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物理教师声音传播教学案例3篇(完整)

时间:2024-06-08 10:52: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物理教师声音传播教学案例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物理教师声音传播教学案例3篇(完整)

  物理教师声音传播教学案例3篇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以下是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教师声音传播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物理教师声音传播教学案例一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物理教师声音传播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二、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

  a.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自学P13课本,教师指导。

  (二)声音的传播

  1、演示:(没有器材,教师讲述)

  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b.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2、哪些事实或实验说明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方案一: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三: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自学P15第一自然段。

  在黑板上画水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看烟花时,一看见烟花爆炸,就能听到声音吗?

  (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作业布置:

  物理教师声音传播教学案例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1、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2、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3、耳聋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4[想想做做]课本第17页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骨传声.

  (三)、科学世界——双耳效应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布置学生下一节课带乐器。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学生分辨1、2、3、4、5、6、7音调的高低

  2、实验:钢尺在桌面振动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结论: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4、观察声波的波形、简单介绍示波器

  5、想想议议

  (二)、响度

 

推荐访问:物理教师声音传播教学案例3篇 教学案例 物理 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