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习心得及感悟多篇4篇

时间:2024-12-16 1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有关学习心得及感悟多篇4篇

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范文按照X纪委、X委组织部《转发中共中央纪委机关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开好2023年度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文件的通知》(X组通〔2023〕X号)要求,聚焦“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以奋发有为的精神贯彻落实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主题,紧扣《通知》明确的6个带头和征求到的X个方面存在问题深入对照检查,认真查找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刻剖析其存在的原因,明确了整改方向,不当之处,请给予批评帮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有关学习心得及感悟多篇的文章4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有关学习心得及感悟多篇篇1

  6月8日,我有幸在第一思源学校聆听陈风云专家主讲《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的讲座,给我受益匪浅。

  让我终生难忘的是观看了一段视频《小鸭子上台阶》,视频讲述的是鸭妈妈带着一群小鸭子爬阶梯的过程,视频的重点是小鸭子爬台阶的过程中,鸭妈妈首先爬到上面等待小鸭子们,小鸭子们一个个拼命往上跳,摔下来失败了,但是小鸭子并不放弃,在鸭妈妈一声声“嘎嘎嘎、嘎嘎嘎”,似乎在说:“加油,孩子们努力,不要放弃,你们坚持就是胜利”,终于有一只、二只上来了,先上来的同伴也在和他们的鸭妈妈一样,一起给他们同伴喊“加油,你要相信自己,你一定成功,永不放弃努力”小鸭子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成功跳上台阶。我看了这段视频,我感受很深,最早跳上台阶的和最晚跳上台阶的小鸭差别很大,也就是说他们的天赋不同,但最晚跳上去的显然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努力得到回报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付出的汗水终有收获,鸭妈妈在台阶上不急不燥地耐心等待,相信她的孩子们一定行的。鸭妈妈的放手、等待、鼓励等等。今天我们的老师,也要相信他的学生一定行,只是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台阶、一个机会、一个舞台展现自己一定行。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的学生在小学、中学从失败中走过,最后胜利永远属于永不言败的人。鸭妈妈没有放弃他最后一个孩子,那么我们有什么权利放弃学生《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中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对后进生给予鼓励,激励他们永不放弃。学生也要经历成功和失败体验,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道理,对于课堂上的生成,只有正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为载体,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才能领悟学生思维的价值、发现教育的契机,才能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智慧,课堂才会变得鲜活灵动。

有关学习心得及感悟多篇篇2

  我们校园已经是一个文化的校园了,倒处都是关于儒家的故事。

  孔子广场是传为孔子而建立的。在校园的大草坪里,我们可以看见孔子雕像。他的神情是那么严肃,一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百听不厌的双耳,让我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孔子是个爱学习的人。在孔子的雕像下面写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经典儒家名句,让句我让我道出了一个人是要读书才能出真知的,要认真努力地学习是很重要的,不厌地学习,勤劳地记好知识,才是爱读书的做为。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是那么好,而我们就和正确唱反调,不认真、不勒奋地学习,对待读书敷衍了事。我们应该用心尽力学习、读书,因为从孔子的一生中,我们知道读书是很重要的,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孔子就是一个例子,他就是用知识改变了他自己人生的命运。

  儒家文化长廊记载着很多孔子的名言名句,是很具有文化代表性的,也很有趣。里面的意思深刻,深入人心,让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其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它讲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人的精神的概括,他说到人的精神里要有智慧、仁义和勇气三点,一个人同时拥有这种品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我们要把这三种精神放到我们生活中去。在遇到困(难时,要灵活运用自己的脑子,保持冷静的作风,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难;对待朋友,当他们有难题时,需要你出手相助时,你便要及时站出来,帮他度过难关;对于那些恶霸欺负人的行为,我们要勇敢制止,不能让他们无法无天。长廊里还有很多有意义的名言名句,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校园各处都是儒家风景,看来我们的校园要成为儒家博物馆了。

有关学习心得及感悟多篇篇3

  《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读为本”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是感悟型语文教学遵循的极为重要的原则。

  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全面提高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过程,摈弃繁琐分析,注重读中感悟,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是教学思想的根本转变。读中感悟则相反,是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即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课堂教学如何具体操作呢?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内化的过程。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总是初读感知,再精读理解,而后熟读积累,最后迁移运用。各个阶段的任务不同,因而引导感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下面结合《丰碑》一文教学实践谈点个人的具体做法。

  一、初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教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教《丰碑》一文时,从题入手,通过审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领悟课文。我先问学生:“看了课题,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一个学生问:“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丰碑》?”我当即肯定,并在课题后画了个问号。又一个学生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也给予肯定。接着,我便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思考来解决。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读书的,所以读得十分投入。通过初读,学生大体上知道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歌颂了谁,课文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这样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为进一步把握课文的重点奠定了基础。

  二、精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就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体味领悟。所谓重点,就是课文中具有关键性主导性的内容,所谓难点,就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的疑惑的地方,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整篇课文就迎刃而解了。

  如《丰碑》一课的重点是第三段,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主线,以将军误解军需处长为重要情节,在读中进行理解,抓住重点词句读,“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从而体会将军之所以如此悲愤,是因为看到老战士被冻僵的悲壮场景。接着以“抽动”与“抖动”两个词比较,来体会此时此刻将军悲愤加气愤的特殊感情。还要让学生反复读这一段,让学生体会到:不是战士没听见,也不是战士们不愿服从将军的命令,因为他们知道被冻僵的是军需处长。此时此刻战士们似乎“血”凝固了,“泪”往心里流,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读“将军愣住了,久久站在雪地里……”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他在想什么?通过读原文,体会将军因眼前的事情,完全出乎意料而呆住了,由误解到内疚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再把将军神态、语言描写的两个句子用气愤的语气、轻快的语速加以比较,使学生明白将军愈悲痛气愤,愈能显示出军需处长的崇高伟大,使学生用心感受军需处长的“丰碑”形象。

  第七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仍然要通过多种“读”来理解课文。面对死亡,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那么安详?因为他为了革命,为了战士,视死如归,体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让同学们用敬佩的语言朗读这段文字。目睹此情此景,将军的泪止不住了,“他的眼睛湿润了”,将军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这军礼包含着怎样的感情?从哪能些词中体会到的?(饱含着悲痛、愧疚、激动、自豪……的情感),从下列词语中可体会到:“缓慢地吸了一口气”“举到齐眉处”,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带着对军需处长的深深敬意,朗读第十二自然段,语速缓慢,由悲痛到激动,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作出自我牺牲抉择的,可见其精神伟大,品德崇高。

  配以低沉的哀乐,老师再引读第十三自然段,课堂教学再一次理入高潮,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风更大了,雪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覆盖”换成“掩盖”、“遮盖”,读一读,可以体会出“掩盖”意思不符;“遮盖”不能反映出整个身体被包围的事实。只有“覆盖”写出了风狂、雪大,同时表达了作者地限的崇敬之情。课文教学重点,在朗朗中得到突破,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军需处长的身躯,确实是一尊晶莹洁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在后人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三、熟读迁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熟读迁移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主要是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才会读得一遍比一遍好,感受一次比一次深。正如古人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逐步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悟性,有了这个悟性,也必将迁移于表达,使学生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更重要视迁移性的练习,并注重练后评议。如《丰碑》一文读过后,学生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对哪些地方感受最深。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难道你们不想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之后,布置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学生写好后,请几个学生当众读自己的话,并带领学生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学生知道哪儿好哪儿不好。为什么不好,进一步锻炼了感悟语言的能力。从而实现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最佳境界。

有关学习心得及感悟多篇篇4

  3月26日—4月2日我县六人参加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教研工作创新与发展实践策略研讨会。会上,听了9名专家的报告,考察了上海市z第一中心小学。通过本次培训,促进了参会者自身的修炼;提升了研究课堂教学和指导课堂教学的能力、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教学研究的能力、校本教研和指导校本教研的能力。体会如下:

  一、职业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在报告中说:“教师跟律师、医师一样,要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教师才能勇于奉献”;“教师要有服务精神”等。江苏省等级教师、扬州市教研室教研员z在报告中说:“小成靠才,大成倚德”。。。 ......

  通过专家的讲解,自己的思考,认为《中国教育报》一篇文章说得非常到位,即教师

  一是先进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道德应当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教,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

  二是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继承性和稳定性。教师的道德规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长期积淀、继承、发展的结果。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蚕”、“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两千多年来,教师道德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道德伦理财富。四是奉献性。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虽功在千秋,却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当今体制转轨,各种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

  二、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提高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资深专家z在报告中指出:“在教研工作中要做到四多、四少,即少一些纸上谈兵,多一点对先进经验的提炼;少一些对教师的说教,多一点对教师专业以展经历与支持;少一些对个人观点强加,多一点对不同思想的包容;少一些上请下达,多一点理性思考、全局事业、文化再造。”z在报告中指出教师对教研员的“十怕”和“十盼”。

  “十怕”即一怕教研员成了居高临下的准官员;

  二怕教研员成了指手画脚的仲裁员;

  三怕教研员成了教参和教辅的推销员;

  四怕教研员成了学生课外的补习员;

  五怕教研员成了浑浑噩噩的烟酒员;

  六怕教研员成了游山玩水的旅游员;

  七怕教研员成了随从领导下访的陪同员;

  八怕教研员成了只收集资料的统计员;

  九怕教研员成了只抓几场报告的宣读员;

  十怕教研员成了无所事事的闲杂员。

  “十盼”即一盼教研员成为好教员,送教上门;

  二盼教研员成为身边的研究员,带大家走科研路;

  三盼教研员成为传播教改动态的信息员;

  四盼教研员成为教师发展的服务员;

  五盼教研员成为校际交流的联络员;

  六盼教研员成为校本研究的辅导员;

  七盼教研员成为倾听大家声音的录音员;

  八盼教研员成为学校教科研规划的设计员;

  九盼教研员成为教师专业展示的编导员;

  十盼教研员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见证员。

  通过上述专家有讲解,我们感觉重任在担,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还得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需要博采众长,不仅要有渊博的普通文化知识,还要饱学有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只有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才能够指导教师在学科对比中互为基础,相互渗透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全面素质的提高。具体说来,包括基础知识、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和文化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成果三个方面。

  首先,要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教研员不仅自己要懂得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清楚,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会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理解得更深刻,以便做到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学生的观察与思维做出恰当的指点,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教学活动有及时性的要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准确、深刻,还要熟练,能够敏捷而灵活地应用,以保证教学流畅地进行。

  其次,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教研员要按课标的要求把握好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编排体系,必须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同时,必须懂得一定的现代教育手段,当今社会师生吸收知识的信息源是多方面的,每天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扩展其知识视野,随时都可能向教研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不可能完满回答提出的所有问题,却应该在回答中给以有益的启发,用广博的知识引导师生学会思考,培养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另外,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包括尊重文化科学的态度,读书与探索的兴趣和习惯,参加文化活动的主动精神,以及艺术修养等,都是教研员应该具备的。

  再次,要有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并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文化科学发展史诸如文学发展史、文学史、科技发展史等等,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积累过程,劳动人民的智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的伟大创造。它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也为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提供生动的实际材料。所以说,文化科学发展史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它是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要了解文化科学领域的新发展,知道出现了哪些重大的新成果。尽管新的研究成果,新的科学知识,并不要求立即教给学生,我们却是应该了解的。因为教材在不断改革与更新,不断吸收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要理解教材中的新内容,就必须了解文化科学的新发展。在现代教育活动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造精神,而当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精神。我们要承担起新时代的教育任务,要具备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科学素质,就必须了解文化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学习新知识,不断充实与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科学素养。

  三、质量意识更加明确

  中国教育学会中育学业质量保障研究所所长郭景扬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时,明确指出:“教育的核心靠教学,教学的核心靠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抓质量。纲要中的工作方针就是: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国策);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本质);改革创新——强大动力(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政策(重点);提高质量——核心任务(核心)。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1、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关

  应试教育强化教学质量意识,但这种意识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升学率,就是学生的分数。在社会各界,以至教育界看来,“教学质量”似乎就等同于“教学成绩”,因为大家都在关注着高考、中考及平时学生的考试成绩,一所学校“教学成绩”如果上不去,其它方面的发展简直就是空谈。在这种陈旧教学质量观的指导下,也就有了广泛流传并被实践所遵循的教育发展捷径,那就是可以坚决地向时间要分数,可以坚决地向“题海战术”要效益。在这种陈旧的教学质量观的指导下,于是乎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的竭尽全力地把学生送进大学的高考强化教学法,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朝六晚十”的“电影电视不看、网络通信不沾、今昔朋友不交、课外书籍不览、任何音乐不听、任何风景不观”全程跟踪教育法。于是乎,我们学生的体质一天天地下降,视力一步步地衰减,几代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而建立起来的全面发展的大厦,在日趋沉重的课业负担中不断被蚕食,正分化瓦解成一种看不见的伤害。今天,在五严禁令的减负背景下,必须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质量观,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观。

  首先,素质教育质量观是着眼“全面”的教学质量观。所谓“全面的质量观”,这里有两层涵义:

  一是着眼于所有学生,即“面向全体”,不能只盯着少数尖子。我们应当信奉这样的格言,“十个学生成才,只是老师一时的欣慰;一个学生掉队,将是老师终生的遗憾”。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还不妨套用一句广告辞理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二是着眼学生的所有方面,也就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使一个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体的脑力和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我国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学校不能只看重智育,只盯着分数,而轻视德育,忽视美育和体育等。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塑造人格,教师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当然,这里强调每个孩子都“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衡发展”,更不等于“样样都好,门门都行”。因为像“韩寒现象”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天赋或潜能,教育应当成为“扬长”的教育,不能只盲于“补短”,而压抑有特长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方面,这才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我们确立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观的基础。

  其次,素质教育质量观是强调”发展”的教学质量观。所谓“发展”的质量观,就是看每个孩子是不是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求得发展。这种发展是自主的自由的发展,就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强调“发展”的质量观,我们就必须悉心体察孩子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更多的孩子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表现,让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再次,素质教育质量观是承认“差异”的教学质量观。事物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少年儿童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成绩本身也是相对的。应当说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差生”,存在的只是单一、呆板、一刀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手段。承认“差异”,就是既要承认个体间的差异,又要承认个体在某些方面的不同差别。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正是每个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消除每个学生的不同差异,而是要让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最充分、最完美地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面向有个体差异的所有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使“好学生”、“中等学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所谓“允许落后,鼓励冒尖”,“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就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差异观”。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观其实是“全面性”、“发展性”、“差异性”的辩证统一。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先导和基础,是减负背景下增效的方向和风标,一切教学策略都应以此为准绳,一切违背这一准绳的方法和措施都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

  2、完备管理策略和措施。

  (1)立足课堂主阵地

  一是开课标准化。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起码的条件。

  二是教学常规化。对课堂教学要求:讲授正确精要,并具备下列五性,即①目的性:教学目的明确,要考虑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诸方面。②科学性:无知识性错误,系统性、逻辑性强,结构严密紧凑,合乎认识规律。③实践性:讲练结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④艺术性:方法好,安排巧,课堂气氛和谐而又活跃,紧张而又愉快。⑤实效性:无效劳动少,教学效果好。

  三是备课集体化。教师之间应密切合作、互相关心、资源共享。

  四是上课规范化。教师要有文明的课堂行为习惯,克服不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上课东拉西扯,语言不文明、不健康的“语言病”;不美不雅、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习惯性动作的“教态病”;上课心神不定,板着脸的“情绪病”。

  五是开展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将教师听评说课活动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促使每位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教学

  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常规教学,更需要教学中要有创造。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思”字,从让学生“学答”转到“学问”上来;突出“乐”字,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教师应少讲、精讲,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不在于学生提不出疑问,提不出疑问恰恰证明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每能作深入地思考。因此,一堂课质量如何,从每堂课产生的问号的数量的多少以及问号的质量的高低就可以衡量出来。

  (3)提倡教师勇于参加教改实验,走科研兴教的路子

  教改对教师本身要求很高,很多教师不能一下子适应。可以先“模仿”后“创造”,先“形似”后“神似”,先“入格”后“出格”。争取人人下水。对于少部分科研效果好的教师,可以作为典型推广,形成一种“人人搞科研,个个出成果”的局面。

  3、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关注教师成长是提升质量的根本所在。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是切实做好“减负增效”的根本。统领高效常态课堂的是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态度。教师应树立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种使命,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结合本校实际,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在科学方法指导下不断推陈出新。学校对教师理论和业务学习要常抓不懈,一手抓责任、意识和态度,一手抓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用“友善用脑”的理念,用以生为本的理念,用信息技术,用区域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来改造我们的课堂。尽最大可能让教师外出学习和教研,教研组和备课组每星期都能按计划正常而富有实效的活动。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升,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建立“名特优”教师发展梯队和学科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队伍,强化名师队伍建设,以此带动教师队伍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有师资队伍的全面优质,才有教育质量的全面优质,才有学生素质的全面优质。

  教无定法,但教有常规。“常规加过程再加上细节等于成功!”这是所有成功学校认同的普普通通却又实实在在的道理。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不是红蜡烛而是艺术家,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让我们共同追求教育的至真、至善和至美,努力实现“减负增效”,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推荐访问:多篇 学习心得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