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12篇

时间:2022-11-17 16:50:08 来源:网友投稿

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12篇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根据对经济社会开展现状、集体经济开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12篇,供大家参考。

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12篇

篇一: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根据对经济社会开展现状、集体经济开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现梳理了村庄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

  一、乡村中“人〞的问题突出,“三农〞带头人亟待培养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乡村“三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缺乏。首先,村内党员人数较少,年青党员占比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60人,占村均总人口的3%左右,2022年后新开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17.11%。40-50岁和50-6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人数18人,占党员总人数的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7人,占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50.4%,与前任村支书相比高出18.9个百分点(前任村支书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别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仍旧缺乏。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支书的平均水平。第三,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30%,但高于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

  有参军经历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占比约15%,略低于其前任2.75个百分点。从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支书和主任占25%,比一般村民差的村支书和主任占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一样的占比约60%,可见大局部村领导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一般村民相差不大。当前乡村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依旧缺乏。

  二、乡村根底设施建设条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根底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开展的重要根底。当前,乡村根底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条件有改善。样本村中,贫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线电视信号户占89.3%,有94.3%的村能够上网。村庄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78.5%。48.7%的村庄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46.2%,旱厕比重为39.2%。

  乡村根底设施建设欠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缺乏,村集体成为村庄根底设施的主要供应方。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就是根底设施建设,集资和负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根底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开支66.0万元,以根底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41.9万元,占总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平均16.9万元,占26%;村干部年度工资及补贴平均5.7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22-2022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降低,东北地区农村根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22年平均集资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是公共根底设施建设,其中一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集资占比也较高,2022年为9.1%,2022年为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约10%。

  三、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特色产业仍待开发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泼的主体,乡村企业开展存在较大地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局部,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66人,乡办企业为6人,村办企业为6人,个体户为27人;而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是90%,其次是个体户83%,私营企业是45%,乡办企业是42%。

  乡村特色产业开展规模有限,亟须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涉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牲畜4179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涉及户数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篇二: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形势与政策专题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班级:姓名:

  2020年11月30日

  “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策略下,四川德阳罗江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旅游为文化树形,文化为旅游铸魂”思路,以古蜀文化为核心,以川菜川剧、乡愁记忆、农民诗歌等特色文化为支撑,形成了以白马关景区为核心的“一核一环三廊”融合发展态势,构建了全域旅游、全域发展的大格局,赋能乡村振兴,谱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只有产业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的稳定。根据罗江本地的实情和发展程度,作者认为可以优先发展以下产业:

  一是现代特色农业农业是乡村产业的主体,发展乡村产业,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因此,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各地的实际发展特色农业,把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必须适应这种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农机作业、疫病防治、金融保险。

  三是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将来,城镇化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农村仍会有大量人口居住生活。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生活观念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农村的养老托幼产业、物品维修产业、批发零售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生活性服务业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从城市人口看,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强,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会吸引大量的城里人回归农村养老、康养、休闲、旅游。

  四是乡村传统特色产业传统土特产品,地域特色浓厚,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有独特的产业价值。因此,要把罗江这些产品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的魅力和效益,这不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培育形成地方的乡村土特产业,而且能够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比如罗江的豆鸡、川菜川剧。

  五是农产品加工业各地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积极发展适合本地产业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比如罗江本地花生、翠冠梨、贵妃枣等。鄢家镇结合自己是罗江“西蜀柚乡、云岭果海”核心镇的现实情况,把当地文化与柚子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即在柚子上画上三国人物脸谱和当地风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果品牌脸谱柚子,十分受市场青睐,通过“一带一路”的“快车”,还远销俄罗斯。

  六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要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基本条件,需要搞清楚你的市场需求和目标群体,需要有创意的设计和巧妙地营销。因此,各地在发展中要认真研究,理性选择。比如罗江可以基于白马关三国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罗江区可以积极发展“农户+专合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农联”、“农产品+电商”、“农户+工商资本实体”等多种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组织形态。建立农民专业合社、注册家庭农场、建立“农联”实体、淘宝“罗江馆”等罗江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

  七是乡村建筑业要重视发展农村建筑业,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建筑业管理标准,加强农村建筑施工队资质管理,规范农村建筑市场,培育产业大军,树立建筑品牌。

  八是罗江还可继续出台惠农助农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对符合条件的涉农经济实体得到相应的财政奖励或补助,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和农旅融合产业,吸引工商资本到罗江投资,为现代农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资金支持。

  以上八条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还可以根据罗江实际的发展状况不断进行优化,不断进行方向的改进,使得乡村的产业更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为罗江总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篇三: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一、关于发展规划问题及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谋划。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三步走”,从现在到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本形成。

  磨刀不误砍柴功。各地“三农”发展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力量分散、步调不一、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一是专业规划较多,整体规划不足。二是各地市县规划脱节,有机融合不够,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三是规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项目、到措施,规划和实际“两张皮”;有的规划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

  建议由县级统筹制定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二、关于产业建设问题及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不论是发掘自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质效已是当务之急;三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要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三农”投入都应该重点下移到乡村,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同时,要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场等方面资源,打造一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关于人力资源问题及建议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下农村尤其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断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重农先重人。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破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建议基层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质,从事农业。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各地应制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动,要素流动。四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五是积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村支书,就能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要把村支书的选拔培养作为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四、关于机制创新问题及建议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恒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创新机制。近年来全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不少瓶颈:一是不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召和要求与各地实际结合,一些政策和办法照搬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拓创新不够。二是不愿创。对山区、贫困地区“三农”发展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创。一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无所适从,能力恐慌,不会干,不善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需要加强。

  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关键在贯彻落实,而改革中的机制创新则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间很大。机制创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下,针对制约山区“三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一度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但随着时代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要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村社(村委会与专业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会和农业企业)合一、多位一体(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的经营

  模式,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将村组变成经营实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前提,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三是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靠农村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要进一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篇四: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重点知识梳理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1、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呈阶梯式发展

  2、城市虹吸效应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3、农业产业生产方式落后,现代科技普及不足,产业链未形成,产业附加值低,无法支撑农村经济发展4、城乡之间基础服务设施差距大,乡村落后于城市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的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和政策制度,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

  1、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2、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3、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4、是建立健全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5、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原则

  1、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是政治保障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出发点

  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根本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是目标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方向6、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是基础

  五、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四大难点

  1、农民增收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短板2、农业农村资金投入低,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薄弱环节3、农业生态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绿色发展任务艰巨4、各类人才短缺,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关键

  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

  1、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3、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路5、传承农耕文明,走文化兴盛之路6、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7、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七、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

  1、到2020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3、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全面实现

  八、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之处

  1、内容不同:新农村发展理念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乡村振兴发展理念为产业兴旺、共同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

  2、时间不同:新农村提出时间为2005年10.18-10.11十六届五中全会乡村振兴战略时间为:2017年10月18日-10.24党的十九

  大3、含义不同:用产业兴旺取代生产发展、用共同富裕取代生

  活宽裕、用生态宜居取代村容整洁、用治理有效取代管理民主

  九、重要知识点

  1、乡村振兴战略首次提出时间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全面部署时间为2018年1号文件

  2、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原则统筹规划、科学推进3、乡村振兴目标层面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4、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五位一体5、《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实施(2018-2022)》发布时间为2018年7月,中国农业出版社6、乡镇振兴战略实施关键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丰信农业服务模式、乡村振兴社员网模式8、乡村振兴初期试点地区陕西汉中留坝县惠州市惠阳区政府9、乡村振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新增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10、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是基础、共同富裕是根本、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

  

篇五: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2720195农村经营管理为摸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20xx初课题组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项调查收集了25262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根据对经济社会开展现状、集体经济开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现梳理了村庄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

  一、乡村中“人〞的问题突出,“三农〞带头人亟待培养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乡村“三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缺乏。首先,村内党员人数较少,年青党员占比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60人,占村均总人口的3%左右,2022年后新开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17.11%。40-50岁和50-6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人数18人,占党员总人数的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7人,占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50.4%,与前任村支书相比高出18.9个百分点(前任村支书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别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仍旧缺乏。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支书的平均水平。第三,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30%,但高于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

  有参军经历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占比约15%,略低于其前任2.75个百分点。从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支书和主任占25%,比一般村民差的村支书和主任占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一样的占比约60%,可见大局部村领导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一般村民相差不大。当前乡村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依旧缺乏。

  二、乡村根底设施建设条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根底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开展的重要根底。当前,乡村根底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条件有改善。样本村中,贫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线电视信号户占89.3%,有94.3%的村能够上网。村庄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78.5%。48.7%的村庄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46.2%,旱厕比重为39.2%。

  乡村根底设施建设欠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缺乏,村集体成为村庄根底设施的主要供应方。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就是根底设施建设,集资和负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根底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开支66.0万元,以根底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41.9万元,占总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平均16.9万元,占26%;村干部年度工资及补贴平均5.7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22-2022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降低,东北地区农村根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22年平均集资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是公共根底设施建设,其中一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集资占比也较高,2022年为9.1%,2022年为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约10%。

  三、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特色产业仍待开发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泼的主体,乡村企业开展存在较大地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局部,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66人,乡办企业为6人,村办企业为6人,个体户为27人;而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是90%,其次是个体户83%,私营企业是45%,乡办企业是42%。

  乡村特色产业开展规模有限,亟须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涉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牲畜4179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涉及户数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在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村中,拥有品牌的比重只有18.6%。在问及目前村里特色产业开展的主要问题时,有28.9%的村庄选择特色产业形不成规模,有25.2%的村庄选择没有产业规划,有18.8%的选择开展思路不清,有14.7%的选择缺少政策支持。

  四、基层自治根底良好,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民间社会化效劳组织较为缺乏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从调查数据看,各村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在262个调查村中,有90.1%的村实行差额选举,当前任职的村民委员会多为第8-10届,2022年各村村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次数为4次及以上的占比近70%,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平均为43人,其中党员人数有15人。在村务治理中,村民代表大会也在实际履行自身职能。

  农村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缺乏。在被调查村中,由村里举办的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有限。近两年举办过戏剧活动的村只占38.9%,有电影或录像活动的占54.6%,有球类比赛活动的有18.3%,春节时有全村集体活动的占38.8%。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凝聚和团结人心的作用,此方面活动的缺乏一方面与村庄经济缺少可用资金有关,另一方面反映了村庄人气的缺乏。

  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但乡风文明内容仍需完善。样本村中,有村规民约的占80.2%,其中每家每户发放的占比53.4%,有64.14%的村规民约定期修订。总体上看,农村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红白喜事从简、对份子钱作出明文规定等,这些有助于农村社会交往的风清气正,不过还有37.5%的村庄没有出台这样的规定,说明一些村庄的村规民约中涉及乡风文明的内容还需完善。

  五、村集体经济开展不均衡,产权改革任务艰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差异大。经营性收入和上级拨款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2022年样本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01.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平均51万元,占50.3%,而集体经营性企业收入平均16万元;集体农林业收入平均6.8万元;集体承包收入平均10万元,其中企业承包收入4万元,承包地/果园收入4.5万元;村公益事业费平均5万元,其中集体集资平均1.1万元;上级拨款平均30.2万元,占30%;其他收入平均3.6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的区域差

  异大。华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高,平均245.9万元,华中和华东地区其次,均为100万元,东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少,仅为20万元。

  局部经济欠兴旺地区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2022年华南、西南、西北地区集体经济当年收不抵支,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地区入可敷出。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各项权能有待落实。调查发现,只有9.1%的样本村进行了村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在进行改革的村庄中,折股量化的对象大局部是本村村民,占比57.1%,而量化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占比为42.9%。在折股量化的村庄中,股份能够继承的占65.5%,股份能够转让的占57.1%,转让对象限制为家庭内部成员的占52.6%,其余为在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没有村允许对外转让股权。

  六、政策建议首先,要重视乡村“人〞的开展。关注农村地区性别比失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积极培育乡村“三农〞带头人和职业农民,为其提供必要的工程、资金、人力培训等,提高“三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和资源的获得及利用能力;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比重大的地区继续开展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倾向高的地区促进农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第二,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共根底设施的投资,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政府继续加大对村庄道路桥梁等根底设施缺乏的村庄的公共投资,并在公共根底设施维护上给予奖补支持。对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给予差异化的区域开展支持政策和继续倾斜支持。

  第三,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根底大力开展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开展不局限于传统种植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应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开展特色产业。产业的兴旺开展离不开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来要进一步激发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户个体以及相应的企业从事乡村特色产业经营,并在产业规划、信息供应、规模做大、市场做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开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第四,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进一步培育农村各项效劳多元供应主体,丰富农民生产生活。一方面可继续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议事工作制度,标准村务公开,明确权利与义务,增强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使村民代表大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农村其

  他生产生活效劳性公益性组织的培育和开展,为农村社会活动的举办和延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宣传良好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要做好宣传工作,增强村干部和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在集体经济开展壮大方面应着眼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对集体经济开展情况好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为其创造更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对集体经济开展落后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加强政策和工程扶持。

  

篇六: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关于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3篇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篇1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考核题目及要求:一、论文总要求及评分标准:

  1、在7个论文题目中任选一题。2、论文总字数要求在1500字以上(占总分5%)。3、尽力以自己的语言完成论文的写作(占总分20%)。5、论文内容质量得分占总分的70%。二、论文题目:09中医1班级题目为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09中医2班级题目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附格式及打印要求:1、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2、封面:要求单独打印,样式见下页。3、字体全部用宋体。题目二号加粗(主标题与次标题字号不作要求),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字,行距1.5倍。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形势与政策》11年秋期末论文论文题目(2号宋体加粗,一般不超过20字)

  班级:┅学号:┅姓名:┅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篇2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专题一:1.结合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谈你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形势的理解?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谈谈为什么必须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3.结合课程内容,谈谈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4.结合课程内容,谈谈你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的理解?专题二:1.论思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2.“双一流建设”与强国之路3.我与中国崛起4.一流人才与家国情怀专题三:1.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以论文形式谈谈大学生该怎样践行两会精神?2.请结合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的讲话精神,论述您对“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理解。3.请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谈谈您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专题四:1、亚太地区战略形势及影响2、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和中美关系

  3、亚太地区形势变化及走势4、浅析亚太地区新形势下中国和平发展战略进程5、亚太地区形势演变对中国周边海洋形势的影响及对策丰富的内涵,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强音、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也对当代大学生赋予了神圣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理应成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力军,成为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力量的主力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强化大学生对自身所肩负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关键词】中国梦;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凝聚力量党的以来,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并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论述,高度凝炼了我们党现阶段的奋斗纲领和目标,凝聚了党心、振奋了民心.他还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重要组成,应以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气魄与能力,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与使命.高校是当代大学生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应在向当代大学生阐释中国梦、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感知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等方面主动作为.一、中国梦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2022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一)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梦唤醒了人们深沉的记忆,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拓展历史是照亮现实、照亮未来的镜子.纵观历史,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如汉唐时期;也经历了衰落时期,如明朝中叶以后到清朝康熙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此后,经过无数仁人志士

  17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现在到了快要梦想成真的时候.可以说,中国梦是在中华民族的深沉记忆中孕育而生的,它生长的土壤是屈辱的、苦难的,因而也是动人心魄、撼人心魂的.

  就本质而言,实现中国梦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其根本都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要.作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最强音,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成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一样,也同样面临我国如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时代课题,需要解决当前改革发展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予以指导、引领实践.因此,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拓展了新思维、开辟了新境界、指明了新方向.

  (二)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国梦照亮了民族奋斗的进程,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在对新中国成立60余年不断探索的经验进行总结、对鸦片战争后的17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中华民族5000余年的悠久文明进行传承的基础上,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正确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以国家强劲发展为现实支撑,照亮了中华民族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因而是激动人心、振奋人心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是最佳途径,中国精神是内在灵魂,中国力量是动力源泉,这三者就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谐幸福的道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

  大精神动力,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力量是56个民族大团结、13亿中国人汇聚而成的磅礴力量,是一股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因此,以中国梦这一目标导向为引领,必将谱写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篇章.

  (三)从未来角度分析,中国梦描绘了国家发展的蓝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新要求

  中国梦是强国梦、复兴梦、幸福梦.党的明确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分别以建党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作为时间节点,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表明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持续奋斗的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凝结,是中华儿女共同期盼的缩影,描绘出国家发展壮大的宏伟蓝图,因而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科学统筹我国各项改革和建设,有力协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促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之间遥相呼应,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系统推进各项建设、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青年群体,应积极、主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梦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与理性认同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品德的锤炼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机结合起来,做一个放眼世界、关心国家,志存高远、追求执着,信念坚定、胸襟宽广的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敢于担当的栋梁之材.

  (二)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勇于实践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中国梦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表达了13亿中国人的愿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与本领是影响实现中国梦进程的直接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正处于学习黄金期的当代大学生应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比别人努力一点点,埋头苦读、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将自己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广博、业务精通的复合型人才,为自己扬帆远航、搏击青春提供持久动力与能量.坚持三个面向,不断更新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掌握真才实学,增强本领技能,积极、主动在践行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奉献青春、奉献才智,积极、主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中、在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担当重任,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三)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创造,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艰苦奋斗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争做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自强者、践行者

  中国梦是崭新的梦、远方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发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富有朝气、活力、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成为创新创造

  的先锋,在各个领域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超越因循守旧的思维,冲破满足现状的藩篱,致力于解放思想、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艰苦奋斗的精神,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用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特别是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干事创业,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全社会的每个肌体、每个岗位都焕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以持之以恒的韧劲,用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投入到创新创造的具体实践中,坦然面对创新创造道路上的暗礁与险滩、挫折与失败、苦闷与烦恼,敢于啃硬骨头,甘于坐冷板凳,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三、以中国梦凝聚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

  高校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自身特点与优势出发,在唱响主旋律、筑牢主阵地、畅通主渠道上下功夫,积聚起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

  (一)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唱响主旋律,着力引导当代大学生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充满自信、大步前行的高昂旋律,是承载几代人夙愿、承继先人光荣传统、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旗帜.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贯穿“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根本保障”这一主线,唱响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1.把握内涵实质.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把握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的本质属性,把握好中国梦是对中国古代五千余年文明史的追忆、近代百余年屈辱史的反思、新中国发展改革史的回顾而得出的理性思考,把握好国家梦、民族梦、集体梦与个人梦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挖掘中国梦的历史底蕴、阐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坚定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夯实思想基础,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

  2.做好结合文章.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党的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有机融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有机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机融合,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机融合,与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有机融合,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有机融合,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有机融合,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弘扬实干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靠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将实现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报效祖国的激情;深刻认识每个个体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践行者、书写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谋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出实效,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梦想;深刻认识圆梦的旅程中可能遇到巨大的阻力、承受巨大的压力,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进一步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筑牢主阵地,着力激发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课堂教育教学是高校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构成高校育人的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推动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现实意义、时代内涵,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根本保障,深入解读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前进方向,深入解读党的提出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梦的相关内容,引导师生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并准确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同时,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注重教育方式的实践性.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如:“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暑期大学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帮助他们将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将对中国梦的认识、认知、认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行为上,以实践活动传递中国梦,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以实干精神托起中国梦.

  (三)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畅通主渠道,着力增强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自信自觉

  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面向各层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政治任务.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畅通由学校宣传教育、教师研究创新、学生学习展示等三个平台共同构成的主渠道,推进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把握唱响中国梦的主动权.

  3.构建学生学习展示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题网站,设立专门的互动专区,既为学生学习中国梦的有关理论及新观点、新论述搭建平台,也为学生围绕中国梦的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怀、寄语国家的发展未来、展示自我才华创造条件,利用网络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共享度高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以微博为载体,建立由校方微博、名师微博、微博粉丝等共同组成的微博联盟,在微博上发起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互动话题,并通过微博征文、微博签到、微博接力等多种方式,把握微时代的话语主导权,引导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创意广泛参与、展现自我,将个人的成长成才梦想统一到中国梦上来,利用微博传播速度即时性、内容自主性、方式互动性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传播.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举办与中国梦相关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文艺展演、影视展播、毕业涂鸦等主题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策划、活动实施,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激扬青春、追逐梦想的良好精神风貌,利用活动主题鲜明、组织有力、实践性强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

  

篇七: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暂无来源:《粮农智库》2019年第9期

  张璟陈洁(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为摸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2018年初,课题组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项调查”,收集了25个省262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根据对样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村庄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

  一、乡村中“人”的问题突出,三农带头人亟待培养

  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乡村“三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内党员人数较少,年青党员占比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60人,占村均总人口的3%左右,2012年后新发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17.11%。40-50岁和50-6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人数18人,占党员总人数的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7人,占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书记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50.4%,与前任村书记相比高出18.9个百分点(前任村书记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别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仍旧缺乏。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书记的平均水平。第三,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书记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30%,但高于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有参军经历的村书记和村主任占比约15%,略低于其前任2.75个百分点。从村书记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书记和主任占25%,比一般村民差的村书记和主任占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一样的占比约60%,可见大部分村领导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一般村民相差不大。当前乡村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依旧缺乏。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改善。样本村中,贫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限电视信号户占89.3%,有94.3%的村能够上网。村庄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78.5%。48.7%的村庄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46.2%,旱厕比重为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体成为村庄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方。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集资和负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开支66.0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41.9万元,占总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平均16.9万元,占26%;村干部年度工资及补贴平均5.7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12-2017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降低,东北地区农村基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17年平均集资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集资占比也较高,2017年为9.1%,2016年为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约10%。

  三、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特色产业仍待开发

  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乡村企业发展存在较大地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66人,乡办企业为6人,村办企业为6人,个体户为27人;而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是90%,其次是个体户83%,私营企业是45%,乡办企业是4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有限,亟须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涉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牲畜4179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涉及户数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篇八: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总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加强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乡村振兴十大发展思路

  1.从开放资源上突破。乡村有许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森林湖泊、田园山水等资源,怎样释放资源把资源变资本,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进入乡村,需要我们创新。

  2.从市场主导上突破。建以政府不要大包大揽,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必须走市场化才能持续发展乡村,单靠政府一时半会儿的扶持是无法实现行续发展的。

  3.从政策扶持上突破。如何扶持乡村发展?我们绝不要金钱式的扶贫,产业扶贫才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贫。送猪、送钱解决不了问题,要扶大扶强、扶持产业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扶贫,建议多渠道整合政策资源和资金,着力大项目的发展:不要遍地开花、蜻蜓点水式的扶持,要劲往一处使,否则资金分散,出不了效果,有的甚至会半途而废,政府一定要做锦上添花的项目扶持。

  4.从吸引人才上突破。怎样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创业,要让年轻人不要只盯住城市,乡村广袤、市场潜力巨大,政府的人才略也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乡,双创基地一样可以设在农村,总部不应只在城市,一个庄园就是一个总部、一个庭院也可以是一个总部。日本现在流行大学教授、企业老板逃离城市到农村种田,叫一耕一渎。有的把自己的书斋全部搬到乡村去,白天耕田,晚上写书,或者软件开发iT行业,流行进入一个村庄,只要把基础设施、宽带什么装进去之后,城里人就会进到一个村庄,整个公司就搬到这个村庄来。把智创、文创、农创等引入乡村,这样就可解决城市拥堵、房价居高不下等问题。

  5.从策划规划上突破。怎样从观光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怎样用活乡村的本土材料、果林、菜园等,而不是城市化的照搬照抄,按照乡村原有的脉络进行梳理,策划新产业,引进新思想,让更多年轻人回到村庄,将规划与运营有机结合,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经济,要创新产业规划设计,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更多人爱上乡村。现在许多乡村建筑盲日模仿城市建

  筑,不适合乡村特点,庸俗而又没有美感,这都是因为缺乏懂乡村特点的设计师造成的。如果根据农村的自然条件,设计出适合乡村特点的建筑与景点,一定会大大吸引外来观光者。

  6.从产业融合上突破。将一二三产融合,打造产业新村、产业庄园。孤立的农业种植不会提升土地的附加值,发展创意农业,把田园乐园、把农业园区变旅游景区,就能大幅提高土地的收益;孤立的加工生产也不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要让生产劳动更具乐趣、要让加工生产更具体验性,就会提升产品价值,开发伴手礼等土特产品,扩大知名度,形成收益的互补

  7.从用地政策上突破。振兴乡村,发展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产业庄园、特色小镇等必须匹配适度的建设用地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不能吃、不能住、不能娱就留不住游客,也就不会有更多的消费;建议集体土地不仅可以用于租赁住房,也应用于旅游康养服务。

  8.从金融改革上突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农旅项目不会有大量的国有建设用地,主要是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流转用地没有上地证、房产证,就没有足够的低押,融资贷款比登天还难想要扩大规模更是难上难,导致长期以来有的项日不能做大、没法做强,有的只好民间借贷而被高额利息拖死。所以怎样打破金融供给不足、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鼓励政策、打破信贷瓶颈。

  9.从平台搭建上突破。村集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借鉴袁家村模式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入股开发乡村;企业也可以采取众筹、共享模式吸引更多的乡村热爱者共筹共享,开发共享农庄、共享果园、共享菜园、共享民宿等等,共享的不仅仅是资金而是更多的信息、渠道、人脉、营销等无形的资源,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众人拾柴才会火焰高。

  10.从宣传营销上突破。一个城市的品牌营销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也应包括乡村、景区景点和土特产品。我们的城市营销也应该象山东一样不仅宣传景区景点,还应从美丽乡村、产品品牌上进行包装推介,把一个项目、一个景点、一个产品推介好了也是城市形象的提升,而不是靠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式的营销。政府打捆推介,项目好了政府的税收也好了,农民也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说实话山东旅游不如成都,旅游景区景点也不咋样,但好客山东却是家喻户晓。

  二、乡村振兴具体措施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强县域统筹,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进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县域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

  工流通企业下沉重心,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二)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

  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规模化发展,向全产业链拓展延伸,提升效益和质量。巩固提高粮食产能,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速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2020年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力争2022年提高至十亿亩。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育种创新,推动农业机械装备升级。增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肉蛋奶等供给。优化生猪产业和屠宰产能布局,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动奶业振兴。推进渔业健康养殖,提质增效。

  

篇九: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三农发展有利于明确三农发展的远景规划一号文件的工作部署绝不仅仅是2018年它提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顾春梅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20期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192-02

  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体现在多方面,体现在“农”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尤为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其重要途径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实现。

  一、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可以说,乡村振兴对于我国农村发展来说是一项大事,它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关乎我国现代强国、中国梦的实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持续的发展,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差距,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能够和谐与共,使农民对美好的乡村生活充满期待。

  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三农”发展,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出现的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成绩举世瞩目,但由于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等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很多都集中在“农”上,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缓慢问题;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农民收入问题;产业发展中农业现代化问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1亿农民工的问题。2017年年底,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人民日报评论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道路,让农村不再是落后之地、贫穷之地、荒凉之地,使其成为美丽之地、富足之地,生机勃勃之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有利于解决集中在“农”上的问题。

  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三农”发展,有利于开展“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事业,我们要充满信心不断地向目标迈进,也要认真面对其中的复杂和困难。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三农”发展,有利于明确三农发展的远景规划,“一号文件”的工作部署绝不仅仅是2018年,它提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第二个阶段是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使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三个阶段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个规划会使党的工作人员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明晰该如何来发展“三农”,解决“三农”的问题;对农民来说,会增强其发展农业、农村的积极性;对普通城乡百姓来说,能够使其积极投身“三农”建设中,广渠道筹集“三农”发展的资金、人力资源等。为着2050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不忘初心加油干;有利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与部署,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有利于查找“三农”发展存在的问题,打破瓶颈努力干。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

  (1)潜在的人力资源丰富,但为“农”所用不多。一是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丰富,但外流现象严重。我国13亿多人口,约有9亿农村户籍人口,农村常住人口仅约为7.97亿,约1.05亿在城市居住。从这几个数据表明了农村外流人口较多。外流的人力资源主要有生源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回农村就业的人数较少,甚至有的村大学毕业生全部流出,无一人回农村就业、创业;有农村“能人”,他们流出的主要途径是:参军、招工、头脑灵活外出就业打工等。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村老人、妇女、孩子比例增加,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二是农村干部能力有限,素质不高。相当多的农村干部文化程度偏低,且年龄趋老,与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越来越不相适应。而且由于农村干部待遇(政治待遇、收入、地位等)水平不高,也影响了优秀人才从事农村治理工作。三是对外吸引力不够,外来人口不多。由于大部分农村生活条件落后,信息不对称,与城市相比在教育、医疗等公共福利待遇较少,所以很多有能力的人不愿回农村。农村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制度不健全,对外吸引力不足,外来人口不多。农村人力资源欠缺,阻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哪个环节缺少“人”都实行不了,都是空谈。

  (2)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为“农”所用资金不多。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有资金、财政资金、借入或者外来资金等。农村底子薄,自有资金不足。首先农民收入不高,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较少,农民个人的自有资金不多,消费不足,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不明显。其次,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三资”管理存在问题,如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如坐收会支、缺少原始票据等,影响安全性和完整性,使集体财产流失,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财政资金有限。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影响政府的财政性转移支付。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绝对值逐年增长,但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是很高。借入或者外来资金渠道不畅通。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出现农村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

  三、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有效、生活富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要从培养人才、增加财产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乡村振兴,人才是魂。长期以来,缺乏有用的人才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人,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优的资源也得不到利用。培养本土人才,留住本土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主体保障。从农村内部寻找培养适用人才,积极培育、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健全各种制度,如人才制度、就业创业制度,吸引外流人员回乡回村就业创业,为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保障。把“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的优秀人才选入农村干部队伍当中,提升农村干部队伍管理水平。明确领导体制、领导权利与义务、职责等,转变领导方式,改变领导方法,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培训来提升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农村干部的待遇,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在收入方面,完善其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收入水平。在政治待遇方面,要完善表彰制度,奖惩制度,对有成绩,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给予表彰,奖惩。其形式可以是金钱、收入待遇、荣誉称号、身份地位等。规范干部行为,完善考核机制。提升农村干部在群众中的满意度,避免寻租腐败等行为出现,完善考核制度,使其不适合的人清除出干部队伍。

  (2)乡村振兴,钱财是关键。乡村振兴,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等“三资”的管理,实现其保值增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同时要防止集体财产流失,提高农村集体组织经济收益,促进农民农村农业持续增收。要盘活集体资产,突出资源特色,在“三资”管理中,找出符合本地农村发展的定位、特色。乡村振兴,要广渠道,吸引外来资金或借入资金。政府要搭平台,完善招商引资制度,构建“亲”“清”政商环境,引入外来资金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为乡村振兴开拓融资渠道。要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民自有资本。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地位,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范畴,确保农业农村农民财政转移支付适度增加。鼓励引导农民自有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为乡村的一、二、三产业添砖加瓦。

  乡村振兴也要解决用地的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业、工业、服务业用地合理配置。

  责任编辑:杨国栋

  

篇十: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一、关于发展规划问题及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谋划。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三步走”,从现在到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本形成。

  磨刀不误砍柴功。各地“三农”发展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力量分散、步调不一、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一是专业规划较多,整体规划不足。二是各地市县规划脱节,有机融合不够,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三是规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项口、到措施,规划和实际“两张皮”;有的规划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

  建议111县级统筹制定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二、关于产业建设问题及建议

  仓廩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不论是发掘自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质效已是当务之急;三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要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三农”投入都应该重点下移到乡村,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同时,要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场等方面资源,打造一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关于人力资源问题及建议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下农村尤其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断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

  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重农先重人。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破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建议基层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质,从事农业。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各地应制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岀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动,要素流动。四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Lb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五是积实施“红色头雁工程”o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村支书,就能带动一方白姓致富。要把村支书的选拔培养作为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四、关于机制创新问题及建议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恒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创新机制。近年来全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不少瓶颈:一是不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召和要求与各地实际结合,一些政策和办法照搬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拓创新不够。二是不愿创。对山区、贫困地区“三农”发展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创。一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无所适从,能力恐慌,不会干,不善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需要加强。

  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关键在贯彻落实,而改革中的机制创新则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间很大。机制创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下,针对制约山区“三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一度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但随着时代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要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村社(村委会与专业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会和农业企业)合一、多位一体(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的经营模式,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将村组变成经营实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前提,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

  庄整治规划。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三是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主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鼎农村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要进一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乡村振兴,是一项宏伟战略,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坚韧不拔的定力;乡村振兴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不足和问题远不止上述儿个方面。但我深信,在百业正兴的中国,只要我们都尽其所能,全面乡村振兴必将成为现实!

  1.产业短板:农业方面,种植行政命令“一刀切”;农产品种类单一落后,农产品多而不优;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技术不足;优秀人才短缺;道路等配套设施不足;农户种植意愿低;产业链单一。工业方面,招商引资问题,盲目“空头招商”,缺少工人,选址不当,污染严重。服务业方面,电商发展动力不足;配套设施不足。

  2.人才短板:人员在编不在岗,人力资本短缺,综合素质不高;中青年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力资本短缺;缺少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更新速度缓慢,高学历人才不愿意回乡;乡村能人年龄偏大,发展有局限性;乡村人力资本短缺、综合素质不高,政策落实以及工作开展缺少支撑;保障机制有待健全,转化渠道不畅;乡贤群体流失,回流难度较大;乡贤乡土情感淡薄,回流难度大;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3.文化短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农民教育支出压力大;读书阅读的人少;文化活动单一;优秀农耕文化、淳朴民风遗失;陈规附习大行其道;观念重经济发展、生态良好轻文化建设,错误的“政绩观”作怪,目光短浅、作风漂浮。

  4.生态短板:部分农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乡村产业结构与绿色发展的要求差距大;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平衡;农村环境散乱污,垃圾乱倒乱放、污水横流、焚烧秸秆;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脏乱差,乱搭乱建;通行不便,道路泥泞;高污染企业向乡村转移。

  5.组织短板: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偏弱,班子成员整体素质不高、年龄老化、结构不平衡,事多人少、待遇不高;缺乏常态化培训,领富带富能力不够,存在等靠要思想,缺少开拓创新、实干苦干的精气神;基层基础保障不力,村级组织建设投入不足,硕件建设滞后;农村党建尚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党建任务内容及标准制定注重形式,考评偏重内业材料,不够“接地气”;抓党建积极性、主动性欠缺。

  对策建议

  1.产业振兴:要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2.人才振兴:要优化环境,筑巢引才返乡,建立人才“飞地”,内外合力实现人才、智力回归;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乡贤。

  3.文化振兴:要实现乡风建设文明化,把握“城乡融合”的新要义;激发“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发挥乡贤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推进家风建设。

  4.生态振兴:要实现生态建设宜居化,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完善监管体系,落实LI标责任;开展环境整治;推广绿色农业;推行垃圾分类;开展测所革命。

  5.组织振兴:要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制定村规民约,深化村民自治;建设法治乡村;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乡贤治理。

  一、乡村中"人”的问题突出,“三农”带头人亟待培养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惜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3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乡村“三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内党员人数较少,年青党员占比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60人,占村均总人口的3%左右,2012年后新发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17.ll%o40-50岁和50-6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人数18人,占党员总人数的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7人,占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50.4%与前任村支书相比高出18.9个百分点(前任村支书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别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仍旧缺乏。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支书的平均水平。第三,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

  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30%,但高于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约10个白分点。有参军经历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占比约15%,略低于其前任2.75个白分点。从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支书和主任占25%比一般村民差的村支书和主任占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一样的占比约60%,可见大部分村领导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一般村民相差不大。当前乡村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依旧缺乏。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口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改善。样本村中,贫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线电视信号户占89.3%,有94.3%的村能够上网。村庄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78.5%o48.7%的村庄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46.2%,旱厕比重为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体成为村庄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方。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集资和负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开支66.0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41.9万元,占总支岀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平均16.9万元,占26%;村干部年度工资及补贴平均5.7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12-2017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降低,东北地区农村基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17年平均集资13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集资占比也较高,2017年为9.1%,2016年为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约10%。

  三、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特色产业仍待开发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乡村企业发展存在较大地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66人,乡办企业为6人,村办企业为6人,个体户为27人;而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是90%,其次是个体户83%,私营企业是45%,乡办企业是4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有限,亟须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涉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牲畜4179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涉及户数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在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村中,拥有品牌的比重只有18.6%o在问及LI前村里

  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有28.9%的村庄选择特色产业形不成规模,有25.2%的村庄选择没有产业规划,有18.8%的选择发展思路不清,有14.7%的选择缺少政策支持。

  四、基层自治基础良好,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较为缺乏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从调查数据看,各村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在262个调查村中,有90.1%的村实行差额选举,当前任职的村民委员会多为第8-10届,2017年各村村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次数为4次及以上的占比近70%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平均为43人,其中党员人数有15人。在村务治理中,村民代表大会也在实际履行自身职能。

  农村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缺乏。在被调查村中,由村里举办的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有限。近两年举办过戏剧活动的村只占38.9%,有电影或录像活动的占54.6%,有球类比赛活动的有18.3%,春节时有全村集体活动的占38.8%。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凝聚和团结人心的作用,此方面活动的缺送一方面与村庄经济缺少可用资金有关,另一方面反映了村庄人气的缺乏。

  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但乡风文明内容仍需完善。样本村中,有村规民约的占80.2%,其中每家每户发放的占比53.4%,有64.14%的村规民约定期修订。总体上看,农村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红白喜事从简、对份子钱作出明文规定等,这些有助于农村社会交往的风清气正,不过还有37.5%的村庄没有出台这样的规定,说明一些村庄的村规民约中涉及乡风文明的内容还需完善。

  五、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产权改革任务艰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差异大。经营性收入和上级拨款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样本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01.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平均51万元,占50.3%,而集体经营性企业收入平均16万元;集体农林业收入平均6.8万元;集体承包收入平均10万元,其中企业承包收入4万元,承包地/果园收入4.5万元;村公益事业费平均5万元,其中集体集资平均1・1万元;上级拨款平均30.2万元,占30%;其他收入平均3・6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的区域差异大。华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高,平均245.9万元,华中和华东地区其次,均为100万元,东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少,仅为20万元。

  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2017年华南、西南、西北地区集体经济当年收不抵支,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地区入可敷出。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各项权能有待落实。调查发现,只有9・理的样本村进行了村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在进行改革的村庄中,折股量化的对象大部分是本村村民,占比57.1%,而量化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占比为42.9%o在折股量化的村庄中,股份能够继承的占65.5%,股份能够转让的占57.1%,转让对象限制为家庭内部成员的占52.6%,其余为在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没有村允许对外转让股权。

  六、政策建议首先,要重视乡村“人”的发展。关注农村地区性别比失衡问题;

  在全国范用内积极推动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积极培育乡村“三农”带头人和职业农民,为其提供必要的项|_|、资金、人力培训等,提高“三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和资源的获得及利用能力;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比重大的地区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倾向高的地区促进农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第二,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政府继续加大对村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缺乏的村庄的公共投资,并在公共基础设施维护上给予奖补支持。对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给予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支持政策和继续倾斜支持。

  笫三,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种植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应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来要进一步激发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户个体以及相应的企业从事乡村特色产业经营,并在产业规划、信息供给、规模做大、市场做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笫四,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进一步培育农村各项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丰富农民生产生活。一方面可继续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议事工作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明确权利与义务,增强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使村民代表大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农村其他生产生活服务性公益性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农村社会活动的举办和延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宣传良好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要做好宣传工作,增强村干部和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应着眼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对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好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为其创造更自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加强政策和项LI扶持。

  

篇十一: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关于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3篇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篇1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考核题目及要求:一、论文总要求及评分标准:

  1、在7个论文题目中任选一题。2、论文总字数要求在1500字以上〔占总分5%〕。3、尽力以自己的语言完成论文的写作〔占总分20%〕。5、论文内容质量得分占总分的70%。二、论文题目:09中医1班级题目为如何解决食品平安问题09中医2班级题目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附格式及打印要求:1、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2、封面:要求单独打印,样式见下页。3、字体全部用宋体。题目二号加粗〔主标题与次标题字号不作要求〕,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字,行距1.5倍。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形势与政策》11年秋期末论文论文题目〔2号宋体加粗,一般不超过20字〕班级:┅学号:┅姓名:┅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篇2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专题一:1.结合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谈你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形势的理解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谈谈为什么必须牢牢抓住供应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3.结合课程内容,谈谈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4.结合课程内容,谈谈你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的理解专题二:1.论思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2.“双一流建设〞与强国之路3.我与中国崛起4.一流人才与家国情怀

  专题三:1.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以论文形式谈谈大学生

  该怎样践行两会精神

  2.请结合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的讲话精神,论述您对“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理解。

  3.请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谈谈您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

  专题四:1、亚太地区战略形势及影响

  2、亚太地区平安形势和中美关系

  3、亚太地区形势变化及走势

  4、浅析亚太地区新形势下中国和平开展战略进程

  5、亚太地区形势演变对中国周边海洋形势的影响及对策

  丰富的内涵,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强音、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也对当代大学生赋予了神圣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效劳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理应成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力军,成为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力量的主力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强化大学生对自身所肩负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

  【关键词】中国梦;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凝聚力量

  党的以来,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并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论述,高度凝炼了我们党

  现阶段的奋斗纲领和目标,凝聚了党心、振奋了民心.他还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开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重要组成,应以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气魄与能力,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与使命.高校是当代大学生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应在向当代大学生阐释中国梦、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感知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等方面主动作为.

  一、中国梦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

  2022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阔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一)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梦唤醒了人们深沉的记忆,是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新拓展

  历史是照亮现实、照亮未来的镜子.纵观历史,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如汉唐时期;也经历了衰落时期,如明朝中叶以后到清朝康熙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此后,经过无数仁人志士17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现在到了快要梦想成真的时候.可以说,中国梦是在中华民族的深沉记忆中孕育而生的,它生长的土壤是屈辱的、苦难的,因而也是动人心魄、撼人心魂的.

  就本质而言,实现中国梦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其根本都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是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要.作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最强

  音,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新成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新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一样,也同样面临我国如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时代课题,需要解决当前改革开展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予以指导、引领实践.因此,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拓展了新思维、开辟了新境界、指明了新方向.

  (二)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国梦照亮了民族奋斗的进程,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在对新中国成立60余年不断探索的经验进行总结、对鸦片战争后的170余年的开展历程进行梳理、对中华民族5000余年的悠久文明进行传承的根底上,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正确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以国家强劲开展为现实支撑,照亮了中华民族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因而是冲动人心、振奋人心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是最正确途径,中国精神是内在灵魂,中国力量是动力源泉,这三者就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谐幸福的道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开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力量是56个民族大团结、13亿中国人会聚而成的磅礴力量,是一股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因此,以中国梦这一目标导向为引领,必将谱写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篇章.

  (三)从未来角度分析,中国梦描绘了国家开展的蓝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新要求

  中国梦是强国梦、复兴梦、幸福梦.党的明确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分别以建党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作为时间节点,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说明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持续奋斗的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底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凝结,是中华儿女共同期盼的缩影,描绘出国家开展壮大的宏伟蓝图,因而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科学统筹我国各项改革和建设,有力协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根底的相互促进,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之间遥相照应,表达

  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系统推进各项建设、改革、开展的内在要求.

  二、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青年兴那么国家兴,青年强那么国家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青年群体,应积极、主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坚决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梦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与理性认同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根本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品德的锤炼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机结合起来,做一个放眼世界、关心国家,志存高远、追求执着,信念坚决、胸襟宽广的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决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敢于担当的栋梁之材.

  (二)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勇于实践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中国梦既表达了国家意志,又表达了13亿中国人的愿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与本领是影响实现中国梦进程的直接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正处于学习黄金期的当代大学生应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比别人努力一点点,埋头苦读、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将自己培养成为根底扎实、知识广博、业务精通的复合型人才,为自己扬帆远航、搏击青春提供持久动力与能量.坚持三个面向,不断更新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掌握真才实学,增强本领技能,积极、主动在践行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奉献青春、奉献才智,积极、主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中、在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担当重任,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三)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创造,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艰苦奋斗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争做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自强者、践行者

  中国梦是崭新的梦、远方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发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富有朝气、活力、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成为创新创造的先锋,在各个领域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超越因循守旧的思维,冲破满足现状的藩篱,致力于解放思想、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根底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艰苦奋斗的精神,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用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特别是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工程攻关的前沿,干事创业,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全社会的每个肌体、每个岗位都焕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以持之以恒的韧劲,用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投入到创新创造的具体实践中,坦然面对创新创造道路上的暗礁与险滩、

  挫折与失败、苦闷与烦恼,敢于啃硬骨头,甘于坐冷板凳,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三、以中国梦凝聚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

  高校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自身特点与优势出发,在唱响主旋律、筑牢主阵地、畅通主渠道上下功夫,积聚起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

  (一)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唱响主旋律,着力引导当代大学生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中国梦表达了中华民族充满自信、大步前行的高昂旋律,是承载几代人夙愿、承继先人荣耀传统、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旗帜.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贯穿“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根本保障〞这一主线,唱响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1.把握内涵实质.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把握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的本质属性,把握好中国梦是对中国古代五千余年文明史的追忆、近代百余年屈辱史的反思、新中国开展改革史的回忆而得出的理性思考,把握好国家梦、民族梦、集体梦与个人梦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挖掘中国梦的历史底蕴、阐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坚决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夯实思想根底,进一步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

  2.做好结合文章.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党的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有机融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有机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机融合,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机融合,与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有机融合,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有机融合,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良有机融合,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弘扬实干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靠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将实现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报效祖国的激情;深刻认识每个个体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践行者、书写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谋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出实效,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梦想;深刻认识圆梦的旅程中可能遇到巨大的阻力、承受巨大的压力,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进一步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筑牢主阵地,着力激发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课堂教育教学是高校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构成高校育人的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推动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现实意义、时代内涵,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根本保障,深入解读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珍贵经验和前进方向,深入解读党的提出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梦的相关内容,引导师生积极投身

  于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并准确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同时,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注重教育方式的实践性.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比方:“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方案,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帮助他们将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将对中国梦的认识、认知、认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行为上,以实践活动传递中国梦,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以实干精神托起中国梦.

  (三)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畅通主渠道,着力增强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自信自觉

  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面向各层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政治任务.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畅通由学校宣传教育、教师研究创新、学生学习展示等三个平台共同构成的主渠道,推进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把握唱响中国梦的主动权.

  3.构建学生学习展示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题网站,设立专门的互动专区,既为学生学习中国梦的有关理论及新观点、新论述搭建平台,也为学生围绕中国梦的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怀、寄语国家的开展未来、展示自我才华创造条件,利用网络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共享度高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以微博为载体,建立由校方微博、名师微博、微博粉丝等共同组成的微博联盟,在微博上发起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互动话题,并通过微博征文、微博签到、微博接力等多种方式,把握微时代的话语主导权,引导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创意广泛参与、展现

  自我,将个人的成长成才梦想统一到中国梦上来,利用微博传播速度即时性、内容自主性、方式互动性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传播.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寓教于乐的原那么,举办与中国梦相关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文艺展演、影视展播、毕业涂鸦等主题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筹划、活动实施,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激扬青春、追逐梦想的良好精神风貌,利用活动主题鲜明、组织有力、实践性强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

  

篇十二: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意蕴与政策取向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央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未来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战略重点和基本遵循。作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聚焦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深化城乡融合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形势下的战略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深刻认识城乡、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其核心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关键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最终目标是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最大的表现就在农村。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劳动力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农业成为兴旺发达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更体面更有尊严的职业,农村成为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美丽家园。(二)顺应我国现代化目标战略性提升的需要

  十九大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战略部署的同时,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其中,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和农村是最大的短板和关键变量。因此,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提升,必须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

  (三)顺应我国城乡关系新的革命性飞跃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上也在不断深化。如果说从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转变为城乡统筹,是城乡关系的第一次革命性飞跃;那么,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就是城乡关系的第二次革命性飞跃。城乡统筹更侧重强调政府调控手段在“统”上的作用,而城乡融合则意在通过注重发挥市场机制,激发农业农村自主发展动力和内生发展能力。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推进乡村城镇化,而是要在保留城乡特色、深化城乡融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要聚焦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坚定不移推进实施。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

  内容。要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创新、提升和拓展,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要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开发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进都市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现代特色产业发展。

  (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一要加强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供应链建设,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二要积极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三要推进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生产,全面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治理。(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促使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并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积极吸引返乡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四)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要着力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网络,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积极创新“互联网+”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搭建公益性为主的农村流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五)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补充,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一要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二要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民间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三要强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社会化服务。(六)构建农业农村支持体系农业农村支持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一要着力建立健全农业农村

  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二要着力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保障机制,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三要着力完善农村创业创新支持体系,整合落实市场准入、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建立农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取向

  十九大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政策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也指明了方向。

  (一)推进优先发展,汇聚要素资源坚持重农固本,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做到发展优先规划、项目优先布局、财政投入优先保障、资源要素优先配置、公共服务优先安排、政策措施优先落实。尤其是在资金投入、土地使用规划、金融创新等方面,要将优先发展理念贯穿于有关政策制定的全过程,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到农业农村,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引导社

  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推进融合发展,重塑城乡文明一是深化农业农村融合,将农业和农村作为整体考虑,推动乡村多维度全方

  位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三农”问题。二是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深化城乡融合,通过资源要素融合、产业空间重构,加快特色村镇和田园综合体建设。

  (三)推进绿色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一是优化生产布局,在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加快开展退耕休耕轮作,减少低效产能、有害产能、过剩产能,形成水土资源、环境承载和农业生产协调配合的空间格局。二是加大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三是构建乡村绿色发展体系,推进农业绿色生产,集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生产、农村生态环境宜居美丽。(四)推进创新发展,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一是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信息化及农业农村科技进步与推广,强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进发展模式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在深化城乡改革联动互促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着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积极稳妥推进农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原文刊登于村镇建设,作者陈明星)

  

推荐访问: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 振兴 乡村 形式