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中国经济政治小论文参考,供大家参考。
篇1
谈中国经济新常态:全方位优化升级的经济
一、经济新常态的丰富内涵和阶段性特征
对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在2014年11月召开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把握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1)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从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回落到一位数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我们必须理性对待经济增速的换挡期,适应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2)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譬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压力仍然比较大等。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中底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在优化,但由于追赶阶段的发展模式,只追求数量不讲质量,我国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全世界的中底端水平,比较利益仍较低。新常态下,我国许多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传统产业规模扩张的空间变小。但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教育、文化、医疗、旅游、养生等服务业发展加快。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二、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
(1)我国经济具备更大发展的实力和基础。2014年GDP历史性地突破十万亿美元大关,大约是日本经济总量的2倍,超过了整个欧元区经济总量的总和,首次仅次于美国跻身于世界十万亿美元俱乐部。新常态下,从我国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外汇储备及财政实力等方面来考虑,无疑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既能抵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又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加强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有效地防御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
(2)城镇化转型发展提高质量的机遇。新常态下,我国城镇化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所在,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城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也将使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等方面产生巨大投资要求,促使城市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机遇。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目前产能过剩主要是在重化工业、钢铁、水泥、煤炭和初级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然而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及信息、教育、金融、物流和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需求大、发展快。
(4)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机遇。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已经走不通,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转变发展方式,紧紧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三、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改革举措
(1)继续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我国当前仍存着政府权力范围过宽,市场监管力度较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依然不足等问题。适应新常态,就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简政放权,用心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要继续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把含金量高的、管用的审批事项彻底放给企业和市场,政府通过制定好规则、营造好环境,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2)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转变为中高端水平,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经济新常态下,要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大数字和智能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打造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方面围绕制造业升级,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在扩大消费中的重要作用。
(3)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经济转型升级主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巨大潜力所在,也是推动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以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推动土地、户籍、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要完善农村土地征收、流转和补偿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合法财产权益,真正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同地、同权、同价。要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剥离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功能,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制度,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
(4)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创新型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载体。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千方百计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驱动主体。鼓励企业围绕市场需求组建研发机构,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生物等新领域组建新的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并大力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通过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鼓励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按市场导向优化配置。
(5)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国要进一步对外开放,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就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探索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重点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逐步放开建筑设计、电子商务、商贸物流、会计审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将国际上的高端生产要素与国内产业有机衔接,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允许企业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不断提高国际投资合作不平。
篇2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中国经济走出去的启示
一、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和走出去战略基本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市场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类社会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将世界市场作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指各国相互间通过对外经济活动而形成的商品交换场所和领域;广义的世界市场则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世界规模上的总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广义的世界市场是狭义的世界市场发展的必然归属。
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推动和需求的不断增长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的扩张性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两个基本动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围绕生产和分工的发展所讲的资产阶级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①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揭示了世界市场的本质是资本剥削工人阶级以及不断地增值和扩张。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从资本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本质。在这里,马克思构建了一个从抽象到科学的理论体系,从国内上升到国外,逐步上升到世界市场的高度。
世界市场理论尤其对于今天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发展对外贸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是这一战略重要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2000年3月的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走出去最终得以明确,并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全面落实。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战略。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的必然选择。
二、走出去战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与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对中国经济走出去带来新的挑战。进入新世纪,虽然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局部性的冲突与战争依然存在,领土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能源问题等依然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
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局部地区所盛行的恐怖主义、西方国家散播的中国经济威胁论等等,不仅扰乱了中国经济和平发展的环境,也对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同时,金融和法律风险增大也是国际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元不断贬值、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信贷紧缩,而且金融市场投机盛行,致使中国企业在海外融资和经营时面临更大的风险等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中国经济更好地走出去。
2.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还不完善
我国走出去战略起步相对较晚,在相关政策、法规等配套设施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缺陷。相关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缺失,办事效率偏低,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也缺乏相关的法律引导。当前走出去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企业从事境外投资业务审批程序繁琐。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需经层层的审批程序,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二是对外投资方面的法律还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比较完善的对外投资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致使经营管理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很多中国企业在境外遭遇到了跨国法律争议问题。国资委的有关领导表示,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法律风险问题。②这些都对我国经济走出去带来了新的重大障碍,也严重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
3.中国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企业总体实力仍显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人才、资金、管理、技术创新方面仍然相对滞后,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有数据显示,创新性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13年为51.7%,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此外,由于某些中国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疏于管理,其不良行为对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部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缺乏跨国经营经验和管理经验,甚至出现违规作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中国企业在开放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影响,也引发了当地民众对中国企业的不满和质疑等等。
三、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启示
1.政府完善服务职能,为走出去搭建良好平台
(1)发挥政治优势,以政促经,积极发展对外关系
特别是要利用高层互访和国际会谈等重大外交活动,推动经济外交,发展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促成重大经贸合作项目。近年来,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推动了不少重大项目的合作,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实现了经贸往来。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同121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同84个国家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③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目前,中国已经同智利、新西兰、巴基斯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6个自由贸易协定,与冰岛、新加坡、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国家和组织正进行自由贸易谈判,与韩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国家进行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研究等等;此外,还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主要贸易投资伙伴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健全长期对话机制,加强双边贸易合作。
近年来,中国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亚太经合组织、中非峰会、博鳌论坛等都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尤其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提出、亚投行的成立等,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更好地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活力。因此,应充分抓住这些有利机遇,推动中国经济更好地走出去。
(2)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走出去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当前,由于制度的缺失和法制的不完善使得我国经济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重重阻挠,所以,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一方面,是为中国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从而更好地走出去。在走出去过程中,一些企业面临着技术不过关、产品不合格、行政审批困难、关税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在走出去过程中,可给予这些企业技术上的支持,严格把关产品质量;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轻企业负担;在关税上给予一定优惠和补贴,鼓励出口;并要严格把控人民币汇率和外币汇率,防止汇率波动过大对进出口造成过多的影响;同时要尽快出台一部完整的对外投资法,以更好地保障和监督企业经济行为等等。另一方面,引导企业严格遵守所入驻国的法律法规,尊重文化差异,与所在国社会各界和谐相处,注意环境和资源保护,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当地员工合法权益,并积极关心和支持当地公益事业,实现对外投资合作工作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3)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对外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的产品在国家市场上还不具备竞争力,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相距甚远,我们主要是引进来。通过招商引资、交流合作等方式,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弥补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资金和技术的缺口,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我国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我国逐步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江泽民指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引进来方面成绩很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④中国在走出去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充分接受世界市场的检验,并从中吸取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江泽民曾经指出: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⑤因此,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企业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
首先,企业应注重生产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应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生产技术的改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到资金、人才、科技等多方面。企业在进行资金的分配时,一定要留有企业长远规划的发展资金,用于机器设备的更新和引进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在人才使用上,坚持任人唯贤、能者居上的原则,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的现象产生。尤其注重对高技术、高科技人才的吸纳,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的培养,可通过派专人指导学习、企业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其专业技能;企业要想能够长远的发展,要具备其核心竞争力,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要有创新意识,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大多是企业通常拥有的优势是相对低廉的价格和劳动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其次,企业经营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优化管理,用现代化企业经营理论推动企业发展。从管理体制上看,一些走出去的国有企业出现所有者代表监管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因此,应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和监管机制。同时,在实施跨国经营决策时,对于投资项目、环境、合作伙伴的选择、地点的选择、经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等各方面要有科学的论战,要具有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从管理人才的培养来看,我国企业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因此,应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知不能只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还可从激励机制、心里疏导等多方面考虑,使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一步向国际市场靠拢。
再次,走出去的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部分海外企业之间由于缺乏沟通和协调,建立良好的横向联系与合作机制,往往出现互相压价、拆台的现象,无序竞争引起内耗,严重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要重视血缘性、地缘性和华商情节,积极与海外华商合作,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和人脉关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注释:
①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②李涛.国资委副主任:企业走出去最大困难为法律风险.中华工商时报.
③马振岗,甄炳禧.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世界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④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篇).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⑤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篇).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推荐访问:中国经济政治小论文参考 中国经济 参考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