雀。这种答案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一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虽然上述成语中只描写了三种动物,但是该成语中隐藏的植物,学生没有仔细体会,故而给错了答案。本题正确的食物链应为树叶(或树木)→蝉→螳螂→黄雀。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加强生物上动植物的基本知识,在讲解相应古诗词或成语时,给学生拓展相关的额生物学常识,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为跨学科融合教学创造条件。
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以一个学科的内容为中心,这也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策略选择时,教师要关注核心目标的完成度,不能因为融合教学而偏离了核心目标的达成。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新课改下教师的必备专业技能之一,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方式。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胜采,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吕扬帆;语文教科书中生物知识指瑕与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篇七: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这就使得科学课的课堂结构教学组织形式内容呈现形式师生交流方式需要有较大变化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测量与评价整个阶段都要有新的思路与方法如科学课强调学生探究自主建构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教师需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景包括物质情景和心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适度地帮助指导学生由学生尽可能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Word文档
科学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当前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将科学教学有机地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能把学生的知识点引向纵深~这样既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又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真是一举两得之事。在我们的周围~随处都可以见到土壤~乡村的田野里~城市的花圃里~同学家中的花盆里……学生对土壤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他们想去探究土壤中的世界~但平时家长们的“脏兮兮的~别去弄:”、“里面有很多细菌的~别去动:”等禁令的话语让他们心动而手却不敢动。因此对于土壤的了解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感。我教学《土壤与生命》~我带领学生对土壤的构成、土壤的种类、土壤里的生物以及土壤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探究。科学课上对土壤的探究可以为你们孩子作文写作提供一个极好的素材平台。学生的优作~家长的肯定~就是对融合教学的充分肯定。许多同学写出了一份份连续观察作文“土壤里的发现”~他们观察的时间、内容、方法和写作的手法各不相同~篇篇给人以身临其境、栩栩如生之感。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切实解决了小学生作文中的无米之炊。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科学教学与语文教学可以有机地融合~相互支持~共同提高。1、我们可以结合科学课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活动~为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提供宽泛的素材援助。科学实验中系统的观察方法能指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现象的记录、分析与指导对于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是一种助推器。
2、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方法等方面重点进行系列指导~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眼、鼻、舌、耳、手等感觉器官来观察、认识事物~必要时可利用放大镜等辅助观察工具
3、在科学教学中与作文教学紧密相扣。从科学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科学的结论也只能由教师强加给予~让学生死记一通~然后抄到作文本上~一篇作文就算了事~学生所得甚少~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科学的道理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总结~它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
因此~只有将这些实验放在科学课上进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科学课对学生实验的全过程都有系统精心的指导~有严密的操作规则~有系统的观察方法的指导~有对现象的科学分析~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研讨氛围~学生在科学课的探究实验中所获得的是真正的“习作的源”和情感体验。
4、在科学与语文学科融合时~要注意融合的切入点。随着科学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教学~学生习作时冥思苦想、托腮咬笔和教师怨学生习作干瘪无味的现象会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教学实践使我深知~科学教学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是提高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语文学习、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科学教学不但在课堂要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而且要把科学教学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实验、探究、表达、写作的更优越、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在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和学习中学有所得。
《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科学教育的教学核心之一是对学生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似乎总将科学知识的目标以及探究的过程放在首位,忽略了孩
子们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教师不能较好地知道大多数学生的真实想法。发展语言能力虽然不是科学教育的第一目标,但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在整理交流其想法的同时却可以逐步建立起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所思所想能表达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说,懂得说的方法,同时要有说的勇气,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既不怕说错,也不怕说不全,而且能够做到声音洪亮,语言清晰,条理性强。要想养成学生说的习惯,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说的机会。既要让能力强的学生说,也要让能力一般和能力较差的学生说,通过个人说,小组说,全班说等各种形式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和胆量。对于说得好的,要予以肯定和表扬,说得不理想的,也要进行鼓励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变课堂上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少数人说为多数人说。才能把自主学习的气氛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并为作文训练积累第一手的素材。
观察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在“走近”或“走进”新课程的今天,太猛的“燥热”迷茫着行进者的双眼,太多的繁关琐节束缚着行进者的手脚,或许在经历之后让我们思考着学会放弃一些,才会得到更多。“放弃”有时是一种人生的处世哲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程人生”也需要学会“放弃”这种哲学。新课程的改革,在匆忙和浓烈的氛围中,我们越来越只似一位行色匆匆的行者,只记得行走,却淡忘
着方向、淡忘着思考、淡忘着真实。我们往往固执于当初的“既定”和执著于心中的那份“高远”——即使“不实”,也不放弃。可是对于我们——这一帮在课改中充当着不同角色的“行者”,科学和求实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工作态度和生存方式。在这种工作态度和生存方式中,懂得放弃、学会放弃是不可或少的精髓。学会放弃就是一种科学,一种求实,一种对我们自己的警醒。
放弃,从“迷茫”中走向“审视”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旁观者清”,意思是说往往自己身在“其中”,便愈发不清楚“其中”的道理和对错,而旁观的人却能看得很清楚。适时的跳出那个“圈子”,让自己做个旁观者,审视自我,审视自我所做的事情,或许不禁有所释然、有所感悟。有了这样的审视就会有审视后的放弃。要放弃什么,改变什么,坚持什么。科学课程的教研需要我们经常把自己当回局外人,一切课程的改革离不开对课程理想的追求,但是过度的追求和不切实际的“尝试”只会让我们浮躁不安,而没有实际的效应。做个局外人,让我们不断的审视自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最有效的契合或许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工作。在现实的科学课改中,教研过度的追求既定的理想,以上出“最理想”的课为全部的教研使命,面向“精英”——就是哪些少数的“好”学校、“好”教师,淡忘了“大众科学”的使命——一直以来我们以为,科学课程是面向所有儿童、所有科学教育者的科学课程,但在实际的教育改革中,科学课程的改革并没有得到普遍有效的实施。从教研的角度来讲,教研的使命之一,就是要让科学课程成为大众的科学课程。
在这里不妨让我们枚举这样几个问答:儿童科学课程的改革现状基础如何,普遍意义上的课程理想需要怎样的现实“基础”,课程教研能够做到怎样的地步,是不是达到自我理想化的结果就是我们教研的全部追求,这样既定的理想化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也不妨这样来尝试回答:儿童的科学教育在应试还比较浓厚的氛围下,课程的应有价值并未为公众普遍认可、课程的应有地位并未得以切实的实现。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展,人们的课程意识得到了发展,这是和社会整体的改革相匹配的结果,但是科学师资的建设、课程教研的“面”和“量”、课程实施的其它软硬环境并不健全,甚至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制约课程的实质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正视现实,实现课程理想的基础并不理想。
在这样的环境基础之上,课程的教研要有怎样的既定目标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课程的改革就是要一味的追求最理想化的课堂,出最理想化的
“好”课。可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觉得当初这样的想法并不错,可是科学课程应该是面向大众的科学课程,是所有儿童的科学课程。与最多数的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教研理想才是最实际和有效的科学教研理想。好高骛远只会让极少数的人“得益”,并不可能使得大多数的人得到实际的利益,相反却可能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并不利于课程的整体推进和课程整体价值的实现。从现实出发,尝试有益于大多数人的课程教研理想,加以实践和推广,才是最有益的。作为科学教研部门和一线的教研工作者,推进课程改革的空间和时间是有限的,在我们曾经做过的事业经验基础之上,不妨从固有思
维中走出来,学会放弃,从新的视角审视:追求教研理想、思考有效的教研理想,放弃过度追求理想的精英教研之路,追寻最有效的与实际相匹配的理想和实践——实践面向大众的科学课程教研理想。放弃,从扬弃中走向科学“选择”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策略,我们都会有意无意的作出一种“重新”的选择,既然有所选择,我们当然的要面对放弃。可是,面对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好像更多的是一种没有目的的选择和放弃,更多的是象在搞一次彻头彻尾的,不假思索的运动——过去的永远是不对的要推翻的,现在的永远是正确的要推进的。可是更多的事实告诉我们,风暴似的运动不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方式,既不客观、更不科学。所以放弃是对过去实践不好的思想和方法策略的放弃,放弃也有对现在不实思想和方法策略的放弃。有放弃,当然就应有选择。选择是对现在好的思想和方法策略的选择,选择也是对过去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方法策略的选择。
在现在的科学课改教研中,同样存在全盘否定过去,盲目印证“时髦”的现象。回顾我们小学科学课程教研的改革历程,过去客观的借鉴和总结出的一些科学探究的方式和策略,恰恰是教研的成果之所在,例如:儿童进行自我科学探究的一般教学指导模式,并没有必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彻底进行一种不假思索的全盘“否定”,而现实是,好像我们越来越觉得那些方式和思想是呆板的,没有新鲜的花样
就不足以说明我们课改的进步。所以在不客观的前提下,例如在儿童起初接触科学探究时,就试图让儿童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以期说明主体教育的
客观存在。再如有人认为多一些指导就是不好的策略,是不符合新课改的某种主体思想的。而恰恰是在现行课程的教材、儿童整体素养形成的客观条件下,更要说明的是,现行的儿童科学教材不同课例较多,更多的教学环境不允许也不可能统一的要求我们所采用的教学策略都是自主探究的,也没有必要“一叶障目”的盲目推进那些自以为“时髦”的策略。学会选择中的“放弃”和学会放弃中的“选择”,或许是我们科学教研的客观方法。
放弃,从“宽容”中走向人文教研工作是一项需要思想和行动紧密结合的工作,是人与人共同合作沟通感悟藉以推进发展的一项工作,任何的不真诚和独裁只会使人气不济,革新不力。与新课程改革的灵魂相契合,教研工作者的工作思想、方式和态度必须要以“人”为核心,体现人文教研的课改理念。那么放弃“旧我”,体现“新我”的精神之所在,即为“宽容”教研。一贯以来的教研机制和教研思维方式,养成了教研工作者“固执独我”的教研方式,教研方式的呆板僵化、教研场景的“一言堂”、教学研讨的唯我和冒进、教学行动的缺乏科学的价值判断评价,这些是客观存在的。实践人文教研,需要我们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改革精髓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真诚课改,面向全体科学教师,提供平等的教研机会,实践“均衡教研”的理念,让自己成为课改中和一线教育者平等的一员。要永远提醒自己,面对新课改,面对一线的真实的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我们实际缺乏的感悟还相当多,在新课程改革中,最一线的实践者是最有发言权的人。教研工作,做好调查、服务和在共同沟通下,切合实际的相互感悟指导应当是我们实践宽容教研的具体做法。放弃,从“辨伪”中走向理性
有人说,在新课改中,恰恰是基层的不科学的教研工作造成了课改浮躁的“空气”,人们疲于奔命,没有了应有的冷静对待的心态和宁静的研究环境。对于基层教研,研究者们的热情应该是得到认可的。可是或许我们对待课程的改革都赋予了过多功利的期望,过多的形式,过多的评价,过多的期望,让课改中的大家迫不可待,这些恰恰是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和规律的。
当然,基层的教研机构有时也更多的好像是一个教育杂务的处理所,教研人员也习惯于“被拉纤”的角色,深陷于其中不可自拔,所以我们的确要提醒自己,对待自己的工作也要“辨伪”——哪些是实事求是的,哪些是从实际出发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可以统筹处理。区域的科学课程的改革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要记住,一切的教研措施最终是为平时的教学服务的,要追求教研效果的最优化,不能以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为代价。对自己平常的教研工作有了“辨伪”,知道了统筹,知道了针对,就要放弃那些“伪”工作,追求真效率。
基层教研中的“伪研究”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方面,许多的课题研究不是从实际出发,好高骛远,收效甚微。有些教研工作者整天忙碌于“应试”——以出好题,搜集好考试信息,发布好各种各样的考试动向,组织好考试,奔波于考务为使命。有些教研工作者忙碌于“资
料”——把东拼西凑各种教辅以为是一种研究,引以为最大的乐趣。“伪研究”更多的体现在课改活动中,调查研究成了个别人事后公布几句好话的方法,仅仅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平台,缺乏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在课改活动中,过多的期望出“好”课,“漂亮”的课,所谓“好”和“漂亮”的课,往往是教研者的自我以为,不顾及课改环境的客观性,缺乏实际推广的可能。例如,现在的教学,一味的追求“创设情景”、“自主探究”,而不去认真研究新课标,不从儿童和教学环境的实际出发。这样的要求也造成了实验的老师追求研究课的“华而不实”。“表演”过后,涛声依旧,研究成了“空中阁楼”。所以课改中对好课的评价,应该首
先是真实,其次是简单和客观的体现课改精神。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教研工作中,还有一种“伪人才”,他们热衷于搞所谓的“研究”,热衷于形式的东西,而对于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却缺乏热情,甚至不屑于平常的教学,马虎过日,更有一些“人才”,本身是学校的部门管理者,却趋于有利,避于真实和困难的研究。对待这些“伪研究”,我们只有放弃。基层教研工作者对工作中的自我、思想、方法、对象勤于思考,善于客观的“辨伪”,放弃不实,以利于新课程教研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科学教师素质建设小学科学教师到底需要哪些基本的素质,在这里作一个借鉴性和概括性的阐述,是想让更多科学老师有一个讨论和生发的话题,可以结合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站在理性的视角客观审视并且不断修正自我的实践和提高自我的认识。毋庸置疑,小学科学老师由于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课程地位的影响,教师在整体课程结构中为社会所承认的所谓建设质量要求的影响,科学老师必须有很好的自身素质来面对社会“公正”。同时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科学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来完成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科学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南京大学教育系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科学教育中心合作,在2003年初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1737位小学科学教师(主要是城市教师)进行了“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有关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即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性质的理解等方面。从表面上看,部分问题源于一些教师的科学知识不够扎实,但隐藏其后的根源是对“科学的性质”没有正确掌握。问卷表明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知识是相当缺乏的,对于问卷中“科学知识”方面的不少问题,有近半数的教师回答不出来。教师们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性质”的认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没有掌握科学究竟是什么。调查还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
的非科学行为还相当普遍。如教师虽然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和合作的理念耳熟能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较多采用竞赛、限时完成实验的做法。他们虽然也知道今天任何一项重要科学成就,都来自于科学家之间、科学家与他人之间的坦诚合作,但没有理解科学不鼓励与人竞争,而只鼓励与客观世界竞争这一特性。还有一些教师错把孩子们的幻想当成科学假说(占86.9%)。鉴于此,近年来,人们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
新的要求,主要包括:1.跨学科融合的认知结构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主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并由此形成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这些知识和思维模式能把握学科教材,有效解决学科教学问题。师范院校在校生尽管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但由于其它学科的知识并没有在其头脑中融会贯通,无法形成综合的认知结构,难以把握和驾驭教材。因此,由学科教师到科学教师必须重建认知结构,改善学科思维模式。认知结构的重建过程,不仅是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在几门学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联,也就是说再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知识网络的改变。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最终在头脑中形成的应该是打破学科界限的知识网络,整个知识体系应该由三条主线编织而成,一条主线是要明确三大科学领域: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第二条主线就是科学素养的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三条主线就是以科学主题组织的内容体系。2.全面的科学技能。科学技能主要包括各学科实验技能、实践能力和信息处理技能。《科学》课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所占比重增加,这就要求科学教师不仅能做某一学科实验,而且能做各个学科实验。这些技能包括:第
一,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涉及的工具和仪器有: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
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和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第二,基本实验技术,主要包括收集某种气体、配制溶液、分离混合物、加热和制作简单标本的技术等;第三,查阅信息资料的技术,主要包括查阅图书报刊资料、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等。同时,《科学》课程将师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扩展到课堂以外,教师不仅要会做课堂和实验室的实验,还能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这需要教师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另一个要求是变课程的单纯执行者为课程的共同创造者。教师需要创造性地从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科研所、社区、工厂、田间、医院等搜集教学素材,充实教学资源,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和真实。
3.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知识为载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全面的教学目标,这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突破。而科学课程应该更能体现这一理念,同时对科学教师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要求也更高了。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首先应对科学具备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对科学的兴趣,不只是对单一学科的兴趣,对教材和书本知识的兴趣,而是对自然的兴趣、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对社会现象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生共同探索和相互交流过程中的兴奋与投入、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向往、探究成功后的欣慰和慨叹,都将感染每一个学生。由于《科学》教学是开放性的、生成性的,教师在共同探究中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对科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兴技术的评价,对于科学与人类、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的基本观点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不经意的流露比教学中刻意设计的教育作用更大。所以,科学教师要
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敢于置疑、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他(她)所面对的是新形式下的新课程,面对的是新观念下的新教育,所以仅仅加强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教育素养的提高。
基本的科学课程论知识当前大部分小学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课程表上的课程”,主要是因为过去师范院校非教育专业一般不开设专门的课程论或学科课程论,大部分教师缺乏课程论基础和系统的理论。这是一个严重影响当前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重要因素。对于科学教师,课程论知识尤其重要,因为在我国科学课程还属于新兴事物,广大教师对于科学课程的内涵、与分科理科的关系、发展史、类型、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思想缺少必要的了解,所以很多教师要么把科学课程当作了理化生的简单拼盘,在教学中仍然沿用分科理科教学的思维、方法以及测量与评价手段,把科学课程与分科理科完全对立,过分看重形式的改变。
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与实施能力具备了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知识只为科学教师在思想上作好了准备,要想上好科学课,科学教师还应具备与科学课程相关的教学技能。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注重探究性、创造性和开放性。这就使得科学课的课堂结构、教学组织形式、
内容呈现形式、师生交流方式需要有较大变化,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测量与评价整个阶段都要有新的思路与方法,如科学课强调学生探究,自主建构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教师需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景(包括物质情景和心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适度地帮助、指导学生,由学生尽可能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要摆脱传统教学对科学知识的完全客观的描述方式,采用不完全肯定的语气介绍科学前沿,使学生认识科学不断发展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快乐,得到自信,学会交流与合作;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
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改善环境。不断提高创造力,要以自然界和社会为大课堂,重视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结合,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的变化,灵活设计科学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为了学生提供活动的场地,引导学生学习与解决身边的自然科学问题,关心社会发展,使科学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总之,在科学的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坐”科学的状况,即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跟着教师做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意学生活动的设计,真正实现“做”科学,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
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对话,科学课程将成为师生共同探索自然的发展过程。
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未来的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师,科学教学更需要进行教育科研。因为科学课程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都与传统分科理科教学有较大不同,科学课程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适应这种改变,寻求最佳教学途径、达到最好教学学科教学效果、追求最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科学教师应该意识到的任务。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应当从教育观念、课程理念的高度来比较科学课程与传统分科理科课程的不同,把握科学课程的实质,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结合当地实际、学生实际和自身特点,有意识地用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进行科学地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和提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从一定意义上,教育科研就是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所以,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是科学教师教育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综合体现。对于
小学科学教师来讲讲,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实施教育教学,争取成为孩子喜欢的科学老师。有一些老师的成功感悟,期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关注孩子。聪明的老师能利用技巧很快记住孩子们的名字,即使你同时教8个班的课。并且尽量多与孩子沟通。比如有些女孩喜欢艺术胜于科学,但只要你多关心关于她练琴的事,她也会因为你喜欢她而喜欢你而喜欢科学课。
2.大智若愚。在传统教学观念里,好动的孩子往往不太受欢迎,然而正是这些孩子活跃了我们的课堂。装作不知道他们在其他学科的表现,让他们在科学课上充分地表现自己,找到“自己是优秀学生”的感觉,这一点科学课较之其他课程有独特的优势。(因为这一类型的孩子往往动手能力很强,有自己的独特思想,更具有创新思维。3.积极创新。对课堂的经营是需要灵感的,它在课前和课中都能表现出来。比如制作潜望镜也能与复习课结合起来:全班的孩子一起“闯关”,闯过第一关获得“全班一起看老师做一个潜望镜的资格”(哈哈),闯过第二关获得“四人合做一个的资格”,闯过第三关获得“两人合作一个的资格”,当然你完全可以控制所有的班都闯过第四关,获得每人做一个的资格。科学课,真刺激。4.启发提问。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孩子无意识地产生新问题,也可以用语言激发他们有意识地多提问题:“知识越丰富的人问题就越多,科学家能提出别人不能提出的问题。”可以在实验室增设一个问题库,开展“看谁最像科学家”的活动。5.知识渊博。办公室准备十几本大百科全书,浏览器的收藏夹里有十几个相关网站。6.态度友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语调与笑容使学生很舒畅。7.走火入魔。对某个项目的研究率先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以此来感染学生。比如学习光学知识单元,你可以搜罗所有有关的趣味实验、经典故事、生活现象,成为一个“光学专家”。比如“恐龙”,这是孩子们的热门话题,你可以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影视
作品,成为一个恐龙“大虾”。比如四驱车,多少孩子为它痴迷,你可以自己买来拼装、
调试、深入研究,成为一个四驱“发烧友”。总之不管你与生俱来的兴趣在哪一个领域,都应该热衷于所有与科学有关的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即使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却应该永远做孩子心中的科学家。8.装模作样。你在同一个学期里要给不同的班级上课,一定有碰到这样的班:常规习惯不太好,让自己的快乐情绪大打折扣。这时你一定要调整情绪,假装自己很喜欢这个班级,装模作样地表扬他们“上一次的研究是全年级的最高水平”“老师最喜欢你们这个班”。也许几次下来没有成效,但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和灵活的技巧,让他们确实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长处,最后孩子们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会一举成为你真正最喜欢的班级,那时你也不需要再装模作样了。(你完全可以给全年级8个班都授予“最高水平”的称号。)
9.宽宏大量。不要怕孩子们出错。只要不是成心出错,不要轻易否定和批评孩子,这时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只有在这种宽松的环境里,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10.幽默风趣。每节课让孩子们开心地大笑一次,会心地微笑一次,可以备在教案里,更需要课堂及时发挥。同时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获得快乐的享受,科学课真是美哉快哉。
11.精彩纷呈。小实验,小制作,对抗赛,讲故事,看影碟......形式多样,并且全都是趣味性很强的内容,科学课真的是精彩纷呈。第一次有孩子问我“张老师今天我们干什么,”我笑着回答“上课。”“上什么课,”“上科学课。”后来我发现很多孩子一来实验室就问同样的问题,忽然间恍然大悟,原来科学课每次都能获得新的惊喜与快乐,所
以今天的课“干什么”,他们是很期待的~
附:《咏叹“副科”――关于小学课程较均衡发展的随想式报告》(此文是对于小学科学课程以及教师建设的报告之一。附录于此,表示一种关注和提出一个客观问题。此文曾发表于《小学教育实验与研究》,由姚爱祥执笔。)世界万物好像都分三六九等,课程分等,由来已久,怎足为怪。即使是高举课程改革旗帜的专家,即使是到处游说课程平等的学者,信口说起:副科:来,也毫无愧色。由此看来,更不用说人们在进行课程教学时的:执行:态度和效果――因为,在一个缺少平等空气的氛围里,人们已习惯了这样区别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当然也包括对待课程,所以一切就变得相当自然起来。可是平等与民主的追求绝不仅仅限于人们对于社会和政治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理想,没有一刻,真正的教育者停止过对他的执著追想――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课程之间的不平等,就代表着教育者之间的不平等,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于科学的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影响着受教育者身心美好和谐整体的发展,影响着受教育者对待社会事物客观而公正的感知。对于我们,曾经经历过这样教育的人,总是不自觉的以等级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包括我们的学生甚至自己,让骄傲的或不自信的灵魂充斥着整个社会,这是精神的需要还是诅咒,我常常感叹自己的无知,长大如是,才真正了解自己充满情感热爱和期望实现的,竟然对于它们的认识没有一点的基础――例如对于历史。回想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就好像没有一点美好的映象,只有一个颓废倦怠的老人漫无目的的读着课本的背影,还深深的刻印在我的记忆里。当我走在河西走廊的风沙大道上,看着整齐而又粗大的左公柳,却缺少对历史的起码认知,一点点细细的情感,竟连那怕一片的绿叶也撩不飘动。。。。。。我知道我是一个:不健全:的人,我从心底里诅咒教育的不公正给我带来的无知和迷茫。我也曾充满期望的询问我的一位学生,让他告诉我去西安的感叹,得到的回答竟然是:无非是满地的坟头;当我站在西安漫
漫黄土的大地上,看到无数惊诧和感慨之极的眼神,也竟然是很多国外游客的眼神。我心灵的震撼让我重拾这个细小而平淡的话题,表达着我不尽而无赖的感受。
可是,我知道,:副科:――想为你正名真不易,有很多实际的存在让教育者手足无措。首先是思想,就像一位老人,要改变他风雨岁月之后,由深深的阅历积累成行的思维,真是不易,而且他还要把这样的经验告诉他的孩子们――这是一位长者的话,即使是错误呢,人的思想就像直根系植物的主根,自然而顽固的朝向一个方向生长,改变是需要从:灵魂深处:得到应答的――重新得到科学排序的基因,哪里容易,可是新课程的改革,真期望是一部强大的加速器,能够改变教育的思想和魂灵。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自我人生的短暂,要在如此短暂的光阴里让别人看到自我的:功绩:是多么的重要。而对于教育,谁能冷静的等待他漫长岁月以后的真正辉煌呢,忘记教育的规律,忘记生命成长的规律,当功利占据一个教育管理者或教育者的灵魂,违背科学也便成了
可能――考什么,教什么;一阵热风吹什么,就抓住一阵干什么;所以无谓的还是无谓,涛声依旧。我仿佛听到――无论是音乐、美术、历史、地理、自然课程还是刚刚开始征程的综合实践、信息技术课程呜呼哀叹的声息,这真是教育的无赖,更是受教育者的悲哀。现在真正有高远眼界的真专家也愈少了,我曾听过一位课程专家讲,在课程改革内部,也同样存在相当的争执,为了自身学科课程,为了自身学术利益,减轻学习负担,减少学科课程内容,降低内容难度,就为了一已之利益,可以争论得面红不休,最后内容容量和难度不降反升,看看现在的课本,就仿佛看到那些专家要把所有的课程都装进来的迫切表情,在他们的眼中,好像课本有多厚,课程就有多大一样;如果他们知道其实课程比天厚的道理,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也把课本编到天厚呢,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紧掖着自己小团体的一点利益,还
要在外面大谈减负和课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紧束着教育有限的空间,紧束着受教育者有限的思维深度,他们如此高远的课程改革的眼光让教育忧伤。
怎么能够责备那些:副科:的老师们呢,他们中的有些,本身就曾受到教育的伤害和教育管理者们的轻视,他们从原来执教的课程上被:撤:下来,或许听到一句关心的话――太累了,好休息一下了;或许就是一声喝斥――素质不够,只能上上:副科:;如果说他们也轻视起了现在的课程,是因为他们是被轻视者――深深的烙印怎不会影响着自我的思想,这当然不是充分的理由,但谁又能说不是理由呢,当然,还有一群:副科:课程的老师,他们曾经是怎样的充满热情,可
是眼前的一切让他们尴尬,家长不在乎,学校不重视;课时数最高,课时待遇最低;评优评先总要慢一步考虑,更别谈提拔什么的――让一位就是再优秀再有思想的:副科:老师做教育管理者,利益总觉得不大,这些到底是思维的定势,还是对自我的嘲弄,也或许都不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样的对待是对热情的嘲弄,是对心灵的戕害,是对社会公正的轻视。我也知道,当教育自己:履行:起这样的行为时,教育本身就失去了他存在的价值。:副科:――受教育者爱你更不易。你要知道,他们面对等级分明的课程现状,显得是多么的无赖。就像扎根在土地里的幼苗,要阳光、雨露,要土地里全面均衡的营养元素,这样它才能生长得健康而快乐,长大后才能历经风吹和雨打,迎接闪电和鸣雷。可是那么多的人迫不及待,要他们:速成:,甚至演绎着拔苗助长的悲剧――看似:个头:长高了,可是:根:却烂了,生命的火光马上就要熄灭了。这些被轻视着的:副科:当然是生命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体魄,灿烂的笑容,大海般的胸襟,长远而平静的目光,温暖而细腻的情感――怎可缺少全面而健康的教育,就为了那一个目标,而迫做温室里的幼苗,这绝对不是他们真实的选择,所以他们只有无赖,可是无赖不是一声叹息,他们付出的代价或许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苦痛,就像是得不到全面营养的幼苗,它不可能长得粗壮,不可能站得高,看得远一样。更可怕的是,
他们或许会用同样功利的心态来处世,用同样不公正的眼光来对待事物,也或许他们还会用同样的要求来要求他们的孩子。。。。。。
教育公平,教育和谐,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是绝不会褪色的主题,善待:副科:,还课程以公正,还教育以和谐,还心灵以公正,在新课程改革的道口上,我们充满信心的翘首期盼。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研方式的变革与教研文化的重塑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我们清楚的认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寻找和发现课程发展的根本问题,制定可行的计划,踏实进取。在问题面前要求大家客观审视,不退缩,不颓废,要求新,要求实。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实际到底是什么,不均衡发展和不全面发展是最大的实际。所谓不均衡发展是指就全国来讲大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就省市和基层来讲,同样存在极大的不均衡。不均衡的指数包括:师资建设,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教材开发,科学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等。不全面发展是指只有少数地区少数学校在积极实施儿童的科学教育,大多数的儿童不能接受较高质量的科学教育。这些结论可以从近年来各相关部门的相关教育调查中充分得出。就较小范围内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情况又如何呢,以下是江苏省金坛市教育研究部门2005年对该地区科学教育现状的一项调查结果:(需要说明的是:该地区就比较而言是中国较发达地区儿童科学教育开展的较好的地区。)1.全市共32所小学,专科以上专任科学教师30人,近一半农村中心小学没有配备专任科学教师,城区学校基本配备专任教师。其中45岁以上老年化教师约占百分之三十。同时,全市兼职科学教师达170人,非专任教师和专任教师比达500%。这种师资建设状况极不符合新科学课程教材课时需求的配备量。现在课程师资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儿童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2.在这种状况下,又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势必对于儿童科学课程的开齐开足造成影响。也
势必影响科学课程有效的实施。3.从教育资源的配备来看,新课程需要对原有的小学自然教学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相应补充,虽然新科学教材也配套了相应的工具包,但受教育财政投入的制约,百分之五十的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上是存在较大问题的。4.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如何监控一直是影响科学课程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进行,如何发布,是否符合素质教育对于课程评价的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如何看待一如小学科学课程的质量建设问题,这些现在看来还没有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虽然我们有一些临时的检测行为,但不足以促进课程整体的发展。以上几点就足以看出,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开展是存在较大问题的,如何站在时代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站在实际的位置来解决这些问题,看来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一个单一区域能较理想的解决的,但每一个肩负科学教育使命的人都应该思考和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寻找渐进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级教育研究部门就有这个使命来发现问题和实践措施。这样的实际需要怎样的教研措施来应对,我们坚持这样的思想和实践:
1.“走大众科学之路,走大众教研之路”。区域教研是引导和加强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教研文章必须对课程实际有清醒的认识,在实践中总结提升课程发展理念,教研发展理念。“走大众科学之路”是我们的课程发展理念,“走大众教研之路”是我们的教研发展理念。大众科学是因为大家认识到区域内儿童享受较优质的科学教育的资源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我们有一个理想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区域内所有儿童都能较为均等的享受较优质的科学教育。这些因素包括:课程意识――在区域内要形成儿童科学课程“要开展,要发展”。师资发展意识――科学课程师资建设需要、必要,要建设好。课程资源意识――科学课程资源要建设,要建设好。教学改革意识――科学课要认真上,要上好。大众教研是因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发展的初期,我们可以从建设“点”和“线”出发,以点线建
设带动整体面上教研的开展和发展。让所有科学老师都得到信心,都看到发展,都有所发展,只有真正实现了区域教研的大众化才可能实现课程的大众化。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持点、线、面联动教研方式的持久开展。不容置疑,在有所思考和有所实践的基础之上,在小学科学课程发展过程的初期是可以在“点”和“线”上取得一些成绩和有所突破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团体的打造同样需要我们付出智慧和汗水。情感沟通、常规锻炼、注重课堂、历练日常、及时支持是培养和发展优秀教师的重要着眼点。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对自我的课程和自我的职业有强烈的认同,需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人生,积极的心态对待得失,努力的姿态对待工作,和睦的胸怀对待环境。当今的教育,浮躁的空气还很浓重,做好一名优秀的老师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踏实前行,在日常工作中细致研究,只有如此才能赢得大家的认可,得到真实的提高。培养优秀教师,作为教研部门来讲,以课题的研究为抓手,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课题研究的内容要贴近课堂,贴近工作实际,小而精,可操作,易见效。课题研究的方法要从易到难,从课例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开始,到准实验研究,最终可以开展实验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要强调真实、细致、团结、努力,各有所获。课题研究的平台要丰富,可以课堂教学研究、课题沙龙、观念思辨、论文交流、集体攻关相结合。为高水平的发展优秀教师个体,有效发挥优秀个体的智慧力量,引导和促进小团体的成长,成立区域课程改革讲师团、研训指导组是一种较好的形式,目的的让课程改革讲师团和研训指导组成员始终关注并参与全区域的课程改革和研究工作,在参与中进一步发展自我,同时发挥指导作用。发挥优秀个体的智慧力量,带动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是发展优秀团体的另一重要方式。为激励以个体带动小团体,教研部门支持开展手牵手结对发展规划;制定标准,开展相应的优秀教研组的评选工作,鼓励支持优秀教研组开展工作,激励教研组成员的合作、互助、进取。为进一步发展团体水平,教学研究部门常年来
制定并落实课程教研基地建设工作,让优秀团体成为区域课程研究基地,制定规划,让基地成员都有研究的任务,加劲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使部分学校发展为区域内课程研究的窗口学校。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发挥基地优秀团体的集体智慧,每年基地学校要承担对外开展教学研讨观摩的任务,从而带动面上研究工作的开展。划片联动教研是以点线带面开展工作的另一重要形式。因为课程发展的实际,以镇校开展研究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原因是任课教师少,专任教师少,学校相应研究活动少,研究质量有限。划片联
动,就是将区域内的学校划分成几个教学研究片,七八所学校划为一个研究片,优势学校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乡镇学校相互配合,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之上,统计好每所学校所有任课老师的基本信息,每位任课老师都相应设立参与活动联系和活动效果评价卡;每一个片设立一名片活动联系人,每一个片有一名研训指导组成员和一名课程改革讲师团成员为召集人,并在事先和研训指导组成员课程改革讲师团成员签订片校研究发展三年规划,有计划的开展好片级研究活动。在第一轮划片联动教研基础之上,我们已看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篇八: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陈小山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39期
[摘要]学科融合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以地理学科为主导融合其他学科,就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策略和实施方式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学科融合;策略方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9-0062-02
学科融合(FOS-FusionofSubjects)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1]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科融合是技术革新、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阶段课程方案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在学科体系上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2]
综合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简单归纳整合,更是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融合。“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缘由”这一问题时,如果仅仅停留于历史学科或政治学科内,单纯从那个时代国内的经济变革、政治时局等角度去分析,那必然是片面、狭隘的。只有跳出学科的框架,跳出疆域的边界,从更大的时空去思考探求问题的缘由,才能发现: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人们不得已把目光转向了更加变化莫测的海洋通道,加上当时航海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开拓海上丝路的底气,这才有了恢宏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样的全球视野、全科角度才是教育应致力于带给学生的能力素养。
当然,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科间知识的贯通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避免学科割裂带来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例如,政治、生物和地理学科都会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历史和地理学科都有“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内容,当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其次,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降低本学科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英语学科进行“国际音标”教学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技能尝试学科融合教学,就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如何進行学科的融合教学?在我看来,学科融合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不同学科资源的统整与参与,但跨学科融合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不同学科的拼接与混搭叠加,不同学科应该有主次,以主导学科为中心,联结各关联学科,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入和贯通。
(一)以地理为主导的学科融合
地理是一门天然的易于联结融合其他学科、兼具文理科特点的综合性科目。自古以来,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的学科,涵盖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在实践中,以地理为主导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联结其他相关科目,能够较好地融合统整各学科资源,提升学科融合的成效。
(二)以问题案例为载体的学科融合
学科的知识体系一般以主题为引领,可以是教学主题,可以是活动主题,可以是生活主题,但在呈现形式上一般以问题案例呈现,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跨学科问题来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内容体系上,通过必修和选修模块满足了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涵盖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内容框架,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有了极大的操
作空间。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尝试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
(一)地理与语文、英语的融合教学
语文、英语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中常见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语言文化内容,也包含着大量的地理学科方面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到《山海经》中的各种神异记载,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理解地理学科知识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学习宇宙的起源和形成时,我就引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解读,让学生把它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比较,一则可以加深其对宇宙不断膨胀、冷却的印象,二则可以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地理与数学的融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工具学科,在众多科目中都会应用到数学的计算和逻辑。在地理科目中,在进行比例尺計算、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一些活动时,必然要用到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把它与数学课融合起来,就能避免重复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三)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的融合教学
地理与物理两门学科联系紧密,物理在地理科学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地理天文学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经典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物理学科知识是学习研究地球运动等地理天文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热胀冷缩、热力环流规律、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风的形成及风带分布规律、气旋反气旋等地理气候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
化学学科中的一些内容,如矿物质的化学特性、CaCO3+CO2+H2O=Ca+2HCO3,SO2+H2O?圳H2SO3等化学反应方程式,对学生理解地质地貌特征、岩溶地貌形成、酸雨形成等地理学科的知识有极大帮助。
生物是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必然会受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的影响制约,反过来生物又会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形成和发展、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呈现出地域性和整体性特点。生物学科里所涉及的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生态链、生物圈层、自然带、环境保护等诸多内容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也有相当的重合度。因此,教学活动中做好两门学科的融合教学安排,可以让这两门学科相辅相成,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四)地理与政治、历史的融合教学
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就有政史地不分家的观点,这三个学科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历史以时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地理以空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时空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政治则是存在于一定时空里的活动,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政治、历史也是人文地理学中基本的构成要素,“政治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选修模块,在学习活动中,常常要把三者有机结合。
(五)地理与中职建筑学科的融合教学
建筑类学科也是与地理学科紧密关联的学科。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要考虑日照、风向、取水、地形、地质、材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的建筑类专业中,以地理为主导,与各建筑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建筑规划布局、建材选择、建筑日照间距要求等中职建筑学科的内容。
四、结语
学科的发展历经从“合”到“分”再到新一轮“融合”的过程:现有的学科分类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单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细化,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协同,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和应有追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模糊学科的边界,致力消除学科间的割裂,实现学科融合教学,避免重复教学,提升教学时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博.走出课堂的界限,整合课程的资源: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7(4):81.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编辑郭小琴
篇九: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浅谈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小学阶段每一门课程都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在一起,丰富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构建多元化、综合化的数学教学课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点,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科加以融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看待数学问题,增强学生数学认知体验,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小学数学与语文、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教学,谈一下看法。
一、将语文的教学方法融入数学教学
语文教学往往是生动有趣,而数学教学则是语言言简意赅,精练准确,常常是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换一个字,就会影响甚至改变原意。将语文教学的方法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拆字释义。数学中有很多看似相近类似的词语和概念,意思却不同,如果理解不正确,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和问题的解决。如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增加了,增加到”“减少了,减少到”,数的整除性中“质数,互质数”“倍数、公倍数”,方程中“解方程、方程的解”等。为了帮助学生正确
理解这些词语或概念,可以把这些词语拆分后进行解释。比如“质数与互质数”,“互”字在语文教学中讲“互相”。“互相”是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间的。互质数是两个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而质数则是一个自然数自己的性质。这样通过拆出“互”与“质数”重点理解“互”字的意思,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更能区分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利于概念内涵的展示和知识的系统化。
2、省略与交换。小学数学,很多定义中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字词句却往往是保证概念严密性的关键词,我们应从这些词句出发使学生体会数学语言表述的精确性,深刻领会知识要点。例如,四年级下册对梯形的定义是这样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显然这里的关键词在“只有”这个词上,而学生却很容易忽略掉。在教学中让学生阅读后找出这句话中你认为重要的词,并标上记号。多数学生认为是“一组”,极少数学生圈出了“只有”,此时学生引起争议,经讨论发现省略掉这个词后出现了两种可能,一组对边平行,可以是只有一组,也可能是两组,而如果是两组对边平行的话就是平行四边形了,最终学生达成一致认识:必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同样是四边形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交换一句话中主语与宾语的位置意思也截然不同。比如,“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句话是
完全正确的,而如果说成“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显然是错误的,可以替换的另一种说法应是:平行四边形包含长方形。
3、联系上下文。语文中理解题意与词意的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数学中归一归总应用题里常出现,“用同样的速度”“照这样计算”“一项工程,计划如何,实际如何”……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师可以引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方法,让学生联系题意说一说它们的意义。联系上下文多读多练“品”出词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这种“咬文嚼字”式的释义,让学生感悟到数学语言的分量,提高对数学特点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待数学的科学态度,掌握学习的一种技能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实践对策
1、开展教学游戏活动
当前,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广泛的普及并运用到了我国数学教学课堂中,同时其还会转变老师的教学思想,给老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老师不可继续沿用固化的板书教学法,而要学会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提前制作好微课或者ppt等,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参与到这一学习活动当中。比如,在讲解《方向与路线》这一知识时,老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
方向的具体含义,加深方向在学生脑海当中的认知,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针对屏幕上所出示的操场平面图,移动篮球,学生去判断篮球和操场之间的相对方向,之后要在操场上重新设置新的障碍物,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去设计操场的行走路线,这样学生就可以得出最短路线的数值以及路径。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会让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学生在后续的游戏环节当中也会积极自主的去判断路线及方向,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创设合作教学情境
合作教学环境会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变得更强,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窍门。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各个模块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也会有所差异,所以老师在讲解知识时,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学习状况,给其创建出相对应的教学情景,这会让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变得更高。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引导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较为基础的数学知识,同时学会使用数学知识,将其投入到自身的生活当中,分析具体的数学思想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当中。此外,老师还需要结合其具体化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构建思维空间。在开展图形及几何领域教学活动时,依据图形的运动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清并辨别图形之间的关系和性质,设计多媒体教学活动内容,使得学生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移动、旋转图形,总结图形运动规律,学生在参与这类教学活动时,通常会先思索,之后在动手。小学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各科时期的启蒙阶段。数学是小学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该学科的学习成效其中,图形与几何模块知识的内容抽象性会比较强,这就使得该模块的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难度会比较高。使用多媒体,拼凑出其想要的图形,发现图形的旋转体平移规律等,对学习小组进行教学引导,这样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就能够了解对称轴的位置以及移动状况等,分析图形的运动规律,和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种学习氛围尤为愉悦,学生也可以在这种环境下,掌握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
3、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
当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时,其学习兴致会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更为多样化的教学实例,这样就能够自行的去引导学生推论数学概念,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工具自身的内容及形式化特征比较显著,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可以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收集相关的教学影像资料,让学生能够观看这部分短视频,学生一同和老师进行互动,发现并探究数学知识规律。此外,老师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制作和抽
象知识相关的短视频,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利用自己时间去观看数学知识影像资料。
小学数学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对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路径进行深入探索,促进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语文理解能力、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和整合学科理念等途径,增进学科间的彼此渗透,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化利用。
篇十: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跨学科远程培训心得、感悟(一)___年阜阳市教师跨学科培训学习心得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想当一名合格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___年___月份我有幸参加了阜阳市跨上培训的学习,在这次培训学习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在这次培训中我十分投入,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方法,不但让我开阔了眼界,更让我对教学理论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现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如微课,电子白板,交互式教学,___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数学教学呈现出全新的局面。培训的内容有课例、视频讲座、网络交流等丰富的形式,在跨学科培训这个网络平台上我尽情的汲取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聆听着专家、教授们精辟的讲解;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发帖主题帖,回复讨论,我们相互交流,收获着知识,收获着喜悦。下面我来谈一下学习的心得与体会:一、培训让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培训才会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在这些培训的日子里,我观看了专家讲座的视频:如1、新时期"四有"好教师应具备的素质2、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和转化3、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设计4、善于激励与评价、5、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与激励6、___核心素养等等。听了这几位专家的讲座学了之后确实获益匪浅,让我如沐春雨,1/3使我明白了许多。学生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有动力的,应该是会学、会用的学习,是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让我更加贴近了课改的课堂;使我体会
到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根据学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怎样因材施教,怎样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次跨学科培训中,我获得一个个的灵感,使课堂充满机智,充满活力。我的视野开阔了,我的见识深广了,我的思想活跃了。
二、培训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通过培训,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观念在更新,能力在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如
1、___要进行学生研究2、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3、在线学习中学生分组与管理技巧4、交互式教学环境中小学数学的内容呈现技巧5、优秀教师的专业基本功6、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安全教育7、怎样做好班级管理工作8、和学生一起成长等等认识到了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的道理。三、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飞速发展。如微课,电子白板,交互式教学,___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数学教学呈现出全新的局面。本次培训有视频讲座、课例、网络交流等丰富的形式,如1、moodle环境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3、2/3在线学习中学生分组与管理技巧4、交互式教学环境中小学数学的内容呈现技巧等等。实现了教师与课程专家的面对面交流,有利于课程专家的专业引领,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四、进一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通过学习,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课程资源信息,认真向课程专家团队和同行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
总之,这次跨学科培训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篇十一: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如1为什么要进行学生研究2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3在线学习中学生分组与管理技巧4交互式教学环境中小学数学的内容呈现技巧5优秀教师的专业基本功6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安全教育7怎样做好班级管理工作8和学生一起成长等等认识到了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的道理2017年XX市教师跨学科培训学习心得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2017年10月份我有幸参加了阜阳市跨学科网上培训的学习,在这次培训学习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在这次培训中我十分投入,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方法,不但让我开阔了眼界,更让我对教学理论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
现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如微课,电子白板,交互式教学,微信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数学教学呈现出全新的局面。培训的内容有课例、视频讲座、网络交流等丰富的形式,在跨学科培训这个网络平台上我尽情的汲取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聆听着专家、教授们精辟的讲解;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发帖主题帖,回复讨论,我们相互交流,收获着知识,收获着喜悦。下面我来谈一下学习的心得与体会:
一、培训让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培训才会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在这些培训的日子里,我观看了专家讲座的视频:如1、新时期"四有"好教师应具备的素质2、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和转化3、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设计4、善于激励与评价、5、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与激励6、关注核心素养等等。听了这几位专家的讲座学了之后确实获益匪浅,让我如沐春
1/3
雨,使我明白了许多:学生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有动力的,应该是会学、会用的学习,是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让我更加贴近了课改的课堂;使我体会到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根据学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怎样因材施教,怎样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次跨学科培训中,我获得一个个的灵感,使课堂充满机智,充满活力。我的视野开阔了,我的见识深广了,我的思想活跃了。
二、培训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通过培训,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观念在更新,能力在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如1、为什么要进行学生研究2、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3、在线学习中学生分组与管理技巧4、交互式教学环境中小学数学的内容呈现技巧5、优秀教师的专业基本功6、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安全教育7、怎样做好班级管理工作8、和学生一起成长等等认识到了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的道理。
三、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飞速发展。如微课,电子白板,交互式教学,微信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数学教学呈现出全新的局面。本次培训有视频讲座、课例、网络交流等丰富的形式,如1、Moodle环境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3、
2/3
在线学习中学生分组与管理技巧4、交互式教学环境中小学数学的内容呈现技巧等等。实现了教师与课程专家的面对面交流,有利于课程专家的专业引领,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四、进一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通过学习,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课程资源信息,认真向课程专家团队和同行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
总之,这次跨学科培训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一份耕耘,一分收获,通过这次远程培训学习,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并且给我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此类培训,来为我们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3/3
篇十二: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和思考◎陆启威
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3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也是众多教育人和
学科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课题;但从现实的实践和认识上看,教师对学科融
合还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偏颇甚至误区,致使学科融合教育没有收到理想的效
果。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
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
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
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科融合虽是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和认知,但却不是几门学科的大杂烩,而是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更
有主导学科的个性和特质。也就是说,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
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
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
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
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篇十三: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关键字】学习
跨学科教学的感悟和体会——政治学习发言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是邹阔,是华润校区一年级阅读与生活老师,今天走到台前来和老师们分享交流在课程整合中,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跨学科教阅读与生活的感悟和体会,我感到十分荣幸。我的第一点感受是:因为了解,所以幸福。作为阅读与生活教师,我很喜欢我教的这门学科,每天,我面对着我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听到他们稚嫩的嗓音,我的内心都会涌动着无比的幸福,这幸福来自于我能叫出所有孩子的名字,这幸福来自我能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具体的兴趣爱好,这幸福来自当家长打来电话询问他们孩子的近况时,我都能进行具体的沟通和说明,这幸福更来自于他们的成长和点点滴滴的进步。这种状态较之我教音乐课的时候,还真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我教音乐课的时候,年级多,班级多,面对面交流时间少,了解学生相对少,就是记住众多的名字也不是件易事。第二点感受:因为兴趣,所以精彩。实事求是的说,有心上好一节课,与其备教案不如先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正确把握和引导他们。现在,我一周有6节阅读与生活课,有一节音乐课,都上的是同一个班,每次我备课前,我都会回想一下我们班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我会把这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有意识的整合到我的每节课里。孩子小,喜欢动,我就让他们边读古诗边做律动,他们喜欢表现自我,我就把古诗加上优美的旋律,让他们尽情的演唱和表演,评选出每节课上的最佳表演之星。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喜欢上彰显着每一位老师个性色彩的,富有特色的课,喜欢上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课。课堂,因为融入个人特质而精彩。现在的每一天,我和孩子们都很快乐,很高兴,当我问到,孩子们,你们下午上选修课的时候都学到什么了?他们会兴奋的告诉我说,邹老师,我上的是厨艺课,我学会了做可乐鸡翅,我在家给爸爸妈妈做了,他们夸我做的好,还有的说,邹老师,我学的是陶艺,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水罐送给你。我觉得,孩子们真的很快乐,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感觉,找到了属于他们自主学习的那份乐趣。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因为满足了兴趣爱好的发展而精彩。第三点感受:因为团队,所以成长。从事阅读与生活教学工作这段时间,教研组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教我制作课件,帮我解决一些陌生的知识,让我随时去听他们的课,和我分享他们的教学感受,他们这种热情和积极面对工作的态度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了我,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谢家湾小学教师的文化信念和执着精神,现在,我也每天醉心于熟悉课程标准、研读教参教材之中。一个小小的班级,42朵小小的红梅花竞相绽放,孩子们喜欢上了我。我慢慢感受到,家长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逐步接受了我,是的,只要你对孩子有满腔的热爱和真诚的关怀,有深入的了解和细致的呵护,有无限的耐心和温暖的宽容,家长怎会不放心,怎会不认可?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第四点感受:感动20xx,一路同行。希娅校长曾说过:在战略上确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之后我从来没有犹豫过,懂孩子并且与孩子心心相通,是作为一个校长的骄傲与幸福所在。只有孩子们喜欢的、理解的、接纳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孩子的一生。我想:20xx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校课程整合必将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史上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注定不平凡,所以老师们的参与研究就是课程整合的最好动力。我这个人,很直率,也很认真,自我感觉在工作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好多需要向老教师学习讨教的地方,接下来,我会积极主动学习,提升学习力,认真完善自我。借着这个对话平台,我还要深深的感谢一直以来关怀我的领导和帮助我的老师们,感谢你们帮助我成长,成熟。让我们共同在课程整合的路上携手前行!谢谢大家!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篇十四: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学科融合(FOS-FusionofSubjects)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教学;思考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科融合是技术革新、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阶段课程方案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在学科体系上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综合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简单归纳整合,更是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融合。“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缘由”这一问题时,如果仅仅停留于历史学科或政治学科内,单纯从那个时代国内的经济变革、政治时局等角度去分析,那必然是片面、狭隘的。只有跳出学科的框架,跳出疆域的边界,从更大的时空去思考探求问题的缘由,才能发现: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人们不得已把目光转向了更加变化莫测的海洋通道,加上当时航海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开拓海上丝路的底气,这才有了恢宏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样的全球视野、全科角度才是教育应致力于带给学生的能力素养。
当然,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科间知识的贯通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避免学科割裂带来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例如,政治、生物和地理学科都会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历史和地理学科都有“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内容,当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其次,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降低本学科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英语学科进行“国际音标”教学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技能尝试学科融合教学,就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如何进行学科的融合教学?在我看来,学科融合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不同学科资源的统整与参与,但跨学科融合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不同学科的拼接与混搭叠加,不同学科应该有主次,以主导学科为中心,联结各关联学科,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入和贯通。
(一)以地理为主导的学科融合
地理是一门天然的易于联结融合其他学科、兼具文理科特点的综合性科目。自古以来,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的学科,涵盖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在实践中,以地理为主导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联结其他相关科目,能够较好地融合统整各学科资源,提升学科融合的成效。
(二)以问题案例为载体的学科融合
学科的知识体系一般以主题为引领,可以是教学主题,可以是活动主题,可以是生活主题,但在呈现形式上一般以问题案例呈现,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跨学科问题来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内容体系上,通过必修和选修模块满足了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涵盖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内容框架,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有了极大的操作空间。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尝试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
(一)地理与语文、英语的融合教学
语文、英语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中常见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语言文化内容,也包含着大量的地理学科方面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到《山海经》中的各种神异记载,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理解地理学科知识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学习宇宙的起源和形成时,我就引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解读,让学生把它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比较,一则可以加深其对宇宙不断膨胀、冷却的印象,二则可以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地理与数学的融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工具学科,在众多科目中都会应用到数学的计算和逻辑。在地理科目中,在进行比例尺计算、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一些活动时,必然要用到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把它与数学课融合起来,就能避免重复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三)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的融合教学
地理与物理两门学科联系紧密,物理在地理科学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地理天文学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经典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物理学科知识是学习研究地球运动等地理天文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热胀冷缩、热力环流规律、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风的形成及风带分布规律、气旋反气旋等地理气候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地理与政治、历史的融合教学
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就有政史地不分家的观点,这三个学科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历史以时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地理以空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时空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政治则是存在于一定时空里的活动,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政治、历史也是人文地理学中基本的构成要素,“政治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选修模块,在学习活动中,常常要把三者有机结合。
(五)地理与中职建筑学科的融合教学
建筑类学科也是与地理学科紧密关联的学科。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要考虑日照、风向、取水、地形、地质、材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的建筑类专业中,以地理为主导,与各建筑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建筑规划布局、建材选择、建筑日照间距要求等中职建筑学科的内容。
四、结语
学科的发展历经从“合”到“分”再到新一轮“融合”的过程:现有的学科分类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单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细化,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协同,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和应有追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模糊学科的边界,致力消除学科间的割裂,实现学科融合教学,避免重复教学,提升教学时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博.走出课堂的界限,整合课程的资源: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7(4):81.
篇十五: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515638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与核心素养理念的兴起,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促使其全面反战成为了当下教师首要面临的问题。地理是一门复杂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提升学生综合性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此种优势,开展跨学科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问题教学等方式,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跨学科教学;地域文化;城镇景观
前言:高中教学各学科之间的关联非常薄弱,壁垒分明,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缺乏合作意识,致使完整全面的知识过于零散,不成整体,学生无法吸收完整无缺的知识,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及知识掌握非常不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各科知识相融合,开展教学教育,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利用教学情境开展跨学科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显示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对此,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应别具匠心的为学生创建开放且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情境,将教学任务与情境相融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将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授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时,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相符,乡土地理可以串联全文的案例。比如潮州隶属于广东,历史悠久,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古城建筑将潮汕文化特色体现的淋漓尽致。基于此,此次授课以“潮州古城建筑如何体现潮汕地域文化特色”为主要内容,从古城建成完善与后期保护传承两方面进行讲解。
首先,讲解,城市格局与民居特色。“三山一水绕城廓”很好的展示了潮州的地理环境,古城外曲内方的城市格局充分糅合了宗法礼制、景观布局等因素,它的布局秉承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实现了社会意识与技术的有机结合。透过青砖红瓦与传统的“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特点可以直观感受到潮汕的民居特色(古民居敞亮明净,古宫祠华丽精致)。
在讲到建成完善时,可以向学生提问:1.当地的城市格局对潮州的发展提供了什么优势呢?对居民的生活是有产生益处?2.传统潮汕民居“四点金”、“下山虎”等与传统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相似处与不同处体现在哪里?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潮汕传统民居在房屋构建上是怎样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潮汕的气候特征主要有哪些?本地居民是怎么适应当地气候的?在通风方面,当地建筑有哪些奇特设计?其次,讲解潮汕传统民居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应的保护措施。让学生知晓,古城保护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城市发展以及保护计划,提升当地居民对古城建筑文化保护意识,积极创办民族传统特色节日,在保护中对古城发展方式进行创新。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身感受潮汕当地特点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将现实情境作为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基础,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向,从情境中探寻有意义的问题,创设来自不同角度的课程问题。课程问题的设计要以地理现象的内在关联为基础,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二、跨学科教学的案例呈现
跨学科教学融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认知途径,使认知过程变得更加的直观立体。潮汕地区的人文传统经过时间的沉淀转变为地域特色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与文学背景,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的城镇景观,这其中,也隐含着丰厚的物理学知识。《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这一课程,可以将地理、历史、文学以及物理等众多学科融汇交杂,让学生从多个维度了解欣赏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历史与地理的融合
潮州古城的城市格局与建筑构造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是历史长河中极具特色的产物之一。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设义安郡治于此,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朝,古城相沿为郡、州、路、府治地,并从唐代起易名为潮州。从隋朝开始,潮州是经略台湾的始发地。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形成了古代繁荣兴旺的商业重镇。潮州古城濒临韩江而建,受韩江的影响,古城街道南北略为弯曲,东西稍为倾斜,街巷纵横,形成棋盘式的街道网。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问:潮州为什么历经各朝都是州府治地?棋盘式的街巷体系对潮州古城的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哪些正向影响?随着历史的变迁,潮州两岸有了大量的古寺庙宇,且随着时间的流转,潮州还汇聚了书院、文人、古建筑文化,就此形成了如今的潮州古城文化。教师可以就潮州当地文化与未来发展前景这一问题向学生提问。潮汕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多以中轴对称,向心围合,以天井为中心的府第式民居体系。与北方四合院对比,古城的“四点金”等却是以出檐高、深的敞厅和敞廊的“天井”,厅与天井一一对应,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布置灵活,舒适,适合南方的气候特点为。教师可以就这一问题向学生提问:潮汕传统民居与北京四合院有哪些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以此将潮汕历史背景与地理相结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语文与地理的融合
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利用作文写作与地理探究相融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还能让学生感受千百年来这所城市的变化。随着历史的沉淀,潮汕形成了极具特点的人文特色以及建筑格局。就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所了解的潮汕进行叙述,同时组织学生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典故,去看潮汕的高墙红瓦,廊檐故巷,体会潮汕的古城气质。并就潮汕横竖交错的棋盘式街巷体系、依据风水理论建造的城市格局以及当地的民居建筑特色展开描写,以此加深学生对潮汕地理知识的了解。
(三)物理与地理的融合
潮汕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季候,降雨量多,特别是到了夏季雨水过于充沛,致使当地过于潮湿,在没有“空调、电扇”等家用电器出现之前,当地都是利用
独特的建筑布局来提高人体舒适度。潮汕民居科学的建筑布局,利于建筑内部的通风,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居住的舒适度,在这背后,也隐含着丰厚的物理知识。
潮汕传统民居无论“四点金”、“下山虎”等均设有天井,在那个没有制冷电器的年代,天井起到了很明显的降温作用。
1.2.
自然通风状态下的风压通风
潮汕传统民居的房间门均朝向天井,且均向天井开有天窗,并且房间也有朝外的窗户,当户外风从民居上空吹过时,会有部分的气流沿着天井下行,由天井吹向室内,形成一股穿堂风,通过风的流动起到降温的作用。
1.2.
静风状态下的热压通风
传统潮汕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形成了风压通风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天井和相邻的房间的温度差来进行空气的交换流通。天井因无遮挡,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而温度相对较高,而周边的房间因有屋顶遮挡导致相对温度较低,压力大,这相邻的空间因受热不均形成了一个热力环流,天井空气受热上升,而室内空气流向天井,从而带动室内空气的流动,起到了降温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建设房屋上得到了彻底地展示,充分地将房屋的建设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达到了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舒适的人居环境。
结语: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顺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瑜霖.对“地理中心”跨学科研学旅行的探究--以黎里古镇为例.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50-53.
[2]刘怿.岭南民居天井的自然通风手法研究.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14年第2期51-53.
[3]沈亚虹.潮州古城规划的传统性科学性地方性.城市规划,1987年第1期36-42.
[4]王金黄丁萌.人文地理学的跨学科互动:“文化景观”与“文学景观”.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27-33.
[5]冯志旭.地理学科研学向跨学科主题的综合研学转变.地理教学.2020年第19期61-64.
2
篇十六:跨学科融合实践感悟
从诗画入手我们找到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湘教版美术水墨诗心这两课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诗人用绿和红的色彩来表现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与湘教版美术水墨诗心通过水墨表现诗意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有着内容上的高度一致诗画融合相得益彰——跨学科融合课例谈
作者:吴碧云来源:《新课程·上旬》2019年第19期
摘要:STEAM课程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新思考。小学语文课堂应打破学科界限,以语文学科为中心,融合各学科知识,设计和组织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教师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课堂;融合;语文
近年来,一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课程STEAM在我们的小学课堂悄然兴起。它作为一项跨学科的教学,引发了老师们对课堂教学全新的思考,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打破学科界限,以语文学科为中心,融合各学科知识,设计和组织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呢?下面我将以《灵动的色彩》这一诗画融合课为案例,浅谈对跨学科融合教学初步的思考与实践。
一、融合内容,让课堂有声有色
跨学科教学又被称作学科交叉教学,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思考与语文学科有交叉内容可以是什么?也就是思考融什么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现代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很容易缺失了对生活中美的欣赏。诗与画的学习同样对学生审美力的提升很有帮助。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诗画入手我们找到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湘教版美术《水墨诗心》这两课,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诗人用“绿”和“红”的色彩,来表现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与湘教版美术《水墨诗心》通过水墨表现诗意,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有着内容上的高度一致。我们让这两个节课完美相遇,将语文与美术进行跨学科创新融合,从而诞生诗画融合课例《灵动的色彩》一课。
这节课老师带领孩子感受诗词之美、绘画之美,通过直面诗与画的相互交融,让“多元化”艺术内容和谐共生,让内敛静好的东方审美浸润孩子们的心灵。课堂上不仅丰富学习内容,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美的过程,还让诗变得灵动,让画有了诗味。
二、融合智趣,让课堂有滋有味
语文是智趣双修的学科。自古诗画同源,诗与画的结合就是智与美的高度统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节课我们紧扣“荷花”这一重要元素。让诗画交融,诗画相映成趣。
课堂上教师先通过学习诗人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学习诗句的韵味十足与意境广阔带给人以无尽的喜悦与想象。再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活动:孩子们,这样的画面,这样的色彩,如果把它画下来,你会突出什么呢?你会怎么画荷叶,怎么画荷花?让学生交流讨论,达成这样的思考与认知:我们可以通过色彩来表现画面;可以从整体上进行构图;可以通过深浅变化突出主体;还可以通过留白表现意境。最后老师还让孩子们欣赏名家张大千与本土画家何农荷花图。通过比较异同了解:同样是描绘荷花,色彩可以不一样,构图取景可以不同,表现形式可以不同(工笔画,写意画)情感也可以不相同,这也是我们中国画意蕴之美。
三、融合学法,让课堂有悟有得
“核心素养”一直是教育研究、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是学生通过言语活动,创造性使用语言,学习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积累文化的过程。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关键内容,其中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是指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让课堂最具语文味的。
语文课上语言的构建与运用的双向互动的,是学生不断地修正、完善语言,构建语言的过程。这节课老师设计这些问题:从诗题当中读懂了什么?古诗应该怎么读?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你的画面中有什么?你可能还听到了什么?哪句诗深深打动了你?通过这一系列的语言训练,多方向的语言表达,在学生已有的新旧知识之间碰撞,用创造性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丰富多彩的荷塘,描绘诗中色彩的美,把学生推向课堂教学的中心。同时告诉学生读诗跟赏画一样,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有时还可以用耳朵来听,甚至可以用心去感受,在训练表达中进行学法迁移。
四、融合文化,让课堂有花有果
我国文学泰斗刘国正先生认为:“文”和“道”可以兼顾,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
这节课老师将文道统一进行了很好的融合。首先老师通过课前交流说文化,谈西湖,告诉孩子们西湖是一道风景,西湖是一个故事,西湖更是一种文化。接着让学生欣赏一组画家笔下西湖水墨画,感悟到西湖的美是有文化有历史的。再接着以画引诗,以诗探究诗的文化。告诉孩子同样写绿,不同诗人笔下的绿又是形态各异的:白居易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绿”绿得清澈透明;贺知章笔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单一、整齐的绿;而韩愈的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中无绿,读着却是满眼绿意。问孩子们同样是红,这样的红和别处的红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在吟诵带有“红”与“绿”的诗句中,体悟了诗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后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走进诗与画的艺术殿堂,领略诗与画结合的特有的艺术文化魅力,并引用明代大才子徐渭的诗句“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让课堂焕发文化的流光溢彩。
总之,这节课教师通过诗与画这两种艺术文化的融合,让诗有画面,有意境,有历史,有趣味。孩子感受到诗词之美、绘画之美,让静止的画面活跃充实,让诗有了想象的依托。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大语文教育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聚焦创新与融合,通过跨学科教学,地方资源的整合,媒体技术的融合,促进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余婷婷.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跨学科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赵斐,陈为铎.新课程下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和途径探讨:以生物和地理学科为例[J].学周刊,2013.
编辑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