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8篇

时间:2022-11-14 11:45:13 来源:网友投稿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8篇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  和海明威等人的作品不同的是即便麦田里的守望者也重点叙述战争对青少年的现实影响但其更加关注主人公性格中叛逆和反抗精神的叙述本文主要基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8篇,供大家参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8篇

篇一: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

  和海明威等人的作品不同的是即便麦田里的守望者也重点叙述战争对青少年的现实影响但其更加关注主人公性格中叛逆和反抗精神的叙述本文主要基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复杂性格开展全面且详细的探究同时探究主人公霍尔顿矛盾性格形成的成因从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两个维度来解读以及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

  目录

  引言................................................................5

  一、作者和小说概论................................................5

  (一)作者和小说的意义...........................................5(二)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5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性格....................................6

  (一)霍尔顿的积极性格...........................................6(二)霍尔顿的消极性格...........................................7

  三、霍尔顿性格产生的原因.........................................8

  (一)社会因素...................................................8(二)教育因素...................................................8(三)对现代的启迪...............................................9结论.................................................................9参考文献............................................................10

  

  提纲《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霍尔顿是塞林格著名的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小主人公,也是当时美国年轻人的代表人物。本文将着重分析研究霍尔顿的个性特征。将从霍尔顿矛盾性格对立的角度,对他的两方面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其个性中的反叛性以及其坚守纯真,追求幸福的崇高愿望。同时探究主人公霍尔顿矛盾性格形成的成因,从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两个维度来解读,以期能探索其性格形成的根源。关键词:霍尔顿;人物形象;性格

  引言

  一、作者和小说概论

  1.1作者和小说的意义1.2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性格

  2.1霍尔顿的积极性格2.2霍尔顿的消极性格

  三、霍尔顿性格产生的原因

  3.1社会因素3.2教育因素3.3对现代的启迪四、结论五、参考文献[1]塞林格.[美国作家]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1998.9.[2]尚晓进.精神危机与自我救赎.英美文学研究丛论,2(2000):196-209.

  

  前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从这部世界知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复杂且矛盾的独特性格的主人公。显然,上述塑造人物的方式并不是塞林格独创的,最早在上世纪初期,海明威等一些作家在创作有关战争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作品时,此类小说的着手点就是叙述战争对青少年产生的伤害。和海明威等人的作品不同的是,即便《麦田里的守望者》也重点叙述战争对青少年的现实影响,但其更加关注主人公性格中叛逆和反抗精神的叙述,本文主要基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复杂性格开展全面且详细的探究,同时探究主人公霍尔顿矛盾性格形成的成因,从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两个维度来解读,以及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霍尔顿·考尔菲德和小说概况

  (一)作者和小说的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了这部小说,并出版了一些短篇小说。它对美国社会和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青少年中很受欢迎,它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感受。评论家认为这是最好的“启蒙小说”。评论家们认为这部小说与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一些相通之处,《麦田里的守望者》此书出版后,对这类小说的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我只是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它的象征意象,代表了小说的全部意义。《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发表出来,就引起了人们很大的争议,同时也使作者塞林格闻名于各国,但是一些评论家谴责这部小说为非严肃文学,该书曾经被某些社团列为禁书。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得以证明它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它,“甚至影响了数代美国青年”[1]。

  (二)霍尔顿·考尔菲德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名中学生,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6岁的霍尔顿不喜欢在学校读书,三次被学校开除,他淘气,叛逆,但他确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他的家境富裕,但他并不骄傲炫耀存在优越感,反之,他乐于助人。从小说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霍尔顿身上不只有丑恶的元素,此外也有对抗社会,寻求美好生活的但单纯的一面。表面上霍尔顿玩世不恭,特立独行,不愁衣食,然而他却保持善良、

  [1]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6.

  纯洁的心。他宠爱妹妹,在见妹妹的时候霍尔顿说:"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想像着自身在麦田中,数不胜数的孩子在游戏,四周除了他没有任何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眺望,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来就抓住他,不让受伤。"这是他的憧憬,也是单纯心灵的直接呈现,他想要孩子幸福的生活,不受伤害,永远愉快的奔跑,麦田就好似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满含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会迷失初心,不会走到悬崖。霍尔顿非常清楚的知道自身所处世界的本质。因此他讨厌所有,由于厌恶,位于青春期的他就越来越特立独行,只有如此才尅表现出自身的反抗。

  霍尔顿甚至看不惯周围遇到的所有事情,他想要离开这虚伪的世界,到不曾去到的地方装聋作哑的生活,然而真的要去做的时候却发现并不现实。因此他非常的矛盾:他这一生最烦电影,然而在无聊的日子里他也只能看电影院打发时间;他很讨厌没有爱情的性关系,虽说讨厌但是却在糊涂之下叫来妓女;他厌恶虚假庸俗的女朋友萨丽,然而却沉浸在她的美色之中无法自拔,依然和她亲热。所以,他虽然无法忍受四周发生的一切,然而却无法离开当前的生活,只能通过不符合现实的幻想来麻痹自我,最终依旧要被现实磨灭棱角,对社会妥协,无法叛逆,这就是作家塞林格与他塑造的人物霍尔顿的悲情之处[2]。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性格

  (一)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

  1.追求纯真理想

  由于霍尔顿与丑陋的世界作斗争,他对社会的腐败和虚伪感到失望。他渴望进入真正的伊甸园,在那里他可以生活的纯洁而诚实。霍尔顿理想的伊甸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纯洁而天真的地方。他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邪恶和残酷的东西。因此,他宁愿把自己与被仇恨的世界和人民隔离开来。对他来说,和孩子在一起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他对童年的梦想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孩子们的世界像水晶一样清澈,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到处都能找到温暖。霍尔顿保持理想,他觉得伊甸园应该保护儿童不受干扰,使他们能够保持人的纯洁和真实的本性。理想的伊甸园使霍尔顿成为保护儿童良好天性的保护者。在霍尔顿的心目中,值得他做的一件事就是尽他所能保护孩子们不受影响,并尽力维护他们的天真无邪。他最大的愿望是捍卫纯洁和儿童。他认为,人在长大成人之前是幼稚和纯洁的。

  2.善良温暖

  [2]李侦.“反英雄”经典形象与现实社会的碰撞――《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反叛方式及缘由[J].江西社会科学.2011(05)

  

  霍尔顿虽然是一个淘气、叛逆的孩子,但是他身上仍然不缺失善良的品质,他乐于助人,虽然他的父母并不喜欢他,他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但是,霍尔顿依然十分的尊敬与喜爱自己的父母。他渴望他的人生充满意义。霍尔顿的观点认为:“一个孩子的所有不愉快的特征都是因为他们过早的接触了成人世界。他希望孩子们能保持纯洁,永远不要涉足成人世界”。[9]因此,霍尔顿更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他就能从悬崖边上拯救许多天真烂漫的孩子。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霍尔顿有着追求博爱和精神的崇高梦想。他虽然是社会的叛变者,但重要的是,他尽力保护纯洁儿童远离邪恶的成人世界。毫无疑问,霍尔顿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得到最大的赞扬。因为孩子们拥有的纯洁是人类最高贵的天性之一[3]。他的事业保护了孩子最纯真的天性。

  (二)、消极逃避的性格特点

  1.叛逆反抗

  在小说的

  他试图逃离这个世界,为了逃避,霍尔顿决定离开从小居住的地方,他的四周都是虚伪的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霍尔顿并未奋起抗争,而是通过消极的方式回避这一切,这就是他性格中的软弱性。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败之后,霍尔顿想到了自杀,他想彻底的离开这个世界,这个虚伪的世界,他已经失去了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勇气,也没有应对挫折的信心与勇气,这正是霍尔顿性格之中最大的缺陷。

  3.愤世嫉俗

  虽然霍尔顿的出身很好,但是,他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并不好,他的家庭能够给予他的关爱也仅仅是金钱,因此就造成霍尔顿养成了相对怪异的个性,他缺少沟通,即便自己被学校开除,他也无法和父母进行沟通,他觉得,假如让父母知道自己已经被开除,肯定会杀了自己,因此他要远离父母,霍尔顿开始躲避。在学校中,霍尔顿不喜欢学习,他讨厌学校的所有事务,厌恶虚假做作的校长,他甚至没有一个好朋友,他觉得其他人都是虚假的,他想要离开世界,想要远离所有不真实的小人。

  从霍尔顿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和知道他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年轻人,造成他这种性格的重要根源就是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是同性恋者,他逐渐了解到很多看起来有道德的人,其实本质上都是伪善的小人,逐渐的,霍尔顿开始否定生活的世界,他觉得世界随处是谎言与伪善。最终,霍尔顿终于明白到自己渴望和平和孤独。

  三、霍尔顿性格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论述不清楚修改完毕

  当时美国在二战中趁机敛财,战后物质生产发展较快,民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中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加。但是此时,大部分民众的精神生活更加贫乏,枯燥。五十年代初美国政府坚持杜鲁门主义与麦卡锡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国内也开始压制进步力量,核战争的阴影依一直影响所有人的心灵,但是民众依旧要粉饰太平,看似平静的生活下面,却是浑浑噩噩的生活;虽然也有人不甘于庸俗,不想虚伪的生活,甚至想反抗,但是却依旧缺少理想,无法寻找到走向光明的道路。此时就开始出现年轻人通过消极方式反抗现实。而笔下的主人公是一个代表。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霍尔顿性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大部分人都丧失了本身应该具备的归属感,整个社会充满了物质主义,崇尚金钱。社会环境造成大众担负较大的负担,在霍尔顿少年时期,他承受一定的压力,无法享受到天真浪漫的生活,却过早的了解到人世间的丑陋,这给他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成长并不顺利。霍尔顿对成人世界充满了厌恶和蔑视。他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他愤世嫉

  

  俗,讽刺,喜欢撒谎,取笑,甚至侮辱别人。异化的社会环境对当时此类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导致他们的精神和灵魂都受到了相应的损害。

  (二)教育因素

  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二战的影响,所以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人们的灵魂与精神也开始慢慢的腐败,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也开始渐渐成为资本主义宣传伪善作风与物质主义的重要场所,霍尔顿所就读的学校就是一个典型实例。霍尔顿就读的学校在教育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照这样来说应该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相反,却有很多不健康的社会趋势。霍尔顿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伪君子”。阅读书籍和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在社会中取得进步”。学生们所做的是“谈论女人、酒精和性”。显然,这样的学校并不是霍尔顿理想中的地方。他不但看不起那些伪君子,还讨厌那些跟着他们的同学,带着一种排斥心理,更使他融入不进周围的环境。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反叛性格。虽然教师对学生始终在进行孜孜不倦的教诲,但是在此基础上也抹杀了一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并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因为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已经完全的变质。

  (三)对现代的启迪修改完毕

  从个人方面来分析,霍尔顿与很多进步青年人是一样的,因为他也进行了反抗,但是他的反抗并不彻底,他的反抗没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因此,他是很难得到精神上的解脱。霍尔顿对当时腐败社会的抵抗和叛逆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社会在对学生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健全性格和人格的培养。我们不能被私欲所引诱,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都需要维持初心,要了解自身想成为怎样的人,之后付诸行动,即便有些行动无法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和支持,自己也需要朝着目标勇敢前行。不能被他人思想所影响,面对他人的意见,我们也需要针对自身情况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建议,只有如此,才可以成为真正你想做的人。

  五、结论

  在小说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狡猾、叛逆、自我意识很强的青少年,他从外部社会中发现了自己的身份,然而,他发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在小说中,霍尔顿对现实社会的反抗,站在相反的立场上,以对抗谎言和淫秽。他厌倦了,甚至对堕落和欺诈感到沮丧。在对成人社会已经建立的生命价值进行反抗的过程中,他认识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年轻人,他热爱并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有一种敏感。与此同时,他是一

  

  个青少年,在童年和成年时期连接着这些孩子。因此,他表现出了天真、真诚和诚实。在他的心里,童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更重要的是,他渴望进入一个真正的伊甸园,让所有人都能追求纯真和真实的生活。他的愿望是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毫无疑问,这对他来说是一项特殊的崇高的工作。在这部小说中,霍尔顿被设计成是对社会的反叛,同时也是一个追梦者形象。

  总而言之,通过将霍尔顿·考尔菲德对社会的感受描绘出来,作者形象地呈现出当时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霍尔顿是美国典型的青少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的特殊形象让人们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有了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Geismar,Maxwell.AmericanModerns:FromRebelliontoConformity.NewYork:HillandWang,1998.[2]Hassan,Ihab.RadicalInnocence:StudiesintheContemporaryNovel.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1997.[3]Salinger,J.D..TheCatcherintheRye.Boston(Little,BrownandCompanyedition),1951.[4]PeterShaw.NewEssaysonTheCatcherintheRye.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5]塞汉.“霍尔顿—美国文学中又一个哈克·贝里·费恩似的人物”.内蒙古大学学报,6(2000):167-169.[6]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7]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6.[8]孔秋梅.“以爱唤爱—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的心态转变”.齐齐哈尔大学学报,9(2001):71-72.[9]钱满素.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塞林格.[美国作家]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1998.9.[11]尚晓进.精神危机与自我救赎.英美文学研究丛论,2(2000):196-209.[12]施咸荣.美国年轻一代的无声抗议—国外对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评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9[13]王立宏.霍尔顿:一位震撼人心的悲剧人物.学术交流,2006

  反叛方式及缘由[J].江西社会科学.2011(05)

  

  

  

篇二: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主人公霍尔顿人物性格之分析abstract:thispaperfocusesontheanalysisonthecharacterofholdenintheamericannovelthecatcherintheryefrom4differentaspects.thisnovelwasbestselleratthattime.holdenwasoneoftherepresentativesof“thelostgeneration”,whoappearedinthe1960s.keywords:holden,pain,spirit,kindhearted,idealistinthisnovel,thecatcherintherye,theflashbackisusedtodescribethestoryofholdencaulfield.holdenquittedfromschoolandlingeredinnewyorkfortwodaysandnights.salingertoldthereadersholden’sexperienceandhiscomplicatedfeeling.ononeside,salingerdescribedholden’sspiritofpain,gloom,loneliness,resentment,depressionandrebellionetc,whicharethetypicalcharacteristicsofteenagersatthattime.ontheotherside,salingercriticizedthehypocrisy,airsandgracesoftheadults’world.thisisamarvelousnovel.next,iwouldanalyzethepersonalityofholden.1.holdenwasacultivatedyoungman.actually,hewasinseniorschool.hedidn’tlikestudyingandschooleducationatall.buthepaidattentiontothehygieneandsomeotherlivingdetails.forinstance,whenackley?just

  cut?his?crumby?nails?over?thefloor,holdenwaspatientenoughtoaskackleytocutthenailsonthetable.foranotherexample,holdenthoughtackleyneverbrushedhisdirtyteethandhepatientlypersuadedhim.andholdenalsodislikedackleyjustsqueezedthebigpimpleonhischinbeforeotherpeople.

  actually,holdenhadagoodfamily.insomedegree,wecansayhewasfrommiddle-classfamily.forhisage,hecouldhaveagoodlivingandnoannoyanceatall.butholdendislikedthesocietyandtheschooleducationjustbecausehethoughttheso-callededucationwasfalseandthepurposeoftheeducationwastobreedthemtochasethosevanityandfame,whichweremeaninglessinhismind.“allyoudoistomakealotofdoughandplaygolfandplaybridgeandbuycarsanddrinkmartinisandlooklikeahot-shot.”(re.chapter22)inhisdeepestheart,helongedforpurity,honest,kindness,truth.buttherealitywassocruelandshowedhimtheoppositesidetohim.soheresenteditandhewasdepressedthathebelongedtothe“lostgeneration”.fromhisbehavior,wecanconcludethathegaveupeverythinginhislifeexceptthosepeopleandaffectionhecherishedsuchasjean,phoebe,hisbrotherd.b.

  2.holdenhasintensivereversepsychology.hewasaseniorstudent.andhewasinadolescentandrebellious.suchas,hewasawarethathisroommate,stradlaterdislikedsomewords.buthewoulddeliberatelysaysuchkindofwordstoirritatestradlater.stradlaterdislikedsmokinginthedorm,butholdenwouldintentionallysmokeinthedormtomakehimfurious.holdenwasdispiritedanddepressed.hewasfedupalmosteverythingincludingschool,studying,teachers,classmates,moviesetc.

  

篇三: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作为一位十六岁的大孩子,在一个物欲横流、虚伪冷酷的世界中,性格既有叛逆和怯弱的一面,又有善良和童真的一面。他看透成人的“假模假式”,但自己的追寻却一次次的失败。本文阐述了内心充满矛盾的霍尔顿在物质条件丰富精神生活空虚匮乏下所表现出的双面性格。

  标签: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双重性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现代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代表作,发表于1951年,是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的口吻叙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塞林格运用现实主义笔触生动细致地描绘了青春期少年的苦闷彷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为了更好地解读这部伟大的小说,本文尝试着分析霍尔顿性格中相互矛盾的特点。

  一、霍尔顿的叛逆和怯弱

  要分析霍尔顿的性格就必须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高度繁荣,物质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导潮流。人们因为盲目的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丧失了原有的精神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统治集团对外实施冷战政策,对内实行法西斯式的欺骗宣传和恐怖政策。在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的思想统治下,人民民主权利遭到严重的威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于是,许多青年便摆脱了崇高信仰,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只想勉勉强强混日子,追求麻醉、安慰和娱乐”——“吃饭、喝酒、聊天、跳舞、打架、恋爱、睡觉”[1],沉浸在“垮掉的一代”所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中。霍尔顿代表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城市青年的苦闷和彷徨,在他身上凝聚着“垮掉的一代”的许多特征。

  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形象更多的是灰色基调,在霍尔顿身上表现出种种的叛逆行为。他厌恶学校,厌弃读书,自暴自弃,四次被学校开除,并混迹于酒吧、舞厅、电影院、夜总会之间。尤其是他头上戴的那顶红色猎人帽,他将帽子反戴,鸭舌放到脑后,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用传统的眼光看,如果一个人,尤其是男子,反戴帽子,人们会认为他流里流气,十有八九是个流氓。这顶红色猎人帽在沉闷的50年代就好似一面鲜红的旗帜,昭示着霍尔顿内心的骚动。

  霍尔顿性格上胆小怯弱,有人从霍尔顿的房间里偷走了他的骆驼毛大衣,连同一副毛皮里子的手套。即使霍尔顿知道小偷是谁,也不会采取行动。正如他自己承认的那样:“我是那种胆小鬼。我尽可能不表现出来,可我骨子里真的是个胆小鬼”。[2]勇敢坚强的霍尔顿只存在他的幻想之中,我“心里想着应该在那家伙的下巴颏上揍上那么一拳——打落他的混账下巴颏儿”[2]。当霍尔顿面对丑陋的世界,胆小怯弱的他虽有心改变现状,却缺乏足够的勇气抗衡到底。离开潘西中学的晚上,沮丧绝望的他使足了全身力气,把对学校的愤恨化为一腔怒吼“好好

  睡吧,你们这些窝囊废”。[2]在语言上,他满口粗话,开口“她妈的”“婊子养的”,闭口“假模假式”“混账”“杂种”,提到别人时还在名字前面加一个“老”字。

  霍尔顿并不是一个勇敢的彻底地反抗社会批判社会的人物形象。霍尔顿眼中的社会是虚伪、丑陋、肮脏的社会,身处尴尬的丑陋世界,他时时感到一种进退两难的迷惘。他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去对抗社会中的阴暗面,于是他萌生了从现实中逃离出去的想法,逃离现实成为他在崩溃边缘保护自己的最后一举。他逃避现代文明,逃避一个卑劣的世界,逃避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他千方百计要逃离他所置身其间的丑陋世界,去山林做一个与世隔绝的又聋又哑的人,用自己挣的钱造一座小屋,终身住在里面,再找一个同他一样又聋又哑的美丽姑娘结婚。

  二、霍尔顿的善良和童真

  在霍尔顿身上凝聚着“垮掉的一代”的许多特征,但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垮掉的一代”,至少他的精神还没有完全的堕落。塞林格在向读者展示一个不肯读书,不求上进,玩世不恭的霍尔顿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他的另一个面——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

  霍尔顿当是一个有良心、有爱心的人。他不仅爱父母弟妹,也爱学校老师同学以及爱所有人。他内心里一直敬佩并深深怀念死去的弟弟艾里,把他视为自己的骄傲,甚至精神支柱。母亲身体一直不很好,“她的精神很衰弱。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不愿让她知道我给开除的事”。所以他才选择在纽约闲逛,晚点让家人知道,多少减轻点父母的伤心。妹妹菲比是他的最爱,他在自己失意时还不忘给菲比买她喜欢的唱片,当唱片不小心掉地摔碎时,“我心里真是难过得要命”,回到纽约他最想见的人就是妹妹菲比。他下定决心鼓足勇气要到美国西部,去过一种宁静无人打扰的生活,由于妹妹执意要一同去,为了妹妹的前途、人生幸福,他决然放弃了出走计划,答应妹妹回到家里。他有极强的同情心,对身边毫不相干的弱者十分关心,他虽然挥霍无度,但在纽约中央火车站他主动而慷慨地向两位修女捐了十元钱,与两位修女闲聊,“她们两个都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当早点。我一见,心里就沮丧起来。我最讨厌自己吃着咸肉蛋什么的。别人只吃烤面包和咖啡。”[2]他甚至后悔只捐了十元钱。看到几个小孩在溜冰,他帮助小女孩系紧她的四轮溜冰鞋。经过体育场,两个小孩玩跷跷板,帮他们平衡。他为两名参观木乃伊陈列展的孩子充当导游。同情弱小者,帮助弱小者,是同样瘦弱的霍尔顿给予了读者的最深切的感受。

  尽管霍尔顿本人还是一个从儿童向成年的过渡期的青少年,他却尝试着保护纯真的孩子。一个人越在意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缺少关爱的霍尔顿出于对弱小的、成长中的生命的热爱、担忧,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关爱他们,守护他们。[3]他的童心使他极力维护美好的事物,比如,他去他妹妹菲比的学校时,看到墙上写了“X你”的下流字眼,他非常气愤,希望亲手把写这字的人杀掉。他不是第一个看见这两个字的人,可只有他如此的愤怒并试着擦去这两个字,他认识到环境的肮脏和猥亵能污染任何一块洁净的土地,从而产生了要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强烈愿望。[4]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2]由此可以看出童心未泯的他如此热心地保护着纯真的儿童世界。

  在霍尔顿反叛和怯弱的背后,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真挚而纯洁的童心。虽然故事的结尾是他去了精神病院,但是霍尔顿探索的失败丝毫不能抹杀他真实善良的耀眼光芒。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位精神净土的守望者和精神家园的追寻者的形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霍尔顿的性格中的矛盾不难理解。战后的美国是一个物欲横流、虚伪冷酷的世界。在这个到处充斥着伪装、物欲,浮躁,人人不安分,却还“假模假式”地装出真诚给人看的社会[3],霍尔顿要始终守住自己的美好理想,就难免会碰得头破血流。霍尔顿看透了这一切,因此,他拒绝社会为他安排的一切,他逃离学校、逃离家庭、甚至想要逃离社会去寻找一种更真实、更富有人性的生活。霍尔顿追求理想寻找理解,同时还要作一名勇敢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一个不愿同他所生存的社会同流合污的青少年进行反抗来拯救他人。[5]

  文学与生命意识不仅属于历史和现实,也属于将来。生命意识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缺乏了对其的观照,

  作家将失却伟大,作品也失却经典。[6]《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理想幻灭,他的孤寂、痛苦和迷惘以及最后从幻梦中自我解脱回归现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塞林格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对人生和人类共同的生存现状的严肃关注:人生的精华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谐与相互理解。塞林格希冀通过人类的纯朴天性来拯救千疮百孔的美国现代文明,挽救日益堕落的人性和道德。

  参考文献

  [1]文楚安.“垮掉的一代”及其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364.

  [2]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3]陈曦.《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外表的玩世不恭与内心的善良博爱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07).

  [4]李晶.一个流浪少年的内心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辨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1).

  [5]赵亮.解读孤独的寻梦者──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J].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2004(02).

  [6]南帆,刘小新.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四: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作品中塑造的霍尔顿形象一直以来在文学界和社会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毁誉参半,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同一部小说的认识如此泾渭分明,主要是因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存在着差距。在本文中尝试对霍尔顿这一形象进行分析,联系当前社会现实,从审美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来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关键词:霍尔顿形象;审美差距;意识形态Abstract:"thecatcherintheRye"istherepresentativeofAmericannovelistSalinger,thisisarealisticworkseriously,butalsointhecontemporaryAmericanliteratureclassic.WorkinshapingtheimageofHoltonhasbeenintheliterarycirclesandsocietyhavegreatinfluence,todaystillhasgetbothpraiseandblame,isof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Understandingofthesamenovelsoquitedistinctfromeachothermainlybecauseofaestheticideology,andthereisagapbetweenthe.Inthispaper,theauthortriestoanalyzetheimageofHolton,contactthecurrentsocialreality,andreinterpretitfromtheperspectiveofaestheticsandideology.Keywords:Holtonimage;aestheticgap;ideology

  前言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在1951年出版,出版之后对于主人公霍尔顿的争议就一直存在,褒贬不一。有人觉得主人公霍尔顿行为怪异、语言污秽,对青少年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应将其列为禁书;还有的认为在霍尔顿的身上体现出了20实际50年达美国青少年的成长心路历程,青少年可以通过这样的审美体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并能加深对丑恶现实的警觉。这部作品经过激烈的争论而始终保持不衰,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为什么人们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产生如此大的审美感受呢?主要是每个人的审美都不同,人与人间存在着审美差距,这样所产生的审美评价也就不同。塞林格在《麦田的守望者》一书中采用了多种的叙事技巧和叙事手法,在文中不同的结构层次中留下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研究霍尔顿的形象,

  需要首先找到什么差距,然后从意识形态入手找到内在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语义真相,对文中主人公形象进行重新解构。1审美差距解析1.1真实的谎言:独特叙述者的选取

  维恩.布斯在其出版的《小说修辞学》中提出了“可靠叙述者和不可靠叙述者”的理论。他认为不可靠叙述者指的是其道德价值观和作者的道德价值观不相吻合,并让读者对其产生怀疑。霍尔顿正是这样一个值得怀疑的叙述者。

  霍尔顿在小说中用回忆的语气叙述了自己的三天流浪生活的所感和所想。他在叙述的过程中,有时候语气高尚,有时间语气猥琐;有时候情绪压抑,有时候又夸夸其谈,粗看他的语言的确是逻辑混乱,但是仔细阅读又有很多的经典语句,这就充分说明了叙述者的独特性。所以,文中的叙述者是可信的还是不可信的,他所说的话是该信还是不该信,这完全取决于读者对叙述者的态度,读者对叙述者的态度不同,其认识就会存在偏差。

  文中的霍尔顿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心智发育相对不成熟,他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但是却不敢大胆追求,喜欢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中。比如他称琴为他的女友,并且对她理解的很是透彻,同时还把他们间的爱情叙述的十分美好和浪漫,甚至对琴的一些生活的小细节都了如指掌。但是,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想象。实际上琴并不是他的女友,这一切都源自于他的想象,因为霍尔顿和琴打个招呼还需要搪塞,琴也不知道霍尔顿就住在老斯特拉德莱塔的隔壁。通过叙事者这样的角度读者来观察世界,肯定和客观实际存在着偏差。

  叙述者的精神状态也不正常,因为在文中的开始部分介绍了霍尔顿是住在精神病医院讲故事,即使不能就此认定霍尔顿的精神存在问题,但是作者这样的安排会让读者觉得霍尔顿讲述的故事不够真实。文中还有一些细节也体现出了霍尔顿的精神问题,比如他会将比赛用的装备落在地铁上,使得队友们没法继续一项十分重要的比赛,他自己对此竟然没有一点愧疚。还说“乘火车回来的路上,谁也不理我,说起来倒也挺好玩哩”这样的叙述更让人觉得霍尔顿的精神不同于常人,他是不可靠叙述者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

  霍尔顿在文中的叙述出现了不一的情况,他的思维维度和实际行为差距比较大,在实际生活中他并像自己所想的那样干净、纯粹,他行为放荡、经常装扮成成年人出入酒吧;他一边指责别人说谎,一边自己还在编造谎言;他讨厌

  别人对自己说教,但是他自己却对自己的室友不停的训斥,试图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赌坊;他不喜欢看电影,但是却又喜欢在电影室中消磨时光;他明明知道违背自己的原则,却受不了劝诱招妓。霍尔顿喜欢说谎,谎言张口就来,并对此乐此不疲,就像他自己的评价一样:你这辈子大概都没见过比我更会撒谎的人!他的这种双重性格使得他在思想上总是处于善恶的激烈交锋,同时也在向读者阐述一个事实,他的叙述不可靠。

  通过上面的叙述知,文中的霍尔顿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叙述者。叙述者对于自身经历的看法并不可信,存在着多种的解释方式。应该对叙述者的判断能力质疑,所以霍尔顿不能简单被看作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或者是一个清醒的有觉悟的反抗者。他通过这种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身份来带给对着更多想象的空间。

  1.2此我和彼我:双重叙事手法的运用一般来说传统的叙事可以从纵向上分成三类:回顾叙述、同步叙述和预示叙述,同步叙述的主体一般被称为是叙述自我,回顾叙述的主体一般被称为经验自我。《麦田的守望者》既不是同步叙述,也不是回顾叙述,叙述的焦点不停闪动在过去和现在间,同时在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间不同的进行转化,使得叙述者的面目出现了不统一,表现出的是一个言行颠倒的少年的形象,但是又不时透露出智者的理性之光。小说的开头是这样叙述的:如果你想听,第一件事你可能想知道我在哪儿出生……可说真的,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我只想告诉你我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的生活。这样的开头蕴含着双重的暗示意味:故事讲述的不是现在的霍尔顿,而是一年前的霍尔顿。这样小说中就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正在追忆往事的我,一个是被追忆的我。这样的叙述中,前者的我被称为叙述自我,后一个我被称为经验自我。这样的两个我再两个时空中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叙述视角,体现出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对于事件的不同认识。霍尔顿在经验自我时还原的是真实的场景,行为猥琐、言语粗陋,经常干一些不着调的事儿。但是作为叙述自我时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理性的反省,同时会不时表达作为叙述自我的一些感受。这种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差异,使得很多读者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在叙述自我的过程中会理性对自己的过往进行反思,会自己做过的事情会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荒唐的生活”是他理性对自己进行反思后的肺腑之言。但是也并非都如此,霍尔顿在游乐场中虽然担心菲茨会从马上掉

  下来,但是他并没有像自己所说的那样当一个“麦田的守望者”,他什么都没有做,“他们要是摔下来,就让他们摔下来好了,别说审美去阻拦他们,那是不好的”。在这里也完成了经验叙述和叙述自我间的转换。叙述自我一直处于冷眼旁观的角色,他代替经验自我在叙述,他暗示的是:尽管我曾经想做一个守望的纯洁卫士,让孩子们与假模假式的现实相隔绝,但是这只是想象中的美好,肯定会有孩子从木马上掉下来,将像他一样掉入到承认的肮脏世界中。这说明我再现实生活中的境遇是真实的,只是我已经学会坦然对待,这样的内心危机似乎已经过去,因为在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间的不断转换,使得叙事变得更加的复杂,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被一层层迷雾遮蔽双眼,因此就会出现审美差距。

  小说中的此我和彼我也就是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不断纠缠,使得不同的读者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体验。有的人觉得是霍尔顿在经历过生死的挣扎之后,逐步走上了成熟之路,用自己的爱来宽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回到社会的怀抱之中;还有的人认为本文应该从悲剧精神角度来进行解读,遁世是弱者的消极行为,霍尔顿最后疯了,这是一种自我反抗的主动选择,也是更深层次的存在主义精神内核的折射。这也是《麦田的守望者》一文希望通过这样的审美差距来引发读者思考的重要意义所在。

  2意识形态解析2.1在拒绝成长这一行为中霍尔顿所体现出的精神世界在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中一直存在着孩童的天真和成人的虚伪两种极端的性格,随着年龄渐长在他不得不面对成长危机的时候,这一矛盾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霍尔顿作为一个只有十六岁大的孩子,一方面必要要进入成人的世界,另一方面也会失去孩童的纯真,他一直处于这种惶恐之中,同时游离在两个世界之中,但是又无法完全融入到其中的任何一方中,这就使得他感到无比的孤独和矛盾。对于成长来说,意味着要从自我意识逐步强化到群体意识之中,这需要一个过程。一旦个体融入到群体之中,就会受到其他社会个体的影响,同时和其他个体间形成较为复杂的关系,霍尔顿意识到了这种周围的现实对自身的强大影响,但是他身体的成长要远远大于精神的成长,这样就会出现脱节现象,出现了拒绝长大、讨厌社会的心理。同时,他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

  断被强化,进而产生了反抗的愿望。在经历了无奈和挫折后,终于妥协于现实和成长。

  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弟弟艾里一直是其精神偶像,他作为一个永恒的孩童形象存在于霍尔顿的心中。同时霍尔顿与该形象发生了重叠,成为了霍尔顿的童真化身,霍尔顿将自己正在失去和已经失去的童真世界全部寄托在了他身上。在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中,艾里已经作为完整的精神载体永远存于自身中,霍尔顿的理想形象已经和红头发的艾里合二为一。

  此外,艾里的红头发还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无拘无束、自由纯真生命力的象征。霍尔顿的红色猎人帽也和艾里的红头发一样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它体现出的是对偶像的敬仰和膜拜之情,同时还寄托了对童真的无限向往与缅怀,“每次我要穿过一条街……”“等到我走到街对面,发现自己并没失踪,我就向他道谢”艾里已经成为了霍尔顿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保护神,同时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对他的恐惧和不安具有很好的慰藉作用。

  霍尔顿将自身的一部分形象融合到艾里身上,这不仅支撑起了他的全部精神世界,同时还有点自恋的味道。在这样的精神偶像支撑下,霍尔顿构建起了一个自我眷恋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守护着自己不愿失去的童真并寄托着自己的理想,抵御着外面成人世界的入侵。个人的成长是不可抗拒的事实,个体无法抗拒社会,霍尔顿最终的妥协也是表达出了这样的一种无奈:成人世界和青春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并不存在着中间地带。这种对童年的眷恋并不是来批判,而是一种对于真爱价值的肯定。青少年即使是对成长充满了恐惧,拒绝长大,但是应该重新对自己周围的世界进行审视并学会接受。

  2.2颓废与叛逆:霍尔顿们自我表达的媒介与社会反抗的表征美国在二战后因为保守文化、政治高压和社会异化出现了沉寂的十年,这其中最早起来反抗的就是垮掉的一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霍尔顿也是一个垮掉的分子,这是在文化作品中出现的最早的反传统的形象,只是在程度上稍微低一点罢了。对于这些叛逆少年来说,他们只需要能碰触到社会的痛楚,所以他们在这层意义上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抗拒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反过来又成为了他们与社会间的屏障,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他们之所以觉得他们是社会上最为苦闷的人,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社会,青少年们为什么会在此时将社会

  作为进行反抗的素材呢?因为此时的社会能够提供大量的机会和资源,在此外的体制空间中同样也存在着强烈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们的反社会折射的是社会空间的存在。

  霍尔顿的反叛和其他的人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霍尔顿因为社会的虚伪而选择了疏离,而疏离又使得他变得更加的孤独和叛逆,他一直在追寻的其实就是能够被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所接受和肯定。在霍尔顿的反社会情绪中又掺杂进了他希望参与其中的愿望。霍尔顿虽然胆小懦弱,但是他友好善良、天真可爱,他无法摆脱自己颓废的坏习惯——整日流连于酒吧,用酒精来麻醉自己脆弱的神经,和一些庸俗的自己都看不起的女人调情来打发时间,张口闭口的脏活,整日离不开抽烟,霍尔顿的这些颓废的行为所体现出的是他的模糊不清不彻底的反抗心理,同时还掺杂进了一些自我麻痹的游戏心态。霍尔顿通过自身的这些堕落行为所反映出的是一种青春自恋式的抚慰,同时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保护,它体现出的是在成长和青春的压力下青少年畸形生长的心路历程。

  在霍尔顿叙述中,曾经很多次的对自己未来的死亡场景进行过想象,这种对死亡的想象充分表达出了个体对于当前社会的否定,同时也是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因为青春期而出现的一些精神自恋。他将自己自爱的目标放在了理想自我中,通过个体式的死亡幻想将个体的自恋表漏无遗,同时还通过这种幻想将新的理想自我展示出来。霍尔顿在这样的感性体验中,认为他自己就是自己的理想,他幻想让琴来照顾受伤的自己,通过葬礼上家人的哀伤等来让别人替代自身对自我进行精神慰藉。他在这样的体验中,不仅充当了崇拜者的角色,同时还充当了被崇拜者的角色。他认为死亡对于自己而言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这充分表露出了他希望被关注和重视的心理感受,同时他还通过这样一种特别的心理感受来获得自我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

  2.3父亲形象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已经被弱化在霍尔顿整个的叙述过程中,一直都没有父亲的形象出现。在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中,父亲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形象,既没有很明确的轮廓,也没有一般父亲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即使霍尔顿说过他是一个不错的人,但是父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意义。父亲一直在霍尔顿的生命中处于缺席的状态,父辈和年轻一代因为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关系因此变得更加的淡薄,两代间因为教育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了很大的距离,开放式的教育使得两辈

  间出现了关系的冷漠,双方之间缺乏联系的纽带,从而没有可以传承的精神力量。

  霍尔顿对于社会的抗拒并不是通过反抗来表现的,对于霍尔顿来说父亲形象的缺席说明父亲在他的人生中并不重要了,于是他转而将这种寻找精神之父变为了寻找自我,或者说已经将父亲的自我想象在自己身上折射出来了,同时幻化为自己的镜像,父亲的形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但是却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认识到年轻一代并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是在不断的寻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并且通过这个过程来不断的对自身进行完善。

  2.4霍尔顿想逃离成人世界对于霍尔顿来说,他十分想再次逃回到儿童的世界,他时常想起的是他和妹妹菲比及弟弟艾里在一起玩耍时的乐事,艾里的死亡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痛苦。看到艾里的棒球手套就能让他想起过去的时光,他可以满腔热情的买唱片给妹妹菲比,在中央公园可以满怀爱心地给孩子系溜冰鞋带。因为在霍尔顿的心中,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孩子们的世界中温度又安全。在这个温暖的世界中有着年迈的修女,也有着弱小的孩子,虽然他们看上去是弱小的,但是却成为了霍尔顿强大的精神世界依靠,在这个世界里有着象征童年无忧无虑的旋转木马,还有亘古不变的象征价值观的木乃伊,在这个世界中充满着理解、支持和信任,和霍尔顿现实中轰然倒塌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霍尔顿的现实世界中,恶棍和妓女抢走了他的钱,而在这个温暖的世界中菲比可以将过圣诞节的钱交到自己手中;在现实世界中,霍尔顿的任何话都没有人倾听和在乎,他得到的仅仅是敷衍和搪塞,在这个温暖的世界中,对于霍尔顿的话菲比可以认真的倾听,会无比真诚的表示道谢;在现实世界中,霍尔顿写的文章被同宿舍的人骂的一文不值,但是菲比却会小心翼翼的收好已经摔碎的唱片;在潘西的时候,霍尔顿离开同学们只是冷漠地看着,但是菲比却是哭着要和霍尔顿一起离开。霍尔顿对这个温暖的世界越是深爱,喜欢这个世界中的他们的善良和纯真,他就觉得自己越痛苦,因为他已经长大了,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了,也不能再回到这个世界了,所以他觉得自己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霍尔顿只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虽然他一脚踏进了成人的世界,但是他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儿童时期,而且他心理的天平更加倾向于儿童时期,因

  为他喜欢的是儿童的快乐和单纯,但是他仍然要面对成长和长大,要在成人的世界中找到出路。这是成长的无奈,更是进入到成人世界的无奈。霍尔顿还有一个他非常喜欢的女孩,名字叫做琴,霍尔顿每次在自己胡作非为后都想打电话给她,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好点,在他对现实世界感到无奈的时候,总是幻想给她电话来寻找慰藉,甚至会幻想琴给自己疗伤,可以无忧无虑的躺在琴的怀抱中。但是琴在哪里呢?文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也就是说霍尔顿始终都没有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地。作者在文中这样安排有着深刻的涵义,它从另一个层次上说明霍尔顿整日颠沛流离却始终没有让自己的心找到栖息地。霍尔顿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和逃避后,终于向这个世界妥协了,他将自己的猎人帽摘下来,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所向往的西部,“麻烦就在这里,你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宁静、舒适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不存在”。在文中的结尾部分,霍尔顿终于妥协了,他想继续在明年九月份回到学校上学,这样就会再次融入社会,理想主义已经成为了陈列展览柜中的展品。

  3玩世不恭的守望者霍尔顿在塞林格的笔下更多是被赋予了灰色的基调,他在学校中是出了名的坏学生,满口脏话,头戴一顶红色的猎人帽,帽子反戴将鸭舌放在脑后,他表现出的完全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坏人,和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在琢磨,到我到家的时候,湖里的水大概已经结冰了,要是结了冰,那些野鸭都到哪里去了?我一个劲儿琢磨,湖水冰严以后,那些野鸭到底上哪儿去了”在霍尔顿的头脑中经常浮现出这样的念头,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很可笑,但是这个所谓的坏孩子却在关心野鸭的命运,这其中也有着明显的象征意味,野鸭象征的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冬天象征的是社会现实,野鸭到了冬天就不见了也反映出来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被社会现实所吞噬的现实,表现出了霍尔顿对善良、纯真的人的本性的呼唤,所以霍尔顿一直想做的是麦田的守望者,当他告诉了自己的妹妹菲茨后,菲茨说的却是“爸爸会要你的命”。也就是说在别人的严重,霍尔顿的理想显得不合时宜,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但是他的理想却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美国在当时的物质文明已经非常的发达,但是对霍尔顿这样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来说却时时不快乐,他时时觉得不快乐、不幸福,这也体现了美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精神文明匮乏,在善的表面下隐藏的是虚伪和欺骗。

  霍尔顿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守护麦田的卫士,不让孩子被这个恶浊的社会所污染,在麦田的悬崖边拯救孩子们纯真的心,守护孩子的天真和善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和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的呼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霍尔顿是一个具有拯救意味的英雄式人物。

  4结束语霍尔顿在人物形象的设定上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他在美国繁华的街市上游荡,犹如现代版的尤利西斯,但是他的愿望伟大而又崇高,那就是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这也使得他灰色的人物基调上增添了一抹亮色。对于霍尔顿这个人物形象而言,他既单纯又复杂,他不是一个纯粹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霍尔顿的形象是美国当代文学中比较具有争议的形象,他的出现在美国文学史上引起了强烈的冲击,人们围绕着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人在高度赞扬他,认为他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现实,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国青少年的心理;也有人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认为他行为放荡、玩世不恭,语言粗俗。随着时间的流逝,《麦田的守望者》已经在文学史确定了自身的牢固地位,霍尔顿这一形象也成为了经典,他的艺术价值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1]毕凤珊.《麦田的守望者》与美国流浪汉小说[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

  [2]肖鹰.青春审美文化论——电子时代的“青春”消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4).

  [3]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2011.

  [4]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J].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6]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王俊岩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8]刘小枫.接受美学译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9]王文湛.一生难忘的47本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10]欧权.影响中国学生的80部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11]Bradlbury.Malcolm.ReadingaNovel[A].RogerMatuz.InContemporaryLiteraryCriticism[C].Vol.56,ed,Detioit,London:GaleResearch.1989.[12]Salinger.J.D.TheCatcherintheRye[M].Boston:LittleBrowandcompany.2013.

  

  

篇五: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

  霍尔顿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人性的贪婪丑陋虚伪冷漠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他不愿轻易向世俗妥协和向命运屈服然而由于本身存在的软弱性和性格上的懦弱他又不能果断地采取行动面对无边的社会黑暗他感到自己的无助内心十分痛苦惆怅郁闷彷徨不知所措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和光明的出口找不到自身的归属感所以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消极叛逆玩世不恭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人物分析

  内容摘要: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年1月1日出生于纽约,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小说家,他没有发表很多小说,但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一举成名。他在这部小说中形象地刻画了叛逆的反英雄少年霍尔顿。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霍尔顿这一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二战后美国青少年在丰富的物质世界和贫乏的精神世界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孤独、青春、成长

  正文:霍尔顿是个仅有16岁的中学生,他愤

  世嫉俗、玩世不恭、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抽烟酗酒甚至满口脏话,整部小说,主人公自述了自己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一人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一天两夜的荒唐经历。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洒……这些看似堕落

  不良少年的恶习恶行,主人公几乎在这一天两夜中全部做了个遍。然而实际上他却是一个正直善良、怀揣梦想、有着美好追求的新一代有志青年。他讨厌虚伪、冷酷的成人世界,既不追名逐利,更不唯利是图,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精神的守望者,带领孩子们在麦田里开心地做游戏,保护纯洁的孩子们不受现实社会的精神污染和不良风气的腐蚀,使每个人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小说并不是纯粹白描式的冷静叙述这个少年的游荡过程,而是始终贯穿着这个少年在游荡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

  要深入地分析霍尔顿这个人物,就必须先了解当时的背景知识。社会背景:霍尔顿生活在纽约这样一个热闹、繁华的城市,一个以成功和金钱为中心的城市,这对于霍尔顿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霍尔顿却想要逃离它。他觉得没有一个地方适合他。即便是这么大的世界,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因此,他觉得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才真正的适合他。家庭背景:霍尔顿的父母对他的态度都不好,他的父亲从不会尝试着站在他的

  角度去理解并帮助他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相反而是对他十分粗鲁,而他的母亲一直没有从小儿子艾里之死的悲痛中走出来,对于霍尔顿更是平淡而冷漠。霍尔顿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在最好的学校读书,但是他却一点都不开心。他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是敌视的,包括同学、老师、一切的一切。他觉得他的同学都是愚蠢的,老师们说的话都是谬误。最后,霍尔顿由于考试失败而被潘西中学开除。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关于主人公逐渐走向成熟的成长小说。霍尔顿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主角,他想要做的就是抗拒成熟。正如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看法,霍尔顿害怕改变和复杂,他希望所有事情都是简单易懂和一成不变的,就像爱斯基摩人的雕像和博物馆里的印第安人:“那个博物馆里最好的一点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在它该在的地方,没有人会移动……没有人会不同。唯一可能不同的,就是你。”16岁的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时期。对世界、人生和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但是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因此缺乏足够的

  认识和精神上的准备。面对生活的问题,他不能自我调整只是消极地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进行抵抗。就这样,霍尔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他长时间处于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之中。无论他逃到哪里都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霍尔顿虽然正处风华正茂的年龄,但脸上的神情却已经满是绝望、孤独和冷漠。是这个丑恶的成人世界教会了霍尔顿说谎和胡言乱语乃至玩世不恭。他用挖苦、捉弄甚至侮辱人的这种扭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来逃离他所置身其间的世界。

  小说通过对霍尔顿的描写,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在成人世界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中苦苦挣扎、寻求解脱的孤独灵魂。霍尔顿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人性的贪婪、丑陋、虚伪、冷漠、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他不愿轻易向世俗妥协和向命运屈服,然而由于本身存在的软弱性和性格上的懦弱,他又不能果断地采取行动,面对无边的社会黑暗,他感到自己的无助,内心十分痛苦、惆怅、郁闷、彷徨,不知所措,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和光明的出口,找不到自身的归属感,所以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消极、叛逆、玩世不恭。在当时,他既不能够凭借一己之力颠覆和打破这个旧世界,更无力去建设一种全新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既然改造不了社会现实,无奈的他只有寄希望于将来,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去看护人世间最纯洁美好的儿童世界,希望这一片净土不要被成人世界的邪恶和丑陋所玷污。

  于是在22章里,便出现了当妹妹菲比询问霍尔顿的生活打算时,霍尔顿曾说:“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块大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跑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儿跑,我的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喜欢干的就是这个。”霍尔顿描绘了他幻想中的理想主义童年和希望保留天真无邪的愿望,再一次证明霍尔顿更喜欢躲在自己的

  虚幻世界,不喜欢纠结于现实生活中的纷繁冗杂。他对其他人的看法有些愤世嫉俗、过于简单,他的幻想世界一大部分基于这样的理念:孩子单纯、天真,而成年人肤浅、虚伪。霍尔顿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很“疯狂”,但却提不出更加实际的观点;他很难用其他眼光看待世界。他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想法反映出他的天真无邪,他信仰纯洁无瑕的青春,希望保护这种精神;另一方面,表示他脱离现实社会,保持着对世界的天真想法。

  另外,塞林格特意地塑造了一系列儿童形象以及和儿童有关的情节,来描述儿童身上的美好品质。如在霍尔顿经济拮据的时候,和他相依为命的妹妹菲比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给自己购买圣诞礼物的想法,把钱拿出来给他急用,令他深为感动。这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纷繁复杂、卑劣粗俗的世界上,只有儿童才能够做到不计得失、不分你我地付出真心与真爱。所以,儿童这一形象在塞林格的作品中起着精神救赎和道德拯救的作用。

  霍尔顿并不是所谓的“垮掉的一代”。至少他的精神还没有完全堕落。同样地,他也有着自己追求——对真理和真爱的渴望和追求。霍尔顿在迈向成人世界的过程中,还完全保持着一副儿童的心态,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切,他都感到极为的不适应、讨厌、排斥甚至痛恨。他想逃避,离开这个假模假式、虚情假意的现实社会,回到自己理想的过去。但是他的这种追求却和当时的社会价值格格不入。虽然故事的结尾是他去了精神病院,但是霍尔顿探索的失败丝毫不能抹杀他真实善良的耀眼光芒。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位精神净土的守望者和精神家园的追寻者的形象。

  塞林格笔下的人物是丰满的,他抓住青春期永恒焦虑这一个点塑造了霍尔顿这个物形象。霍尔顿身上既有着鲜明的优点,又有着明显而致命的人性弱点。本书在心理描写方面可以说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少年霍尔顿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这种心理描写还如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揭示了少年霍尔

  顿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人性与世俗根源,不仅鲜明的展示了青春变化期青少年的特点,也活生生的展现了人与生俱来的无奈与局限,是人性展示的极好的教科书。

  参考文献:[1]胡先林,《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分析及其美学意义[J],文学教育,2012年,P100-101[2]朱青,《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人物分析[J],时代文学,2011年,P97-98[3]谢敬,《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J],科学视界,2010年,P201-202[4]阮倩,人物主体性的构建与自我拆解[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P93-96[5]杨霞,走向成熟——霍尔顿·考尔菲德的人物特点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P99-101

  

  

篇六: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

  当他知道斯特拉德莱塔把他小时候很好的异性玩伴当成排解寂寞空虚的工具时很少出手的他竟然和实力有点悬殊的对方大打出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性格分析

  作者:任娟娟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3期

  【摘要】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DavidSalinger)是美国当代小说家。《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其代表作,尽管还有其它作品但是影响力都不足这部长篇小说。本文将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及其成因,之后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走进和理解小说主人公,也给同样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以启迪。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性格分析启迪

  引言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城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1951年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本书颇具特色,以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口吻讲述自己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市游荡了一天两夜的经历。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独创一格,使用了大量的俚语和口语,也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虽然之后还有一系列的作品,但都没有超越这部长篇小说。本文将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

  小说主人公性格分析

  善良且富有同情心:霍尔顿是位十六岁的高中生,他虽生于中上阶级的家庭但是懂得为他人着想,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事例。第一:他在历史期末考试试卷上为了不让他的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因为给他不及格而难过,写了一段话:虽然您讲课讲得极好,我却对他们不怎么感兴趣。您尽管可以不让我及格,反正我除了英文一门外,哪门功课也不能及格。极敬爱您的学生霍尔顿敬上。第二:当他看到如花似玉的姑娘沦落为妓女时,心情非常沮丧。他说:“我们只是聊聊天,但是我还是会照样付你钱”第三:在自己身上没有多少钱时,见到两位修女后还是毅然决然的捐了十块钱,在两位修女走后还后悔当初应该多捐点;第四:当他知道斯特拉德莱塔把他小时候很好的异性玩伴当成排解寂寞空虚的工具时,很少出手的他,竟然和实力有点悬殊的对方大打出手。第五:他想像有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麦田里做游戏,他就站在悬崖边,他的职务就是守望,防止他们掉下悬崖边。

  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看不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他想找个人可以连聊聊天,但都聊不到一起。以下是几个事例:第一:在他刚住宾馆的第一天晚上,他看到对面有很多怪人:一个头发花白的家伙穿着女人的服装:长筒丝袜、高跟皮鞋、奶罩、腰身极小的黑色晚礼服,随后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像女人那样迈着极小的步子,一边还抽烟照镜子;一对男女在用嘴彼此喷水。他觉得这些都是怪人,太不可思议了。第二:潘西中学,一到星期六晚上,学校里都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不让学生吃同样的菜:有牛排,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星期天总有不少学生家长来校,这样在父母问昨晚吃了什么的时候,可以回答:牛排。第三:根本没见过电影明星加莱库柏的马蒂对她的俩个朋友说自己只是隐约见了他一眼。他觉得很可笑。第四:他跟萨丽说:“咱们可以住在林中小屋里,直到咱们的钱用完为止。等到钱用完了,我可以在哪儿找个工作做,咱们可以在溪边什么地方住着。过些日子咱们还可以结婚。到冬天我可以亲自出去打柴。老天爷,我们能过多美好的生活!”他看不惯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文中多次出现“假模假式”这个词,他觉得一切都太虚伪。他通过说脏活:混账、他妈的,反戴鸭舌帽来宣泄他的不满。以至于想过一个人生活,有了避世、逃避现实的想法。

  孤独:他看不惯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想跟人诉说却没有合适的诉说对象,没有人懂他。以下是一些他孤独的原因及表现:原因:第一:他较为信任、有好感的两位老师:斯宾塞先生和安多里尼先生也不理解他。斯宾塞先生对他说:“人生的确市场球赛,孩子。人生的确是场大家按照规则进行比赛的球赛”安多里尼先生对他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在安多里尼先生家睡觉时,先生在半夜抚摸他的脑袋,不得不让他怀疑先生是同性恋者,他在半夜落荒而逃。第二:他身边的同学都是些虚伪的人,跟他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第三:长期在校居住,与父母交流较少。表现:第一:他身边那么多同学但是他却非常想念他死去的弟弟:艾里,他一直保留着艾里的垒球手套,在他帮斯特拉德莱塔写作文的时候,他写了:老艾里的垒球手套。他最想与他的妹妹菲苾谈话,因为他觉得他们是最纯洁的也是最懂他的人。第二:由于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他不得不去酒吧四处搭讪,跟一些陌生人随便聊天。他也约一些以前较为好一点的朋友出来见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根本聊不到一起。

  综上所述,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孤独的青少年。因为他正处于由少年步入成年的阶段,他看到了成人世界太多的不堪和虚伪。他想当一位麦田里的守望者,悬崖是一个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分界线,他不想让单纯无邪的儿童被污染,他想保护儿童。

  参考文献:

  [1]高瑛.霍尔顿形象解读[D].南昌大学,2006.

  [2]韩阳.《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性格特征分析[J].文学评论.外国文学,2014(1).

  [3]石冠峰.从目的论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D].中北大学,2014:9-11.

  [4]孙珊.《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悲剧成因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篇七: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执着于真实、善良的问题少年,在被学校开除后,经过几天几夜的流浪,他对人生、社会有了新的理解。最终,善良、大爱让他重新返回社会,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霍尔顿;守望者;精神家园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发人深思的故事。出身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由于厌学而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他提前离校,来到纽约。想在自己被开除的通知到父母手中之前,在纽约逍遥几天,而后再回家面对父母的斥责、教育。然而,经历了在纽约一天两夜的无聊、困顿乃至身心受辱的可怕境遇之后,霍尔顿不仅对学校、对老师、对纽约甚至对一切都感到极度厌倦和失望,他打算和妹妹菲苾道别,然后出走遥远的美国西部。由于菲苾的机智、真情劝阻,霍尔顿遂放弃出走计划,回到家中,之后被父母送至疗养院,接受精神分析大夫的治疗。这以后他明晓了社会的复杂,人需要有辨别,为了生存有时要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人不能太袒露思想,但是可以坚守思想、坚持本性,于是他回归了学校。论文将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分析来阐述霍尔顿的个性特征,揭示霍尔顿性格形成的土壤。

  一、外表玩世不恭、缺少进取心

  霍尔顿的玩世不恭、缺少进取心体现在他反正统的语言、奇异的穿着打扮、古怪的行为举止上,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嘲讽、批判等等上面。霍尔顿在大冬天里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猎人帽,将鸭舌转到脑后;张口“他妈的”“婊子养的”,闭口“假模假式”“混账”“杂种”;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和女人搂搂抱抱,甚至还找妓女,简直是个糟糕透顶的“坏孩子”,他想到偏远的地方,“随便找个工作做”,“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终身住在里面”。霍尔顿眼中的社会是虚伪、丑恶、肮脏的社会,他痛恨那种“装出来”的“伪君子”式的假模假样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他找不到人生的理想、目标,他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尽管他也试着

  寻找他所渴望的真正美好的事物与有意义的生命,从而能够使他的贫乏、空虚的精神世界在现实中获得新的支撑,但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时,他的精神不是获得支撑,而是遭受更大的打击,从而更加失望。他不仅无法认同这个社会,而且企图逃避这个社会。于是,霍尔顿这个“不正常”的“异类”成了世人眼中的“坏孩子”,他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缺少进取心,是父母、社会、成人眼中的“问题青年”。

  二、内心善良、正直、博爱

  1.爱父母,尤其爱弟妹

  一个人是否有爱心,首先看他是否爱家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一奶同胞都不爱,那他当是一个丑陋的、没有良心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霍尔顿当是一个有良心、有爱心的人。他内心里一直敬佩并深深怀念死去的弟弟艾里,把他视为自己的骄傲,甚至精神支柱。母亲身体一直不很好,“她的精神很衰弱。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不愿让她知道我给开除的事”。所以他才选择在纽约闲逛,以其晚点叫家人知道,多少减轻点父母的伤心。妹妹菲苾是他的最爱,他在自己失意时还不忘给菲苾买她喜欢的唱片,当唱片不小心掉地摔碎时,“我心里真是难过得要命”,回到纽约他最想见的人就是妹妹菲苾。他下定决心鼓足勇气要到美国西部,去过一种宁静无人打扰的生活,由于妹妹执意要一同去,为了妹妹的前途、人生幸福,他决然放弃了出走计划,答应妹妹回到家里。面包片和咖啡当早点。我一见,心里就沮丧起来。我最讨厌自己吃着咸肉蛋什么的。别人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他捐给她们十元钱。看到几个小孩在溜冰,他帮助小女孩系紧她的四轮溜冰鞋。经过体育场,两个小孩玩跷跷板,帮他们平衡。他为两名参观木乃伊陈列展的孩子充当导游。他内心苦闷,怀着一种担忧到中央公园,想看看湖里的鸭子冬天里怎么样了。帮助弱小者,同情弱小者,同情弱小的动物,是同样瘦弱的霍尔顿给予我们的最深切的感受,甚至叫人想到了同类相怜。一个人越在意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缺少关爱的霍尔顿出于对弱小的、成长中的生命的热爱、担忧,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关爱他们,守护他们。因而他有了这样的想法:“有那

  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这是一种博爱,一种霍尔顿式的博爱。爱自己的弟弟妹妹,爱所有幼小的生命,爱成千上万个小孩子。

  三、霍尔顿性格的土壤

  人的成长要受三方面的影响:社会、家庭、学校。《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背景是二战后五十年代初。美国由于在世界大战中发了大笔横财,战后的生产飞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实利主义风气到处蔓延,人们在崇尚金钱、贪图享乐、唯利是图,变得越来越庸俗、自私、势利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越来越贫乏、空虚。对物质的无止尽的追求取代了人们一切的精神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而真正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则比登天还难,因为人们对此没有丝毫兴趣。被父母寄予很大希望的霍尔顿接二连三地遭学校开除,但他的父母从未细探其原委,更没有给予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困惑与烦恼,他们只会因“被开除”这个结果“气得流泪”,甚至“要他的命”。希望与父母沟通、渴望得到亲人的理解尚且困难,霍尔顿与其他人建立交流的幻想更不可能成为现实。请看霍尔顿在纽约游荡的短短几十小时,他坐地铁、乘出租,马不停蹄地出入各种场合,其目的就是想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唤起自己生活的勇气,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结果。于是,他认识到: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理智的交流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对什么都不注意”,“别人从来不相信你”,“你说话时他根本不听”。对于渴望交流与理解的霍尔顿来说,这样的现实无疑会带给他大的精神打击。学校是育人的场所,霍尔顿就读的潘西学校在“教育界声望挺高的”,它理应为学生健康地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上流行的种种不良风气在这里也很盛行。因此,霍尔顿的四周“全都是伪君子”。读书、求学问也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

  的凯迪拉克”,学生们“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很显然,这样的学校不是霍尔顿的理想所在,他瞧不起那些伪君子式的师长,也厌恶那些同流合污的同学,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当然,这里也不可能有真正认识并理解他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霍尔顿在遭受一连串失败的打击之后,他孤独、苦闷、彷徨,他满怀希望地来到安东里尼的公寓,幻想能从他身上寻找到理解与安慰,但这位在学生心目中留有美好印象的老师此时却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他对霍尔顿的这番忠告,从成人世界的立场看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解除少年霍尔顿心中的困惑。他之所以孤独、痛苦,就是不愿像多数人那样“卑贱”地活着,而他最最尊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竟又这样教育他,他感到非常地困惑、非常地失望,尤其是当他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这位师长有可能是同性恋者时,他立即寻找借口逃也似的离开了安东里尼的家,偶像在顷刻间轰然倒塌后,他所有的希望也全都破灭,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只有彻底的绝望。“守望”是类天真无邪的美好品质,是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存时、无能为力的本能的表现,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守望自己的理想,守望人类的纯真善良。这守望是何其崇高和神圣。在霍尔顿心目中,去守望孩子比考出好成绩做个好孩子更有意义。他要守护那些时刻面临危险的孩子,以免他们被成人世界虚伪恶习玷污。去麦田守望,暗含着他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拒绝,表达了他不愿与丑陋的“成人世界”同流合污,把保护所有纯洁儿童不受世俗丑恶所侵害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是一种善良而美好的愿望。霍尔顿希冀通过人类的纯朴天性来拯救千疮百孔的美国现代文明,挽救日益堕落的人性和道德。罗素认为,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

  世界上是最需要的。霍尔顿的善良、正直、博爱、大爱是当时美国污浊、颓废社会的一缕阳光。霍尔顿用善良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和人类的纯真善良。

  参考文献:

  [1]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威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刘伯香.叛逆的受害者:霍尔顿[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9).

  

  

篇八: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

  站专年姓学

  点:业:

  上海

  英语春

  级:10

  名:史译号:z10100004025

  指导老师:张琳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摘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一个律师家庭出身的中学生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由于害怕父母的责备而浪迹于纽约三天两夜的经理和感受,反映了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精神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他的性格和行动使得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无路可走。在小说结尾,霍尔顿经历矛盾、抗争,最终回到社会。尽管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精神崩溃,但他最终认清了人生成长的历程,适应了社会。本文将通过各种对小说中各种象征物及情节的分析来阐述霍尔顿的三大个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孺弱,正直,善良,叛逆

  目录

  引言..........................................................................................................................................................1一、霍尔顿的个性特征.................................................................................................................1

  1、霍尔顿的懦弱,消极被动和不愿面对现实...............................................................................22、霍尔顿的正直,善良和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错误!未定义书签。3、霍尔顿对自然,纯真和永恒的热爱和执著.............................................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霍尔顿性格的形成原因....................................................................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形成霍尔顿悲剧的原因..............................................................................................................5

  1、战后庸俗、虚伪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52、错误的教育导向...............................................................................................................................63、软弱、胆小的个性特征..................................................................................................................7

  结束语.....................................................................................................................................................7参考文献...............................................................................................................................................8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一个律师家庭出身的中学生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由于害怕父母的责备而浪迹于纽约三天两夜的经理和感受,反映了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精神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他的性格和行动使得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无路可走。在小说结尾,霍尔顿经历矛盾、抗争,最终回到社会。尽管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精神崩溃,但他最终认清了人生成长的历程,适应了社会。本文将通过各种对小说中各种象征物及情节的分析来阐述霍尔顿的三大个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一、霍尔顿的个性特征1.霍尔顿的懦弱,消极被动和不愿面对现实霍尔顿的懦弱体现在他的社会交往的失败。他不被同学,老师,甚至家人理解,甚至有时还倍受欺凌。不管是老毛里斯向他勒索,还是斯特阿拉德对他拳脚相加,他都没有过多的反抗,每次都以受伤告终。他感觉到自己很弱小,无法击败一些邪恶分子,所以多次想象着自己会中子弹死掉,以死来逃避这一切。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想象而已,他没有勇气选择这条路以显示自己的现实的反抗。另外,小说中几处提到霍尔顿想打电话给琴,却迟迟没有行动。他无法与琴谈话,因为在他心中,琴是个纯真,完美的女子,是他很在乎的人。而他很气愤琴有可能已经被斯德阿拉特带坏了,他不愿听到,看到这一点,而由于他懦弱和逃避现实的性格,他并没有选择面对和解决这一切,只是把所有的怨气都积压在心头。他甚至经常在不开心时戴上颇具象征意义的红色猎人帽。它的外观独特,强调了霍尔顿强烈的个性和他不愿接触社会的性格。通过幻想逃避现实的个性在霍尔顿玩抚他的红色猎人帽时得以继续。当阿克莱打断了他的阅读而质问他有关丢失的击剑器材时,他非常恼怒,并用帽子盖住了脸。他假装双目失明,大声呼唤着母亲,请她伸出救援之手。可以看到,霍尔顿已被套住,并陷入他自己假想的游戏当中。读书的时候,他把帽子的鸭舌转到脑后,算是强调了他的个性。因此,那顶帽子也就变成了他在阅读时所走进的幻想世界的一部分,同时暗示着他个人对友谊的“追猎”和寻找。这种友谊可以指与书的友谊,也可以指与真正的人的友谊。那顶猎人帽代表了他对生活中的许多令人不快的方面的消极抵抗和逃避。更进一步说,它同时象征了他对生活的求索和生活对他的纠缠。霍尔顿是在同学们排斥他的时候把帽子买

  下的;并且,每当他想避开不愉快的事情时都会把他戴上。霍尔顿并不在乎戴上帽子后别人怎么看待他,他认为别人都是些伪君子。小说高潮,当霍尔顿屡屡受挫,觉得自己无力反抗时,他甚至想到要放弃一切理想,逃到西部,过着隐居的生活。

  无论霍尔顿遇到什么违背他意愿的事情,他总是以逃避或不屑一顾的方式来对待,从来没有想过要积极的处理任何问题。霍尔顿因4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其实,他早已厌倦了潘西中学那种虚假,僵化的教育模式,是他自愿的逃离。他多次讲到“我周围全都是伪君子”,“没有见过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他不屑于“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更看不惯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另外,他的口头表达课不及格,是因为他违反了“口头表达”不能离题的规则。而他一点也不为之懊恼,因为他喜欢离题。“离题了倒更有趣。”他认为谈话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通过发现,谈话自然而然的会谈到爱和有人情味的话题上来:“不过我的意思是说,很多时候你简直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除非你先谈起一些并不太感兴趣的事情。”在他看来,学校制定的种种规则都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对个性的一种压抑。而老师和同学也似乎漠视在他看来能触人心弦的感人事物。他的同学理查.金拉斯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理查很容易紧张,有一次他做一个关于农庄的口头表达,中间他突然从农庄转到他舅舅怎样不愿意看到他身上绑着支架。班上同学不但不体贴他紧张的情绪,反而还都冲着他喊“离题了!”。霍尔顿对亲情的话题很感兴趣:“只要是有人跟你谈起他舅舅,这就很有意思。”很明显,资本主义的教育信条让霍尔顿感到十分失望,他无法接受。2.霍尔顿的正直,善良和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通常,10多岁的青少年都被认为是处于困惑的,自我矛盾的状态。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中,霍尔顿的人物性格是了美国当时青少年性格的典型代表,只是他是个极端的例子。与其他青少年一样,霍尔顿讨厌这个浮华的社会——只有金钱,名利,地位似乎才是最重要的,然而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太虚假。他能看穿虚假表象下隐藏的丑陋。他认为同学都是伪君子因为他们读书只是为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提供必要条件。而霍尔顿则更加热爱生命,他“宁可买一匹混帐的马。”因为“马至少是动物。”在他心中,读书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加高尚的目标,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的享受。当菲必问霍尔顿最喜欢的东西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修女和他的同学詹姆士。修女们并未成为实利主义这一错误哲学的受害者,她们代表着一种自我牺牲的尺度,而这种自我牺牲远远超过了被霍尔顿认为是基于自我放纵的“社会慈善事业”的范畴。在

  他看来,一种慈善行为只有在施善者放弃了自己所珍视的某种东西且得不到任何回报时才配被称之为善举。例如,奥森贝格捐款给潘西中学的举动便不是慈善行为。他的名字因为留在了公寓楼上而将永远流传,或者不如说在他看来是这样。因此,他不过是在做一笔不折不扣的买卖而已。那慈善举动的背后的利己主义摧毁了这一行为本身的价值,使之降低为一种自我满足之举。相比之下,霍尔顿对修女崇高的思想境界表现出深深的敬仰。另外,霍尔顿对同学詹姆士表示出真心同情。瘦弱的詹姆士不肯收回实话,被同学欺负而被逼得跳楼,迫害他的同学并没有进监牢,只是被开除出学校。而他摔死后,人们甚至都不敢走进他,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麻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间的冷漠,霍尔盾对这一切感到无奈。这一切都反映出霍尔顿的正直,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而不随波逐流,不同于大多数的势力者。霍尔顿想改变这一切却没有能力,这也是他痛苦,逃避,不合群的主要原因之一。霍尔顿虽然是富家子弟,却一点也不势力,非常同情和乐意帮助弱者,把对人的关心永远放在第一位。例如,他移动自己的高档手提箱好让同学不产生自卑感;另外,当他和修女一起吃早餐时,他说自己感到沮丧因为讨厌自己吃者咸肉和鸡蛋而别人却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在他自身非常拮据的情况下,捐了十块钱给,她们走后霍尔顿觉得很忐忑不安,后悔只捐了十块钱给她们。他说,“他妈的金钱,到头来它总让你难过得要命。”在霍尔顿看来,钱是对真爱的阻碍。3.霍尔顿对自然,纯真和永恒的热爱和执著

  霍尔顿喜欢博物馆,喜欢那里的气味,遥远,古朴和永恒。博物馆是个神殿,是他过去的常去之地也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美好的回忆让他感到无比温暖。塞林格在描写博物馆里各种陈列品从无变化这一令人宽慰的事实而霍尔顿对菲必和自己每次去都有所不同感到不愉快时,进一步阐述了对霍尔顿对稳固不变的向往。变化,或者说是易变性,是一种客观事实。生活在继续,霍尔顿却无法接受自己和菲必都已经长大这一现实:“有的事物应该保持老样子。你应该把它们搁进大玻璃柜里,别去动它们,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不过这照样是件很糟糕的事。”喜欢打雪仗。不难看出他喜欢一切自然,稳固不变的东西。当妹妹骑木马时,霍尔顿很喜欢那里的音乐:“木马转台就是这一点好,它们奏来奏去总是那几个老曲子。”木马转台是孩子们骑的,它象征着童年的纯真。霍尔盾让妹妹骑木马,表明他希望妹妹能够将童年的纯真不断延续下去,不要受自己的麻烦事的影响。当然,他最喜欢的是孩子和童真的世界。死去的弟弟艾里,

  活着的小精灵菲必和幻想中那麦田里的孩子,构成了他爱的风景线。当他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他经常会想到艾里或是叫着他的名字,因为这能使他得到安慰。他还关爱一切自然,弱小的生命,多次思索和询问中央公园浅水湖鸭子冬天的去向,隐含着他对无辜的,成长中的生命的担忧,这也与结尾处他想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形成对应。麦田里的孩子们象征着纯真和自由,当他们长大染上社会一些不正之风时,霍尔顿想拯救他们。这体现了霍尔顿强烈的道德感。事实上,他周围的人都已长大成熟,而霍尔顿却不愿接受现实,并想竭力的阻止这种过程甚至想逆转它,其实是在跟自然规律作斗争,加上他的懦弱,这注定了他的努力要以失败告终。值得一提的是,霍尔顿最终还是意识到自己失败了,无法成为守望者。当他去给他妹妹留便条时,发现了墙上的脏话,便将其擦掉,而当他发现有的脏话是用刀刻的,根本无法擦掉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完全破灭了。分析起来,是一名刻脏话的小孩和他妹妹对他逃离现实的挑战使他回到了现实中。当他告诉妹妹不能逃走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也不能逃走,因为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地方。小说最后提到“所有的孩子都想抓住那只金圈儿,菲必也一样,我很怕她会丛那匹马上掉下来,可我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孩子们的问题是,如果他们想伸手去抓金圈儿,你就得让他们抓去,最好什么也别说。他们要是摔下来,可别说什么话去阻拦他们,那是不好的。”这时,霍尔顿意识到成为一名“守望者”不现实。金圈儿其实并非金的,而是镀铜的铁。作者用“金圈”来比喻和讽刺外表套着光环,内在却很腐朽的社会。霍尔顿理解到他无力不让小孩堕入尘埃,要变质的终究还是要变。而这种意识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崩溃。二、霍尔顿性格的形成原因妹妹菲必的纯真和弟弟艾里的完美成为了霍尔顿心中的标榜,在他心中,任何人都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而家庭的不温暖,老师和同学的势力和不理解则使他感到绝望。被父母寄予很大希望的霍尔顿接二连三地遭学校开除,但他的父母从未细探其原委,更没有给予正确的教育与指导。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困惑与烦恼,他们只会因“被开除”这个结果“气得流泪”,甚至“要他的命”。对爱的渴望和生活中缺乏爱的现实使得他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霍尔顿对生活的失控使得他选择逃避。大部分的时候他都充当着一个非常可怜的角色,无法融入社会。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势

  利的伪君子,连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后来发现也可能是个搞同性恋的,而这位老师对他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原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老师的谆谆教导却是一条渗透着浓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色彩的资本主义信条,这令霍尔顿感到非常困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霍尔顿不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他之所以孤独,消极,就是因为他不愿意象大部分人那样卑贱的活着,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自然,他也无法好好读书,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颓废,沉沦,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的最无情的揭露.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想逃离这个噩梦般的现实世界,到偏远的小山村去,但要真正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讨厌看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中消磨时间;他讨厌爱慕虚荣而又毫无主见的女友却又迷恋她的美色;他看不惯这个世道,却无法改变;他甚至痛恨自己,却没有参照的标准来改正自身缺点(亦或是说没有毅力),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尔顿想用消极的方式来逃避矛盾和痛苦,而一切想法的落空导致了他最后的精神崩溃。三.形成霍尔顿悲剧的原因1.战后庸俗、虚伪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众所周知,由于在世界大战中发了大笔横财,战后的美国物质生产飞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实利主义风气到处蔓延,人们在崇尚金钱、贪图享乐、唯利是图,变得越来越庸俗、自私、势利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越来越贫乏、空虚。对物质的无止尽的追求取代了人们一切的精神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而真正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则比登天还难,因为人们对此没有丝毫兴趣。被父母寄予很大希望的霍尔顿接二连三地遭学校开除,但他的父母从未细探其原委,更没有给予正确的教育与指导。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困惑与烦恼,他们只会因“被开除”这个结果“气得流泪”,甚至“要他的命”。希望与父母沟通、渴望得到亲人的理解尚且困难,霍尔顿与其他人建立交流的幻想更不可能成为现实。请看霍尔顿在纽约游荡的短短几十小时,他坐地铁、乘出租,马不停蹄地出入各种场合,其目的就是想实现与他人的交流,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结果,于是,他认识到: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理智的交流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对什么都不注意”,“别人从来不相信你”,“你说话时他根本不听”。对于渴望交流与理解的霍尔顿来说,这样的现实无疑会带给他更大的精神打击。

  真正的交流与沟通之所以如此困难,在霍尔顿看来主要是因为虚伪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拜物主义占据了每个人的心灵。他直觉地意识到虚伪的无处不在,“假模假式”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他的语言里,他本能地反对“假模假式”的一切,鄙视这个受物欲控制的世界。因为膨胀的物欲会压抑人的本性,促使人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财富,最终将人变成物的附庸,而人一旦成为物的附庸,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就无从谈起。霍尔顿看透了这一切,因此,他拒绝社会为他安排的一切,他想寻找一种更真实、更富有人性的生活,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诸如汽车、房子这些“物”为中心的生活。然而,战后的美国是一个物欲横流、虚伪冷酷的世界。霍尔顿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要始终守住自己的美好理想,就难免会碰得头破血流。现实迫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霍尔顿的不幸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造成的。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2.错误的教育导向霍尔顿就读的潘西学校在“教育界声望挺高的”,它理应为学生健康地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上流行的种种不良风气在这里也很盛行。因此,霍尔顿的四周“全都是伪君子”。读书、求学问也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的凯迪拉克”,学生们“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很显然,这样的学校不是霍尔顿的理想所在,他瞧不起那些伪君子式的师长,也厌恶那些同流合污的同学,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当然,这里也不可能有真正认识并理解他的叛逆性格的人,他的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对他的训斥:“要你干的事他妈的没一样是好好照着干的”就说明了这一点。我国有句古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每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那么霍尔顿从他的老师那得到的是怎样的教育?这可以从安东里尼身上窥见一斑。安东里尼是霍尔顿在纽约寻求交流的尝试一个接一个地失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曾是霍尔顿的老师,而且是“这辈子有过的最好老师”。因为,他曾用自己勇敢正义的行为赢得过霍尔顿的尊敬。因此,霍尔顿在遭受一连串失败的打击之后,满怀希望地来到安东里尼的公寓,幻想能从他身上寻找到理解与安慰,但这位在学生心目中留有美好印象的老师此时却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安东里尼也明确地意识到霍尔顿“将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为了某种微不足道的事业英勇死去”。很显然,在他的心目中,霍尔顿是“不成熟”的,而他自己才是“成熟”男人的象征:浑浑噩噩,无所追求。安东里尼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由他所处的现实社会

  孕育出来的,符合客观现实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他对霍尔顿的这番忠告,从成人世界的立场看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解除少年霍尔顿心中的困惑。他之所以孤独、痛苦,就是不愿象多数人那样“卑贱”地活着,而他最最尊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竟又这样教育他,他感到非常地困惑,非常地失望,尤其是当他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这位师长有可能是同性恋者时,他立即寻找借口逃也似的离开了安东里尼的家,偶像在顷刻间轰然倒塌后,他所有的希望也全都破灭,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只有彻底的绝望。3.软弱、胆小的个性特征霍尔顿是个懦弱、胆小的人,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他常说他胆子小。正因如此,在平时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总是克制自己,害怕与别人发生争执。即使是他的室友———极端自私自利、寡廉鲜耻的斯特拉德莱塔公然与他的女友约会,并且让他代写作业,他虽然痛苦万分,“简直希望自己已经死了”,但却没有胆量与勇气惩罚对方。每当他遇到不如意事的时候,他都会想到死。“我简直不想活了”,“我真想自杀———从窗口跳出去”,但这些都是想象而已,他没有勇气选择这条道路以表示自己对现存一切的反抗。软弱无能的他注定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者,当他在遭遇到一系列挫折与打击,发现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并不存在后,他放弃了幻想,不再与“假模假式”的社会进行抗争,而是与之相妥协,甚至于自己也变得“假模假式”起来,因为他意识到“你要是想在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撒谎、说假话。由此可见,为了不被这个病态的社会所吞噬,有理想但没有力量反抗社会,更没有力量改造社会的霍尔顿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很无奈、很痛苦。否则,他将会在精神病院终其一生。塞林格用这种办法暂时解救了他书中的主人公,表明了他同主人公一样的人生选择,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与主人公同样的个性特征: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时,缺乏抗争的勇气,走与现实相妥协的道路。综上所述,霍尔顿是塞林格塑造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反英雄形象,他懦弱,胆小,看淡物质享受和名利,追求纯真,善良和人间真爱的个性特征被赛林格用各种象征物如红色猎人帽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二战后美国社会物欲横流,虚伪冷酷,学校功利和利己主义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不温暖,艾里和菲必的完美与其他人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霍尔顿看透了这个虚假的社会,也是他的个性形成原因。因此,他拒绝社会为他安排的一切,他想寻找一种更真实、更富有人性的生活,一种以“纯真”为中心而不“虚伪”为中心的生活,并要当一名守望者,让纯洁的孩子们免受污染。

  参考文献:

  1)J.D.Salinger.《TheCatcherintheRye》.1951.BrownandCompany2)J.D.Salinger.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1997,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Glennon.L余吉孝译《秩序的游戏》,2008,中国友谊出版公司4)王立宏.《霍尔顿:一位震撼人心的悲剧人物》.2006北京北京外国语出版社5)黄安年.《麦卡锡主义》,2009,北京,商务印书馆6)刘绪贻.《战后美国史》,2002,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 霍尔 人物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