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

时间:2023-11-27 19:33: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供大家参考。

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主要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辩证的思维、系统的观念和创新的举措,深入分析研判农业农村工作阶段性特征,全面系统整体研究谋划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着力擘画*农业现代化的新蓝图。这次会议召开之前,我专门听取了农业农村部门工作汇报,市委常委会审议了今天会议下发的《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任务清单》《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创建方案》《鼓励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一线若干措施》《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发展贷款贴息办法》等文件,这几个文件构成了全市今年和未来一个时期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再上新台阶的主要政策体系,希望全市上下认真学习,抓好落实。

这里,我围绕“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体系,提升乡村建设整体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主题,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以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深化*农业农村发展特点的认识

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是党的工作重心。农业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在每一个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对形势进行分析和认识,从分析和比较当中得出科学结论,从而指导工作深化,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

要以战略眼光深化认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要认识到农业农村工作是国之大者。以农为本是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农村工作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现在全国城镇化率提高到65%,比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17%,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美国以5%的农业人口支撑95%的城镇人口生产消费,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中国耕地面积远远小于美国,任何一个时代,中国的农村都会保留大量的人口,不可能走像美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以极少农村人口支撑农业发展的路子,以农为本是资源禀赋决定的基本国情。二要认识到农业是财富之本。人类文明是从农业开始的,人类脱离茹毛饮血,首先进入的是农耕文明时期,然后从农业产出物中发展起了最早的轻工业——纺织业,再由纺织业带动机械的发展和动力的改进,才产生了机械制造工业和重工业。所有国家的工业发展历程,都是从农业发展到轻工业、再到制造业和重工业的路子,本质上讲农业是财富的根本。同时,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绝大多数来自土地产出,人类生存所需的粮食、肉食、奶都来源于农业,这就是农业的地位。因此,我们要有战略眼光,把农业作为全盘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要以系统思维深化认识。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运用系统思维,认识*农业发展的优势是什么,短板和不足是什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只有认清优劣大局,把握发展大势,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和产业发展趋势。

用系统思维审视*的市情实际,*农业农村发展有以下5个特点:

(一)农耕文明深厚但传统观念强固。*是农耕之源,从南佐遗址发现的稻菽稷等粮食遗存,到《诗经》豳风中的《七月流火》所描写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场景中,都反映出*作为农耕之源是名副其实的。南佐遗址粮食遗存把我国种植业历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表明这里在新石器时期就是中国农业最领先的地方;
同时许多先周时期的历史传说,以及对先周农耕文化的考证,都证明*是名副其实的农耕之源。在看到悠久厚重农业文明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业领域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工业已经从英国工业革命进化到当前的4.0阶段,但农业发展到今天最多也就是2.0阶段。中国最传统的“二牛抬杠”耕作技术,西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但一直到本世纪初才彻底淘汰,至少持续了2000多年历史。文明和农耕文化的传承也形成了一个副产品,就是传统观念的约束非常强。相比农业后发地区,我们受到的传统观念影响更多,使得农业进步速度更慢。传统观念的核心主要是两条:一是靠天吃饭,改善农业设施条件的动力不足。全市保灌农田面积很少,设施农业占比微乎其微,农民仍习惯于靠天吃饭,通过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来提高产量、增加农业产出的动力明显不足。发展设施农业是对农业基础条件的升级改造,比如建大棚就能增加保温保湿功能,延长植物生长期,延长无霜期,还能节约用水。全市农业整体条件很好,但产出率较低,是与设施农业发展不足有很大关系。二是路径依赖,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模式的水平偏低。*历来就有冬种小麦、春播玉米的传统耕种习惯,但把新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通过新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全省是比较慢的。去年到县区调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情况,因为气候比较干旱,发现有一块地庄稼长势明显不好,实地一看是没有覆膜,问起农民原因,竟然是嫌麻烦。农民宁可减产,也不应用已经推广多年、带来实际效益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这是*农民和河西农民的差距所在。许多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探索进展迟缓,都与这种观念有关。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既有农耕文明的深厚积淀,也有传统观念带来的思想束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障碍。

(二)土地面积广阔但产出率较低。*是全省耕地面积较大的市州之一,位居全省第二,占比12.6%,但去年全市农业增加值125亿元,只占全省的8.2%,整体产出和土地占比存在明显差距。和省内临近的平凉及农业大市张掖相比,*耕地面积984万亩、农业增加值125亿元,平凉522万亩、152亿元,张掖536万亩、170亿元,我们的耕地面积更大,但农业增加值却分别低于两市27亿元、45亿元,差距就在发展模式、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上。而且我们对土地保护、土壤肥力增加也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12.4克/千克,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与土质条件有关,也和改良土壤投入有关。*高标准农田28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28.8%,比全省低3个百分点,其中保灌面积只有77万亩,仅占7%,这说明设施农业在*才刚刚起步。河西地区是灌溉农业,必须得有农业设施,*农业是雨养农业,似乎不需要农业设施。但事实恰恰相反,雨养农业更需要设施,因为灌溉农业的水资源是可以调控的,但下雨是无法调控的,对设施的依赖程度远高于灌溉农业。正是因为对设施农业建设明显重视不够,导致我们的农业产出率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三)主导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但品牌影响力较小。这几年全市农业主导产业规模扩大态势明显,特别是养殖业发展态势较好,去年全市肉羊饲养量481万只、肉牛59万头、生猪132万头、肉鸡3771万只,苹果种植面积133万亩,农业产业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规模,但品牌影响力明显比较小。在全国、全省的农业品牌中,定西马铃薯和中药材几乎无人可比,张掖的玉米制种走在全国前列,平凉红牛和静宁苹果名气都比二十大得多,特别是静宁苹果的品牌价值目前高达160亿元,*全市品牌加在一起也只有80亿元。虽然品牌价值不等于实际销售收入,但是品牌价值和销售收入之间是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在全国75家重点培育的农产品品牌中,甘肃共5个,平凉就有2个,而*一个都没有。我们正在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影响力都比较小,只有环县羊羔肉有点影响力。农业发展到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品牌影响力直接影响产业效果,因为增产空间是有限的,但价格增长空间相比要容易得多,一棵苹果树每年多产几十斤果很难,但品牌果和一般果的价格差异非常大,这就是品牌影响力的作用,也是增长空间和效益所在。

(四)市场主体数量众多但整体实力不强。农业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农户,但真正对产业起引领作用的是企业和合作社。全市龙头企业总数364家,合作社8015家,平均每个县都有1000多家合作社,每个乡镇就有七八十家,数量确实不小,但整体实力不强。产值10亿以上的企业只有1家,5亿以上的2家,1亿以上的4家,没有一家上市企业,没有一家农产品企业进入全省前50强。带动能力明显较弱,龙头企业普遍存在有形资产少、信用等级低、融资成本高渠道窄等问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很难提供有效优质的银行认可资产,大大提高了农业融资成本。同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科技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整体效益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距。一些合作社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固,非但发挥不了联农带农作用,反而造成了一系列风险。

(五)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吸纳能力有限。全市现有户籍人口265万,其中外出务工62万,常年在外务工47万。就业是劳动者的第一需求,是农民工的“铁杆庄稼”,是老百姓的基础民生。全市就业人口中农民工就业占比很大,影响整个经济全局,在目前情况下,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仍是促进增收的主渠道,必须抓好这项工作。从实践来看,劳动力输出地往往都是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输入地才是发达地区。去年全市农产品转化率5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比全省低3个百分点,这就说明我们的农业产业链短、加工企业数量少、加工能力弱,吸纳不了更多就业,农民工只能外出打工。劳动力资源本来是我们的巨大优势,但远远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这与农业加工链条短、农业产业不发达密切相关,用工量大的农业产业企业才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要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就需要扩大就业,而扩大就业就要大力发展加工业和制造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方向。

基于以上*农业农村发展5个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一是*农业有巨大发展空间。首先是产出率有很大提升空间,现在全市粮食亩产243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0公斤,如果每亩产量能够增加10公斤,590万亩粮田就能增加5900万公斤粮食。全市苹果平均亩产860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近200公斤,而去年静宁苹果亩产1250公斤,山东烟台亩产1800公斤,如果我们能赶上全省平均水平,亩产再增加200公斤,133万亩果园就能增加2.6亿公斤。所以,*农业产出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次是资源利用率有很大提升空间。现在农村有大量的秸秆废弃物,堆在庄前屋后变成了垃圾,影响村容村貌。这些废弃物实际都是农业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们提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把菌业加进来,就是因为可以就地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按照现在的资源余量,至少有170万吨废弃物可以作为菌业的基础原料。所以,*的资源利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第三是产业结构优化有很大提升空间。全市种植业、畜牧业发展虽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种植业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很大,而畜牧业发展天花板比较高,因此急需通过畜牧业的发展来提升整个农业产业水平。去年环县大旱,几百万亩玉米受灾,如果按原来种植业单一发展模式,玉米基本绝收,但因为有养殖业,环县提出通过保水、保草、保羊举措来保收入,既降低了保灌难度,也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要从种植业向养殖业方向发展的基本道理。所以,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二是*农业必须实现重大变革。把发展空间变成发展现实,把资源优势变成农业产业优势,必须要实现农业的重大变革。要推动理念之变,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农业,是靠天吃饭的农业。推动理念之变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市场需要什么,什么东西值钱,什么东西能够增加更多收入,我们就种养什么。比如,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就要围绕增加效益这个核心,顺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比。要坚持产业化发展,从完全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逐步向集约经营方向发展。要坚持设施化转型,无论是产出率提升,还是结构优化,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改善。全市农业产出效益低与结构有关,与技术有关,但归根结底与设施有关。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增加农业设施,加大气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要推动动力之变,即从依赖资源向依靠科技转变。靠天吃饭就是单纯依赖资源,而科技是推动农业升级转型最强劲的动力。养猪养羊是最简单的事情,农民都会养,但是要把养猪养羊发展成产业,却是非常复杂的,需要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应对日常防疫、饲料供应、市场销售等各种问题。比如育肥牛,到一定生长周期后就长肉缓慢或不再生长,这时如果不及时出栏,每头牛每天就要白白消费40多公斤饲料,如果养了3000头牛,每天就要消耗几万公斤饲料,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这也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推动动力转变要靠科技,农业领域凡是搞得好的都与科技支撑密不可分。比如,圣越农牧公司,如果没有在白羽肉鸡品种改良上实现重大突破,就不会有现在的发展基础。养殖业领域是需要基因、生物、饲料加工等一系列技术支撑的。因此,要把过去单纯依赖土地、降水等自然资源,转变到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上来,实现动力之变。要推动格局之变,即从过去种养循环向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转变。过去的循环是种养循环,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到养殖业做饲料,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回到种植业做肥料,这是一个双向循环。有了食用菌产业,就可以实现三元双向循环,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绿色生态农业的新格局,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的突破。

二、以三元双向循环为基本模式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

三元方向循环农业简单地讲就是农业废弃物作为资源在种植业、养殖业和菌业三个产业之间双向闭合循环利用的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种植业包括粮油、果蔬、中药材产生的秸秆既可以作为养殖业的饲料,也可以作为菌业的袋料;
养殖业包括牛羊猪鸡产生的粪便可以转化成种植业的肥料和菌业的袋料;
菌业产生的废料经过分解处理后又可以回到种养业做肥料和饲料,形成一个种养菌废弃物三元双向循环利用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循环模式既是农业现代化的*行动,也是绿色生态农业的*模式,既能把*农业的资源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又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大强化*农业科技和资源支撑。

(一)*具有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独特优势。*之所以能够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与独特的气候特点、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以及市场需求等密不可分。

从气候特点看,*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农牧业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经过多年探索,产业已经比较成熟。海拔在885—2082米之间,年均气温10℃左右,气候总体冷凉。就菌业来讲,80%的菌种都喜欢冷凉气候,如果在南方发展食用菌要把温度降下来成本会很高,我们*冬天温度下降即使需要采取保温措施成本也不高,对食用菌的生长极为有利。

从资源禀赋看,*的种养业每年可产生秸秆447万吨、粪便663万吨、果木枝条34万吨,这些都是菌业最好的袋料。特别是像黑木耳这种产品如果用苹果木枝条作为袋料添加,木耳品质要比普通木屑袋料好得多。周边好多地方也发展菌业,但菌料所需大量枝条每年都要外购,产业发展成本相对较高,而我们自产的这些“废弃物”足以支撑发展高品质食用菌。

从区位优势看,*的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特别是与西安、兰州、银川这些中心城市的距离都不超过500公里,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进入西安、银川“1小时经济圈”。不同于其他粮食可以长期保存,食用菌大多数是要鲜食的,这就需要有比较多的消费人群和短程的运输距离,三个省会城市距离*最远的兰州也就400多公里,这就可以大大节省包括冷链保鲜成本在内的运输成本。

从市场需求看,我国现有的18亿亩耕地支撑不了农产品完全自给,目前全国农产品自给率大豆仅15%、牛肉70%、乳制品70%,糖只有60%,农产品保供、粮食安全实际上是我们的命脉所在。食用菌是一种绿色高端食品,特点是高蛋白、低脂肪和富含维生素,在保障食物安全方面有食物功能、生态功能、健康功能、应急功能、可持续功能,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大食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菌业是除了种植业、养殖业之外的农业第三大产业,2022年全国食用菌产量4600多万吨、总产值3600多亿元,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既有良好的产业基础、适宜的自然条件,又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只要措施得当、引导有力就定能做好、定能成功。

(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是*农业转型升级方向

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是*农业独特的竞争优势,也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要从单一产业向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转型。过去,我们发展农业产业,大多单打独斗,链条短、竞争力弱,今后要围绕“牛羊猪鸡果菜菌药”八大主导产业,按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来打造,这样就会产生许多新的投资领域和市场业态,可以带动农业增加值稳定增长。

二要从资源的低水平利用向闭合循环利用转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13条指出,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建设”。我们提出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国家这一战略部署是高度契合的,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鲜明的政策导向,又是一次难得的产业发展机遇。最近,市农业农村部门及相关科研机构正在做这方面的规划和可研,要把三元双向循环作为基础或业态,争取将我市成功申报为全国绿色生态农业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

三要从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特别是菌业的发展单家独户做不起来,需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在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利益联结机制,这样既可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又可减轻龙头企业投资压力。发展食用菌最好的经营方式就是“龙头企业管两端,中间交给群众干”,龙头企业具体负责生产菌棒、培育菌种这个前端和市场销售这个后端,把养菌出菇这个中间环节交给千家万户。要遵循市场规律,积极探索“企业借棒、农户还菇”“企业统一建棚、农户返租经营”“企业统一供棒、订单保价收菇、农户建棚养菌”等多种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带动农户、走集约经营发展路子。

(三)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要抓住关键。培育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工作任务非常复杂,核心和关键是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四个一体”:

一是种植养殖菌业要一体培育。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在持续扩大已有种植业、养殖业规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菌业,把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升起来。

从种植业角度来讲,就是保粮、提果、增菜和优药,这是种植业的主导方向。保粮就是要广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技术,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9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42万吨,这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提果就是要通过高接换优、间伐改造、水肥一体化等措施来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增菜这方面既有市场空间又有现实需求,目前*市场的蔬菜供给大多来自外地,而且种菜收益要比种粮好,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发展壮大蔬菜产业。镇原县引进山东聚广利公司建设的千亩现代设施蔬菜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产出,也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土地流转给企业发展蔬菜种植,农户既可以挣土地流转费,也可以就地打工挣钱,这是一种很好的联农带农机制。优药方面*有优势有特点,虽然目前规模还不是太大,但是在华池等地已经有一些龙头企业做得不错,要继续加大培育力度。

从养殖业角度来讲,就是牛羊猪鸡的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这几年我们探索了许多好的模式,比如,环县的“三级二元”杂交繁育模式、“五全五化”肉羊养殖模式,肉羊新品种选育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西峰区的“三定六统一”生猪生产模式,把农户和正大结合在一起,把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和农户的劳动力优势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很好的利益联结机制。镇原“四化四链”肉鸡生产模式,构建起了集种鸡繁育、雏鸡孵化、饲料加工、肉鸡养殖、屠宰分割、熟食加工营销为一体的肉鸡全产业链体系。肉牛要在引进改良品种、扩大基础母牛种群方面下更大功夫。养牛在*是有优势的,现在的核心在基础母牛,重点是引进和繁育。要把优良品种引进来,把基础母牛种群扩大,按照农户养殖基础母牛、龙头企业育肥的产业分工,发挥各自优势,用好的饲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提升效益。

从菌业角度来讲,菌业不与粮争地,食用菌都是种在大棚里,土地依赖度很低,荒地可以种植,废弃的宅基地、窑洞都是很好的天然大棚;
菌业不与地争肥,把袋料做起来后食用菌是单独养的,袋料使用后还可以变成肥料;
菌业不与农争时,它是一种设施生产模式,既可以在夏天、也可以在冬天出菇,可以全周期生产。这种独有的特点加上我市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完全可以在菌业上有大的发展。去年项目观摩时我们看到的华池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项目,在光伏板底下养殖木耳,这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目前,中农信投在宁县投资的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江苏同益能源科技公司在西峰投资建立的黑木耳菌种选育基地,投资体量都很大,特别是中农信投承诺今年要投资5个多亿,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必将把*菌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地。所以,用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和农户参与的模式来推动菌业发展,已经成为三元双向闭合循环的关键。菌业做起来了,三元双向循环的闭环才能形成,因此种养菌业要一体培育。

二是生产加工销售要一体建设。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是面向市场、生产商品的,因此必须要把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建设。

生产方面,首先要扩大规模,粮食种植要大力改善设施条件,应种尽种、扩大面积。养殖业要扩大产能、扩大种群。其次要提升品质,主要在产品质量和市场品牌上下更大功夫。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研究*的农业品牌建设,力争短期内实现突破,用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增加产业效益。品牌建设要政府企业共同发力,政府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

加工方面,加工环节是农产品增加值附加值增加的关键环节。按照现在市场价格,一头西门塔尔牛最多能卖2万元;
如果把它加工成36分体分割再出售,就可以卖到8万元以上;
如果做成肉制品再出售,很可能在20万元以上,这就是加工产生的效益。发展精深加工,把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取向。要抓好终端生产企业的引进和发展,推动农业废弃物再加工,包括像生物质燃料、有机肥、活性炭,这样就能真正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充分利用。驿马工业园区作为农产品加工园区,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加强与天津的对接,加大企业招引力度,尽快建成一个有牌子、有市场影响力、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园区。

销售方面,销售环节对于农产品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至关重要。传统的农业生产比如粮食,农民自己就能储存转化,但像食用菌这样的特色农产品农民自己是不能转化的,一个大棚每天生产上百公斤,必须对外销售。要大力开拓市场,坚持线下线上相结合,把农产品以好的价格卖出去,通过销售扩大来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三是企业农户政府要一体发力。农业产业不同于工业生产,企业的龙头带动、千家万户农户的参与、政府的引导缺一不可。

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特别是民营企业主体地位,这是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决定的。企业不会盲目投资,其投资一定是建立在对市场掌握、对产业规律把握,以及投入产出比精准计算结果之上的。发展现代农业,只要市场主体投资,我们都要大力支持。政府投资则要慎之又慎,政府成立的平台公司最好不要直接经营产业,更多的是把资金整合、撬动放大、典型示范工作做好。

要吸引农户参与,就是要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产业化体系建设中来。过去我们探索积累了一些比较好的模式,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把农户参与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此外,农户参与还有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建设更多的家庭农场。未来中国农业集约化发展比较现实的路子就是发展家庭农场,这是土地少和人口多这两个要素约束决定的。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家庭农场样板,华池县元城镇群众高喜民通过流转承包地、开垦撂荒地500多亩,购置整套农业机械,建立了一个将种植养殖贯通起来的家庭农场,通过规模经营产生了较好的效益,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引领。我们要把家庭农场作为*农业市场主体培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力支持、加快发展。

要强化政府引导,就是政府要搞好引导、扶持和示范。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是政府对农民的方向引导,贴息贷款是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引导,农业科技人员下沉和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建设是科技示范引导,这几个方面的引导,一定要靠政府发挥作用。引导要靠政策、项目和资金,中央一号文件是政策,贴息办法也是政策,支持家庭农场也可以研究出台一些政策。除了政策,政府投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向产业领域集中。比如水资源利用,*是极度缺水的地方,水资源量8亿立方米,但是去年全市用水量还不到3亿立方米,就是因为农业基本用不了水。水务部门要认真研究,一些重要基地的农田灌溉渠系如何配套,水库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建蓄水池可能会成为我们农田水利建设一个重要领域,要做好这样的文章。雨养农业可以靠天吃饭,但设施农业必须要有水源保障,这些都是政府要做的事情。

四是政策科技资金要一体支撑。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需要政策引导、科技支撑、资金大量投入,只有把这三个环节抓好,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在政策方面,今天印发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希望大家认真学习研究。政策支撑要具备以下要件:一是要成龙配套,就是要有责任主体、有操作流程,这样政策才能落实。比如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发展贷款贴息政策,虽然市县两级准备筹集1个亿贴息,但具体谁来负责贴,这就是责任主体;
需要找谁、用什么手续把贴息资金争取到手,这就是操作流程。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相关细节明确下来,建立成龙配套体系。二是要便捷高效,就是政策执行一定要手续便捷、成本低廉,不能人为设置障碍。比如这次贴息贷款政策,起初意见是先还款后贴息,后改成即贷即贴。因为先还后贴既影响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也增加农民贷款的实际支出。如果是即贷即贴,银行放心,农户也放心。特别强调一点,这些贷款一定要保证用在农业产业化上、用在申请的项目上。各县区各行业部门要认真研究这些政策,半年后要看政策落实情况。

在科技方面,要强化科技支撑作用。首先,要强化科技强农兴农意识。无论是政府部门抓农业,还是农民搞产业化,都要有科技强农意识,这是一个重大转型,也是动力变革。其次,科技支撑核心是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比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马铃薯复种,就是现在科技示范的两个重要项目。如果把这两项试验搞成功了,在南部地区复种100万亩马铃薯,就相当于增加了25万亩小麦的种植面积(按照目前粮食产量及测算标准,100万亩马铃薯产量10亿公斤,折抵小麦2亿公斤,相当于25万亩小麦产量),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耕地来发展其他产业。全市现有133万亩苹果,不能为了保粮把苹果树砍了,同时种植瓜菜、中药材都需要耕地,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马铃薯复种就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农业一个重大变革。当然,新品种新模式不能盲目地推,一定要先搞试验,让农民看到效益、增强信心,在技术和模式上探索得更加成功,再大规模推广应用。再次,科技支撑要靠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全市农口干部职工4000多人,其中农业科技人员就有1600多人,但作用发挥却很一般。市上出台具体办法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通过下派服务、兼职创新、离岗创业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服务,并将农业科技人员的评奖评优、职称晋升和农业科技服务成效挂钩,树立了鲜明科技支撑导向,一定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资金方面,农业是需要大额投入的,一定要坚持国家投资和招引项目并重。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财政投入。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灌溉渠系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都有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一定要积极争取。另一方面,要引进产业化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对政府的投入一定要注意加强整合,体现出放大效应,支持在关键环节。去年市上出台了《关于创新财政扶持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除庆城县跟进制定了一个具体实施细则外,其他县区行动缓慢,整体落实不力,今年一定要抓好落实,强化考核监督。我们要通过政策科技资金全方位支持,推动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尽快建成体系、产生效益。

三、以乡村建设水平提升,彰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纳入中央和省级严格考核的一项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在“打实底子”和“树起牌子”上下功夫。“打实底子”的核心是收入,基础是产业,路径是三元双向循环农业。要把乡村振兴底子打好,首先要提高农民收入,否则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生态环境都无从谈起。收入要增加,关键在产业,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有稳定的收入。产业发展就是要遵循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这是一套逻辑关系。“树起牌子”就是要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标志性成果。一个地方残垣断壁、破破烂烂、污水横流,就谈不上乡村振兴实施得好,因此要用乡村建设水平来彰显乡村振兴战略成效。今后乡村振兴工作,就是要围绕“打实底子”和“树起牌子”来抓好落实。具体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建设特色。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普遍规律和基本要求。乡村振兴从实际出发,就是要解决好定位、重点和方法问题。对*来讲,乡村建设的定位,就是要突出关中文化元素、体现黄土高原特点、具有陇东民居特色,防止贪大求洋、盲目攀比。乡村建设的重点,就是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县乡村建设、“三线三区”建设和改造厕炕灶工作。要突出抓好示范县建设,合水县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正宁县作为市级示范县,要高点定位、强力推进,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确定的一批省级示范乡镇和示范村,也要把标准定高一些,推进速度更快一些,通过高标准建设来探索路径,为全市作出榜样和示范。要突出抓好高速公路沿线、高铁沿线、国省道沿线和城区、镇区、景区“三线三区”重点区域建设,率先实施,加大力度,年内见到成效。今年市级乡村振兴考核,要把“三线三区”建设纳进来。要突出抓好厕坑灶改造,因地制宜,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建设的方法,就是不搞大拆大建、抓实拆乱改建。我市的村庄格局是多年来形成的,没有大拆大建的必要,也没有大拆大建的可能。拆乱就是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临时建筑,清理粪堆、土堆、柴草堆。改建就是外改风貌、内改格局。外改风貌要按照关中文化元素、黄土高原特点和陇东民居特色来改,让农村有乡土气息,有民居特点,做到和而不同。内改格局就是改造房屋的格局和功能,积极创造条件划分出卧室、客厅、卫生间、储物间等不同功能区域,发挥出房屋最大使用效益。对农村灾后重建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一定要重视房屋格局和功能,做到更保暖、更合理、更整洁卫生。

二要坚持软硬并举,突出整体效益。把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统一起来考虑,让农民有获得感就是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土”就是乡土资源和乡土气息。无论产业培育还是房屋建设,都可以用好乡土资源,体现乡土气息。比如建筑材料的选择,就可以突出一点乡土气息,而不是非贴瓷砖不可。现在上海最好的建筑仍然是外滩的建筑,而外滩建筑能够存在100多年仍然看起来很好,就是因为它是最接近自然的颜色,接近自然的颜色是最持久的。“特”就是地域特色和农村特点。我们的地域特色就是陇东黄土高原特色,比如窑洞就是极具黄土高原特色的建筑。农村和大工业化生产不同,它是个体劳动,以家庭为基本单元,而且具有明显季节性特点,因此要围绕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方式来体现农村建设的特点。“产”就是产业培育和产业增长。要立足*农产品特点,拓展规模,延长链条,做优品牌,提升增收效益,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面子里子”一起抓。就是要把基础设施改善与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相比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民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更难,工作也更持久。要把公共环境、家庭卫生、个人文明生活习惯养成结合起来加以引导,实现村容村貌与群众精神风貌都有较大提升。

三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突出内生动力。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建设乡村也好,培育产业也罢,只有农民愿意干的事,才能干好;
只有农民愿意接受的产业,才有持久发展的动力。农民是建设的主体,是投资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要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积极性,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和方式,把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建立在农民参与、农民支持、农民受益的基础上。要激发农民首创精神。最大的智慧来自于基层。我们许多工作要做好,都需要从农民那里获取营养。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不是小平同志随意提出的,而是有像小岗村这样的群众自发改革和试点创新为基础,才在全国推广开来。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领域,农民的智慧远比干部要多得多,这一点大家不要轻视。关键是要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创新,善于引导,把农民首创出来有效的东西和做法,总结成经验加以示范和推广。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乡村建设最终要靠农民,所以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乡村建设的水平。要围绕劳动技能、科技意识、市场观念三个重点,实施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农民培训,整体提高农民素质。

四要坚持三治融合,突出乡村善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之一。农村的特点是熟人社会和个体劳动。熟人社会有弊端也有优势,我们要用好优势克服弊端,把乡村善治作为乡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一方面,要探索德治法治自治融合的有效方式。首先,德治是基础。要用村规民约来搞约束,用道德典范来搞引领。村规民约也要抓住要害,把农村最容易发生的邻里纠纷、婚姻纠纷、婆媳关系、赌博邪教等问题作为约束要点,像当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样,制定真正具有约束力的村规民约。要树立一批道德典范,包括孝敬公婆的好媳妇、热心公益的好家庭等,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其次,法治是保障。根据“三农”工作特点,将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民法典》等作为农村普法的重点,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法治意识水平。要针对农村多发易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积极研究化解防范的措施,通过前端预防抓好治理。再次,自治是关键。村民自治是宪法规定的。能不能把自治落到实处,则是善治的关键。要建立激励机制,规范提升现有的道德积分、评星评级等激励办法,创新推出一批更能体现村民自治、更具操作性、更容易被群众接受的措施办法,发挥激励作用。要强化约束措施,坚持警示、惩戒以及必要的经济处罚多措并举,对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实施曝光,让群众养成在自我约束环境下生产生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围绕党支部这个核心,充分发挥村委会、共青团、妇联、红白理事会等村级组织作用,建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体系,形成乡村善治的合力。要加强以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会治理,突出村级治理非权力因素这个特点,充分发挥村干部威望高、德行好、能力强的优势,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有效提升乡村文明程度,让农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让乡村振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推荐访问:工作会议上 市委 讲话 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