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思想论文19篇三农思想论文 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农思想论文1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三农思想论文
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重视“三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建设,以促进城县化健康发展。而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又是关键之所在。概括的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在于破解“三农”问题。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建设正文: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一、“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三农”问题是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具体内容包括:
农业问题是个经济学范畴。作为农业问题,其范围包括土壤耕作、作物生长和收获、家畜饲养以及农产品加工等问题。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业问题还包括科教兴农问题、农业工业协调发展问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业投入问题、农业信贷问题、农业工程学问题等。
农村问题是一个社会学范畴。在我国当代,农村问题也就是农村的种种社会问题,如,农村家庭关系问题;农村道德转型问题;农民移风易俗问题;农村民族宗教政策问题;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建设问题等。农村的这些社会问题具有关联性,我们应当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农民问题是一个政治学范畴。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因此农民问题具有综合性。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伟人无不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洪秀全是农民乌托邦政治的代表者和实践者,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是要推翻压在农民头上的千年封建帝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阐明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始于、也成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历史一再表明,只有正确地把握中国的农民问题,才能着手解决中国的其他现实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包括义务教、适龄儿童的基本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城乡就业。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农村文化设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
1
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随后的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三、如何基于“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推进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所谓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培养新型农民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住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第三,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增强“三化”带“三农”的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艰苦创业、返乡创业,大力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政策性收入。尤其要注重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第四,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帮助消化产能过剩的
2
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具体来说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还要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另一方面,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管理制度,努力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光明
日报[2]“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3]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M)[4]《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展望》
组长:李明莲学号:200913201093副组长:吴冬冬学号:20091320
组员:孙传霞学号:200913201089
3
篇二:三农思想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摘
要
“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的历史梦魔,至今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它“绝不仅仅是道义或者公正的问题,而是一个横亘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并获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三农问题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
目录
摘要一三农问题的背景二三农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三三农问题的概念四三农问题的综述五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现状六三农问题的个案分析七三农问题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八解决三农问题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九三农问题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系十解决三农问题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十一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十二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贡献结论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三农问题的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二、三农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三、三农问题的概念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个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名族复兴。四、三农问题的综述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因此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规模经济,目前还存在着部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现在来看,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
较大差异,导致了农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两极分化明显。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其一: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水平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等问题。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其二:减负问题,自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民负担大大的减轻了,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五、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现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失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也明显提高。但是当今三农问题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劳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该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六、三农问题的个案分析
赣州市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比例大,“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近年来,赣州市一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建设和谐赣州为目的,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形势,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不可否认赣州市和全国一样,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目前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也就是寻找培育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路径。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培育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实践农村的科学发展,需要做好保护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转化生态农业。树立起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转化生态就是创造生产力的观念。“生态兴则文明兴”,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就是要以生态良性发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孟建柱在江西担任省委书记是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清山”的目标任务。江西要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从生态维度分析,赣州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境破坏严重,二保护欲补偿资金紧缺,工业园区及城市建设占用耕地较多,农业用地
紧张,粮食连年减产,经济作物生产比重远远大于粮食生产,不会是他就是要保护生产力,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赣州只有多山的优势,森林积蓄量和绿地面积并不大。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有利条件主要集中在:1、赣州生态保护与储量良好,生物多样,文化丰实,旅游条件好。2、已有较扎实的经济基础,可持续增长力较强。其制约因素有:1、自然条件较差,多山少地,可用耕地少,发展空间有限。2、农业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过大,深度加工能力不强。3、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尤其是不够重视生态保护区源头在生态建设中的经济补偿问题。以赣州市的老革命根据地宁都县为例,该县近年来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努力:1、按照“封管造并举,长中短结合,乔灌草搭配,和平快统一”方针,抓好植树造林与封山育林工作,森林覆盖率,绿化率,累积量逐年上升。2、以小流域治理为龙头,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3、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条件,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4、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从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转化生态就是创造生产力的观念出发,赣州的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守以下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二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三是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原则,四是因地制宜原则。七、三农问题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我国农村经过成功的改革迎来了新的形势。农业生产全面增长,主要农产品供应紧缺的局势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业生产向商品经济转化中还有横多不协调现象,理论界对“三农”问题的讨论也多集中与分析出现困境的原因,讨论相应的对策,并进一步突出深化改革的构想。从此“三农”问题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三农”问题的病根是农民穷,这个穷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是发展速度上的。其实质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不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的方案都没有任何用处。其根本原因是农民劳动生产率低,历史上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城市化,也就是减少农村人口。理论和事实都说明解决“三农”问题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城市化。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靠改革开放八、解决三农问题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解决了三农问题,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农村人口就有了
稳定,整个国家就有了稳定,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社会稳定,国家才能进一步的进行改革开放,国家才能进一步发展。故而“三农”问题与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更是密不可分的。九、三农问题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系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明显落后于城镇。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十、解决三农问题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1、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
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2、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3、解决三农问题是城市化建设所需劳动力的提供者及需求者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农村劳动力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三农”问题可以让农村劳动力的家庭更加富裕,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城市化建设作出更多贡献。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是劳动力,有些劳动力是依靠脑力,而有些更需要体力。譬如在建筑行业中,农村劳动力为建筑建设提供的最基础的力量。
4、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因此“三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十一、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
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首先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的不平衡,使之合理化。减少传统种植业,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使大农业内部比例适当、结构平衡。其次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农业产业。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中部粮食主产区抓住主销区腾出部分粮食市场的机遇,扩大优质粮的生产,提高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避免地区雷同、恶性竞争。第四、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增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要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和使用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训网络,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胜出的新一代农民。再次是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并增加专项资金,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普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第五、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业增长的速度和农民收入。政府财政可利用世贸组织《农业协议》中的
“绿箱”措施,加大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效益低,有示范效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等项目。并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还要关注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了解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的行情,以趋利避害,多受益,少受损。加大农村科普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第六、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积极推行和落实“四民主”,相信和依靠农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第七、可借鉴的国外三农政策政府对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美国现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数量管理与财政补贴相结合。政府对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等确定目标价格,若当年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政府则向农民补贴二者差价,以保护农民的收入。政府对农业财政支持政策。近二十年来,日本逐渐调整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重点,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范围内,支持本国的农业发展。从过去补贴生产、流通环节转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与提高生产率有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在农业预算中
有明显提高。十二、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贡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召开了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每次都会明确对今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谋篇布局。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多农民.只有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了,才能让社会更和谐.现在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民的三倍还多,许多不利于农民的因素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的贫困,使得社会也出现了很多的矛盾.现在党中央大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给予农民的优惠政策,是农民能更好的增收.只有农民富裕了,三农问题更好的解决了,才更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否则,只有城镇人口富裕的社会,不是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一部分人的小康,大部分人的贫穷.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更是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基本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上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当前要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先进生产力快速健康发展起来,“三农”问题就会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真正的实现。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康,但还是较低水平的、很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这种低水平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已经是有了坚实的基础,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面临的困难更多,农村全面实现小康还有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进程。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矛盾在农村而不在城市;在基层而不在大中城市;在中西部地区而不在东部。“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是因为,“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我国13亿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竞争力,才能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雄厚的基础。“三农”工作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当前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面临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不富裕,中国就不富裕。过去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有三条:农产品增产、农产品提价、乡镇企业发展。但现在这些条件都受到不同程度
的制约。因此,在新时期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发展更有新思路,改革更有新突破,更用新的思路和举措解决新的问题。结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国民的索质,保障了利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追切需要。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追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小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丛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人,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小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
出的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而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需要不断的做研究、不断的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萍萍贝虹,2001年,第7期,《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统计研究》.16-18(2)1994年.《中国农村人口发展新格局》.中国人口出版社.33-35(3)张红宇.2001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问题研究报告》.34-36(4)张平.1999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中国财政出版社.23-27(5)国家统计局.《2000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第1版.中国统计出版社(6)宋宏远.2000年.第2期.《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中国农村》.12-15(7)《十六大政治工作报告》(8)《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三:三农思想论文
三农问题的提出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都影响着中国的整个现代化建设近年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使广大农村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呈现出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摘
要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城中最艰巨的任务。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要实现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得结合中国实际,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关注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建立完善的补贴农民农业支持保护的制度,实现增加农民税收。无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要因地制宜,抓住主次矛盾,符合农民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规律。关键词:三农
问题
财政
经济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质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太弱,土地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导致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造成农业投资回报率低,成本加大,影响农业企业的形成,最终制约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农村问题,一个主要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农村问题,出现基础设施条件太差,生存质量难以保障,生态和环境压力加大,农村农业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产业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无序开发与无序利用不到有效控制。农民问题,主要是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而农民负担问题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数量过多,农业与社会就业都不充分,因此农民收入也较少,由于农民收入低,也直接影响到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内需市场难以启动,农民生活质量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压力就越来越大。在1998年10月,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就已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好三农问题。
浅析“三农”产生原因及解决思路
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又是来自城市化滞后。三农问题,实质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必须一体化地考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始终制约着中国的农业进步和农村发展,中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民拥有的土地,生产功能也在下降,而生存保障功能在上升。从中国历史来看,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以及城乡关系发展的不平衡,是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农业部门长期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积累资金,缺乏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农业物质技术薄弱,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收入低,负担重,影响生产和投入的积极性;农民消费水平低,农村市场容量小,工业发展受到制约等。04年提出促进农民增收,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7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8年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持续增收,10年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近年虽然关于三农政策出台不少,但这些政策并没有给大多数真正需要帮助的相对弱势的农民带来好处,对农业也没有多大作用,相反,多数政策在加大贫富差距,导致资金和资源不合理分配,加重农民负担,破坏农村社会稳定方面有现实和潜在的风险。其次,农民也缺乏主体地位,三农的主体是农民,而自上而下的农业政策制定和施政的单轨方向使得我们的主体方向并不明确,脱离了农民和农村的实际。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我们可以从宏观经济因素、资源技术因素、经济流程因素解决,但最重要的是结合中国实际。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进行研究,统筹加以解决,统筹发展;在农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强化基层政权,强化政府作为,要着力于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组织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完善对农民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把工业纳入城市工业体系;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基础,促使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发展。
浅析中国“三农”财政支出
07-10年全国财政支出
49781.3589575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62592.66
75874
(数据来源:国家财政局)
表12007-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比例(单位:亿元)
07-10年财政支出14000120001000080007122.3260004000200005447.164544.013404.71989.961783.042757.0429302129.21198111811433.829010.216804.29716190818052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科学技术支出12450
47453250.18
(数据来源:国家财政局)
表22007-2010年全国各项财政支出比例(单位:亿元)
由上图可知,2007年教育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4.3%,科学技术支出占3.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10.9%,医疗卫生支出占4.0%,农林水事务支出占6.8%;08年教育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2.65%,科学技术支出占11.9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12.49%,医疗卫生支出占13.85%,农林水事务支出占13.35%;2009年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执行初步统计数为75874亿元,比上年增加13281亿元,增长21.2%;2010年,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加对
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促进了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地区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根据中央财政决算数据和地方财政决算数据汇总,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874.16亿元,比2009年增加13574.23亿元,增长17.8%。教育支出12550.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4.0%,医疗卫生支出4804.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全国财政支出的5.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13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0.2%,农林水事务支出8129.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占全国财政支出的9.0%,科学技术支出325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占全国财政支出的3.6%。而在三农方面,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扩大农作物良种补贴覆盖地域和品种范围,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动优势特色和安全高效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农业林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覆盖面。购买性支出是政府作为一般的市场主体,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动,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财政投资性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政府根据一定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通过特定方式将财政资金由政府部门向私人部门进行单方面无偿的支出,它不存在等价交换的问题,而反映的是政府作为中介而使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发生再分配的问题,它对分配有直接影响,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扶贫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税式支出等。财政用于三农的购买性支出,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这具有“外部效应”,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资,原则上是由政府承担,有等价性、有偿性和消耗性。而政府提供转移性支出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公平分配,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实现经济的自动调节,具有无偿性和间接性。
表32003-2010年中央财政支出“三农”投入情况
三农问题,长期来看影响社会稳定,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从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下降,甚至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负担过重;农业的发展面临市场的巨大风险,农村发展停滞、教育萎缩、治安恶化等。农村是落后地区,城乡差别继续扩大,农村城镇化率较低,土地生产能力较低。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农业产业化成都较低。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较低,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农民就业压力较大。三农问题的提出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都影响着中国的整个现代化建设,近年,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使广大农村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呈现出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但即便是现在这样的进程,三农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事关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发展,到2020年可能仍有7亿人口在农村。
浅析中美、中印“三农”财政支出
印度2007-2010年农业支出走势图1500001000005000002007200820092010农业和服务肥料补贴总的农业支出
(数据来源:IMF)
表42007-2010年印度农业支出比例(单位:亿元)
独立前的印度农业生产方式是传统落后的。20世纪中期之后,又推行“绿色革命”和乡村发展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推进现代化进程。“绿色革命”奠定了印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并成为印度农村变迁的直接推动力。农村社会保障是印度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印度大力推广科研普及和研究,印度的农业科研系统由中央、地方和高等院校组成。印度也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印度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及其体制改革。
美国农业支出
5.49
109.5
334.8
364.6321.318.2848.997.42
农村发展食品营养与消费者项目食品安全自然资源与环境市场营销与调控计划科研、教育农场与海外市场其他
(数据来源:IMF)
表52007-2010年美国农业支出比例(单位:亿元)
07-10年中美印三国的三农支出1800016000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数据来源:IMF)
中国(中央)美国印度
表62007-2010年中美印三国的三农支出(单位:亿元)
美国的直接补贴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生产灵活性合同补贴,二是土地休耕保护计划,三是农业灾害补贴。从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致力于实现农业高度现代化,到70年代中后期,全国农业生产性投资增加5000多亿美元。现在美国平均每个农场拥有30多万美元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每个农业劳动者占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达18.1万美元,农业的有机构成超过了工业。美国政府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对农村的援助力度日渐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经济和合作发展服务,农村公共设施服务和农村房屋服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一般服务支持”是公共财政支持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建设的政府服务支持,美国主要实行的是政府领导、农学院为主体的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体系,以及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浅析中国“三农”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应当结合中国实际统筹考虑,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解决我国三农的基本矛盾人地矛盾,二元体制矛盾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投入政策中,加大投入力度,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实行三补贴政策。
经过中日印三国的比较,我们可以从国外“三农”财政支出得到一些启示,世界各国的农业财政政策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都不同程度地对“三农”加以保护和支持,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必须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要把农业政策的重心从保护转到支持上;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健全农业补贴政策,把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长期实践表明,政府的直接农业补贴不需要借助产品和流通过程,财政支出全部用于农民,其效果要远远好于间接补贴。发达国家的直接补贴政策不仅促进了农业的稳定发展,而且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还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进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财政投入,我国国民基本教育尤其是广大农村、中西部边远地区的义务教育尚未全面普及,农村教育经费匮乏,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为转移农民奠定素质基础,使更多农民能够到二、三产业就业;通过财政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目前应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为目的,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分地区,分项目,分重点,分阶段进行;加强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稳定且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从而保证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能应用于农业。从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从总量上,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结合我国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情况,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长期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使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完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这不仅能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弥合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还能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有效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时,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是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善浪,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徐全红,《转型期“三农”公共财政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刘克勇,《公共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4]韩长斌,《中国现代化进城中的“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5]曹东勃,《滞留在现代化中途“三农”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篇四:三农思想论文
第一篇:吴川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三农”问题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论文选题题目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吴川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三农”问题|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论文选题题目
吴川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三农”问题|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软件,经过大数据搜索对比精心整理而成,各职称论文发表题目均为近年来所发表论文题目,可供“三农”问题|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也可以作为“三农”问题|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毕业论文撰写选题参考。
更多论文选题,论文发表题目可登陆“云发表”网站自主选择!
关键词:建筑行业论文,企业战略规划论文,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1……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对三农政策的影响:一个导论2……新理念新三农:用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
3……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性分析——以河南省为例4……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5……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创新6……农民工市民化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7……本期聚焦:乡村建设中的治理问题
1/6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8……乡村治理与国家安全的相关问题研究——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的结构分析9……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优化路径10……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11……当前三农政策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12……家庭经济发展能力的运作逻辑及其影响模型13……“城镇化”视域下的三农问题研究14……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15……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理论分析
16……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7……持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更多释放服务“三农”的红利18……农户农村土地退出风险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重庆的实证19……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路径探析——以洛阳市为例
20……河北省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以平山县为例21……韩鹏云: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与现代国家建构方向
22……城乡结合部“三农”问题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郊区和城中村为例23……社会工作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动因、空间与策略24……坚定不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5……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问题和途径及改革要点26……实现城乡公共财政资源均衡配置——评《变迁与重构: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27……城乡发展一体化须从改变传统观念开始28……农村土地法律制度改革再出发——聚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2/6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的决定》
29……对支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建议30……李松玉: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转型31……“三农”新问题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分析32……安徽省农村经济增长因子的实证研究33……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34……深化改革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35……在高度城镇化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36……日本农协发展的新动向37……笔谈:关于“中国式小农经济”
38……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困境及路径构建39……2012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13年展望40……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研究笔谈——南北中国:村庄社会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差异41……试论房地产权分离转让42……农民、就业与法律父爱主义43……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与财政政策思路44……农民收入倍增战略体系构建45……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均衡分析46……十六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47……双重目标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视角48……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9……基于农业资源与经济数据平台的资源利用决策及应用3/6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50……试论中国“三农”问题的政策成因51……论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建设
52……乡村文化产业:分析框架、功能定位与发展态势53……工业化、城镇化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贡献54……学习型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社区化发展探索
55……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城乡统筹与旅游(二)——旅游业:架起城乡统筹发展的桥梁56……旅游业:架起城乡统筹发展的桥梁57……李培林:农村发展研究的新趋势、新问题58……农村公路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59……我国征地过程中的农民权益保护研究——基于公共选择视角的分析60……“马克思农村发展理论与新农朽建设论坛”观点综述61……农村发展研究的新趋势、新问题
62……“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63……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64……论社会转型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65……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66……现代世界体系与中国“三农”困境67……从二元结构到一体化发展68……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69……设立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的思考
70……基于动态博弈模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71……“新农村律设”的宪法诠释及其课题
4/6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72……中国"三农"问题的突围之途73……应对危机的投入政策与我国的“三农”问题7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政策研究75……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具体设计
篇五:三农思想论文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看法【摘要】: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也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在提出“三农”的概念后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党和人民的各种努力下,使“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让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关键词】:三农问题【正文】:“三农”问题的概述: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变心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农”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原因:背景:“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图为江南某农村城镇和乡村的收入差距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者比例为3.33:1(2006年为3.28: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政策财政支持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拥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到就达到8亿。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三农”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其他方面发展再快,还是要受到一定制约的。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出现农民“手里屯粮卖不出”的现象。随后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收入,因而出现很多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引发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农村人丁稀少等诸多问题。原因:(一)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二)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以及土地产权模糊。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农民人均占有的土地很少,导致某些农村地区种出现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集体,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导致地方政府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损害农民利益。(三)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越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四)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对于身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农民来说,由于本身素质不够高,缺乏相关科学理论知识,不能有效掌握高科技术,使其很难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五)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已经减免农业税,从实际行动上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某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克扣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民的负担,这也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六)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有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生产能力和效率较为低下,难以形成完全形成规模经济,市场竞争力不足。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性措施:第一,加强政策的科学规划能力,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有效地政策推动机制。从历史轨迹看,我们针对三农问题的对策往往是纲领性的,虽有提纲挈领的目标,却没有切实落实到具体方方面面的行为上,以小城镇为例,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千军万马各自为战,忽视了资源、环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一些城镇规划成了领导体现政绩的工具,不切实际盲目扩大城镇规模,不讲科学地追求高标准等等,这都是政策规划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过程脱节的表现。因此,注重政策制定的同时还应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第二,加大对农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能力实行从“吮吸农业”到“反哺农业”的战略性转变。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应确保每年的财政支农增长水平高于上年,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投入,加快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补偿性供给。政府必须增加对农村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出,为农村居民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创造条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效益低,有示范效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等项目,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增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普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要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和使用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训网络,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第三,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
篇六:三农思想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是人们对三农问题的形象概括。所谓三农,即指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穷〞。穷不是三农问题的本质,而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中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是三农问题在农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集中反映。三农问题出现的开端纵观中国近代开展,三农问题一直是有待解决的影响国民经济开展的重要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三农问题的现状。农民是农业的主体,但是在现在这个快速开展的时代,仅仅依靠农业收入已经无法满足广阔农民对优越的生活条件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弃农务工,以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土地资源浪费,农业开展缓慢。农村根底设施不好也是导致农民涌向城市的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村虽然在医疗设施和各项社会保障等方面有所建树,却依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偏远的山村依旧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交通不便,教育、医疗设施相当差,这也是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偏远地区依旧采用最原始的耕作方式,费时费力,农村开展跟不上城市开展只会拉大贫富差距。“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要离开农村?〞一个农民的答复很干脆﹕“一年到头守着几亩薄田,靠种地为生赚不了多少钱。靠土地过日子心慌,靠种庄稼过日子肚里慌。只有进城打工,才是最好的出路。〞他的话道出了大多数农民的想法。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生代农民工队伍越来越大,而新生代农民却越来越少。据调查,目前务农劳动力中50岁以上的占到50%,文化水平普遍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超过55%,初中文化缺乏40%,高中文化缺乏5%,大专以上仅占0.2%.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到达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挥汗劳作的多是妇女、老人组成的“杂牌军〞,“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不仅离土地越来越远,而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一些地方的农民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今后我们可能就是“末代农民〞了。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他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修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的经济开展。
三农问题的潜在伤害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在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农村问题集中表现在农村面貌落后,根底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兴
旺。农业问题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去,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农村条件落后,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打工,越来越多的儿童和老人被留在了农村。孤寡老师和留守儿童也成了一个越来越需要人们重视的群体。正是因为务农收入太低,许多农民迫不得已离开自己的地,踏上了去他乡的火车。试问,如果这个趋势继续蔓延,谁来种地?谁来养活我们中国13亿人?再问,如果青年男女全都选择出去,谁来照顾年迈的老人,谁来教育可爱的孩子们。因为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很多农村儿童性格孤僻,胆小,不愿与人交流。这为会其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因为缺乏教育,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在与城市人口的交流过程中,难免受到排挤甚至侮辱。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一幕。
在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一个朝代的衰败都是由于农民的切身利益遭到严重的破坏。如今想要国家的繁荣兴盛关注民生,关注三农是必要的。然而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一那么是要明确农民想要什么,在如今土地的拥有权已经不再那么紧张,然而关于土地的纠纷案却不少,所以制定严格的关于土地问题的章程是必要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那些肇事的人们自然也将有所收敛。二那么是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的孩子读书的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历朝历代都可见,如今也是一样,在外的打工的孩子在城市里就要像乞丐一样对待,而且不能享受到应该有的教育,对于做父母的这
是让他们十分痛心的,父母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才会变成打工仔,如今寄全部希望于儿女,所以政府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以安民心。三那么是医疗问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在中国看病难、贵,早已是人人有目共睹的了,也因为这些问题而引起的关于道德的风波一起又一起,所以国家应该更好的落实大力开展农村医疗保健问题,使人民不再被高昂的医药费而伤透脑筋,甚至走上不归路。
三农问题简要剖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开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鼓励机制。当个人生产性努力和具有社会劳动属性的个别劳动及相应的预期得不到社会和组织的实质性认可时,人们就会降低甚至停止这种劳动努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当个人的正当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合理回报、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时,人们不想要为之奋斗,不辞辛劳。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措施国以民为重,民以食为天,农业毋庸置疑成为一个国家的命脉。在中国三农对人民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陌生的词语,党和政府也一直在致力于解决关于农村、农民、农业等问题,当然在国家的政策下,有一些关于三农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也有一局部的地区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为了是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探索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是一党和政府继续关注的事情。
针对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及其他税费,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加强农业的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给予粮农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大力实施家电下乡补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很多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篇七:三农思想论文
关于三农的几点浅析摘要:“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其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通过对我国“三农”政策分析,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关键字:“三农”问题;统筹发展;农村经济“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简称。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最近,党和政府又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党和政府自2003年以来特别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亲自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一时间,“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党和政府永远不变的承诺。在我的家乡,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始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既为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农村的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用城市的发展带动边缘乡镇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思路。城市企业转向农村,既增加了就业机会,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可解放自己,一边种地,一边外出打工。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下乡”活动丰富着农民的生活,开阔着农民的视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生活不再那么贫瘠,精神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实。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得到继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活跃在农村舞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不再封建。他们开始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融入城市,开始探寻一种新的生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只有切实执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其内涵和实质来讲,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
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计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十八大报告更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下发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取得了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的巨大成就,开创了农业农村发展新的黄金期。现在,虽然农业比重在下降、农村人口在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无论从保障供给看,还是从扩大内需看,无论从经济总量增长看,还是从人均收入增加看,无论从经济发展看,还是从五位一体全局看,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都会越来越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解决好“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必须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贯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清醒地、坚定不移地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不断增强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无论是从农村发展的优势来看,还是从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来看,“农村”、“农民”、“农业”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农民是核心,农村是基础,农业是关键。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应从整体出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充分利用有利优势,尽最大努力解决农村问题是我们实现农村突破性发展的成功举措。1、我们应严格执行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加大对腐败的严查惩治力度,确保让农民真正得到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好处。
2、我们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努力改善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努力建立服务性政府,树立政府的权威,赢得民心,和农民共同发展农村。3、坚持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4、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新农村、新面貌、新气象”的时代风尚,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5、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农民成为现代性科技性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的砝码,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6、认真解决好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并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民工问题。让这些不再成为农村发展的阻碍。7、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其中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真正留得住人才,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谈大学生如何服务“三农”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工业化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农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进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农民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和城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差距在不断的拉大从而促使三农问题的生产。而我想,作为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也许,不,不是也许,而是肯定有着很
大一部分的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三农”,什么又是“三农问题”。“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三农问题的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为何三农问题会变的越来越严峻呢?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三农”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农民的利益并未切实保障,农民的困难依旧存在,发展农村,提高农民的水平,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政府及人民齐心协力共同解决,更是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只有“三农”问题得以解决,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才有可能尽快实现。
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三农”问题既是我们的人生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第一:大学生要抓住“三农”问题所提供给你们的人生机遇。毛泽东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一方面,农村、农业迫切需要需要有现代知识的青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村和农业,提高农村、农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村、农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困扰着国家,其主要原因还是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不愿再回到那个环境待遇不是太理想但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实现人生价值的农村,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呆在城市做一些不能让他们发展潜能而且为别人服务的事情,或者说没有自己到农村开辟自己事业的意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他们就业观念。现代大学生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更要有创新创业观念。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论是学习农业还是工业,学习理工还是人文,什么专业在农村都大有用武之地,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发展机遇,不要错过。第二:我们大学生要担当起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历史责任。“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促进、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责任。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需要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去担当,现代“三农”问题的历史责任需要我们现代大学生去担当。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也正在积极组织、参与一些相关的学习调研,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不断努力着。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默然视之,甚至有些人都不知何为三农问
题,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大学生中可以来说百分之八十的来自农村。作为农民的后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三农的现状。可事实却是大部分同学却选择了抛弃农业、远离农村、脱离农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错误的引导,我们从小到达就被灌输了走出黄土地的思想,因而长大后总想脱离农村。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民以食为天”即农民才是粮食的创造者。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观点对人们的束缚。其次:错误的观念,大部分人总是把体力劳动与农业联系在一起,认为搞三农就是卖劳力,其实不然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业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就拿发展最快的国家美国来说,很大部分有钱人却是农民。我们国家现在的目标就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上。再次: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很多人把农村人和城市人划分了严格的界限,甚至在某些人潜意识里对其贴上了三六九等的标签,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思想糟粕,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努力改变,但改变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慢慢去引导去启发争取用比较短的时间去实现这种思想质的飞跃。基于以上三点,我主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又一个宗旨,希望通过一些交流讨论活动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通过一些名师讲座来改变一些错误的观念,通过下乡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三农,从而唤起大学生支援三农的热情。
篇八:三农思想论文
此外我国农业一直都是采取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商品化程度非常中国和巴西农业科技化和产品化的比较国家农业科技化程度农业商品化程度中国较低较低巴西较高较高总之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得出我国财政体制的固有缺陷以及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之下政府职能分工的模糊以及行为缺失是导致我国农业财政支出不能有效提高农民福利的深层次原因浅析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摘要: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人民政府都在认真地贯彻落实“三农”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和农村呈现了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粮食的产量有大幅增加,农业结构得到了一些合理的调整,农民的收入相比往年有所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一些改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相对的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城乡二元制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和文化素质的差距都还比较大。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面貌农村的任务很繁重、很困难、很艰巨。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还有很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仅仅依靠农村自己的力量来发展建设新农村是不大现实的,我们必须加大财政支出对“三农”的支持。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正文一、“三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农”问题一直是21世纪的一个热点话题。“三农”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中国农业主要是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它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农村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分割,当前城乡在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方面等差距比较大;农民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比较低以及农民就业难、收入低等问题。“三农”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以及国民素质的提升。我们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当做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增加我国财政在“三农”方面的支出和通过促进农业科学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农业的发展以及改变农村落后的发展体制和模式。解决好“三农”问题将会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二、“三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文明国家,农业的发展采用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那时人们的愿望就是“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然而,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冲击着我国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面临着瓦解的危险。随着后来外国列强的入侵,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使得一些开放口岸和沿海发达地区农民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另外,许多外国商品输入中国和中国的民族资本工厂生产的产品在都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以及中国农产作物被输往国外进行出口贸易。由于对外贸易中间环节过多,出口农作物的价格常常压得很低,农民的贫困化程度在加剧,农村日益破产[1]。近代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清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列强的强取豪夺使得农民生活更加困苦不堪。因此,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是当时的主要任务。城乡差距、农民疾苦这些问题就被当时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掩盖了。1949年建国以后,西方对我国采取的孤立政策和中国的采取的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冲击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是为了巩固新生的共和国,加速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推行“以农补工”的政策[2]。1953年开
始,我国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通过农业税、剪刀差等方式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手中夺取剩余价值。据有关专家统计预测:从1954年---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手中获取资金达5100亿元;而1978年---1991年剪刀差累计达12329.5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22%[3]。这样情况就导致了即使农村经济实际在增长,然而农民生活依然贫困的局面。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全球化浪潮和市场化改革取向一起对中国经济社会形成了更猛烈的冲击,因此,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一个重大的转变。市场经济主要是由市场价值规律引导的,价值规律具有优胜劣汰的作用。由于城镇经济的优越性使它赢得更多的资本投资和发展战略的机会。而农村经济具有高度分散、规模小、周期长、风险高等缺点,这些缺点让它很难得到市场的青睐。这样就导致了城乡差距在逐步扩大,农村逐渐衰落、农业凋敝、农民越来越穷的结果。因此,现阶段的“三农”问题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展开的必然结果,在本质上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4]。三、我国财政支出在“三农”方面的特点我国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来说,政府主要是提供以农田水利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和农民急需的生活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环境保护、义务教育、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5]。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一旦建设成功其受益时间很长,这就涉及到财政支出里面的转移支出。而一些给予农村的补助和保障等所需金额比较小的财政支出主要是涉及到政府财政的购买性支出。因此,在我国财政对“三农”的支出方面就形成了以转移性支出为主,购买性支出为辅的特点。四、我国财政在“三农”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1、农业财政支出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2006年党中央进一步明确对“三农”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多予”上下功夫。在方针实际实施中,从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支出数额每年都在增加(参见图1)中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支出对“三农”的重视和支持。尽管“十五”时期以来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幅较大,但是与我国农业的础性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低水平的。此外,我国政府农业支出的60%-70%左右用于行政开支部分,用于建设性支出的比重不高;在农业建设资金中,用于大中型水利建设比重较大,而农民可以直接受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较小;政府农业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领域的补贴高,1998年以来,政府支农投入中,每年用于粮、糖流通的补贴占政府农业支持总量的30%以上,而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大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农业品质改良、重大病害控制、农业研究和推广、食品安全保障、执政体系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却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6]。可见,我国农业支出的各项比重差异较大并且结构不够合理(参见图2)。
图1
2006-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情况
资料来源:2010年国家财政部发表的《财政支持“三农”情况》注:1农业生产支出2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1234
3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支出4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
图2
2010年国家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构成表一2007年—2010年部分财政支出的比较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2010年国家财政部发表的《财政支持“三农”情况》
时期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农林水事务支出313.704544.0167218052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60.179795.9281629353
教育支出359.269010.211043812450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2.636804.297606908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2、政府农业财政支出资金管理分散,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如前所述,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实行分块管理,部门分割严重,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目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较多,农业财政支出分部门管理。不同渠道的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但是由于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并不能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这种体制造成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合力。此外,农业财政支出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落后,资金的使用效果不理想。项目的审批制度化、公开化、科学化不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得很多项目的实施效果很差。3、农业财政支出方式单一,缺乏创新除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以及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之外,在运用其他形式的财力支持农村的发展方面,目前还没有很多的办法。虽然也出现了乡镇自筹、统筹以及吸引社会资金等形式,但是这些资金的使用仍然存在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并且由于农业资金管理方面的固有缺陷,这一部分资金的使用
能够并没有能够带来福利的有效增加。4、我国农业水平与一些外国农业差距比较大欧盟作为一个共同体,在多个方面实行共同政策。共同农业政策是欧盟最重要的共同政策之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形成于1962年,它有三项共同原则:共同体市场统一(MarketUnity),共同体优先(CommunityPreference)及价格和预算一致(Financialsolidarity)[7]。在欧盟总预算中,共同农业政策支出一直在欧盟预算中占据最大比重。2006年,欧盟预算总额为1066亿欧元,农业预算达到498亿欧元,占46.7%;2007年,欧盟预算总额为1200亿欧元,农业预算达到550亿欧元,占45.8%。而我国农业预算与欧盟、德国差异比较大。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国情差异导致政策取向差异。欧盟是以工业为主。特别是德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左右,农业产值占GDP的1%左右;而我国目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业产值占GDP的16%。这样的国情差异,使得欧盟特别是德国对农业主要以保护为主,采取高补贴政策;我国主要是以发展农业为主,适当采取保护政策,还很难做到高额补贴;第二,体制差异导致政策约束差异。欧盟由多个成员国组成,欧盟制定的农业政策是一个框架型协议,统领各个成员国的农业政策,各成员国在框架协议内因地制宜,拾遗补缺。而我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虽然现行财政体制是中央、省、市、县分级分税制财政体制,但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特别财政支农并不清晰,各地有事就找中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缺乏法律支撑,预算管理弱化。在支农政策制定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央考虑全国而且过细,地方政府仅只考虑地方,专项设置重叠,层次不分,权责不清。第三,利益差异导致政策执行差异。欧盟农业政策和预算是依据欧盟首脑会和预算法制定的,政策是公开透明的,欧盟有一套完整的支付和监督管理体系,各成员国之间为了本国的利益相互监督,因而,政策执行、预算落实都比较到位。而我国目前中央与地方权责不清,地方追逐当地利益问题突出。致使省级套取中央资金、市县套取省级资金现象时有发生,支农政策贯彻执行效果不理想。第四、我国农业投入的科学技术含量比较低而且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程度非常低,而国外农业特别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利用和农产品的商业化(参见表2)。就如巴西来说,巴西1970年制定了全国农业开发计划,通过大幅度增加农业信贷、扩大耕地面积、大力改善交通和灌溉条件、加快地区开发,建立联邦和州仓储与供应中心、加强农产品购销,实行农业低息贷款政策和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取消农产品出口税、鼓励出口农产品生产,不断加强农业发展[8]。而我国在2006年才取消的农业税,此前都是实行“以农补工”的政策,从农民的手中夺取了太多。此外,我国农业一直都是采取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商品化程度非常低。
表2中国和巴西农业科技化和产品化的比较
国家中国巴西
农业科技化程度较低较高
农业商品化程度较低较高
总之,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得出,我国财政体制的固有缺陷,以及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之下政府职能分工的模糊以及行为缺失,是导致我国农业财政支出不能有效提高农民福利的深层次原因。此外,我国农业科技含量比较低和农产
品商品化程度比较低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五、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措施和建议(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建国初期实行的“以农补工”政策是由于当时的主要特殊环境决定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和期间取得的一些成绩表明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大力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近年来,我国的GDP在逐年增长,政府就更加有能力在财政上给予“三农”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这些数据表明政府对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哲学上说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决定的,内因起主导作用。“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要提高农业生产率。而财政支出作为外因,应该对农业的发展起一个辅助性的作用。因此,在加大财政支出对“三农”方面的支出方面应该注意通过财政的支持来提高农业本身的发展能力和避免“三农”对财政的过度依赖。(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优化“三农”支出结构1、进一步增强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虽然“十五”以来我国增强了“三农”的重视和加大了财政支出对“三农”的投入,但是与我国农业的础性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低水平的。则财政支农的力度仍然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财政支出对于城市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和效果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差距严重,这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必须长久不断的支持。2、要在支农资金的运用上加强监管,使农民真正能够享受到应得福利不仅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即使是已经调用的支农资金,仍然不能很好的运用到支农前线。这就要求各级财政主管部门以及财政农业资金的使用部门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保证支农资金的合理使用。此外,还有加强外部监督和舆论导向,约束有关部门的行为。3、转变政府职能,推行行政体制变革和财税制度改革,使农业财政支出真正能够发挥效果财政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占财政总额中的份额减少,但是承担的财政支农职责却在增加。这种权责不符的现象反映了我国财税制度存在的体制弊端。中央政府一定要在科学划分政府间事权的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方面的职责,地方政府一定要积极地履行这一职责。这样才能使财政支农支出发挥应有的效果。4、完善和丰富农业财政支出方式,拓宽农业支持渠道农业财政支出只是财政支出的一个环节,必须服从于财政支出的大局。在长期,农业财政支出仍然存在不足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创新,努力营造更宽广的农业资金来源和渠道,使农业资金更加丰富。(三)、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治理“三农”的经验1、欧盟和德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借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的做法,充分利用WTO规则,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对“绿箱”补贴投入,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技术引进和推广等。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黄箱”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二是增加对农民和生产环节的补贴,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以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尽快调整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
系,建立健全农业国内支持法律法规,实现农业投入、农业资金和项目的法制化管理。2、巴西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巴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小麦生产的条件不是太好;而且由于降雨比较均匀,旱涝灾害较少,农田灌溉设施建设不多,水稻生产也很有限,粮食供给还需进口。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巴西提出“出口即出路”口号,充分利用本国光热和国土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创汇农业。目前,巴西咖啡、柑橘、甘蔗、木薯、香蕉、剑麻等产量居世界第一,大豆、可可等产量居世界第二,牛肉、家禽、皮革等产量居世界第三,烟叶等产量居世界第四,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为国家创汇2000多美元,逐步成为对世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大国。总之,我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而农村应该借助财政的支持努力提升自己的生产力。只有农村的自身发展力提高了才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被动的地位。此外,吸收、借鉴的国外治理农业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些指南和策略。
参考文献:
[1]魏江南.优秀电视节目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42[2]任保秋.“三农”问题成因及出路再思考,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8月第26卷第3期[3]杨珍.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4]赵磊.“三农问题”的市场经济理论解析[J].学术研究,2005(5)[5]陈共.财政学(第6版)第14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米强.我国农业财政支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浅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7]http://nys.mof.gov.cn/zhengfuxinxi/tszs/200806/t20080623_47833.html[8]http://nys.mof.gov.cn/zhengfuxinxi/tszs/200806/t20080623_47825.html
篇九:三农思想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今年以来,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调减农业税,取消部分涉农收费,农民负担得到减轻,粮食价格阶段性回升,种田效益明显增加,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不少地方的农民向集体重新要求承包土地,进而引发了土地承包与流转中的一些矛盾、*,并呈上升趋势。经调查,矛盾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前些年,因农民负担重、种田效益差、耕作不方便、发展集体经济等原因一部分组的土地被交由村级经营发包,现在又回过头来要求归还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实行“两田制”的地方没有按规定纠正到位,群众要求将责任田的承包经营权重新落实到户;外出农民回乡务农的,要求归还以前抛荒弃耕、甚至当时自愿放弃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个别农户要求归还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备,或者存在强制流转现象的流出土地等。
如何妥善处理当前土地承包流转中的矛盾与*,是各级组织特别是乡(镇)村两级组织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认为处理此类矛盾与*心须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江苏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依据,以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民利益、稳定农村社会为目的,既要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又要实事求是,妥善处理,防止引发更多更大的社会矛盾。
1、对外出农民回乡务农的,如果在外有稳定的就业,有固定的居住地,集体经济组织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其继续从事二、三产业。如果农户确实需要土地而原有承包地巳被专业承包的,原则上待专业承包合同到期后再予以返还承包地。如果已经将农户承包地平均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其它成员的,可在机动地中予以解决,没有机动地的要尽量帮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实在不能解决的,在下次土地小调整时
解决,目前可以通过给予适当补贴的方式处理。对空挂户、口袋户等人员要求承包土地的,原则上在原户口所在地处理,如果原有承包土地巳经发包的,待承包合同到期后再予以返还,如果原有承包土地巳经平均分包的,原则上待下次土地小调整时再予以落实。返还、落实承包土地时要补交其承担税费的尾欠。
2、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与农户直接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要全部进行补签,或者完善委托流转手续。原来没有土地流转合同但有约定的,要依法补签;原有流转合同不规范的,尤其是群众意见较大、补偿标准低、流转时间过长的合同,要视情况商定调整补偿标准和办法。对强迫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首先仍然要做过细工作,钝化矛盾,征得群众理解支持后完善必须的手续程序,不能征得群众同意、确需要回土地的,原则上应当协商做好土地返还工作。集体经济组织或其它组织截留、克扣土地流转收益的要全额返还给流转农户。
3、对以划分“口粮田”“责任田”为由,收回农户承包地搞招标承包的,原则上要维护招标承包合同的严肃性,继续予以履行,但对招标收益从现在起根据情况分别处理。集体经济组织没有追加投入改造的,原则上全部返还给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巳经增加投入改造的,要在协商一致基础上,在集体与农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如果已经将承包金一次性收取到位并已经用于还债、办事等方面的,要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可以不予返还。如果集体债务较高、确需继续使用承包金还债的,必须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在群众同意、签字盖章后方可进行。招标合同到期后必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重新确权到户。
4、对因农民负担过重,粮食价格过低,耕作不方便等原因而带来一部分组自愿将组级土地交归村级并相应扣减相关税费及劳务的,要实事求事加以处理。农户当时已经全部签字盖章的,按照规定办理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对当时农户没有签字盖章或者只由组长一人代签的,要完善
手续,到位后再办理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当时大部分群众没有同意,现在土地仍为集体经营、农户又需要土地的,应当将土地返还给组级重新确权到户。若土地已经发包并且没有到期、暂时无法返还的,从现在起其承包收益要返还到组。如果集体经济组织追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的,经过协商,承包收益在村与组或农户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如果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增加农田投入的,承包收益要全部返还到组或农户。如果承包金在发包时已经一次性收缴并已使用的,要逐年将组级应得收益记入该组积累,待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能力时再予以返还。专业承包合同到期后要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返还到组到户或委托集体经济组织重新发包。对“五老地”、荒地、废地等由村级集中统一开发并发包的,原则上要维护原有承包合同的严肃性,发包主体仍然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但要根据村级投入情况,在村与组之间进行利益的合理分配。
5、对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集体收入而无偿侵占农民承包土地或平调其它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的,原则上应当将土地返还给原有农户或集体经济组织。属于镇级侵占平调的,如果现在已经用于二三产业建设用地不能返还的,凡巳办理土地征用手续的必须按规定将土地征用费支付给原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或者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将征用费用转作股金,入股分红,让农民长久受益;还没有办理土地征用手续的,要按照租赁、入股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租金与分红红利,并规范办理土地流转手续。凡由镇级对外专业发包的,其发包收益要全部返还,专业承包到期后,再将土地返还到位。属于村级侵占平调的,土地原则上也应返还给组级或农户,如果巳经发包、合同尚未到期的,其发包收益从现在起要返还给组或农户;如果已经将承包金一次性收取并已正当使用的,可以不予返还;如果集体债务较高、确需继续使用承包金还债,又是平均占用各组土地的,可以在广泛征求意见、群众签字盖章的基础上,在商定的年限内、用逐年收取的承包金继续还债。专业承包合同到期后则全部将土地返还到组到户。
篇十:三农思想论文
做好三农工作心得感悟范文五篇“心得感悟”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下面给大家整理的做好三农工作心得感悟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做好三农工作心得感悟范文1统筹城乡重点在“三农”,“三农”问题核心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富裕农民的基础在于盘活农业生产要素和农民生活资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试行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农村承包地换城市社保、林地承包权换股份收益”的“三换”工作,对于实现转移农民、安置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意义重大而深远。一、实施“三换”工作十分紧迫1、工业化亟待实施“三换”。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全市上下正大办工业,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目前正在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13个,规划用地107865亩,实际开发37185亩,政府实批20145亩,缺口70680亩。工业用地指标不足致使许多好的工业项目搁置,严重影响工业发展,而农村农家大院和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在。据国土部门提供资料,农村居民居住点共占地31.15万亩,户均达0.49亩。如果户均减少宅基地0.12亩,全市可置换出建设用地7.84万亩,可大大缓解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矛盾问题。2、农业现代化呼唤“三换”。农业发展方向在于现代化,现代农业必需走规模经营之路。然而,目前农村实行分户、小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状况,导致产业规模小、效益低,农业发展动力日益微弱,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行“三换”,让移居城镇的农民放弃土地和林权,把土地和林权逐步向专业大户或经营企业集中,以利于更好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三换”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三换”以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和城乡一体为目标,以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为重点,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以人为本理念,对愿意放弃“农村宅基地、农村承包地和林地承包权”的农户,探索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保障住有所居;农村承包地换社会保障,保障难有所解;集体林权换股份收益,保障换有所得”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用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思路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基本原则,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由村民提出申请,村委会汇总逐级上报乡、县人民政府批准,原宅基地经有关部门核准面积、评估作价后,由国土管理部门收储到宅基地收储中心,统一安排使用。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按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既可以到城镇选择一定面积的安置房,或到商贸小区置换部分商贸用房,也可以选择货币安置到政府统一规划区自行建房。不论采取哪一种补偿方式,农民均拥有完整产权。——用农村承包地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民凭迁入地户口申请手续和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三换”有关证明,到迁入地公安机关进行城镇居民户口登记。已办理城镇居民户口的人员,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和社保等政策,对尚未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但已经参加新农合的人员,当年可继续享受新农合补助政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要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就近安排入学,并继续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居民平等的受教育权。——用林地承包权换股份。在实行林权制度改革后,对不愿意放弃林地承包权的农民,可以把潜在的资源转为现实的资本。即农民把林业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采取入股、转包、转让等多种形式,将林权流转给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或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等经营,
林权流转收益归农民所有,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又促进林业的规模化经营。三、推进“三换”工作主要措施1、重点突破。一是突出重点区域。以月河川道为重点,依托安康中心城市西扩和九个
县城及重点集镇,打造“三换”试验示范区。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优先选择工作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资金保障能力的镇、村和农户率先启动。二是突出重点产业。大力引导进城农民以园区经济、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着力培育以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生物制造、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为主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为农民进城务工创业提供优质平台。三是突出重点对象。以个体经营户、大中专毕业生和长期在外务工农民为重点,率先实施“三换”,引导其优先进入城市务工创业定居。
2、服务引导。“三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统筹城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以“三换”带动全局的重要性,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搞好换前、换中、换后的系列服务,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优化城市创业和居住环境,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按照农民进城居住社区化、社会保障市民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的思路,集中搞好社保服务,全面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户户都有住房、人人都有社保、家家都有收益”的目标。尤其要加强农民进城安居后的后续引导、服务,为农民务工创业定居送政策、出主意、解难题,帮助其限度增加收入,尽快转为市民。
3、政策保障。实施“三换”要以尊重和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发展权益为根本,制定出台一系列具体实施政策,快速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及时建立“三换”利益补偿制度和新型农民转市民制度,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户籍、社保、公共财政等改革,形成统筹城乡的制度框架。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实现城乡一体,促进城乡人口合理双向流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统筹土地管理和使用,把置换收储的承包地集中到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以城镇建设为主,把“三换”安置重点作为关注民生、赢得民心的亮点。拓宽农村金融渠道,推行农民单户抵押、户户联保等多种形式抵押担保,进一步开拓农村信贷市场,解决农民融资难题。用足用好奖扶政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切实保障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篇十一:三农思想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是人们对三农问题的形象概括。所谓三农,即指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穷”。穷不是三农问题的本质,而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中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是三农问题在农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集中反映。三农问题出现的开端
纵观中国近代发展,三农问题一直是有待解决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三农问题的现状。农民是农业的主体,但是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仅仅依靠农业收入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优越的生活条件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弃农务工,以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资源浪费,农业发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不好也是导致农民涌向城市的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村虽然在医疗设施和各项社会保障等方面有所建树,却依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偏远的山村依旧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交通不便,教育、医疗设施相当差,这也是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偏远地区依旧采用最原始的耕作方式,费时费力,农村发展跟不上城市发展只会拉大贫富差距。
“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要离开农村?”一个农民的回答很干脆﹕“一年到头守着几亩薄田,靠种地为生赚不了多少钱。靠土地过日子心慌,靠种庄稼过日子肚里慌。只有进城打工,才是最好的出路。”他的话道出了大多数农民的想法。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新生代农民工队
伍越来越大,而新生代农民却越来越少。据调查,目前务农劳动力中50岁以上的占到50%,文化水平普遍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超过55%,初中文化不足40%,高中文化不足5%,大专以上仅占0.2%.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到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挥汗劳作的多是妇女、老人组成的“杂牌军”,“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不仅离土地越来越远,而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一些地方的农民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今后我们可能就是“末代农民”了。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他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修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的潜在伤害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在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农村问题集中表现在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去,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条件落后,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打工,越来越多的儿童和老人被留在了农村。孤寡老师和留守儿童也成了一个越来越需要人们重视的群体。正是因为务农收入太低,许多农民迫不得已离开自己的地,踏上了去他乡的火
车。试问,如果这个趋势继续蔓延,谁来种地?谁来养活我们中国13亿人?再问,如果青年男女全都选择出去,谁来照顾年迈的老人,谁来教育可爱的孩子们。因为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很多农村儿童性格孤僻,胆小,不愿与人交流。这为会其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因为缺乏教育,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在与城市人口的交流过程中,难免受到排挤甚至侮辱。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一幕。
在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一个朝代的衰败都是由于农民的切身利益遭到严重的破坏。如今想要国家的繁荣昌盛关注民生,关注三农是必要的。然而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一则是要明确农民想要什么,在如今土地的拥有权已经不再那么紧张,然而关于土地的纠纷案却不少,所以制定严格的关于土地问题的章程是必要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那些肇事的人们自然也将有所收敛。二则是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的孩子读书的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历朝历代都可见,如今也是一样,在外的打工的孩子在城市里就要像乞丐一样对待,而且不能享受到应该有的教育,对于做父母的这是让他们十分痛心的,父母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才会变成打工仔,如今寄全部希望于儿女,所以政府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以安民心。三则是医疗问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在中国看病难、贵,早已是人人有目共睹的了,也因为这些问题而引起的关于道德的风波一起又一起,所以国家应该更好的落实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健问题,使人民不再被高昂的医药费而伤透脑筋,甚至走上不归路。
三农问题简要剖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当个人生产性努力和具有社会劳动
属性的个别劳动及相应的预期得不到社会和组织的实质性认可时,人们就会降低甚至停止这种劳动努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当个人的正当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合理回报、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时,人们不想要为之奋斗,不辞辛劳。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措施国以民为重,民以食为天,农业毋庸置疑成为一个国家的命脉。在中国三农对人民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陌生的词语,党和政府也一直在致力于解决关于农村、农民、农业等问题,当然在国家的政策下,有一些关于三农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地区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为了是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探索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是一党和政府继续关注的事情。针对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及其他税费,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给予粮农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大力实施家电下乡补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很多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关注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传统的农业生产在现在社会中依然相当重要。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关注三农问题,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的主要人口比例。农业的崛起,意味着民生的安宁。当看到烈日下农民朋友们播撒种子,汗流浃背时,当看到农民朋友们为节约开支而不舍得穿衣吃饭时,你的内心是否总是会掀起阵阵波澜?所以解决三农问题,是为我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不论何时,不论经济如
何发展,外交怎样融洽。三农问题都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我想,国家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将那些可行的方案落实,让人民可以安居乐业,而不是说说而已,或者束之高阁。
篇十二:三农思想论文
近年来赣州市一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建设和谐赣州为目的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形势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不可否认赣州市和全国一样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目前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也就是寻找培育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路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文题目: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摘
要
“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的历史梦魔,至今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它“绝不仅仅是道义或者公正的问题,而是一个横亘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并获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三农问题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
目录
摘要一三农问题的背景二三农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三三农问题的概念四三农问题的综述五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现状六三农问题的个案分析七三农问题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八解决三农问题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九三农问题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系十解决三农问题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十一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十二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贡献结论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三农问题的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二、三农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三、三农问题的概念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个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名族复兴。四、三农问题的综述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因此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规模经济,目前还存在着部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现在来看,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
较大差异,导致了农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两极分化明显。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其一: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水平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等问题。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其二:减负问题,自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民负担大大的减轻了,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五、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现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失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也明显提高。但是当今三农问题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劳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该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六、三农问题的个案分析
赣州市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比例大,“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近年来,赣州市一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建设和谐赣州为目的,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形势,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不可否认赣州市和全国一样,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目前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也就是寻找培育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路径。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培育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实践农村的科学发展,需要做好保护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转化生态农业。树立起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转化生态就是创造生产力的观念。“生态兴则文明兴”,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就是要以生态良性发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孟建柱在江西担任省委书记是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清山”的目标任务。江西要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从生态维度分析,赣州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境破坏严重,二保护欲补偿资金紧缺,工业园区及城市建设占用耕地较多,农业用地
紧张,粮食连年减产,经济作物生产比重远远大于粮食生产,不会是他就是要保护生产力,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赣州只有多山的优势,森林积蓄量和绿地面积并不大。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有利条件主要集中在:1、赣州生态保护与储量良好,生物多样,文化丰实,旅游条件好。2、已有较扎实的经济基础,可持续增长力较强。其制约因素有:1、自然条件较差,多山少地,可用耕地少,发展空间有限。2、农业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过大,深度加工能力不强。3、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尤其是不够重视生态保护区源头在生态建设中的经济补偿问题。以赣州市的老革命根据地宁都县为例,该县近年来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努力:1、按照“封管造并举,长中短结合,乔灌草搭配,和平快统一”方针,抓好植树造林与封山育林工作,森林覆盖率,绿化率,累积量逐年上升。2、以小流域治理为龙头,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3、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条件,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4、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从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转化生态就是创造生产力的观念出发,赣州的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守以下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二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三是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原则,四是因地制宜原则。七、三农问题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我国农村经过成功的改革迎来了新的形势。农业生产全面增长,主要农产品供应紧缺的局势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业生产向商品经济转化中还有横多不协调现象,理论界对“三农”问题的讨论也多集中与分析出现困境的原因,讨论相应的对策,并进一步突出深化改革的构想。从此“三农”问题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三农”问题的病根是农民穷,这个穷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是发展速度上的。其实质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不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的方案都没有任何用处。其根本原因是农民劳动生产率低,历史上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城市化,也就是减少农村人口。理论和事实都说明解决“三农”问题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城市化。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靠改革开放八、解决三农问题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解决了三农问题,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农村人口就有了
稳定,整个国家就有了稳定,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社会稳定,国家才能进一步的进行改革开放,国家才能进一步发展。故而“三农”问题与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更是密不可分的。九、三农问题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系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明显落后于城镇。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十、解决三农问题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1、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
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2、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3、解决三农问题是城市化建设所需劳动力的提供者及需求者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农村劳动力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三农”问题可以让农村劳动力的家庭更加富裕,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城市化建设作出更多贡献。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是劳动力,有些劳动力是依靠脑力,而有些更需要体力。譬如在建筑行业中,农村劳动力为建筑建设提供的最基础的力量。
4、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因此“三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十一、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
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首先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的不平衡,使之合理化。减少传统种植业,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使大农业内部比例适当、结构平衡。其次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农业产业。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中部粮食主产区抓住主销区腾出部分粮食市场的机遇,扩大优质粮的生产,提高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避免地区雷同、恶性竞争。第四、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增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要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和使用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训网络,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胜出的新一代农民。再次是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并增加专项资金,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普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第五、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业增长的速度和农民收入。政府财政可利用世贸组织《农业协议》中的
“绿箱”措施,加大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效益低,有示范效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等项目。并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还要关注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了解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的行情,以趋利避害,多受益,少受损。加大农村科普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第六、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积极推行和落实“四民主”,相信和依靠农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第七、可借鉴的国外三农政策政府对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美国现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数量管理与财政补贴相结合。政府对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等确定目标价格,若当年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政府则向农民补贴二者差价,以保护农民的收入。政府对农业财政支持政策。近二十年来,日本逐渐调整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重点,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范围内,支持本国的农业发展。从过去补贴生产、流通环节转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与提高生产率有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在农业预算中
有明显提高。十二、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贡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召开了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每次都会明确对今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谋篇布局。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多农民.只有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了,才能让社会更和谐.现在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民的三倍还多,许多不利于农民的因素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的贫困,使得社会也出现了很多的矛盾.现在党中央大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给予农民的优惠政策,是农民能更好的增收.只有农民富裕了,三农问题更好的解决了,才更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否则,只有城镇人口富裕的社会,不是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一部分人的小康,大部分人的贫穷.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更是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基本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上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当前要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先进生产力快速健康发展起来,“三农”问题就会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真正的实现。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康,但还是较低水平的、很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这种低水平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已经是有了坚实的基础,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面临的困难更多,农村全面实现小康还有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进程。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矛盾在农村而不在城市;在基层而不在大中城市;在中西部地区而不在东部。“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是因为,“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我国13亿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竞争力,才能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雄厚的基础。“三农”工作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当前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面临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不富裕,中国就不富裕。过去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有三条:农产品增产、农产品提价、乡镇企业发展。但现在这些条件都受到不同程度
的制约。因此,在新时期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发展更有新思路,改革更有新突破,更用新的思路和举措解决新的问题。结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国民的索质,保障了利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追切需要。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追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小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丛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人,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小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
出的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而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需要不断的做研究、不断的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萍萍贝虹,2001年,第7期,《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统计研究》.16-18(2)1994年.《中国农村人口发展新格局》.中国人口出版社.33-35(3)张红宇.2001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问题研究报告》.34-36(4)张平.1999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中国财政出版社.23-27(5)国家统计局.《2000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第1版.中国统计出版社(6)宋宏远.2000年.第2期.《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中国农村》.12-15(7)《十六大政治工作报告》(8)《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十三:三农思想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问题,习惯上统称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要把解决“三农”问题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农问题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
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
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
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
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
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着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对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们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调整区域发展思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局限于农业,必须放到区域经济的总体思路之中,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力形成带动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整体合力。并且大力实施工业化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龙头企业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找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
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着眼全局,推进农业和工业的换位,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以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产业化经营,追求效益最大化,实现工业与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是要继续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市场定位、资源取向”,善于从培育本地特色中寻找方向,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要在农业内部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换位,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
农业。
四是要加大投入,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扶持,落实好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努力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要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加强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让农民多受益,少受损。加大农村科普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五是要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发展,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新型农民队伍。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
六是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抓好区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要积极推进劳动力布局换位,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鼓励、支持农民从事民营经济,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尽可能多地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积极发展和培植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
七是要加强村屯规划,规范村镇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新村镇建设,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进一步改善集镇形象,不断提高村镇综合管理水平,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八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在巩固区、镇、村党组织开展的“三级联创”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加强村民自治组织自身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增强自治能力,在保障机制的建立方面,要积极推广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推进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要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保险等机制。总之,要通过多方面努力,把农业搞强,把农村搞活,把农民搞富。
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所取得的成效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结论:虽然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坚定信心,奋力开拓,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
目标就一定能够在广大农村实现,三农问题也一定能够解决.
我们大学生要担当起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历史责任。“三农”问题是全党、
全国、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促进、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责任。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需要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去担当,现代“三农”问题的历史责任需要我们现代大学生去担当。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也正在积极组织、参与一些相关的学习调研,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不断努力着。
篇十四:三农思想论文
关于三农的论文党中央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摆在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降低农业税、降低农民进城和就业门槛等诸多惠农政策,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1号文件,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仍有六大问题制约“三农”,主要是:
1、义务教育由农民“买单”。目前义务教育经费是以县为主,县级统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一般都比较困难,县级统筹仍然是乡级负担。乡级负担不了,则往农民头上转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中,国家只负担2%左右,省市只负担11%,县级负担9%,乡镇负担78%,而乡镇负担中的绝大部分又是由农民负担。其根本原因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主要是财权上倾,事权下甩,财权与事权不统一。
2、乡级政府职能错位。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的作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但从目前来看,乡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存在,有职能错位现象。其一,消耗大量的财力,影响了政府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其二,是农村税费、报刊等各种摊派、乱收费以及其它侵犯农民权益的执行者和主要载体,影响了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其三,有的地方乡镇干部成为村级腐败现象和恶势力的保护伞和受益者,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3、农村资金短缺。农民、乡镇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早已成为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的制约瓶颈。近几年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比重一直分别只占5%左右,这与农业和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不相称。与农村贷款难相对应,农村资金每年约以7000多亿的速度“农转非”,其中四大商业银行每年单向流出3000亿,而拥有3.2万个营业网点的邮政储蓄只吸不贷,每年单向抽走资金4000多亿。农村贷款难的直接原因是利益趋动问题,即农村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不大,农民和农村贷款风险高,寻找担保人困难,贷款呆死帐多,不是亏本经营,就是微利运转。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即农村金融管理体制严重滞后,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国家仍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管理办法管理农村金融,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最重要的资金要素市场没有形成。
4、农村民主建设落后。由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广大农村干群的民主法治观念相对不高,农村民主建设在一些地方任重道远。表现有四:一是民主选举流于形式。表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民代表、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选举有长官意志和指定现象,造成了被选人员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民主建设的根基软弱无力。二是民主管理职能难以履行。表现为村委会主任的管理职责往往由村党组织书记取而代之,村委会主任难以管理村中事务,村民对村委会主任的选举与任免不感兴趣。三是民主决策难以到位。按照规定,村中重大事务必须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但很多情况是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少数干部说了算。四是民主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目前,村级组织的民主监督作用主要是通过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方式来体现的,但村务公开与民主理财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及时和走过场等不规范现象。
5、涉农法制建设滞后。目前,农民利益难以有效维护,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法律不健全。如全国没有《农民权益保护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或条例)》等。二是有法不依。侵犯农民利益的主体多为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如税费报刊等摊派,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截留挪用村级“三项资金”,小分队上门扒粮抬物等。尽
管有农业法、土地承包法、行政诉讼法、农民负担管理办法等,但很多情况是法院不受理,或不了了之。三是有法而无行政执法人员。如与农村经营管理业务有关的涉农利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少,但农经部门从上到下却没有行政执法权和执法人员。
6、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不顺。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通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间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它是维护农民利益的主要部门之一,但目前农经管理体制存在重大缺陷,其执法监管职能难以履行。表现为“中央没有头、乡镇没有腿、中间不对嘴”。“中央没有头”,表现为我国为9亿农民的大国,可是党中央没有一个专抓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方面的农经职能部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件农业,人治农业”。“乡镇没有腿”,就是乡镇农经机构人财物皆由乡镇直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中间不对嘴”表现为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农经部门有的设在政府口,有的设在党委口,有的挂党政两块牌子,且名称不一,有的已改成党委政府的办事机构。如江苏省省级农经部门设在省政府农林厅,而市县两级大部分设在党委口,且是办事机构,名为农工办。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国情出发,跳出“农”字统筹抓,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参照国际惯例,着眼制度安排,做到标本兼治,对策如下:
1、废除义务教育以县为主制,改由省以上统筹为主。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必须由较高级次的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按照规范、统一的标准协调安排,而不应以县为主统筹经费。理论与实践无不证明,以县为主统筹义务教育经费,这在制度安排上或者说客观上就决定了基层干部不得不去掏农民的钱袋,其实质是过度提取农业剩余的财政政策的延续。只是不象向农民征收农业税那样明显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只是由于各地税源不一、行政规范程序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弹性罢了,必须尽快废除。鉴于目前我国中央财政负担能力有限,宏观调控任务很重,可建立以中央、省级统筹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初、小教师工资国标部分由国家与省级统筹,省市标部分由省市统筹。这种三级统筹的投入体制,对
中央财力来说也是可行的。我国目前初、小学教师人数总共有914.6万人,按照我国有2/3人口在农村的比例来估计,约有603万在农村,按照每人每月500-800元国标工资计算,年工资总额为446亿,如果完全由中央财政支付,占2001年中央财政收入的5.2%。由于中西部地区不少县的教师工资已经由中央财政支付,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由其自行统筹,加上义务教育已有一部分已经进入市场,实行这项政策,中央实际要增加的支出要远远少于446亿元。
2、撤消乡级政府,设立县级派出机构。我国“五级政府”的机构框架不符合“三级政府”的世界惯例,乡级政府又存在前文所说的职能错位现象,随着义务教育职能的上划,农业税费的全面取消,政府职能的转变,取消乡级政府已经成为必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先生近期在接受《农村工作通讯》记者采访时曾说:“农村政权首先要考虑精简机构,乡镇可以作为县的派出机构”。取消乡级政府后,可适当强化县级管理与服务职能,优化配强管理与服务人员,改善交通、通讯等工作条件,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按区域设立县级派出机构,进一步合并行政村,整合农村教育和卫生资源。
3、放手发展民间金融组织,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化进程。长期以来,资金市场没有形成,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这方面的作用是苍白无力的。在加快市场化进程改革的今天,农村金融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推行市场化。第一,积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以下民间金融组织。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大量经验研究发现,正规金融组织对农户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往往不足总数的20%,大量的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农村非正规或民间金融来满足,我国也不能例外。尽管今年中央1号文件鼓励发展,但前提条件是“严格监管”,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工作进展与“三农”要求相差甚远。应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实际,尽快降低门槛。在工商登记方面,凡注册资金在一定规模以上(比如50-100万元)的资金经营企业或资金融通组织,只要不吸储,皆可登记,赋予其市场主体地位,依法经营,并在税收上给予减免;
在金融监管上,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允许其在一定贷款规模以下自由发展(比如500-1000万元),在贷款利率上允许其随行就市。这样政府不用出钱,只要给足政策,通过引导,适度监管,就能缓和农村资金紧缺的格局,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根本之路。第二,取消农村邮政储蓄。邮政储蓄长期扮演着资金“农转非”角色,严重抽吸农村发展所需的资金要素,应立即停止其在县城及其以下农村地区的吸储工作,只兑不吸,限期兑完。另外,逐步实行农村贷款利率市场化,放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各类银行准入条件,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
4、强化村务公开,加快农村民主建设步伐。中办、国办于2004年6月22日下发的《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对抓好村务公开与村级民主管理工作提出了全面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当前,应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搞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主要是抓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意见》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干部能详。二是不断完善选举工作。主要是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意见》的要求,选举出能真正代表村民意愿的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只有这样,才能抓好村务公开的监督和民主理财工作。三是狠抓民主决策责任追究工作。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按规定程序实行民主决策,对于擅自更改依法形成的决定,或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擅自以集体名义决策的,均为无效,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承担,构成违法乱纪的按规定处理。四是加强领导。除明确牵头部门,保证开展工作必要的人员和经费外,还要将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作为基层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好,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及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申诉。
5、完善涉农法制建设,建立有权威的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在逐步健全法律,严格执法,加快法制化进程的同时,赋予农经部门执法权、处分权。同时,理顺农经部门管理体制,建
立有权威的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强化其工作手段,维护农民利益。建议将农经部门剥离出来,从党中央到县级党委统一组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乡级农经部门统一改由县级农村工作部门派出,工资待遇由县级政府统筹发放。为便于执法,县以上党委农村工作部门依法增挂政府部门牌子。
感谢您的阅读!
篇十五:三农思想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为何成为焦点?“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的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城镇化: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
国民待遇: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减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
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政府措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以上几项措施虽被认为有益于解决三农问题,但却仍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它不仅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更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可以说,它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新农村建设意义何在?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立足农村实际,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它不是一般性的口号要求,而是集中体
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
建设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总的来看,农村面貌依然落后。全国目前仍有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
1978年到2005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粮食产量由6095亿斤增加到9680亿斤;肉类产量由856万吨增加到7700万吨;农业增加值由1018亿元增加到227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255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5.5%;农村贫困人口由2.49亿人减少到2365万人。古人说:“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的安全、粮食的安全至关重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只有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新农村,是处理好城乡工农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但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增收放缓,城乡收入差距又明显扩大。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果农业发展慢、农村不景气,那就不可能有工业的兴盛、城市的繁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增强,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互促互动、和谐发展。
篇十六:三农思想论文
三农问题认识研究论文一般认为,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资源会自动实现优化配置。根据微观农业经济理论讨论农业问题,也同样认为在市场的作用下,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个要素之间的互相替代和优化配置。现在我提出的问题是,假如要在这种学术语境中研究三农问题,人们首先应该讨论的是这种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否市场经济这种理论本身,就是讨论三农问题的内在前提呢?我看没有这么绝对。
第一个要素看土地。在很多讨论中我都一再强调:事实上,我们国家农村的土地是不可能增加的,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土地面积在下降,再加上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它不可能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可以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这使我感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在中国农村很难找到适用的前提。一是由于人均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二是由于土地承载的双重功能。在农村政策研究领域中,人们都知道大包干以后国家不再承担农民的社会保障,而转由土地来承担,这样就形成了土地的双重功能。中国农村的耕地不仅具有双重功能,而且越来越多地转变为以承担农民的生存保障功能为主。
人们20年来约定俗成的共识是,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可以被简化为“大包干”。但什么是大包干?
第二个要素是劳动力。农业人口和劳动力严重过剩,是清末以来的长期问题,本来不是建国以来才有的现象。其实,人们只是对中国近代史上追求工业化导致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差别扩大引起更多的关注。现在中国农村有五亿劳动年龄人口。另外,上到60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下到半大小子,他们只要能动,总要到地里去干活,所以,农村整、半劳动力加起来不止五亿,估计有六亿以上。农业需要多少劳动力呢?一亿多。那么
总共有多少劳动力需要转移呢?至少三四个亿。往哪转移?因此,如果劳动力不能转移或者转移得不那么顺畅,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也不能增加,那么劳动力投入的边际效用只能递减到零以下。尽管如此,劳动力仍然不可能减少,怎么办?农民作为劳动力的拥有者,只能被迫减少劳动时间。按现行法律规定一个劳动力一年应该劳动300天,然而却只能在农业上劳动20多天,那剩下90%以上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呢,没有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力不吃饭,不消费,结果呢,一个活劳动所有的消费,也就是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过程,都得由土地产出来保证,假如他没有外出打工的话。因此,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提高,不仅不能提高,实际上这些年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下降,大幅度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在有些资源严重短缺的地方,农业甚至连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都不行了。
第三个要素看资金。在上述情况下,作为龙头要素的资金当然就进入不了农业领域。因为资金投入必须要产生利润。但是,农户家庭经营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是负效益的,导致每年农业资金至少净流出几千个亿。为什么农业资金会流出呢?农业生产连平均利润都达不到,资金怎么会进来呢?有人说,可以通过政府的“农业投入政策”,用政策性的政府资金来加强农业投资,但这也是杯水车薪,且不说增加投入并不能增加产出,也不能增加产出效益,如果产出效益不增加,投资敢增加吗?就算政府真投了,那高度分散的2亿多农户到底应该投给谁,怎么投才能到那些真正需要的户?事实上这些年政府增加投入的结果是,投入大多数下达到有关部门,转变为部门收益和乡村基层负债的增加。
而且,90年代以来农业的硬成本每年增加10%,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农业的主产品几乎没有国际竞争力,大部分高于国际价格。这是硬投入方面。
软投入呢?软投入就是所谓服务,也同样有成本问题。例如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技术含量,等等。硬成本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每年增加了10%,软成本年平均起码增加了9%,其结果是农业的负效益越来越严重。农户调查显示,1997年以后,家庭经营条件下,农业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比逐年递减,纯收益已经是负值,1995年种植业亩均可以获得340多元的现金收入,而到了2000年,亩均只能得到161元,下降了一半以上。如果农民真的以土地收入为主,那么在那些占全国1/3的农村人均土地不足一亩的地方,实际上一年一个人就只能收入100多元,这还没有把劳动力的投入成本算在内。这样看来,农村种植业人均每年一两百块钱的现金收入水平,怎么能保证农业的正常发展呢?
综上所述,人们现在之所以终于接受了三农问题的提法,是因为“好一个农业了得”。这么多矛盾错综复杂地搅和在一起,使得我们至少在政策层次上不可能再讨论纯粹的农业问题。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前人们提出的失去解释力的那些认识误区。
当前第一个重要的认识误区是私有化。切不要以为,只要土地私有化就能解决农民问题,就能成规模地集中土地,而只要规模经营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这个道理看上去逻辑完整,实际上似是而非。现在中国人均土地就是这么少,在南方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都低于0.8亩,有三分之一的省人均耕地少于一亩。土地已经基本上转化为农民的社会保障,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把社会保障私有化?而那些人均耕地面积多于一亩的地方多在北方,然而北方缺水严重,旱魔肆虐,经常是数以千万亩的土地遭受干旱,中国水土资源都严重缺乏,总体上水太少。尽管有些地方土地资源相对宽松,但水资源缺乏,仍然不能以所谓的耕地私有化来形成规模经济,来提高生产能力,不可能依靠提高规模效益来参与国际竞争。这些所谓用
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来考量农业问题的思路,在目前我们这样的资源环境中都要碰壁。
有人问,为什么不革新农业技术?靠技术创新提高农业效益。需知,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前期成本,这些前期成本谁来付?现在讲知识产权保护,因为前期成本高才要知识产权,技术是要拿来卖的。更何况,分散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哪个单家农户能够成为这种技术和投入的载体?
又有人说,为什么不提高产业层次?只有搞产业化才能解决农业的出路问题。不错,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在我们这里,农业主要投入品中,资金、化肥、农药、种子等,以及产出品的加工、购销领域基本上被垄断了,产业层次如何提高?进一步看,能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与负效益的农业结合起来吗?当大部分涉农经济领域几乎都是被政府下伸的部门和政府控制的国有部门垄断、并且凭借加强垄断获取利润的时候,农业能产生利润吗?再说,搞产业化经营是要成本的,假如在不产生利润的农业领域从事生产经营,组织成本从何而来?
篇十七:三农思想论文
从三农问题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文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发展中国的农业。而“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了解”三农"问题内容、背景,产生原因,找出解决三农问题对策才是当务之急。
关键字:农业大国、”三农”问题、问题实质、内容、原因、对策
正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发展中国的农业;要发展中国的农业,必须做好农民的工作,必须理解农民,了解农村,要急农民之急,想农民之想,为农民排忧解难,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多做好事,多做实事。而“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的历史梦魇,至今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它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了解”三农”问题内容,背景,产生原因,找出解决三农问题对策才是当务之急.
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在对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我国“三农”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不合理的国家集权型财政体制,无论是农村税费改革,还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都要求把农村财政放到一个更坚实的制度基础上来,彻底改变我国传统财政体制下农村城市不当的权力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农村城市协调发展的工商基础型公共财政体制,实行民主财政.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上,“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
在“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因素上,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
在三农”问题的资源与技术因素上,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上分析,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向是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土地“边际报酬递减”频频出现,打破生产徘徊局面仍要靠现代农业投入品,而这又进一步导致边际报酬递减情况的不断加剧。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长,从而成为农民家庭直接的减收因素。在此条件下,如果不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以高价值农产品生产代替低价值农产品生产,农业再生产循环会难以为继.
在“三农”问题的经济流程因素上,从国民经济流程上认识,对农业、农村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首先,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的支出增长缓慢,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其次,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缓慢的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因此,农村潜在的国内需求市场得不到释放。再次,由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引发工业结构“由轻转重”的变化,农村非农产业也出现相似的变化。而这一过程都刚刚开始,必将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加重。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五: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
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篇十八:三农思想论文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Shallowanalyzeofthreedimensionalruralissues
Name
Businessadministration,xxxxxxUniversityAbstract:Agricultureisthesourceofhumansociety.Agriculture,asthefoundationofthenationaleconomy,hasanimportantanddeepinfluencefornationaleconomyandglobaldevelopment.However,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alongwith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ofourcountry,ourcountrygraduallyrevealedin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problems.Thecentralpartycommitteepayhighattentiontotheproblemof"agriculture,countrysideandfarmers",alotoftheeffectiveimplementationofthenationalpolicy.Inthegovernment,throughthepartyandpeople'sjointeffort,problemsconcerningpeasantsandagriculturegotcertainsolution.Keywords:agriculture;rural;farmers
一、Theproblemsconcerningagriculture、rural、farmers
Agricultureproblems:agriculturerestrictedthenationaleconomyasaweaklink.Theeconomyofself-sufficiencyisnotcapabletoformscaleeconomyandthelowdegreeof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Ruralproblems:thebasicfacilitiesofruralarenotcomplete,thefaceofruralisworseandtheeconomyofruralisunderdeveloped.Farmers’problems:Agriculture,ruralandfarmers"isthecoreproblem,thefarmersproblemperformanceforfarmers'scitizenship,whichcanbedividedintotwoproblemswithqualityandreducingburden.Besides,thequalityoffarmersisgenerallylow.Asfortheburdenoffarmers,Chinahasabolishedtheagriculturaltaxregulationsin2006,butsomeofthegovernmentagencyexecutivepowerisnotenoughstrong,anditisstillaburdentofarmersinacertaindegree.
二、Thecausesoftheproblemsconcerningagriculture、rural、farmers
1、farmer’sincomeisnotonlylow,butisalsoincreasedslowly.TheincomegapbetweenTheurbanandruralresidentsisgrowing,thisisthecausesoftheproblemsconcerningagriculture,ruralandfarmers.2、Intotal,theshortageoflandresources,surplusrurallaborforceandlandpropertyrightsarefuzzy,whichcausedcontradictionamongagriculture,ruralandfarmers.Asaresultofthenationalconditionswithlackingofland,sofarmersgetlittleland,eveninsomeplaces,thefarmershavenoland,consequentlyruraldistrictappearedLaborsurplus.Inourcountry,thedirectownershipoflandbelongstotownship,villagecollective,butwiththedeepeningofreformandopeningup.Thecityeconomyhasincreasinglydevelopedandthedevelopmentofurbaneconomyincreasedthedemandforland,thelocalgovernmentandtheruralcollectiveconstantlypreempted
thelandofthefarmers,thusobtainthefarmers'land,butthelocalgovernmentexcessivelyusetheland,thuslanduseincreasinglyblurredforruralcollective.3、Seldommoneyinputtoagriculture.Duetothedifficultyinaddingincomeandlowincomeoffarmers,lessandlessmoneyisinvestedinagriculture.Thoughalargeamountofmoneyisusedforeconomicdevelopment,butmostisusedfortwo,threeindustry,soourcountryinputslittleandagriculturelacksofstrongeconomicsupportinagricultureandrural.4、Thequalityofthefarmersiscommonlylow.Nowtodayistheageoftheknowledgeeconomy,scienceandtechnologyisthefirstproductivityandeconomicdevelopmentneedsthesupportofhigh-tech,sodoesagriculture,butthequalityofmanyfarmersarelow,andtheylackofknowledge,sotheycan'tmasterhigh-techtechnologyaswellasturnitintoproductiveforces.
三、
Themeasureofresolvingtheproblemsofagriculture、rural、farmers
1、Suggestionstosolvingtheproblemsofrural(1)Thenationadvocatesthelocalinvestment,perfecttheconstructionofthefarmers'market,increasethecirculationofinformationinordertoensurefarmersactiveparticipationinproduction,whichmakesfarmersboundupwithtownshiptogether,strengthentheagriculturalproductsprocessingandincreasetheaddedvalue.(2)Weencouragedtosetupademonstrationareaandthismakesthelandmovefreely,thenletthosewhohavethecityresidenceoffarmerstogiveuptheircontractedlandandletthoseresourcesinputtotheconstructionofcities.(3)ournationshouldpromotereformofthehouseholdregistrationsystemandboost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areas.Long-standingdivisionoftheurbanandruralhouseholdregistrationsystemwillsplittheresidentsofurbanandruralresidents,urbanresidentsandagriculturalregisteredpermanentresidents.Farmers’citizenshipatfirstcancelsthedivisionoftheurbanandruralhouseholdregistrationsystem,soastomakeurbanandruralresidentsinurbanandruralflowandlivebeyondthelimitationofhouseholdregistration.2、Suggestionstosolvingtheproblemsofagriculture(1)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meansmodernagriculturaltechnologyandequipmentaswellasmeansthateconomyofscale.Theso-calledscaleeconomy,whichistopointtothefamilylabor,moderntechnologyandtheeffectiveconfigurationofcultivatedlandarea.However,thiskindofmodernizationcanonlyinidealstate.Atleastthestateoflandinourcountrycan'tmeetthisrequirementatpresent.Butwecancontinuetogohighandstableyieldsroad.Inadditiontoimprovingseed,high-efficiencyandefficientdevelopmentofpesticidechemicalfertilizeroutside,
thekeyistoincreasetheinvestmentoffarmland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foundation.(2)Encouragingandsupportingconditionalarea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developmentarecapabletoformregional,specializedagriculturalregions.Besides,settingupademonstrationareaandspreadingsuccessfulexperiencesandideasgraduallyformed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3)Increasing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andsupportpersonnel."Hybridrice"Yuanlongping,thefatherofourcountryingrainproduction,hassolvedtheoutputproblemsofgrain,whichisthesignificantbreakthroughconcerningthe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andtalenttosolvethe"threeagricultureissues".Inaddition,settinguptheruraltechnologypromotionstation,byitgivesfarmerssubsidies,thepromotionofnewagriculturalproductandkeepandfarmers'specialrelationshipforthefurthercooperationandlaythegoodfoundation.
3、Suggestionstosolvingtheproblemsoffarmers
(1)Ontheonehand,ournationshouldensuretheirincomewherethepriceofagriculturalproducts.Thisrequiresthatthepricemechanismisinthespecializationandsetaminimumreserveprice,especiallythemajorsourceofincomeforfarmers'economiccropprices.Ournationguaranteesthatfarmersobtaincertainpricebenefits,soastoincreasefarmers'incomeandimprovethepurchasingpowerofthefarmers.Ontheotherhand,ourcountryshouldpledgethatthefarmersassetreturns.Farmersintherealestateassetsprimarilyis(thoughisuseright)andrealestate.Thisclaimedthattheflowingoflandassetsandrealestate,transferandrequisitionshouldbefullspecifiedamountofcompensation.Forthis,weneedtopromotelandsystemreformandfarmersusecommercialattractcommercialcapitalintoagricultureandchangetheagriculturalproductionquality.Asaresult,thisincreasesfarmers'income.(2)Weshouldreducethepriceofthepesticideandfertilizerandcontrolthelocalfinanceforallkindsofabusecharges,sothatreducetheburdenofthefarmers.Moreover,thecropofagriculturalproductsiscuttingdown,whichwascausedbyinevitabledisasters.Soweestablishaemergencymeasure,assuringthemthatfarmerscanspendyearsinenron.(3)Ourgovernmentalsocreateallkindsofopportunitiestomigrantworkersintothecity,andtheysupporttheurbanizationconstruction.Itnotonlyincreasestheincomeoffarmers,butalsosafeguardsthe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Thisisanimportantmeasurewhichcanabletosolvethedifficultiesofindustrialstructure.
Solving"threeruralissues"notonlyneedsthegovernmenttoenhancepolicytilt.Capitaldynamicsandfarmersitselfneedtocreateopportunities.Forexample,thoseconditionalplaceinitiatetownenterpriseordeveloptheruralcreditbusiness.Furthermore,wecanchangetheruralpovertythroughavarietyofmeasuresaswellaschangetheagriculturalproductionconditions,therebyincreasethefarmers'income.
篇十九:三农思想论文
农村政策的落实不只是农业部门的事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牵头建立农村政策落实协调机制把政策落实的任务分解到部门明确责任人统筹解决农村政策落实中出现的矛盾促进农村政策的全面落最新精品资料推荐提供全程指导服务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建立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机制三农问题论文-关于落实农村政策问题—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三农问题论文-关于落实农村政策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关于现行农村政策落实情况相隔18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省、市也出台了配套政策,对调动农民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关键在落实。通过对部分区县、乡镇和村的实地调查,有些政策落实得较好,有些政策落实得还不够到位。落实较好的政策有四类:一是为农民直接增收的政策。主要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税费改革政策。全市落实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为农民增收10683万元,落实粮食直补资金2116万元,两项合计为农民节支增收1.28亿元,人均增收50元。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主要是土地延包和农民减负政策,全市已有97%的村完成土地延包任务,土地承包关系趋于稳定;对农民负担继续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严格控制农村“两工”,规范“一事一议”,杜绝面向农民的“三乱”,农民直接负担明显减轻。去年,全市农民人均负担67.32元,比上年人均减负6.7元。三是内容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中央和省委要求新增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并要求从2019年开始,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20%以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我市也出台了
第1页
三农问题论文-关于落实农村政策问题—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确定了20多项支持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其中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奖励、贷款贴息和落实财源扶持政策,比上年增加67%。四是执行部门明确的政策。今年中央和省委对粮食生产和低收入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高度重视。在粮食生产上,针对我市人均耕地少的现状,确立了“不求粮食自我平衡,但求总产稳定增长,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种粮水平高,高产技术成熟的优势,一招不失地抓好粮食生产,预计小麦单产、总产有较大幅度增长。扶贫政策落实也较好。据对我市6个贫困乡镇的调查,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20.55%和1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最高的是城乡统筹发展政策,这也预示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终将被彻底打破。在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政策落实得还不够好,主要有:一是原则性的政策。有些引导性政策,既没有规定哪个部门落实,也没有明确怎样去落实,往往导致落实主体缺位。如“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这样的政策,就较难把握和落实。二是落实部门不明确或涉及落实部门较多的政策。突出表现在农业部门的设置与农业产业发展不配套。如农产品流通政策,既涉及到农业部门,又涉及到外经外贸等环节,农业部门难以落实,其他部门往往顾不上落实。再如统筹城乡发展的
第2页
三农问题论文-关于落实农村政策问题—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有些政策,涉及落实部门多,农业部门没有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有力手段,影响政策落实的进度。三是制定明确、在执行中遇到深层次矛盾或财力制约的政策。如土地延包政策,涉及到土地产权、农村保障等深层次问题,有些村为解决人地矛盾,虽然延包手续已按规定办好,但在思想上还准备采用“五年一大调、三年一小调”的办法。再如农业投入政策,费税改革后,部分乡村经济困难,负债多,集体收入少,没有能力偿债,更没能力投入农业、农村建设。农村政策落实不到位,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主要是体制、财力、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迫切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二、把落实农村政策摆到突出位置党的农村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看,每一次农村政策的重大调整,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1982年到1986年的五个一号文件,拆除了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公社体制和高度计划、垄断的经济制度,把农民从人民公社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使农民从离社不离土、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向农民开放发展空间和改善发展环境,解决了粮食短缺、商品短缺、城市发展资源不足等难题。农村政策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解决农产品短缺需要政策推动,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更需要政策推动。从当前面临的环境和形势看,农村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3页
三农问题论文-关于落实农村政策问题—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一是综合性。统筹城乡发展就要立足“三农”,又要跳出农业和农村寻求破解的途径,农业部门和社会各方面都有适应和探索的过程。只有通过政策创新和突破,才能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三农”,使这一“重中之重”由口号变为实际行动。二是导向性。政策既体现了党委、政府的意图,也包含着农民的希望和要求。政策落实的过程,也是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过程,使工作政绩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城乡的协调发展统一起来。三是实效性。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最快,增收效果最好,涉及的面最广。今年的费税改革、粮食直补、减负等政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四是突破性。现行阻碍农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主要是由各种类型的政策构成的。如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城乡不统一的劳动用工制度等,只有抓好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才能逐步改变原来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重工业、轻农业的现象。基于农村政策的重要作用,应当把政策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作为农业部门的突出重点,开展工作的主要手段,下大力气抓好落实。三、明确农村政策落实的重点从淄博的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抓好四类政策的落实。1、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农业的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相配套,把村庄改造、市场建设、非农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相衔接,避免散、乱、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支持农村卫生、
第4页
三农问题论文-关于落实农村政策问题—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文化、教育社会事业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劳动保障制度,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完善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政策,尽快使农民享受完全的国民待遇。四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继续搞好对口帮扶,动员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加快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地区农民增收。五是统筹城乡社会资源配置。妥善处置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落实各项支农政策,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2、农业结构调整政策。一是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优势产业带建设。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20%支持农业发展、实施沃土工程、良种工程等政策,加快建设100万亩生态农业基地、100万亩优质专用粮基地、8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和20万亩特色农业基地,推动畜牧、蔬菜、林果三大支柱产业快速膨胀。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住龙头企业列入财源建设扶持范围的机遇,重点扶持22家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扩大规模,促进乳品、肉兔、肉鸡、肉鸭、生猪、蛋粉、果品、蔬菜、木材9条龙型产业快速膨胀。三是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进行市场准入制度试点,组织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基地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四是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好粮食支持政策,抓好1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50万亩专用玉米和30万亩杂粮基地建设,实施好50万亩优质小麦节本增效开发工程,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第5页
三农问题论文-关于落实农村政策问题—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3、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政策。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品建设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公共产品的差距。今年,我市安排乡村公路改造工程项目358个,总投资3.98亿元,为保证三年实现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奠定了良好基础;投资960万元,对400个农村卫生室进行改造,在3区5镇进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受益人数达8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安排1228万元用于农村教育投入。从今年起,五区和桓台县、高新区建立了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标准执行每年700元,高青、沂源两县暂执行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力争2019年转为农村低保制度。今后,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公共财政的优惠。4、加强农村稳定的政策。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确保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保。在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搞好涉农收费专项整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积极探索费税改革后,增加集体收入的新措施,保证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同时,抓好农业法制建设,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搞好农资市场整治,维护好农资市场秩序。四、建立农村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农村政策监督检查机制,是确保政策落实的有效手段。1、建立政策落实考核机制。我市确定,把“三农”工作列为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
第6页
三农问题论文-关于落实农村政策问题—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实绩的重要标准。作为农业部门,将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及时掌握政策落实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并通过政绩考核,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提高“三农”工作的成效。2、建立政策落实的协调机制。农村政策的落实不只是农业部门的事,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牵头,建立农村政策落实协调机制,把政策落实的任务分解到部门,明确责任人,统筹解决农村政策落实中出现的矛盾,促进农村政策的全面落实。3、建立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各项农村政策做到有部署、有检查。制定检查标准和奖惩措施,通过明查暗访等多种形式,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和正确的政绩观,确保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