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10篇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 某县科技局“十三五工作总结范文和“十四五规划工作思路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
某县科技局“十三五工作总结范文和“十四五规划工作思路“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创新型临港工贸旅游城市,重点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努力营造创新环境,不断提升县域科技创新水平,有力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某某某某年某某月,我县再次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荣誉称号,实现科技创先“五连冠”。全县科技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现将我县“十三五”期间,科技工作特色和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一、“十三五”工作总结
(一)自主创新、有效作为,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1、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期间,我局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某某某项,比“十五”期间某某某项多某某项,争取到位专项资金某某某某万元。全县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某项,市级科技进步奖某项,申请专利某某某件,授权某某某件。某某某某年以来,我县科技经费投入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研究与开发经费(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某.某%),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达某.某%以上。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年,我县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某省第某某位,再次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荣誉称号,实现科技创先五连冠。与“十五”相比,“十三五”是我县科技发展又快又好时期,超额实现发展目标和任务。
2、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到某某某某年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某某.某%,占全县生产总值(GDP)比重达某某%,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品牌投放市场。“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开发新技术某某某项,新产品某某某个,新增创新型企业某某家,技术合同成交额某某某某万元,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对接项目达某某某项,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某家,市级技术中心某某家,东亚机械、万鑫金属、大家之家、中源食品、年代酒业等某某家优势产业企业直接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3、社会发展科技不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一批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综合治理和利用的示范性工程。某抽水蓄能电站、金钟水利枢纽工程、木兰溪源头综合治理及生态示范区建设等某某个项目列入省级优先发展项目。按照“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加强节能减排、食品安全、医药卫生、人口健康与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民生科技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县实施农村科技信息化“村村通”工程,建成省级数字化地震观测站和国家级强震台,建成省级星火技术学校某所和国家星火计划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某个,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突出特色、集成示范,重大专项支撑跨越发展
1、实施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重大专项,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坚持“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高新化”的发展思路,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科技进步为重点,加强多学科、多渠道、多领域的优势集成。“十三五”期间,我县相继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自主创新工程和富民强县创新示范工程。一是集中支持和引导县域经济特色化。培养壮大硅钢、特种陶瓷、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绿色能源、纳米材料、节能环保、机械制造、古典工艺家具等九大优势产业集群,
开展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信息技术与标准化、节能减排与循环发展等技术攻关,开发新技术某某某项,新产品某某某个,新增名牌产品某某个,主导制定地方(行业)标准某个,建成“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实现年新增产值某某.某亿元,新增税利某.某某亿元。二是集中支持和引导特色经济产业化。实施国家级某(某某)抽水蓄能电站和金钟水利枢纽可再生能源工程,科学配置特色资源,实现总投资某某亿元,项目建成后,承担某电网的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及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年均节煤某某.某万吨,减少弃水调峰电量损失某某,并向市区供水近某某亿立方米。三是集中支持和引导产业经济高新化。高起点建设某(某某)经济开发区,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集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至某某某某年,园区已培育特种陶瓷、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六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某某亿元,新增税利某.某某亿元。
2、实施闽台(某某)农业科技合作重大专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以国家级某农民创业园为依托,建立以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投资主体的闽台(某某)农业科技合作创新机制和体系。通过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推动海峡两岸农业科技的双向流动。至某某某某年某月,已引进某科技型农业企业某某家,完成投资某某某某多万美元,示范推广某新技术某某项,新品种某某个,新型农机具某某台(套),举办技术培训班某某期,示范推广某.某万亩,使示范基地成为某市对台农业科技合作的主园区和发展高优农业的示范基地,推动闽中地区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某某某某年某月,某某某农民创业园被科技部授予“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
3、实施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重大专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一是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民生科技。实施农村社会事业村居改造科技行动;农业节本增效科技行动;农业生产机废物综合利用科技行动;农村新能源推广应用科技行动,农村生活污染源控制与治理科技行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六大科技行动。建成循环经济示范村某某某个,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民众。二是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转化载体建设。围绕“一县一业”和“一镇(村)一品”,开展科学技术引进、开发、示范、传播等服务,从而建立某某个良种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某某个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立某某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着力做优做强区域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主导产业,“十三五”期间,实现新增年产值某.某某亿元,农民年增收某.某亿元。三是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壮大中源食品、年代酒业、山益农业、金溪茶叶等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科技”的产业链。至某某某某年底,主导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商品率分别达到某某%、某某%和某某%以上,科技型企业的农户带动率达某某%,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水平。
4、实施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重大专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某某是木兰溪的上源,某市的生态屏障,是某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为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县政府出台《某某县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在全市率先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启动了木兰溪源头综合治理与生态示范区建设、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某个方面某某项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示范工程,把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配置、科技能源、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社会保障、精神文明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一是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围绕硅钢、陶瓷、化工等某个高耗能高排放重点行业的科技需求,重点攻关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某某项,
应用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某某项。全力支持某(某某)经济开发区生态园区建设,先后建成万鑫金属、智胜矿业等某某个节能降耗示范工程,带动某某某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初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工业产值年均递增某某%以上,入库税收年均递增某某.某%。二是实施碧水工程。为保护某市的母亲河木兰溪,县政府把木兰溪流域某某某某平方公里纳入治理和保护范围。限期搬迁沿河养殖场某某某处进果园,建成果——沼——牧生态能源环境工程某某处,年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某某.某万吨,木兰溪源头某某段水质常年优于III类标准。三是实施绿地工程。对境内某条流域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治理面积达某某某平方公里。实施水源涵养工程,建成涵养林某某.某万亩,高标准农田某某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某某%,生态指标位列全市前茅。
(三)政策落实、措施保障,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完善
3、建立和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一是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到位。自某某某某年以来,县政府共下拨科技三项经费某某某某万元,年均增长某某%,确保财政科技投入高于财政年增长幅度,占本级财政决算支出年均达某.某%以上,保证各项科技行动计划落实,有力促进科技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富民强县上新水平。二是支持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县政府出台《某某县激励科技创新推进科技进步的暂行规定》,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范围涉及创新平台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标准制定、专利申请、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某某个方面,自某某某某年以来已落实兑现科技奖励资金某某某某万元,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增加投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平均每年达某.某亿元。县税务部门简化税收优惠政策办事程序,指导纳税人用好技术开发经费摊入成本、税收减免和税收
返还等优惠政策。通过财政性奖励资金的引导,支持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三是强化信贷支持。县金融部门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专利质押贷款、融资租赁、典当融资等金融制度创新,发挥金融部门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某某某某年来,县政府积极与金融部门协调落实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贷款某.某某亿元,有力地推进“创新产业化”进程。
4、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一是建立工作机构。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强化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建设,成立了“某某县知识产权局”,配备工作人员,核定工作经费,保障知识产权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犯商标权、著作权(版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某某某某年来,全县工商、文化、专利等部门共查处各类知识产权违法案件某某某件,有力地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引导,把工作重点放在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知识产权竞争力发挥上,重点支持某某电机、洪诚药业、康辉食品、东亚机械等某家省级专利试点企业,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激励知识产权创造活动。三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申报专利技术,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对申请国内外专利,通过国家或省级名牌、名标以及标准制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企业开展专利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行扶持。通过实施专利、名牌、标准化三大战略来体现自主创新的成效。
5、创新科普工作机制。我县自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来,坚持每年举行两次科普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科普工作中重大问题,不断创新科普工作机制。一是夯实科普基础。以财政科普投入为引导,要求在园区成立“科普活动中心”,在乡镇成立“科普服务站”,在行政村推广“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使之成为科技服务的窗口,科普教育的基地,知识培训的场所和文化展示的平台,进一步增强科普工作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持
续性。二是建立科普网络。全县现有乡镇科协某某个,县属学会某某个,农函大辅导站某某个,村级文化技术学校某某某所,共有各类会员某某某某人。三是开展科普系列活动。以“加强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进步”为主题,开展“科普惠农兴村”活动,惠及某某.某万农户;开展“科普进社区”、“科技进校园”、“科普进军营”活动,吸引观众某某万次,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6、健全创新服务机制。县委、县政府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创新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先后创办某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可持续发展中心、技术市场服务中心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某个,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机构职能。全面导入ISO某某某某质量管理体系,构筑全程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国家星火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某个,实训基地某个。“十三五”期间会同县职教中心、省级星火技术学校、县职业中专学校举办自主创新政策、农村实用技术、PLC应用技术、信息化技术、ISO某某某某等系列标准认证体系,企业经营管理,古典工艺家具、知识产权培训班某某期,受训人员达某某某某某人次。协助科技型企业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某某某某万元,帮助某某家中小企业申报国家及省市区域科技重大专项和技术创新资金,聘请专家为某某某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促进企业创新升级提供全方位服务。
7、建立“一岗双责”机制。为贯彻落实科技部《县(市)科技工作导则》,大力实施“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自某某某某年某月起,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乡党政领导干部中率先实行科技进步“一岗双责制”。“一岗”即在职的县乡两级党政领导;“双责”即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两大科技工作职责。在实施方面,实行动态管理。要求
每位责任人员分别挂钩一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主抓一个农字号科技型龙头企业或一个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在考评方面,实行量化管理。要求把落实科技进步“一岗双责制”的情况,纳入年度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在管理方面,实行公示制。年初县委、县政府下达“一岗双责制”责任书,年终在“县政务公开栏”内公示“一岗双责制”考评结果,促进“一岗双责制”的贯彻落实,为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十四五”科技发展工作思路
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推动“十四五”期间我县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十四五”期间,重点在现代农业、机械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安全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某某%以上,县域创新能力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县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某.某%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某某%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增长要求,科技对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全省创新能力建设先进区域,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科学发展观贯穿整个“十四五”规划,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民生科技和绿色产业技术开发,实施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建成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以枫亭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带。
——以发展区域特色为重点。在“十三五”科技进步工作特色基础上,加快推进具有我县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持“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高新化”的发展思路,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后发优势、充分挖掘各方潜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地区跨越发展。
篇二: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挃导深入贯彻十九大呾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亐中全会精神讣真学习贯彻关亍实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戓略重要挃示批示精神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収展需要着力定标准聚数据建平台拓应用抓提升促収展充分挖掘应用场景打造城市网办特色品牌提升政店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敁化行政管理协同化水平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店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収展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五年总体规划
(2021—2025年)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我省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根据《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重大意义当前,企业和群众诉求日益多元化,对公共服务的形式、内容、质量提出更新更高要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进政府职能重塑、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效能提升,全面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服务,已经成为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也是顺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利用大数据倒逼政府职能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围,明确提出要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是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全国各省(区、市)都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把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
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以更高标准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省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全面提升竞争软实力、赢得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现状——推进机制基本理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成立大数据管理局、大数据中心、网络技术公司、大数据研究院,“局+中心+平台+研究院”科学架构基本形成。市、县两级均成立了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机构,全面构建较为完备的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体系,积极承担数字政府建设职责,建立集中攻坚工作机制,强力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各级、各部门积极作为、协同配合,“全省一盘棋”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基础框架初步形成。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政府基础框架初步形成。建成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政务服务网,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截至2020年11月底,政务服务移动端“省事办”注册用户突破2500万。建成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归集省级政务数据12.5亿条。超过50%的省直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应用本土化特色鲜明。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推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和服务事项。我省运用大数据思维搭建全国首个省级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为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城市方案”。开通企业开办、企业注销、不动产办理、“一件事一次办”、工程建设项目“城市快开工”等特色应用,形成以政务服务移动端“城市办”为引领,涵盖“互联网+监管”、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移动端等多领域应用的“城市网办”特色品牌。
——应急管理作用显现。近年来,我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大力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监管”系统作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省运用大数据手段,全面及时跟踪排查密切接触人群,提前着手“健康码”开发和异地疫情健康信息共享互认,畅通劳动力跨省流动,有效满足企业和群众网上办事需求,为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强有力数据支撑,彰显了大数据在提升应急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顶层设计有待完善。我省数字政府建设在总体架构、建设内容等方面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安全防护、数据归集、应用开发适配、支撑能力建设等方面标准规范不够健全,与数字政府建设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备,数字政府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等领域改革统筹力度较弱。各级、各部门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和创新思维不够强,统筹协调不够有力,数字政府建设合力有待加强。——系统建设缺乏统筹。各级、各部门系统建设分散、数据资源分散,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程度较低。据统计,省直45个部门共建有120个机房、2500条专线、780个系统,涉及开发厂商440家、运维厂商200家,标准规范不统一,机房与专线分散,设备与业务系统无法进行统一、集约化的管理和运维。一些部门内部有几十个系统,最多的达120个,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信息烟囱”林立,“信息孤岛”问题突出,数据归集难、数据共享难、系统整合难、项目统筹难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基础支撑能力薄弱。现有省政务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和系统架构支撑能力弱,平台技术落后,标准化程度低,业务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一些系
统产权不清,政府对数据资源的使用管理权限有待明晰和加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面临挑战,尚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系统运维难度大、成本高,财政投入总量不足与“撒胡椒面”现象并存,资金保障难等关键性难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
——群众获得感不强。网上政务服务体系不完善,按照群众眼里“一件事”理念系统集成不够,全程网办事项少,电子证照数量少,应用场景和网上服务创新能力弱,事项精细化程度不够,办事“满屏找”等问题依然存在,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效果不理想。线上线下融合不够,省直部门办公系统尚未进行整合,业务流程还存在“胡同”“梗阻”现象,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企业和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有待提升。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实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定标准、聚数据、建平台、拓应用、抓提升、促发展”,充分挖掘应用场景,打造“城市网办”特色品牌,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行政管理协同化水平,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一规划、集约建设。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理念,运用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建立健全数字政府建、管、用机制,形成各参与主体高效协作的强大
工作合力。按照统筹规划、统分结合的原则,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着力提升数字政府集约化建设水平。
2.坚持为民服务、需求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加快解决制约数字政府建设的管理、业务、技术等方面的难题,着力破解企业和群众遇到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探索形成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服务型数字政府新模式。
3.坚持标准引领、改革带动。始终将企业和群众“好不好用、爱不爱用”作为检验数字政府建设成效的衡量标准,运用“放管服”改革思维,从整体政府和群众眼里“一件事”理念出发,以“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主线,从技术革新到业务创新、从前台服务到后台支撑、从管理创新到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4.坚持开放创新、社会协同。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AI(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业务创新,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着力提高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创新数字政府建设模式,构建高效、有序、开放、多元的发展新机制。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数据资源社会价值,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完善社会协同、共享共治的治理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满足企业和群众对政府完善公共服务和提升治理能力的新要求、新期盼。
5.坚持安全为上、自主可控。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思想,建立健全技术与管理融合的数字政府安全保障体系。坚持“制防、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形成实战化、常态化、体系化、生态化、自适应、可扩展的一体化防御能力,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
(三)建设目标。完善“全省一盘棋”工作机制,以公共服务大数据化为引领,强化需求驱动、业务驱动和数据驱动,加快应用建设和数据共享,推动云网融合,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全省数字政府建设。到2021年年底,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政策法规等制度体系建设全面启动,科学管理架构基本形成;到2023年年底,省大数据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省系列”政务服务品牌体系基本形成,网上政务服务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年底,完备的制度标准规范体系成熟定型,以“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享”“一网通贷”为核心的“城市网办”城市模式在全国获得广泛认可,我省数字政府建设整体水平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建成数字政府建设国家标杆省。
——构建以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为核心的完备制度体系。围绕我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平台建设、安全防控、数据管理、网络管理等各领域制度标准规范,为我省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以省大数据中心为基座的高效政务应用支撑体系。推进省、市、县级一体化的省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政务云和电子政务外网保障体系,集约化开发通用基础支撑工具,提升大数据支撑共性服务能力。按照“湖仓一体”理念,同步开展数据仓、数据湖建设,充分发挥数据湖的灵活性和数据仓的高效性。构建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大数据应用支撑体系,实现对全省政务数据的“聚、存、通、管、用”,真正把数据统起来、管起来、用起来。
——构建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支撑的“一网通办”体系。加快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迭代升级,完善省政务服务网总门户功能,优化升级统一受理、电子监察、好差评、统一用户中心、数据共享交换、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
系统,促进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和获得感,让“遇事网办”成为习惯、“城市网办”变为现实。
——构建以“互联网+监管”系统为牵引的社会治理“一网通管”体系。全力推进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建设,统一工作门户,完善“领导驾驶舱”,深化监管事项清单管理,探索实行重点监管制度,加强非现场监管应用,完善联合监管系统,开展风险监测预警应用,将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成为全省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的总门户、总核心、总枢纽。加快构建集全面感知、深度分析、统一指挥、主动服务、智能运行、科学决策、联合监督、可信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网通管”体系。
——构建以互通共享为特征的政务数据“一网通享”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强化数据资源目录动态管理,确保数据准确、鲜活、权威。依托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按照统一的数据采集与交换标准,实现与国家数据、各地数据、各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加速数据流动,激活数据资产,建立纵横贯通的数据归集、数据治理和数据服务体系。
——构建以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为载体的融资服务“一网通贷”体系。坚持“政府搭台、银行唱戏、企业受益”的原则,按照“中小微、线上、信用、实时、可比”和“紧扣问题、逐步完善”的框架和路径,加快建成平台金融数据资源中心和业务服务中心,构建政银企融资服务总枢纽,打造“城市正贷”品牌,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一网通贷”能力。
——构建以“城市办”为引领的“城市系列”政务品牌体系。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移动端“城市办”、“互联网+监管”移动端“城市正管”、省金融服务
共享平台移动端“城市正贷”、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移动端“城市正通”等特色政务品牌体系建设与应用,使“掌上办”“指尖办”成为常态。
——构建以政务云为代表的数字政府发展支撑体系。坚定走自主创新安全可控道路,提升云平台技术支撑能力,统筹推进政务云建设,推动更多的政务信息系统适配、迁移、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拓展政务云支撑业务,力争进入全国数字政府云计算平台第一方阵,助力我省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一体融合发展。
三、总体架构紧紧围绕数字政府建设目标和愿景,以利企便民为导向,以业务协同为主线,以数据治理为驱动,以增强基础设施能力为支撑,打造管理、业务、数据、技术“四位一体”的数字政府总体架构。实现全省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支撑、数据服务、应用系统等集约化、一体化建设和运行,创新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政府运行效能显著提升,为企业和群众营造良好办事创业环境。(一)管理架构:机制保障成效。建立省级统筹建设管理体制和各级、各部门整体协同联动工作模式,健全监管评估机制,统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业务创新、资源规划等各项工作,将工作重心向强化业务协同和创新转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按照“统一管理、联动协同、高效服务、持续发展”的原则,构建“一体统筹、二级服务、三级管理”的全省数字政府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即省级一体化统筹,省、市两级提供平台服务,省、市、县三级管理。成立省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大数据管理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承担数字政府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推进、建设管理、标准规范制
定等职责。成立省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委员会,针对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重大决策、技术指导等提出意见建议,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省大数据中心承担省级电子政务外网、省级政务云平台等重要基础设施的资源管理和安全保障,以及数据归集、分析、应用开发、应急保障等相关工作,对各地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进行技术指导。省大数据研究院作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大数据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作用,为我省大数据发展提供基础动力。按照“全省一盘棋”工作要求,各方协同联动,共同构建数字政府管理、建设、运维、发展新格局。
(二)业务架构:数据驱动协同。围绕政府职能定位,突破传统业务条线垂直运作、单部门内循环模式,通过业务整合、系统整合、数据整合,打造数据驱动业务协同的“闭环管理”政务服务新模式,构建我省多渠道、全方位、宽领域、有特色、可持续的服务型数字政府业务体系。
1.政务服务。以企业和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以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整合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协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推动政务服务更加便利高效,打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捷度、满意度。
2.社会治理。强化大数据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全面深化“互联网+监管”改革,提升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水平。运用新技术建立应用模型,加强各领域政务数据的整合共享,为各级、各部门有效开展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提高治理预见性、精准性,实现“一网通管”。
3.科学决策。运用数据关联分析、AI等技术,建设“领导驾驶舱”,充分发挥大数据在辅助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数据归集、融合、分析、应用,开展
交叉比对、趋势预判,为持续改进政策制定、经济运行、疫情防控、公共安全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及科学依据,实现决策分析“一屏统览”,全面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4.行政管理。以智慧型、整体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共享协同为核心,以组件定制为特色,以业务安全为保障,建成一体化协同办公中台和枢纽,实现全省政务领域横向联通和全域覆盖,打造全省协同办公“一张网”,全面实现网上办公、掌上办公、协同办公、智慧办公。
(三)技术架构:平台提升能力。采用分层设计思路,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公共支撑层,以安全保障、标准规范和运营维护为支撑,通过“大数据、大平台、大系统”集约化建设,实现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形成应用新生态。
1.基础设施体系。按照“集约建设、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省大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灾备中心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强大、高效、安全、按需使用的基础设施资源,改变以往系统孤立、业务隔离、资源分散的局面。
2.数据资源体系。通过省大数据中心对各部门数据进行归集、治理、交换,推动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和应用,完善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充分运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各类工具手段,构建共享、开放、融合、创新的大数据资源体系。
3.支撑平台体系。按照全省数字政府统一技术架构体系,建设完善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管理、非税支付、智能客服等系统,为各级、各部门和各类应用系统提供公共应用支撑,逐
步形成数据中枢、协作中枢、连接中枢、AI中枢、计算中枢五大能力中枢,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撑能力保障。
4.安全、标准、运维体系。构建“大数据、大平台、大系统”安全综合防御体系,强化安全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风险感知和自主可控能力,形成数字政府安全体系。按照“需求引领、急用先行”的原则,制定修订一批急需、管用、实用的标准规范,全面推进各领域数字政府标准规范建设。创新“管、运、建、研”分离的运营模式,科学系统规划建设运维体系,形成分级管理、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运行维护体系。
(四)数据架构:数据赋能创新。建设由数据归集、数据治理、数据资源库和数据服务等内容组成的数据架构,以数据驱动为导向,实现数据全周期管理,为数字政府建设进行数据赋能。
1.数据归集。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大对国家部委和省、市、县级以及第三方数据归集汇聚。整合我省相关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及相关数据资源,构建省级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
2.数据治理。落实“一数一源”要求,建立数据治理机制。通过数据加载、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抽取、数据标签化等技术,实现“资源清晰、质量可控、共享规范”的数据治理目标。
3.数据服务。整合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的数据服务和数据应用,统一管理和对外提供基础信息资源、主题信息资源、专题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分析、共享交换、智能检索、风险防控预警等功能,为各级、各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服务。
4.管理与监控。通过构建以数据标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AI模型管理、安全保密管理、接口管理等为主体的数据管理体系,强化任务监控、异常报警、日志管理等监控措施,实现对数据归集、数据治理、数据资源库、数据服务平台等数据处理功能的统一管理和监控。
四、建设内容(一)集约强大的基础设施体系。1.建设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的省大数据中心。建设“三横两纵”(“三横”即建库、聚数、赋能三大数据功能体系,“两纵”即标准规范、安全运维两大数据保障体系)体系的省大数据中心,加速数据要素流动,促进业务高效协同。省大数据中心上联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横向对接省直各部门业务系统,下联各市、县级大数据中心、政务平台。主要包括大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平台、四大基础库、赋能体系等,支撑服务、治理、决策、民生、“领导驾驶舱”等各类政务应用。建成“一库聚数、一站赋能、一体共用”的省大数据中心,实现公共数据统筹存储、统筹治理、统筹共享、统筹安全,为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服务、网上监管提供基础数据和通用能力支撑,构建面向全省各单位、统一通用的公共支撑能力基座。建设基于流程引擎、规则引擎和数据仓库,连接顶层应用和底层数据,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能力支撑平台。建设数据功能体系,主要任务为“建库、聚数、赋能”。建库,即依托相关职能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及相关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用于支撑上层业务模型和业务应用。主题数据库挖掘适用于业务场景的相关数据,支撑特定主题需求。聚数,即构建全面的数据采集、治
理、分析、开放应用等能力。通过建设数据归集、数据治理、数据挖掘等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AI等技术,实现政务数据高效安全集中存储、内容规范和实时共享,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实现跨部门数据的多维度关联分析、多场景深化应用。赋能,即建设大数据赋能平台,提供基础数据分析、弹性任务服务、通用技术服务、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安全管控、统一运维管控等通用服务功能。通过大数据能力的集约化设计、集中化建设,提供大数据通用功能模块,快速构建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大数据应用体系,促进各部门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业务系统建设,实现业务系统从“大而全”到“专而精”转变。
建设数据保障体系。围绕数据内容、数据采集、数据组织、共享交换、数据管理、业务应用等多个维度,推进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统一规范管理系统,形成全省统一的大数据治理体系。推进安全运维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鉴权体系和数据授权体系,实现全程留痕和可追溯,让数据在“安全可控、可信认证”体系下高速流转,建设平台自动化运维体系,保障政务服务应用持续高效运行。
2.完善电子政务外网“一张网”。(1)提高电子政务外网支撑能力。加强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监管,为各部门提供统一、安全的互联网出口服务。增强电子政务外网带宽资源,纵向实现万兆骨干、千兆到县、百兆到乡镇,横向实现市、县、乡各级部门政务网络带宽拓展到千兆。优化电子政务网络组网架构和覆盖面,推进省、市、县、乡四级双主干、主备双链路的网络架构建设,建成四级全覆盖并向村(社区)延伸的高可靠、高性能“一张网”。
(2)整合各部门业务专用网。按照省非涉密业务专网与电子政务外网整合要求,将各部门分散部署的非涉密业务专网整合到电子政务外网。
3.建成全省“1+18”数字政府云。加强政务云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政务云建设。建设1个省级政务云平台和18个市级政务云平台,逻辑上构建全省“1+18”的云平台架构,实现全省政务云资源的集中调度和综合服务,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集约化基础支撑。通过省政务“一朵云”聚合全省各级各类政务数据和应用,面向全省提供统一的云计算、云存储、云管控、云安全等云服务。已建政务云平台和数据中心要整合接入“一朵云”。加快推进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向政务云平台迁移和应用接入。不断升级数字政府云,坚定走自主创新安全可控道路,建设推广河湖政务云,持续提升云平台支撑能力、安全水平,满足不同系统多元化需求。
4.建设容灾备份设施。建立省级实体数据容灾集中备份中心,为省大数据中心和省级政府部门的非涉密信息系统数据提供统一的数据备份。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满足相关单位应用级、数据级的容灾备份需求。建立规范可靠的容灾备份体系和容灾管理应急保障机制,为数字政府建设保驾护航。
5.强化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商用部署和网络、基站升级改造,创新政务服务、移动办事、市场监管、民生改善和移动办公等场景应用。加快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电子政务外网等IPv6升级改造,建成与支撑数字政府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高性能计算服务、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各类先进新型基础设施。
(二)有序配置的数据资源体系。充分发挥省大数据中心的枢纽作用,推动全省政务数据资源汇聚、交换、共享和开放,全面强化数据采集、治理、传输、利用和安全能力,提升我省数字政府建设的数据保障水平。
1.汇聚丰富多元的数据资源。(1)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依托我省政务云平台,整合现有相关数据资源,在推动数据互通共享的基础上,完善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满足各部门履职需要。(2)拓展主题数据库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同一主题领域,汇聚、整合、关联相关数据,构建完善法律法规、社会信用、生态环保、经济运行、疫情防控、应急指挥、社会保障、综合城市管理等领域主题数据库,为相关特色主题业务开展提供数据支撑。(3)完善专题数据库资源。依托相关职能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及相关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各专题数据资源库,逐步解决部门内部数据资源碎片化问题,为相关部门业务开展提供数据支撑。2.开展规范可控的数据治理。(1)完善数据权责管理。按照各业务部门履职需要,确立权责事项与数据资源的关系,界定各级、各部门采集、治理、共享数据资源的责任。建立长效、持续的数据更新机制,落实“一数一源”工作要求,形成由各个数据提供部门负责的数据治理良好格局。(2)强化数据质量管理。从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可用性等维度制定数据质量标准和数据质量检核规则,开展数据质量评估、检查、监测、分析等工作,强化数据使用全过程管理。
3.建设融合开放的数据服务平台。(1)深化数据共享服务。根据业务需求,梳理数据资源目录清单,建立全省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和管理制度,实现数据资源目录动态管理,确保数据准确、鲜活、权威。与国家及各省辖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提升平台数据共享交换支撑能力,实现交换流程、节点、数量等统一管理、调度和监控,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满足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需求。(2)加强数据开放服务。打造一体化数据开放体系,完善数据开放机制、模式和渠道,依托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根据统一的数据采集与交换标准,促进各类数据资源开放利用,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得开放的数据外,均应分类分级合理向社会开放,持续完善政府数据开放服务,激活政府数据资产。(三)统一共享的公共支撑体系。1.完善应用系统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完善全省统一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印章、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电子档案管理、非税支付、智能客服等系统,为各级、各部门、各类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技术等基础支撑。(1)统一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按照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标准规范,升级省统一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事项管理体系,实现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统一管理。完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事项动态更新管理功能,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结果库、申请材料库、要素模板库。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与业务审批系统、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监察系统等跨部门政务服务业务系统深度对接,为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统一办理、
电子监察等提供基础服务支撑。建设事项配置中心,强化政务服务事项输出能力,提供事项目录、办事指南、事项配置等信息统一接口发布服务。依托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成果,构建政务关系图谱,为流程再造提供支撑。
(2)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按照国家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标准规范,融合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场监管等部门身份核验能力,建设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完成与国家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对接,以满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实名认证需求,为全省政务服务提供统一的实名身份认证服务。推动全省各级各类政务信息系统接入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统一受理平台、审批系统及其他政务信息系统与全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省内社会服务政务应用系统“一次认证、全省通行”。
(3)统一电子证照系统。按照国家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工程标准,升级省电子证照服务,对接各地、各有关部门电子证照系统,为全省电子证照目录统一管理、数据集中汇聚、服务接口一致提供支撑。对接国家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提升电子证照全国互认互通能力。推进全省电子证照标准化制作、增量证照实时入库、存量证照分批入库,提高证照数据质量和服务能力。支撑电子证照线上线下应用,保障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等创新工作,通过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跑动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4)统一电子印章系统。按照国家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电子印章标准规范,建立我省权威、规范、可信的统一电子印章系统,为政务事项的审批、办结、证照生成等环节提供电子印章服务。加强电子印章一体化应用,各级、各部门已建电子印章系统的,按统一标准规范对接省电子印章系统;未建电子印章系
统的,统一使用省电子印章系统。对接国家统一电子印章系统,依托国家和省电子印章验证服务,为实现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互信互认提供保障。
(5)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通过建设适合电子政务外网运行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筹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地理信息和水利、交通等各类空间数据,实现空间基础数据的归集与共享,充分发挥国土空间数据的“底图”和“底线”作用,有力支撑国土空间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治理等活动。
(6)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完善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流程,制定电子档案管理配套制度,强化电子签名和电子签章等技术应用。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与省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对接,实现电子文件从形成到归档全周期、全流程管理,确保电子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推动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电子档案共享利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7)整合非税支付系统。完善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平台。以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平台为基础,整合拓展线上线下缴款渠道,建设全省统一、安全、高效的非税收入收缴平台,为各级、各部门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保障,满足广大群众便捷办理政务服务缴费和非税收入缴款的需求。采取“全省统建统管”模式,提供网上缴费、缴费查询、查验下载各部门开具的财政电子票据等公共服务。
(8)建立智能客服系统。推进全省政务热线资源整合,加强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全方位整合、全渠道汇聚、全天候在线的全省政务服务“总客服”。以各级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为基础,加强部门热线整合。因专业性强、集成度高、咨询服务量大确需保留的热线,要通过呼叫转移或并行接听方式与12345平台对接。建立面向企业和群众统一的政务咨询、投诉、建议智能客服系统,健全
统一接收、按责转办、统一督办、评价反馈工作机制。加强大数据技术运用,利用数据挖掘和AI技术对政务热线信息内容进行分析挖掘,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2.完善安全保障体系。遵循“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原则,建立网络安全联动管理体系,以及与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联动机制。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水平,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安全要求全面覆盖,提升数据防护、业务运行、网络监控、容灾备份、应急处置等能力。积极采用量子通信安全技术和产品,推动国产自主可控产品在重要领域应用,提升密码基础支撑能力,构建密码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密码应用系统,完善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机制,深化数字政府各领域的密码应用。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审查制度,以及数据分级管理、风险预警、应急处理等机制,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组建信息安全保障团队,强化日常安全保障和应急响应,开展信息安全风险常态化评估工作,强化内容安全监管及失泄密监管,实现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态势实时监控,保障各类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平稳、高效、安全运行。
3.统一标准规范体系。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数字政府标准规范体系,以标准化支撑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全省数字政府建设标准化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地方、行业等相关标准,协调推动标准制定、修订完善、贯彻实施等工作。借鉴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建立健全我省政府数字化转型中的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管理、安全运维和技术应用等领域急需的标准规范,推动我省一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定期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监督和实施效果评估,推动标准规范全面贯彻落实。
4.4.健全运行维护体系。构建顺畅高效运维机制,统筹各级、各部门运维力量,明确运维对象,细化职责,建立专业团队,提升运维保障能力。加强运维工作常态化管理,完善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开展绩效评估。建立运维监管平台,优化流程,强化远程运维能力,实现对关键基础设施、各类信息系统的综合管理监控和日常技术支持,快速响应并及时解决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确保关键基础设施和各类信息系统平稳高效运行。
(四)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体系。1.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纵深发展。按照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要求,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优化我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分头办”向“协同办”转变,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互通,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协同办理,大幅提升行政效能,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1)升级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升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系统功能,重点强化公共入口、公共支撑、公共通道等基础支撑系统能力,统一身份认证和服务入口,创新服务模式,聚焦用户体验,推进“一次办”“一窗办”改革,加快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进一步完善省政务服务网,通过优化人机交互流程和内部系统交互效能、提升搜索引擎用户体验等措施,全面提升我省网上政务服务能力。(2)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以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为目标,按照“事项精细化、要素模板化、指南标准化、办事场景化”的标准,推进
政务服务标准化,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面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流程,形成“全时限、跨区域、多渠道、便捷化”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大力推进省统一受理体系建设,搭建“1+18+10+N”架构模式,即1个省级统一受理平台,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市)统一受理系统,N个各级、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打造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统一办理入口,运用5G等技术提供“异地收件、属地办理”的政务服务,创新推行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异地通办”。大力推进“一件事”主题集成,围绕企业和群众眼中的“一件事”,通过系统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系统性再造办事流程,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拓展网上办事场景化服务应用,推进“一证通办”“全程网办”“全省通办”“无感智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
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实现用户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对服务能力、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进行在线综合评价。建成省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整合咨询、评价、建议、投诉、反馈、便民服务等功能。推进用户专属数字空间建设,为自然人和企业“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围绕服务方式完备度、服务事项覆盖度、办事指南准确度、在线服务深度和成熟度等,评价各级、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
(3)推进“城市办”移动服务应用。加强省级统筹和顶层设计,建设我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移动端官方唯一总入口——“城市办”,逐步汇聚全省政务服务能力。按国家统一标准规范,将移动端服务资源分批接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全面提升“城市办”普及率,持续推进事项接入。2020年年底前,实现接入事项超过800个,各省辖市完成“城市办”分厅建设。2021年年底前,实
现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能力汇聚,实现统一用户认证、统一界面规范、统一服务提供,全省注册用户超过3500万,接入事项超过1000个。2025年年底前,实现全省注册用户超过5000万,接入事项超过2000个;各省辖市注册用户普及率不低于50%,接入事项不低于100个。
4)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推进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推动政务服务整体联动、全流程在线,做到线上线下一套服务标准、一个办理平台。把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融合发展,推进政务服务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真正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积极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预约查询、证照寄送、在线支付等服务,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2.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1)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际通行评价标准,对标国家权威指标体系,结合我省实际,持续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汇聚政务服务、企业开办、建筑许可办理、不动产登记、信贷获取、合同执行、税费缴纳等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指标,定期对营商环境进行分析,建立常态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评估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优,推动我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2)拓展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从精简审批材料、缩减审批时间、拓宽审批渠道入手,优化我省营商环境,推进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证照分离”等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和企业问题综合协调机制,深入开展“政策落实进万企”活动,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全面压缩办理时限、提高服务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开展更多一流服务实践,以核心指标排名争先、服务优化提升带动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3.完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1)数字社区应用。强化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交流、互动。构建覆盖城乡社区,集行政管理、社区事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管理电子化和网格化,拓展居民获取社区公共信息和接受公共服务的渠道。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精准对接居家和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养老服务。(2)数字健康应用。整合全民健康信息业务应用系统,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服务应用,支撑“互联网+便民惠民”、医疗卫生机构运营等工作开展。升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强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医疗健康资源等数据库建设,实现区域医疗服务、养老医疗、医疗保障等信息的共建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居民提供“医养护”智慧一体化服务。(3)数字社保应用。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社保服务“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推进社会保障民生服务应用,推广电子社保卡,实现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间、各相关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同时,加强对社保等相关领域的智能化监管,为我省构建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支撑。(4)数字医保应用。建设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保障数据整合共享和大数据分析应用,为医保民生服务全省通办、全国通办提供支持。加快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积极探索医保电子凭证多码融合应用,实现医保缴费、个人权益查询、资格认证、处方流转、在线办理、便民医疗、就医购药等服务整合,促进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场景广泛化,改善和提高群众就医服务体验。
(5)数字教育应用。推进“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一体化应用,形成覆盖省级教育系统、整体联动、部门协调、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政务服务应用体系。完善我省教育基础信息资源库和教育大数据分析主题信息库,打破各级、各部门之间数据和信息交互壁垒,形成全省教育信息数据资源目录,推进教育数据资源整合应用,实现教育部门与学校数据互通、系统互联、信息整合、业务聚合、服务融合。
(6)数字文旅应用。加快文化场所智能化和云上博物馆建设,为群众提供智慧文化服务。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数字化保存、共享和展现历史文化遗产。强化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应用,推进数字文化服务进社区、进家庭。采集景区、酒店、旅游包车等各旅游主体数据资源,整合相关部门数据,形成统一的旅游基础资源数据库。基于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构建集共享、发布、调度、指挥、决策于一体的智慧旅游应用系统,实现旅游管理、产业监测、智慧调度“一张网”。
(7)数字乡村应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汇聚农业自然资源、种质资源、宅基地等各类数据,整合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统筹推进城乡数字化融合发展。开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试点,培育数字乡村特色小镇。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强化乡村社会管理能力。持续推动网络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手段助力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为农产品及农业科研成果展示、贸易和推介提供平台,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8)数字金融应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I等现代技术手段发展普惠金融,进一步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扩大省金
融服务共享平台覆盖面,建立覆盖市场监管、税务、信用、社保等政务数据和电力、水、气、暖等公共数据的金融数据资源库,建设具备贷款申请、企业画像、智能匹配、大数据分析等功能的金融业务服务中心,建成全省统一门户、统一用户认证的政银企融资服务总枢纽,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一网通贷”能力,打造“城市正贷”品牌。
(9)数字商务应用。研发推广城市商务(中国〔城市〕自贸试验区)综合信息服务应用,整合审批、监管、服务、风险防控、统计、信息共享等功能,形成一体化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向企业主体、社会公众实时提供外资、外贸、外经、国内贸易等动态信息服务,全面强化商务系统对外服务和监管能力,提升对外开放综合服务数字化水平。
(10)数字交通应用。研发智慧交通应用,完善交通运输服务大数据平台,形成集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信息存储、综合查询处理、业务分析及支持服务于一体的信息交换共享系统,搭建统一、高标准的网络安全综合防护体系。对接全国多式联运公共信息系统,整合提升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功能,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运输方式的设施联通、信息共享、服务联动。以数据为关键要素赋能交通运输及关联产业,提升交通运输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11)数字住建应用。进一步完善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汇聚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数据信息,形成从业人员、法人和项目特色数据库,逐步实现审批智能化。汇聚相关部门数据资源,融合遥感、城市多维地理等多源信息,推动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应用,建立全流程项目管理大数据生态圈,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12)数字税务应用。坚持“起点高、一体化、可持续”的原则,以大数据思维为先导,以工作方式数字化为保障,加快推动税收业务数据化和税收数据业务化,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下纵深推进“数字服务”“数字征管”“数字风险”“数字税政”等公共服务应用,推进涉税数据交换共享,为税收共治和综合治税提供技术支撑。
(五)协同精准的社会治理体系。1.“互联网+监管”应用。全力推进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建设,打造全省一体化在线监管总门户、总核心、总枢纽,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互联网+监管”系统向上联通对接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向下联通对接各省辖市“互联网+监管”系统,横向联通对接各部门已建监管业务系统,新建监管业务系统依托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基础平台构建,逐步实现全省“一网通管”。(1)统一“互联网+监管”工作门户。整合各级、各部门监管业务系统入口,打造全省统一的监管工作门户,实现工作人员一个门户登录、监管信息一次采集、监管动态一处发布。加快推进政务工作人员用户体系建设,逐步将覆盖范围拓展至全体公职人员,各省辖市“互联网+监管”系统和省直各部门监管业务系统使用统一用户接口,实现“一次注册、全网通行”。打造掌上监管系统“城市正管”品牌,为全省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提供通用的执法、监管功能,实时掌握全省监管动态。各级、各部门不再新建监管移动端,现有监管移动端逐步整合到“城市正管”平台,在“城市正管”平台整体架构下开展特色执法应用。(2)深化监管事项清单管理。以“权责明确、规范统一、简约高效、动态调整”为导向,依托监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系统,推进“监管事项入清单、清单
之外无监管”,不断规范优化监管事项,实行动态管理。按照系统条线,统一规范监管事项目录和行政检查实施清单,推动全省监管“一个样”,实现监管事项与行政执法事项融合及标准化。
(3)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统筹建设省级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作为省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的抽查事项清单依照监管事项清单梳理制定,抽查活动“照单”开展。抽查对象库和执法人员库数据与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有机整合,抽查结果信息及时汇聚至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同时在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其他平台公示。
(4)探索实行重点监管制度。各级、各部门结合区域和行业风险特点,基于省“互联网+监管”系统的监管事项清单,梳理形成本辖区、本部门的重点监管事项清单和规则标准,对纳入清单的事项实行全覆盖式重点监管。
(5)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汇聚市场主体行政审批、执法监管、不良失信、举报投诉等相关信用信息,建立完善综合信用库,支撑各级、各部门开展信用监管应用。各级、各部门要综合运用信用分类结果信息,对相关监管对象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并建立企业信用与自然人信用挂钩机制,完善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针对重点监管领域,出台一系列符合我省省情的跨部门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扎实推行信用监管模式。
(6)加强非现场监管、联合监管应用。各级、各部门非现场监管资源全部向省“互联网+监管”系统汇聚,按需申请部门间非现场监管资源共享调用,提升非现场监管资源利用水平。推动非现场监管与行政执法检查一体化,实现传统现场监管逐步向全天候、全时段、全过程非现场监管转变,提升监管能力,实现
精准监管。完善联合监管系统,建立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协同监管机制,积极开展在线协查协办、移送移交、联合执法等协同监管,做到违法线索互告、监管标准互认、执法结果互通,减少多头重复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件事”。
(7)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应用。依托整合汇聚的监管数据和国家平台的风险预警线索,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开展智能分析,及早发现风险隐患,并将风险线索推送到各级、各部门,形成统一的风险预警机制。
2.加强“一网通管”的社会治理应用。(1)综合城市管理服务应用。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类建设成果和大数据、云计算、AI等先进技术,整合接入相关部门的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支撑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协同,探索研发地图服务、气象服务、交通保障、应急处置等领域应用,围绕城市动态、环境、交通、保障供应、基础设施等维度直观反映城市运行态势。完善“一网通管”的数据地图服务,聚焦城市运行中的堵点、痛点、盲点,实现对问题的精准响应和处置。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应用,用以指导监督、统筹协调、综合评价全省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提升全省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2)基层网格化管理应用。建设完善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最大限度整合基层服务管理资源,全面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网格+网络”等服务管理模式,持续提高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应用,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健全大数据辅助社会治理决策机制,实现网格化社会治理与数字政府建设深度融合、互为支撑。
(3)社会治理综合分析应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应用,推动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整合接入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和社区网格相关数据,完善社会治理数据库。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智慧信访服务应用,强化预警防控综合治理,全面提升预警分析、综合研判、科学决策水平。逐步开展精细化社会治理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社会治理工作精准、高效。
3.建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应用体系。(1)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应用。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支撑,利用高分遥感、北斗卫星等地理空间数据,实现对生态要素的监测和预警。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相关环境数据互通整合,统一纳入省主题数据库。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依托环保大数据分析应用,整合环境保护、资源调度和排放管理等功能,实现全省环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精细化管理。(2)自然资源保护智慧应用。在现有全省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基础上,整合、规范现有各类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数据,推动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地质勘查等各项业务提供支撑。建设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强化规划的动态监测预警和实施监督。制定统一的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共享交换规范和数据接口标准,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增强自然资源保护和治理能力。(3)智慧水利应用。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应用,持续完善监测网络,构建涉水信息全要素动态感知的监测、监控体系。强化水利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立感知数据汇集平台和水利视频集控体系,实现监测数据、视频数据、遥感影像等资源的汇集。推进智慧水利应用系统建设,按照构建水利“一张图”的要求,
实现涉水时空信息、工程属性信息和动态监测信息的一张图管理、展示、查询、分析,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
(4)河湖流域生态保护应用。拓展和完善河湖流域生态保护数字化治理智慧应用功能,推动河湖流域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控智慧应用,提升对大气、水土、生态、汛情等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持续完善覆盖全域的前端物联网设施,实现生态环境物联网数据纵向流通、横向贯通、全域联网,促进我省河湖流域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与协调发展。
(六)科学有效的政府决策体系。1.建立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基于政务大数据分析技术框架,实现全省数据汇聚,建立大数据政务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基础数据的整合、分析、预测、评估,开展专项数据挖掘、分析与可视化展示等大数据应用,在宏观经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为管理和决策者提供服务预测、监管评价、运行管理、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结构性、趋势性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精准性。2.推动经济运行大数据分析应用。汇聚重点领域的产业组织、生产能力、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等数据,兼顾投资、消费、就业、税收、财政、金融、能源等经济运行监测数据,构建经济运行主题库。建立经济运行大数据分析指标体系和模型,对我省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深度分析、科学研判。3.强化应急安全领域决策支撑。基于政务数据“一网通享”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框架,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分析、预测、评估,提升政府在疫情防控、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科学决策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数据应用工具和数据积累为基础,整合接入相关领域基础数据信息,强化数据共享,建立大数据疫情防控分析决策模型,为疫情防控态势研判和复工复产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整合相关部门信息资源,构建省级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数据库和应用支撑平台,以及融合地面光纤、卫星通信、窄带无线设备的应急指挥通信网络,形成各级互联互通的智慧化应急指挥信息体系。建设省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完善应急预案、应急调度等功能,提供各类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技术支撑与辅助决策分析功能。
建设公共安全、城市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重点行业领域、重大风险源的综合监测预警。建设危险化学品、尾矿库、非煤矿山等监测预警系统,对矿山、危化品等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数据共享、省市协同,提升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处理和信息报送能力。
4.方便公众参与政府决策。依托我省各类政务网络和平台,及时公开信息,畅通互动渠道,让公民随时查询政府信息、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参政议政。利用大数据应用开发工具和数据资源,通过动态搜集公众需求,准确掌握社会大众的意愿和期望,提升政府决策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精准化程度。
(七)一体协同的行政管理体系。1.整合政务协同办公平台。统筹规划各部门非涉密办公系统迁至安全可靠政务云。以功能好用、系统管用、用户爱用为导向,以智慧政府为目标,以共享协同为核心,以组件定制为特色,以业务安全为保障,建成一体化协同办公中台和
枢纽,打造全省协同办公“一张网”,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覆盖,未建立办公系统的部门可直接使用,已建办公系统的部门加强对接,全面实现网上办公、掌上办公、协同办公、智慧办公。
2.整合移动办公APP。依托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建设移动端“城市正通”,实现各类公文、业务事项指尖办理,通过全省政务通讯录实现文件传输、联合办理和视频音频会议的快速发起。拓展移动办公能力,在移动端实现指尖办公、执法监管和即时信息查询等功能,构建集约、高效、安全的办公新模式,全面提升办公效能。
五、建设国家数据枢纽港紧紧围绕河湖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抢抓国家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战略机遇,按照“立足城市、辐射中部、服务全国”的思路,建设数据汇聚、融合、处理、应用、交易、流通的国家数据枢纽港(以下简称数据枢纽港),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据湖仓,实现政务、社会、行业、企业等全量数据汇聚共享,促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城市联动发展,打造我省算力基建领域的基础性工程、新基建标志性工程和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示范节点,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推进数据枢纽港数脑、数网、数纽、数链、数盾5大核心工程和数字应用体系建设,加强与数据枢纽港相适配的电力、交通、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数脑工程。建设数据枢纽港指挥调度中心,构建科学决策、标准规范、合规验证三大体系和指挥调度、运营、监管、适配验证四大中心,实现对数据汇聚、融合、处理、应用、流通的统一指挥调度。
(二)数网工程。加快构建数据枢纽港节点体系“一张网”,形成联接核心节点、分节点、灾备节点的数据枢纽港边云协同节点网络体系,支持各地政务云节点、行业云节点、企业云节点及物联平台分别接入相应的数据枢纽港分节点和核心节点,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数据资源高效有序融通。
(三)数纽工程。加快推进数据枢纽港节点体系算力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多云异构计算资源综合调度体系,建设数据枢纽港大数据中心核心节点和分节点公共云及灾备云,实现政务节点、行业节点、企业节点计算、存储能力和网络资源的一体化综合调度,实现算力资源一体化。
(四)数链工程。建设新型数据服务基础设施,汇集政务、社会、行业、企业等全量数据,形成大数据可信流通交易机制,建成政企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加快构建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实现数据枢纽港数据和算力一体化。
(五)数盾工程。按照统一安全防控技术标准,建设覆盖网络、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应用各层级的纵深防御手段和防控中心,保障数据枢纽港信息安全,实现安全防控一体化。
(六)数字应用体系。建设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生态等领域数字应用输出港,建立数据枢纽港数据交易中心、数字经济孵化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平台,加快大数据在各领域推广应用,持续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六、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省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各项工作,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加快构建统筹有力的全省数字政府建设组织体系和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的综合协调机
制,保障全省数字政府建设顺利推进。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省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负责牵头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政策,统筹做好数字政府建设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估工作,推动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二)机制保障。健全驱动全省数字政府发展的动力机制,汇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培育、持续提升数字政府建设能力。积极探索完善“局+中心+平台+研究院”架构,形成统筹有力、协调有力、支撑有力、推进有力的工作格局。注重典型引路、试点带动,选择基础好、积极性高的省辖市作为试点,拓展大数据在智慧城市、政务服务、“一网统管”、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提高全省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水平。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内部审计,保障数字政府建设达到设计目标要求并发挥应有作用。建立完善数字政府建设绩效评估体系,科学合理设置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数字政府建设目标责任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政府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
(三)制度保障。研究制定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相关制度,包括建设运营管理、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政务服务管理、绩效考核等制度。研究制定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管理、技术应用和安全管理等方面标准规范,加快构建数字政府建设标准体系。完善大数据管理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规范刚性的制度体系,为全省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资金保障。加强数字政府建设运营相关的政府采购和预算绩效管理,完善财政资金分级投入机制。切实加大数字政府建设资金支持力度,规范数字政府建设相关资金的预算编制和使用管理,确保经费保障到位。积极争取国家部委专项资金支持,吸纳各类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促进政策引导与资本支持有机结合,优先支持数字政府建设重点项目。
(五)人才保障。全面提升公职人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开展工作的能力和素养,打造一支熟悉政府业务、具备先进大数据管理理念和技术技能、适应数字政府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创新大数据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储备一批高层次人才,并持续优化人才结构。充分发挥“政研学企”各自作用和优势,鼓励各级、各部门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开展合作交流,采取专家咨询、委托研究、合作共建等方式,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高水平专家人才支撑。
(六)安全保障。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安全系统建设,完善安全保密制度,广泛开展保密教育。围绕数字政府建设,建立权责清晰的安全管理体系,压实主体责任,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要求。加强网络安全检查,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保障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平稳、高效、安全运行,推动应用与安全协调发展。
篇三: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
利用三到五年时间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智能终端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平台拓展远程提醒和控制自动报警和处置动态监测和记录等功能建设虚拟养老院实现医养远程化诊断信息化结算在线化街道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1、规划目标加快建设全国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的新一轮腾飞。2、发展定位街道作为东部新中心核心启动区,坚持中国网谷为街道确立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为平台向外辐射,打造集工业文化历程、现代智能科技、滨水慢行体系、健康生态宜居为一体的绿色一体化综合性社区。3、发展重点一是打响党建品牌。抓硬件:打造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同步推进5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创新亮点建设,以高标准、人性化的服务提升辖区居民幸福感。强软件:以合裕路社区中翔盛景名苑小区红色物业为中心,扩大党建同心圆半径,健全合裕路社区“党群同心圆”志愿服务体系,三年内实现红色物业全覆盖。推创新:以“物联网党建”为抓手,打造客来福家居股份有限公司“12358”党建体系,提炼“物联网+非公党建”品牌,形成“中国网谷”物联网特色大党建体系,创建省级党建标杆。二是注重产业培育。全力推进物联网科技产业园建设:以物联网研发为核心,在红旗产业园本土企业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引进物联网配套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物联网+”科创平台,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业态。重点加快专业
市场升级改造进程:三年内完成红旗建材市场全面升级改造,实现家居建材市场智慧化3D体验模式的智能卖场;
争取四年内完成水利电商物流园的转型升级,打造东部新中心首屈一指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加快实施第六空间大都会品牌提升计划,打造高端家居奢华品牌;
激活隆岗不夜城夜间商业经济,打造一个以美食为主题的商业综合体。全面融入千亿级建筑业产业集群:以交航总部为核心,融合建安、百顺建安等本土建筑企业,依托超千亿级建筑业产业集群,形成向外洪吸效应,实现百亿级产值增长。
三是推动治理创新。深化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网格”三级服务管理体系,一年内完成街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建设,两年内建成社区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三年内在所有居民区、楼宇、单位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室,实现管理服务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使综合服务水平显著增强。打造信息化指挥服务中心:对接“天网”支网,配备智能视频语音终端设备,高标准打造信息化指挥服务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健全紧急预警防控机制,达到统筹管理服务的工作目标。推进智能化社区基础建设:充分借助物联网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通过智能化物业管理、业主服务、养老医疗等,为居民提供更为现代化、智能化的生活环境,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全面改善民生。实施智能化“物联网+养老工程”:利用三到五年时间,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通过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智能终端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平台,拓展远程提醒和控制、自动报警和处置、动态监测和记录等功能,建设“虚拟养老院”,实现医养远程化、诊断信息化、结算在线化。
五是深化效能提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确保在三年内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组建专业化代办队伍,开展投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店小二式”全程代办服务,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营造鼓励创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打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篇四: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
2022年“十四五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汇报2022年“十四五”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汇报“十三五”时期,X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区在实现整体脱贫的基础上,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加速,深化改革多点突破,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GDP由2022年的XX.X亿元提高到2022年底的XX.X亿元,年均增长X.X%;新经济企业达到XX家,产值突破X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优化为X.X:X.X:X.X,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到X.X%,拥有各类市场主体X万余户,全区入库“五上”企业达到XX家,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壮大。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结构不优、质量不高。二是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三是生态环境仍然较为脆弱,环境容量和加快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四是制度机制性障碍还未完全破除,发展瓶颈制约较多。
“十四五”时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期,也是X加快追赶超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我们立足X实际,在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深刻剖析问题,认真研判国内外形势和X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系统谋划思考X区“十四五”发展目标、战略定位、重大任务,为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我区“十四五”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十四五”时期推动X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一)总体思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时刻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目标导向、
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牢牢把握“奋力谱写X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总体目标和五项要求,持续做好“无中生有”大文章,牢固树立“市区融合、创新突破”意识,把产业园区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和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干在实处、跑在前列,始终以勇立潮头的姿态争当全市追赶超越排头兵,为到2022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迈出关键一步。
(二)发展目标。到2022年,实现五个显著增强,构建舒心美好、安居乐业、绿色生态、良序善治的首善之区。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GDP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自我发展力、财政基本保障力大幅提升。二是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承载先进制造及产业转移主阵地,区域性特色产业研发创新高地。三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显著增强。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带动力全面彰显,产、城、人、地融合和谐发展。四是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显著增强。硬支撑与软服务网络体系健全,资源保障及管理水平跃升。五是民生福祉及幸福指数显著增强。自然风景宜人、生态环境宜居、社会氛围宜业,群众收入殷实、生活安康。
二、“十四五”时期X追赶超越要衔接好的关系(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系。要统筹一张蓝图,将做好乡村振兴规划、行业专项规划与脱贫攻坚项目库相衔接,确保脱贫攻坚需提档升级的发展项目及基础建设项目编入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二)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关系。加大技术、市场创新力度,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加快现代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进
程。以产业园区为核心载体,强化产业集群产业链价值,积极探索发展以电子商务为龙头的信息经济产业,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塑造新的核心竞争力,扩充先进优势产能。
(三)内生活力释放与外部动力借助的关系。大力发展以购物游为代表的假日经济、以各类论坛为代表的会展经济、以网红X为代表的夜间经济,推进中心街等核心商圈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全面释放为X区域经济内生活力。紧盯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利用高铁、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政策,抢抓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机遇,依托X铁路通车加快口岸建设和物流产业建设,畅通对外合作通道。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资源空间容量承载的关系。坚持新旧动能转换与生态环保一同谋划、一起部署、一体推进,将环境质量改善、资源空间承载作为衡量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效,严格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十四五”时期X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以“六个坚持”为引领,抢抓机遇、卯足干劲、主动作为,全力打造“六个区”,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按照“平台提能级、龙头聚集群、创新激活力、产品赢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高端能化、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园区持续创新能力、产业生成能力、专业运营能力、企业发展能力,努力将X经济区打造成“万亩千亿”级产业平台,将X产业园打造成“千亩百亿”级产业平台,实现产业成链、企业成群、发展成势,形成全区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着力构建山地苹果、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
体系,深入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支持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民多渠道就业多元化增收。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文旅新业态,加快景区建设步伐,大力开发文创产品,持续挖掘地方美食、文创产品、夜间经济、研学培训等潜力热点,打造X、X等特色民宿产业集群,提升电子竞技、节会活动热度,多渠道开展旅游推介与销售,促进服务业蓬勃发展。
(二)坚持“双新”融合,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区。把新基建、新经济“双新”融合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口,依托双创街区、数字街区、智慧街区、信用街区、文创街区,以建设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为牵引,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主线,深入实施数字经济行动计划,全面发力5G基站、城市大脑、数字片区等建设,加速实体经济智能化改造、高端化提升、融合化发展,推动产业纵向延伸、横向嫁接、跨界融合。以“双新20条”政策集群强化数字经济双招双引,聚焦总部经济、飞地经济、5G经济、在线经济、共享经济、流量经济等数字经济,瞄准智能制造、消费电子、跨境电商、卫星数据应用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小切口”撬动“大产业”,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双创”升级版。
(三)坚持敢闯敢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突出问题导向,用足用活改革系统集成试点政策,围绕“提高效率、增强活力、权责统一、利企便民”,大胆破解体制机制性制约,承接好市级赋权下放事项,为实现“市区融合、创新突破”提供支撑。做深做细教育改革,加快医疗卫生改革,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深化环卫、国企国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持续简化审批环节,扎实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借助机场航空口岸
开放、航班航线加密机遇,发挥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加强空港小镇建设,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X充分流动、高效集聚。用好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丝博会等开放合作平台,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总部经济”,构建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四)坚持共建共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引领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强化城市带动力、提升重点镇区辐射力、夯实中心村支撑力,建设食、药、医、养、防为一体的大健康服务平台,全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城乡互动与承载能力。加快城市“双修”,加强综合管廊、慢行系统、立体停车场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住宅区、商业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区,不断提升中心城区承载服务能力。坚持“一镇一策”,错位发展、凸显特色,大力支持X国家级重点镇和X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在做好特色产业、功能叠加、融合发展、政策配套等方面下功夫,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大镇、工业支撑强镇、文化旅游名镇、生态环境美镇。
(五)坚持改善民生,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的首善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落细贫困人口监测预警动态帮扶、驻村联户帮扶常态化、带贫益贫等脱贫长效机制,推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不断激发办学活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举措,拓宽“一岗双助”覆盖面,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康X建设,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好新时代城市数字治理指挥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平安建设,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六)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巩固拓展退耕还林和治沟造地成果,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协同推进垃圾分类、污水集中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突出抓好水污染治理和城区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损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优先保护和修复自然湿地,全面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主动加强与上下游相关城市之间的互动合作,共同抓好大保护,协调推进大治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篇五: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
2022年县民政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思路按照县政府《通知》精神,县民政局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局党组会专题研究,及时对“十三五”期间特别是今年以来的各项民政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并研究制定了“十四五”期间的民政工作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十三五”期间民政工作总结
“十三五”期间,我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履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宗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跨越发展,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能,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期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困难群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更有力度
1.逐步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标准
认真对标上级有关标准和要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科学确定和自然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2022-2022年,城市低保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360元调整提高到每人每月750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从年每人每年2400元调整提高到每人每年5200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由每人
每年2760元调整提高到每人每年6780元,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559元调整提高到每人每月975元;孤儿保障标准由每人每
月6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
2.及时精准实施民政各项保障政策
立足困难群众实际困难和需求,严格按照救助标准,精准实施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和儿童福利等救助保障政策,确保各类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全力保障了我县扶贫工作大局。2022年至2022年10月,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30690.621万元,特困供养金3959.039万元,孤儿保障金154.02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1538.815万元,临时救助资金1085.843万元。
3.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攻坚
(1)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政策对脱贫攻坚兜底作用、持续抓好农村低保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截止目前,我县共有在享农村低保对象5523户19341人,2022年1-10月累计新增纳入农村低保515户、248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9户1279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202251人次、4779.357万元,人均补助水平为236.54元。
(2)持续做好农村低保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工作。一是切实做好5个未脱贫村和全县239户未脱贫户的兜底保障工作。截止目前,未脱贫户共纳入低保239户。二是加大对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的核查力度,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农村
低保。全县共有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842户,其中已纳入低保457户、正在申请低保80户、已获得临时救助196户,发放临时救助资金81.5万元。三是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符合低保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目前全县927户易地搬迁贫困户共纳入低保262户。
四是落实增发极度贫困低保户救助资金政策。我县共有极度贫困低保户125户548人,按自治区文件要求,每人每月增发低保金20元,2022年1-10月共增发低保资金共11.078万元。
(二)社会事务管理不断强化,基本社会服务更显专业
1.提高区划地名和边界管理水平
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加快地名命名、更名工作。深化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定期开展湘桂界线、XX与恭城界线的联合检查工作。
2.依法开展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工作
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规范登记服务程序,圆满完成特殊节日登记工作。2022年至2022年10月,共办理结婚登记11554对,离婚登记1514对,补发婚姻登记证2646对,补录婚姻历史数据46239条,各类婚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严格开展孤儿收养登记工作,确保收养登记百分之百符合法律规范。
3.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加大救助管理机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救助站寻亲服务主题宣传周活动及“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行动,2022年
以来,累计实施救助流浪乞讨人员807人次。
4.扎实做好养老服务工作
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狠抓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促进全县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近两年我县投入400多万元,对已实行公建民营的康乐、
麦岭、朝东、柳家等养老机构进行提质改造,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目前入住老人180多人。
(三)社会自治功能全面增强,基层治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1.创新开展社区建设工作
按照农村社区“六有”“四宜”标准,积极推行“4+4”建设模式,结合基层党建亮点,以农村新型生态宜居社区标准,以点带面,串点连线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2022年12月,我县被确认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
2.扎实开展社会组织管理工作
目前我县有民办非企业43家,社会团体191家。我局能及时下发社会组织年检通知,年检合格率达100%,按时完成了上级相关部门交办的社会组织日常管理工作。
二、“十三五”期间民政工作存在问题
(一)存在严重的人少事多的现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民政事业一直处于全区的前列,上级民政部门把多项民政工作放在我县作为试点和把我县民政工作作为典型推介,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工作。近几年,我局新增了村干部离任养老补
贴、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及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及养老服务等工作,加上乡镇民政办工作条件差、人员不稳定,导致了我县民政工作的服务能力难以跟上社会需求。
(二)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编制没有落实。《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标准》(行业标准,MZ/T024-2022)规定:办理内地居民婚姻登记的国家
3A级婚姻登记机关,辖区户籍人口30万以下的,至少配4名婚姻登记员,辖区户籍人口30万以上的县、县级市,每增加10万户籍人口增配1名婚姻登记员。目前,我县尚未设置婚姻登记人员编制,现有从事婚姻登记工作的2名工作人员均从我局下属机构调剂,加之我局现有人员编制少,工作任务重,已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贺州市其他县区均设立了婚姻登记机构作为民政局的二层机构,并落实了人员编制)
三、“十四五”民政工作思路
(一)扎实做好我县民政“十四五”规划工作
结合我县社会领域的短板和不足,积极规划我县民政“十四五”项目拟申报我县养老、殡葬、社会治理等项目,进一步补齐我县社会民生短板,强化我县社会服务功能。
(二)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对象兜底保障工作
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着力做好困难群体福利保障工作
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制和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机制,开展好困境儿童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开展好生活无着落人员救助工作,加大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工作。
(四)逐步推进我县健康养老工作
深化养老服务业改革,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养老服务模式,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拟建设县级养老服务中心、莲山、福利镇区域性养老服务
中心,不断改善我县养老机构条件,合理布局全县养老机构设置,为康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五)继续推进城乡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
切实抓好新一届村(社区)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快推进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建设,加快城乡社区协商民主建设,探索符合XX实际的乡村治理机制。
(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注重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作风素质、身体素质,不断强化为民工作理念、增强为民工作本领,建立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民政干部队伍。
四、2022年民政工作情况及2022年民政工作计划
(一)工作情况
1.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根据有关文件要求,我局通过成立党员先锋岗、巡防队、防
控卡点等方式,广泛动员、迅速行动,有力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婚姻登记处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规定的同时,积极做好婚姻登记工作,确保群众的办证需求。为确保我县养老机构安全运行、对养老机构实行封闭式管理,对我县3家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入住老人进行免费的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
2.社会救助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1)城乡低保工作。截止2022年10月,我县有城市低保677户1731人,农村低保5523户19341人,2022年1-10月累计发放城市低保资金840.1079万元,农村低保资金5606.7269万元。
(2)城乡特困供养工作。按时足额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自2022年4月起,调整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全县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目前我县共有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1721人,其中:农村特困人员1650人,城市特困人员71人。2022年累计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886.6099万元,发放特困人员护理费52.3692万元。
(3)积极落实临时救助政策。截止2022年10月,全县共开展临时救助2176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50.458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61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95万元。
(4)及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深入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运机制,全面落实价格临时补贴政策。今年以来,按上级文件要求共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共发放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人员价格临时补贴190711人次、1019.1092万元。
(5)稳步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助供养审批权限下放乡镇改革工作。我县的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助供养审批权限下放乡镇改革工作已于今年4月开始实施。由县人民政府授权将城乡低保和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开展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事项受理、审核、审批工作,实行“谁受理、谁调查、谁审核、谁审批、谁负责”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
(6)切实抓好农村低保专项整治工作。把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自查自纠工作纳入2022年民政重点工作,印发了《2022年XX县开展农村低保
专项治理自查自纠方案》,要求各乡镇要对全县在享农村低保对象开展“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集中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人情保”、“骗保”、“错保”、“漏保”、“死亡人员领低保”等问题,坚决做到“三个100%”即:所有农村低保在享对象100%进行集中评议;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100%纳入低保范围,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要100%清退。2022年以来,全县共新增纳入农村低保515户、248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9户1279人;共停发不再符合享受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共855户3168人。
3.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1)认真做好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工作。截至10月,共发放孤儿生活保障金24.12万元;已满18周岁后领取“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助学金的对象5名(8月起变为3名),共发放3.6万元。我县于今年1月起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生活
保障资金,截至10月,共发放资金11.354万元。
(2)按时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今年1月至10月,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10.504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17.456万元。
(3)依法开展婚姻登记工作,今年1-10月,办理结婚登记1516对,离婚262对,补发婚姻登记证274对,查档和复函300多人次。
(4)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依法管理,全县有民办非企业43家,有社会团体191家。我局能及时下发社会组织年检通知,年检合格率达100%。
(5)做好地名普查工作,我局参与了4起广西和湖南省界因生产和开发产生的纠纷调处工作,完成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档案入库工作,开展了地名更新工作,目前已登记新增和变更地名37条。
(6)会同相关部门做好2022年支书主任“一肩挑”候选人初步人选的联合审查工作,及时足额发放离任村干部养老补贴,今年1-10月共发放补贴840.6085万元。
4.加大投入极力改善养老服务设施
为改善全县养老机构服务设施,我局投入近40万元为麦岭、朝东、柳家3家养老机构采购了服务设施,拟投入260多万元对以上3家养老机构进行提升改造,投入2.1万元对康乐养老院的残疾人设施进行改造,项目建设后,将极大改善我县现有养老机构条件。
(二)存在困难
2022年以来我县民政事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二是民政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监管和执法力量需进一步增强。三是民政工作力量不足,乡镇民政办工作条件差、人员不稳定。
(三)2022年工作计划
(一)全力推进全县民政工作,全面完成县委、县人民政府及上级民政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继续抓好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切实保障民生。
(三)切实抓好新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篇六: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
2022年电子政务工作总结范文2022年度电子政务工作总结电子政务股今年来,电子政务工作着力于抓好政府网站建设、政务新媒体管理、政府数据资源建设与利用、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信息化项目和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
二是加强了政府网站日常监测。对全县政府网站站群系统进行严格监管,实行监测系统与专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时监测管理,每周发布一次网站监测检查报告,强化督促各单位网站管理员要按照监测情况,及时整改本单位网站存在的问题,确保网站栏目更新及时、发布规范。
三是完成了政府网站迁移与集约化。按照上级要求,于今年7月份顺利完成我县政府网站整体迁移至常德市云中心工作。并按常德市政府网站集约化要求,完成了全市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建设项目的数据迁移、栏目设置、页面设计等各项对接工作,举办了全县政府网站管理工作培训会议。
2、政务新媒体管理按照省市要求,完成了我县各级各类政务新媒体的清理、整改与监管工作。经过收集与摸底,同时报送市电子政务办,统一开展关停、迁移、整合等工作,按要求共清理关停33家政务新媒体,对保留的政务新媒体实行专人监管,确保无误。
3、电子政务外网管理按要求完成了全县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与运维工作,确保了各单位电子政务外网的正常使用,并于7月对我县电子政务外网核心交换机进行了更换升级与数据无缝交割工作,保障了全县电子政务外网的畅通与稳定。目前,我县电子政务外网从县到村已完成全覆盖,其应用系统有常德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常德市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智慧党建”、视频会议等多项政务应用系统。
4、数据资源管理按市级要求完成了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建设的各项工作。
5、视频会议管理完成了县政府视频会议系统的运维管理,确保全年度问题发生率为零,确保政府视频会议系统畅通稳定。
6、项目管理完成了信息化建设项目评审工作,共节省财政资金600多万元。完成了我县智慧党建、雪亮工程、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等信息化项目的验收工作。
二、存在问题1、对全县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单位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未能及时报备与评审。
2、对政府信息公开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少数单位仍有对网站栏目更新与文件发布不及时、出现错别字、“三审制度”执行不严等现象。
3、对单位网络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单位局域网有设备老化、网络结构不合理、网络安全措施不足、无人管理等情况,导致有网速缓慢、政务外网掉线等现象。
三、工作思路一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统筹管理。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建立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机制,完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审核机制,明确相应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推进电子政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杜绝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切实提高电子政务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加强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认真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跨部门跨平台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应用系统业务协同等方面的规范标准调查研究。努力推动标准在电子政务建设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工作,完善电子政务考核细则,创新考核模式。
二是继续抓好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建设。按市级要求,进一步推进常市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建设,强化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内容保障,进一步健全政务信息公开管理制度,认真做好网上政务公开,确保网站与新媒体信息内容及时详实、准确规范。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政府网站群体系与功能,全力推进网上政府建设。
三是推进全县“一网管控”。依托县级网络核心设备,对全县互联网与电子政务外网实行统一出口,推进全县各单位、乡镇区、村(社区)网络实行一网通达,一网使用,一网管控。优化网络结构,增强网络安全,提升网络水平。
四是进一步健全“智慧城市”建设、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建设、信息化项目审批等相关规章制度。
五是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与培训。
2022年12月4日
篇七: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
2022年政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2022年政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市政务服务中心:加强基层政务体系建设和管理,规范政务行为,是创新服务模式、提高行政效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载体。我乡自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代办点、村级惠民帮扶点建成以来,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指导下,规范制度建设,加强日常管理督查,促进了政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xxxx年政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汇报如下: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年初,乡党委、政府召开了乡政务体系建设专题会,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专职党务委员为副组长,机关各办、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x乡政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详细负责我乡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代办站建设的相关工作,并落实党委副书记详细抓,党政办主任帮助抓的工作格局,在人员、机构、经费上得到了保障。二、加强学习,深化服务理念乡党委、政府定期组织干部学习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文件以及市委、市政府对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工作要求,要求乡村干部转变观念,坚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言行上,落实到工作中,同时调整人员、培训上岗,建立健全了乡村干部绩效
考核方法,制定完善了上班签到、值班、请销假、驻村、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并进一步加强作风和服务行为督查,坚持为民服务宗旨和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取向,进一步实现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xxxx年开展上班、值班状况督查x次,公示机关出勤状况xx次,重点工作督查x次,制发纪委督查通报xx期。三、规范制度,加强管理自乡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惠民帮扶点建成以来,我乡依据市上政务体系建设要求,实行了多种手段推动政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管理,规范运行。便民服务中心建成以来,我乡制作上墙了便民服务中心标牌及相关制度,组织机关各办、所、中心相关人员集中办公,挂牌上岗,公示服务项目,极大地便利了群众。窗口人员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为群众供应便捷服务,同时大力整治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散漫、吃拿卡要等行为,刚好曝光典型案件,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各村级代办点于xxxx年建成以来,严格按一块牌子、一间办公室、一套代办制度、一名代办人员、一本服务台帐的五个一要求,做到工作职责、代办项目、办事流程、承诺时限上墙,建立工作台帐,完善相关监督考核制度,各代办点每月向乡便民服务中心汇报代办状况,极大地便利了群众询问、办事。二是按时上报便民服务中心各项报表。落实专人按时上报相关进展状况。每月按时上报办理事项统计表,刚好反馈我乡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进展状况、村级代办点办理状况及出现的问题。
三是强化岗位职责,提高服务发展自觉性。乡领导班子对领导分工、机关干部分工、各部门职责进一步细化,明确职责任务,提高履职尽责的自觉性。按期对干部进行履职和遵守工作纪律教化,每月不定期对履行岗位职责、执行规章制度、遵守工作纪律等状况进行抽查,同时按季对干部履职状况、办事效率、服务看法进行总结评比,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四是加强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代办点、惠民帮扶点管理。加强乡便民服务中心、村代办点、惠民帮扶点管理,严格执行便民服务中心管理和人员岗位考核方法,推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大力整治庸、懒、散、浮、托行为,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全年开展询问服务xxxx余人次,代办事项xxx余件,办结xxx余件,按时办结率达xx%以上。加强党务、政务、村务和办事流程、办事结果公开,制作各类公开栏、宣扬栏xx个,宣扬标语、电子显示屏标语xx幅,利用新、老政府信息公开系统、门户网站等发布政府信息公开xxx余条,增加了政府工作的公开、透亮,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加权和监督权。四、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从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入手,对涉及群众办理的审批和服务事项纳入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优化本乡机关工作流程,在机关内部大力推广短流程服务和标准化服务,做到老百姓办事话有人听,事有人办,并督促各部门建立工作台帐,做到事事有登记,件件有回音,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我乡要求各村级代办点要自觉把规范化服务
融入到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产业发展等工作中,自觉增加大局观念、服务意识。五、做好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增加工作透亮度我乡仔细做好乡、村两级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内容书目的审核、完善和发布工作,明确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限、范围、审核程序和责任部门,刚好更新,并将各村四大平台建设纳入各村年度考核。六、快速处理各类信息和诉求我乡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今年开展的征地拆迁、x家园一期安排入住等工作,制定了领导接待日制度,开展了大接访和大下访活动,拓展和完善公众评议政府机关、反映诉求的渠道,政务公开电话、领导信箱的快速处理和反馈机制,刚好处理好当日群众反映的问题。七、强化社会监督,健全管理制度聘请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担当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监督员,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严格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并使检查工作制度化和常常化。同时,根据环境美丽、秩序井然、统一规范的要求,对办公室门牌标识、工作人员座牌、去向公示栏、单位政务公开栏等内部管理都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各办公室职务职责、职位代理、办事流程引导图都公示上墙,便利群众办事。八、下一步工作准备根据简政务体系建设相关要求,严格落实制度,强化日常监管,健全长效机制度,确保人员、经费、制度落实,全面提升服务理念,求
真务实,扎实工作,全力促进x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篇八: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
政务服务办公室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政务服务办公室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2021年以来,政务服务办公室紧紧围绕中心重点工作,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加强大厅窗口服务管理,推进房地产信息化建设,不断开创政务服务工作新局面。
一、2021年工作进展
一是进一步规范大厅窗口建设。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突出“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周末无休”等便民特色服务,增强服务意识,畅通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加强中心驻大厅工作人员管理,维护大厅窗口良好工作秩序。开展中心驻大厅工作人员工作纪律和工作秩序督查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大厅窗口日常监督检查、迎检、纪律作风明察暗访等工作。三是推进房地产信息化建设。认真做好房管办公系统维护、权限管理、信息安全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买卖合同联机备案专线入网等工作。四是扎实开展房屋信息查询工作。不断完善大厅自助查询和窗口查询服务,切实满足群众办事需求。
二、存在问题
一是工作方面缺乏抓手。二是大厅窗口工作人员不足,部分工作人员无工装。三是郑州市政务服务四级联动系统信息录入等工作需要中心有关业务部门协调推进。
三、2022年工作计划
一是规范大厅窗口建设,加强中心驻大厅工作人员服务管理。优化“一窗受理”“周末无休”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举措和提升服务水平。持续开展纪律作风建设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中心驻大厅工作人员工作纪律和工作秩序督查工作,维护大厅窗口良好工作秩序。二是推进房地产信息化建设,规范房地产信息管理。继续做好房管办公系统维护、权限管理、信息安全和开发企业商品房合同联机备案专线入网、房屋信息查询等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政务服务监督机制,努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设立政务服务监督电话,公开政务服务办公室有关工作人员手机号码,及时处理、反馈群众咨询、投诉、建议等有关问题,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
篇九: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
2022年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总结__年,锦江区政务服务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政务中心的指导下,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投资环境,为“四区”建设服好务。现将区政务服务中心__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如下:一、全面完成“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一是完成部门行政审批(服务)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全区___个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全部设立行政审批科,由行政审批科代表本部门集中办理法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完成部门审批权向一个内设科室集中。其中行政审批科单设的部门___个,___其它科室的部门___个。二是完成行政审批科成建制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锦江区根据各部门设立行政审批科的情况,___个单设行政审批科的和___个审批业务量较大的,审批科成建制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___个后台办公室,后台办公人员___人;增挂牌子的也保证有足够的力量和专业骨干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全面完成各审批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科全部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政务服务中心共有___个职能部门进驻,设立了___个服务窗口。三是完成各职能部门将行政审批权向办事窗口授权到位。全区___项行政审批事项及政务服务事项有___项集中在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办理,集中率达___%。各部门在办事窗口设立首席代表,将行政审批权限充分授权给窗口首席代表,并于今年初签订书面授权书,全面实现行政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四是确保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到位。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办结的“一条龙”服务,杜绝办事群众“多
头跑”、“来回跑”的现象。今年__-__月,区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共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及政务服务事项___件,其中现场办结___件,现场办结率为___%。
二、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锦江区以创建一流政务服务中心的目标,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一是锦江区政务服务中心面积___㎡,大厅宽敞、明亮、整洁,服务窗口办事指南、办公电脑等办公物品整齐统一,摆放有序;服务大厅窗口分布、楼层分布等指示牌清晰准确,配套服务设施设置合理,齐备,中心积极营造规范、舒适的办公环境,使群众到中心办事一目了然,方便办事。二是调整窗口布局。结合推进并联审批要求,将企业登记类的办事项目所涉部门分区域相对集中,便于服务对象咨询和审批内部流转,促进服务效率提高。三是中心严格规范各窗口的收费,统一由入驻中心的银行收取,向社会公布服务事项的收费标准及收费依据等,有效杜绝了行政审批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等不规范行为,避免发生窗口乱收费的现象。三、深化并联审批,减免新办企业注册登记费锦江区深化并联审批,按照“统一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集中回复”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办企业注册并联审批,并于今年__月__日起,免收新办企业注册登记相关费用,包括企业注册登记费、营业执照副本工本费、税务登记证工本费、___机构代码证工本费。受理新办企业注册申请后,区政务服务中心并联审批窗口督促工商、税务、质监实施并联审批,于___个工作日内办结相关证照,核定相关费用。申请企业取件时,并联审批窗口将“三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___机构代码证)一并发放给企业,企业无需交纳注
册登记相关费用。截至__月底,并联审批窗口共办理注册新办企业___户,共计减免企业注册登记费___万余元。
四、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为切实加强我区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比选)活动的监督,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比选)行为,锦江区下发了《贯彻<___规范全市有形建筑市场__通知>的实施意见》(锦监发〔__〕__号),要求自__年__月__日起,我区所有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或比选活动,必须进入___市建设工程项目交易服务中心进行。
2022年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总结政务中心个人工作总结
篇一___年,我县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按照“打服务牌、走创新路、全力提升政务服务质量”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基层网点建设工作,严格管理,规范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业务办件量实现“双突破、一提升”今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县政务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咨询___件,申请___件,同比增加___件;受理2___件,同比增加___件;办结___件,同比增加___件;当月办结率98、___%,平均日结率72、___%;月均办结___件,月均办结件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___件。进驻中心办理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平均对外承诺办理时限由法定20、___个工作日压缩为11、___个工作日,承诺件平均受理时间0、___天,承诺件平均办结时间4、___个工作日,承诺提速43、___%;实际办理提
速74、___%。服务评价率达98、___%,满意率99、___%,连续___个月保持零超时件,投诉件为零。
今年县政务服务中心的业务量实现“双突破、一提升”。“双突破”:一是今年___月份我县月办件量首次突破___件,二是今年全年办件量突破______件大关,办件量再创历史新高。至___年___月,中心办件量已达______件,预计至今年___月___日,业务办件量将达___件,同比增长89、___%;“一提升”是指我县政务服务中心办件量在全区的排名较去年有了较大提升,去年我县办件量在全区的排名为___名,今年1-___月份的排名均在35-37之间,办件量排名提升了___至___名。
二、全面完成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县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县政府办公室《___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___》文件要求,积极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开展第二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及法律依据的调整,按照“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调整的一律调整、能下放的一律下放”的原则,及时清理取消、精简调整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杜绝了自行设定、变相设定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行为,做好对区、市下放的项目的衔接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目录,压缩审批时间,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经全面清理,共审定全县___个行政机关(含区、市驻县单位)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事项___项,清理结果已于___月___日经柳城县第___届人民政府第___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对外公布,为我县深入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依法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篇十: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
政务服务中心三年工作总结范文及未来五年工作规划作规划
某某年12月以来,在区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政务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精诚团结,以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以“高效、便民、规范、廉洁”为原则,以提高办事效率和便民服务为宗旨,以开展“作风好、效能优”流动红旗评比活动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努力完善设施,创新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形成了“审批环节少、服务意识强、办事效率高”的县、乡两级优质服务平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促进了政府部门作风转变,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情况
深化认识,建设一流的服务机构建设政务服务中心,是政府施政方式的重大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县委、县政府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提高认识办好政务服务中心的重要性,逐步统一思想,形成了共识。一是把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优先建设。近年来,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科学发
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推手,确定了“调整转型、产业强县、项目推动、同城对接、生态文明、改善民生”六大战略重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县委、县政府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突破口,以建设一流服务平台为重要载体,加大了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将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招商引资、加
强社会管理的先期工程、基础工程,优先建设。通过建好政务服务中心,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诚信度,提升了某某形象,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将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大力推进。近年来,我县结合区、市机构改革的重大机遇,加大了机构改革力度,撤销、合并了部分职能部门,对部门职能进行了调整。对由各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但是,个别部门“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仍然存在;擅自设立审批项目、违规审批、违规收费、部门之间多头审批、重复审批的现象仍然存在;办理审批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的问题仍时有发生。职能转变不彻底,审批行为不规范,增加了群众和企业的负担,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建设政务服务中心,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审批项目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集中办理、阳光操作,降低行政成本,防止暗箱操作,促进政府部门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有力地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三是将政务服
完善功能,打造一流的服务平台
政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后,按照县委、政府“打造全区一流的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努力建设全区“‘审批环节最少、服务意识最强、办事效率最高’的服务大厅”的要求,我们着力从完善功能入手,全面增强了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一是多措并举,强化审批功能。坚持务求实效,优选项目。某某年,我县采取“部门自查、专项清查、依法审查、内外对查”的方式,对照自治区政府公布的县级保留行政审批项目通用目录,对全县27个县级部门涉及的审批项目和公共服务项
目进行“体检瘦身”,将原有的360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再次精简,只保留了行政审批项目276项。坚持提速增效,优化流程。今年以来,我县从审批环节入手,删繁就简,取消不必要的环节,行政审批平均
承诺时间为9.28天,承诺提速61.2%。坚持省时利民,并联审批。把重点项目记在心里,盯在眼里,抓在手里,协同发改、招商、工商等部门,全面开展并联审批工作,限时完成,极大的支持了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开辟了“绿色通道”,深受企业好评,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减轻了企业负担。二是整合资源,增强服务功能。我县从体制机制着手强力推行“两集中两到位”确保“政务服务大厅既能挂号又能看病”。坚持职能整合。全县27个行政审批部门对进驻的人员定岗、定责,使行政审批的重心和实质性职权向窗口集中,确保窗口“有权办事”。有效遏制了“登多家门转多个股”办理程序,提高了办理时速,方便群众办事。坚持充分授权。各部门充分授权窗口,实行“首席代表制”,对进驻中心的审批事项进行分类排队,区分不同情况,与窗口负责人签订授权委托书,将不需现场勘察、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等项目,明确授权窗口负责人作为单位派驻中心的“首席代表”核准签发,并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确保窗口“有法办事”。坚持到位审批。针对个别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特殊性,要求各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定期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现场
办公审批,专门处理重大审批项目和疑难问题,确保窗口“有人主事”。政务服务中心自某某年12月8日运行以来,共累计受理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268910件,办结率100%,现场办结率为100%;限时办结率为100%;群众满意率为98%以上。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增强信息发布功能。针对各部门信息资源分散,信息发布渠道多样,群众知晓率低的情况,县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了某某政务网站,集中公开政府重大决策、重要文件等信息。同时在人民网站、宁夏政务服务网站、石嘴山政务网站、某某政府信息网站、《宁夏日报》、《法治新报》、《石嘴山日报》、某某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和网站对政务服务中心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报道,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开展及全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加强管理,确保一流的服务质量
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牵涉到方方面面,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其规范高效运行。一是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的管理。参照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县委、政府全面加强了对政务服务中心的管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县长担任主任的政务服务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县级领导定期视察政务服务中心制度,帮助协调解决有关具体问题。中心明确为县政府派出的正科级机构,并授予人员管理权、业务协调权、考核奖惩权,使中心开展工作有了有效的抓手。
二是加强对窗口的管理。为了在窗口管理上有抓手、见成效,县委、县政府将窗口单位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全县《N+某·Y目标管理体系》由中心负责对窗口及其工作人员的效能监察和绩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由中心直接报县考核办计入综合全县目标管理考核成绩。同时明确各单位一名副职作为中心窗口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窗口工作负全面责任,并定期到中心指导窗口工作,及时解决窗口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配合了中心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三是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窗口工作人员由中心和派出单位双重管理,业务受原单位指导,日常工作接受中心管理。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建立管理台帐,每天两次对窗口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纪律、业务办理和规范化服务等情况进行检查登记,实行月考核和年度考核,开展“红旗窗口”和“优质服务标兵”评选活动,月考核得分前三名的为月度“红旗窗口”,其窗口工作人员为“服务标兵”。年终按窗口及其工作人员考核成绩评选年度“红旗窗口”和“服务标兵”,极大的调动了窗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创新理念,提高政务服务效应
通过狠抓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促进了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创新了施政方式和施政理念。一是实行集中办公,降低行政成本,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将与企业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又便于集中办理的审批和服务事项集中在政务服
务中心办理,变分散审批为集中审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单位内部审批为窗口公开审批。这种集中办理、限时办结、统一收费的“一站式”服务,有效地克服了过去群众办一件事情跑多个部门、多次往返的现象。同时对审批项目实施流程再造,减少环节,按即办件、承诺件、答复件、联办件、上报件、退回件进行管理,对重大基建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特事特办,集中审批,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限,降低了部门行政成本,促进了政府工作整体提速。二是推行依法行政,强化责任意识,促进了经济发展。政务服务中心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县委、政府的各项决策,以服务“调整转型、产业强县、项目推动、同城对接、生态文明、改善民生”六大战略为已任,在办理各项行政审批项目中落实优惠政策,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为我县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实行规范服务,强化便民意识,树立了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政务服务中心大力推行规范化服务,先后制定了中心运行管理办法、窗口人员考核办法、窗口工作人员守则、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计算机管理制度、廉政建设制度、投诉工作管理办法暂行办法等20多项规章制度。在服务语言上,规范窗口人员文明礼貌用语,禁止使用伤害感情、激化予盾、损害形象的语言;在服务态度上,热情主动、耐心周到,不冷落、不刁难、不歧视办事群众;在服务仪表上,要求端庄、大方、文明、自然,佩证上岗,接受群众监
督;在服务质量上,做到早办件、快办件,提高办事效率。对窗口及其工作人员实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对办件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每月评选“红旗窗口”和“服务标兵”。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受到
了群众的好评,树立了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某某年,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全区政务服务中心提出的窗口标准化建设要求,我们建立了双休日便民服务制、延时、预约、上门服务制,进一步完善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更加规范了行政服务行为,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四是实行政府信息集中公开,阳光操作,促进了政务公开。县政务服务中心实行服务内容、申报材料、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办结时限“六公开”制度,通过网站、电子显示屏、办事指南、电视台等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实行公开,提高透明度,尽量方便群众办事,通过办好政务服务中心,极大地促进了政务公开工作。
某某年,我县被确定为依托全国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的试点县,为了全面完成试点县各项验收任务,我县政府又投资三百多万元,按照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网站“在线办事大厅”流程,积极在软硬件设施上为网上办事的整个流程进行开发,其中包括审批指南、网上申报、网上预约、网上咨询、网上缴费、网上监察六个部分,届时公众通过登录在线办事大厅即可完成以上事项,目前硬
件设施已安装完毕,软件系统正在调试培训阶段。工作人员系统操作也在积极培训中。
开拓创新,政务服务工作显亮点
2、倡导开展“创文明窗口之先、争为民服务之优”活动。结合全县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开展的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某某县政务服务中心牢固树立民生为重、服务为先的理念,以“立足岗位比作为,创先争优当先锋”为主题,以
“三亮三比三评”为载体,着力打造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电子政务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树立了窗口良好形象。
3、创新制定“五办四通六无六少六多”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服务措施全力营造勤廉高效服务优良的政务环境。在全县开展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活动中,按照便民利民为民的要求,坚持“五办四通六无六少六多”,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平台,转变政务服务作风,改进政务服务机制,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为县域经济发展努力营造勤廉高效、服务优良的政务服务环境。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规划
工作目标:提升政务服务总体水平,争创全区政务服务一流县。
工作重点:高标准,高规格完成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政务服务中心机制更加完善成效明显,整体突出。
工作措施:
1、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满足全面实施“两集中、两到位”和现场办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事项的需要。
2、继续坚持“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按规定应进中心的100%进入政务服务中心,进入中心的事项,其中少数需
集体研究决策的重大审批事项,经政务服务中心核实并报县政府同意后,除审批环节可转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外,其余所有环节和其他进中心的事项100%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建立起以窗口为主导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切实提高窗口的办结率。继续清理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实现市、县同级行政审批项目名称、数量和流程的完全统一。严格按照自治区、市要求在某某年10月底前建成电子政务大厅,努力实现政务公开,行政审
批网上申请、网上预约、网上实时咨询、网上审核、网上投诉、办件查询、意见征集在线服务。
3、进一步完善以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四项制度”为重点的行政效能建设制度体系,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建设,营造勤廉高效、服务优良的政务环境。
4、推进公共服务、便民服务进中心。按照创建自治区一流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要求,不断拓展政务服务内涵,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不断扩大政务服务外延,将电、通讯和中介、评估等公共服务项目一并进入中心集中办理,切实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
5、全面推进乡镇民生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宁政办发【某某】82号文件的要求,我县民生服务中心建设虽已全面完成,下一步将在如何规范运作上加大推进力度,切实解决办公场地、网络设施和人员配备的问题,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
延伸。
6、完善和优化政务服务中心的自身建设。政务服务中心是很特殊的单位,实行双重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就注定了中心的自身建设与中心的管理工作需同步研究、加强和进行。我们将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制度,研究管理、激励机制,打造一支过硬的团队,树立整体窗口形象。
7、完成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二期工程。在今年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全国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查漏补缺,为深化电子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做好各项工作。
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自身的发展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我们一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
政协的有效监督下,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切实把政务服务中心办得更好,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为实现我县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推荐访问:政务服务十四五规划总结 政务 规划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