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4篇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公共政策概论 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4分/题x5题=20分)二、简答题(8分/题x5题=40分)三、案例分析题(共20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公共政策概论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4分/题x5题=20分)二、简答题(8分/题x5题=40分)三、案例分析题(共20分)
1个案例,3道分析题(第一题8分;第二题7分;第三题5分)四、论述题(20分/题x1题=20分)
第一章导论
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政策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的本质: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利益分配的基础
1.及动态性增进社会利益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公共政策的特2.征:阶级性公共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3.
4.5.
四、
既包括物质利益又包括精神利益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调控功能分
配功能
第二章政策、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市场失灵理论:尽管市场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市场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解决途径也存在着本质性的缺陷,由于市场的不完美,市场保证经济效率的优势也就要打折扣,另一方面,市场在公平的实现方面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这进一步造成了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理论:与市场途径类似,政府本身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影响可能使得政府不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完成使命,而是表现出这样那样的缺陷,我们将这些缺陷的发生统称为市场失灵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公共政策主体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客体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公共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环境的概念、构成及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概念: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综合构成及影响:
1.2.
精品文库
经济环境:积极环境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环境提供了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所必须的资源经济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向
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决定这公共政策系统的性质政治环境决定着公共政策系统的民主化程序政治环境决定这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所需的智力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伦理和心理条件国际环境:国际环境影
响公共政策系统的价值选择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参照系选择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性质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
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2.特征:政策问题的关键性、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的动态性政策议程
的含义与类型:
1.含义: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但只有一小部分被公
共决策者所关注,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者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
类型:系统议程和正式议程
2.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公民个人的作用、利益团体的作用、政治领
袖的作用、政府体制的作用、大众传媒的作用、专家学者的作用、问题自身的作用
四、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政治领导、危机事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五、
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模型:外在创始型、政治动员型、内在创新型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公共决策体制的定义及构成
1.定义:公共政策主体通过制定并执行一定的公共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治理公共事
务,影响并制约着公共政策目标群体的价值、利益与行为、这种政策主体对目标客体的影响并非是某一类或某一个公共政策主体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基于各自的权利与责任,进行充分的互动与合作的集体行为,这就是公共决策体制的概念
2.构成: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执行子系统
公共决策的择案规则:全体一致规则、多数裁定规则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涵义:从广义来说,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
欢迎下载
2
精品文库
是具有合法化的政策,从狭义角度来讲,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这一概念,他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决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第六章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主要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说服引导手段、技术手段
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公共政策评价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公的共广政泛策性目、标政的策多资元源性和弹性、
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
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
行动与效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
定性、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公共政策评价的资源保障水平、机关机构和人员的态度
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功能、组织、政策、计划
四
导致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因素:决策者的价值取向、政策环境、政策资源
、
公共政策终止的障碍:心理上的障碍、组织的持久性、反对势力的联盟、法律上的障碍、高昂
五的成本、
第八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政策价值评价的原则: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兼顾
与急需的统一、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利益分析与制度分析的关系:某种制度的安排,其实质就是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处于相对
均衡的状态,制度变迁的实质就是谋求某种利益再分配的新形式,
制度创
新的内涵就是谋求利益分配方案的优化
利益分析与事实分析的关系:利益分析也要研究利益如何分配、分配给谁、谁获得的利益多或
少等问题,从形式上属于事实分析的一部分,事实分析的内容,往往体现于现象分析
第九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
多角度分析:通过系统的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多重认识,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途径。主要角度:技术角度、组织角度、个人角度
以获得对政策
选择方案的一般性方法和具体方法
:
1一般性方法:经验分析、抽象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试点分析具体.方法:效益分析、条件分析、成本分析、灵敏性分析
2.限制预测准确性的基本因素:误差
造成原因:理论本身不完善、为推断结论所提供的经验材料的非准确性、
预测方法本身
引起的误差、预测者的信念体系和知识背景可能引起的干扰、
预测者所从属的组织性质、
欢迎下载
3
预测时间跨度太大、预测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和一些难易预料的随机变化。
精品文库
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与框架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主张:西蒙认为,在真正的决策过程中,基本上不存在完全理
性的假设前提,决策者很难对每一项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完全正确的预测,
这
就不可避免的做出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主观判断,
而且决策者很难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决
策方案。但是,所有的决策都应当是在有限的理性状态下进行的,
在决策过程中收集到
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要满足这一条件意味着永远不能决策。
因此,决策者要寻求的不
是经济学模型主张的所谓最佳方案,而只是符合某个预先设定好的最低限度的标准。
(课
本P329)
支持联盟框架:萨巴蒂尔认为,分别探讨政治家、压力集团和行政管理者的作用根本就是离题的,在一
定程度上应该把政策过程看成是政策支持者的联盟(课本
P337)
欢迎下载
4
篇二: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滑铁卢战役楚人偷渡摸着石头过河重视成本一效益分析如果在执行中发现某项政策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又需支付较多的财政支出时可能就到了考虑废止它的时候阶梯效应与服从成本阶梯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一个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第八章政策执行
(助学金签字、禁放政策遇尴尬、成都治理乱涨价)❤知识点一:政策执行概述一、政策执行的含义(1)含义: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包括使政策作用于目标群体以及使政策目标得以实现。(2)理论界定:关于政策执行的理论界定,长期以来学术界形成两大流派。①行动学派:查尔斯·奥·斯琼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性,强调政策执行的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强调政策行动只要坚强有力、行动方法切实可行,就可以较为顺利地实现政策目标,合理的政策执行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策决定的局限和无能。②组织理论学派:J·佛瑞斯特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要看能否理解和领会政策,能否具有执行的积极性;客观上要看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是否具有足够的执行能力。(3)研究路径①自上而下:着眼于上层行政官员的行为。②自下而上:着眼于下层行政官员及其活动。③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地方经济状况、地方官员态度、当事人的行为。二、政策执行的特征(1)对象的适用性:一定的政策只适用于一定的对象。所谓政策的对象时指政策作用和影响的人和事。(2)执行的灵活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地方或各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切忌僵化教条、生搬硬套。切忌:①避重就轻;②完全背离政策本身的初衷,反向执行。(例:公车问题猛于虎)(3)执行的有序性:指政策应保持一定的阶段性顺序和过程的连续性。这是政策执行顺序的核心要求,也是保持执行工作稳定开展的基础要素。(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邓小平“三步走”。)(4)过程的动态性:政策执行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它是一个思想和行为需要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变化了的条件以及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原来的执行策略。(例:暂行规定20年)(5)执行的协调性:政策执行是各种政策要素在空间上的分配、重组、展开和运动的过程,其中任一要素的发展变化及各要素的分配方式、比例、组合结构等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政策执行的进程。它反映了政策执行在空间上所具有的协调性。(例:执行者自己打起来)(6)执行的时限性:不仅指政策执行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时间上的要求,还指政策执行进程的及时完成。政策执行的时限性还要求政策执行不能急速地进行或过于缓慢的进行。三、政策执行的功能(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①首要功能:将政策转换成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按照政策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各种努力。②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修正政策缺陷和弥补政策漏洞的过程。(例:中国环境污染与有法不依)(2)检验政策成效政策执行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结果产生的过程,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能取得政策结果,才能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一项在实践中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得到人民拥护的政策才是好的政策。(3)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也称为政策执行的反馈功能。制定一项新的政策往往要依据先前政策实施后由各种渠道反馈上来的信息,在分析先前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设计和执行新的政策,这是政策制定的一个基本原则。(例:北京五日限行)
四、政策执行过程(1)政策宣传;(2)政策细化;(3)物质和组织准备;(4)组织协调;(5)选择政策试点;(6)政策推广;(7)政策监督❤知识点二: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1、政策资源(1)经费资源:经费是政策执行的基础性物质资源。(2)人力资源:人员保证是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但其利用是讲求效率的。(3)信息资源:政策执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4)权威资源:权威乃是执行工作任务的权力来源,作用重大。其获取多来自法律的授权。我们在制定一项政策时,不论是经济方面的政策,还是社会方面的政策,都需要一定的政策资源,需要经费资源提供资金,通过信息资源提供我们决策需要的信息,通过人力资源进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权威资源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2、目标群体(1)政策方案对目标群体的规定受到政策直接影响和作用的对象,即政策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目标群体或政策对象。(2)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受程度目标群体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政策对象对政策有接受或不接受两种选择。他们对政策接受的情况又可分为三种状态:服从、认同和内化。A、政策认同的缘由(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这一过程的成功,社会成员逐渐树立起支持现行社会制度的观念。(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政策制定中必须要考虑习惯的因素,掌握改变的幅度,如果能采取渐进的方式就最好别激进变革。(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形式合理基础上的实质合理,这是迈向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4)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的利益得失是制度激励的关键,必须引起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高度重视。(5)大局或整体的考虑虽然人是“经济人”,但也是“社会人”,不仅会从成本和收益角度考虑问题,也会从整体和大局角度判断。(6)避免受到惩罚人有时会因为畏惧惩罚而接受或遵从政策。(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B、政策抗拒的起因(1)合法性危机:被统治者视为“合法”的事物反被被统治者视为“非法”,民众与政府权威之间的冲突导致合法性基础动摇。转型期:①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②物质文化需求的攀升;③政府许诺不兑现。总之,一旦出现合法性危机,“代言”政府权威的公共政策就会产生认同障碍。(2)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会通过态度泛化机制向其传递的政策信息投射。(3)社会心理负担过大:政策变革如果超出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政策认同障碍就必然会出现。(4)政策执行存在偏差:政策执行不利,偏离政策本意,导致政策对象心理抗拒。(例:钓鱼式执法)
(5)政策自身存在缺陷:使政策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例:个人所得税、中考加分)(6)政策评估存在问题: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结果的评估,主要看有无政策有无不同。若评估存在问题,无疑会构成服从障碍。3、执行策略(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性:政策作为指导和规范人们正确行动的依据和规则,本身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原则性。灵活性:指的是在原则允许限度内采取灵活的做法。在坚持政策设计的思想前提下,强调执行政策要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事、因势制宜,使政策更加符合实际,切合国情、地情和民情,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正式因为有了原则性,执行者才能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正是因为有了灵活性,执行者才能避免政策实施的僵化和教条主义。(例:邓小平“一国两制”、大雪袭京城停课一天)(2)发挥制度优势德治是法治的最高境界,需要有执行者的高素质做保证。当前中国,首先强调程序合理,然后才是逐步完善实质合理。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建立有效制度安排是一项重要的执行策略。(3)执行手段多样化①行政手段:通过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管理的惯用方式(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规章等形式),按照系统、层次、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②经济手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利益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③法律手段:指通过各种法律形式(法律、法规、行政立法、司法仲裁等)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④思想教育手段: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常用形式有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批评与表扬等。在运用思想教育手段的时候需要重视目标群体可能产生的逆反心理。(4)实施反馈控制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反馈控制,保持应变能力。(例:滑铁卢战役、楚人偷渡、摸着石头过河)(5)重视成本—效益分析如果在执行中发现某项政策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又需支付较多的财政支出时,可能就到了考虑废止它的时候了。(自行车缴费、京城停课一天)(6)“阶梯效应”与服从成本阶梯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一个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例:要求主妇挂小招牌)(7)“破窗理论”与环境建设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例:“破窗理论”与城市治理)(8)执行程序与效率①时效原则;②代理原则;③不停止执行原则;④紧急处置原则。4、执行队伍(1)执行人员素质要求①政治素质:包括理论知识、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政治能力。②品德素质:包括公共道德、职业道德、个人修养。③知识素质:作为一名政策执行者,既要具备一般文化知识,又要掌握本专业及相关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和勤奋努力态度。
④能力素质:如随机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⑤心理素质: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保持稳定的情绪,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⑥身体素质。(2)执行队伍的群体合作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都做到最好,而是努力避免内耗更多。5、信息沟通执行中的沟通主要是指执行机构之间、执行机构与有关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执行人员之间、执行人员与群体目标之间为实现政策目标所进行的信息交换。正式沟通渠道:指按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来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又可分为下行和上行。最显著特点是权威、正式、约束力强,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沟通速度慢且较为刻板。非正式沟通渠道:指不受正式组织约束的组织成员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最明显的特征是灵活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可以满足多种类型需要,但无规可循、极易失真。(1)沟通媒介①直面沟通;②电话沟通;③会议沟通;④email沟通(书面)(2)沟通障碍①语言障碍;②观念障碍;③角色障碍;④时空和习俗障碍;⑤心理障碍(3)非正式信息的主要特点①危机状态下易于泛滥,如突发事件的出现,组织的撤销、合并、改组等;②某个人的地位和角色表现超群或变化突然时,传言和议论会骤然增加;③非正式群体在非正式信息传播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④传递速度极快,多胜于正式信息的传播;⑤在一定制度环境里,非正式信息比正式信息更可信;⑥多涉及社会焦点;⑦在传播中不断变化,记忆本身误差,传播者加重评价等。(4)非正式信息的基本功能①环节社会焦虑和心理矛盾;②满足社会好奇和个人躁动心理;③扩大利益相关者范围,提升问题利害程度;④整合零散信息,形成框架印象。(5)如何克服非正式信息的不良影响①建立预测和反馈机制;②正确处理疏与堵的关系;③提高正式信息的诚信度;④选择沟通媒介;⑤加强政策的透明度;⑥环节心理压力,避免矛盾激化。❤知识点三: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明确既定目标执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抉择,明确既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对执行最基本的要求。(2)注意政策整合一项政策的执行或政策问题的解决,可能同时有别的政策会牵涉到同一问题,若彼此互相不一致,就会促成不同的执行行为。特别是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政策繁多,彼此常会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政策之间的冲突会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成败,因此,必须做好政策整合问题,发挥好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
(3)克服法律迷信法律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但法律绝对不是万能的,因此我们要保持适度克制。对于法律的信仰不能被曲解为“法律迷信”,否则,法律就可能从社会的公器变为人民的桎梏,法治权威也会蒙受重创。(4)克服“积事”之弊“城市违章建筑、企业拖欠民工工资、单身汉积累脏衣服”这种行为惯性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5)完善信息沟通“制度化”形式来提高行政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例:“只说好,不说差”、“看不懂的公示”、“没有结果的征求意见”、“不对称的听证”、“杭州改革”(6)加强权力制衡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然而,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在政府内部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的有效方法。因为无论哪种政体,或是依法治国,都无法从根本上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例:“三段章”管住“一支笔”、“三权分立”(7)弥补执行真空有时政策的变化会带来执行的真空(政策盲区)。政策的缺位对执行工作构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城市流浪乞讨”、“奥运会百米冠军”(8)向“钻空子”的人敬礼如果有人出于个人利益或其他考虑在立规者当初没有估计到的地方“打政策擦边球”,这首先表明是政策法规本身有缺陷或漏洞。重要的不是急着惩罚,而是赶快补充和修改政策法规。“钻空子”在客观上起到帮助立规者发现和完善政策法规的作用。
第9章政策评估
(“城市养狗限制”、“小排量轿车通行限制”、占地证的作用、“新交法”、城市黑车治理、个人所得税征收、海归优先购买限价房、经济适用房)❤知识点一:政策评估的含义和功能一、含义: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二、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1)指标:是指进行政策评估所依据的标准,指标的确立时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2)信息:信息是进行政策评估的基础原料,评估的前期工作就是努力收集有关评估对象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的原始材料。信息收集的常用方法有:现场观察、实际调查、资料查阅、个案分析、实验研究等。(3)测定:就是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在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描述。(4)分析:是指根据测定的结果,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政策效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既涉及价值判断,又涉及事实判断。(5)建议:是指根据分析过程中的结论,设法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可针对政策本身、过程;目标、部门;制定部门、执行部门。三、政策评估的功能(1)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一项政策在执行后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有时候并非一目了然,表面的观察和实际的状况可能存在很大误差,为了避免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就有必要及时地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2)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基本依据。
政策走向有三种:延续、调整、终结。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必须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估,做到有理有据。(3)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政策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确定政策投入的优先顺序和比例。(4)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要建立科学的政策模式就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程序,做好政策评估,提高政策质量。(5)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政策评估能够决定政策的正确走向,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点二:政策评估的类型(1)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来看①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依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表现形式:领导者的公开视察和微服私访、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和公开呼吁、媒体的宣传报道和相关建议。②正式评估:是指法定的评估者依据事先制定的评估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对政策效果所做的评估。这是政策评估的最主要形式。(2)从评估机构的权力、地位角度看①内部评估: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由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它可分为由具体执行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估和由专职评估人员进行的评估。②外部评估: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它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委托评估,被委托的对象可以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等。(3)从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①前评估:又称预评估,指政策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带有预测性质的政策评估。②后评估:指执行过程中的评估,它是政策评估的主导形式。❤知识点三:政策评估要素(1)评估主体①决策者和执行者;②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③政策目标群体。(2)评估客体是指政策评估的对象,即所要评估的具体政策。评估应以有效性、时间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前提。政策评估主要侧重于政策效果的分析,即在一定成本投入基础上的执行结果。(3)评估目标A政治方面:评估政策的执行是由影响分配状态、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B行政方面:评估某个政府机构能否在政策执行中发挥作用、是否具有能力和能够获得利益、是否能克服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C方案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投入和产出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对政策环境构成影响。(4)评估标准①事实标准:1、政策的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2、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3、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②价值标准:1、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2、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的团结4、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5、政策是否坚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5)评估方法①前后对比法:是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然后评估政策效果和政策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1、简单对比分析:将政策对象在接受政策作用后产生的某种变化值减去此前得到的值,两者之差就是政策效果。2、投射对比分析:将政策执行前的倾向线投射到政策执行后的某一点上,代表若无该政策的实施此点会发生的情况,然后与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政策的实际效果。3、“有—无”对比分析:在政策执行前、后的两个时点上,分别就有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然后再比较两次对比的结果。4、实验性对比分析:在政策执行之前就将评估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前者被施加政策影响,后者不施加政策影响,然后比较这两组在政策执行后的情况,并对政策效果做出评估。②专家评估法: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审定各项有关政策的记录,进行实地考察,评定政策执行的效果,撰写评估报告。③目标群体评估法:由政策目标群体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政策的个人理解来评定政策执行效果,这种方法往往需要通过抽样的形式进行,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调查的规模和程度。④执行群体评估法: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影响和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估。因为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内容、政策环境、政策对象和政策过程比较了解,并掌握相对充分的政策信息,因而在政策评估活动中式最有发言权的群体。❤知识点四:政策评估的步骤(1)计划与准备这是政策评估的基础性工作,是完成政策评估的前提条件。①建立评估机构;②挑选评估人员;③确定评估对象;④制定评估方案:描述对象、目的、标准、方法、目标;⑤落实评估条件:时空条件、工作进度安排、经费筹措与使用、设备准备与人员要求等。(2)组织与实施政策评估最为重要的环节。组织:①分解并下达评估任务;②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配置;③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实施:①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信息;②加工整理;③对政策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3)总结和报告这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的阶段。撰写评估报告,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将评估结果公之于众,也可以直接提交政府有关部门或领导。❤知识点五:政策评估的障碍(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评估以政策目标为基础依据和必要前提。(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难以测定或根本无法测定,或者难以用同一个计量标准进行衡量。(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资源混合使成本难以测定,政策重叠使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难以从总体变化中提炼出来。(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一个问题经常包含另一个问题,而其又可能是其他问题的一部分,问题之间关系交错。(5)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当政策评估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对其不利的影响时,来自政策主体的反对之声可能非常强烈。
第10章政策终结
❤知识点一:政策终结的含义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以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或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情况:A已经实现了既定的政策目标B发现政策偏离了既定目标C发现政策完全是多余的或无效的D发现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问题❤知识点二:政策终结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①宣告了旧政策的结束;②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2)作用:①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政策资源都十分有限,执行一项本不该继续的政策,政府不仅付出实际成本,而且有机会成本。②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制度冲突,导致效率低下。不终结失败的或失效的,就会给其他政策的执行带来负面影响,破坏整个政策执行的大环境。③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废止古董法规,提高政策效率,月球大使馆”)❤知识点三:政策终结的对象①权力与责任政策执行者首先表现为权力的履行和责任承担,政策的终结则预示相应权力的丧失和相关责任放弃。②政策功能政策功能主要表现为政策执行机构提供的服务或管制,政策终结预示着相应服务的停止或相关管制的撤销。③相关组织政策终结通常会伴随相关组织的缩减和撤销。不论哪种形式的组织终结,都会遇到一些障碍,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组织内部人员的切身利益。❤知识点四:政策终结的形式①废止即彻底结束旧的政策,完全取消相关功能,废止并非经常采用的终结手段。②替代就是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基本没有改变,往往是在方式方法和操作程序等方面做了较大变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旧政策没有解决或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以满足目标群体的政策需求,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我国企业利改税政策、农村费改税政策、城市医保代替公费医疗”)③合并就是指旧的政策虽然被终止,但是部分实际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内容中去。分为两种:一是将终止的政策内容合并到一项已有的政策当中,二是把两项或两项以上被终止的政策合并为一项新政策。④分解就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⑤缩减就是采用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结。目的是有效缓解因政策终结所带来的重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比较稳妥的实现终结,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知识点五:政策终结的障碍①心理方面的障碍来源: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社会中的政策受益者。②组织方面的障碍组织有寻求生存和发展以及自我扩张的本性。特别在政策终结威胁到组织的生存时,来自组织方面的阻力会骤然增大。③社会方面的障碍社会上的反对势力会自然的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盟去抵制政策的终结。④法律方面的障碍一项政策的终结、一个组织的撤销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这个操作过程时十分复杂的,且那些已经上升为法律的政策如果被推翻会使人们对立法的活动的科学性产生怀疑。⑤资源方面的障碍一是沉没成本:主要指业已投入到原有政策里的资源。二是终结行为本身的消耗。终结行为本身也许付出很高的代价,这不仅是费用方面的问题,也可能牵扯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知识点六:政策终结的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宣传引导工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能使人们提高认识、消除不满,但宣传一定要适度,不要过分,给受信者以充分的选择自由,否则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使宣传工作得不偿失。②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政策的终结往往伴随观念的变迁,原有政策的立论基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应注意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创新观念,改变认识。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政策终结支持者的态度和队伍的规模,是决定政策终结成效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政策终结应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撑,而评估结果公开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④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及时用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使人们在市区对旧政策期望的同时,得到一些新的期望,从而大大减少政策终结的争议和阻力,但却对实际操作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养路费改税问题”)⑤作出必要妥协,降低终结成本。进退两难时,折中是唯一选择。政府面对现实压力,放弃较高的目标期望值,以条件退让的方式,换取有限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妥协并非是软弱,而是代表了一种民主的精神。但政府必当讲求原则。⑥建立政策保质期,政策终结制度化。(“重庆市政府创新举措”)从源头上解决政府部门规制泛滥的良方。实际上是对“规范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法治精神的一种生动彰显和具体阐释。有利于强化对政府行为在时效上的规则约束,提高行政效率。
篇三: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公共政策概论1、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5、(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
部门的分化。11、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排斥)。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尔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的失效。14、(史密斯)提出了着名的政策执行模型。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
16、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要认真考虑的。17、人们把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18、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19、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20、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
间接性)。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公事公办”,)这是一种十分恰当
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25、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26、“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2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社会组织层级化)。
28、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29、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30、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31、(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32、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及时有效的解决公共问题)。33、公共利益是公众(共享)的资源和条件。34、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3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展
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3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37、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38、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39、中国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40、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41、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交叉)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42、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这属于执行政策的(折扣型)。
43、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4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45、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46、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47、(顺序决策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的公共决策。
48、(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49、(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于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50、(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51、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52、(简单矩阵法)实际上是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法筛选出来的方法。53、(无为思维)是指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
观其变的做法。54、(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
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55、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56、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57、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58、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59、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60、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61、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和条件。62、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1、政策的导向是(观念、行为)的导向。2、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分配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3、公共政策的主体体系包括(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核心主体)。4、外部监控体系是由(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社会团体)等组成。5、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说服、强制、交换)6、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事前评
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7、(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8、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会(支持、反对)。9、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
多维性、联系性)。10、按照人们决策时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以将公共决策分为(风
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11、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分为(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12、决策支持系统是由(斯科特、基恩)提出。13、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社会组织的扁平化,政策信
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社会主体知识化)。14、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有(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
现政策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执行)。
15、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民主观念,公平优位观念,创新超前观念,人本观念)。
16、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多者博弈决策体制,民主参与决策体制,网络化决策体制)。
17、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教育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18、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新的特点包括(信息化、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
19、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公共性,管理性)。
20、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完全公共政策案例,未来公共政策案例,实时公共政策案例)。
21、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22、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管制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23、以下哪些说法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公正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公正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24、公共政策突出了“公共”二字,这意味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行为特征,应充分
体现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者,维护者,倡导者)。
25、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党、政府)。
26、通常情况下,下列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27、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行为的规范程度,行为的模范程度)。
28、政策环境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提供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29、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30、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级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共同负责)。
31、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32、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职业团体、群众团体、工作团体)。
33、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3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是指(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明确的决策方案运用期限,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
35、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出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除了(政策的系统化)。
36、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耗损失效)等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37、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38、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是(公共政策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公共政策的评价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公共政策的评价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除了(公共政策的评价要从实际出发)。
39、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包括(绩效、效率、充分性)。
40、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这体现了系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41、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42、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自觉性),也是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43、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
公共机构的特性)。
44、公共机构的特征是(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45、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除了(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官僚体制之间的矛盾)。
46、一般来说,公共文化集中表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1、公共政策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不包括有效性、对称性。
2、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活动时所秉持的价值观。思想观念是结果的真正决定者,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制定出与之相关的政策。
3、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4、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意味着一定要对这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
5、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6、心理效应在追踪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追踪决策的特征之一。
7、公共决策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其解决也是呈现出长期性与阶段性,因此,在决策方案
中必须明确决策阶段,以使得决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和决策。8、决策方案性质界定是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运用期限及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9、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10、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11、因果理论把政策中潜在的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
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13、非正式评价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
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要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作出评价。14、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15、在运用思维方法时,决策者一方面要注重理性选择的关键性作用,同时还要不断地
发觉灵感和注重直觉。16、在公共决策中,决策者必须首先具有职业行为思维方法,将决策过程作为一种普通
的职业来对待。17、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
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就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18、巴拉姆驴子思维法的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
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19、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0、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21、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佳方案。
22、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系统分析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23、扁平式组织削减了内部层级,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源开发,扁平学习型组织是公共组织的变革的趋势。
24、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知识化与信息化是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
25、传统的行政管理一直都是效率优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应当是公平优位。
26、公正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明确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员目的,选准公共政策案例的角度,确定公共政策案例的立足点。
27、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效,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的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8、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29、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是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
30、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这些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3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是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2、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3、中国的国家权力由人民代表大会之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分享。
34、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导决策工作中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35、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
36、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37、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38、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把政策决定看成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把政策中潜在的因此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39、交易理论认为政委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40、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41、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能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
42、任何一项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政府要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政策或调整已有的政策。
43、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作出评价。
44、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4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指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特征更广泛的意义,如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篇四: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是指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这样能有效地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多变相互冲突漫无目的的行为纳入到统一而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照既定方向有序前进公共政策分析概论一、公共政策分析的本质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与“政策”稍有不同,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的特征和功能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是指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这样能有效地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多变、相互冲突、漫无目的的行为,纳入到统一而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照既定方向有序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发家之路,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有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两种作用形式。从作用效果来看,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正向引导功能和负向引导功能。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物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政策中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调控功能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而且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我国工资政策的发展演变就很能说明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我国从建国初期起实行八级工资制,一直沿用了30多年,这种工资政策过分强调技术因素在分配中的作用,增加工资不是依据生产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而是视国家财政状况的好坏。后来,又搞所谓的“普调”,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目前我国的工资制度相对比较灵活,虽不能说已经很好地体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但较之以前已经有了一些进步,基本上理顺了我国的工资关系,使这一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得到了相应的缓解。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所体现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一是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二是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三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能够从政府公共政策中获利的社会公众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与政府主观偏好相一致的公众;一类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公众;一类是社会中成为大多数的社会公众;戴维·伊斯顿最旱提出了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命题。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可以看出,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国家制度的安排和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共政策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分配功能山以下二个方而组成:分配对象,即谁将获得那些可以满足其需求的社会价值或利益;分配标准,即不同社会群体所获得的价值或利益的数量、比例;衡量尺度,即如何分配才能使最大多数人满意,达到“帕累托最优”在当前我国利益分化加剧、。公共需求上升的情况下,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都产生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利益在不同主体间的分配达到科学合理,从而在保证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促进各群体的和谐发展。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每一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可以证明这一问题。(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1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①利益选择: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其分配利益首先考虑其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同时政府应首先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②利益整合: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利益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政策既要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又要兼顾保护少数人的合法利益。③利益分配:公共政策本身并不是资源,而是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能使部分人失去利益,甚至使一些人既获得利益又失去利益。④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4)增进社会利益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仅仅注重利益如何分配是不行的,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利益的增加。(5)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内含有:不涉及非政府组织,公共政策体现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策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公共政策仅仅是某些规范,未有结果;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社会利益包括公共利益、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用社会利益取代公共利益。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公共政策分析虽然与系统分析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在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价的分析与一般技术分析不同。而它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一)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来之于社会问题。在公共管理学中,社会问题是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也常常被称为公共问题。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当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察觉到某个社会问题的存在,并准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时,社会问题就变成了政策问题。因此,政策问题是从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已经进入政策议程的公共问题。(二)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指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通常,在界定了政策问题之后,大致的政策目标也就基本形成了。但这时的目标还比较笼统,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三)政策方案政策方案是为解决某一政策问题而采取的途径、方法、措施的总称。在公共管理中,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一般需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方案分析是政策分析的基础。(四)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模型可分多种类型。其中有些模型可能是确定型也有可能是随机型。(五)政策资源政策资源是指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消耗的各类物质或非物质资源。物质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时间等,非物质资源如权力、地位、威信、名誉等。在政策分析中,有的分析要素可以用货币形式表示,如人力、物力;有的不能用货币表示,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六)政策评价标准
2
在政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评价和执行后的评估,都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这就是政策评价标准。对政策的评价,与对其他客观事物的评价不一样。当然,不同的政策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应根据具体的政策内容来确定政策评价标准;同时,政策评价往往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七)政策效果政策效果是政策执行后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是用效益来表示,效益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八)政策环境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国际环境。(九)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时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递、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信息,其中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三、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一)问题的构建政策问题的构建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这是因为公共政策的特质之一就是问题取向—“公共政策关心解决或改善的社会问题”。因为一旦找到问题的关键,政策的方案通常就很容易出来。事实上,先出现问题,再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与构建也先于政策分析,所以,构建问题的方法要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优先考虑。人们解决问题的失败常常不在于过程和结局,而是输在起点上,即对公共问题的确认上。(二)问题制定一旦社会问题被列入了政策议程,就需要回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更具体地讲,如何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枢纽的地位,唯有事前进行过深思熟虑的规划与设计,得到一个可以为社会所接受的可行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政策顺利实施。(三)执行分析公共政策执行时政策周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效益的唯一途径,决定了公共政策的成败,政策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说服引导手段和技术手段。(四)效果评估公共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过程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政策效果是公共政策评价的核心,可分为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效果这几种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公共政策评价也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公共政策的过程包括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而政策的终止则是决策者对政策经深思评价后终止错误或无效的一种行为。总的来说,公共政策分析已经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广为关注的活动,,研究其本质、特点和内容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作为时代的接班人更应该把目光投入进去,为社会建设尽上自己的一份力。
3
推荐访问: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公共政策 概论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