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要点

时间:2024-03-17 11:52: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工作要点,供大家参考。

经济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省委、市委各项部署落地落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现代化建设。聚焦“*”工作思路,围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区域协同”总抓手,实施“产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工作取向,聚焦“抢进度、战项目、挺优势、强弱项、保目标”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十个生动实践”,增强发展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强调度、抢进度、挖增量、找回补、守底线,奋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一)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强化市场引导和管理,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切实解决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问题。扎实抓好国省政策争取、配套和落实,保持市县存量政策的连续性,推动增量政策叠加发力。聚焦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深入开展助企纾困系列活动,强化政策宣传解读,加大政府采购、房租补贴等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市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和服务力度,持续推动“转企升规”,力争新培育“四上”企业*家、上市(后备)企业*家。

(二)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研究出台相关补贴和激励措施,开展新能源汽车“五进”*、家电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活动,大力促进非刚性消费和居民大宗消费。加强城市规划约束管控,提升商品房开发设计品质,优化公积金提取、贷款政策,激发房地产市场活力。多维度丰富消费场景,打造特色夜间消费街区,恢复提振接触型、聚集型消费,推动网络零售总额力争增长*%。提升城乡商贸设施水平,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个以上,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在乡镇布点。促进旅*即“新能源”汽车进展会、进园区、进企业、进机关和事业单位、进公共空间。

游消费提质扩容,加快旅行社团体游复苏,针对多元需求推出“门票+”*等形式的优惠政策,推动“门票经济”转型升级。

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节俭务实办好第十届*旅博会、全省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政商联动开展一批购物节、美食节、音乐节、车展、庙会等促销活动,营造浓郁的消费氛围。拓展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

(三)发挥投资稳增长关键作用。出台《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市本级政府投资管理实施细则》,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落实支持民间投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投资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围绕国省投向抓好项目包装储备,加大向上汇报争取力度,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省盘子。严格中省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财政贴息项目管理,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落实分级协调、要素配置、“红黑榜”等机制,推动*个市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亿元。强化项目入库指导督促,力争策划储备项目投资规模保持在*亿元以上。

二、推动产业质效提升

(四)推动工业稳挑大梁。加快建设“中国绿色硅谷”,编制完善相关园区、产业和专项规划,促进产业链中后端向*区等合理布局。实施“晶硅光伏”头号工程,加快推进*等项目建设,力争形成*,确保晶硅光伏产值突破*亿元。坚持制造业扛大旗,推动*等项目建设,提升核技术应用产业集群能级,壮大能源装备、高端钒钛、高端陶瓷、绿色化工、稀土新材料、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加快抢占新赛道新领域,培育壮大氢能源、钒液流储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户、国省“专精特新”企业*户。

(五)推进文旅品质提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共建*文旅走廊,推进大*旅游环线建设,争创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强化世界级遗产保护利用示范,深化景城联动、景城一体,提升*山—*大佛核心景区能级。把握新成昆铁路通车机遇,深入挖掘、开发、推介“小*”旅游资源。支持*县创建*旅游名县,创建一批*旅游名牌。把握大众文旅需求变化,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推广森林康养、山地体育、房车露营、乡村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出当地游、亲子游和定制游等优质产品。建成投用*等重大项目,强化景区设施更新与维护,提升承载能力。落实“四保”要求,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支持文旅企业纾困复苏,加快培育优质龙头企业。

(六)稳住农业发展基础。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粮仓”,全面实行“田长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亿斤以上。加快生猪生产现代化,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养殖标准化水平,探索国有资本参与生猪产业发展,确保生猪出栏*万头以上。做大做强四大产业集群,实施做响“*山茶”区域品牌三年行动和晚熟柑橘“五改三提”行动,推动道地中药材“三带六品”建设,建设*市柑橘种业园区、培育现代林竹产业基地*万亩。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冷链物流、仓储保鲜等服务配套。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价值链条。完善系统完备、科学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全力抓好蓄水保供和抗旱工作。

(七)促进服务业提振回暖。引进*等项目,提升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城乡配送体系水平,促进物流降本增效。重点支持“*优选”“*优选”等本地平台发展壮大,推动一批电商企业升规入限。推动金融业态多元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消费金融,确保全年新增各项贷款余额*亿元以上。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创新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产业,高标准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和中科创新育成中心。拓展美食上中下游产业链条,推进预制菜产业园、美食博物馆、绿色食材基地等建设,促进餐饮业与文创、加工、配送等跨界融合发展。

(八)推动信息化赋能增效。强化*高新区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重点支持绿色晶硅、环保等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节点,加快建设一批数字工厂(车间)。夯实全市大数据资源池,探索数据资源按需市场化配置和分类分级保护。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移动生产调度中心)枢纽。持续推动5G规模化部署和融合应用,积极推进千兆城市试点建设,加快建设数字*。

三、强化发展承载能力

(九)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机场,力争完成航站楼主体工程。加快*前期工作。力争建成*等项目前期工作。提速*风岩航电枢纽建设,推动*港升级为成都港。持续推动国省和市域干线路网提档升级。

(十)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突出开发区发展规划引领作用,启动五通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工作,支持*高新区及符合条件的省级经开区扩区调位。大力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力争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加快推进犍为、五通桥化工园区认定,建设*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园,争创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实施“百园千亿”工程和“*”园区培育计划,力争新创建省级现代农业(林业)园区*个以上。新改建一批冷链、枢纽型物流园区,支持大型共享综合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十一)增强能源发送供保能力。增强发电能力,加快推进*等*河阶梯水电开发利用项目;
畅通输送通道,加快建设*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南站输变电工程;
建强电力供应骨干电网,推进*南*千伏输变电工程和一批*千伏、*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和城市配网改造工程,强化能源调度管理,提升电力系统抗风险能力。优化天然气长输管道及区域管网布局,推动页岩气勘探开发。提升煤炭保供能力和储备水平。

四、促进城乡互动融合

(十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最新成果,高质量编制实施以片区为单元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有序开展村级片区规划编制。重点抓好产业振兴,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创新深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推进农资应急供应体系建设,培育打造一批价值高、活力强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常态长效开展“五清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村庄清洁行动,统筹开展场镇风貌提升、农房建设管理、传统村落保护等。不断提升乡村和谐善治水平,争创一批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先进乡镇和示范村。

(十三)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步推进“一张图”建设。制定实施新型城镇化工作方案,以“四区布局”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县域副中心、中心镇,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个百分点。推动中心镇“六大提升行动”“五项改革措施”,力争新命名省级百强中心镇*个以上。加快构建市域互通、县际互联、乡镇畅达的路网,稳步推动公共交通线网向周边延伸。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健全县城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十四)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聚焦打造*“后花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强化风貌景观设计,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水平。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试点开展区域连片改造提升,推动三江岸线保护和沿岸疏解增绿,推进*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抓好*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加快建设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优化节点性道路、桥梁、停车场、人行天桥等城市路网结构,打通断头路、改善微循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市政老旧燃气管网设施改造,着力消除和防范潜在安全隐患。统筹谋划实施地下综合管廊,改善城市“马路拉链”“窨井陷阱”。强化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建设,推动全市建成区*%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完善城市应急管理基础设施。

五、持续深化改革创新

(十五)纵深推进各领域改革。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持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力争市属国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和*%以上。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区、开发区、景区财权事权及支出责任优化调整。深入推动教育、医药卫生、农业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亩均论英雄”“标准地”和“交房即交证”等改革试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推进政务服务“三化”建设,推动更多事项“一件事一次办”,确保我市“一网通办”成绩持续走在全省第一方阵。大力推动法治和诚信建设,构筑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十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全面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创建*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深化与*等地合作,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带、*等建设。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招引专项行动,依托“中外知名企业*行”“西博会”等平台,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大会战,力争招商签约*亿元,到位国内省外资金*亿元。加大对进出口企业服务和引导,抓好*家省级重点外贸企业培育,鼓励晶硅光伏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协调开行*茶叶自营出口铁路专列。深化国内外交流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合作、澜湄合作等。

(十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有序推进科技创新“十件大事”,落实促进科技创新十条政策,争创省级创新型城市。促进*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加快高端创新平台集聚。推进科技部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行动示范基地建设,支持*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农业科技园区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培育各类创新载体,新申报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家以上。继续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行动,新增企业创新主体*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过*家。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力争柔性引进“两院”院士、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人。加强知识产保护运用,争取设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中心。

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十八)大力抓好节能降碳。加快编制我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构建碳达峰碳中和“*+N”政策体系。引导水泥、钢铁、陶瓷、化工等传统高耗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行业标杆水平推动新兴产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发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进一步强化项目节能审查,深挖替代用能潜力。加强节能形势分析预警,推动科学有序实行用能管理。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进重点领域碳排放配额和核证减排量交易。鼓励绿色消费,促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十九)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构建“源头预防、过程严管、末端严治”的大气污染闭环治理体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确保主城区优良天数不低于*天。持续推进“河长制”,加强河湖岸线保护,推进污染小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确保国省考核断面和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分类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加快“*+N”*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能力建设,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即*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基地等“四大基地”。以及其他各领域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转运、利用、处置基地。

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有序推进沿江化工企业“退岸入园”,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国家、省移交长江经济带问题整改和巩固。

(二十)扎实开展生态修复。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观测)体系,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绿秀*”行动,完成营造林*万亩。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加快*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推动建设绿心湿地等。开展以县域为单元的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七、加大公共服务供给

(二十一)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坚持就业优先政策,聚焦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多措并举开展稳就业工作,确保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以内。提升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展能级,创建“一县一品”特色劳务品牌,推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稳定在*%以上。落实国家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和省级配套措施,实施中等收入群体递增计划和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保障各类劳动者权益,扎实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省内对口帮扶、社会帮扶等工作。

(二十二)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接续实施对标补短三年行动计划(*—*年),持续加大基本民生保障投入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城乡特殊困难群众帮扶力度。统筹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残疾人福利保障等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价格监测预警,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CPI控制在*%左右。加大各级财政对临时价格补贴、冻猪肉投放等保障力度,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二十三)推进健康*建设。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全力“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顺利渡过流行期,推动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和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完善新冠感染诊疗救治体系,强化医疗救治力量保障、药物和试剂储备供应,支持具备条件的便民核酸检测点转为新冠诊疗站。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加快千县达标、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临床五大中心等建设,尽快推动新区医院建成投运、市中医医院“一院三区”开工建设。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做好政策解读和健康宣传,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二十四)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扎实开展“一老一小”工作,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建设,合理规划配置妇幼健康、婴幼儿托育、学前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深化“双规范双减”,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力争新增公办学位*万个。推进文化“三馆”、非遗传承基地等展陈改造,强化文化产品供给,力争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验收。持续实施健身设施建设补短五年行动计划,举办好各类体育活动和特色赛事,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水平。

八、抓好发展支撑保障

(二十五)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好经济工作。充分发挥市委财经委员会职能,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作用,不断提高抓经济工作能力。用好*个工作专班,“清单制+责任制+时限制”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突出“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导向,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推动中省市各项部署落地落实见效。

(二十六)注重经济运行调度和调节。坚持“旬监测、月调度、季盘点”,及时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熨平经济波动。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督促检查、加强跟踪问效,压紧压实各地各部门责任。严格兑现奖惩,聚焦奋斗目标推出激励措施,激发干事活力。强化“管行业就要管统计、管统计就要管数据质量”责任,夯实统计基础,提高统计质量,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推动各级各类规划加快实施,力争更多事项纳入上级规划。

(二十七)千方百计抓好服务保障。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进“两个健康”试点创建,实施“十百千”民营企业家战略性培养计划。准确把握中省政策导向、资金投向、项目走向,深化“四走”工作法,积极争取上级更多支持,推动优惠政策直达快享。加大中央下沉财力争取,加快转移支付力度,抓好税源培育,盘活存量资金资产资源,强化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重大活动和重要政策的资金保障。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兜实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底线。

(二十八)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红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强化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防止“非粮化”、遏制“非农化”。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紧盯危化品、矿山、道路交通、城镇燃气、城乡消防、自建房等重点领域,抓好森林防灭火、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等工作。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持续开展金融风险排查和防控。“一楼一策”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隐患。

推荐访问:工作要点 经济 经济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