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调对被调查者的认知反应进行(5篇)

时间:2022-11-25 15:40:07 来源:网友投稿

对调对被调查者的认知反应进行(5篇)对调对被调查者的认知反应进行  药品经营企业药学技术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分析  田小权;李先兰  【期刊名称】《中国药物警戒》  【年(卷),期】2007(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调对被调查者的认知反应进行(5篇),供大家参考。

对调对被调查者的认知反应进行(5篇)

篇一:对调对被调查者的认知反应进行

  药品经营企业药学技术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分析

  田小权;李先兰

  【期刊名称】《中国药物警戒》

  【年(卷),期】2007(004)003

  【摘要】目的通过对临沧市药品经营企业药学技术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的调查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信息和依据.方法对349名药品经营企业要学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多数被调查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和相关知识认识不足,直接影响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应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药品经营企业药学技术人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意识,加强药品监管力度,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总页数】3页(P151-153)

  【作者】田小权;李先兰

  【作者单位】临沧市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滥用监测中心,云南,临沧,677000;临沧市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滥用监测中心,云南,临沧,6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5

  【相关文献】

  1.我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分析[J],蔡瑞宏;王誉洁;史道华2.陕西省药品经营企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调查分析[J],白军锋;冯变玲;郭佳栋;张雪梅;张智

  3.大学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认知度调查分析[J],陈卫军;申雪丽;晏春艳;周清珍;史云吉4.石河子社区医护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分析[J],陈卫军;申雪丽;周清珍;黄川生;晏春艳5.保山市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情况调查分析[J],李婵娟;陈玲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二:对调对被调查者的认知反应进行

  对我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认知度的调查分析

  赵喜荣;杨立宇;连坡;李丽华;安爱军

  【期刊名称】《中国药物警戒》

  【年(卷),期】2011(008)008

  【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情况,为更好的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我院在院医、药、护、技工作人员和进修实习学员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自制问卷方式调查.结果我院医务人员绝大多数对ADR概念、发生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对报告的必要性、上报程序及ADR管理机构明确,但对报告的范围及法律意识认识不足.结论有必要对医务人员进行长期的ADR监测的相关专业知识、法律知识进行培训,提高对ADR监测的认知度,使ADR监测工作成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ObjectiveToconductasurveyaboutadversedrugreactions(ADB)knowledgeamongmedicalstaffinourhospitalastoimproveandpromotethereportingandmonitoringofADP.MethodsThemedicalstaffsinourhospitalwereinvestigatedaboutrecognitionofADRbyquestionnaireandinvestigationresultswereanalyzed.ResultsAbouttheconceptofADR,reportingprocessesandtheorganizationofADR,themedicalstuffinourhospitalwereclear,andlackedtherangeofreportingandlegalconsciousnessofADR.ConclusionItisnecessarytocarryouttrainingonprofessionalknowledgeamongthemedicalstaffsoastoenhancetheirrecognitiondegreetotheADRandtoelevatetheirconsciousnessintheADRmonitoring.

  【总页数】3页(P486-488)

  【作者】赵喜荣;杨立宇;连坡;李丽华;安爱军

  【作者单位】解放军264医院,山西,太原,030001;解放军264医院,山西,太原,030001;解放军264医院,山西,太原,030001;解放军264医院,山西,太原,030001;解放军264医院,山西,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5;R994.11

  【相关文献】

  1.我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认知度调查[J],马海燕2.我院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认知度调查分析[J],侯卫巍3.我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分析[J],蔡瑞宏;王誉洁;史道华4.我院不同职业和职称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J],范蓓蓓;苟小军;杨晓露;曲虹;夏云5.我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认知度调查分析[J],袁洪泽;杨瀚春;夏鹏霄;杨粉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对调对被调查者的认知反应进行

  对LGBT群体的认知调查及现象分析

  张军陈欢欢马健翔兰思群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同性恋群体(LBGT)的生存现状和社会接纳程度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不断产生争议。本文围绕LBGT群体这一敏感话题针对聊城市东昌府区聊城大学、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的大学生群体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群体的接纳程度较高,大多认为开放平等的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对LBGT群体更加包容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

  一、调查背景同性恋及双性恋群体(LBGT群体)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

  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一般而言,上述称谓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分别,我们使用了其狭义的含义,即指同性恋及双性恋群体,并在论文中泛用同性恋表示。

  在人类历史中,同性恋行为经常受到歧视和压制。到20世纪初,同性恋在西方社会仍被认为是病态和罪恶的。直到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才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中去除。然而直至今日,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却仍然坚持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在中国,同性恋长期被认定为精神病。2001年4月发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行为,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容忍同性恋群体,但是同性关系长期以来仍然是一个禁忌话题。二、研究目的

  在新的形势下分析大众同性恋的看法和接受程度,显得很有必要。大多数人认为中老年人由于思想传统,对新事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情绪,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相比较其他群体来说,相对新潮和开放些,对新事物的感知特别敏锐些。一些老旧的、被前几代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思想观念可能会被他们驳斥或全盘否定,所以,研究大学生同性恋看法,可能会得出更新的大众关于同性恋的一个看法,用这些理性的数据和结论,知道出于混乱观念引导的一部分人,很有价值,同时我们可以了解到思想如此开放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了解程度、态度还有看法。三、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是针对聊城市东昌府区大学生群体进行的,共计调查了聊城大学,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调查男生115人,女生105人。共发出问卷250份,回收230份,有效问卷215份。

  四、调查内容

  问卷调研结果分析在本次调查中,综合男女两性大学生情况,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9%的学生是女同学,51%的学生是男同学。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男性大学生要比女性大学生对同性恋者有更多的看法,也乐于去表达对同性恋者的想法。其中,82%的学生学历水平为本科,18%的学生学历水平为专科(在这里所指的学历水平均为在读)。在调查组调查过程中,在看待同性恋者的问题当中,本科在读大学生要比专科在读大学生更加理性。

  课题组对所调查大学生群体中是否有同性恋者进行了调查,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课题组是不透露被调查者的本人信息。其中在调查的215名大学生中,只有一份调查问卷所填是同性恋者。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同性恋者还是很小的一个群体,但不能说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没有同性恋者。另外,在调查“如果您是同性恋者,那您会公开您的性取向吗?”的问题

  当中,75%的学生表示不会,15%的学生表示会,10%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认为如果是同性恋者不会公开自己的性取向,从这一侧面可以看出,尽管大学生思想相对其他人群较为开放,但受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还是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者性取向,这要面对着不只是大学校园的看法压力,更是走向社会,面对社会对他们的压力。在接受与不接受同性恋者的问题中,有45%表示接受,43%表示不接受,12%表示不确定。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接受同性恋者”与“不接受同性恋者”比例相差不是太大。

  课题组还设计了更多样化的问题,“您对关于描述同性恋者此类人群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持什么态度”,2%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接受,35%认为可以接受,63%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好看就行。通过文学或影视作品,75%了解过他们的情况,25%没有了解过。题组调查发现仍有一部分人不了解同性恋者,毕竟大学生开始有了关注同性恋的意识,同性恋在大学校园中也不再是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可以接受有关同性恋者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在调查过程中,也还有一些同学主动谈及自己所接触过的有关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像李安导演的《断背山》。

  在假设被调查同学身边有同性恋者的调查问题中,其中,如果被调查同学身边的朋友告诉被调查者时,20%调查者的态度是支持,30%表示排斥,50%表示无所谓中立。“如果同性恋者在公共场所有亲密的行为(和普通恋人一样的行为)”,55%的大学生认为不合理,15%认为合理,30%认为不关心。“当同性恋者对您表白,您会是什么反应”的问题中,95%表示拒绝,4%表示不确定。

  题组调查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同性恋,也有一些学生的想法不够宽容。总体来说,学生已经不再躲避此话题,对于同性恋者有了一个较开放和客观的态度,也愿意为他们提供一个比较包容的社会环境。我们还发现,涉及到与被调查者关系亲密的人时,人们可能会有更加偏激和片面的想法,这才能表明他们的真正态度。同时我们发现,男性更能接受女同性恋,女性更能接受男同性恋。我们猜测形成此现象的原因也许与固有的男女结合的传统观念有关,还有可能的原因是人们不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出另类的倾向。

  课题组在调查大学生对于同性恋态度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尝试挖掘其背后的原因。“您认为导致“LGBT”这类群体出现的原因有什么”(此题为多选),99%的同学都选择了“家庭因素”,98%选择了“个人心理因素”,95%选择了“社会因素”,99%选择了“文化因素”,86%选择了“其他因素”。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同性恋者态度的原因是多重的。

  课题组展开了针对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问题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86%的同学知道一些西方国家已经进行了同性恋者群体婚姻合法化,14%的同学不知道。65%的同学支持他们婚姻合法化,35%的不支持同性恋者婚姻合法化。调查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平等共存是最好的处理办法,这是社会观念不断进步的好现象。对于同性结婚法,即使有一大部分人认为无所谓,但是这至少表明他们对于同性恋并不排斥。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同性恋应该受到舆论攻击和法律约束,还有一些人反对同性结婚,我们认为解决同性恋歧视问题的关键也在于这些人。

  最后,课题组对同性恋者的权益方面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对于同性恋者未来的接受程度进行了调查。其中,85%的大学生认为如果自己是老板,愿意录用同性恋者,15%的大学生认为不会。80%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群体示威游行是“维护自己的权利”,2%表示“影响社会治安”,18%表示“不关心”。75%的大学生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同性恋群体会被社会所接纳,20%表示“不会”,5%表示“不知道”。其中,发现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群体的接纳程度较高,大多认为开放平等的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对LBGT群体更加包容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五、结论1、同性恋者的生存现状

  全世界有将近3亿同性恋者;在中国,有3000—5000万同性恋者。从同性恋的社会地

  位上,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社会,无论是法律制度的宽容,还是人们态度的改变,对同性恋的歧视还在相当范围内普遍存在着。长期以来,同性恋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态度一直是比较复杂、含混不清的。在中国,较之十几年前将同性恋者视为犯罪、精神病的时期,如今对于同性恋的讨论变得逐渐缓和开放。对同性恋的宽容态度也正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同性恋在中国的处境也像许多其他问题在中国的情况一样,面临的不是严酷的迫害和极端的仇视--西方的同性恋者一度面临这样的迫害和仇视--而主要是主流社会的忽视和蔑视。这本是一种稍好的处境。然而,也因此使中国的同性恋者滋长了一种苟且偷安的心境,希望永远躲在阴影中生活,与世无争,不愿也不敢发起激烈的改造。这种"中庸"的处世哲学深种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心态之中。因此,这种情况看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西方同性恋权利运动取得更多进展,例如在更多的边家和地区争得合法地位、同性婚姻权利、平等就业权利,在世界上更多的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有了更大的改变之后,中国的同性恋者才有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为中国社会所接容纳,得到较好的待遇。

  中国同性恋者的社会地位是不断和异性恋者的地位缩小差距的。可以说,当今中国人对同性恋的认可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与国外不同,中国是公众认可同性恋程度高,而政府认可程度低,国外很多国家往往是政府认可程度高,而公众认可程度低。以美国为例,美国目前已经有两个州认可了同性婚姻,但其实还有其他的州,州政府已经完全认可了同性婚姻,但由于本州公众的反对,而不得不暂停了对同性婚姻的讨论。

  与世界各国相比较,中国是受严格意义上之宗教影响最小的国家之一,尽管儒学对国人的影响不可小觑,但其终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反对同性恋的。从这点来说,中国的同性恋者是幸运的,因为大部分人不会把其当做犯罪来对待。中国同性恋者的社会地位具有潜在的“优越性”。所以,纵观世界,仅就单纯的社会地位而言,中国同性恋者的地位是略高于世界其他各国的。

  但最大的问题是同性恋者之间不能生育,而中国又是一个太看重生育、太看重传宗接代的民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如果谁是同性恋,人们往往会认为他(她)很不幸,这也是在中国推行同性恋合法化的最大阻碍。中国同性恋者社会地位的进步,也因为生育问题而受到强大阻力。

  2、中外对同性恋看法形成的原因(1)西方基督教对同性恋的歧视与厌恶

  西方恐同症更多的是来源于在宗教信仰,也就是基督教的教义中。《圣经》为什么会这样憎恶同性恋呢?抑或是后来的教派对与经文的误读甚至是夸大?

  首先,从生育的角度来说。同性的行为是无法繁衍后代的,《圣经》认为,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神造人,亚当夏娃一男一女,因此命定的婚姻也应当是一夫一妻制,而如果同性相爱则从根本上违背了自然规律。上帝把性赐予人,是希望人能生养众多。对于人来说,能够生养是神的恩典,基督教中所存在的阳具崇拜,也是因为阳具在繁衍后代的程序中占有必不可少的地位。申命记7:14提到:“你必蒙福胜过万民。你们的男女没有不能生养的,牲畜也没有不能生育的。”而同性恋的行为等于是背弃了神的恩典,而成为罪人。

  其次,从性行为的角度来看,同性之间的性行为被看做纯粹为了发泄自己的欲望,仅仅是为了原始的性快感,是一种淫乱的行为,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兽性,是不具有一个社会人的特征与资格的。索多玛城的覆灭就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同性恋,上帝把索多玛城已经看做一座不适于人居住的堕落之城。

  再有,从婚姻关系的上《创世纪》2:24指出,夏娃是从亚当的肋骨造出的,所以:“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只有男女的结合才是上帝所许可的婚姻。其中自然不包括男男,女女。因此同性婚姻也不可能存在。不存在婚姻关系,而同性行为甚至可能发生在具有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之间。这更是在许多经文中被严令禁止的。

  最后,是基督教中一些教派对于《圣经》经文的误读,如关于罪恶之城索多玛城覆灭的记载,索多玛因为罪大恶极而被神毁灭,都是为上帝所不齿的同性恋有关。事实上,犹太教在公元1世纪以前从未对此有关于同性恋之罪的解读,是直到公元1世纪主耶稣降生以后,才在某犹太教神学家的“创见”里出现了这种解经观。从经文来看,“索多玛城里各处的人,连老带少”在希伯来文里并无性别色彩,而“众弟兄”则可能是一种泛称。而故事中埃及军队强暴男客人而拒绝罗得的女儿,更有可能并非因为同性恋,而是因为要侮辱客人,因为古埃及军队在征服外族后,有对战败者实行鸡奸的习惯。(2)中国人为什么对同性恋者长期保持着保守的态度

  这可以从传统思想和社会观念两方面来解释。首先,传统儒家思想认为,同性恋是对阴阳和谐的异性恋关系、家庭整合以及社会秩序的一种挑战。对于男同性恋者,家族的期望成为了巨大的负担。一些男同性恋者认为父母对自己“结婚生子”的要求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作为男同性恋者无法传宗接代,于整个家族是“不孝子孙”。然而对于女同性恋者,由于社会认可度更低而且还有压力,更是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几乎每个适龄女性都会遇到婚姻压力,无论是否心甘情愿,她们大多还是会选择婚姻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在一个异性恋占主导的社会中,未婚女同性恋者面临着双重的耻辱:“不仅是外界对自身身份的不认可和排斥,还有自身婚姻观念根深蒂固使她们受到的煎熬。”其次,在一个关系性的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处于他人的无形审视之下。这种以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作为普遍评判标准的社会风气,使国人倾向于改变自我而不是改变他人及社会。因此社会给同性恋者增添了压力及自我谴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主流观念和社会普遍意识对同性恋群体产生着巨大的压力和影响。3、对同性恋问题的一点建议同性恋者作为一个历史上就已经有的群体,有其存在的现实性,在心理学咨询和干预中,我们不应该去强行将其作为变态心理而进行矫治,而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同性恋的心理咨询中,我们应该让同性恋者面对自己,认识自己是怎么样的,并意识到自己有着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如何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性取向需求。伴随着立法届对同性恋者纳入法律规制的呼声,引导同性恋者在考虑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对同性婚姻以及恋爱的需求.这样也有利于同性婚恋关系的稳定,减少因为同性恋者频繁更换对象而造成的疾病传播。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我们应该宣传的是一种正确的对待同性恋者的方式,我们不应该歧视同性恋者,将其孤立在异性恋的社会圈之外,恋爱性别的取向只是社会交往很小的一个方面,由于在个人取向上的异同而带来的歧视必定会导致同性恋者对于自身价值需求的怀疑和焦虑,一味的自我掩饰也只会使社会将其纳入主流价值的对立面之中,我们应该接纳同性恋者与我们的不同之处,我们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应该是友好的、平等的。在改变社会大众对同性恋者歧视问题的同时,我们也确实应当意识到同性恋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少部分青少年人中,以同性恋为潮流而盲目跟风的问题开始产生。在大学生和中学生群体中,以性取向为共同点而形成的社会团体逐渐增多。举个例子,某些同性恋者可能在某个领域有所特长或有所成就,这让许多青少年误以为其优秀是与性向有必然联系的,从而盲目的跟风。另一种情况下,部分青少年认为与同性恋爱是一种潮流,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勉强歪曲自己的性取向,盲目成为违背自己心理的同性恋者。而广大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心理其实是极其不成熟的,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盲目跟风而陷入同性恋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确实不得不正视,这样盲目的陷入同性恋爱中。一方面影响自己正确人生观和心理的成长,另一方面。必将会对其同性恋的对象和身边的青少年群体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影响。

  为了让青少年健康的成长,一定要正确引导其在性向上对自我需求的认识,要让他们意识到,同性恋是一种心理上对异性的需求.而非一种社会潮流。引导其摆正自己的正确的心理,对同性恋既不盲目排斥,也不盲目追捧。

  同性恋是一个很独特的社会现象,同性恋者也同样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我们应该加强童年、青少年的性心理教育,充分利用传媒优势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的文化。另外,社会应给同性恋者提供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作为同性恋群体,无论在其恋爱婚姻还是日常社会交往中都有其不容忽视的独特性,针对同性恋者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心理状况,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引导社会价值观将同性恋者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个人选择,持宽容尊重的态度,积极矫正社会大众对其的错误心态,与同性恋者和谐相处,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篇四:对调对被调查者的认知反应进行

  问题解答(一)1.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有三:描述事实;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有利于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有助于正确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能够提高人们认识、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2.社会调查研究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第一,专门性。首先在研究的方法层次上,社会调查研究是一种专门的科学,有其特有的概念、基本原理、公式、方法。其次在研究的技术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技术。第二,系统性。从开始的选择课题到最后做出调查报告,几个步骤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性过程。第三,客观性。社会调查研究是从事实出发、以实际调查为主,能够直接从被调查者那里得到第一手资料,即使文献资料也要求真实可靠,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更为客观、科学。第四,实证性。社会调查研究是建立在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基础之上的,资料来源于社会实践,所归纳出的结论和理论与资料所显示的结果相一致,也经得起实践检验。第五,针对性。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为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它所关注的也不是认识对象的所有属性,而主要是其社会属性。3.当代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答:研究的广泛化:从社会调查的主体来看已经不再局限在小范围内;从涉及的领域来看,社会调查广泛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调查范围来看,往往在整个地区、整个部门的范围内进行,有时还会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进行调查。方法的科学化:现代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日趋程序化、规范化,借助了其他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手段,逐渐形成一门方法性科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调查的工具和手段也日趋先进和多样化。此外,社会调查的程序、组织方式、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以及问卷设计、调查方式、统计分析等等,也都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的专业化:人员专业化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营业性调研机构也日益涌现并不断壮大。4.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答: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是指社会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有关社会调查研究对象、目的、方法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原则和公式等。这些基本理论贯穿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全过程之中。构建社会调查研究理论的基础有二,即哲学原理和具体科学原理。哲学原理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社会调查研究予以指导,决定着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向。国外17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调查研究,曾先后出现了以人本主义、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两种类型。目前国外流行的社会调查研究主要即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调查研究在充分吸收人本主义、实证主义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强调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作为哲学理论基础。具体科学原理是指逻辑学、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有关科学原理。社会调查研究常用的大量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原则和公式等,都来自这些学科,它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调查研究理论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突出地表现在方法和技术层面。6.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涉及哪些方面?其核心内容是什么?答:所谓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具体的操作方法,涉及社会调查研究的各个方面:课题确定的方法;明确调查研究具体目的、对象、内容、类型的方法;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和条件准备的方法;抽样的方法;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调查研究课题。其中各种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是调查方法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两大类,访谈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属于直接调查方法,文献法、问卷法则属于间接调查方法。它们在操作程序上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调查对象和不同的调查内

  容,但不同的调查类型对这些方法的使用,通常都是一种为主,兼采它样。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及其内容是怎样的?答:一般而言,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与总结阶段。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工作:确定课题;设计调查方案;具体准备。调查阶段是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执行阶段,主要是按照调查研究方案中所确立的调查计划、调查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具体贯彻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分析阶段也称研究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在实地调查完成后,调查者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统计、分析的过程。总结阶段是社会调查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总结调查工作、评估调查结果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调查研究有哪些基本原则?答:社会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社会调查中,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都应排除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原则,是指研究及其结论的实证性和逻辑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调查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中去分析了解其内在规律和本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是指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实践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抽象过程。伦理道德规则,是指使被调查者的人格尊严得到尊重,使调查更加人性化,达到更好的调查效果。7.概念与变量的含义是什么?变量有哪些类型?答: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是类似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类似事物或现象中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对这种共同属性的表述就是概念。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是指本身可变动的概念。社会调查研究经常涉及的变量类型有:离散变量,是按一定标准把事物分为两类或多类的变量;连续变量,是指用一组数值直接表示出同一类事物的量的变化的变量;自变量,是指能够影响其它变量,而又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自身产生变化的变量;因变量,是指不能影响其它变量,而又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变量;中间变量,是介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中间的变量;定类变量,即只有类别属性之分,而没有大小、优劣之别的变量;定序变量,是除了有类别属性之分外,还有等级或次序的区别的变量;定距变量,是除了具有类别、次序区别之外,还有同标准化的距离的区别变量;定比变量,是除具有定类、定序、定距等特征外,在变量取值中还有一个以零为最终参照系的变量。8.调查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内容?方案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答:社会调查研究总体方案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调查研究课题、目的和基本观点调查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调查研究方式和方法调查研究时间与步骤安排组织领导与人员安排经费预算和物质保证方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实用性;系统性;时效性;经济性;弹性等12.命题和假设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类型?答:命题是关于事物的一个或多个概念及其关系的表述,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命题一般就表现为观点或逻辑上的判断。命题可分为单变量命题、双变量命题,多变量命题三种类型。单变量命题是对一个概念的表述,双变量命题是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述,多变量命题是对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述。假设是未经调查研究资料证实的命题,通常是陈述两个社会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一般来说,假设的陈述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函数式,即y是x的函数,若x发生变化,则y也随之发生变化,反之亦然。自然科学中经常使用这种形式。第二种是条件式,即“如果A,则B”,说明A和B是相关关系或者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是差异式,即“A和B有(无)差异”。社会调查研究中多使用后面两种陈述方式13.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答:可行性研究的常用方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逻辑分析,即用理论的逻辑方法检验研究设计的可行性,主要适用于对命题和假设、变量和指标进行检验,对其他方面作用则有限。第二种,经验判断,即用以往人们的实践经验来判断研究设计的可行性,适用于所有方面。但是由于社会生活不断变化,而人们往往只能通过以往的经验判断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和现

  象,每个人的阅历又总是有限的,所以这种方法有一定局限性。第三种,试调查,即通过小规模的实地调查来检验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并根据试调查的结果修正和完善原方案。这是对方案设计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尤其在大型的调查实施之前,试调查必不可少。17.什么是社会测量?它有哪些要件?答:前一问见名词简释。社会测量有四个要件:测量工具,主要是调查问卷(量表)和卡片等;测量规则,即测量所依据的标准和规定;测量对象,即社会现象的属性与特征;测量数值,即赋予测量结果的数字或符号。其中确定测量规则是测量中最基本的和难度较大的工作。可直接观察到的、具体概念的变量的测量规则比较简单易为,而一些抽象概念的变量的测量规则就比较复杂难订,需要反复斟酌。18.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符合具备哪些条件?答: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准确性,是指所赋予的数字或符号能够真实、可靠、准确地反映测量对象在属性和特征上的差异。第二,完整性,是指测量规则能够涵盖测量对象的变量的各种状态。互斥性,是指每一个测量对象的属性和特征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各个变量的取值之间互相排斥,决不兼容。19.社会测量各层次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测量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四个层次,即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这四种测量层次分别对应于概念中的四种变量,即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定类测量也称类别测量、分类测量或定名测量,是对测量对象的性质或类型的测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方法.定序测量也称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是对测量对象的等级或顺序的测量。定距测量也称为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间隔距离或数量差别的测量。定比测量也称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测量。在上述四种测量层次中,高层次的测量具有低层次测量的所有特征和功能,即它不仅可以测量低层次测量所无法测量的内容,而且可以测量低层次测量能够测量的内容,同时,高层次的测量还可以直接作为低层次测量使用,可以说,高层次测量也必然是低层次测量。20.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是什么关系?答: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是说,一个测量要有效度就必须有信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前提条件,不可信就不可能正确。信度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是说,有了信度,却不一定有效度。可信的测量未必有效,而有效的测量必定可信,效度是信度的目标和归宿。任何科学的测量,都是效度和信度的辨证统一。具体地说,社会测量中信度和效度关系的表现形式有三种:第一种,可信且有效;第二种,可信但无效;第三种,不可信且无效。5.影响测量信度和效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对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有:调查者的问题:不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工作作风不认真、深入等.被调查者的问题:被调查者样本选择不当等。测量的长度:项目数量过少或过多。测量的难度:测量题目太容易或过难。24.什么是抽样?抽样的基本术语及其含义是什么?答:前一问见名词简释。抽样的常用基本术语有:1.总体。它是构成事物的所有元素、也就是最基本单位的集合。2.样本。它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一个样本是总体的一个子集,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出若干个不同的样本。3.抽样元素。它指的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最基本单位,也称“抽样分子”或“个体”。社会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抽样元素是单个的人,但也可以是家庭、学校、企业、商店等。4.抽样单位。它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抽样单位与抽样元素有时是同一的,有时又是不同的。5.抽样框。它又称作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6.参数值。它也称为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

  表现。在统计中最常见的参数值是某一变量的平均值。7.统计值。它也称为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样本值是从样本的所有元素中计算出来的,它是相应的总体值的估计量。8.抽样误差。它是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这种误差是因为抽样本身的特点而引起的。由于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式,所抽取的样本有多大,都无法涵盖总体,所以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抽样误差的大小是可以在样本设计中事先进行控制的。31.什么是文献?当今社会的文献有哪些特点?答:前一问见名词简释。当今社会的文献的特点:第一,数量急剧增加。第二,类型日益丰富。第三,速度快,失效快,寿命短。第四,内容重复交叉第五,质量良莠不齐。此外,人类全球化的趋势使文献的语种增多;文献的多样化和急剧增加使其分布异常分散;文献大量涌现但发表的渠道不足使文献的公开化严重滞后等等,也是当代文献的一些重要发展趋势。32.什么是文献法?为什么说它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有特殊的地位?答:前一问见名词简释。之所以说它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有特殊的地位,是因为:首先,它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任何社会调查研究前期的课题的选择、确定和探索性研究以及方案设计,都必须先从文献调查入手,以使调查目的更为明确和有意义,使调查内容更为系统、全面和新颖。即使进入了具体调查阶段,也往往仍然需要进行文献调查。利用它可以收集到其他方法难以收集到或者没必要用其他方法收集的资料。其次,文献法并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它还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这是它与其他调查方法之间最显著的区别。诸如问卷法、测量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等,主要功能就是搜集资料,对它们搜集到的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则是用一些通用的专门方法来完成的。文献法却不然,它可以独立完成某些课题从搜集资料到分析研究的全过程。那些旨在再现或分析历史现象的课题,以及时间跨度大的纵贯性课题,就是也只能是主要依靠文献法来完成的。33.文献信息的摘录工作应当如何进行?答:摘取信息一般有以下步骤:浏览:就是文献搜集告一段落后,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全部阅读一遍(包括对音像文献的视听),以对它们有个初步认识,即大致了解文献的内容,初步判明文献的价值。筛选:就是在浏览的基础上,根据调查课题的需要,从所搜集的文献中选出可用部分。精读:就是对于筛选出的可用文献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同时着重在理解、联想、评价等方面下功夫。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对于调查研究课题有价值的信息。记录:就是把在精读中确认的有价值信息记录下来,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之用。34.文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关系如何?答:文献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当前非常时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但文献的定性分析也不可能被取代。许多文献本身就适用于定性分析,如果把这类文献硬性做定量分析,就必然引出纰漏。而且人们在进行文献调查时,也经常是两种分析方法兼而用之,也就是说,同一课题既包含有定量的文献分析,也包含有定性的文献分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才是文献分析的正确途径和发展方向。36.什么是文献定性分析?怎样进行文献定性分析?答:前一问见名词简释。文献定性分析的步骤是:第一步,整理资料。主要就是将所摘录的文献资料按问题的不同分别归类,排出大致的顺序,并加以编号。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继续鉴别文献资料的真伪,进一步保证其可靠性。第二步,分析和确定文献资料与调查研究主题的关系。对于初步整理好的文献资料,先要仔细地、反复地推敲,理清文献资料内在的逻辑关系,从中归纳出一个个精准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概念演绎成推理,即形成基本观点。然后,要认真思考这些基本观点及其所反映的内容与调查研究主题的关系,明确其说明主题的要义所在及其逻辑层次和逻辑顺序,形成课题的理论架构。第三步,初步确定调查研究课题的基

  本框架。在这一步骤中,要根据课题的理论架构,对原定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通过反复比较,判断其应用价值的大小,最终确定其中必用的成分,舍弃无用部分,形成课题的内容框架,然后结合理论架构,形成课题的基本框架。38.什么是问卷法?在什么情况下适宜采用问卷法?答:前一问见名词简释。问卷法在社会调查中应用广泛,它适用于:第一,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和定量分析。在社会调查研究中,问卷法通常与大规模的抽样调查以及资料的定量分析相联系。许多社会调查都是抽样——问卷——定量分析三者的结合体,这也是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最为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第二,成分单一的被调查总体。问卷法的适用性通常会受到调查对象总体构成情况的影响。在单一成分的总体中,由于人们的社会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因素较多,问卷设计相对容易。比较而言,成分较为复杂的总体中,人们社会背景中各种因素差异较大,要设计一份适合每一类人的问卷就非常困难。因此问卷法在成分单一的总体中更为适用。39.问卷法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答:一份调查问卷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信:实际上是写给被调查者的一封短信。其作用就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目的等内容。篇幅不宜过长,以两三百字为好。指导语:指导语是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如何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分为卷头指导语和卷中指导语。卷头指导语一般以“填表说明”的形式出现在封面信之后,卷中指导语则是针对某些特殊问题所作出的特定指示。问题及答案:问卷的主体部分,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封闭型问答和混合型问答。编码:就是对每一份问卷和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编定一个惟一的代码,并以此为依据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除了上述内容外,问卷还包括一些有关资料,如问卷的名称、审核员编号、调查日期、被调查者住地、被调查者合作情况等。40.怎样进行问卷调查?答:问卷调查的实施步骤包括设计问卷、选择调查对象、分发问卷、回收问卷等过程。设计问卷是在先期完成的选择调查课题、初步探索、提出研究假设等几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进入设计阶段之后,需要根据前期工作的结果,按照一定的原则,认真设计问卷的问题与答案。这项工作的传统作法是卡片法和框图法。调查者要根据调查目的、问卷内容和难易程度,针对调查总体的不同情况,对调查对象加以认定,努力选择最适合的、较单一的社会群体。至于调查对象的数量,如果总体规模不大,则可把它的全部成员都作为调查对象。如果总体规模较大,则可用抽样方法选择调查对象。分发问卷有多种方式。采取何种方式对问卷的回复率有重大影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取电话问卷、直接送发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回收问卷首先必须作到前面提到的选择具有吸引力的调查课题、挑选恰当的调查对象、提高问卷的设计质量、采取回复率较高的问卷调查方式等工作。此外,还应注意:争取知名度高、权威性大的机构支持;尽可能通过宣传,增加调查的吸引力;对问卷的回收进行主动的追踪;认真研究无回答和无效回答现象,采取必要的后续措施。还必须认真审查每一份问卷的质量。40.问卷法有哪些优缺点?答:问卷法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省时省力省钱。第二,有利于调查对象的支持和配合。第三,便于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第四,避免偏见、减少误差。问卷法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调查对象的范围有一定限制。第二,有时回收率难以保证。第三,调查结果有时并不可靠。41.问题设计有哪些原则?答:设计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这主要是指作为主体的调查者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人为主观成分和影响。第二,目的性原则。这是指设计的问题必须紧

  紧围绕调查研究的目的来进行,不能枝蔓横生。第三,必需性原则。这是指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必需的,并以够用为度。第四,对象性原则。这是指设计问题时要充分注意被调查者的特点。第五,自愿性原则。这是指设计问题必须考虑被调查者是否自愿真实回答。第六,具体性原则。这是指问题的内容要具体,不要提抽象、笼统的问题。第七,单一性原则。这是指问题的内容要单一,在一个问题中,不能同时询问两件事情,或者说不能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合在一起提。46.在进行集体访谈时,应采取哪些具体操作方法?

  答:应当采取以下做法:第一,引导被访者尽快进入角色。第二,创造活跃的会议气氛。第三,客观公正,平等待人。第四,谦恭、中立。第五,牢牢把握会议的主题。第六,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第七,做好会议记录。第八,及时结束会议。47.选择访谈者的具体标准是什么?答:具体地讲,对访谈者的选择有一般条件和一些特殊条件。一般条件指所有访谈者都应具备的共同要求,主要是:第一,要有诚实的品质。这是访谈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第二,要有综合的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辨别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等。第三,要有活跃开朗和谦逊的形象气质。第四,要有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第五,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第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浓厚的兴趣。第七,要有较高的学历背景。而且需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越复杂,学历要求就应越高。特殊条件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访谈对于访谈者的不同要求,主要是性别、年龄、籍贯和知识结构等。1.什么是观察法?它有哪些特点?答:前一问见名词简释。观察法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它以人的感觉器官为主要调查工具。第二,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第三,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第四,它观察的是保持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2.怎样进入实地观察现场?答:在进入观察现场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进入观察现场的方式有隐蔽和公开两大类,两者的区别在于观察者是否让观察对象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能够自然地、直接地、公开地进入现场当然十分理想,但往往比较困难。因此,观察者有时需要采取逐步进入和隐蔽进入的方式。逐步进入是在刚开始时,并不向有关人士介绍观察的全部内容或者观察的最终目的,以免对方因困惑不解或配合难度过大而拒绝观察者进入。在以后观察有了一定进展、对方习以为常时,再提出扩大观察范围或延长时间等要求。有时,观察者也可在观察的开始阶段先采取局外观察的方式进行观察,再自然而然地逐步建立与观察对象的关系,由浅入深

  地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以后随着观察对象与观察者关系的加深,再逐步暴露自己的身份。隐蔽进入的方式就是观察者始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而是将自己装扮成普通游客或当地

  居民进入观察现场。对于大多数非参与式观察和一些特殊的参与式观察,这种方式较为适用。3.观察误差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看待观察误差?答: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任何观察都会有一定的误差,而观察误差的大小会对调查

  结果产生很大影响。观察误差来自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两个方面。在观察者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观察者的社会价值取向。第二,观察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第三,观察者的能力、知识与经验。第四,观察者的心理素质。第五,观察手段。在观察对象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被观察者的反应。第二,人为的假象。第三,事物本质的显现程度。针对造成观察误差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要选择合格的观察者,然后

  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统一思想,掌握有关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要按照观察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行事。通过这种努力,尽管仍然不可能完全消除观察误差,但是却可以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观察结果也可以做到基本准确。

  五、问答题和应用题1.什么是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举例说明。答: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完全深入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群体之中,作为其中一个成员参与这个群体的正常活动进行观察,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被观察群体的成员都相信他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并不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完全参与观察可以获得许多深入的、真实的资料,但是总让人感到有“欺骗他人”之嫌,所以有人批评它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不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是以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观察者群体之中,即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而且他有时和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并进行观察,有时又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不完全参与观察的优点是观察者不仅能够通过与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得到大量生动具体的感性资料,而且能够公开地同被观察者深入探讨问题,收集到许多完全参与观察难以得到的理性资料。但这种方法会使被观察者时时感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从而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影响观察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观察结论易带主观感情成份。(举例略)51。实验法有哪些基本要素?答: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实验主体,即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实验调查的实验者。二是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即实验调查所要认识的客体及其所处的各种社会条件。三是实验活动,即改变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实践活动,它们有一个专门称谓是“实验激发”。四是实验检测,即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所作的检查和测定。52。实验法是怎样组成的?答: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的激发因素,是引起实验对象变化的原因。因变量是激发因素的受体,是要被解释的现象和变化的结果,在实验中处于关键地位。自变量与因变量在不同的实验中,可以互相转化。二是实验组与对照组(也叫控制组)。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激发的一组对象,对照组则是不接受自变量激发的一组或

  几组对象。它们在实验之前各方面条件和状态都基本一致。之所以做这种区分,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实验激发对实验对象的影响。三是前测与后测。前测是进行实验激发之前对实验对象(包括实验组与控制组)所做的测量,后测则是实施实验激发之后对实验对象所做的测量。从两次测量结果的比较中,就能看出实验对象的因变量是否发生了、怎样发生了变化以及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正是实验法关注的焦点。2.举例说明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实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在实验开始时,先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前测),再引入自变量实施激发,然后选择其后的某一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再测(后测),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对原理论假设完全证实或部分证实或证伪。(举例)54.在实验中,为何要设置对照组?是否必须有对照组?为什么?答:对照组虽然不接受自变量激发,但受其他外部因素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都与实验者的因果关系假设毫不相干,因此只有从测量结果中排除这些成分,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设置对照组的意义就在于此。但是,并不是凡实验必有对照组,因为在单一组实验中,就不设对照组。55.实验法的基本程序及其工作内容如何?答:实验法的实施程序与其他方法大致相同,分为准备工作、具体实施和资料处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确定实验课题及实验目的;提出理论假设;选取实验对象;选择实验方式和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实施阶段的工作主要有:前测;引入或改变自变量,对实验组进行实验激发;后测。资料处理阶段的工作主要有:整理分析资料;撰写实验报告。56.如何选择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答: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多、个体之间同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少的情况。第二种,主观挑选,即由实验者根据实验调查的目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了解,有意识地挑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实验。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少、个体之间异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多的情况。多数实验调查采用前一种方法,以使各实验组成员的构成及其状况尽可能均等。59.资料整理的原则是什么?答:第一,真实性原则。第二,合格性原则。第三,准确性原则。第四,完整性原则。第五,系统性原则,是指整理后的资料应尽可能条理化,系统化。第六,统一性原则。第七,简明性原则。第八,新颖性原则。60.对文字资料分类应注意哪些问题?答:一般来说,在对资料进行分类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按照调查要求分类。对于同样的资料,根据不同的标准会有差异很大的多种分类。具体在研究中采用哪一种的分类方式,完全取决于调查者的需要。第二,不重不漏,即每两个分类之间必须是穷尽且相互排斥的。所有分类既需要穷尽所有的可能,又不能使任何两个分类之间存在交叉。第三,必须对变量进行完整的定义,语言必须准确。对于所使用的语言,应尽量规范化,符合一般人的理解,不应当出现歧义。第四,对分类划分的详细程度要把握得当,就是在分类的粗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61.怎样进行数字资料的分组?答:对数字资料进行分组一般有如下三个步骤:(1)选择分组标志分组标志就是分组的标准或者依据,一般作法是按照质量、数量、空间、时间这四个指标进行分组。在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中,我们还可以用以上四种基本标志组合出其它多种复合标志。(2)确定分组界限分组界限是指划分组与组之间的边际。分组界限包括组数、组距、组限、组中值等内容。在很

  多情况下,组中值可以作为该组的代表值。(3)编制变量数列变量即各个标志的具体数值。编制变量数列实际上就是把各数值归入适当的组内。分组完成后,就可以按照按照质量、数量、空间、时间这四个指标编制变量数列。62.怎样进行资料定性分析?答:资料定性分析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识别属性、要素分析和归类。在社会调查研究前期准备阶段和资料整理阶段,已进行了大量这方面的工作。资料分析阶段的定性分析可以说是对此前定性分析结果的进一步确认、更新和补充。其主要任务是:第一,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设计调查方案时,我们已经规范了所用的概念和变量。但在调查过程中,特别是问卷调查中,会发现对个别概念的不同理解,对这些概念,需要结合调查资料,再做斟酌或修订。第二,对原来调查资料的分类以及所使用的概念、变量间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确认,以便求得更准确的定性分析。第三,根据整理后的调查资料,从定性角度对原定的研究假设和理论建构证实或证伪,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63.资料定量分析主要有哪些类型?其中哪些属于单变量分析,哪些属于双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答:资料定量分析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初步整理后的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并用统计量对这些资料进行描述,人们称其为描述性分析;另一类是在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样本及相关资料,对总体进行推断,人们称其为推论性分析。统计分析按照涉及变量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三类。资料分析中常见的相对指标分析、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分析、因素分析、动态分析等都属于描述性分析,其中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分析以及动态分析主要是单变量分析,相对指标分析和因素分析主要是双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抽样推断分析、预测分析、综合评价分析等都属于推论性分析,它们一般是双变量分析或多变量分析。64.最常用的电脑统计软件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答:目前最流行的专业电脑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软件和SAS软件。另外应用比较普遍的还有Office中的Excel。SPSS是集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管理咨询等功能于一身的巨型服务系统,其统计功能非常强大,操作界面漂亮柔和,表格和图形的制作方便美观,特别是操作简便,利于初学者使用,因而倍受人们青睐,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名气最大、流行最广的统计分析系统。它在我国的影响尤为巨大。SAS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与SPSS功能类似的专业统计分析软件。Excel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办公软件Office系统中用于统计的一种软件。其统计功能虽然比不上SPSS、SAS等专业统计软件,但也足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统计分析的需要。与专业统计软件相比,Excel的最大优势在于:本身价格不高,非常普及,因此便于一般用户使用;便于与Office的其他软件配合使用。正由于这些优点,Excel在我国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65.资料分析分为几大类?各有何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答:资料分析有三大类,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理论分析。各自特点见以上名词解释。三者关系:传统的资料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直至今天,这两种分析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最流行和最受重视的是定量分析。但就社会调查研究本身而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理论分析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定性分析的识别属性、要素分析和归类等工作为定量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定量分析对调查对象精确的测量、描述和推断使调查对象的定性更加科学;理论分析则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必要前提,定性分析区别事物、分析划类和定量分析准确地说明事物变化的程度和趋势,为理论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理论分析承担着透过调查感性材料,揭示事物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证实或者证伪理论假设的任务,对于应用性调查课题,还承担着在理论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实际工作提出对策建议的任务。

  67.调查报告有哪些特点?答:第一,真实性。调查报告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结果。第二,针对性。必须是针对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所作的有实际意义的描述、分析和建议;必须针对具体的调查报告的阅读对象。第三,典型性。无论是观点还是事实,都应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第四,指导性。调查报告应为人们提供决策依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理论研究的参考,即使是描述式调查报告,也要做到给人以启示。第五,时效性。调查报告必须及时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需要。68.调查报告是怎样构成的?答:调查报告并无固定的结构方面的要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往往是根据其主题,选用恰当的格式。目前最常见的调查报告的结构包括标题、署名、前言、主体和结尾几个部分。标题是调查报告的名称,用以直接体现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一般分为单行标题和双行标题两种。在标题之下要署明调查研究参加者和撰写调查报告撰写者的名称(或个人或集体),以明确调查报告的责任者和知识产权的归属。导语也称前言、导言,位于调查报告正文的开头部分,是用一段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调查研究的起因、目的、意义;调查对象、范围、主要调查方式、手段和经过;调查报告的基本观点,等等。其作用在于使读者对全文先形成一个总体印象,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主体是调查报告的核心和主干部分。陈述情况、列举调查材料和分析论证主要在这部分完成。其内容包括提出问题,引出观点,阐明全部有关论据,说明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分析研究的方法等。结尾也叫结语,是调查报告的结束部分。它没有固定的格式。从内容上看,大致有总结性结尾、建议性结尾、预测性结尾、号召性结尾和补充性结尾等。结尾并非必有,而是根据需要而定。71.形成调查报告的观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观点的形成应当符合如下要求:第一,准确。观点必须由客观实际调查材料提炼而成,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第二,鲜明。观点必须直接、明确,不能似是而非,概念含混。第三,新颖。观点要反映新事物、新事件、新问题、新视角、新主张,有突出的社会意义,不能是老生常谈,或无病呻吟。第四,深刻。观点是反复认识客观实际的产物,必须透过现象指出本质,一针见血,不能就事论事,隔靴搔痒。72.应当如何精选调查报告的素材?答:在筛选调查资料时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选取可靠资料。所谓可靠资料,一是指资料的来源可靠。二是指资料的内容可靠。第二,选取充分、完整而又适量的资料。这是从量的角度对调查资料进行选取,要以必须、够用为度。第三,选取有力的资料。这是指从质的角度,根据主题的需要,通过全面分析和反复比较,选取最适合和最典型的资料。第四,选取新鲜的资料。新鲜的资料首先是指调查中发现的社会新事物、新行为、新思想、新事件和新问题;其次是指早已存在,但未被发现或未引起应有注意的问题;再次是指人们比较熟悉,但从新的角度可以显现新的特点的问题。第五,选取易于理解的资料。素材一定要具体、详实,而且应与多数人的理解能力相适应。76.调查报告有哪些特点?答:第一,真实性。调查报告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结果。第二,针对性。必须是针对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所作的有实际意义的描述、分析和建议;必须针对具体的调查报告的阅读对象。第三,典型性。无论是观点还是事实,都应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第四,指导性。调查报告应为人们提供决策依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理论研究的参考,即使是描述式调查报告,也要做到给人以启示。第五,时效性。调查报告必须及时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需要。77.调查报告是怎样构成的?答:调查报告并无固定的结构方面的要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往往是根据其主题,选用恰

  当的格式。目前最常见的调查报告的结构包括标题、署名、前言、主体和结尾几个部分。标题是调查报告的名称,用以直接体现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一般分为单行标题和双行标题两种。在标题之下要署明调查研究参加者和撰写调查报告撰写者的名称(或个人或集体),以明确调查报告的责任者和知识产权的归属。导语也称前言、导言,位于调查报告正文的开头部分,是用一段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调查研究的起因、目的、意义;调查对象、范围、主要调查方式、手段和经过;调查报告的基本观点,等等。其作用在于使读者对全文先形成一个总体印象,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主体是调查报告的核心和主干部分。陈述情况、列举调查材料和分析论证主要在这部分完成。其内容包括提出问题,引出观点,阐明全部有关论据,说明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分析研究的方法等。结尾也叫结语,是调查报告的结束部分。它没有固定的格式。从内容上看,大致有总结性结尾、建议性结尾、预测性结尾、号召性结尾和补充性结尾等。结尾并非必有,而是根据需要而定。78.调查报告的主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答: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结构方式由于调研主旨不同而不相一致,但基本结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横式结构、纵式结构和交叉结构。按照事物各组成部分或事物的不同性质、特点分类来安排结构的方式为横式结构。其特点是把报告主体横向展开成并列的若干部分,以更好地反映事物自身的多种性质和特点,以及由此及彼的横向联系,从中体现调查报告的基本观点。按照事物的发展阶段和逻辑次序来安排主体结构的方式属于纵式结构。其特点是把报告主体纵向展开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按照顺序自然衔接。它或者以调查过程为序,或者以时间为序,或者以事物发生、发展的经过为序。这种结构多见于内容较为单一的调查报告,有利于使读者了解调查对象的来龙去脉,从而清楚地把握其内容。交叉(混合)结构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往往是一种为主,兼用另一种,即总体为一种,局部为另一种。这种方式容量大,更利于深入问题和形成全面的结论,写法方便、灵活,因此运用比较广泛,尤其是比较复杂或重要的调查报告,大多采用这种方式。79.调查报告主题与调查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答:从理论上说,调查报告是调查研究的总结,因此,调查研究的主题也就是调查报告的主题。但是实际上却并不一定如此。调查研究的主题是在调查之前根据对被调查者的了解拟定的,而调查报告的主题是完成全部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综合之后才最终确定的。二者也许一致,但也往往不一致。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调查资料显示原来的调查主题不能成立,或者得不到足够的材料支持,就要重新确定主题。第二,调查主题比较单一,但调查资料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就有必要放大调查报告的主题。第三,调查主题涉及面广,调查得来的材料或问题太多,不适于或难以用一篇报告表达,就需要分写几篇报告,并重新确立每一篇报告的主题。这些主题即对调查主题的分解。第四,在调查主题涉及的所有内容中,有些表现突出,价值较大;而有些则非常一般,价值很小;还有些材料不充分,无法形成观点。这就需要对调查报告的主题作“避轻就重”的调整。80.形成调查报告的观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观点的形成应当符合如下要求:第一,准确。观点必须由客观实际调查材料提炼而成,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第二,鲜明。观点必须直接、明确,不能似是而非,概念含混。第三,新颖。观点要反映新事物、新事件、新问题、新视角、新主张,有突出的社会意义,不能是老生常谈,或无病呻吟。第四,深刻。观点是反复认识客观实际的产物,必须透过现象指出本质,一针见血,不能就事论事,隔靴搔痒。81.应当如何精选调查报告的素材?答:在筛选调查资料时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选取可靠资料。所谓可靠资料,一是指资料的来源可靠。二是指资料的内容可靠。第二,选取充分、完整而又适量的资料。这是从量的角度对调查资料进行选取,要以必须、够用为度。第三,选取有力的资料。这是指从质的角

  度,根据主题的需要,通过全面分析和反复比较,选取最适合和最典型的资料。第四,选取新鲜的资料。新鲜的资料首先是指调查中发现的社会新事物、新行为、新思想、新事件和新问题;其次是指早已存在,但未被发现或未引起应有注意的问题;再次是指人们比较熟悉,但从新的角度可以显现新的特点的问题。第五,选取易于理解的资料。素材一定要具体、详实,而且应与多数人的理解能力相适应。

  

  

篇五:对调对被调查者的认知反应进行

  我院不同职业和职称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

  范蓓蓓;苟小军;杨晓露;曲虹;夏云

  【期刊名称】《中国药房》

  【年(卷),期】2016(027)015

  【摘要】目的:为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认知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不同职称的医师、护士和药师就ADR概念、判断和上报等的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452份,回收有效问卷439份,有效回收率为97.12%。对ADR基本概念和产生主要原因的认知正确率,受访药师高于医师和护士,受访医师的高级职称高于中级和初级职称,受访药师的高级职称最高、初级职称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DR判断认为有把握的比例,受访护士低于医师和药师,受访医师的高级和中级职称高于初级职称,受访护士的中级职称高于初级职称,受访药师的高级职称高于中级和初级职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DR上报的各方面认知度,受访药师最高、受访护士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知道ADR上报时限、上报程序和部门的比例,受访医师和药师的初级职称均低于高级和中级职称,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漏报ADR的原因,怕引起医疗纠纷而不上报的比例受访医师高于药师和护士,而表示不太了解上报程序、不知道要上报、认为上报可有可无、对ADR鉴定无把握的比例受访护士高于医师和药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职业和职称的医务人员对ADR概念、判断和上报的认知情况存在差异,药师相对较好,医师和护士相对较差,尤其是护士,且低职称人员相对较差。有必要根据不同职业和职称对医务人员加强ADR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并发挥药师的专业优势,优化

  ADR上报流程,以提高ADR的上报率和上报质量。%OBJECTIVE:Toprovidereferenceforimprovingthecognitionofmedicalstaffforadversedrugreactions(ADR).METHODS:Aquestionnairesurveywasconductedonthespotamongthephysicians,nursesandpharmacistswithdifferentprofessionaltitlesinourhospitaltoinvestigatetheircognitionaboutADRconcept,theirjudgmentforADRandADRreporting,andtheresultswereanalyzedbystatisticalmethods.RESULTS:Totally452questionnairesweresentout,and439wereeffectivelyre-ceived,witheffectiverateof97.12%.IntermsofcorrectcognitionrateaboutADRbasicconceptandthemainreasons,thesur-veyedpharmacistswerehigherthanphysiciansandnurses,theseniorprofessionaltitlesofsurveyedpharmacistswerehigherthantheintermediateandjunior,thepharmacistswithseniorprofessionaltitleswerethehighestandthejuniorwerethelowest,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intermsoftheproportionofcertainforADRjudgment,thesurveyednurseswerelowerthanpharmacistsandphysicians,thesurveyedphysicianswithseniorandintermediateprofessionaltitleswerehighertheju-nior,thesurveyednurseswithintermediatetitleswerehigherthanthejunior,thesurveyedpharmacistswithseniorprofessionalti-tleswerehigherthantheintermediateandthejunior,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intermsofcognitionaboutADRreporting,thesurveyedpharmacistswerethehighestandthenurseswerethelowest,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whileintermsoftheproportionofknowingADRreportingtiminglimit,reportingproceduresanddepart-ments,thesurveyedpharmacists

  andphysicianswithjuniorprofessionaltitleswerelowerthantheseniorandintermediate,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intermsofreasonsformissedADRreporting,theproportionofconsiderationoftheriskofcausingmedicaldisputesfordoctorsofthesurveyedphysicianswashigherthanpharmacistsandnurses,whilethesur-veyednursesshowedhigherproportionfordoingnotunderstandreportingprocedures,doingnotreporting,thinkingADRreportingwasdispensableanduncertainforADRidentification,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MedicalstaffwithdifferentprofessionaltitlesandoccupationshavedifferentcognitionaboutADRbasicconcept,judgmentandre-porting,thepharmacistarerelativelygood,followedbythephysicianandnurse,especiallythenurse,andthemedicalstaffwithjuniorprofessionaltitlesarerelativelypoor.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ADReducationandtrainingforthem,playprofessionalad-vantagesfromthepharmacistandoptimizeADRreportingprocedurestoimprovethereportingrateandqualityofADR.

  【总页数】4页(P2024-2027)

  【作者】范蓓蓓;苟小军;杨晓露;曲虹;夏云

  【作者单位】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上海201999;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上海201999;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上海201999;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上海201999;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上海2019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5;R969.3

  【相关文献】

  1.我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认知度调查[J],马海燕2.关于对我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的调查[J],黑琦3.我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分析[J],蔡瑞宏;王誉洁;史道华4.对我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认知度的调查分析[J],赵喜荣;杨立宇;连坡;李丽华;安爱军5.我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与分析[J],罗洁丽;黄艳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对调对被调查者的认知反应进行 对调 被调查者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