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乡村振兴10篇

时间:2022-11-16 19:35:05 来源:网友投稿

统计局乡村振兴10篇统计局乡村振兴  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共有10项其中由农业农村系统牵头或参与负责的指标共有7项占考核权重的70分别是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实施水平绿色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计局乡村振兴10篇,供大家参考。

统计局乡村振兴10篇

篇一:统计局乡村振兴

  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共有10项其中由农业农村系统牵头或参与负责的指标共有7项占考核权重的70分别是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实施水平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比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水平数字农业与农机装备发展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能力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估情况粮食生产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低收入人口监测及帮促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推进实施方案

  为全面做好2021年度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推进工作,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明晰责任,确保圆满完成2021年度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任务,结合局工作实际,现就做好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的考核指标推进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工作目标2021年度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按考核得分汇总排序,设“一、二、三”三个等次。对排名进位幅度大、工作任务完成好的市县设进位第一等次。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共有10项,其中,由农业农村系统牵头(或参与)负责的指标共有7项,占考核权重的70%,分别是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实施水平、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比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水平、数字农业与农机装备发展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能力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估情况)、粮食生产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低收入人口监测及帮促水平。2021年度,全局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工作目标是进入全省第一等次、县区进位第一等次。二、考核指标和责任分工

  1.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实施水平。指纳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考核库管理的项目,包括年度项目个数、年度完成投资、年度投资增幅、次年项目储备、投资服务环境等内容。①项目类别:分为稳产保供、要害工程、绿色发展、产业融合和乡村发展等5类,不在范围内项目不予入库;②单个项目总投资和年度投资1000万元以上;③开工项目立项等手续完备,投资来源落实;储备项目投资主体落实,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具备次年开工条件;④新开工项目需在开工后一个月内及时报省入库;续建项目在库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年;⑤项目入库认定时间每年截至11月底前,由各设区市报送,省级组织认定。按照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实施水平考核评分相关文件执行。县(市、涉农区)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年度项目个数(权重占20%),即集中开工项目个数、续建和新开工项目个数;年度完成投资(权重占30%),包括累计完成投资、年度投资总体完成率;年度投资增幅(权重占10%),即个数增幅和规模增幅;年度项目储备(权重占20%),包括储备个数和储备规模;投资服务环境(权重占20%),即支持政策、服务环境、督查调度、创先争优。计分方法:定量指标计分。

  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产业规划科(项目办)责任人:XX

  2.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比重。主要考核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和农业品牌发展水平,权重分别占80%、20%。

  (1)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指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比重,同时,将地理标志农产品、养殖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水平折换成百分比纳入计算。其中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包括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同一地块不重复计入。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是根据省统计局上一年度公布的粮食作物、蔬菜、茶果等播种面积,扣除相应复种指数测算的耕地面积之和。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子):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包括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之和,同一地块不得重复计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指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部优质农产品基地指农业农村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其中粮食类基地面积超过本区域同类作物播种面积50%的,按50%计入;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指通过验收的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按40%比例封顶计入。其中,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县区为单位,每有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比重增加2个百分点,最高不超过5个百分点;养殖业绿色食品包括绿色食品畜禽、水产品养殖(加工)企业的个数,以县区为单位,每有1家企业,比重增加2个百分点,最高不超过5个百分点。②食

  用农产品耕地面积(分母):根据省统计局公布的年度食用农作物播种面积,即粮食作物、蔬菜、茶果等播种面积扣除相应复种指数测算的耕地面积之和。采用上一年度统计局公布数据。目标值:65%。计分方法:定量指标计分。

  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农检中心责任人:XX(2)农业品牌发展水平。指筑牢品牌发展基础、构建农业品牌体系、完善品牌发展机制、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和提升品牌营销能力等。县(市、涉农区):打造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数量和企业产品品牌入选市级及以上农业品牌目录数量2个方面权重各占50%。每个涉农县(市、区)打造1个及以上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并入选省级农业品牌目录得满分。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由“产地名+产品名(类别名)”构成,取得至少一项合法有效的商标注册证(如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地标证明(农业农村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或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书)。县(市、涉农区)企业产品品牌入选市级及以上目录数量≥5个得满分,其他按区段计分。计分方法: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计分。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农检中心

  责任人:XX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包括家庭农场发展水平、示范农民合作社培育扶持发展水平、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交易)额年增长率、农产品经营主体纳入质量平台监管数量5个方面,权重各20%。(1)家庭农场发展水平。指家庭农场总体发展水平和示范家庭农场培育程度等2个方面,权重分别占30%、70%。①家庭农场总体发展水平。根据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信息的录入率、准确率分成三个等次,排名前35%的设区市、县(市、区)为A等次,排名后10%的设区市、县(市、区)为C等次,其他为B等次。计算方法:名录系统信息的录入率和准确率权重各占50%,其中录入率≥100%的得满分,否则按比例得分;准确率根据第三方抽查核实情况计分。②示范家庭农场培育程度。指各地区示范家庭农场的培育数量。计算方法:县域内家庭农场总数不足1000家的,各级示范家庭农场数占家庭农场总数的比例≥20%的得满分,否则按比例得分;县域内家庭农场总数≥1000家的,各级示范家庭农场数≥200家的得满分,否则按比例得分。计分方法: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计分。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产业发展科责任人:XX

  (2)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扶持发展水平。指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培育力度和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力度。①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率,权重占60%。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占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重。计算公式: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率=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数量/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评分标准:达到全省县级以上示范社平均比率得基本分(权重分值×60%)。每超过全省平均比率2个百分点的加权重分值×10%,最高加分不超过权重分值×40%。每低于全省平均比率1个百分点扣权重分值×10%。②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比率,权重占40%。财政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占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比重。计算公式: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比率=财政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数量/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总数。评分标准: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比率≥2%,得基本分(权重分值×80%)。每超过1个百分点加权重分值×10%,最高加分不超过权重分值×20%。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权重分值×10%。计分方法:定量指标计分。

  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产业发展科责任人:XX(3)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培育。指各地培育县级以上农

  业龙头企业,正式登陆不同层次资本市场情况。资本市场包括主板(含中小企业板)、二板(含创业板和科创板)、三板(新三板)、四板(区域股权市场)等。计分方法:定量指标计分。资料来源部门:省农业农村厅、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产业发展科责任人:XX(4)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交易)额年增长率■。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交易)额年增长率,计算公式:(当年企业销售收入-上年企业销售收入)/上年企业销售收入×100%。剔除了省属和农垦企业17家。目标值:7.5%。计分方法:定量指标计分。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产业发展科责任人:XX(5)农产品经营主体纳入质量平台监管数量。指农业经营主体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注册并通过省追溯平台出具合格证(含追溯码)或具有基层监管信息的生产经营主体数。目标值:900家以上。该目标值由市部门根据现有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分解落实到县(市、区)。计分方法:定量指标计分。

  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责任人:XX4.数字农业与农业装备发展水平■。包括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应用水平3个方面。权重分别占30%、30%、40%。(1)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指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的总体机械化率发展水平,按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苏农机〔2019〕3号文件进行测算。计算公式: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设施农业机械率+畜牧业机械化率+渔业机械化率+林果业机械化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5。计分方法:定量指标计分。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农机技术推广站责任人:XX(2)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指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装备技术推广及发展成效,包括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智能农机装备拥有量、年度新增乘坐式插秧机中侧深施肥插秧机占比提升、生态型犁耕深翻作业面积占秸秆还田比例、清洁热源烘干机占比提升4个方面内容,权重分别占33%、33%、22%、12%。①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智能农机装备拥有量数据,目标值≥3台得满分,其他根据区段比例计分。②

  年度新增乘坐式插秧机中侧深施肥插秧机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含10)得满分,其他根据区段计分。③生态型犁耕深翻作业面积占秸秆还田比例≥3%得满分,其他根据区段计分。④清洁热源烘干机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含5)或者清洁热源烘干机占比达到70%以上得满分,其他根据区段计分。计分方法:定量指标计分。

  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农机技术推广站责任人:XX(3)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应用水平。指县域涉农数据与“苏农云”平台共享程度、县域农业物联网数据共享程度、县域益农信息服务水平等3个方面,最终根据监测统计的数据量、数据质量及应用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权重各占30%、30%、30%、10%。计分方法: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计分。①县域涉农数据与“苏农云”平台共享程度。包括县域数据资源数量、数据资源目录数量两个方面。计算公式:“苏农云”平台上县域数据资源数量/全省县域数据资源数量平均值×80%+“苏农云”平台上县域数据资源目录数量/全省县域数据资源目录数量平均值×20%。②县域农业物联网数据共享程度。包括县域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占比、接入省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的物联网数据量两个方面。计算公式:(县域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占比/全省目

  标值25%)×50%+(省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上当年新增的县域物联网数据量/全省县域物联网新增数据量平均值)×50%。③县域益农信息服务水平。包括县域益农信息社便民服务量、“农技耘”APP年新增用户量、“XX菜”年新增有效数据量3个方面。计算公式:(县域单个益农信息社便民服务平均次数/全省单个益农信息社便民服务次数平均值)×40%+(“农技耘”APP县域新增用户数/全省县域新增用户量平均值)×30%+(“XX菜”县域新增数据量/全省县域新增数据量平均值)×30%。④定性指标根据县域数据汇聚质量和数据应用水平等综合评价,按格次赋分法计分。

  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科技教育科责任人:XX5.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能力建设。指农村人居环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及综合评估情况。主要考核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设施管护情况、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估情况。权重分别占40%、30%、30%。设区市的计分标准为所辖县(市、区)得分的算术平均数。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估情况。通过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管平台日常投诉举报及第三方暗访抽查情况,衡量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估情况。计分方法:起评值为20%,分别根据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管平台核实问题数、第三方评估等次扣减起评值,

  其中,问题数≤5个的不扣减,5个<问题数≤10个的扣3个百分点,10个<问题数≤15个的扣5个百分点,问题数>15个的扣10个百分点;第三方评估第一等次的不扣减,第二等次的扣5个百分点,第三等次的扣8个百分点。计分方法:定性指标计分。

  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人居办责任人:XX6.粮食生产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两个方面。权重各占50%。(1)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指完成省下达各设区市、设区市分解至县(市、涉农区)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的目标任务。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占本项权重分值的70%,完成目标任务的得满分,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每少完成目标任务0.5个百分点的扣1分,扣完为止;粮食产量占本项权重分值的30%,完成目标任务的得满分,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每少完成目标任务0.5个百分点的扣0.5分,扣完为止。对符合国家规划要求政策性调减的面积和产量,比如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地区轮作或休耕面积,以及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播种的面积和产量,考核时给予政策性核减。计分方法:定量指标计分。分管领导:XX

  责任科室: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责任人:XX(2)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考核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含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完成率和农田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水平。权重各占80%、20%。①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率(定量指标计分),指当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计算公式: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含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完成率=当年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当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②农田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水平(定性指标计分),指对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系统填报、项目进度、结余资金增做工程、验收问题整改、建后管护、安全生产、审计等相关情况。计分方法: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计分。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农田建设科责任人:XX7.低收入人口监测及帮促水平。指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促。深入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地区乡村“五大振兴”取得明显进展,加快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长效机制和经济薄弱村发展长效机制,重点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得1.4分,增幅每低1个百分点,扣0.04分。全省农村低收入人口可支配收入增

  幅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得2.8分,增幅每低1个百分点,扣0.07分。经济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增幅高于全省村级平均增幅,得2.8分,增幅每低1个百分点,扣0.07分。计分方法:定量指标计分。

  分管领导:XX责任科室:区政府扶贫办责任人:XX(注:“■”为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得分,市县需报送考核指标实现值,由省有关部门计算分值。)三、推进措施(一)突出主体责任,健全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全局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工作的领导,专门成立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相关局分管领导担任,相关科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农办专职副主任担任,日常业务由农办秘书科会同局办公室办理。各责任科室、中心、站所按照工作职责,对标考核指标,承担具体工作任务。(二)聚焦考核标准,细化工作措施。各责任科室、中心、站所要组织人员认真学习、研究省考指标内容、评分标准等,积极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处室对接,准确掌握考核指标任务、程序、方法等,确保工作目标明晰、工作力量聚焦、工作措施得力、工作成效显著。积极争取加分项,开展省级、

  国家级项目创建活动,大力争取党中央、国务院(含中办、国办)表彰奖励或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通报,争取省委、省政府书面表彰奖励。杜绝减分项,要体现底线和红线要求,杜绝发生涉农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群体性事件、金融风险事件和农产品、食品、农药安全事故(事件)等,避免受到党中央、国务院或省委、省政府通报批评。

  (三)强化压力传导,严格奖惩激励。为确保全省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争先进位,层层压实考核责任,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工作机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局综合考核内容,并作为对科室、站所、中心评先评优重要依据。完成考核指标优秀的个人优先推荐上级表彰。

  

篇二:统计局乡村振兴

  助力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打扫活动简述

  为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巩固脱贫成效,1月10日,兴宾区统计局组织干部职工来到帮扶联系点里望村委,与村委干部一同对里望村环境卫生进行大扫除。

  活动中,大家纷纷拿着扫帚、铁锹等清扫工具,对里望村内道路和村巷里垃圾进行集中清扫。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的捡烟头,有的清理枯枝杂草、有的将清理出来的杂物和周边垃圾进行清扫装车、还有的对村民房前屋后的柴堆和垃圾堆进行了清理。大扫除的同时,呼吁村民讲文明、爱卫生,不乱扔乱倒垃圾,房前屋后摆放整齐,居家卫生干净整洁,共同创建宜居乡村、美好家园。

  通过此次环境卫生大清扫活动开展,进一步提升了里望村整体环境面貌,为打造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氛围。

  

篇三:统计局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更多的农民工返回输出地进行创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民的快速增收。xx地处浙西南,是农业大市,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普遍。为了解乡村振兴大背景下xx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近日,国家统计局xx调查队抽取了10个村开展了一次调研。调研显示:xx农民外出务工意愿减弱,返乡创业人员增多,但返乡创业人数比例依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资金、人才和用地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需引起关注。

  一、xx农民工返乡创业动因

  (一)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的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加上企业“机器换人”减员增效的实施,发达地区对农民工的需求下降,农民工在劳动就业、工资收入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返乡创业成为一部分有技术有资金农民工新的选择。

  (二)乡村振兴战略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xx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活力新xx、美丽大花园”的战略目标,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简化市场准入,开展财税、融资、用地、培训等各项支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个人和家庭因素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中大多从事职业地位较低的工作,很难融入城市的生活。城市中的房租价格越来越高,生活消费也很高,大多农民工生活品质较差。而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外地与家人、家族长期隔离,子女教育、照顾老人、故乡情结等都促使了农民工返乡创业。

  二、xx农民工返乡创业基本情况

  (一)农民外出务工意愿减弱,返乡创业人数增多。调研显示,10个农村样本点总人口约1.65万人,外出务工人员约2500人,占总人口的15.2%;近5年返乡创业农民工约180人,占外出务工人口的7.2%。而2022年,这10个样本村外出务工人员约2600人,近5年返乡创业农民工约160人。从上述调研情况可以得出三个基本判断:一是xx是个劳务输出大市。目前,xx农村每7人中就有1个外出务工。二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比例不高。近5年xx外出务工农民每14人中约1人返乡创业。三是xx农民外出务工意愿减弱,返乡创业人员增多。从2022到2022两年间,10个样本村外出务工人员减少3.8%,返乡创业人数增加12.5%。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情况。

  1.多数外出农民工有返乡创业的意愿。2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有返乡创业的意愿;55%的受访者虽然也倾向于返乡创业,但因为没有可创业的项目、没有足够资金,对返乡创业感到迷茫。另外,19%的受访者表示在外打工收入尚可,已经习惯了外面的工作生活,不愿意返乡创业。

  2.开店是返乡创业的主要意向。当被问及返乡创业意向从事什么行业时,在有明确返乡意愿的26个受访者中,17人意向于开实体店,占65.4%,其中以开餐饮店

  居多;3人意向于开淘宝店,占11.5%;2人意向于办厂,占7.7%;2人意向于开农家乐,占7.7%;2人意向于流转土地,搞农业种植,占7.7%。

  (三)已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情况。本次调研,在10个农村样本点共走访了十多位已经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面对面访谈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起点较低,资金有限,规模普遍较小,大致分为这么五类:一是开实体店,比如饭店、杂货店、装修材料店等,占大多数;二是开网店,或者网店和生产相结合;三是流转土地,搞家庭农场或大规模种养殖;四是凭借环境优势,搞农家乐;五是办厂,但大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开店所需的起步资金不多,场地需求也不大,创业者基本不会遇到大的困难,办厂和搞农业种植就容易遇到资金、技术、场地或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困难。

  三、xx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

  调研显示,90%的村干部和82%的在外务工人员认为,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能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同时,我们应看到,xx市作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对加快外出人员返乡的意义则更为突出和迫切。

  具体来说:一是有利于补齐新农村建设“人、财”短板。一直以来,xx每年都有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这批人经过多年在外打拼,掌握一定技术、管理经验,积累了一定资金,若能争取返乡,则有利于补齐xx新农村建设人、财短板。二是有利于带回农村发展急需的创新精神和活力。在外经过长期“摸爬滚打”的农民工,素质相对较高、富有创新精神,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工返乡创业能直接为广大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就近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四是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发展。农民工返乡多集中在集镇和县城,必将为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作出贡献。

  四、xx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返乡创业缺乏资金支持。部分农民工通过在外务工积累了一定的启动资金返乡创业,但仅仅依靠自有资金仍显不足。事实上,资金的关卡把许多农民工挡在了创业大门之外。本次调查显示,55%的外出打工者因为缺少创业资金和创业项目面对返乡创业感到迷茫。资金不足是绝大多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瓶颈”之一。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一般都是通过向亲友借贷来解决。多数返乡农民工对担保贷款或抵押贷款等缺少条件而只能望“款”兴叹。

  (二)返乡创业缺乏人才支持。一方面,外出务工农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大多数,而回乡创办的也以小规模企业居多。他们虽然在外打工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受教育程度和知识的限制,思维方式比较传统,缺乏现代营销知识和管理机制,企业又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产品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另一方面,xx“小富即安”思想比较普遍,很多人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使得一些小企业招工难,招人才更难。如柯城区万川村某服装厂负责人反映,他们企业订单较多,但招工较难,附近很多村民嫌打工累收入低,宁可在家打麻将也不愿意来服装厂上班;服装厂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培训

  期间还发给一定的误工费,来学习的人也寥寥无几,学成后愿意留下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

  

篇四:统计局乡村振兴

  为了彻底改善村屯环境提升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20年开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重点对村屯周围道路两侧房前屋后闲置空地以及村屯出入口等重点区域进行绿化美化今年组织实施和完善村屯绿化168个实现了全县458个村屯全部绿化努力打造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美丽生态宜居村屯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5篇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欢迎大家来阅读。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1一、目前开展情况(一)结合职能,打赢大气攻坚战役1.餐饮油烟专项治理。20__年5月起,由县城管局牵头,在县城建成区开展为期2月的餐饮服务单位油烟和露天烧烤专项整治。历时3个月,至20__年8月底,县城区332家餐饮服务单位和烧烤店已全部完成整治。并顺利通过验收。2.露天禁烧督查。我局重点加强对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以及周边乡镇等露天焚烧落叶、杂草、垃圾行为的巡查,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从20__年7月起,截至目前,共发现并处理近10起露天焚烧落叶、垃圾的行为。3.坚持扬尘治理。从20__年10月起,根据大气污染应急预案要求,我局洒水车坚持对县城区主要街道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冲洗,人休息车不休息,全面提升主次道路保洁水平。(二)狠抓落实,加强农村垃圾治理为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模式,由县城管局牵头指导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1.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2015年,指导全县各乡镇制定《村规民约》,与村民签订《环境卫生三包责任书》;制定村、组垃圾池建设参考标准,并指导乡镇规划选址。县政府投入386万元加大农村垃圾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新建、改建农村生活垃圾池3700多个;采购后压式垃圾运输车1辆、转运站配套转运车1辆、箱体可卸式垃圾收集车12辆。目前,全县27个乡镇生活垃圾全部运往乐山垃

  圾场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20__年和20__年,县城管局争取省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资金

  共计440万元,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我县研城镇宋高山村、周坡镇周坡村等45个行政村的垃圾收集设备设施进行了再完善。

  20__年,按省、市、县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计划分两批在我县周坡等乡镇修建垃圾压缩转运站。

  20__年,由县城管局牵头,投资约1500万元,建成周坡、竹园、马踏和研经等4座乡镇垃圾压缩转运站,并于20__年投入运行。

  2.扎实开展存量垃圾治理工作。20__年5月,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做好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工作的要求,我局代拟了《__县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方案》,会同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在各乡(镇)自查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核查。经查,我县有500立方以上的存量垃圾6处,涉及5个乡镇,主要分布在研城镇、马踏镇、三教乡、高凤乡和宝五乡,总量35万吨。我局先后邀请上海昊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桑德新环卫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四川中都设计院等专业治理公司现场勘察,拟定治理方案。经反复对比,拟采用四川中都设计院提出的“采取用0.5cm以上的土工膜覆盖,再加盖50cm的土覆盖,种植草等防渗透处理”方案对全县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治理。20__年8月,我局向县政府上报了《关于治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相关事项的请示》,9月份,县政府批复同意“采取用0.5cm以上的土工膜覆盖,再加盖50cm的土覆盖,种植草等防渗透处理”方案对全县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治理。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发改局立项,并完成测绘工作,正在进行设计和地勘。

  目前,我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2%;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50%。

  (三)常态治理,落实河道专项保洁。主要采用竹杆、鱼网等工具设置拦截网、人工清理等方式,实行全天轮流打捞保洁作业,对茫溪河县城区段河道进行保洁,确保河道整洁。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继续加强油烟管控,加大巡查力度,督促商家使用油烟净化器。2.加大洒水降尘力度,尤其在重污染天气,严格按要求实施洒水降尘频次。3.配合做好露天禁烧工作巡查。4.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20__年,在千佛镇、东林镇、王村镇和大佛乡等乡镇修建垃圾压缩转运站。届时,我县27个乡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可就近运往附近的垃圾压缩转运站进行无害化处理,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根据《__县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__年,我县乡镇每个村完善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点,3至5户有分类垃圾池,每个村建一个垃圾转运屋。县城区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20__年,在完善45个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基础上,再争取省农村垃圾污水治理资金,力争到_年,每个村完善垃圾收运设施设备,建4个垃圾中转站,实现90%以上的农村垃圾到达有效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2县林草局坚持生态导向,充分发挥乡镇林业工作站职能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一、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改造、农田林网修复完善、湿地草原保护与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__年共组织指导完成造林5.06万亩。保证各项工程建设质量,推动和促进造林绿化工作取得实际成效,乡镇林业工作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工作人员起早贪晚工作在造林绿化一线,从规划设计到造林整地、栽植管护全程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全力推进村屯绿化美化。为了彻底改善村屯环境,提升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20__年开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重点对村屯周围、道路两侧、房前屋后、闲置空地以及村屯出入口等重点

  区域进行绿化美化,今年组织实施和完善村屯绿化168个,实现了全县458个村屯全部绿化,努力打造“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美丽生态宜居村屯,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村屯绿化中,生态护林员除完成自身管护任务外,在村屯绿化前期充当技术员,后期充当管护员,有效促进了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

  三、严格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20__年,我县共选聘生态护林员1038名,比20__年增加26人,涉及11个乡镇,138个行政村,管护面积林地、湿地、草原90多万亩。选聘生态护林员,既帮助1038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又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四、认真开展“四到户服务”工作。各乡镇林业站要结合自身职能,主动落实“四到户服务”工作。一是政策法律宣传到户。乡镇林业工作站通过出动宣传车、走访入户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县林业扶贫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共计发放各类宣传单5万多份。二是林农培训到户。组织开展了以普及林业基本知识、传授林木培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为主的到户培训,帮助贫困户了解掌握林业基本技术,提升林业生产技能。共计到户151户,培训325人次。三是技术支持到户。引导贫困户采用发展经济林、种苗、花卉、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服务,实现科学栽培管理。共计到户475户,技术支持服务1150次。四是涉林事项办理到户。通过简化服务流程,开展“一站式、全程代理”等便民服务,为贫困户提供精准服务。共计到户46户,办理事项84项。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3为全面推进我县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县城管局围绕“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系统治理”的思路和目标,精心谋划、精致组织、精准发力、精细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一、加强城镇统筹。(一)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为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出路,我县于20__年投资1800万元在垃圾填埋场西侧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的大型垃圾中转站,20__年1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全县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盱眙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现库区内全面停止填埋生活垃圾,经统计,20__年全年共外运全县城乡生活垃圾量达63810吨,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资源浪费。

  (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20__年11月我县环卫体制调整,将城区背街后巷、城郊结合部、城中村以及经济开发区的道路清扫保洁全部纳入了环卫规范作业,现有环卫人员458人。同时每个镇也建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保洁人员配备原则上按照集镇每千人配3名、每个村配4-5名的标准配备到位,并相对保证卫生保洁专业队伍的稳定。截止目前,全县农村环境保洁员已达1158名。按照省里提出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垃圾统筹处理体系建设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实际,将“四步”变“两步”,采取县包到镇(垃圾转运、处理由县负责)、镇包到村组的两级统筹运行管理模式(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清扫保洁、垃圾收集由各镇负责)。目前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9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20__年县财政将农村环卫方面的奖补资金提高至128万元,较20__年相比增长率达12.8%。大量资金的投入,促进了城乡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立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提供了经费保障机制。二、推进垃圾分类。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明确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即县城“细化三类、三分法”,农村“定点投放、二分法”,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县城垃圾分类试点,金水湾、金采新村等试点小区开展“分类换积分”活动,引导居民自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推进机关单位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吕良镇率先启动农村分类试点工作,投放三分类果壳箱、

  垃圾桶,建成易腐垃圾处理站,所辖村垃圾分类试点实现村域全覆盖,村民参与率达80%。

  强化宣传教育,硬化工作措施。广泛深入宣传,以推动垃圾分类实质运作为基本目标,通过设立宣传栏、投放公益广告、发放宣传单页等方式,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力争做到将垃圾分类投放与宣传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加强垃圾治理,加快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垃圾压缩处理中心,加快推进城东、城西垃圾中转站建设,逐步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同时,统筹做好生活垃圾分流外运处理工作,力争垃圾不落地、不积压,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4为切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临时救助工作等工作,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基础民生保障工作。现将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及20__年工作计划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20__年工作开展情况(一)农村低保保障一是全面加强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年初,按照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全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要求,我市及时印发《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的通知》,并及时召开专项治理动员会和政策培训会,大力排查整治农村低保领域的各类不正之风和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作风建设。二是严格落实动态管理。按月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对象纳入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范围,把因病、因残及其他临时困难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作为重点,实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每月保障金按时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发放到位。三是及时上调保障标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时制定《市民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关于调整全

  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将我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8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430元,调整后的标准从20__年7月1日起执行,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20__年12月,我市在册农村低保保障对象3241户,5444人,其中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3660人,占全部农村低保人数的67.23%。全年农村低保保障金累计发放66848人次、1635.68万元,其中为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发放保障金1000余万元,切实发挥了农村低保兜底保障作用。

  (二)临时救助。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于20__年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截至目前分3批共下拨93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到各镇街道,启动紧急程序和人均救助金额不超过500元的由各镇街道动用备用金及时救助。人均救助金额超过500元的由按月及时审批,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及时发放救助资金。截至目前,20__年共审批临时救助291户次,支出临时救助金99.92万元,户均救助达3434元;其中救助农村户籍165户次,支出农村户籍临时救助金4.69万元。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20__年分两批共拨付给各镇街备用金31万元,确保各镇街有充足的备用金及时救助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困难家庭,20__年累计支出临时救助金130.92万元。(三)农村特困人员。20__年1-12月,我市发放农村特困供养金1.175万人次,共计金额621.1632万元。为了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切实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市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于20__年10月起农村分散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400元/人/月调整为500元/人/月,20__年7月1日起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500元/人/月调整为559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已全部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纳入保障范围,特困供养金也准确及时的发放到位。二、20__年工作计划(一)继续严格执行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原则,切实加强主动发现机制,织密救助网络,兜实民生底线,服务疫

  情常态化防控大局。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包括受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致贫返贫的群体按规定程序及时纳入农村低保或临时救助保障范围,科学合理确定救助资金额度,切实做到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救助额度科学确定、救助资金及时安全准确发放。继续执行好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指导各镇街通过运用临时救助备用金的方式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切实提高临时救助及时性和救助效率。

  (二)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已脱贫且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按实际情况给予不超过12个月的渐退期。密切关注已脱贫人群中收入不稳定、增收能力弱、返贫风险较高的群体及低保边缘群体,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于救助,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积极做好相关配合协调工作。此外我市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密切同青白江区沟通协作,做好成德同城化先行融合区发展战略下的社会救助融合发展工作。

  (四)继续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对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实行月动态化管理,同时也会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的要求及时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调整,保障好困难群众的生活。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55月9日省国土资源厅出台了《关于发挥国土资源支撑保障作用促进乡村振兴的意见》(鲁国土资发[20__]8号)明确提出,“深度调研诸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打造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启动了我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省国土资源厅已将诸城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项目上报自然资源部争取作为全国试点。一、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项目内容围绕服务“三农”和“五个振兴”,以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为路径,发挥地理信息数据服务作用,通过“一个库、一个平台、多个应用”建设,形成乡村振兴“一张图”,助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诸城模式”升级版。主要内容是:一是更新我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整合我市涉及乡村振兴的专题

  数据,形成乡村振兴“一张图”综合数据库。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一张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三是聚焦乡村振兴“五个振兴”开展典型应用示范。聚焦产业振

  兴,开发生产园区信息服务系统和惠农信息服务“一点通”;聚焦生态振兴,开发自然资源与生态景区信息服务系统;聚焦文化振兴,开发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一点通”;聚焦人才振兴,开发乡村人才信息服务“一点通”;聚焦组织振兴,开发生活社区信息服务“一点通”和提升对接我

  市党务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二、前期工作开展情况省国土资源厅领导专家先后来我市进行了五次调研,广泛征求镇

  街(园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及社区群众意见,不断丰富完善诸城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总体设计方案,使其更加切合诸城市实际,突出诸城特点。

  8月29日下午省厅测绘处曲伟刚处长带队,来我市进行了建设内容深度对接,会议梳理核实了各部门单位数据清单83项,增加了社区、景区、园区“三区共建”和“诸城模式”内容,增加了208个社区全景影像制作。第二天又分三组展开调研,一组召集社区办、农业局、经管局等单位详细调研数据提供、内容采集和系统建设等问题。另两组深入南湖区、龙都、枳沟三镇街(园区),走进社区,同社区干部、群众及田园综合体企业等面对面交流,补充完善了总体设计方案。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我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桑书记、刘市长多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提出了指导意见。成立了刘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局。近日,市政府又专门组建了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班子,承担部门单位工作协调,参与“一张图”建设。所有参与的部门单位及镇街(园区)都落实了一名科长或分管领导作为工作联系人,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其中智慧办、农业、畜牧、人社、文广新、旅游、国土七个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全程参与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办公地点在国土局。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尽快完成项目立项、招标。目前,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需市政府批准项目实施,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技术服务,项目总预算1750万元,建议尽快落实立项招标,批复拨付项目配套资金。

  二是每周与省国土厅对接一次,汇报工作进展,接受省厅指导,加强协调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列出推进时间表,落实责任人,实行挂图作战。近期主要加快完成数据梳理表提报,对接省国土厅推进7个示范应用系统技术设计。

  

篇五:统计局乡村振兴

  虽然村民热情在逐步增加但由于理念传统习惯技能素养等各方面制约部分农民认为环境治理是政府的事情不愿投工投劳投钱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解X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深刻剖析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根据市统计局《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调研的通知》,县统计局组织人员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抽样调查,并与乡村干部、相关部门座谈,形成本调研报告。一、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本次调查共走访了XX乡XX村、**镇汉兴村两个有代表性的村以及发改局、城管执法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发放调查问卷20张,其中男性对象17人,女性对象3人,包括5个村干部、15个村民。二、问卷调查情况问卷调查显示,有18人认为村容村貌的变化情况很大,只有2人认为变化不大;13人对当前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满意,6人较为满意,1人认为一般;在对于“近两年本村美的变化主要在哪几个方面”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生活垃圾得到处理”、“改厕成效显著”、“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分别占比95%、90%、85%;在对于“你认为家乡生活质量提高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医疗方便了”、“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乡村绿化景观美了”,分别占

  比85%、80%、70%。在对于“本村人居环境主要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村庄建筑布局较乱,农房设计水平低”、“绿化较差,环境不美观”、“村内设施没人维护”,分别占比65%、60%、60%。

  三、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这两个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取得这样初步的成效,与XX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关。近年来,XX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旧村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措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今年在全县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紧扣“五线”,突出“五治”,迅速在全县掀起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潮,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县共清理垃圾13014.3吨,清理公路2067.6千米,清理河段1198.7公里,清理湖面3.46万亩,清理广告11732块,拆违拆旧5299处,共计20.7万平方米,刷新立面43.5万平方米,绿化道路303.96千米,新种绿植163.1万棵。(一)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1)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巩固提升“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收运处置模式,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增加收集点和转运车辆,加快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

  确保收储运系统运行正常。今年以来,我县新配置生活垃圾清运专用车辆8台,建设标准化垃圾亭285座,配套240升塑料垃圾桶5000只,将187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到县处理。

  (2)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今年以来,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达到85.6%,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

  (3)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保障。今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在强化乡镇和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设施设备保障和经费投入力度,共计投入资金3160.3万元。一是第一批总额366万(大勾臂车1台,压缩箱4个,垃圾桶5000只,侧挂车7台)设备计划6月中旬配发各乡镇。二是128.3万元建设标准化垃圾亭285座,已在试点村动工建设。三是聘用精准扶贫村级保洁员2479名,全年投入资金1250万元。四是在群众垃圾治理意识较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的白霓镇大市村,铜钟乡大岭村、坳上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投入资金150万元。五是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县垃圾处理场整改及渗透液处理投入资金510万元。六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由**年覆盖的115个行政村调整为覆盖全县187个行政村,以奖代补资金全年投入756万元。

  (二)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1)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库长制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恢复农村水生态。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2)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实施聚居度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区域污水治理,对靠近城镇的村庄,将管网纳入城镇处理系统;对其他农村地区推广小型化、低成本、易维护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截止**年6月底,全县11个乡镇主管网已经全部完工,完成量83.9公里,完成管网加压泵站9座,完成率100%,接户管完成约50公里,完成率90%,11个污水厂已经全面转入试运行。

  (三)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行动(1)统筹农村公共厕所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新村建设,加强规划设计,重点完善村级服务中心、学校等公共场所公厕配建。**年底,全县共建改完成旅游厕所32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00%;交通厕所10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11.1%;三级公厕239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00%。(2)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全县共完成农户厕所改造42516户,完成了规划任务的100.8%,已验收完成3.9万户,验收完成率达到92%。(3)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沼气和生物

  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管理,深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行粪肥还田。

  (四)实施旧村改造与村容村貌提升行动(1)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加强村内通组、入户道路建设,完善村庄内部道路交通系统,实现村村硬化、户户有改善,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目前全县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的行政村比例达100%。(2)实施旧村改造。坚持把旧村风貌改造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不断推进农村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净化,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积极深入推进“五线五治”,逐步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老旧废弃电线杆、“蜘蛛网”式线路,推进乡村公共空间和道路照明亮化,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3)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乡村山水系统治理,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格局。结合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古树名木保护等工作。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短缺。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资金投入大、后续维护管理费用高。二是由于一些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筹集资金比较困难,只能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和募集社会资金有很大难度。调查问卷对村干部的访问中,这两个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资金来

  源均为乡级及以上政府。三是农民问卷在“是否愿意付费”以及“愿意出多少钱”的调查中,15人愿意付费,15人中仅有8人选择“每年50元以下”,选择“每年50-100元”的有4人,选择“每年100-200元”的有1人,选择“每年200-300元”的有2人,而没有人选择“每年300元以上”。这说明有必要继续完善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让村民为环境付费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调查问卷显示,调查对象对“环境整治的不足”的选择排在前三项有:“绿化较差,环境不美观”、“村内设施没人维护”、“村庄建筑布局较乱,农房设计水平低”;对“最希望改善的方面”的选择排在前三项有:“增加绿化,打造优美环境”、“增派专人维护设施”,“村庄规划布局”。这说明部分农村还是缺乏切实可行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环保设施的维护管理运营制度,导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巩固提升难、环保基础设施维护运营难,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三)农民自主参与、环保卫生意识有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还是依靠以上率下、组织推动式展开。虽然村民热情在逐步增加,但由于理念、传统习惯、技能素养等各方面制约,部分农民认为环境治理是政府的事情,不愿投工投劳投钱,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五、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建议

  (一)保障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二是要以产业为依托,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新理念、新模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村情,区别对待,因地施策,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产业支撑,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集体有一定经济能力管护村庄环境卫生。三是加快建立并实施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及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

  (二)开展试点示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各地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及时总结推广具体经验做法。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

  (三)健全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完善村庄环境保洁制度与垃圾清运长效机制,发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使建设管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果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如在**镇汉兴村调研时,改村虽然沿106国道,但有两个村民小组较为偏远,垃圾清运车进出不便,该村

  自主组织请专人专车负责清运。二是健全环保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做到设施建管并重,加快培养常态化的管护队伍和服务网络,保证环境整治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环境保护治理和环保项目建设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纳入环保督查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

  (四)强化宣传教育。一是要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广大村民环境整治的主体意识和环保意识;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升文明素养。二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三要积极组织开展优秀典型评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村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篇六:统计局乡村振兴

  六盘水玉顶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六盘水玉顶村乡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你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村民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

  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乡村振兴有以下几点意见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

  业态。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十部的培养、配备、使

  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篇七:统计局乡村振兴

  全省立足于三农发展实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整体呈现出稳增长势头正劲促改革成效显现调结构步伐加快惠民生扎实有力的良好态势

  贵州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投资情况调研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

  贵州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投资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其提升到党和国家战略高度,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为深入了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务、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领域投资项目建设现状和成效,总结好的经验,分析存在困难和问题,提出进一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投资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对策建议。贵州省统计局投资处近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专题调研,并深入遵义市湄潭县就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投资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投资项目建设现状和成效调研表明,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立足于“三农”发展实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整体呈现出“稳增长势头正劲、促改革成效显现、调结构步伐加快、惠民生扎实有力”的良好态势。在项目建设方面,全省打好农村公路“组

  组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和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的“四场硬仗”,农业农村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有效投资不断扩大;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医疗资源、文化惠民工程、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产业投资不断壮大发展,一、二、三产发展持续深度融合,投资效应得以进一步凸显。总的来看,全省农村投资呈现出强长补短、结构优化、动能增强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升级1.农村公路方面。2017年8月,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计划实施9.7万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建设,确保到20xx年完成全省39110个村民组通组公路硬化建设,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目标。截至今年9月17日,贵州全省累计开工建设农村通组公路8.02万公里,累计完成路基7.44万公里,累计完成路面6.02万公里,累计完成投资363.1亿元(数据来源于省交通部门,以下相关数据同),其中20xx年开工建设5.52万公里,完成路基4.94万公里,完成路面3.6万公里,完成投资230.7亿元。全省村民组通畅率从2017年8月的68.9%提高至82.7%,沿线受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50万人。按照目前的工程进度,到今年年底,贵州省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最晚在明年上半年前,全面完成全省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任务9.7万公里,夺取三年大决战的全面胜利。2.水利基础设施方面。全省加速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水利投资341.22亿元(数据来源于省

  水利部门,以下相关数据同),新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45座。夹岩、马岭、黄家湾3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完成投资30.78亿元;其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小康水行动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发展耕地灌溉面积71.39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5万亩,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受益人口121.98万人,其中44.35万人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2144平方公里,新开工中小河流治理项目50个,新增农村水电装机6.4万千瓦。随着项目的顺利推进、建成投产,将全面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极大促进各乡镇水源供应,切实提高农村饮水安全。

  3.电力基础设施方面。为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进度,力争20xx年底基本解决我省农村地区供电能力不足、电压不达标、网架薄弱等问题,巩固农村通动力电工作,加快开展贫困地区电网项目建设,发挥好电力在全省脱贫攻坚中的支撑性作用,20xx年贵州电网公司将投资超过80亿元重点对全省深度贫困地区电网进行改造升级,力争农村电网规划建设项目启动建设达80%,确保乡村户均配变容量达到1.93千安,实现农村从“用上电”向“用好电”发展。贵阳市20xx年以打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智能电表低压集抄、供电所建设”三大工程攻坚战为抓手,加大电网投资建设力度。农网改造升级投资3.38亿元,实施304个农村电网项目,建成花溪金石等4个供电所建设,完成乌当“小康电”示范县和青岩中国特色小镇电网建设。六盘水市先后出台了《六盘水市农村电网提质改造工程(2017—20xx年)三年会战工作方案》和《六盘水市新一轮农村电

  网改造升级电网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市供电局制定了《六盘水市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及电力扶贫实施方案(20xx—20xx年)》,以农村电网改造为重点,加快实施农村电网建设和光明工程行动计划。20xx年1-9月份全市新建改造低压线路846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231台,新增配变容量2.4万千伏安,满足农村通动力用电需求。

  4.通信基础设施方面。随着大数据建设的快速推进,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相继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满格贵州”、“小康讯”等建设,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传输通道、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推动通信网络向农村地区深度覆盖,提升贫困村移动通信网络承载能力和接入能力。2017年底,全省通信光缆达到90万公里,行政村实现100%通4G网络、98%通光纤。今年以来,围绕大数据发展需求,完成城乡光纤到户改造,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4G和光纤,通信网络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化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5.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目前,全省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实施农村“污水治理革命”,坚持适用和量力而行原则启动实施污水治理工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按照“渗、滞、蓄、净、用、排”海绵村庄生态建设理念,探索市场运作模式,成片连村实施水生态系统和水环境治理。深入实施农村“垃圾治理革命”,逐步完善农村环卫要素配置,建立农村垃圾“收、运、处”运行机制,提升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能力。按照“一户一桶、一寨一斗、一村一站、

  一镇一中心垃圾临时堆放场”的最低配置原则,完善环卫设施,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清运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确保农村垃圾有地放、有人收、有处置,同步全面实施农村“厨房革命”、“厕所革命”。建设“宜居乡村”,不仅要道路、绿化、亮化等“面子”漂亮,还要农民自家“里子”干净。全省全力开展农村改厨改厕工作,加快农户厨房、厕所提级改造,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提升环境意识,推动乡村生态发展,补齐农村人居生活环境短板。黔东南州今年以来共争取中央预算内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1480万元和省预算内投资91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目前,全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已建成项目354个,在建项目150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项目65个,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中。

  (二)围绕民生抓投入,教育、医疗不断完善1.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全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深入实施“全面改薄”(即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和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全面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贵阳市一是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发展,2017年投入资金2.7亿元,新建改扩建65所,新增学位2925个,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达到了国家义务教育办学“二十条底线”要求,促进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一体化

  发展。二是利用闲置校舍改建村级幼儿园。贵阳市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精准扶贫的要求,各区(市、县)均制定了闲置校舍利用方案,利用撤点并校后的闲置校舍改建为村级幼儿园,满足农村适龄幼儿就近入园的需求,实现了闲置资源的合理利用。2017年全市投入2631万元,完成村级幼儿园建设30所。20xx年拟投入9274万元,完成49所村级幼儿园的改造。六盘水市为进一步补齐教育短板,制定了20xx—20xx年三年攻坚计划,计划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49所(新建62所,改扩建287所),规划总投资68亿元,其中:规划建筑校舍面积222万平方米,运动场面积170万平方米,土建项目规划总投资58亿元;设施设备采购10亿元。

  2.加快推进乡村医疗建设。为加快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省上下不断改进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实现了深度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卫生室建设全覆盖、农村中小学校医务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医疗事业得到稳步提升。六盘水市按照“三优三化”要求,全市累计建成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6所、甲级中心乡镇卫生院24所;建成乡镇卫生院中医馆17个;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2个;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配置3个。全市启动162个深度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同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卫生室范化建设全覆盖,全面提升乡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进。铜仁市农村教育、生态环保、医疗资源、文化惠民工程、乡村旅游等项目持续增长,1-9月全市卫生行业同比增长15.3%。

  (三)突出创新投资抓产业融合,乡村经济不断繁荣全省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为目标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以各试点区(县)省级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重点支持带动或辐射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同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多功能性,着力发展休闲农业、农业文化产业。以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休闲农业等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入推进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六盘水市大力调整农业种养结构,着力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为主导的“3155工程”,以特色禽、黑山羊、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产业,农业产业朝着规模化、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随着脱贫攻坚形势发展,该市紧跟趋势调整农业产业投入重点,在继续巩固拓展“3155工程”等“长线”产业的同时,不断加大“茶菜菌禽药”五大扶贫“短线”产业投入,聚力攻坚,形成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贵阳市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及绿色发展,坚持走园区可持续发展及全产业发展之路。一是按照“1+3+5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以“1433”发展原则(即1条主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4个统筹:即统筹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特色景区和示范小城镇建设,实施3个发力:即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推动3个融合:即推动一二三产互动融合)调

  整园区规划,逐步提高都市休闲农业园区占比。以精品景区为依托,着力发展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三产带二产、三产促一产”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着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确保持续增收、稳定增收。二是建设集产地批发、产品研发、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修文猕猴桃科技园和息烽肉鸡、吊瓜、清镇乳业、乌当区花卉等科技园区,精深加工集群凸显。三是实现“互联网+”销售模式,电商物流热潮兴起,2017年谷堡园区通过淘宝、京东、美团、微商等电商平台开展销售,年度累计交易5544次,年度累计成交额3210万元。息烽县农村电商网络销售突破1923.84万元,增长率达201.7%。四是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严格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坚持走修文猕猴桃、息烽肉鸡、开阳富硒农产品等绿色产业发展之路,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低碳循环的长效机制。建立大数据物联网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通过智慧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做到种植过程、投入品来源、运输仓储和市场销售全过程、全信息采集,实现了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同质化生产率达90%。安顺市大力示范推广“塘约经验”、“秀水模式”、“大坝道路”,积极稳妥推进“三权”促“三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沉睡资源,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有效提升农民收入。

  (四)强化财政支持促投入,财政保障不断增强贵州积极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20xx年年初下发

  了《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投融资模式,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完善管护机制,全面提高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铜仁市积极向上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项目建设资金233.5亿元,用于发展各类产业发展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农业产业发展资金83亿元;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资金129.1亿元;农业园区建设资金20亿元;农产品监管体系发展资金1.4亿元。同时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投入,不断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今年1-9月,全市涉农贷款余额802.47亿元。贵阳市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20xx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22.54亿元,同比增长12%。同时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较去年同比增长20%。六盘水市积极推进400亿凉都“三变”产业扶贫基金落地实施,与工行、建行、交行、中国银行等合作推进落地项目16个,放款56.87亿元,助推脱贫攻坚。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了乡村振兴计划资金6854万元,重点用于村级组织运行市级配套经费、同步小康驻村补助经费、2017年村干部补贴市级配套资金、同步小康驻村补助经费、多彩贵州“广电云”户户用工程市级配套资金等方面。

  (五)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对全省投资拉动效应明显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全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体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效应的推动下,扩大了有效投资,

  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投资实现了稳步提升,1-9月全省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9.1%,增速高于全省投资增速12.8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29.9%,高于全省投资增速13.6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引导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投资结构看,全省“三二一”的产业投资格局不断巩固,全省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引导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前三季度,全省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4.0:12.2:83.8。“三块短板”投资较快增长补短板持续增强,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省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6.5%,增速较全省投资增速高0.2个百分点;二是社会民生事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省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0%和54.4%,增速分别高于全省投资增速23.7个和38.1个百分点。三是脱贫攻坚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前三季度,全省移民搬迁项目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倍,增速明显高于全省投资增速。

  二、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及政策效应(一)各地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战略的意见》出台后,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的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新时代贵州乡村全面振兴。20xx年2月9日,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在贵阳召开,大会发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创新时代贵州‘三农’工作新局面”的强音。3月17日,贵州省下发《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黔党发

  〔20xx〕1号),提出了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阶段目标,重点部署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六大任务,即: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优秀乡村文化,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创新乡村治理体系。随后,全省各地也纷纷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出台了各自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措施。贵阳市出台了《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编制了《贵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22年)》,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五步工作法”和“八个关键细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六盘水市出台《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了《六盘水市建设乡村家园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结合整体改善人居环境“10+N”行动计划,2017-20xx年有序实施全市872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改善;铜仁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xx年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为全面推进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撑保障;黔西南州兴仁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薏仁米产业发展的意见》《兴仁市创建国家级出口薏仁米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实施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形成产业链,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扩大产业规模;黔南州编制了《黔南

  州农村人居环境风貌管控图册》(暂名),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怎么建”的问题,与当前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主要着力“建什么”形成互补。

  (二)各地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效果亮点纷呈遵义市湄潭县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助推脱贫攻坚不竭的动力,推广农村“三变”改革试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农村改革促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紧紧抓住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围绕人、地、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经营主体等发展要素,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的土地、房屋、森林、水利等产权制度改革,把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发展股份合作,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二是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以农业园区为平台,产业为纽带,扶持龙头,引入“大数据”搭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物流配送和市场合作平台,推进信息数据聚汇用,加强科技和人才建设,发展农村农村电子商务,建立〇2〇,融入大数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17年湄潭茶叶电商交易额占全年销售额30%。湄潭县现有省级农业园区6个,入驻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1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1家,市级30家,县级5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78家。通过抓龙头企业,促进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民增收。三是紧扣大扶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通过项目折股量化贫困村股份经济组织贫困户、贫困人口,让他们从贫困农民变股民,让财

  政资金变成贫困农民的股金,村集体统一经营,贫困户分红,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贫困户稳定增收之路,提高了脱贫质量。

  铜仁市德江县深入推进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通过摸索总结出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三四五”模式(即“落实利率优惠、额度优惠、费用优惠”三项优惠,确保改革得实惠;“谋划农产业企业流转取得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途径、易地扶贫搬迁腾空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途径、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途径、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四种贷款路径,确保内容多元化;“建立确权颁证机构和确权颁证长效机制、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机制、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司法保障机制”等五项措施,确保改革有成效)。该县作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之一,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该县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创新实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信贷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农业农村融资渠道,融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xx年8月末,德江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达20562万元。上半年累计发放贷款13854.86万元,重点支持了烤烟、天麻、中药材、生态茶等产业项目发展,带动了2935户贫困户增加了收入。

  黔西南州兴仁市紧紧围绕本地特色农业薏仁米的发展,让农业产业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大引擎和助推器。全市结合以薏仁米为核心,创

  新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联动产业经济体,做大做强全市薏仁米产业,全力打造亚洲薏仁产业中心。一是健全链条,明确薏仁产业主导地位。通过科学布局、合理引导,深度挖掘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共生关系,推动农业、生态工业、休闲旅游业及延伸的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出口导向,打造薏仁产业国际品牌。大力实施兴仁薏仁米公共品牌“1+5”战略,打造薏仁知名品牌,大力推进特色产品加工,形成一条行之有效的品牌发展之路。三是强化保障,推动薏仁产业稳定发展。牢牢把握薏仁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坚持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路径不动摇,制定一系列持续稳定的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为全链条打造亚州薏仁产业中心提供保障。

  三、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投资项目建设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和困难(一)在产业项目发展方面。一是产业项目发展基础存在短板,农业产业粗放的发展方式仍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改善总体滞后于产业发展。二是全产业链发展程度不高。虽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我省农业产业得到加快发展,但项目建设规模不大、标准不高还一定程度存在,特别是深加工缺乏,辐射力不强制约了产业发展,致使全省产业投资项目偏少,占比较低。三是产业聚集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配套设施跟不上,特别是花椒、猕猴桃、食用菌等高效产业发展需要的冷藏车、保鲜库、烤棚、冷链物流仓库等公共资源投入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农产品生产方式单一,采收后续保障有待完善,无相关的保障项目设施建设,致使还未转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增长上来。

  (二)在项目资金投入方面。一是农业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基础设施及产业投资非常大,资金需求量大,但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有限,资金欠缺,发展后劲不足。如部分县区承诺的中央投资农村沼气项目和省投资循环农业示范工程配套资金迟迟未到位,造成项目建设滞后。二是农业产业项目多而规模小,单体项目总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的就更少,示范带动力不强。三是部分项目资金拔付滞后,影响我省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进度。四是部分项目资金报账程序繁琐,致使项目资金不能有效按时地投入到项目建设,落地见效慢。

  (三)在项目融资方面。一是由于货币总供给的收紧,全省各银行金融机构对新申报项目持审慎态度,对新申报项目的受理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已批复项目进行大规模资金投入难度大。二是由于当前银监对各银行金融机构加强了监管,致使对新增信贷项目申报上力量减弱,进而影响了新申报项目的资金业务受理,致使一些重大项目资金短缺,影响开工建设。三是融资渠道不宽,创新不够,融资方式单一,主体功能不强。

  (四)在项目税收方面。一是缺乏专项乡村振兴战略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更谈不上具体的某方面项目税收优惠政策。据悉,目前国家尚未制定专项乡村振兴战略投资的优惠政策,已有的相关优惠政策分散在不同时期、不同税种的法条和规范性文件中,大部分属于普惠性政策,且出台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之前,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二是部分政策帮扶作用不大。广大农村地区相关产业受惠面较窄。现阶

  段与产业、项目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集中于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农村地区,对此类政策受益较少。

  (五)在其它要素保障方面。一是规划成果难以掌控。乡村振兴规划是新时代的新规划,目前尚无经验可借鉴,更无评价标准体系,只能按照设计任务书进行评判。从专业技术角度而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宏观上的、概念性的,还需如农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乡村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的专项规划作补充完善,才能真正让乡村振兴的具体项目、措施内容等落地开花结果。加之由于历史的原因,各项规划未能实现“多规融合”,导致很多乡村振兴投资项目无法落地建设。二是土地利用空间规划指标不足,城乡建设用地指标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用地需求。三是受国家政策调控和体制机制制约等因素影响,一些项目在前期手续审批办理方面,办理程序较为繁锁,时限较长,致使影响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推动速度。

  四、对实施好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投资建设的对策建议(一)补齐短板,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战略投资项目建设新局面。一是要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继续聚焦我省基础薄弱的交通、水利、能源、环保、信息等方面的“堵点”“痛点”,以脱贫攻坚为载体,继续大力实施通村组公路建设和通村公路整治、加快实施县乡公路改建、建制村通畅、通村公路完善、安全生命防护、桥涵配套及危桥改造等工程。继续把农村公路建、养、管经费全部纳入省、市、县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

  升工程,补齐设施短板,提高工程标准,大力发展集中供水,稳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启动实施“信息乡村”、“数字乡村”战略,全面建设“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和4G网络覆盖工程,加快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落实村村通动力电规划。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特色小城镇项目建设。二是着力补齐我省农业产业项目发展短板。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高标准打造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壮大实体经济经营主体,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现代农业集聚化、融合化、特色化、智能化,提高绿色生态发展水平。三是着力补齐我省农村公共服务短板。继续加大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着力补齐我省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不完善短板。继续强化乡村项目建设规划引导作用,在全省总体编制规划的前提下,以县为单位,开展以行政村为单元的村庄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针对不同类型,分类梯次推进实施。并根据实际需求,增加项目土地利用空间规划指标,确保城乡建设项目用地指标需求。建议国家在今后能够统筹指导“多规融合”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着力解决当前“多规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二)多措并举,着力解决乡村振兴战略投资项目投融资问题。一是要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建议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

  投入保障机制,公共财政支出优先向“三农”领域倾斜,多层次多维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确保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财政金融联动,用足、用好、用活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投入资金,加快乡村振兴相关项目进度,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严禁借乡村振兴之名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充分发挥省市县信贷担保公司龙头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措施,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二是要加大项目政策及资金倾斜力度。我省处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我造血能力差,人才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欠账多,服务功能不完善,目前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的关键时期,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大对我省在产业政策、人才引进、资金配套、融资限额指标等政策方面的倾斜力度。三是要建立多元化项目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投入力度,壮大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服务,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机制。结合我省乡村振兴实际,创新开展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同时积极争取PSL(补充抵押贷款)等资金专项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为现代农业经营企业(项目)提供低成本、长期的信贷资金供给。在此基础上,盘活项目存量资金,增强流动性资金的支持,积极对接银行争取信贷规模,对已批未放款的项目进行投放,加快对已放款未使用的项目资金使用,充分发挥其资金效益,形成投资拉动,避免信贷资金闲置。建立项目储备库,围绕PPP、自营补贴,创新类项目,结合棚户区改造、乡村振兴和银行

  的信贷政策,做好项目前期准备申报工作,为项目融资提供有力保障。(三)精准施策,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投资项目相关优惠政策。

  一是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有关部署,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涉农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基层,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激发基层潜在的创新动力。二是认真梳理相关税收政策,了解相关企业的涉税政策需求和工作难点,争取国家层面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项目投资的税收优惠措施。三是精准施策,申请制定专门扶持政策。建议降低农村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对在农村地区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企业,比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政策,将亏损弥补年限延长至10年以上;对农村地区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招商引资企业,予以适当的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减免,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健全机构,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投资项目建设各项工作高效落实。为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向纵深方向发展,建议下步要进一步加强党委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战略议事协调机构,全面帮助落实解决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办机构人员编制,充实人员力量,保证工作正常运转,更好加强省市县三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投资项目有关事项,特别是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更好地发挥各部门作用,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篇八:统计局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及

  其治理研究——以营山县为例

  人口流失问题是营山县农村人口空心化面临的一个瓶颈制约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就是一句空话,乡村振兴更无从谈起。目前营山县面临人口流失较为严重,缺乏建设主体;产业结构不合理,村集体经济薄弱;资源闲置不断增多,人居环境恶化;农村社会问题增多,社会治理困难这四个突出问题。本文从推动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吸引优秀人才回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地实现城乡均等化,推动乡村不断振兴;健全农村人才引入制度,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发展,构建乡村治理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缓解营山县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乡村振兴;农村;人口空心化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营山县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现状

  (一)营山县基本概况

  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介于嘉陵江与渠江流域之间,是南充、广安、达州、巴中四个地级城市经济辐射的腹心重镇。全县幅员面积1635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269个行政村、95个社区,总人口97万,县城区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根据营山县统计局公布的营山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营山县常住人口62万,其中农村人口346806人,占55.89%,城镇人口273674人,占44.11%。29个乡镇(街道)中,常住人口在3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有24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的乡镇(街道)有28个。存在人口流动较大、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的问题。

  (二)营山县农村人口空心化现状的调查

  1.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建设主体缺乏

  根据营山县各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从男女比例来看,58.06%的村民为男性,从年龄构成来看,50岁以上的村民年龄占比最大,而30岁到50岁的占比只有16.39%。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3891人,占18.36%;60岁及以上人口为168273人,占27.12%。说明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青壮年劳动力占比较小,这也是农村土地闲置和生产力低下的根源。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非农业工作能获得更高的报酬,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人口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农村专业技能人才、村两委班子人选后继无人,严重缺乏建设主体。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城镇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农村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农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从营山县各个乡镇的调研情况来看,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比例基本超过了70%。农村老人成为农业生产主体,老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高中以上文化占比仅为10.33%,缺乏现代生产技能,接受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产业结构不合理,村集体经济薄弱

  一是优势产业匮乏,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在所调查的村中,多数村农民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农民仍按照传统生产方式种植传统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品质低价格廉,无销售市场。营山县绝大多数村种植小麦、玉米、大米等粮食作物,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有二三产业的村不多,且多是种养殖初加工,深加工不足。二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基础薄弱。营山县部分村集体收入达不到3万元。营山县许多村种植有花椒、柑桔、核桃等产业,但产业收入是业主的,农民主要是以土地分包和企业占地费用为主,增收渠道狭窄,有的业主甚至违反合同规定,拖欠农民土地租金。调查的村中,村村都有集体产业,但处于常年亏损状态。例如营山县清水乡水磨村的花椒产业园问题突出,业主几个月都不见踪影,产业园杂草丛生无人管护,村干部垫资支付土地租金、劳务费、农药肥料等费用。

  3.资源闲置不断增多,人居环境恶化

  一是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土地和宅基地、基础设施的空心化。有条件的农民在城市购置了房屋,空心村逐渐出现宅基地闲置和土地撂荒现象,村里一些房屋长期无人居住杂草丛生,开裂垮塌,存在安全隐患的同时,也浪费了土地资源,村庄整体格局和景观风貌受到破坏。二是人居环境不断恶化。由于农村长期缺乏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导致大量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污水随意排放,虽然镇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过集中整治,但农民的生产生活陋习一时难以纠正,导致村庄环境卫生问题难以根治。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土地、水源污染缺少有效治理,最终迫使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外流,加剧农村人口空心化。

  4.农村社会问题增多,社会治理困难

  农村人口空心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整体结构和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的安全问题,这关系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一是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农村人口的空心化可能导致独居或没有邻居的状态,加上农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老人应对风险的能力很低,安全意识不强,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是夫妻异地引发社会问题。农村很多年轻夫妻因为一方常年在外打工,夫妻两人长期分居两地,家庭关系紧张,继而引起农村家庭离婚率上升,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很大影响。三是留守群体问题突出。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监督引导,再加上老人的溺爱,导致越来越骄纵任性,一些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少年,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治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营山县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大量流出

  经济是吸引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最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扩大以及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工资待遇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非农就业获得的收入往往高于农业生产收入的3倍左右。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活动,导致了营山县农村人口的空心化问题。营山县农村留守人员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附于土地。营山县许多丘陵、山区的村民还表示由于沿山地区土地不利于机械化耕种,农户平均耕种面积小,受物价不断上涨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只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加剧了农村发展依赖的主要劳动力不断流失。不仅降低了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也给农村养殖、种植业带来不利影响,最终农业生产逐步衰落,农村经济逐步下滑,从而导致空心化问题。通过统计分析发现,2020年营山县生产总值为22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73.3亿元,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33.2%,而2020年营山县的农村人口为346806人、占总人口的55.89%,这也就意味着55.89%的人口只贡献了33.2%生产总值,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效益低。

  (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源配置不足

  基础设施配置和公共服务水平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资源大多向城市倾斜,造成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巨大差距。虽然近年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短时间内难以补齐长期以来的历史欠账,营山县各个村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很多村庄道路、饮水、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不能有效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通讯方面,虽然村庄已基本实现通有线电视和宽带,但仍有村民无力支付网费电费,留守老人普遍不会使用电脑等上网工具,导致信息获取相对闭塞。二是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在教育医疗方面,农村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以及生活条件较差等因素难以吸引人才,教师、医生来村意愿偏低,导致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水平较为低下,村民难以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三)城乡之间发展失衡,差异不断扩大

  城镇化是造成空心化问题的关键原因,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从我国城镇化率来看,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并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趋势难以逆转。受城市拉动作用和农村推动作用影响,当前农村在发展过程中,资本、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健全,资源滥用和土地荒废现象严重,农业生产效率低,经济空心化日渐明显。人才、资金缺乏、社会保障资源、医疗保障资源及文化资源匮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竞争力愈发低下,城乡差异不断扩大。而城市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较为集聚完善,二、三产业发达。外加愈发完整的城镇规划、发达的市场经济及充足的就业机会,对农村青壮年有很强的吸引力,城镇自身的向心力持续强化,导致农村空心化出现。这种农村离心力和城镇

  向心力的驱动并存导致农村不但出现人口空心化,也引发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空心化现象。

  (四)农村人口大量流失,自治主体缺乏

  村民自治是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的。如今四个民主面临以下困境:一是民主选举主体缺失。在农村人口空心化背景下,留守人员参与村民自治效率低,面临谁来选举、选举谁的突出问题。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的文化素质不高,民主意识淡薄,缺乏参与政治的意识。容易被利益诱惑、宗族势力干涉、黑恶势力威胁等,损害村民自治的公正性。二是民主决策困境。召集法定的参会人数存在困难,即使达到法定人数,由于参会人员素质及文化水平等局限性,难以实现正确的决策,使村庄公共事务容易流于形式。三是民主管理困境。农村精英不断离开本地,人才匮乏,导致部分村找不到合适的干部人选,影响了民主管理水平。例如我们调研的营山县黄渡镇兰武村就希望培养一位后备干部陈某36岁、大专文化是党员,想重点培养,但他在村上做了一年后就进城做装修了,因工资太低无法养家。今年发展了2个党员,其中一个在营山电力公司上班,均不愿回村工作。四是民主监督困境。农村精英外流削弱了村民自治的主体力量,村民会议及代表大会召集人数不足,造成民主监督主体缺位。留守村民监督意识淡薄及对村务公开的认知能力不足,民主监督乏力。

  (五)农村基层组织涣散,治理主体弱化

  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是推动者,是火车头。但随着乡村精英和青壮年人口的大量流失,村干部综合素质欠缺,基层党组织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当前营山县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人都逐步转移到城镇。农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较低,文化水平不高,村两委成员和党员、村民代表队伍已出现较高程度的老龄化问题,目前营山县村干部的平均年龄为53.1岁,无法带领村民致富,严重影响了村级治理效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支部书记在村里资格老、威望高,有的支部书记连选连任干了好几届,甚至20多年没有换过支部书记。一些老支部书记观念守旧落后,思想僵化,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村务管理方面仍然要遵循老一套,做事讲人情多,讲规章少,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收摊多、创业少”

  没有解决集体经济困境的能力。“等靠要”思想严重,目标仅限于“守住家业”,对改变本村现状缺乏信心和办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营山县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治理对策

  (一)推动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吸引优秀人才回流

  推进乡村振兴核心在于产业振兴,必须在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加快传统农业转型等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夯实第一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依托毗邻重庆的地理优势,再加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增强集体经济经济实力。积极推进营山县“一区一带三基地”建设,重点打造“新法朗”30村连片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区作用,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同时依托“营乐淘”“营山第一网”等电商平台、“营山黑山羊”中国地理保护品牌、老林镇麻柳村成功打造的“麻柳椒”品牌商标等打造农业发展新业态。二是加快文旅融合发展。营山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融合资源优势,拥有进士文化旅游景区、被称为“蜀北名山”“小峨眉”的太蓬山、清水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望龙湖森林公园、骆市陵园、营山千里渠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观。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打造文旅项目,文旅业将是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抓手。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整治农村空心化的基础,应根据村庄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改善村庄学校教育设施,强化学前教育。医疗方面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健全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虽然营山县目前基本上已经实现了道路村村通,但还没有实现农村道路户户通。一些农户仍然要走泥泞路,因此要继续加大对农村道路设施的建设。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村庄垃圾处理设施,如垃圾桶、垃圾箱等,设立专门的污水和垃圾处理中心,布局要尽量的靠近居民的居住区,并配备健身设施供村民娱乐休闲,便利居民的生活,能一定程度解决居民们的精神空心化问题,共同实现乡村振兴。

  (三)逐步地实现城乡均等化,推动乡村不断振兴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和养老方面。一是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注重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发展,整合城乡优质教师队伍等教育资源,支持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推行和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和乡村教师轮岗交流任职。同时要加大乡村教育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二是推进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首先要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待遇的一致性和均等化,同时要加大乡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完善镇村卫生院所等医疗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器械配置水平,保障农村居民能就近就医,不断提高镇村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三是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留守老人大多没有固定退休工资,要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现有农村养老福利院的保障服务条件,解决好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

  (四)健全农村人才引入制度,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一是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各级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水平,增加管理经验,提升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务工农民、外出经商的个体工商户返乡发展现代农业。相关部门要在组织保障、税收信贷、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和支持,调动积极性,吸引外流人员的回归,进而解决人口空心化问题。三是进一步健全配强村级班子人才。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量,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队伍,优化班子结构,为村“两委”注入新鲜血液。

  (五)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发展,构建乡村治理体系

  不断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要注重把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个体户和返乡创业农民培养成党员,逐步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中坚力量。同时要通过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年轻干部选派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协助村党组织书记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二是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加大党务、村务和社会事务公开力度,积极引导群众民主监督、全程监督不断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三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要切实加大法治

  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将普法活动与文化活动相结合,不断提升群众法律素养。改善信访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和矛盾纠纷预防调解机制,促进乡村实现依法治理。

  

篇九:统计局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培训前工作和思想上遇

  到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简要报告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二)期待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在56份有效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增加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仍有难度,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

  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17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17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

  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鄂州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方式,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类管理服务资源,建立覆盖全球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配有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也促进了乡村和谐稳定。当前,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以及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2)农村特色产业不强。通过走访企业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条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亮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该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含量高,其中鲜品烘烤成干品的工艺目前依赖浙江同

  行。原因是这个过程需要很高的技术。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因为是临时工,很难留住工人,所以宁愿把新鲜的产品送到浙江的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对技术人员的支持不足。据调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大多在50岁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较少。一般农民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难以推广,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几点建议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的开发,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新型农业业态的投入,促进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幸福农业等。,让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篇十:统计局乡村振兴

  关于乡村振兴思路打算四篇

  (二)临时救助。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于2018年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截至目前分3批共下拨93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到各镇街道,启动紧急程序和人均救助金额不超过500元的由各镇街道动用备用金实时救助。人均救助金额超过500元的由按月实时审批,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实时发放救助资金。截至目前,2020年共审批临时救助291户次,支出临时救助金99.92万元,户均救助达3434元;其中救助农村户籍165户次,支出农村户籍临时救助金4.69万元。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2020年分两批共拨付给各镇街备用金31万元,确保各镇街有充分的备用金实时救助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困难家庭,2020年累计支出临时救助金130.92万元。(三)农村特困人员。2020年1-12月,我市发放农村特困奉养金1.175万人次,共计金额621.1632万元。为了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切实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市农村特困人员奉养金标准于2019年10月起农村分散特困人员奉养金标准由原来的400元/人/月调整为500元/人/月,2020年7月1日起农村特困人员奉养金标准由原来的500元/人/月调整为559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已全部依据应保尽保的要求,纳入保障范围,特困奉养金也精的确时的发放到位。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严格执行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原则,切实加强主动发觉机制,织密救助网络,兜实民生底线,服务疫情常态化防控大局。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包括受疫情和自然灾难等缘由致贫返贫的群体按规定程序实时纳入农村低保或临时救助保障范围,科学合理确定救助资金额度,切实做到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救助额度科学确定、救助资金实时安全精确发放。继续执行好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指导各镇街通过运用临时救助备用金的方式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切实提高临时救助实时性和救助效率。

  (二)扎实推动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已脱贫且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按实际状况予以不超过12个月的渐退期。亲密关注已脱贫人群中收入不稳定、增收技能弱、返贫风险较高的群体及低保边缘群体,符合条件的实时给于救助,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积极做好相关协作协调工作。此外我市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亲密同青白江区沟通协作,做好成德同城化先行融合区进展战略下的社会救助融合进展工作。

  (四)继续严格依据上级文件要求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对农村特困奉养人员实行月动态化管理,同时也会依据上级相关文件的要求实时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调整,保障好困难群众的生活。

  一是积极做好为农服务中心项目立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社有企业主观能动性,搞好项目选址等前期工作,积极对接省、市供销社,明年新立项为农服务中心项目1个。二是加快嵩山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经对接省供销社、省国土厅,该项目共争取土地建设用地指标15亩,计划总投资300万元,待完成规划、项目公示等相关程序后,即可开工建设,力争2020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营。三是规范提升现有为农服务中心。依据省供销社“扶优扶强”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现有为农服务中心服务技能。2020年,重点对广润农化为农服务中心进行规范提升,着力打造全市为农服务中心标杆。四是依托为农服务中心做好农业规模化服务工作。以为农服务中心为载体,不断创新托管服务方式,推动托管服务向经济作物、养殖业掩盖。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先进机械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飞防”作业等托管服务。2020年,完成环节土地托管(以统防统治为主)面积3万亩、测土配方1万亩、智能配肥1万亩,开展农民技术培训3000人次。

  二、加快推动流通现代化体系建设,提升为农服务水平一是打造“供销赋能”平台,进展农村电子商务。依托临朐供销电商公司人员、网络和技术优势,重点打造本土“供销赋能”电商网络平台。平台以镇(街)为区域进行划分,对每个镇(街)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分类上线,依托村“两委”、基层供销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站等载体,对农产品进行收购、订单种植和商城推广,畅通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20年,完成“供销赋能”商城上线

  

推荐访问:统计局乡村振兴 统计局 振兴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